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特朗普解散製造業委員會&戰略與政策論壇?
這一舉措會對其施政方向產生哪些影響
川普親手把自己組建的這兩個諮詢委員會解散,想必是非常無奈的,但也是很理性的,既給自己保全面子,也不用這群行業大佬們徹底撕破臉。
製造業委員會(American Manufacturing Council),是2017年1月27日成立的。創建的目的是給特朗普總統提供振興國內製造業的諮詢建議。由特朗普與2017年8月16日宣布解散。
戰略與政策論壇(Strategic and Policy Forum),是同期建立,2017年2月第一次集會。創建的目的是給特朗普總統提供創造就業和改善美國經濟的建議。由特朗普於2017年8月16日宣布解散。
兩個委員會在人員上有很大的重疊,只是前者只包含製造業的的大佬,而後者則是由製造業、金融業、科技業等大佬們組成
弗吉尼亞事件(包括示威遊行、遊行衝突、飆車殺人等事情後),特朗普總統的言論和立場成為了他之後解散這兩個委員會的導火索。
我們以製造業委員會舉例,我整理了一個成員、各自職務、所屬公司、行業和辭職情況的表格
可以看到,拋去工會和行業協會外,這個製造業委員會裡的絕大多數成員,都是美國最拿得出手的那些製造業巨頭的當家人物。當然這也正常,總統親自召集個委員會,哪家企業不派一號人物,哪怕派個二號,都不太合適。
雖然行業各異,但這些公司無疑都是各個行業里的優秀代表,這些公司的當家人物,自然也是對美國製造業有著很深的了解和話語權的。而且從兩個委員會的組成來看,總統本人應該是以追求非政治化為目標的。
在這張表中,除了3位因為個人職業變動而早早辭職的成員外,特斯拉的Elon Musk是在6月份美國推出巴黎協定後退出的。
而剩下的24人中,有11人是在8月14日-8月16日這三天內提出辭職的,也就是說特朗普在表達了自己對佛吉尼亞事件的發言和立場後,將近一半人集體辭職。
當然不止,在戰略與政策論壇委員會中,還有其它的成員也提出了意向,包括摩根大通、黑石集團的CEO、IBM、百世集團、通用汽車等的大佬
根據彭博社的報導,其實在川普宣布解散兩個委員會的當天,這群商業大佬們就自己開會決定要自行解散了(The 48 Frantic Hours Before CEOs Broke With Trump),大佬們16日上午開會討論,11:30通知到白宮(特朗普的女婿),下午13:14,特朗普就發推表示不想「再給這些商人們壓力」,所以解散這兩個委員會。
試想一下,總統拉了一幫商業大佬組了兩個委員會,給自己提供製造業、創造就業、改善經濟的建議,結果48小時之內一半人宣布辭職,剩下的也商量決定自行解散,這個時候自己提出解散,其實是最好的——總統保住了一部分面子,大佬們也不需要和總統鬧得太難看。這樣以後該合作合作,該做生意做生意。
這幫大佬們在政治立場人肯定是一部分認可特朗普,另一部分不認可。但是願意加入這些委員會,肯定是希望自己在委員會中的建議可以對白宮的政策有影響,最後造福自己的企業和和行業(從而直接或者間接造福美國經濟)的。
可惜的是,不管這些大佬們同意還是不同意特朗普的立場,特朗普在佛吉尼亞事件中表現出來的立場帶來的民眾的反應,肯定是會給這些企業帶來壓力的,當這些壓力對於企業的運營產生負面的影響(或者可預見的負面影響的時候),企業的當家人出於對企業和股東負責的態度,肯定是有責任幫助企業來規避這些影響的。
不管一個人的個人是支持新納粹、白人至上主義、3K黨,還是支持左派,或是少數族裔,還是其它佛吉尼亞事件中的參與方,對於這些商業大佬們來說,從企業和股東角度考慮,繼續待在特朗普的這兩個委員會肯定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不管政治立場如何,主動從委員會辭職都可以理解。
而同樣的,在獲悉委員會成員決定自己解散的決定後,特朗普自己宣布解散委員會,既能保住自己面子,又給其他商業大佬們台階下,也是個無奈但是理性的決定。
本來是聚集一幫崇尚科學和擁有資本的精英人物幫助美國人已經半熄滅的經濟發動機找找問題。
美國要再次偉大,是要所有美國國民一起偉大,只有資本家偉大談不上偉大,只有大型互聯網企業碼農們偉大卻沒有製造業工人們也談不上偉大。白人偉大,沒有黑人也談不上偉大。包括合法公民,所有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甚至包括等待正是身份的移民。
經濟要增長需要增加就業,就業需要產業發展,產業發展需要遠見和錢,這本來是這群人報效國家最好的舞台,比起成立個基金會搞搞慈善更直接。
然後因為一個政治立場問題上的意見,大家就都不幹了,總統為了面子無奈解散顧問團。
全球化對誰更好?當然是全球化企業,他們沒有國家的概念,他們自己就是國家。公司註冊在某某群島避稅,工廠開在第三世界。所以這幫人啊,可能有一個人投票給川普嗎?根本就不是一條心好嘛?
說白了對他們來說,比起讓美國偉大,還是讓自己偉大比較重要。很好,你們都是白蓮花。
一個國家的復興靠精英集團和資本家是不可能的,這一點終將證實。看到謝老師難得願意出來答個題,我跟風也說兩句。
這種委員會,大概來說和顧問差不多,大家坐下來一邊聊天一邊商量有啥合作的地方,有啥好的建議,有啥需要政府支持的。我以前當記者的時候經常搞這種沙龍,只不過這次主角換成了美國總統。
解散只是形式上的,不會對美國政策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不過謝老師列的表很有意思。
排除之前因為職務變動直接走人的三個,第一個是Elon Musk。巴黎協定本來就是扯淡的東西,總統不簽字,Musk拿不到政府補貼,不走人就會很尷尬。
後面走的就很值得討論一下。
首先有美國工會主席。美國工會一直處在政治光譜偏左的位置,及早閃人可以理解。剩下的企業按照企業總部所在地來分,大概都屬於實打實藍州。身處藍州,必然要顧及到州的政治集團和民眾。所以,他們提出辭職表示抗議,也非常不出人意料。
目前來說,美國政治裂痕大概是除了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出現裂痕原因表面上是川普上位,實際上是美國製造業萎縮引起的憂慮導致不同思維方式。
這很像我所在的歐洲。實際上說,傳統德國的中右CDU比民主黨稍稍右一點,比共和黨左一些,而SPD比民主黨左一些。Antifa本來就來自德國,所以美國的無論裝扮還是形式都和德國一樣。不同的是,Antifa和BLM結成類似聯盟,而德國沒有這些負擔,有的只是Die Linke之類的極左勢力。
Antifa只能在藍州瞎鬧,在深紅州是不好使的。歐洲也是如此,你看Antifa在瑞士,在波蘭就沒啥市場。德國能鬧還是有SPD支持,同樣可以預見的是美國能鬧必然離不開民主黨支持。
其實在德國或者在美國,極右不算很能打。KKK已經變成了非常鬆散自帶乾糧的組織,連政治影響力都沒有。你要是在街上遇到一個白人說你滾回去,他八成不是精神有毛病,就是三德子粉絲。你要是這能碰到一個KKK,那你運氣真好可以去買彩票了。
知道根源,然後很多事情就不難理解,也會對未來有所預測。既然這次轟轟烈烈的破四舊運動能夠影響到企業的站隊,那說明某些企業已經失去獨立性,成為政治的附庸。
聰明人應該知道,是時候阻止這幫人嚇折騰,讓社會回到正軌了。不然,美國就是被自己玩死而不是被別人玩死的。
這種委員會本來就不應該存在,美國為什麼會有讓資本家參與利益相關的政治決策的現象?政企不分,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特朗普他就是個商人,上台之後的一系列動作非常明顯的證明了這一點。白宮高管說辭就辭,跟何況解散你兩個委員會。在特朗普看來,沒有用的東西就不需要存在,像巴黎氣候協定一樣,限制美國排放不就等於制約了美國的發展嗎?就必須退出!特朗普的邏輯就是這樣,白宮首席戰略分析師,沒幫我做成什麼事,就要開除。FBI局長不聽話開除!
但是,川普要想清楚,不是說你坐上總統的位置,能力就會變得厲害很多,不是的!所有的方案策略都是要交給下面的智囊團去參謀。真到有一天,把身邊有能力的人都開除了,也沒人會願意再來幫助總統,到那個時候,光桿司令怎麼玩?
就是那個因為弗吉尼亞事件抗議的委員會嗎?川普說有的是人來取代這些瞎比比的委員會成員。毫不擔心這種官僚主義風格的委員會。在天朝這邊就是掛名擺宴席的成員名單。
據知乎小V南客居士說,現在的美國有點像明末時期。
統治階級一般需要掌握三種權力,輿論權、財權和軍權,首先通過輿論權蒙蔽欺騙人民,如果不成功就用錢財收買人民,再不行就用軍隊鎮壓人民。但明末最高統治者皇帝逐漸失掉了輿論主導權和財權,這些都被東林黨奪走,皇帝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軍權,這樣就必然造成軍頭、軍閥的做大。
現在特朗普早就失去了輿論權,如果掌握錢財的人也不再選擇和他合作,那他能依靠的就只有軍隊了,這麼一看確實有點像南客居士說的明末時代。
再鬧下去哪天成立美利堅共產黨政治局我都不意外。
兩個委員會沒了,多了兩個大佬朋友圈?
美國待不下,可以去別的地方嗎。美國的國運也就這樣吧。再來一句,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演給誰看呢?看誰叫的響,一個巴掌拍不響。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紐約州,紐約市及眾多左派威脅如果廢除DACA就起訴特朗普?
※如何看待史蒂夫·班農被移出國家安全委員會?
※美國那麼多持槍者,特朗普競選以及就職典禮時不怕被刺殺嗎?
※中國的女權主義者更傾向於支持希拉里還是特朗普?
※如何看待特朗普上任後的一系列舉措?
TAG: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