漢傳佛教的現行制度是怎麼從理論上解釋和其傳統乞食制度以及不捉金錢戒的背離的?
百丈禪師創立叢林制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這和原始佛教的乞食制度很明顯是背離的。
漢傳佛教是怎麼從理論上解釋這種背離的呢?
答案里請不要過多的闡述需要改革到叢林制度的原因和收益。本問題關心的是如何從理論上解釋這種背離是符合佛陀教誨、符合律藏的。
除了勞作以外,現在寺廟和僧人也很少有持不捉金錢戒的吧。這又是如何從理論上解釋的呢?
乞食制度不是佛法
就好像中國的僧人沒必要和印度的僧人穿一模一樣的僧衣一樣。
形式是可以改變的,比如世尊時期印度的僧人在雨季則安居某處,出雨季則遊行國土,這到了中國難道也要一點不變的遵守嗎?
乞食制度是適合當時印度的經濟狀況的,但是到了中國就不完全合適了,所以叢林制度應運而生,這是合理的改變。
從印度傳來的佛法經文里有許多印度的民俗習慣,這些,並非佛法,沒有必要拘泥。
洗去了這些印度的民俗習慣以後的佛法反而是更純正的佛法。
這個方面做到極致的就是禪宗。
謝邀。
佛法傳到哪兒,一定會因為當地的民風、民俗、眾生的智慧,習氣不同而做各種改變。
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大家普遍認為供養是為自己培福,僧寶之所以叫福田僧,也是給了眾生一個為自己培福造善業的機會。所以會格外禮敬出家人,也對於供養這件事保有著恭敬。
但是在漢地,乞食在人們看來就是要飯。
人們很難認為供養是為自己培福,無非是看你可憐我捐你點兒。
長此以往,有損僧寶形象,有損佛教形象。在這個自豪的民族面前,讓他恭敬供養,猶如與虎謀皮……
所以,為了維護僧寶形象,為了維護佛教形象,自己種自己收,自己勞作就好了……
我涅槃後第九百年。吾聖教中事業堅固。
我諸弟子多營俗業耕種商估。通致使命以自存活。於諸如來所制學處。慢緩毀犯。我涅槃後第十百年。吾聖教中戲論堅固。
我諸弟子多勤習學種種戲論。捨出世間諸佛正教。所謂契經 應頌 記別 諷誦 自說 緣起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法及與論義。精勤習誦世間戲論。所謂王論 賊論 戰論 食論 飲論 衣論 乘論 我論 淫論 男論 女論 諸國土論 諸河海論 諸外道論。由樂此等種種戲論。令諸沙門婆羅門等輕毀退失我之聖教。於我正法毗奈耶中。當有如斯諸惡苾芻苾芻尼等。不善修習身戒心慧。更相忿爭謀毀誹謗。耽著妙好種種衣缽房舍敷具。由與諸惡徒黨集會。雖經多年守護凈戒。於須臾頃悉皆毀犯。雖經多年集諸善本。由多憂恚悉皆退失。以是因緣天龍等眾。悲傷懊惱舍不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於三寶所不生凈信誹謗輕毀。由是因緣令正法滅。從是已後諸苾芻等造惡轉深。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益不恭敬。
大乘來到中國怎麼多年也沒幹什麼別的,就是三件小事
一個是不準白衣看律藏,根本上杜絕感染源,封印這段黑歷史。
二是中國人本來就有這種思維:覺得乞討不如自力更生,然而這隻對一般人有用。殊不知如果神職人員擁有恆產以後危害有多大。
三就是示現理論,回小向大。當初佛做的那些都是演戲,是為了接引樂小法者。比如佛當時是吃肉的,於是就說佛吃的那些肉都是自己神力變化出來的。
如果說還有什麼,就是敢質疑的一律下地獄。這和大乘佛教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
末學很慚愧,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法布施,感恩各位善知識。
南無佛法僧有一個詞叫 隨方毘尼,可以用來解釋您的疑問。另外《五分律》:「雖是我所制,而余方不以為清凈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陀制定戒律,有十益處。其中之一就是令無信者生信,以信者增長。前幾年海城大悲寺行腳(作秀成分多些),不捉金錢。就這兩樣最基本的,就讓它如日中天。
你就不難明白為啥上座部在東南亞的影響這麼大。
1、印度文化認為乞食者是高貴的思想家、修行者,樂於布施專業修行的乞士,印度佛教只是沿襲了這個傳統。
2、中國文化認為乞討是可恥的,有損人格和尊嚴
3、戒律中,並沒有要求必須乞食,只是說不可以「自手食」,寺廟是可以讓沙彌和凈人做飯的,漢傳佛教的「過堂」即是沙彌凈人將飯菜打至比丘們的缽里,也可以儲存糧食,結凈地羯磨即可
4、佛陀時代也不是所有比丘都會乞食的,比如一個阿蘭若住了四個比丘,可能有兩個比丘出去乞食,剩下兩個打掃庭院,準備清水,守護寺院等,待乞食的比丘回來將食物分與他們。頭陀支裡面有一條是「常乞食」,這是頭陀行者所自願遵守的,並非針對所有比丘的要求,可見並非一定要乞食,現在南傳寺院自己做飯的也不少,這種活一般都是凈人承擔,掘地也是。
5、銀錢戒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就有很多比丘不遵守了,現今的南傳佛教也並非所有比丘都嚴格持守,我見過泰國比丘去供養緬甸比丘,將紙幣放進緬甸比丘的缽里,漢傳佛教也不是沒有人持銀錢戒,過午不食也是一樣。
從理論上,拿錢就是犯戒,沒有理論可以讓它變成合法,但實際操作上,很難去做,現代社會沒有錢,什麼事也幹不了,口渴了要喝水都喝不了,上個廁所都要收費。
佛陀在涅槃前,曾經和阿難說過,他去世後,以後的比丘不必遵守所有的戒條,「小小戒」可舍,但阿難並沒有問佛陀什麼是「小小戒」,因此阿難尊者還受到迦葉尊者的責怪。
後來一些比丘對於部分戒律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戒律的分裂。佛陀制定戒律,都是根據當時的因緣而制的,有些戒條在制定後也曾數次修改過,可見戒律並非死板的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適當的根據因緣進行變通。戒律只有佛能制定和更改,但佛又已經滅度了,因此問題就無解了,你可以選擇嚴格按照佛陀制定的戒律去行持,但也無法阻止別人以種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他按照輕重分七個等級,這個等級是按破戒後的果報輕重而來分的,因為佛的智慧高,所以地知道犯戒後會有什麼後果。
最重要的戒是堅決不能破的,破後叫波羅夷罪,也叫斷頭罪,就是破後如人斷頭,就死了,就是你破了這個重戒,懺悔都沒用,這個罪沒辦法去除,所以你這輩子就沒法修成就了,只能下輩子再說吧。所以是重戒,破了叫斷頭罪。還有一些輕戒,雖破但能懺悔而消罪,消罪後不影響繼續修行證果。但雖是輕罪但一定會影響修行,否則佛也不用制這條戒了。你提的那個乞食戒,制戒本意是叫你不要去為了一日三餐忙個不停,耗去許多時間和精力,禪定時也不易靜心,坐在那裡盤算今天中午我得燒點啥吃的。吃也要放下,能活下來就行了,越簡單越好,集中精力辦道。但到了中國,他許多寺院在深山中,哪裡去乞討,再說我們這裡宗教氣份沒印度濃厚,人民也不一定懂供養是修福,你討三家也不一定能討到。所以你是方丈,你看到這幾百號人來跟你學修行的,結果沒得飯吃,無法生存還談什麼修行。所以要想辦法解決,故只能自己種,先把一頓飯解決了再講經說法及修行辦道。這樣一改生存問題解決了,但是化去了許多時間精力和心思,故一定會影響修行。你懂了這個你自己取捨吧。你看古代大成就者的傳記,他們的吃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能活下來就行,這是標準。關於不捉金錢戒,也是這個道理,金錢乃身外之物,對你修行沒有好處,只有壞處,故佛制戒不許捉錢。其實這個戒在中國也能守的,自己弄飯會涉及金錢,寺院金錢可專人管理,其他人一律不得捉金錢。這個要靠那個成就者的威德才能貫徹落實,否則人家不聽你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宗教團體的凝集力,都是靠那個教主真有功夫和功德,人家才聽你的,人家主要是來跟你學功夫修行的,你真有功德人家一定會聽你的話,你沒有真功夫真功德則你去管也管不住。你懂了這個道理你自己去取捨吧,你是要集中精力辦道,一生成就,^還是來混日子的,想好了很易做個了斷。整天糾結這個糾結那個,是你自己見地不清。還有一個人性的弱點要注意,別學了點知識,就拿這把尺去到處量別人,人家的事不用你管不用你說,除非你是方丈你是官人,職責範圍內要管好,要每天多量量自己哪裡做得不夠,不對處要及時懺悔改正。修好了自己才有能力帶動別人。若總是去量別人的缺點,時間長了會生病,嚴重影響修行。切記,真修行人要不見世人過。
推薦閱讀:
※凈土宗以什麼法義為根能像現在這樣別的派別經書都不推薦讀而立宗?
※男女雙修是佛教的法門麽?為什麼?
※怎麼才能見到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酒戒是否可以忽略?
※如何看「四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臉書發聲明還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