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讀懂經濟類新聞,理解甚至理清國家相關經濟政策的脈絡和相關發展趨勢?
題主工科出身,之前有自學看過經濟學方面的書籍(宏觀,微觀入門教材,經濟學基礎,金融學,公司理財,貨幣銀行學等),平時瀏覽知乎過程中閱讀一些大神對於經濟類的問題(比如房價,匯率)分析的時候,感到吃力,無法理清一些經濟學現象背後的邏輯,包括大神的一些解釋。那麼問題來了:
1. 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培養你的經濟學素養的 ? 有哪些教材或者視頻或者網站等2. 當你學習了很多教材(比如高階宏觀等-- 我是外行,不太了解,大神莫笑),工作的時候這些東西真的能用到嗎 ? 這些知識對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經濟問題對你有很大的幫助嗎 ? 比如熱點的房價問題,你是否能夠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準確分析市場、政府行為,並根據相關經濟數據推到判斷哪些信息是真哪些是假,並做出一下不趨勢發展的判斷 ?
為了滿足公務員每年110學時的培訓需求,各級政府這幾年搭建了各式各樣的公務員在線學習系統,如果你家裡有公務員和事業編的人,可以問他們要一個賬號,替他們學習,他們應該是很歡迎的。
其中最新的關於政策的解讀報告可以多聽一聽,尤其是各類政策小組成員的、社科院的、中央黨校的相關領域教授做的報告剪輯出來的課件。如果想節省時間的就看一下是誰領導下的小組提出來的,再三分屏看一下大綱自己先感受下可行不可行,是務實的還是務虛的,就會提前半步。
這類人出來就是對各類政策做解釋,解釋之後接著各級領導領會意思會逐步落實,然後等試點地方的反饋,反饋好就全面推行,上新聞,基本我國實施各類產業政策就是這個步驟。等到上新聞,很多時候就有點晚了,當然,也有很多政策提出是美好的,半路實施不了夭折了,比如各種新產業區,收入再分配,養老金賬戶坐實這種。這要隨時看這些教授還做不做此議題的報告了,繼續做就是還在推,不繼續做就是夭折了。其實我國政策大多都是如此,不是你懂什麼經濟類的知識就能理解的。
比如我前一陣說的各類影視娛樂節目下架,我估計目前在試點等反饋階段,看看群眾多大的反彈力度,以前試點了搜狐,現在試點B站。
我個人感覺,這些看書都沒什麼大用處。
我國摸石頭過河特色是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反饋好再自上而下。
提出-解釋-試點-反饋-推行
謝邀。
看財經新聞或者經濟問題的分析感到吃力,問題可能出在兩方面:
一是對相關概念不了解,不知道其表示什麼含義。比如:
6月份,製造業PMI為51.7%,為年內次高點,表明製造業擴張步伐有所加快,總體延續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6月PMI數據顯示經濟企穩向好基礎進一步鞏固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為什麼由這個數據可以推出這個結論?
你需要知道PMI是什麼經濟指標,它是怎麼統計出來的,要怎麼解讀,而且不能光看一個總指數,還要看它的各個細分項。
如果你不知道PMI是什麼意思,那麼這個新聞自然看得是雲里霧裡了。
二是對經濟理論不了解,不知道邏輯鏈條是如何推進的。
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例子,那我自己隨便講講。我們初高中應該給別人講解過數學題吧?一道證明題,我說:因為那個,所以這個。然後問問題的同學就問:這步是怎麼得出來的?我說:因為定理X呀,當滿足條件A時,可以推出B。所以當你沒有記住或者理解這個定理時,這道題別人跟你講也聽不懂,或者說別人需要從頭開始一步步詳細地跟你講清楚。可惜,有時候我們並沒有這樣一個耐心的老師,我們有的只是輔導書最後的標準答案,而知道定理是默認的要求。
當你掌握了相關的經濟學理論,你看其他人對問題的分析時,自然能夠理解他們每一步的邏輯推演是怎麼來的,是不是足夠嚴密,哪一步有疏漏甚至是錯誤的地方。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在看別人分析的時候,關注的應該是他們提供的證據和論證的邏輯,而不是事後單單看結論是否正確來評判他。結論對錯當然很重要,但那只是別人提供的建議,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像證券分析師,有時候邏輯對結論錯,有時候邏輯錯結論對,前者比後者更有價值,更值得尊重。一件事情的邏輯有很多條,你也許分析的這條邏輯是對的,但是另外一條或者多條邏輯最終決定了結果,所以你是邏輯對結論錯。但不能就此完全否定你,說不定下次你的這條邏輯就起了決定作用呢?我之前不知道你這條邏輯,由於你的關係我知道了,下次可能就有了準備,所以你對我是有幫助的。拿數學題來說,雖然最後結果錯了,但能拿個步驟分。
回到你提的兩個問題。
1、因為這是我的專業,所以就是學習經濟理論,然後研究和應用它們。無非就是看教材看論文,寫論文做課題,都是苦功夫,沒有捷徑可走。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推薦過一些書,都比較基礎,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知乎用戶:作為金融業從業者,你覺得最重要的經濟數據是哪些?為什麼?
遇見經濟學:通俗讀物推薦
2、實際上研究可以分為學術研究、政策研究和商業研究,三者有聯繫也有很大的區別。對於學術研究來說,高級課程自然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政策研究也很需要,不說美聯儲和歐央行,看看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論文就知道了,http://www.pbc.gov.cn/yanjiuju/124427/133100/index.html。商業研究像券商研報這些,理論性當然沒有這麼重,但是看看那些大佬們的簡歷,經濟學功底都是很深厚的。
3、一個是術業有專攻,另一個是現實太複雜,人力有時盡。諾獎得主或者所謂的業界大佬被打臉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吧,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我們不斷學習進步,不是為了做事有百分百的把握,而是讓成功的概率更高一些,做大概率的事情。按照大數定律(當次數足夠多時,頻率趨向於概率),你成功的次數終將超過那些僅憑運氣的人。
沒啥建設性的幫助,謝謝大家!
1.先從行業分析和貨幣政策分析學起,至少能看懂央行的報表和操作,看懂不同公司的年報。2.預測房價在這個非市場經濟國家基本等同於預測領導的想法做法以及不同派系之間的關係與力量,和經濟學關係沒有你想的那麼大。
謝邀~
自己讀不懂,就看看別人是怎麼讀的:
可以關注以下微信公眾號:
小小財技
簡七理財
吳曉波頻道
這幾個公眾號會有財經周評/日評欄目,對一些主要的經濟事件做解讀和知識普及。對於小白用戶來說很友好,同時兼具深度,是不錯的學習窗口。
如果泡在知乎時間比較多,就直接關注小小財技的專欄唄:小小財技的知乎專欄
清華大學經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魏傑,是一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智庫的成員,今天說【樓市將徹底調整與顛覆 股市將呈現慢牛態勢 土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到頭 一帶一路中國配製自己國際發展空間】。
結合央行行長的講話【明斯基時刻!要警惕!居民負債餘額/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逼近100% 央行主導的主動降槓桿 「化解」非「刺破」】。
這就是已經100%的為今後10年的經濟政策,做了權威的說明。大佬們都在學習。只有一幫屁民還在抱怨!
一幫屁民,來世必定還是一幫屁民!不知悔悟呀!
一幫屁民,今世學佛,來世才有幸福生活哦!
=======================================================================
寫文章
明斯基時刻!要警惕!居民負債餘額/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逼近100% 央行主導的主動降槓桿 「化解」非「刺破」
爵士貓1 天前
即將卸任的周小川再次提醒:對房地產不能樂觀過頭
2017年10月23日 10:00
即將於幾個月後卸任的周小川在關鍵時刻又說了一個新名詞:明斯基時刻!要警惕!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經濟一直繁榮,大家都對未來比較樂觀,偏好不斷加槓桿購買各種資產,卻因某個事件擊穿市場信心導致資產價格暴跌,繼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這個時刻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出現的,所以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在順風順水的時候,需要一點「逆風」讓人們冷靜冷靜,穩健一點。但很遺憾,很多發達經濟體都有過這個明斯基時刻,我們雖然還未經歷這個時刻,但它並不遙遠,因為房地產當前的情況並不樂觀。
請看下圖:
大家已經看到了,居民負債餘額/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逼近100%了,意思就是說大家的收入除去必要生活支出,幾乎全要拿出來還債。
還記得美國當年的樓市吧,2006年美國整個房貸構成中,A級和AA級的優質貸款佔比不到10%,剩下BB級和B級的垃圾次級貸款佔比超過90%,但市場仍然信心滿滿,實際上風險已經來到,而美聯儲的17次加息則直接刺破了這個泡沫,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這就是個典型的明斯基過程,隨後的美聯儲不得不進入長期的QE過程,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大,直到現在才逐步啟動縮表。
周小川在這個時候提到「明斯基時刻」,顯然是在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別只想著發財最終把自己賠進去。這與之前人民日報提到的「灰犀牛」概念異曲同工。
大家都想著通過買房賺錢,但購房者的還款能力是分三六九等的,優質人士都買了房,房地產這個鏈條要想繼續玩下去,就得開發更多的購房者,那些還款能力一般甚至較差的人也被吸引進樓市。這個過程不斷重複,最終的結果就是還款能力差的購房者占所有購房者的比例不斷提高。
而我們的樓市投機之風更甚,不僅是大量購房能力不足的剛需被入市,還有很多人到處借錢到處買房,買大量的房子。根本原因就是樓市一直很順利,中間因為政策收緊有過幾次磕絆,但都快速收復並走出更高的行情,這種歷史表現讓大家都太樂觀了,即使今年有歷史最強的收緊的信號也無法澆滅人們心中的慾望。
剛需因為不斷萎縮的房貸額度和不斷提高的房貸利率被擋住了,但那些炒房客卻通過豐富的手段繼續獲得資金,買房不止。
對於樓市來說,「明斯基時刻」正在逼近的最直接表現是槓桿率不斷提高。而樓市卻又是最不能出現「明斯基時刻」的市場,因為它不像股市,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我理解周小川在現在這個關鍵時刻拋出這個概念,實際上有兩個用意:
1、提醒所有市場主體(房企、購房者等)要穩健操作。
對於房企來說,債務水平要控制好,別到時候因為房子賣不出去,錢收不回來,又融不到錢,被不斷到期的債務拖垮。要知道今後兩三年是償債高峰期,同時又是房地產回歸常態的關鍵之年。
對於購房者來說,買房一定得是基於資金和需求的合理計算之後而做出的決定。不能搞不清楚需求就買房,也不能單純為了賺錢而買房。
2、政策肯定會做出反應,特別是貨幣層面。
萬達為什麼連續被三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評級,恆大融創等大房企為什麼停止了大規模購地轉而降負債,央行為什麼罕見支持北京等地商業銀行上調房貸利率?
這些動作的背後就是央行主導的主動降槓桿,它就是「逆周期因素」的一部分,讓大家冷靜冷靜,目的是儘力避開「明斯基時刻」。它們的好處就是「軟」而不是「硬」,是「化解」而不是「刺破」。
所有這些都在主動幫助人們扭轉預期:過去十餘年的房價行情是不會延續下去了,別再「沖」進樓市!
中央銀行金融槓桿房地產
千里快哉風
去坐等ppp?
1 天前
黎明
不會的,還要漲
4 贊1 天前
查看對話爵士貓(作者)回復黎明
一看,你就是買了房,漲漲漲,哈哈哈,理解,理解,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嘛。
4 贊1 天前
DDDM
欠了30年的房貸,1年的可支配收入就能還清,這很健康呀。
8 贊1 天前
gjk
我感覺不像提醒,更像甩鍋。
4 贊1 天前
BZ198
so what? 在貪婪面前能收手嗎?地方現在嗨的不要不要的能停下來嗎?
2 贊1 天前
查看對話黎明回復爵士貓(作者)
不買房我也看漲。這麼多年的經驗,無論如何,房價都會漲。
2 贊1 天前
leitao
次貸危機之前,美聯儲是這麼想的;15年股市暴漲時,中國政府也是這麼想的。結果兩者都沒把握好,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因此,這一次去槓桿註定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非常類似於溫水煮青蛙——一些青蛙在感受水溫上升,預測到水溫可能繼續上升,可能就跳出了;但對大部分青蛙來說,在水溫慢慢積累的過程中,只要水溫還在其忍受的範圍內,反而會游的更歡,直到跳不出來為止。
顯然,中國目前在去槓桿的進程上就是想緩慢的升溫,但是,別忘了,這個溫度總還是會升上去的,除非燒水的鍋足夠大,可以容納下不斷加入的水。
1 贊1 天前
ASGO
美聯儲的人應該抓去槍斃,不加息就不會有08年的金融危機
1 天前
爵士貓(作者)
明斯基時刻是常識呀。可惜絕大多數人不是經濟學出身,不懂!
也好呀,聽指揮就可以!
一定要聽政府的指揮哦,否則你會死的很慘的!!!!!!!!!!!!!
1 贊1 天前
1234下一頁
寫文章
樓市將徹底調整與顛覆 股市將呈現慢牛態勢 土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到頭 一帶一路中國配製自己國際發展空間
爵士貓1 小時前
未來五年房價跌多少?大多數人還不知道 樓市將徹底調整與顛覆!
2017年10月24日 09:02
10月9日,清華大學經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魏傑在第二期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央企業領導人員經營管理培訓班上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解讀。以下根據魏傑教授的講課整理,部分章節有刪減。
北上廣深房價都可能會穩定
雄安標誌著下一步的發展動向
如何抑制房市泡沫
我們常說,要抑制資產泡沫。那什麼是資產泡沫?就是資產價格漲得太快太高。資產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於三點判斷:
一是證監會目前主要職能是加強監管;
二是證券部門對場外資金配置極度關注;
三是IPO速度快規模大。
預期未來五年內,股市將呈現慢牛態勢。目前來看,資產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點關注住房供給與剛性需求的關係。房產具有兩種屬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資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為住房供給大大超過剛性需求,加上美國的剪羊毛,從而導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走出泥潭。房產超過剛性需求後,一旦沒有居住功能,也就沒有了投機功能與投資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對策就是:中短期對策與長效機制相結合。中短期對策主要是兩個立足點:一是嚴格約束投機和投資性需求。採取嚴格的限購政策;二是約束開發商的行為。今年以來兩個手段很見效,一個是控制融資通道;另一個就是讓麵粉超過麵包價格(地價高於房價)。長效機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權、共有產權、調整空間布局等手段。
關於調整空間布局,是前段時間的熱點問題。突然冒了一個雄安新區,有的人很吃驚,我說不用吃驚。我們幾年前就在討論調整空間布局。北京三大體系已經逐漸進入負面層面所以有必要調整,調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剝離出去,找一個地方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裡承載啊?這個地點選擇很重要,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公布的是雄安新區,承載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什麼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個就是政治中心,第二個國際交往中心,第三個文化中心,第四個科學創新中心。這四項最後確認為首都功能,其餘都屬於非首都功能。
比如說北京不是經濟中心,因此經濟方面的功能逐漸要離開北京。我估計可能未來,許多企業總部可能會搬離北京。第二個不是教育中心,所以我估計可能一些大學搬離北京,當然北大清華不會搬。但是要擴大規模很難,擴大可以辦分校。再一個不是醫療中心,現在北京看病人85%是外地人,醫院辦到北京幹嗎?等等。還要往下排,都屬於非首都功能。這些功能要尋找新的地方,最後尋找的地方就是雄安新區,承載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不屬於首都功能的陸續要轉向雄安新區。
如果雄安新區建設取得成績的話,下一步就要討論上海怎麼辦,上海定義為經濟中心,什麼叫經濟中心,哪些不屬於經濟中心?上海一樣尋找新的東西,承載他未來的功能的,在哪裡?大家看到北京選擇了雄安新區,因為雄安新區是河北地區欠發達地區,承載能力巨大而且經濟落後。我們一旦啟動雄安新區一箭三雕,一個北京非首都功能轉掉了,第二欠發達地區發展起來,第三北京房價穩定住了。
下一步討論可能是上海,再一個深圳、廣州,深圳、廣州最近有一個苗頭提出來粵港澳大灣區,如果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再造一個的話,就是產生四個新的一線城市,對中國經濟拉動,巨大的拉動力。所以實際上雄安新區提出來,有人把他看的是很局部的問題,這是調整國內空間經濟發展起點,標誌著我們調整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空間布局。雄安新區是一個試點,是一個千年大計,一定是長久的影響。
實際上你們知道深圳和浦東都是靠尋找新的承載區起來的,沒有浦東就沒有現在上海,沒有深圳也沒有珠三角,實際上也是尋找新的承載區。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一線城市有四個,需要尋找新的承載區。雄安新區提出來不簡單是一個個案,標誌著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動向,就是要大幅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先從北京開始,未來可能會討論到上海,廣州深圳。
廣州深圳我看了一下,已經有一點討論的基礎,大家注意看到有各個原因找到雄安新區,原來通州太小,沒法承載功能。所以雄安新區這個概念標誌著我們要調整中國的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要再造幾個一線城市,如果再造幾個一線城市大家想一想,在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20年應該沒問題,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啟動的一個新的發動機,通過調整空間布局,把中國經濟持續向前推進,所以大家要關注雄安新區建設,關注他所有動向,因為不簡單是個案,是我們下一步整個經濟過程中一個重大的問題,要調整我們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
雄安新區不知道你們在座去過沒有,我已經跑了幾次了,跑的原因幹什麼呢?就是通過在這裡設計一個新區,來思考一下未來我們尋找新的承載區堅持什麼原則,中央決定雄安新區一定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不是簡單的原因。有人問我,會不會一陣風就完了。我說你錯了,千年大計,而且沒有上升到重大戰略調整高度上來,雄安新區起點實際上告訴大家,中國將大規模調整自己境內的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從一線城市先開始。未來將很大發展力度來支持中國持續的發展。
我估計我們很重要的經濟戰略調整,就是全面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以雄安新區作為一個龍頭,全面推動和討論。這就是我們宏觀上要調整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第一個層面,境內。就要從雄安新區開始,要支持中國經濟增長最少在20年左右,第二個就是要調整我們中國在境外的空間布局,也就是所謂我們在世界的空間布局,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主體,而且中國經濟生產能力已經嚴重過剩,我們產能過剩是一個大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也要尋找新的空間布局,在國際上的空間布局,怎麼來重新布局?
未來貨幣政策有可能大放水嗎?
1991年以來我國基本上採用貨幣寬鬆政策,但總有一天要轉向。中央企業年初已經明確提出,要從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進行明確。未來,大面積投放貨幣的可能性非常小,作為企業應該關注這個動向,趕快進行自我調整。目前,貨幣增長速度已經回到2位數。
依靠土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到頭了
要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
未來的增長點和動力在哪裡?反覆討論後形成的共識就是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供給側結構型改革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調整經濟結構;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是調整開放戰略;四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依靠土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到頭了
中國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貨幣等要素投放推動經濟增長,這種要素投放的模式已經到頭,不可持續了。
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創新驅動有三個層次:一是產品服務的創新。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三是技術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技術創新,最難的也是技術創新。
創新基礎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法律基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財力基礎。需要強大財力支持;三是物質基礎。沒有現代化的實驗室,不可能有創新。美國之所以能吸納全世界人才,關鍵是有最好的實驗室。北京提出要建設三大科學城;四是人才基礎。核心是將人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人才制度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無限度擴大教育功能的問題很嚴重,教育僅僅是開發,不能再搞應試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要讓孩子的天賦釋放出來。
調整開放戰略,認清「一帶一路」的戰略地位
過去我們的開放戰略兩句話:一是擴大出口,二是吸引外資。實際上就是達全球化便車。全球化有兩次:一次是1750到1950年,主導方是歐洲列強,西班牙、葡萄牙,他們推動全球化方式就是殖民地,以殖民方式推動全球化。我最近查了一下只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殖民,就是日本。日本為什麼沒有被歐洲列強殖民呢?因為歐洲人到了日本發現,這個地方只有地震,什麼資源都沒有,嚇跑了,所以沒被殖民,其他國家都被殖民過。英國最近首次公布了火燒前的圓明園,全世界驚嘆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第一次全球化主要方式就是殖民,戰爭、暴力,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標誌著第一次全球化過去,美國認為是二戰最主要的戰勝國,所以美國主導了第二次全球化,特點就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是第二次全球化特徵,殖民地是第一次全球化特徵。國際貿易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要方式。中國在1978年也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最後的結果現在人們發現,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方,我們後半場才進來的,有很大優勢,像打籃球一樣,人家筋疲力竭我們上場。1997年我們月收入幾百塊錢,現在幾千塊錢。1997年我們高速公路,你想想有多少高速公路,現在中國基礎設施引領全球。
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方,美國是主導國,發現自己是最大的受損方。美國現在連年國債,基礎設施越來越陳舊,北美藍領工人的工資20年沒有加一塊錢。大家看到全世界都開始反全球化,以美國為主。我前些年去美國碰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謬爾,跟我聊這次全球化,這次全球化本來是國際貿易為核心,國際貿易理論基礎就是比較優勢,什麼叫比較優勢呢?每個國家搞自己搞的最好的,然後交易,大家獲得收益,但是中國加入進來之後你們破壞這種規則,你們中國什麼都要搞了現在。一開始你們搞鞋帽、襪子、服裝。緊接著搞家電,之後搞汽車,汽車之後搞高鐵,高鐵之後搞IT,IT之後搞飛機,我們搞什麼?我們生產什麼?發現中國這種全能的發展,實際上破壞了他們所謂的規則,對我們意見非常之大。
中國之所以什麼都搞,因為中國有巨大市場,十三億人口市場能承載這個問題,所以批評中國你們破壞了規則。去年美國大選,我一直判斷一定是特朗普上台,因為不是個人的問題,是一個思潮。特朗普上台以後,中美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中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們判斷第三次全球化,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製資源,不是國際貿易了。技術、資本在全球配製。因為一旦轉向全球配製資源的話,大家將會利益共享,中國現在到美國建玻璃廠,給美國出口玻璃的話,一定是美國受損。但是我們建玻璃廠怎麼辦呢,美國有稅收了,就有就業了,我們有資本回報。我們應對這一條,提到巨大決策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等於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製經濟發展空間,不是簡單的、一般的問題。
我們在全球要配製自己經濟發展空間,所以提出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論壇剛剛開始歐美日抵觸,但後來都來了。你來或不來,我們都要干!大家看成果非常豐厚。實際上未來中國發展將產生一個新的機遇和空間,等於在國際範圍內,給中國重新找所謂生長的空間配製。
「一帶一路」狀態你們會感覺到,標誌著中國開始配製自己國際發展空間,因為我們現在是第二大經濟主體,估計2030年成為實際第一大經濟主體,你是世界第一大第二大,一定是全球資源,而不是中國簡單的問題,所以「一帶一路」率先啟動,中國2018年辦第二次「一帶一路」論壇,也就是我們整個國際增長空間的重要舉措。你們中央企業的要研究這個問題,去一帶一路沿線去看看。但是走出去,一定改變原來思維模式,要積極應對風險。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房產70年到期後還是你的
明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周年。我們今天的改革,必須面對現實,堅持問題導向,哪些問題最為尖銳就改革哪裡。
一是產權保護問題有待進一步落實。歷經改革發展,人們都從無產者為有產者,這就是現實。大家都會擔心財富安全問題,怎麼讓大家放心,保護產權的改革就非常必要。去年出台了保護產權的決定,恰好碰到溫州房產20年到期,大家都很著急。溫州有批房子20年期限到了,國土資源部回復「兩不兩正常」。「兩不」是不用再申請延長期,不用再交所謂的土地出讓金。
「兩正常」是正常登記,正常交易。所以房產在70年到期以後還是你的,連土地出讓金都不用交。因為溫州事件代表了全國未來的方向,要保護產權,所以在保護產權方面可能會陸續出台一些辦法。雖然文件沒有講取消原罪的問題,但實際上就是既往不咎。所以,中共中央去年12月份推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產權的若干決定》。今年的兩會推出民法總則,都是圍繞保護個人財產做法律上的準備。過去沒法可依,現在有法可依了。
以上,著重圍繞防範金融風險和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進行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給大家一些參考。謝謝大家!
土地中國股票市場境外投資
取消評論
爵士貓(作者)
清華大學經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魏傑,是一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智庫的成員,今天說【樓市將徹底調整與顛覆 股市將呈現慢牛態勢 土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到頭 一帶一路中國配製自己國際發展空間】。
結合央行行長的講話【明斯基時刻!要警惕!居民負債餘額/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逼近100% 央行主導的主動降槓桿 「化解」非「刺破」】。
這就是已經100%的為今後10年的經濟政策,做了權威的說明。大佬們都在學習。只有一幫屁民還在抱怨!
一幫屁民,來世必定還是一幫屁民!不知悔悟呀!
一幫屁民,今世學佛,來世才有幸福生活哦!
2 分鐘前
推薦閱讀
講真,家裡有個每年去開會的人,真的挺好的,他能給你帶回來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關於房價,房產稅,經濟發展之類的。但是吧,帶回來的和知乎俠的觀點不同,所以你就算說了,他們會認為你不懂裝懂。所以,智商稅還是要多收,還是要悶聲發大財。
謝邀。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謝邀。
我要潑冷水了,請自帶傘具。
=====================
親,我國99.99%公開媒體是被國家各部委牢牢管制住的。
特別是新聞類的。一直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
所以一般人能看到的新聞基本上都是【政府允許你看的】和【政府希望讓你看的】
區分點在於事件和新聞之間的時差。雖然沒有明確標準,但是我個人感覺,當今的信息傳播技術下,一個事情發生後12小時再出新聞的,那基本上都可以定性為【廣告】【炒作】了。
=====================
所以,喉舌們的經濟類新聞需要做兩個判斷。
1,新聞是要審查的,所以給你看到的未必是事件的全貌。
2,想一想,政府給你看這條新聞是否是希望你產品某種他們希望的行為。(而這類新聞往往為帶上幾個老百姓的採訪,比如說利率漲的新聞,再附帶採訪幾個在銀行排隊存款的大媽)
順著這個思路去看到經濟新聞就可以了。
我個人的感覺就是,不管新聞有多複雜,核心都是讓你花錢(花錢必然產生交易行為,交易行為是經濟的核心,交易越頻繁,經濟越活躍),
要麼交給銀行(通過銀行放貸給企事業單位去花錢),要麼給股市(融資給企事業單位去花錢),要麼給房子(補充地方財政和控制M2),要麼給那些民族品牌(政府也需要扶持產業行業)。
如果啥都沒講,那就安心的去買松下索尼寶馬賓士吧。(一般此時都在內鬥,沒時間管我們)
哈哈
謝邀!但我個人不適合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本人就專註這方面的研究,並很多時候提供人類現階段基本或基礎性的答案。所以……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送給您,共勉吧!
您是工科出生,這對於學習經濟學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您也看了不少的(至少在我看來是)中級層次的經濟學教科書。所以對於分析問題的基本經濟學素養,我覺得是應該具備了的,因為經濟學的基本重要思想其實並不是很多,也不複雜。
從提問來看,您更加關注宏觀層面的經濟分析,以及對於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解。您學習經濟學的目標大概是,讀懂一篇財經新聞的含義,以及「形成一套自己的宏觀分析框架」?(我姑且這樣認為)這很像是賣方宏觀研究員的職業要求。如果是以此為目標,那麼對於學習經濟學其實是應該有所側重的,也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那麼深入地)在未來工作中用上。
經濟學所關心的問題很多,有不同的層次。我目前正在學三高,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在券商投行實習。我以自己本科以來近5年學習經濟學的經歷,試圖簡述一下所謂的「經濟分析能力」以及「經濟學修養」(主要是您關心的宏觀經濟學)張什麼樣子。很多時候,知道一門學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需要對於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有深入了解。請問 RBC 模型在工作中可以用到嗎?DSGE 呢?恕我直言,說「能」的人都是在傳教,或者中毒太深。但是,宏觀經濟學的很多結論是可以被用上的,比如簡單的 IS-LM 分析,或者總供給總需求分析。但是這總(用上)也並不是在「宏觀經濟學」的層面用上,而更多是基於對於市場的認知與理解,或者是一些常識。比如央行降准了,你知道是在搞貨幣寬鬆,因為你大概了解了一套貨幣政策實現機制;其次你知道貨幣寬鬆意味著什麼,你學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很多時候名校經濟學專業出身的人對於現實宏觀經濟的理解也就止步於此。所以要想讀懂一則財經新聞,其實是很難的事情,需要學很多很多瑣碎的實務知識,需要詳細了解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每一項,國家財政的每一筆款項及數額,需要知道我國當前住房存量以及空置率到底是多少(不搞清楚這個問題,談何分析房價?然而這個問題沒有人知道,因為數據不可得)然後你才敢半猜半信地胡謅四萬億為國家造成了多大傷害,你才敢像任澤平一樣大呼「新周期」到來了。所以要想嚴肅地分析現實問題,靠「猜」是沒有用的,靠所謂的「數據」去猜也是不靠譜的。此外還想說一句,計量經濟學也是沒有用的,它也預測不了房價,因為沒有充足的數據。這就好像n個未知數n-k個線性方程組解不定一樣。
但是「宏觀經濟分析師」們可以!(有點黑)經濟學的理論中沒有「合情推理」,只有「演繹推理」,這是經濟學的特點。它的理論在現實中用不了,但是你依然要學它,因為它給你指了一個分析分析的方向,告訴你哪些數據你需要去看,而這些「思想性」的東西,著實再樸素不過了,但是很多人依然不知道去使用。
在工作中,你所形成的所謂「經濟學分析框架」,往往是雜糅了經濟理論、經濟常識以及自身對於市場長期的觀察理解而形成的。不要相信學究的話,說這種市場上的經濟學家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其實經濟學最初也是商人發展起來的(比如威廉配第本身就是大商人)。
但是也不要走極端,認為你自己所讀的那些課本沒有用。學經濟學模型不能按照數學物理的學法來學,不能只關注技術細節和分析過程,這一點對於工科出生的您可能無比重要。我現在學高級宏觀的模型,逐漸認識到,「模型的結論都藏在假設里」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種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總之學東西一定要多思考就是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經濟理論都是西方傳來的,我們以前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現在發達國家都用凱恩斯的一套經濟理論在調控市場經濟。主要跟貨幣供應,通脹,就業有關,而現在國際上最強的流通貨幣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我們國家的很多經濟政策基本是跟著美元而改變的。好好學一下,會對國家的政策有更好的理解。
我比較想探討這個問題,我也是工科生背景,現在從事大宗商品貿易,也就是說經濟政策直接影響的是自己的錢袋子。現在我也是每天看相關類文章,我把我的反思總結一下,希望能有點探討價值。1.政策文章很多,你要確定自己要關注的是哪一塊;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出發點,知識範圍,利益,所以大家觀點不一致很正常,甚至相反。這個建議可以看一虎一席談,觀點的碰撞才是真的有用;3.在這些專家裡選擇你長期關注的,比較能說到點子,有深度有分析的專家,不要看那些情緒類的文章,市場是真金白銀打出來的,旁邊看熱鬧說大話的人不可靠~;4.要形成自己的判斷,今天你看到的信息,文章你得到了什麼,有什麼思考,後續會有哪些需要跟蹤的。記住,自己形成判斷很重要!5.不要想著每天都會有重量級報告文章出來,溫故知新很重要,因為經濟的變化一般都要幾個月才會形成,而專家的判斷這次寫完了下次可能就不寫了,後面重要的是驗證他的觀點是否正確;6.結合自己的關注點,落到實處,今天是漲還是跌,這月是漲還是跌,自己去查,去問,這個要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去完成,這個非常重要,敏感度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再說經濟數據很多時候不完整,評論很多時候都是事後總結的,在事情正在發生的當下,你該怎麼操作,很關鍵,這些實際經驗需要在靠日積月累;7.堅持,持之以恆的關注一個東西,堅持上面的操作。我也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希望能幫到你。一看這文章就是工科生的節奏,乾巴巴的,呵呵
謝邀。@Joe De
很高興能受邀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作為一名經濟學學習者,我個人也比較重視素養的培養,至於如何增強這方面的素養:
首先,多多關注新聞比如我常年都會關注CCTV2新聞直播,當然也要多看國際經濟。經濟學此類書籍,理解其經濟的脈搏;
其次,加強個人對國際政治,把握宏觀方向,理解經濟脈搏,多關注財政政策和央行出台的貨幣政策;
再者,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善於構建經濟學知識體系。比如曼昆的的《經濟學原理》這本很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因此你可以構建出一個由它的十大原理支撐起來的知識體系,如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茲的經濟學、楊小凱的經濟學等等。
當然想要理清一些經濟學現象背後的邏輯,還是建議閱讀相關著作,多加感悟,才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比如《複雜》以及其它的關於複雜系統的著作,將其思維方式帶入到經濟學的思考過程中。(補:複雜系統的支撐學科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與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
同時我們還需要關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書籍,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總之,我們要做到多關注、多讀書、多思考。
現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任何時候我都不會說你所讀過的那一本書,或者你學習的哪一門只是一定會對你有多少益處,但是經過時間的沉澱之後,你會發現你看過的走過的、讀過的、關注的、了解的東西都會是你積累的知識資本。你學習的越多,你的認知、心態、境界都會有越高的提升。當然,境界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機械的,在你讀完的經濟學書達到一定數量或者學習的知識積累到一定數量,就能夠隱隱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水平在提升,對經濟學與經濟現象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體系化的看法。
比如當我們掌握理解經濟領域的相關走向時,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生活都有很大的預判性;比如對經濟政策方向有了一定的理解,可預判房價為什麼是漲,在什麼價格屬於理性區間等。中國經濟黃金周期正在延續,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產業升級正在進行,並逐漸成熟,至少在未來5年時間,並繼續保持調整增長態勢。
以上僅代表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讀懂政策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都需要對應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第一個層次,能看懂專業術語。經濟學有很多專業術語,M2、外匯占款、同業存款等等,看懂專業術語是最基本的要求,當然達到這一點並不難。第二個層次,能看懂政策意圖。所謂政策意圖就是政策希望達到的目的,例如加息可能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也可能是為了應對人民幣貶值,也可能兼而有之。這時就要結合政策表述和高層的聲音進行綜合判斷,但總的來說也不難。第三個層次,能看出政策的實施後果,達到這個層次就有了一定的難度。這是由於很多時候經濟走向與政策意圖是背道而馳的。例如15年中清理股市配資導致A股暴跌,千股跌停的盛況屢見不鮮。相信最初頒布政策時,高層的政策意圖絕不是扼殺牛市,但是政策實施之後政府就難以控制。新能源汽車騙補案也是政策實施效果扭曲的最佳案例。達到這個層次不進要對經濟學理論有著深刻的掌握,而且要用全局均衡的思想去考慮問題,要對政策以及政策相關的市場博弈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僅憑經濟學理論和解讀政策是無法達到的。達到這個層次就可以通過對政策的解讀來指導經濟行為了。第四個層次,能看出政策背後的政治意圖。一篇好的文章,所有的句子都是為中心思想服務的。作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國所有的政策也是圍繞一個中心的。有的時候,個別政策可能會在短期內偏離政策中心,使得某些行為有利可圖,這就是政策套利。將這種能力和資本結合在一起,可以一本萬利。但是當政策的天平重新回到中點時,過於聰明的行為往往會引火燒身,此處不做贅述。一點淺薄的認識,希望有所啟發,還請各位看官多多擔待~
國家的布局都是有規矩可尋的,比如北京市政府搬遷通州,2010年中央再給北京市公務員安排福利房時就把房子划到通州區了,2013年北京市政府開始治理通州大運河,中央考慮大的布局時肯定會提前做很多準備工作,只要做準備工作肯定就有規律可尋, 政府所有前期工作都是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1 政府會禁止當地建房,2 提前治理環境並建設相關基礎設施, 3 站在更高格局,
京津翼一體化,北京市政府搬遷通州,雄安新區,其實根本目的是南北經濟再平衡的, 歷史上南北經濟不平衡的危害想必大家都知道,作為一枚工科出身的經濟學愛好者,我曾經經歷過和題主相似的階段,而現在大概初步具備了題主所說的「經濟學素養」。如果題主不嫌棄的話,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希望能對題主有點幫助~
大一剛入學的時候選了工科專業,但是對經濟異常痴迷,經常喜歡閱讀財經類的新聞。那時的我,其實讀這類東西是非常吃力的,這個吃力主要體現在對很多專業名詞一知半解,上百度查了之後往往覺得其解釋雖然全面但是很抽象,沒法形成一個感性的認知,對全文的理解自然也沒法深入。如此閱讀,其實效率很低。
大概這樣過了兩個月吧,覺得這樣不行。。。進步太慢了。於是我去選了一門經濟類的通識課叫「當代中國經濟熱點解讀」,其實這門課涉及到經濟學知識點不算多也不算深入,也就「邊際效應」,「沉沒成本」之類的概念吧,但是課上會討論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濟現象。當時是2013年,所以老師選取的話題有比特幣,餘額寶,房價之類的,而我們學生的任務就是分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收集資料,討論,然後上台展示給全班同學。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首先,如果是自學一門新的學科,往往需要具備搜集並篩選相關資料的能力。而同組之間的交流,能夠幫助自己整合、消化、理解這些資料。至於上台展示,則需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由於台下基本上都是對經濟學一知半解的大一新生,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深入理解自己所講述的內容。
這門課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交一篇5000字的論文。當時對於一個經濟學小白,很怕自己寫了什麼奇奇怪怪的邏輯被老師笑話,所以對於自己論文里所涉及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嚴加考證,充分理解。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過程無非是培養自己收集資料、篩選信息並理解消化的過程,養成了這樣的學習習慣可以說是受用一生吧。
現在回到題主本身。題主說自學過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學基礎,貨幣銀行學,金融學等。講道理,經濟學的主要專業課也就這幾門了(或許再加一些諸如計量經濟學之類的吧)。如果題主是完完全全啃透了這幾本書的知識點,我覺得此時的題主應該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素養了,但是現實好像並非如此。題主可以這樣問問自己:如果你去給一個在經濟學領域幾乎零基礎的高中生去講述你對這幾門課的認識,你能保證他可以基本理解嗎?如果不行,那這大概就是問題所在了。
再回到我的學習歷程上。學習一門學科,靠一節通識課遠遠不夠,在之後的兩年里,我又陸陸續續選了很多經濟學專業的課程,例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也有一些經濟學相關的課程,例如經濟法,博弈論等,平時也保持了閱讀財經類新聞的習慣。久而久之,感覺自己對於經濟學的認知開始越來越豐滿和完善了。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問:聽老師講課和自己看書有什麼不同嗎?
我的答案是:幾號沒什麼不同。無非跟著老師會相對而言輕鬆一些,有不理解的概念可以及時得到解答。僅此而已。如果你自學能力和自律能力都比較強的話,更是沒啥區別。
真正導致選課和自學效果差異性的,是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前的那兩三天的複習,可以說是至關重要。上課的內容可能聽一遍就過去了,但是如果不在複習時好好理解,期末考萬一考到了就尷尬了。
大二那時對GPA比較看重,當時為了這個「萬一」,差點把那幾本書翻得脫頁……
可以說這兩三天里,是經濟學知識水平提升最快的時候了……
另外,單單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不夠,因為它往往比較抽象和枯燥。保持閱讀財經新聞的習慣,閑著沒事時結合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點分析分析各種經濟現象背後的邏輯,對經濟學素的提升也挺有幫助的。
所以我想告訴題主的是……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題主下了功夫去鑽研,一定是會有成效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足夠的興趣,能否保持長期的熱情和動力?
另外,特別說明一點,經濟學學的再好,不見得就一定能準確預測房價!!!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個很玄乎的市場!!!過去十年在這個問題上被打臉的經濟學家不在少數!!!普通人就別想著靠一點經濟學基礎知識來預測房價了……就算對了也有很大可能是猜對的……
至於靠炒股發財……就更別想了,我見過好幾個我們學校的經濟學教授炒股虧慘的……
其中還包括教過我們博弈論的老師……以上。簡單的說,知識儲備只是一方面,簡單的基礎罷了,想要放到實際問題上,那麼僅憑這些理論是不夠的,學者理解市場!這個社會,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都存在供需關係等各種關係,想要理清、搞懂,切實的理解市場,必須多了解市場,否則,你看的再多理論都是紙上談兵!必須要人情,理論有一定的絕對性,而事實卻是,存在多面性!一個字概括我的廢話就是,將自己投入到生活,投入到市場!沒有這些,理論是廢物!
可能我的回答對你無用。但是多年後,當你務實、睿智,你就曉得了!把優酷《鴻觀》從頭看一遍,經濟學常識除了數理計算部分,懂了80%。對了,知乎很多本科生還看不起宋鴻兵,手動斜眼
分析起來費勁主要是沒真理解模型。核心是把分析框架,模型理解透。這樣各種數據就是輸入變數或者輸出變數了。
經濟理論變數多而因果不太清晰,但是跟分析物理問題一樣,解決問題都是要有框架的。有了自己的分析框架,每次遇到問題就是向裡面填數據看結果了。
題主可以先看看別人的文章、書都是怎麼分析的。
當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先看什麼,再看什麼,由何因得何果。
得出初步結論後,還需要哪些證據支撐,如何驗證又怎樣改善自己的結論。
當然很多模型相互矛盾。所以就得多看歷史,多收集個方面的要素再謹慎的給出自己的結果。
經濟是人類活動的一部分,想學物理就多觀察宇宙,想學經濟,就多看看人類曾經的經濟活動。
題主既然看過一些基礎類的經濟學書籍,應該會有對基本概念的初步認識,最基本的供求關係總是可以理解的。
經濟類新聞其實大部分時候都可以用供求關係來理解,只是中國經濟有點特殊,要加入一些國家宏觀調控上的考量,兩邊加起來理解就不難。包括中國的樓市。
建議樓主先去把曼昆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認認真真地看一遍,把後面的練習題最好也做一遍,很多經濟新聞和現象都會被當做案例解說,寫得比較淺顯並不難懂,很適合初級入門。然後每天再試著讀一些專業的經濟解讀新聞,用書本里的理論試著結合起來,算是一種實踐吧。一般政策宏觀類的新聞這樣基本就夠了。
金融類的就更加專業,需要另外的入門。如果要讀懂這一類新聞,我建議你最好去考證券從業資格證,把書和題目都看一遍,會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再另外讀一些趣味的基礎的股票投資類書籍,這個知乎上會有很多書單推薦,搜一搜就有。很多媒體例如鳳凰新聞會有很初級的經濟專業知識的科普,題主可以每天看一些,這些科普會用可視化,所以比教科書上的要好懂。
如果上面這些認認真真就做好了,讀懂經濟類新聞是足夠了。因為我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要正確判斷國家政策的走勢,很難。因為就算是專業的經濟專家都不能打包票,尤其我們國家並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很多現象不能用傳統的經濟學知識去理解。有時候一個政策出台,整個環境就變了。
要再進一步,那麼必然繞不開讀懂我國的政治體制,培養一定的政治素養。
那就好好看央媒的新聞吧,多看多讀,尤其是人民日報新華社,很多措辭的變化,自己去意會。同樣知乎以及很多媒體也會有相關分析文章。
很多人覺得經濟學在生活工作中沒什麼用,但我認為是很必要的。中國教育對於財商的教育非常缺乏,只有自己主動去學去實踐。
但題主不要把這些當成工具,很多知識的學習要有興趣的成分,不然會沒有動力的。
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推薦閱讀:
※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是怎樣形成的?
※1997年的50w,約相當於2016年的多少錢?
※如果中國以年均5%,印度以年均 8% 增速,印度趕超中國需多少年?
※為何買家不降低商品價格來吸引更多顧客,用量來彌補差價?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