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喜歡閱讀?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個人感知 喜歡閱讀 首先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其次自身接觸的人事物 是有範圍和局限性的 更何況個體的思維在強大 也會有邊界 有缺失的。(無法一一列舉)

「攜書如歷三千世 無書惟度一平生。」

讓生命有了「無限」的延長……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

見到了海量的不同的人事物 紛至沓來 增廣見聞。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

學會了用不同緯度和觀點 去看待事物 也拓展了自身思維的廣度 深度 去思考。

與我來說 閱讀即不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產生經濟效應)也不是為了攀更高的知識點(不是做文問 研究學術 )只是單純的個人愛好以及求知慾 形成的習慣 就如同有的人喜歡健身 有的人喜歡唱歌。

共通點是:真正的愛好 都是能持之以恆。

每個人讀書的目的不一樣

有的為了 生存 提高待遇 職務。

有的為了 解惑 找到方向。

有的為了 提高格調 培養氣質。

如此種種……

本人讀書遵循的理念是:

「無所為而為」 事情發展的過程就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

如同一個作家 寫作這件事因為自身的喜好而變成了寫作目的 而不是為了獲獎 牟利的手段。

許多事物自身就充滿了魅力和趣味 它足以吸引人駐足 流連甚至痴迷 而不是要去獲得現實性的 即得的利益。


2016年讀書超過了200本。最初是沾沾自喜的,也按照慣例將書單製作成乾淨的圖片格式,分享到了朋友圈。緊接著就是揮之不去的惆悵、茫然和不知所措,最直接的原因是,再次打開那幾張圖片時,面對密密麻麻的書名,居然有很多陌生的感覺。絞盡腦汁,有些書名對應的內容,像是黑洞一樣,不僅自己越跑越遠,也把我的那點沾沾自喜盡數吸到了沉沉的黑暗裡。

我從不知所措變成慌亂。

我用重讀《銀河帝國》來逃避這種慌亂。理由是出國際差的路上當然要用科幻來打發時間。所以在出差來回的飛機上我讀了基地和機器人系列的七本,回家後扔掉kindle,我得了2017年的第一場大感冒。

感冒中胡思亂想得到的結論是:自己不知不覺成了數字的奴隸,在讀書上變得急功近利。這個結論是很可笑的,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遠離功利的事兒,而自己讀的這些書,既不是為了拿畢業證書、也不是為了發表什麼論文,甚至和自己目前的工作方向無關。可是回想起來,自己確實因為在某個月份讀了十幾本書而開心過,讀書過程中帶來的震撼或感動另算,開心的原因中這個數字確實佔了很大的比重。

於是,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前兩個月,開始有意識的在讀書這件事上採取放鬆的態度。沒有制定計劃,沒有書單,甚至把許多慣常的讀書時間變成思考(放空)時間。結論是,讀書的數量變少了,而質量似乎並沒有增加。看看上個月剛剛完成的書名,對內容的記憶依然很零星。

我讀書一直是沒有做筆記的習慣的。大學的時候手抄過一本《Pride and Prejudice》, 去年讀《文學回憶錄》第一本是認真的做了摘抄的。然而並沒有回頭去看過,即使是手動摘抄的內容,現在也是沒什麼印象了。

認同讀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句話,那些你記不住的內容,可能已經潛藏在你的意識中,在不知不覺的影響你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感受。可是面對去年的書單那種拚命回憶內容的無力感,是對讀書人最大的摧殘。這個時候如果有書之精靈來到我面前,我不會許願要求這個世界上最智慧的書、最博學的書,而是會祈願過目不忘的神力。

然而,過目不忘又能怎樣呢?也許自己的癥結恰恰在於不善思考。讀書太多而思考不足,把自己變成辭海,也只是沒有生氣的超級大水坑。

如何讀書,我還是不知道,但是我想到了這些,可能在讀書這件事上又清明了一些。


我挺喜歡閱讀的,不過說來搞笑,搜這個題目的本意是為了讓家裡的小正太「愛上閱讀」。

————————————嚴肅開始答題的分割線—————————————————————

經常閱讀的好處:

一,知識面相對廣博。完全靠看雜書在班裡排名還可以,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我覺得班級里有很多人應該比我聰明;

二、閱讀速度快。無論是看啥,知乎、微信、紙質書籍,反正我就是比一般人快。可以節省大把的時間,雖然省下來的時間我也不知道幹嘛。

———————————————————————————————————————————

為什麼會愛上閱讀:

一、處於極端環境中。就是我小學時候家裡沒給買電視機,電腦根本就沒有。我除了書,沒其他更好更懶惰的選擇。這是我可以選擇的除了躺著之外最簡單、最輕鬆的事情了。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只好選擇看書。

二、正向反饋比較多。我小學時候我覺得大部分課外書都很少看,所以我就寫作文就經常能用上一些高大上的辭彙,並且獲得老師的「屢屢表揚」。

———————然而我也沒有走的更遠的分割線——————————————————————

反正在知乎答題也沒有更多的贊,所以我跟不喜歡讀書的也沒有差別嘛,哈哈哈。

如果可以,試著閱讀一本書。沒什麼比「開始」更有力量了!


就是喜歡時間在指尖流淌的感覺吧,圖書館咖啡店公園長椅,只要手捧一本書,覺得心都是靜的。彷彿世界都不存在,又彷彿世界已瞭然於心。遇到本好書,讀來唇齒留香,回味悠長。讀得越多,思想越清澈,大概就是回歸吧,回歸本心。


為了讓時間浪費得有價值。


其實我並不是特別喜歡讀書,我讀書大多是在迷茫,心煩意亂的時候。因為書能讓我的心靜下來。


習慣,生活的一部分

讀書是一種自身接受教育的方式,自小就接受了,只是每個階段都有各自喜愛的書籍,隨性就好……

閱讀的目的就在於一是增長知識,一種量的積澱,二是透過書看歷史,觀社會百態,品人性,三就在於邏輯思維的構建,此乃一種質的根本。


最初

原因:無聊

目的:有營養的打發時間

而後

原因:讀書能幫助我思考,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

目的:避免可規避性錯誤,借鑒方法掌握技巧,分析他人心理。

現在

原因:喜歡且有意義

目的:既然是我喜歡的,為什麼不接觸更多呢?

意外收穫:內心更充盈,有想法有主見,社交場合中更有談資,可以有選擇性的接受更符合自己三觀的信息。

一個愛讀書的人,總不會是一個十分無趣的人。


天生喜歡閱讀,閱讀的時候覺得全世界都安靜美好。

現在希望多讀書,可以聽得懂跟我聊天的人在說的東西。

不懂足球不懂戰爭,若愛人說的我只能聽著無法思考和回應。

不懂歷史不懂地理,若朋友說了我只能尷尬。

工作性質很特殊,會遇見很多人。他們讀道德經金剛經,也讀古希臘神話,還讀衛斯理,也讀民國風流,也讀南征北伐。他們聽崑曲聽京劇跳民族舞,他們寫字彈琴。

頓覺自身身無長物。還是多讀書吧。最起碼好像可以多參與這個世界。


大概就是從小喜歡看故事,現在大了喜歡看有深度的故事了。

目的...不知道啊,學習之餘不能只看電影吧,閱讀量只限於教科書的話不覺得騷得慌么...

連性啟蒙都是小學時讀的三言二拍教給我的...

許多小學時讀的書如今再拜讀別有一番風味。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可我實在淺薄,腦子也笨得很,並沒有什麼氣質,大概還是讀的太少。

初中時讀二月河文集,從那時開始學會了客觀的看人看事而不是表面風光,在那以前我一直以為古代的皇帝一定過的很舒服...( ̄□ ̄;)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看書的理由

但是看書的目的應該分很多種吧,書包括上課教材,大學以後與專業相關的書,文學,小說等等。

教材就不用說了,說說我現在喜歡看的吧,我現在大學三年級,大一迷茫的時候成天忙的矇頭轉向,雖然也不知道幹了什麼。大二看到有大一的來了,感覺好一些,知道安排自己的時間了,也是從大二開始去圖書館,剛剛去的時候完全是懵逼的狀態,這麼多書看點什麼呀。

每個人可能不一樣,我一直對民國到建國這段時間的歷史特別好奇,所以我先後看了恰同學少年,闖關東(作為一個東北人,可能是對前人的生活好奇吧,還記得我和我祖父坐在橋洞裡面聊他的小時候),狼圖騰等這段時間的歷史。看了一年,才發現歷史內容是龐大的,現在時代的人是無法感受到那時候人們的疾苦的,即使花比那段時間多出一倍的時間也無法還原他們的生活。

後來大三了,我運營了一個公眾號,粉絲是一些大學生,公眾號的圖文主要是兩個人之間的故事。發了這些故事之後我對故事越來也感興趣,現在就是看一些撒哈拉的故事,我的寶貝之類的書籍。

其實看書這東西,一個階段看一種書吧,境界不一樣書就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但是這些書都會讓你的氣質變得不一樣。


放空大腦,認識世界


一些書總能讓我產生共鳴……


為了自我治癒…


說真的不太喜歡閱讀了,每當我讀的多是就會感到心煩。

我覺得讀書很多時候沒有很功利性的目的,增長知識增長見識。

學習等等都可以作為目的


推薦閱讀:

一個有俠氣的女生什麼樣子的??
死亡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聽見一段聲音,讓你感覺掉入了孤獨的深淵?
人為什麼會自己討厭自己?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玩梗?

TAG:閱讀 | 學習 | 思考 | 文化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