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知乎上實驗學科的牛人比數學牛人更多?

根據我在知乎上觀察的經驗,知乎上實驗學科(比如化學、材料等等)的牛人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比數學等理論學科更多,而且他們似乎在知乎上更活躍(比如答題寫文章更多等等)。而且實驗學科的科研人員在知乎上交流學術話題似乎能有實質性的收穫;而數學話題的交流,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因為方向不同,更多時候只是相互了解對方的研究領域,而深層次的交流(比如研究方法和技術的交流)則並不多。

我個人猜測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做數學的人本來就相對較少,知乎上做數學的人更少,所以交流的氛圍也不濃;2.實驗學科即使不同領域也有一定的「共性」(比如使用同樣的軟體、同樣的程序語言、類似的演算法等等);而數學的不同領域,研究方法和思維的差異其實是比較大的,要水平比較高的人才能做到融會貫通,一般的人即使是數學PhD也僅僅能做到對本領域比較熟悉。

歡迎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


非要說起來,大概還是知乎已經變水乎了。。

大家都只看自己喜歡看的,都只贊自己看得明白的。。一篇回答兩三句的乾貨,比不過外行強答上一堆圖,偶爾再帶幾個不明覺厲的公式。。

我只說物理方面,我個人最有體會的,就是這個問題,黑洞真的是吞噬了物體嗎?高贊答案除了發圖什麼都沒說╮(╯_╰)╭。。雖然我不是涉及廣相方向的,但我看了一圈下來覺得還是我的答案最有貨。。

基本上我個人總結下來,超出本科一二年級通識教育階段的回答,基本上就不會有人多少贊了。。給你們講個笑話,我也就是逛知乎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的四大力學沒白學,答起題來底氣真足【叉腰.jpg】。。

但是更多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的四大力學白學了,經常好幾天連一個需要用到四大力學才能說明白的問題都沒有,高中物理選修本就已經能通殺一大片。。偶爾遇到需要一點競賽技巧的問題我都能高興上半天,仔細地碼公式說明白。。真希望可以遇到一個抖乾貨的問題,就是睡在床上也能爬起來開電腦。。

ps 最近那個關於牛頓環的回答,評論區還真是有意思。。

也就是我還在逛逛知乎,周圍認識的人要麼就已經退坑了要麼就是常年潛水看段子,基本上沒見過他們寫乾貨。。物理學話題下,活躍的id我看著是換了一茬又一茬,最近見得多的 @白書旭 和 @Narayan,我胡亂猜應該是本科還沒畢業,還有大把的動力用來碼公式。。【真的得吐槽一下公式編輯器了】

當然我也沒寫啥乾貨罷了╮(╯_╰)╭。。

【主要是沒看到問題可以寫乾貨】

話說,你們猜,我是做實驗的還是做理論的?


回答可能偏離了問題(假定提問中知乎上的數學牛人是指知乎上的致力於數學科普的數學工作者)

=================

知乎適不適合數學學術討論?

交流的基本前提是有共識.對於數學而言, 共識即是數學各領域的基礎知識.

對大多數讀者來說, 可以大致理解為本科數學大一大二的內容, 除微積分線性代數外, 還涵蓋實複分析,泛函分析,抽象代數, 點集拓撲, 微分幾何(流形)等. 而對於大部分非數學專業的同學來說這些內容中的基本概念和例子都比較陌生.

而對於基礎數學專業來說, 所需要的共識則更多, 至少為qualify exam所要求的內容.經過此階段若非必要, 對於非常具體的研究性問題, 在知乎交流還不如在線下組織討論班或找同行交流(mathoverflow)得到的收穫多. 畢竟大家現在都來知乎看段子.

數學科普

在這兒, 數學類回答以soft question和解釋概念為主, 專業性的問題普通讀者也不會關注(主要原因是看不懂).

因此, 這裡我談談數學科普文.

數學科普有一個區別於別的學科科普的特點, 需要事先假定受眾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即上述的各領域基本知識). 我想來上知乎看數學回答的應該不會只停留在"1/3和0.3333...是否相等"或"什麼是1+1=2"這樣的問題上.

數學相關的回答和文章有針對不同受眾的科普文, 其中不乏好文.

  1. 為普通讀者而寫的文章所涉及數學概念和公式並不多, 比如關於黎曼幾何的科普, 我們以 Zero 的科普文為例

-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1)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1)

-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2)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2)

-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3) Zero談數學——黎曼幾何(3)

文章通俗易懂, 給廣大民眾科普了什麼是流形, 度量測地線等, 功德無量. 但還是有些沒有提到的地方, 我想下面這個科普文可以作為補充

What is Riemannian Geometry?

這樣的科普可以吸引大家的興趣, 然而讀了這樣的文章很難有深層次的見解, 要學數學還是要看書. 在知乎上類似Everything about Riemannian geometry ? r/math 這樣的討論都很少見.

2. 有一些專業性強一點的科普性文章和回答, 幾乎只有數學專業的人來看. 有時作者假定讀者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這已經將大多數讀者拋棄).

例如 Galois表示及Fermat Last theorem, 這樣的科普文質量較高, 需要對現代數論有足夠的了解才可以看懂這篇文章. 因此導致僅有4條評論. 我想多數讀者看到模形式就默默關掉了頁面.

如何科普

到這兒,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相關的討論可以在下面這幾個問題中看到

為什麼數學論文相比其他基礎學科較少發布在science和nature上?

如何看待 Mumford 和 Tate 為 Grothendieck 寫的訃告被 Nature 拒絕一事

Nature 的拒稿原因:

The sad thing is that this was rejected as much too technical for their readership. Their editor wrote me that "higher degree polynomials", "infinitesimal vectors" and "complex space" (even complex numbers) were things at least half their readership had never come across.

那麼數學工作者如何對非數學工作者進行專業性科普呢? 我認為現階段還是無解. 因此看起來知乎上"數學牛人"不如實驗學科的牛人多.

正如 Can one explain schemes to biologists 中所說,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such a huge and painful gap has opened up between mathematician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比如對於一個不知道群環域為何物的讀者來說, 要解釋現代代數幾何幾乎不可能.

關於最後這個故事可以看看The two cultures of mathematics and biology這篇 blog.


如圖


我想,一個客觀原因是,知乎的公式編輯器實在也只是聊勝於無,顯示出來的也是難看的點陣圖。MathJax早就在AIP、APS、StackExchange等專業和大眾網站廣泛使用了,知乎啥時候能改進一下?


我是這麼理解的,數學屬於純粹動腦的學科,化學材料等實驗學科,既有動腦的部分,也有動手的部分。

動腦的不好交流,只要換個方向,同行之間都看不懂對方在做啥,這點數學和實驗學科都一樣。但是對於實驗學科而言,在動手的部分有很多共性和可以借鑒的經驗,在知乎交流一些實驗操作相關的內容,大家都可能有收益。

另外數學這個東西太抽象了,而化學和材料,我們可以交流我們做出來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交流這些東西潛在的應用,可以把這些東西跟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我的領域,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一聽上去沒人知道在做啥,但一說現在挺火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我們領域的研究內容,而且我們領域的研究包括柔性電子顯示屏,這樣一說,有些人就知道我們的研究內容了,這些屬於實驗學科里相對通俗易懂的部分,可以被部分人民群眾理解和接收。但數學能講些啥?數學離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太遠,而且要理解這門抽象的學科,門檻實在是太高了。很多東西你們數學PhD交流都得琢磨老半天吧,那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怎麼參與討論啊。就算寫了也缺少交流與反饋,這大概是數學工作者寫東西相對少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化學裡過柱子這種體力活的小技巧,我們這些磚工都能交流半天。相對來說,這部分實驗技巧的交流,門檻是比較低的,做過的人都能聊幾句,沒做過的都能學東西。

另外化學和材料相關的純動腦的部分,我覺得在知乎也是沒什麼人說的。我們自己從事的學科里一些相對深入的內容,以我從事的方向為例,化學材料的結構的設計思想相關的內容,在知乎也從來不會跟人交流。除了跟極少數同行,在知乎深入探討動腦部分的可能性不大。本來做同一個細分方向的人就不多。


從業者人數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你咋比?

到理工大學去看看,從985到普通一本,實驗學科招生數永遠比理論學科多,多很多。同樣開設3-5個專業,化院、物院的實踐專業能開3-5個班,到數學這邊往往1個專業只能搞1-2個班,最後軍訓了一些學院能拉出1個男生方陣半個女生方陣,一些學院得湊一塊兒跟其他學院拼一個方陣。

就這麼直觀。

就算從業者一致數學在知乎也就是不受待見的學科

如何求複數矢量空間的模值,下面兩種方法哪種正確?

@白如冰 8贊 @qfzklm 1贊,數學類問題鮮有受眾面廣的,點贊關注基本都慘不忍睹了。後者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提到:

就是這個問題,黑洞真的通過吞噬物體長大了么?高贊答案除了發圖什麼都沒說╮(╯_╰)╭。。雖然我不是涉及廣相方向的,但我看了一圈下來覺得還是我的答案最有貨。。

基本上我個人總結下來,超出本科一二年級通識教育階段的回答,基本上就不會有人多少贊了。。

好了大家覺得敲半屏幕公式20贊的問題下次會無償拋開手頭工作學習來回答么?

還是數學牛人會關掉知乎去小木蟲討論?

鍵政圈 @新日暮里奧義很爽 曾用過個人簡介曰:他用答贊比衡量人(牛逼與否),這也是動輒數千贊同的鍵政圈現狀。如果這條標準放到qfzklm牛身上,1289 回答卻只拿了16k贊同的大咖豈不什麼都不是了。看得懂物理乾貨給點贊的人尚且不多,知乎上能給數學類乾貨點贊的更少,數學 優秀回答者更難拿。

隨手搜了一位數學大咖 @co homology ,點贊共計2.7k,點贊靠前回答基本是數學在國內科教現狀的,也就是談大環境,不是上面如何求複數矢量空間的模值,下面兩種方法哪種正確? 這樣的具體回答,或許知乎眼裡這種學術討論不過是滿足作業?

如果一個回答帶一波節奏就能拿一個理工科優秀回答者全部點贊數,牛人轉身離開有什麼稀奇呢?


難道不是因為實驗科學的數量比數學多很多嘛……0.0


事實上,在實驗學科里如果一個人的日常工作還是做實驗的話...

那他八成還不能算是一個"牛人"。

(特別是偽化生)


哎,關評了。評論區沒幾個懂我意思的,我說數學科普,不是跟你講怎麼做1+1=2,我說的例子是極端了點,但是事實就是物理板塊文章有人看,數學板塊已經死掉了,恕我無法舉出令數學物理兩個專業同學都滿意的例子。這回答就當我抱怨一下好了。

另外,是推薦大家去mathoverflow學數學的,知乎的數學板塊沒多少高水平的人在堅持了。

我所說的數學不是《同濟版高等數學》,不是小學數學,不是高中數學,不是怎麼算這個積分那個微分,謝謝。

沒想到能收到贊,評論區有人提到量子力學不那麼容易懂,我也仔細考察了下,這個例子確實不太恰當,但是我的中心思想是,物理和其他實驗性科學做科普的難度是要低於數學的,因為物理和其他科學將複雜東西轉換成簡單易懂的語言是相對來說簡單的多,而數學則不一樣,因為數學語言本身就是最精簡的語言,可以說是無法轉換,就比如說,黑洞是啥,大家都明白黑洞是一個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而一問群是啥?那定義就得好幾頁,當然,我們對黑洞了解不多,光無法逃逸只是一個很籠統且不嚴謹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已經足夠給人一個大概得印象。

我的意思不是要比個高低,而是確確實實在知乎上做數學科普簡直難於上青天,一是大家興趣不夠,二是數學語言決定了它做科普的難度。

很簡單啊,隨便找一篇量子力學的科普文,就算你不懂全文,至少會懂個大概。而拿起一篇數學論文,你是既不懂全文也不懂大概,甚至你連其中某句話都看不懂。

久而久之,數學板塊的人早就散了,整天寫別人看不懂的東西,沒人看,誰能堅持寫下去。更不用說某些語言警察,看到中英夾雜就得上來批一頓,數學論文中英夾雜的程度我就不細說了吧,其實最規範的還是全英文,逼呼的一篇讓你如何背單詞都能收穫幾萬贊,能指望他們看得懂數學英文論文?


知乎上的數理巨佬其實挺多,好答案也不少。

然而吧,數學和物理只要不當名詞黨就很難避開寫公式。一旦擺了幾個比較複雜的概念、洋氣的公式、反直覺的結論,評論區就總有一片看不懂還不知道緘默的在喊「不明覺厲」,著實是個打擊。比沒人理還打擊。

看不懂問不就完了?不然評論區是幹啥的?不懂又不問,不吱聲不就完了?非得來一句「不懂」、「不明覺厲」,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你算老幾?

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說一句「不明覺厲」,表面上誇一句「厲害」,言下之意其實是想要一個更淺顯,更易於理解的版本,而不是漫天公式。

對數學物理來說,寫給吃瓜群眾(人文/社科/政治/藝術/商業等領域工作者,或遠離微積分線代概統多年的理工農醫及教育工作者,或中小學學生)的科普,和給「工程師」(泛指工作跟數學物理多少相關,可能對矩陣計算/有限元/組合學/第一性原理/固體理論等有深入造詣,但未接受過起碼本科水平的數學/物理訓練,對近現代的數學/物理少有系統認識的科技工作者,參見辛欽《數學分析八講》中的小劇場)的「中級」科普,和給數學/物理學本科生、研究生及跨分支學科從業者的「高級科普」,應該各有各的寫法。本渣高中的時候去SCU蹭化競課,那個講結構化學的老師拿了很長很長的時間給我們一群對「數理方程」一無所知的小毛孩(物競應該會好很多)演示解氫原子薛方,這就是典型的失敗。


這問題說的好像知乎上實驗學科就有多少深層次的交流一樣

起碼我現在打開化學這個話題,基本都是什麼酸奶蓋子金屬透明之類的玩意,學術的毛邊都沾不到

平時開會不知道交流,跑知乎來交流這?搞笑么

你還真以為搞科研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充滿科學的氣息啊


1. 很大程度上因為有這個MathOverflow。

2. 一定程度上因為有這個https://www.quora.com。(數學學科因為圈子本身不大,國際交流相對較多,就算要裝一下*為什麼不上quora呢...)

3. 剩下的我想是因為初高中「數學愛好者」把整個環境霍霍得不適宜大多數數學研究者。最近經常刷出這個問題「你有哪些在考試或競賽中現場推導一條新定理,使用其答題並回答正確的例子?」,對於其中大部分答案(以及答案里包含的莫名優越感)讓人覺得很尷尬...你讓數學大牛到一堆發明勾股定理因式分解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人群里找存在感...還不如給他們幾頭真的大牛玩玩。

我在知乎上不反對這些「數學愛好者」,可能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成為未來的「數學大牛」,但事實就是這些人(和民科一起)逐漸營造了一個對專業人士不友善的氛圍。

相比之下,我在知乎上還沒有看到愛好土木/材料/機械並且拿出來誇耀的初高中生。生物/化學方向的可能多一點,因此(至少在我的timeline上)這兩個學科的牛人相對較少。

4. 懇請各位初中同學不要去霍霍1中那個網站,謝謝!


please kindly refer to university"s subjects.


因為做實驗科學的人本來就比做(純)數學的人多很多。

實驗科學門檻低,是個人都能做,純數學需要很強的天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來的。


我以前讀研究生的時候,一個學院做實驗的是做理論的十倍左右。我說的理論還包括了計算!


研究數學的本來就少吧,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會議叫做國際數學家大會,基本上涵蓋了數學裡的所有重要的方向,但是沒有個國際物理學家大會、生物學家大會什麼的。。


雖然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既然邀請了就勉強答一下。

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知乎用戶更傾向於只是定性地知道是怎麼回事,不太願意了解需要定量分析才能說清楚的東西吧。畢竟原理之類的東西表達起來比較容易,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裝逼的性價比是極高的。但公式和計算這種東西要裝個逼還得提前準備好草稿紙,這就太刻意了,不夠自然,而且還極有可能裝逼失敗。

既然是交流平台,交流成功是很重要的,如果表達起來很困難或者對方完全搞不懂你在說什麼,這就很尷尬了。恰好數學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這是個刷段子的地方,實驗有段子理論沒有


在現實中,實踐大於理論。

全世界的大學都有計算機科,但軟體還是主要靠幾家公司,沒有工程的平衡點,理論只是茴字的寫法,理論搞個排列組合可以派生出無窮個理論,但真正作用到實踐的很小,玩的文字遊戲,所以大學研究出來產品很多無法在市場上生存,只能靠教書收學費生存。只有少數數學天才,如歐拉公式之類對人類貢獻大,多數只是玩排列組合遊戲。


數學等理論學科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牛人當然就少。

數學內部隔行如隔山。自己研究的問題別人都不懂,無法討論。

基礎知識書上都有,也沒討論的必要。

知乎上比較適合討論數學八卦。


推薦閱讀:

為什麼洗衣服時加食鹽可以防止衣服褪色?
為什麼鍚與冰水反應才可生成醚?
有哪些過氣的科學研究熱點?
為什麼喝了啤酒,晚上會感覺很渴?

TAG:數學 | 科研 | 物理學 | 化學 | 材料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