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蘇聯在20世紀初的迅速崛起?沙俄末期的俄羅斯那麼落後,為何蘇聯一接手,就能立馬讓它大變樣?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相繼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各國產業工人數量大幅膨脹,工人階級的生存環境卻嚴重惡化。這種局面下,紅色意識形態迅速流行來開。紅色意識形態主張消滅私有產權,主張構建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和政府,並且進行集體生產的社會。
這自然不為帝國主義列強所容。各國掌權勢力對冒頭的紅色思潮大肆彈壓。但是,工人階級的抗爭也此起彼伏,兩大階級的矛盾在一戰後期達到了頂峰:
血腥程度前所未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歐洲列強的實力。而列強為應對戰爭,對國內資源的過渡盤剝,也使工人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到一戰末,歐洲各國大範圍的爆發革命,其中德國的十一月革命與俄羅斯二月革命,甚至一舉顛覆了德、俄兩大帝國的世襲君主王朝。而這兩場革命,都有著十分顯著的紅色烙印。一時間,紅色意識形態大有席捲全歐之勢。
可惜此風並未持續太久。很快,歐洲各國的工人革命或被鎮壓,或者革命果實被資產階級攫取。
但俄羅斯卻是個例外。儘管二月革命後,孟什維克一度上位組建資產階級政府。但沒多久就爆發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紅色意識形態在俄羅斯大獲成功。
蘇聯開國後,在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上,採用了一套堪稱石破天驚的做法——即全盤公有制。
之所以說石破天驚,是因為當時的列強,在經濟制度上,都普遍以私有製為主。以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為特徵的私有制,促成了近代以來的西方世界發展,推動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爆發。雖然在之後的歲月中,傳統意義層面的自由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國家資本主義的替換,但私有製為主的基本架構並未發生改變。
既然私有制已被列強大規模採用,而且在實踐中也被證明是利於工業化進程,那麼蘇聯為何會與它對著干,偏要搞公有制呢?最不能為人所理解的是,蘇聯的這套公有制搞法,至少在啟用之初的頭幾十年,的確收效明顯,使俄羅斯從沙俄時代的「帝國主義薄弱環節」,一躍飛升為名列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更成為20世紀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何以在俄羅斯大獲成功?在雲石君看來,這與俄羅斯(蘇聯)的特殊國情密不可分。直白點說,公有制的出現,正好適應了當時俄羅斯的三個發展需要:
首先是中樞集權的需要。俄羅斯地域遼闊,國家地緣結構和民族構成都十分複雜。而俄羅斯的本部核心板塊——東歐平原,區位上位於國家最西段,自身的質量也算不上特別的優秀,難以確保對國家各個邊緣板塊,特別是遠東等極端邊緣地區的有效輻射與影響;同時,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族,在俄羅斯(蘇聯)的國家總人口中佔比相對較低,並未形成壓倒性優勢。這種地緣與人文結構,意味著俄羅斯天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分裂隱患。所以,俄羅斯有必要打造一個強勢中央政府,用中樞權力的強勢,抵消地緣、人文結構方面的分裂基因所牽引而出的負面影響。
既然要構建強勢政府,那麼中樞權力就有必要強化對國家經濟的直接控制——尤其是牽涉國計民生的核心資源,更是必須緊抓在手。這意味著俄羅斯的權力架構中,資本權力必然會受到政治權力壓制——這就為公有制的推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而且,在上一節《地緣政治114:俄羅斯國家性質?》中,雲石君有說過,相對於中國這種地緣結構完美,水到渠成式的正向中央集權,俄羅斯由於地緣和人文結構太過複雜,所以推行中央集權的先天條件難言充分。這也導致俄羅斯中央集權的神話程度,甚至在許多環節要超越中國——因為它必須要藉助政治上的高度集權,以對沖地緣與人文缺陷的負面影響。相應的,蘇聯政治權力對經濟資源的直接控制,也比中國這個經典中央集權大國還要深入的多。
其次,特殊的國家發展基因的需要。俄羅斯擁地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天然具備世界級大國的資格。所以,俄羅斯當然要參與全球爭霸,以為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爭取更多領土以外的額外收益——而要全球爭霸,與列強競爭,俄羅斯有必要對自身廣袤國土的地緣潛力予以充分挖掘。而換個角度來看,俄羅斯龐大的體量,以及地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幾乎與全球所有主要地緣勢力都存在結構性利益衝突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這個國家天然面臨巨大的外部威脅,這種情況下,俄羅斯要想不在帝國時代的競爭中淪為失敗者,也有必要對自身的潛力予以充分挖掘。
在工業時代,尤其工業時代的早中期,要成為一流世界大國,一個非常關鍵的認定標準就是,必須擁有一套相對完整、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所謂完整,指的是工業門類,尤其是重工業體系要比較齊全,在主要門類中不能有特別明顯的短板。而所謂自給自足,是指能夠獨立為自家工業的運行,提供相應的各種礦產資源。
當時的世界列強中,滿足資源自我供給條件的國家其實很少很少。美國地大物博,自不用說;英法兩國雖然本部地域狹窄,資源有限,但有著廣袤的海外殖民,也可以在這套體系下實現自給自足。至於其他的,像德意日等等,在這一層面就不行了——(也正因為如此,二戰時德意日都大肆鼓吹法西斯主義,希望通過對精神力量的極致發揮,來彌補自身物質層面先天不足對戰力造成的負面影響)
本來,憑著2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俄羅斯也天然具備自給自足能力。
但問題是,資源只有開發出來才有價值,埋在地下,那只是紙上富貴罷了,沒什麼實際用處。
俄羅斯的資源分布相當零散;再加上國家緯度偏高,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大量資源埋藏在偏遠的凍土帶和荒漠中,開發與運輸的難度十分之高。
這就讓俄羅斯陷入了困境:開發和運輸的高難度決定了,單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力量,很難對這些資源予以有效開發。只有以國家形式統籌布局,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調配社會資源;並從全局的戰略高度規劃統籌,根據自身實際發展需要,修建相應的基礎設施,用相對較低的成本開支,達到最大限度收穫急需資源的目的。
所以,國家就成為俄羅斯國土資源開發的主體。既然對基礎性資源實現直接掌控,國家對整個工業體系的控制力當然也就大大增強。
而換一個視角來看:鑒於俄羅斯資源開發和運輸的難度實在過高,這不可避免的會使俄羅斯的工業體系運行成本大大抬升。在私有制條件下,俄羅斯的資本家與企業主面對這種困境,一般有兩種解決之法:要麼從國外購買價格相對低廉的資源,要麼乾脆把企業搬出俄羅斯。
而這兩種都嚴重傷害了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利益。外遷自不用說;而從國外購進資源,自然而然的會引發資金大量外流,這不僅將制約俄羅斯的國土開發,國力增長乏力,而且這種做法,相當於把自家的工業體系的根本命脈,交到其他列強手中——這對立志於全球爭霸的俄羅斯而言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俄羅斯當然要避免這種事發生。但問題是,資本無國界的特點,使得私有制環境下,俄羅斯幾部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要想做到這一點,俄羅斯的僅剩之選就是:公有制,政治權力直接接管經濟。
資本無國界,政治有國界。隨著經濟運行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價格,性價比甚至質量等高度市場化標準,在經濟決策中的權重值就相對下降。
當然,這種政治干預經濟的搞法,肯定有副作用——它使經濟運行的效率相應降低,並加劇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浪費。但至少在工業時代的中前期,工業規模的高速度擴張,足以抵消這種效率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至於資源浪費——這對別的國家或許是個問題,但對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俄羅斯,這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三,地緣格局變化的影響。論文明的成色,俄羅斯在列強中算是相對落後的。此外,俄羅斯幅員遼闊,地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與這個世界上差不多所有主要地緣勢力都存在結構性的利益衝突。這種類似中原的地緣區位,往好了說,便於俄羅斯四面出擊,威懾四方;但往壞了講,俄羅斯也因此必須遭受其他列強的包夾合圍。
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來臨前,由於當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整體還比較低端,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各個國家、文明體系之間,一般還都存在著大片的緩衝區——山脈、河流、沙漠、海洋等等,這些地緣屏障對人類彼此間的交流構成了相當程度的阻斷,國家、文明間的衝突與碰撞還不是那麼明顯。
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人類文明成色大幅提升,征服自然,突破地緣屏障的能力也大幅加強。這意味著各大文明勢力的交集與衝突也隨著大幅增加。而以俄羅斯的「中原」區位,再加上它超級龐大的國家規模,使得這種形勢下的俄羅斯,自然而然成為帝國時代的漩渦中心,跟這個星球上的幾乎所有主要地緣勢力,都產生了這樣和那樣的利益衝突。
這就形成了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地緣格局。這種格局下,俄羅斯要麼積極拓土開疆,爭取大國溢價;要麼基業不保,被列強合圍吞食——說一千道一萬,俄羅斯並沒有苟且偷安的地緣基礎。
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的中樞權力有必要儘可能多的掌握社會資源,以應對這林林總總的外部威脅。而公有制模式下,政治權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掌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俄羅斯的必須。
中央集權的需要、特殊的國家發展基因,還有地緣政治格局,這三大因素,一起促成了了蘇聯對公有制經濟模式的採用。
當然,世間無完美,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完全有利無弊的。跟私有制一樣,公有制同樣存在嚴重的弊端,但至少在20世紀上半頁,當時的時代條件,以及俄羅斯的國情,決定了公有制對當時俄羅斯,的確是利大於弊——蘇聯開國後,只用了短短20年,就讓俄羅斯從曾經的」帝國主義薄弱環節」,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而蘇聯的崛起,也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造成巨大影響,特別是歐洲,因著蘇聯的強勢崛起,列強的國家戰略陸續出現調整,而這種調整,最終也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那麼,蘇聯的戰略崛起,具體給各國戰略思路帶來了哪些變化呢?這些變化,為什麼會加劇列強衝突,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5節——俄羅斯第15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唉,又是自問自答,當作業做的?
又是你自問自答
啥叫那麼落後,沙俄當時也是歐洲前三好不好
一看這個問題的風格就知道是雲石,一點都不像正常的問題
沙俄的體量叫落後?假設明顯不成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蘇聯的國際形象?
※為何國人的蘇聯情結越來越重,南斯拉夫情結卻幾乎消失?
※究竟誰才是蘇聯掘墓人, 中國媒體最近聲援戈爾巴喬夫和赫魯曉夫的意義?
※蘇聯解體後,獨聯體為什麼大多是民主政體?
※怎樣評價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