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榜單看,中國對當代西方哲學的偏好是否與西方主流差別很大?
這是在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的序言中的一份有關近50年的重要哲學著作的投票。
個人覺得這份榜單有幾點耐人尋味:一、羅蒂、布蘭頓都落選了。然而這兩人在中國好像又是推崇的比較多的分析哲學家。二、古德曼,安斯康姆這些在中國知名度不高的哲學家排名相當靠前,讓我多少有點意外。所以請問:中國對西方哲學的偏好是不是與西方的主流偏好有很大不同啊?
這個書單說是西方哲學主流,不如說美國哲學主流,畢竟最終被選出來的多為英語世界的作品。我不是特別了解,就自己的印象簡單說說。關於題主的疑問,羅蒂,布蘭頓遠不是分析哲學的主流,國內推崇布蘭頓的我見過,羅蒂真沒看誰推崇過。一般認為,後期羅蒂已經脫離了哲學研究,《哲學與自然之鏡》中的理論也談不上符合「經典」的實用主義傳統。儘管我認為他對笛卡爾的理解比一些人清楚得多,畢竟他夫人是笛卡爾研究專家。至於布蘭頓,在分析哲學背景中提海德格爾就是原罪(笑。相比之下,麥兜會更符合一部嚴格的心靈哲學著作的標準。還有一些哲學家在國內並非不知名,而是只在某個學科內部知名。本調查是在2004年以前,而西方分析哲學與心靈哲學的研究是在不斷發展的,2010年之後,美國哲學有了更多的發展方向。尤其認知科學作為跨專業研究的發展,可能使得現在的美國哲學家有了更多的工作方式。這個書單整體可以看做著名哲學家們對於20世紀哲學史的一次回顧,維特根斯坦與奎因排前兩個十分恰當(因為這是在美國),他們的工作是開創性的,直接影響了20世紀後半葉到新世紀的哲學基本走向和立場。斯特勞森代表了日常語言學派向形而上學的一次嘗試,有著很強的歷史意義。邏輯學家克里普克作為一名少年天才,安斯康姆作為維特根斯坦可能的繼承者,但現在被很多人認為他們的作品其實遠不及他們的名聲(這一點來源於我親自聽到了多名分析學者的評價,我暫時存疑,當然這與語言哲學逐漸式微有一定關係)。好人先生在形而上學和知識理論的貢獻上非常突出,但是戴維森的低票數也是我想不通的。此外,羅爾斯在倫理學上的貢獻就不用講了。老歐洲的作品最高的是福柯,這很有趣,因為福柯恰恰是作為一個不懂哲學史就讀不懂的哲學家在法國學界被認識的,但由於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哲學史、結構主義、現象學等等哲學學科的範圍,而被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廣泛關注,變為了一個不得不讀的哲學家。(可以看看福柯對話喬姆斯基的錄像,基本上是在雞同鴨講。)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是現今德國為數不多的還具有活力的社會理論,當然施密特和施特勞斯是政治不正確。最後,這個書單被日常語言學派傳統以及語用學實用主義的著作霸佔了,也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美國哲學的傳統根基所在。因為選出「最重要著作」之類的活動本身依賴於這些選擇者自身繼承的學術傳統,所以它的結果並不一定與最流行的、最前沿的一致,而是對於他們的學術傳統而言最有價值的作品。
謝邀。
個人第一感覺,這份榜單帶有濃濃的60-80年代的北美實用主義哲學色彩。
其中,Wittgenstein(Kripke前)、Strawson、Austin、Ryle都屬於那種(在那個時候)雖然沒什麼主流(美國)哲學家具體討論,但大家都認為好厲害並自稱從中受到啟發,並從不引用的Oxford的日常語言學派哲學家。因為Kripke以及心靈哲學的發展,維特根斯坦從80年代起進入主流視野,Strawson除了經常被提到的專名理論,作為分析的形而上學的復興者的名號以外,最多被討論的其實是他的康德。Austin的話,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受到關注。
Anscombe的話,不理解為什麼會這麼高,因為她是女性?因為她編輯了維特根斯坦的工作?反正她的原創工作雖然很重要,但達不到這樣的高度。順便,她的&<Intention&>不是心靈哲學中的意向性,而是主要關乎行動哲學和倫理學。
Nelson Goodman的話,美國實用主義的先鋒,Quine的同事,他的工作同樣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反正除了幾個特定問題在今天也沒什麼人討論。
Kripke低了;沒有David Lewis……;Dummett略高,因為他對分析哲學史的貢獻?
Davidson和Chomsky,想不通,尤其是Davidson,能想到的唯一解釋也許是因為他的工作太雜,看不到什麼統一的主題。(SEP上Davidson詞條開頭「Donald Davidso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s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with a reception and influence that,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is perhaps matched only by that of W. V. O. Quine. 」,這個評價有夠高吧)
Rorty沒有入圍很正常,雖然他的想法有很多有價值和啟發的地方,但也許過於激進了,他在中國能熱,主要是因為作品被翻譯的早,以及能滿足中二少年對元哲學的幻想。Brandom的話,在國內很熱嗎,除了一個試圖將古典哲學引入分析哲學的名號以外(和麥兜一道),真的有人在做他的語義學等方面的具體理論工作嗎,他在主流哲學界本來就沒有很高的高度,和他提海德格爾沒關係。至於McDowell,我想主要是因為他討論的問題恰好趕上了心靈哲學將問題推進到此的時間點(一個人的命運啊,既要…又要…),這一點從其他哲學家對他的引用就可以看出來。不過這麼說也不適合,兩年後出版的Chalmers的書影響和重要程度要比他大得多,也許是因為麥兜在更早的哲學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名聲了,比如編輯Evans的書(話說Evans也沒人提),關於維特根斯坦的一些解讀等等。
Sellars沒人提也有點奇怪,雖然他的工作比較非主流,但他個人還是有很高reputation的。
謝邀,
其實當年本屌還在讀本科的時候,陳波老師主編的這套叢書就是我們十分重要的參考材料,而這篇總序自然也是看過好幾遍了。不過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還是能看出很多門道的,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第一,要注意這份榜單的主題
陳波老師所做的這份調查的題目是《過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這就直接將「海選」範圍定在了1950年之後出版的書籍中了(所以《邏輯哲學論》是怎麼上榜的?黑幕啊)。而國內學界本身對於20世紀之後的「哲學史」的重視程度一直都不夠,許多當代十分重要的書都還沒翻譯成中文(這也是陳波老師主編這本書的初衷),所以這份榜單出現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人十分正常。但是,在國內搞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小圈子裡,我可以說,這份榜單實際上是十分靠譜的。僅僅就我為數不多的本科四年純英美分析的課程培養(語言哲學,行動哲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等)來看,這份榜單中的大部分哲學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都是得到了老師們的高度重視的(至於好不好看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存在入榜的名人名作在國內分析哲學研究圈裡不受重視的現象。
第二,要注意「認為重要」不代表「實際引用並討論」
這其實很好理解,比如說你要是再拉一幫不搞哲學史工作的哲學工作者們投「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著作」的話,康德的《純批》百分百能進前三,即使投他票的人本身根本不研究康德甚至連《純批》都沒看過。這就說明了,一般這種投票投的都是著作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說白了就是「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的書也沒怎麼讀過,但是他名頭真的很響亮啊,周圍的人也都聽說過耶,不投他一票也不好還是投吧」這種無形之中的受關注的程度了。這也是為什麼在12位編委里除了哈貝馬斯全是英美分析背景的情況下福柯還是能高票入榜。我敢說,除了哈貝馬斯,估計其他哲學家可能連福柯的書都可能沒完整讀過,可是最後還是有5票投給了他。原因就在於即使自己沒研究過,但是名頭實在太大,在哲學圈裡的存在感實在太強,不投也不太好。(寫到這裡實在忍不住想吐槽一句,存在主義和詮釋學的存在感果然好弱)
第三,要注意該榜單的編寫時間
陳波老師出版這套書集的時間是2004年,而做這份問卷調查的時間就更早。也就是說,這份幫當至今已經有將近15年的歷史了,因此,這份榜單很難說是有時效的了。因為15年時間足以讓某個學術領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學術圈裡人們關注的問題,人物以及著作都會有明顯變化。就以本人國外所接觸到的心靈哲學這一領域來說,想賴爾,阿姆斯特朗,丹尼特甚至查爾莫斯等人都已經不再是人們討論的重點了(最多就是在第一節課上作為導論提一提)。人們真正重視的以及引用的都是近十年以內能夠在高水平期刊上發文章的人,如W. Lycan, D. Stoljar, N. Block等等。而這些人,由於還處於學術當打之年尚且無法蓋棺定論,在這份以歷史知名度為導向的榜單里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再加上還有15年的代差)。
第四,要注意哲學學科的複雜性
許多回答都說這份榜單過分偏袒英美分析哲學因此不客觀,這一點我是持保留意見的,因為分析哲學本身就是國際主流啊,美國哲學家在當代哲學界的話語權和受重視程度就是高啊怎麼辦(攤手)。但是我對這份榜單的另外一個意見就是,該榜單過分偏重理論哲學領域,對於實踐哲學方向不夠重視。僅就12個主編身份而言,只有哈貝馬斯一個歐陸背景的哲學家倒也沒什麼,可是只有這麼一個以實踐哲學為主的哲學家就實在是說不過去了(估計和陳波老師本人的學術背景有關)。這種偏差投射到榜單上就是入榜著作仍然以語言哲學,科學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等理論哲學方向為主。而實踐哲學方向上就只剩下羅爾斯,諾齊克和德沃金了(黑爾與威廉姆斯雖然有倫理學方向的著作入榜,但是仍是以元倫理學為主,嚴格意義上應該算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交叉)。這就忽視了哲學學科里不同領域之間千差萬別的複雜性,事實上,近五十年來實踐哲學領域可圈可點的著作還是不少的。而這份榜單由於沒有全面地將哲學各個領域的著作都納入考量,會給人一種「實踐哲學在羅爾斯之後就泛善可陳了」的印象。
最後的,再說兩句,這份榜單看看可以,但千萬不要以榜單里的著作作為自己學習或者從事哲學研究的參考。不要因為國際上的這些大哲學家們推薦了這些書就認為這是國際主流然後亦步亦趨。還是那句話,一切脫離了具體個人的學術興趣和研究領域的「最重要著作」,「最重要哲學家」的榜單都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只有自己所在領域內最有價值的著作才是最重要的。
這份單子與其說是當代西方哲學主流,不如說是當代美國哲學主流,更準確地應該叫做當代美國分析哲學主流,雖然榜單靠後的地方也有個別幾位分析哲學外的哲學家。
題主的觀察大體上是對的,中國學界對當代西方哲學的理解和關注點顯然和西方學界很不一樣,不過並不止於題主列的那些方面。要是找一些中國大學哲學系裡的教授寫這份單子,那肯定是另外一番風景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發表時間講真和《邏輯哲學論》也沒差幾年,他後來也有一些別的重要的作品,肯定能高票當選。福柯的地位必然比現在這個單子里的地位要高。還有薩特、德里達等等。整體而言,非常有可能歐陸那批人的風頭會遠遠超過搞分析哲學的。
至於說誰得票最高,我很懷疑會是施特勞斯→_→這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我書架上有很多本。陳波寫的這個序是很有意思的,不過有一個很大的麻煩,這個投票是12個人做的,樣本量太小太小。而且,投票者具體有誰,我們不太清楚。從這個序言中,我們只知道有蘇珊·哈克和哈貝馬斯,塞爾和戴維森,普特南,斯特勞森。
所以,這個統計就當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就好,其嚴謹性不必細究了。這個統計結果,是無法代表西方學界的,甚至連英美分析哲學都代表不了。
連陳波自己都很驚訝,羅蒂和戴維森的票數低於預期了。
不過,根據這個榜單,還是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推測。維特根斯坦不說了,這是個魅力型哲學家,大家都喜歡,如果你不喜歡,那別人就會說你標新立異。
蒯因排在第二不意外,被調查的對象,估計不少人和蒯因有著師生情誼。哪怕沒有師生情誼,也至少有過學術活動上的交往。這個調查是2002年做的,蒯因也才剛去世2年,大家都很懷念他。
古德曼靠前也不意外,畢竟《事實、虛構和預測》這本書短小經典,講當代形而上學的課程基本上是必定會涉及的。安斯康姆的《意向》這麼靠前,我也很意外。雖然意向性是心靈哲學中的熱點對象,但是其他人的作品不比這本更重要嗎?可能是因為這本書比較短,也比較早吧。
《如何以言行事》也好靠前,讓我忍不住懷疑這群哲學家中是不是出了語言學家的叛徒。
另外,我很喜歡的丹內特的票數也只有3票,不過他的作品確實不太涉及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以及倫理學這樣傳統哲學研究領域。
蘇姍·哈克只有2票,我傾向於認為其中有一篇是她自己投的……
這個榜單組在一起,確實是哲學名人堂的部分成員列表了,而且也很全面了,我一時也想不起有什麼別的很重要的需要補充進來的對象了。不過如果是具體細分領域,比如科學哲學、道德哲學、心靈哲學等領域,那還有許多需要補充的。
第一,這套系列書已經確定了它是在研究當代世界哲學,這方面來講,當代哲學本身就不是現在中國哲學界研究的主流方向;第二,維特根斯坦、蒯因、羅爾斯、福柯、諾奇克、波普爾、哈貝馬斯、喬姆斯基、德里達、哈特、德沃金這十一個人也是目前高校和社科院在當代哲學方向研究的主流,實際上偏差並不大;第三,沒有施特勞斯和布魯姆,海德格爾和尼采,這才是最值得大陸研究者吐槽的地方;第四,大陸目前還有那麼多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研究馬克思(偷笑),如果算上他們,大陸最主流的還是中國特色的馬哲吧hhh
推薦閱讀:
※有人說「分析哲學學派的哲學家不依賴哲學史」,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么?為什麼?
※哲學殭屍是什麼?
※如何理解自指?自指是否有什麼深刻內涵?
TAG:哲學 | 哲學家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