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如何解釋西方經濟學中「人的消費需要 (needs/wants) 無限大」這一概念?
我看過的兩版經濟學教材都說人對消費品和服務的需要無限的概念。每個教材對這個概念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是總結起來就是一個意思:"Human"s needs/wants cannot be satisfied, no matter how much goods and service is consumed."
這個概念的根據是什麼?應該怎麼理解?~~~~~~~~~~~~~~~有的答主說這是一個假設。那麼請問這麼假設的根據是什麼?這個假設在什麼情況下成立?
意思就是消費的效用函數是非饜足的,也就是單位時間的消費流越大越好,沒有上限,不會說太多了已經噁心的想吐,也不會說太多了已經完全無所謂了。
經濟學家提出這個假設主要是為了處理瓦爾拉斯均衡時技術上的方便,確保所有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要價格足夠低,就能賣掉。這個假設也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成立的必要條件,確保均衡中不會有資源被浪費掉。
嚴格說,這個假設是不現實的,對任意特定商品,在單位時間內,其所能帶來的效用,幾乎必定存在一個物理上的饜足點。
由於這個假設對於證明市場經濟的有效性是如此的有用,又符合人們對抽象財富的普遍渴求,經濟學家也就樂得不去與現實較真了。
以下補充說明評論區一些問題。
首先,偏好局部非饜足性是證明瓦爾來說均衡有效性的重要假設。如果偏好不滿足局部非饜足性,比如,A的無差異曲線是厚的,那麼,瓦爾拉斯均衡(WE)就有可能不滿足帕累托有效(PE)。例如,A消費5單位產品還是3單位產品是無差的:假設A在WE中有足夠的財富以至於消費5單位產品或3單位產品都是最優的,但A選擇消費5單位;而B只有足夠的財富消費1單位產品,B的偏好是非饜足的。這可以構成一個WE,但不是PE。因為,存在帕累托改進,讓A少消費2單位產品而讓B多消費2單位。
但是,這個反例的關鍵是有錢人(A)可以通過消費的方式浪費資源而不引起有錢人自己的反感。我們可以放寬一點效用非饜足性的假設,只要我們能杜絕反例中有錢人浪費物資的現象就可以了。
命題:假設偏好只在全局唯一一個最優點上饜足,而在任何其它點上都仍然滿足局部非饜足性,那麼,WE還是PE。證明:如果不是,則存在帕累托改進,讓某個人更好,而其他人不變壞,這一新的分配,對嚴格變好的人而言一定是他之前不可負擔的,對不變的人而言,則一定不在他之前的Budget Constraint的內點。因此,新的分配的總價格必定大於舊的分配的總價格。而均衡時的分配是要市場出清的(根據WE的定義),所以,新的分配是不Feasible的。
總之,WE的定義中要求市場出清,這樣Free Disposal只會發生在消費品價格為零的時候,同時,效用函數只有唯一一個全局饜足點,這杜絕了有錢人選擇浪費仍然是最優的。因此,WE是PE。
效用函數只有唯一一個全局饜足點要比效用函數沒有饜足點更符合現實,但是,現實中,固定消費品的消費在單位時間內帶來的效用,就未必滿足唯一全局饜足點的假設,比如,在同一城區持有十套房子還是十一套房子,作為消費的對象,可能是一樣好的。
當然,人們對抽象財富的慾望可能是無窮的,因為抽象財富多寡的背後,是權力地位的高低。只是這種慾望的滿足恐怕不能夠被放到與具體消費慾望的滿足同等的道德地位上去。
總之,慾望無限這一假設是為了論述WE均衡是怕雷托最優的。這一假設很可能不符合現實。失去了這一假設,WE可能不是怕雷托最優(但也可能是)。
因此反對慾望無限構成了對自由市場有效性的一個(不是很強的)駁斥。
但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中還有太多更為重要的假設不符合現實的,可以使WE帶來帕累托無效。
此外,哪怕我們承認帕累托有效,這也完全沒有考慮分配問題,從而未必是道德上可欲的。
這些對WE均衡的偏離(比如,沒有外部性,完全競爭,市場出清,完全市場,對稱信息,完全理性,共同知識等等)和對PE的偏離(比如,考慮分配)能產生的影響比效用是否饜足還要大得多。首先,題主弄混了需求和慾望這兩個概念(現在已改正)。西方經濟學講:人的慾望(需要)是無限的,而需求(demand)是有限的。
因為需求這個概念特指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商品的數量。需求由「想要」和「買得起」共同構成,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後者便僅為慾望。比如說,假若你想要一艘私人游輪,這只是你的慾望,但你根本買不起,那麼你對私人游輪的需求為零。第二,西方經濟學中「人的慾望無限」這確實是一個假設。這個假設的含義為:對於效用恆為正的商品,任何人都總是感到多比少好。
至於為什麼這樣假設,一個是技術上的原因,為了實現定量分析;另一個是目的上的原因——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資源稀缺條件下的最優配置問題,即如何配置有限的資源以實現產出最大化。人之慾望的無限性,是同資源的稀缺性相對的。沒有慾望的無限性,就無所謂資源的稀缺性,研究產出最大化也喪失了意義,經濟學亦不必存在了。第三,這樣假設的合理性。1、商品的效用恆為正。古典經濟學定義的商品,首先是一種能夠滿足人們某類需要的物品,商品的這種能滿足人們某類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西方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對商品的定義,因此商品的效用必然恆為正——儘管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商品的邊際效用會逐漸趨近為零。2、由於商品的邊際效用恆為正,所以商品的總效用是一直隨數量增加而增加的,即商品的效用函數單調增(雖然增速越來越慢)。因此多總是比少好。
謝邀。
答題之前,我大概看了題主在各個答案下面的回復,我非常不理解你的火氣來自什麼地方……
首先,「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不是一個論斷,而是一個假設。經濟學也沒有任何義務去論證人的慾望是不是有限的,因為這是別的學科,不如心理學啊生物學啊應該考慮的問題。如果這句話是一個論斷,那麼它肯定是錯的,錯得離譜,但是作為一個假設問題就不是那麼大了。就像牛頓物理假設「低速宏觀」,這只是一個假設,它並沒有就說低速宏觀是事實。
經濟學這麼假設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眾所周知的、旁人沒事兒就喜歡黑的「李嘉圖罪惡」之外。它與經濟學這個學科研究的目的是有關係的。根據經濟學的官方定義,經濟學是從「目的」和「不能普遍滿足所有目的的手段」之間的關係來理解人類行為的學科,也就是說,經濟學要認定的基本事實是「稀缺性」。當然稀缺性也不是一個絕對真理,很多時候只要有稀缺就有過剩,比如工作崗位是稀缺的,那麼同時勞動人口就是過剩的,稀缺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但是,經濟學要研究的是,如果一項資源是稀缺的,那麼會發生什麼?實證的經濟學會去研究怎樣的分配結果會出現,規範的經濟學會研究怎樣的分配更好,但這些都是以稀缺性的存在為前提的。根據這個定義,當然,如果手段是足夠充裕的,稀缺性不存在了,大家利益沒有了衝突,那經濟學這個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因為如此,假設「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其實只是對「物品是稀缺的」這個命題的一個同義反覆而已。比如,我們真的實現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任何商品價格都是零,任何市場都不會存在,你說經濟學還有啥好研究的呢?
因此,這個假設的意義是,雖然現實中「饜足」無處不在,但是在經濟學研究的範疇之內,也就是稀缺性這個概念能夠延伸到的所有地方,不應該存在饜足。
-------------------------------------------------------------------------------------------------------@mrkt,抱歉題主,又要這麼晚回你了~逐條回答你的問題:- 假設和適用條件當然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你說得對:我們不能說經濟學的結論只是在unlimited want成立的前提下才成立。其實這個地方大可以用弗里德曼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來回答你:一個學科所做的假設是否是「合適的」,並不在於假設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的一個準確的描述,而在於假設推導出的結論是不是禁得住事實的檢驗,而經濟學總體來說,一是從來不為了自己的邏輯自洽排斥更能符合現實的假設,二是總的來說也禁得起現實的檢驗。就我所知,雖然對經濟學的假設包中的各個假設非議頗多,爭議最小的反倒就是unlimited want,所以我不知道你隱含地預設了經濟學的結論「錯得離譜」(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你可能不是這個意思)到底是為什麼。
- 這個定義來自萊昂內爾·羅賓斯,新古典經濟學之父(之一),書名叫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這個官方性其實沒什麼可質疑的。 - 你所說的現象可考察、可定義是(任何)一個學科合法性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而經濟學這個學科合法的一個充分條件就是稀缺性的存在。因此,我並不同意你所說的「狹義」和「廣義」之分,可定義、可考察的研究是可以構成一個學科的,但它未必是經濟學,而經濟學就是因為稀缺性而產生的。
- 稀缺性並不是一個客觀的東西,即「手段不足以滿足所有目的」的狀態。我這麼說的意思是,只有當我們有慾望的時候,東西才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種被感知到才會存在的東西,不存在於一個絕對無欲無求的世界裡。所以我覺得這裡倒是你不嚴謹,而且是你在回復裡面犯的最大的錯誤。
- 可能是我的道理沒有說的很明白。我的意思是,雖然存在人類慾望饜足的可能性,但是在經濟學這個學科所關注的範圍之內,我們不可能觀察到饜足。這是因為,一旦饜足,那麼它就不在經濟學的研究範圍里了,這個「不可能」是邏輯上的而不是經驗上的。您說我這裡是循環論證,讓我懷疑您是否能夠分清楚「循環論證」和「同義反覆」或者說「套套邏輯」之間的差異,這裡是一個同義反覆,也正是因為這個同義反覆的存在所以經濟學才可以大大方方地假設unlimited want。但是這裡絕對不是循環論證,這鍋不背,謝謝。
- 憑什麼能夠從「共產主義尚未實現」就能推出我邏輯不明……到底是誰邏輯不明……一旦按需分配實現了,你往一個一般均衡裡面一帶就知道所有商品價格是0了,這可不是我拿起嘴來就說哦~
- 題主您確定您是來討論問題的?
- 如果是,我們便可談下去。
謝邀
我認為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而且應該讓中國人好好研讀學習體會的。
從題主要求的科學角度來分析
人的需求金字塔
我們常見的圖是物質需求在下層,面積最大,心理需求等更高級的需求在上層,越來越小。雖然需求金字塔這麼畫是為了表現各種需求之間的基礎和上下承接的關係,但很多人會誤解為人的高等需求量會比較小,然而現實生活中是正好相反的,低級需求和純物質需求(如食物,水,住房,安全等)是最容易滿足的,一個人再土豪再奢侈,一天也就吃那麼一兩公斤的食物,再有什麼山珍海味也吃不下了,一次也只能穿一身衣服,住一棟房子,一次用一台電腦,這些需求在生產力足夠的時候是很容易被滿足的。反而更高級的需求則個個是無底洞,理論上是沒有限制的,比如雖然一個人一次只能穿一身衣服,但他可能並不會滿足於家裡只有一身衣服,如果是虛榮心強的人士,家裡會有各種名牌的幾個衣櫥的衣服和鞋,還在嚷嚷沒衣服穿。一個人只要有一身衣服就可以滿足保暖遮羞的需求,但為了滿足更高層級的「虛榮」「社交」等心理需求,他會買無數身衣服(如果財力夠的話),這才是金字塔第三第四層需求,就已經理論上無限了,更不要提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了。
這個現象給我們一個最大的啟示:「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
中國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滿足既有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比如我常聽說的中國創業者搞的所謂創業其實是「開餐館」「開網店」,這些創業其實只是在滿足市場上已經存在的需求,沒有任何新意,本質上只是在分享其他同行的飯碗,加劇競爭,最終的結果就是競爭變得激烈,僧多粥少,然後互相打價格戰,誰都賺不到錢,最終創業失敗告終,然後在網上怒吼「十個創業九個死」。
如果這些創業者知道「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這個科學真理,在創業時就不會那麼盲目了。比如在智能手機誕生之前,人們過的日子也沒有那麼不幸福,但智能手機把電腦和網路的功能集成之後,創造出了人們使用手機上網和使用軟體的需求,人們會為了這樣前所未有的需求而掏錢買智能手機,錢就這麼賺出來了。如果資本不懂得這點,只是傻傻的去投資既有的餐飲業,股市,房地產,去跟別人嘴裡搶食,而不去投資創造新需求的項目,我認為智能手機的資本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賺錢。
意識到「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這只是第一步,之後的路還很遠,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和調查資料去判斷市場或者人們的心理需求,但沒有這第一步,之後什麼都是白說,而這個第一步想要走出去,首先就是要承認並深刻學習「人的需求是無限的」這句話是正確的科學的。
就問你這麼個問題……你說你夠了,那我白送你你要不要……什麼?你說你要?……那你憑什麼說你夠了?……如果你說你不要的話,那我送你什麼你都不要嗎?……在經濟學上,「Human"s needs/wants」是定義在作為n維矢量空間上的函數的效用函數U上的,某一個商品包作為n維矢量空間中的一個點而存在,而「Human"s needs/wants cannot be satisfied」說的是這個函數在整個n維矢量空間上是單調遞增的……而效用函數U又是以選擇函數C為基礎來進行定義的,給定n維矢量空間中的一個點集B,給定該點集的一個子集,選擇函數可以從這一點集得到這一子集作為函數值,也就是說,這一子集將會是C(B),而效用函數U的定義就來源於:對於每一個x*∈C(B),假定x∈B,U(x*)=max(U(x))……這樣,當效用函數U為n維矢量空間上單調遞增的函數時,可知無論對於任何一定數量的不同商品簇x=(x1,x2,...,xn),總存在另一個商品簇x*=(x1*,x2*,...,xn*),滿足x1*≥x1、x2*≥x2、......、xn*≥xn,使得C({x,x*})={x*},也就是說你在獲得了商品簇x的情況下,還會選擇繼續獲得x*-x=(x1*-x1、x2*-x2、......、xn*-xn)這個商品簇,而不是選擇放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你還會選擇獲得任何東西(而不是面對任何東西都選擇不去獲得),「Human"s needs/wants cannot be satisfied」總是正確的……至於這種定義是否保留了自然語言中「Human"s needs/wants」的重要含義,又是否值得接受,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但你確實不能在不反對這樣的定義的前提下來反對「Human"s needs/wants cannot be satisfied」………
看了到今天為止的所有回答,也只能嘿嘿了。
(1)所有的回答都說這只是西經的假設,但這個假設就是扯淡。西經就是以諸如此類扯淡假設支撐起來的經濟神學。
(2)人的消費需要無限大?不說別的,就說動物比如人類近親猴子,猴子的消費需要無限大嗎?如果猴子不是,為什麼人的消費需要就無限大?
(3)其次,談消費需要,居然沒有時間界限!比如,是一頓飯的消費需要,還是一輩子吃飯的消費需要,還是長生不老的神仙的消費需要(估計倒是無限的)?所以,西經的另一大荒謬之處就是其所有概念與變數都沒有時間界限,天啊,講的是永恆的伊甸園的故事?
(4)或有人說,這不是生理意義上的需要,而是心理意義上的需要。比如某答主需要999……條牛仔褲,老實說,這是病,得治。
(5)那麼,人是否真的只有有限需要?也不,比如,人對錢的需要就可以是無限的(但自然,也可以是有限的,叫做財務自由),為什麼?不解釋。
(6)許多答主談到了稀缺性,嘿嘿。或許,這就是西經假設「需要無限大」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需要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那麼還會有「稀缺性」這個概念嗎?如果沒有「稀缺性」,西經還成立嗎?
自答。
這有何不好理解的呢。只要一件物品有價值,人對它的需求當然是無限的。
不考慮儲存的情況下,比起一條牛仔褲,兩條顯得更好,因為有一條可以換著穿。萬一有損壞,還可以有備用的。如果你有365條,你可以一年不洗褲子,節省了勞力。如果你有36500條,你可以一輩子不洗褲子,如果你有99999條,除了你要穿的剩下的還可以賣掉換取金錢,你就不用工作了。
即使你厭惡牛仔褲,你依然可以把他們賣掉換錢,只要你不瘋不傻。消費的意思不是說你必須親自把物件用掉,而是說你利用物件,獲得utility。稀缺領域是經濟學的討論範圍。就如同沒有人討論日本人怎樣利用海水「更經濟」。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我不懂答主抓住不稀缺想表達什麼。是想讓數學去解決醫學問題?
需求當然是無限的,否則需求函數會缺掉一段畫不完整。為什麼一定要畫完整?因為經濟學就是這麼假設的,不講什麼道理,就是假設了有這麼一條需求曲線。需求函數畫不出來,那還能叫經濟學嗎?證明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也就高級微觀這種閑的蛋疼的課程才會去想辦法證明(而且還證不出來,嘿嘿,你永遠不可能證出來的)
並不是需求無限的。人需要火,但是在火災現場就不需要。人需要水,但是在溺水的情況下就不需要。並沒有無限需求一說。因為價格是以成本為基礎,以需求和供給平衡波動。如果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無限大,那就會導致價格無窮高。現實當中顯然並不是所有商品價格都無窮高的。
因為女人總是更傾向於與物質條好的雄性交配,所以相對容易被滿足的男性的基因更難被傳播下去,就如同末位淘汰一樣。所以即使有需求是有限的人,也會自然而然被淘汰掉的。
用心理學教材強答一發。。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是有機體對內部環境和外部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嗯,這是需要的定義)然後是需要的動力性:需要是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是人一切積極性的源泉。人的各種活動從飲食、學習、工作,到創造發明,都是由於需要的推動。人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機體就可能產生缺乏感,這種缺乏感就會促使人調動機體的力量去達到新的平衡,因而產生動力。所以,這種缺乏感越大,人的動力越強。以上感覺應該解釋清楚了。。如果感覺不夠清楚,我再總結下。需求的無限性來自於不平衡,為了達到平衡而產生需求。而人和周圍的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在發展中總會產生不平衡,需求的無限性並非單指某一樣或者某幾樣物品,而是指破壞機體平衡性,產生缺乏感的物品是無限的,這個滿足了就會產生其他新的缺乏感,因此需求是無限的。人類的進步是因為需求,需求產生消費,消費帶動新的需求。這樣人類才能處於動態中不斷發展。
消費金字塔最底層的是最容易滿足的,比如一段飽飯一件衣服。但這些市場份額是固定的,如果一直保持基本需求的階段的話人類無法發展。
中國古代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閉關鎖國重農抑商 高傲的向世界宣布「我不需要我都有」,抑制通商沒有產生新的需求和新的消費,導致發展緩慢。
舊的需求份額有限,如果某一市場飽和了,再進入這個市場,無疑沒有什麼好結果。於是就有人不斷的推出更佳優秀的產品來挖掘出人們更深層的需求。從而淘汰舊的需求替代它。
這就像一個進化過程,基本的吃喝已經不用再優化,要想進入食物鏈頂端就得不斷優化。
新的需求產生新的消費,新的消費帶動社會發展。
(第一次答,我也不是經濟學的,只是隨便講講,大家看看就好)經濟學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資源是有限的。」
這個基本原理,不需要證明。它類似於數學中的公理,而不是定理。是通過長期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就好像「兩點之間有且只有一條直線一樣。」 這是人類社會長期總結觀察的結果。拿衣食住行來,舉個例子。題主可以把自己或者身邊人的思維生活方式帶入來思考這個問題。衣:如果衣服只用來遮體,就足夠,那題主就可以裹個麻布就上街了,為什麼題主要選擇更舒服的材質呢?後來有了更舒服的材質,但是由於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人們除了材質以外還想要更舒服的款式。再後來,人們穿衣除了舒服以外,還想要求更好看。然後又開始追求更好的款式。但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個人手裡的資源越多,他的慾望也就越大。當基本款式得到滿足以後,他又想去追求品牌,想要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於是就有了奢侈品行業。食:如果人沒有慾望,只是吃飽就好的話,那麼大米飯白饅頭加上簡單的水煮菜和肉食,完全可以果腹。但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除了吃飽以外,人還想來更多的滿足自己的味覺,於是各種菜系的得到了發展,各種不同的烹調方法得到了發展。你手裡沒有資源,你可能只能吃五塊十塊的盒飯。當你手裡有了資源,你可能會追求更健康更美味的食品。當你的資源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追求品牌,味道,以及用餐的環境。於是就有了米其林。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住:人如果沒有慾望,可能現在還居住在山洞裡。山洞足夠給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就是安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住進了房子里,因為房子可以提供除了安全以外,更為舒適的環境。房子有木質的,石質的樓房,平房,別墅。你手中的資源越多你的慾望就會越大,你永遠會追求更好更舒適的房子。到最後可能連別墅都不能滿足你,你會開始挑選社區,挑選周邊環境,甚至挑選你的鄰居。因為你的慾望是無限的。行:人類作為動物,原始出行都是靠走。但是這沒法兒滿足你的慾望,因為你想要更快跟輕鬆,才能走得遠。後來人類發明了自行車,火車,汽車,熱氣球飛機,因為永遠有更快,更安全,更舒適。你剛開始工作可能只能擠公交擠地鐵,你渴望有自己的一台車。工作幾年攢了點兒小錢買了輛比亞迪,你開始渴望從你旁邊開過去的賓士。事業小成,你換了賓士,你開始羨慕小區樓下的保時捷,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後面還有,法拉利,賓利,甚至遊艇和私人飛機。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是資源是有限的。在現實生活,生活中不可能幫每一個人實現他們的願望。那麼如何有效的分配現有的資源。於是就有了市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消費者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經濟學角度,也可以說是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需求是無限的,這個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理解為五個需求,層次越低,需求越大,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可以看到需求的範圍是十分廣的,人們只有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之後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先要吃飽活下去才可以去找女朋友,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之後還有自我超越的層次,不過一般算在自我實現裡面,這裡單獨來說就是需求的無限的,永遠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追求。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求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求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簡單來說人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以後會自然而然追求高層次需求,哪怕你已經是一條鹹魚了,也要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活下去。所以需求是無限的。單單從經濟的範疇來說的,馬斯洛在市場營銷學寫到的。人的需求是無限的才構成了市場營銷,這是長期的概念而不是一個時刻的需求。也可以說是微觀的概念而不是宏觀的市場需求,如果市場假設需求無限那麼需求遠大於供給,價格無限高,這種情況只會短期存在於市場秩序混亂的時候,理論上來說是不會長期存在的。所以我認為的人的需求是無限的,是人類經濟活動和現代市場需求的起點,也正是基礎的假設。如果人的需求有限的,不可能形成開放的市場,參考閉關鎖國清朝的小農經濟市場,需求過低,無法形成市場。
經濟學考慮的是有效需求,即可支付的起的需求。這時,便不是無限的了。
完了,還指望先富帶動後富的
山高,人為峰
無邀強來。先馬上。考試期間+爪機=先給自己挖個坑。坑的主體是:審美資本主義、消費主義以及後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一票後……主義對消費、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闡述和一點私貨。
推薦閱讀:
※一行三會如果合併,對中國金融發展將有什麼深遠影響?
※上癮和邊際效用遞減矛盾嗎?
※理論上,一個國家能不能不徵稅,僅靠發行新幣來作為政府支出的來源?
※能否用通俗的例子說明,如何區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為何美國、加拿大許多州(省)的州府(省會)並不是經濟中心城市?
TAG: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經濟學專業 |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