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如何看待「大橋建成僅 6 年樁基朽爛如蟲蛀,施工方稱安全」,檢測結果是否可信?
新聞內容如下「近日,慈利縣城關電站放水檢修,城區段澧水河床露了出來,澧水大橋的橋墩樁基部分也顯現出來。橋墩樁基部分出現脫落如遭「蟲蛀」甚至露筋,一些市民發現後紛紛拍照發朋友圈質疑橋樑的質量。(圖/東方IC)」,網上輿論對政府是一片罵聲,橋墩腐蝕到這個程度對安全是否有影響?
在下一介畫圖狗,胡說兩句,歡迎施工友軍打臉。
先說結論:我並不能完全認同 @鄧小貓 所謂並不影響結構安全的的結論。這種施工手藝,很難懷疑沒有其他的質量問題,所以不能斬釘截鐵的說結構安全。下面多啰嗦幾句,
圖片可以看出來的問題有:1、樁頂過高,基樁頂部砼保護層喪失,鋼筋已經出現腐蝕;2、基礎沖刷深度計算可能有誤;3、橋樑下構耐久性顯著降低;4、樁頂現澆混凝土中出現了骨料直徑超標的情況;5、基樁存在擴大和縮頸情況。在下看來,這是嚴重的施工質量問題。如果只是鋼筋籠偏置導致局部鋼筋外露,那還好說,可以修補。但是我仔細看了下照片,實際上,外露的那個是整個樁基礎鋼筋全部外露,也就是說,這一根樁頂部的保護層可能全部喪失。而其他樁有不同程度的混凝土剝離情況。
一般說來,橋樑設計時要估算河床的沖刷量,並以此為參考之一來確定墩柱長度和系梁位置(如果需要設置)。而我們看到這座橋樁頂高出河床也算有點高度了,當然具體數值要現場測量才知道。這說明該橋設計可能也有不合理處,但這只是一個常見的小毛病而不是主要問題,影響不大。主要的問題是,在砂礫卵石河灘成孔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施工為了省事,不肯下挖到指定深度再進行樁基礎澆築,就會導致圖中這種樁基礎頂面高出河床的情況。這種情況一來會直接影響美觀,二來會導致樁基礎接受不必要的沖刷的。 另外,為了保證施工時基樁鑽孔不至塌孔,一般會在其頂部設置鋼護筒,再下鋼筋籠,再灌注混凝土。如果施工時沒控制好,護筒有時候會混入雜物,影響澆築質量。如果混凝土質量欠佳,則澆築成形的基樁耐久性會明顯弱化,尤其在面對流水沖刷時,護筒直接腐蝕掉,繼而保護層也被腐蝕剝離。當然以上情況可能並沒有在這座橋上發生,這也只有施工單位自己清楚了。不過要說明的是,圖中在基樁接近水面的位置,疑似是鏽蝕的鋼護筒,但不確定具體情況。
以上。
PS:作為一個嚴謹的土木工程師,最大的忌諱就是遇到類似問題斷然下結論。因為再簡單的工程,也會遇到複雜的外部條件;再嚴謹的設計,也會遇到無法實施不得不變更的情況;再有經驗的施工單位,也會遇到豬一樣的施工隊。何況還有天氣、水文、氣候這些同樣影響極大的因素。自然媒體不能聽風就是雨,但媒體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出現啼笑皆非的錯誤也算稀鬆平常(好吧有時候未免太平常了)。然而作為施工、設計、建設、監理這些專業人士,不輕易下結論,就事論事的分析問題,才是應該做到而且很容易做到的。最新進展:專業檢測已經開始了,http://m.sohu.com/p/760199/?page=3我們靜等結果吧,政府和各參與單位態度不錯,高度重視,並且明確了「有問題立即整改,沒問題要向民眾說清楚。」我答案就留著了,真被打臉了我也認。
高票答案下面必須有不同意見才對,才符合實際情況。有幾位同行提出我不嚴謹的意見,我在這裡表示感謝並虛心接受,畢竟現在就這兩張照片,別的資料一概沒有,我只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僅就這兩張照片分析一下,我又不是權威專家,一家之言而已。不排除問題很嚴重的可能性,再牛逼的醫生也不可能看一眼病人照片就做診斷吧,但是標題里那句「朽爛如蟲蛀」是明顯失實的吧。給我權力讓我去調查一下的話我能結合管理情況出個詳細的報告,但現在沒有啊。
不過說我洗地的大可不必了吧。民眾術業有專攻,有安全擔憂,說幾句是正常的,我反感的是作為媒體,不調查就發布公開的信息。不知道怎麼應對貴乎的尊貴用戶們,不說話吧,看著一幫不專業的人不問青紅皂白就罵zf罵施工單位實在於心不忍,說幾句吧又有人說我洗地,說我不讓民眾說話,說我不負責任。真心不知道貴乎某些用戶的腦迴路,難道我一個知乎小用戶幾句話就能掩蓋事實?還是當地部門拿著我的答案蓋個章交上去就可以不做深入調查和修補工作了?
真是喜劇。你們繼續努力,努力到知乎專業人員都不願意寫專業分析了,你們就成功了。反正我還有恩愛可以秀,還有機靈可以抖,贊又不能當飯吃,也沒人給我錢讓我科普,我也沒有科普的義務。等到大家都這麼想,知乎變成貼吧了,估計你們比現在開心吧?
謝邀。(增加了偏樁的分析,嚴謹一些了)
(轉載請聯繫我。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但起碼請打個招呼)
唉又看到這類題了。正好出差路上有時間,我來回答一下吧。希望認真寫的東西能像秀恩愛抖機靈一樣有人看。手機答題,又找圖又畫圖,不容易。尤其手機還卡得要命…
樁基裡面的鋼筋籠的作用,是為了將樁基、承台、墩柱等下部結構連為一體,避免橫向荷載,而不是增加承重性能,所以很多樁基設計只有上面一部分有鋼筋籠,下面部分是純混凝土的。
我們再回頭看這兩個圖片,我們發現的問題是什麼?先看這個圖:
很典型的樁基加樁帽接墩柱的結構,單樁單柱,露出的樁帽以下部分比墩柱還要粗。既有水面以下的部分看不見,而且與水面接觸的部分有類似圓盤法蘭的存在,我不太好判斷樁的類型,但是從豎向承載力的角度而言,這個結構是穩定的,不存在安全問題。
然後看第二圖:
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樁基周邊已經露出了鋼筋。這個情況肯定是需要修補的,任何的鋼筋外露在空氣中的情況,都會加快鋼筋的腐蝕。
具體原因,請注意紅圈內:
上面平滑的部位(澆注樁基混凝土時護筒的位置)與下面粗糙的部位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基本在同一弧面,鋼筋露在外面了。有樁基施工經驗的人一看就明白,這是由於混凝土澆注前鋼筋籠下偏了!鋼筋籠是預製好了,用吊車吊著下到鑽孔里的,像這樣:
正常的情況如下圖,紅色是孔壁,藍色是鋼筋籠:
另外,關注的越來越多,我覺得有必要再嚴謹些。鋼筋籠的偏是相對的,有可能偏的是樁,不是鋼筋籠,注意下圖:
兩個紅圈內不一樣,右邊樁帽頂到墩柱的有一個明顯的過渡段。為什麼呢,因為墩柱和樁偏心了,這樣過渡是一個補救措施。無論是鋼筋籠下偏了,還是樁打偏了,這都屬於施工中的失誤,也不排除設計和測量有問題的可能。彌補樁偏的一個方式就是上圖右側的紅圈,防止鋼筋籠貼壁,正常情況我們要用墊塊,就是這種東西:
綁在鋼筋外面,保證鋼筋不貼孔壁或模板,像這樣:
如果墊塊忘了放,或者在運輸、吊裝、澆注過程中損壞了,就容易貼上了。
這個情況,施工質量(注意是作業質量,而不是指橋樑的質量)確實很低。但對橋樑質量的影響,非常小,如果是在地下沒有外露在空氣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至於有塌橋之類的危險。如果考慮鋼筋籠偏了的潛台詞,可以測一下墩柱與樁基的偏心程度是不是超出了規範,並詳細檢算補救措施的安全性。以我國橋樑設計的安全係數來講,應該不是影響安全的問題。
現階段河床下降,這部分鋼筋已經外露在空氣里了,當然需要修補。修補工作可以直接支模,用抗腐蝕混凝土重新包裹外露的鋼筋,為了避免水流泥沙亂石沖刷,可以加個剛性套箍。不算什麼大手術。主要為了保護鋼筋,不是為了加固結構。
最後的最後,我要告誡有些人:不要聽風就是雨,總想著搞個大新聞。(以下經批評後改正)不懂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先問,而不是先噴。也許我說的也不一定對,搞不好過幾年這橋塌了也說不定。但是最起碼我站在我的專業角度認真看了認真分析了,而且願意聽別人的建議和批評。而不是:
當然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
基礎設施的質量問題,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和「下一秒就要塌了」這兩種極端情況。絕大多數基礎設施,比如橋樑、道路、鐵路、水壩等等,其實都是介於這兩種極端狀況之間的。
討論工程質量問題,承認中間狀態的存在這是個大前提。要不然,只能是自說自話。我說肯定有質量問題,你就說這不是還沒塌嘛;你說沒有質量問題,我就說小毛病肯定可以找得出來。這樣的討論沒有任何意義。
就拿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來打個比方吧。如果我問你,你覺得自己身體健康方面有問題嗎,那很少有人能說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能一口氣做五十個單臂俯卧撐再加五十個引體向上然後跑個一萬米跟沒事兒一樣。但是反過來呢,卻也很少有人奄奄一息,病入膏肓,下一秒就要斷氣。絕大多數人,都是處於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的某個中間狀態。可能比較健康,每天能堅持跑個幾千米,也可能不太舒服,有慢性病,需要去醫院定期治療。不管是誰,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問題,只不過就是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
如果我們把這個「健康狀況」作為縱軸,把「時間」作為橫軸的話,顯然,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肯定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在逐漸下降的。剛竣工的時候,當然健康狀況最好;慢慢慢慢的,好比說橋樑,隨著河水的沖刷、車輛的載入、雨雪的侵蝕,健康狀況就開始下滑了;如果這個健康狀況下降到某一個臨界點以下,我們就認為這個橋樑不能用了,需要關閉或者拆除了,總不能等到它真的塌了才關閉吧。
也就是說,如果不維修不加固的話,這條健康狀態和時間的曲線應該是條一直下降的曲線。一般來說,這個下降的趨勢是這樣的:
剛開始的時候,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顯然是 good,隨著時間的增長,慢慢慢慢就開始下降,一直下降到最終的失效,也就是 failed。也就是說,工程的質量其實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並不能用現在的質量問題來反推當初施工的時候一定有問題,也不能說施工的時候沒有問題就能證明現在一定不會有質量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下降的速度並不是均等的。前半段其實是下降的比較緩慢的,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後,情況突然急轉直下。就像圖中所示的那樣,下降的坡度突然急劇變陡。時間只增加了一點點,但是健康狀況劇烈下降,直至最終的破壞。如果我們未雨綢繆,在突然惡化之前就及時檢修維護的話,那麼可能只需要花一塊錢就能修好;但是如果我們掉以輕心,直到惡化發生之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那麼要想再修好它,可能就得花四塊錢、五塊錢才能修好。
這其實跟我們的身體健康是一樣的。好的做法,應該是堅持鍛煉身體,定期體檢,有小病及時治療,有大病及時發現,這樣不僅對身體有利,其實總體來看,花的錢也少。反過來,平時不鍛煉,不體檢,一旦發現了癥狀,可能就已經晚了,到時候花再多的錢、買再多的補品,可能也為時晚矣。
這種及時體檢及時檢修的良性做法,反映到健康狀況和時間的曲線上,其實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坐等著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發展到急劇惡化的那一步。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們需要關閉橋樑,徹底大修,甚至是拆除重建。這樣不僅僅多花錢,而且還阻礙正常的交通,造成很多額外的損失。合理的做法呢,就像圖中所示的那樣,我們應該不停的花小錢來檢修,定期維護定期保養,始終讓基礎設施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健康狀態。這才是明智的良性的做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開車都要定期換機油,好比每5000公里換一次機油。看上去這是在花錢,但事實上,長遠來看,這是在省錢。因為如果你不換機油,長此以往,發動機肯定會出問題,到時候你去修車,花的錢要遠遠超過這麼多次定期換機油的錢。這樣做不光沒省錢,反而讓你這麼長時間裡發動機的工作狀態都很差,你自己開著也不舒心,還有安全隱患。你說為了省小錢,不換機油,最後花大錢修發動機,這樣的人不是缺心眼是什麼?
為什麼汽車的道理能明白,換到橋樑上就裝糊塗了呢?道理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回到題目本身,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不是質量問題呢?
我們前面說了,工程質量其實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就好比我們上面的曲線,縱坐標是質量,而橫坐標是時間。討論質量問題,離不開工程投入使用的時間長短。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位七十歲的老人,一口氣上三層樓,氣喘吁吁,我們會覺得這位老人家身體還真不錯。但是呢,如果是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一口氣上三層樓,也是氣喘吁吁的,那我們會覺得這個年輕人身體怎麼這麼差,缺乏鍛煉啊。
同樣,對於上面題目里這樣的照片,如果這是一座已經使用了七十年的橋樑,最終被歲月侵蝕成了這樣,那我會認為這橋的質量還真不錯。可惜呢,這是一座只使用了六年的橋樑,正值盛年,結果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那我肯定認為這橋有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實地勘察之後,制定科學合理的補救措施,進行維修加固。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定期檢修的制度,不能等到偶然的水位下降,才把問題暴露出來。應該制度化的定期檢修、定期維護、定期加固。這樣的做法,才是真的認真負責,才是真的百年工程。
再多說一點關於媒體的事情。我是支持媒體的,我也支持新聞自由。記者是無冕之王,記者的工作就是揭露各行各業的問題,哪怕被揭露的那些人不承認、狡辯、乃至反咬一口。美國上世紀初興起的扒糞運動,被記者曝光的人們憤怒的把這些記者稱作 muckraker,也就是扒糞的。但是長遠來看,因為有著敢監督敢曝光的新聞媒體,社會風氣最終為之一變,很多社會問題也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我覺得我們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斜」,還有句話叫「真金不怕火煉」。如果工程行業真的沒有什麼貓膩,當然也就不怕記者曝光。現在記者一曝光,反過來就罵記者「沒文化」「文科生」,那我還真不知道誰有問題。
就拿這橋來說吧,人家跟你說,「你這橋鋼筋都露出來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咱是不是應該檢修一下」。你們就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你們這些文科生不懂不要瞎說,笑死人了」。
這就好比,你咳嗽了,人家跟你說,「哎呀怎麼咳嗽了,要不要去醫院看看啊,或者要不要吃點葯啊」。結果你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離著上呼吸機還遠呢,我還能自己走路呢,你不懂不要瞎說」。
這是什麼?文雅點說,這叫「諱疾忌醫」。簡單點說,這就叫「缺心眼兒」。
所以呢,我說的這座橋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說這個質量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還沒有定期檢修定期維護的意識,還沒有真正為民眾安全負責的心思。一個個兒的,想的都是怎麼能撈上一筆算一筆,沒有多少人是想真干實事的。三年打了八千多根樁,一類樁比例百分之96。樁長從幾米到九十多米的都有
首先再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問題,不符合規範要求,鋼筋沒有保護層肯定會影響結構的耐久性
第二樓,上有人說灌注樁外面表面不是這麼規則,這句話沒錯,但是我們當時打樁,每一根樁成完孔用井徑儀檢測斷面的時候,斷面沒有這麼不規則,這個擴徑和縮頸的範圍肯定超過規範了,我記得規範是0-50mm?好久沒打樁我也忘記了
最後這個施工質量肯定有問題是毋庸置疑的,火車上手機碼字見諒我看這個被「侵蝕」的部分不像是樁基,而是墩底-樁頂那一段用來保護樁基和墩柱的防沖刷混凝土層。
如果墩柱下部這一大坨被「侵蝕」的部位屬於樁基(樁基頂部)的話,那我覺得設計文件中的樁基直徑和樁頂標高定得有問題。近年來樁柱式墩的設計習慣,樁基直徑一般比墩柱直徑大10或20cm,比如120-140/130-150/140-160/160-180...這樣來選擇墩樁直徑。但是看上圖中的b值,我覺得不止20cm吧...另外一個是這個樁頂的位置設計,考不考慮沖刷至少都要把樁頂設置在地麵線一下1m左右吧?總不會跟我說工程建成幾年之後,河床就被沖刷了這麼深?設計院一般不是傻逼畫圖,就算是傻逼畫圖,核圖審圖的也都是傻逼?
所以,我覺得被侵蝕掉的這些混凝土,是墩柱、樁基建成之後,另外包裹的一層大概30-50cm厚的防沖刷(或者防撞?)混凝土層(下圖中的豎向主筋的直徑我看著感覺像是16,這沒有25或28那麼大吧?樁基主筋可不小)。總之我看不太像是墩柱的柱體或者樁基,看檢查報告怎麼說的吧,這種專業的事情還是給專業的人做,眼見為實是沒錯,但是你眼見卻不識廬山的話又怎麼說?
若作為橋樑下構的墩柱和樁基其實並沒有受到比較重大的損害的話,僅僅是這個防護混凝土的破損是不會馬上就能影響橋樑的通行能力的。防護混凝土破損了修復還是比較好說的,但如果真的是樁基或者墩柱主體受到侵蝕破壞的話,那事情就有點複雜了。
000這幅圖是我們《橋涵水文》課結課作業,小作文已寫好。占坑,周末來填!========================== 10月30日更新 ==========================
寫在之前:回答得不夠早,已經有不少高贊答案產生了,關於是否是危橋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理論派和工程施工派的激烈探討。這裡要說,橋墩處一定是有工程隱患,不過其結構承載能力或許能夠一定程度上可靠,並且後期的專家的實地勘測的結果最少最少應該是對橋墩下部需進行混凝土維護性澆築或者加固。更多的個人分析請往下走:(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應用橋涵水文相關知識分析該爭議橋樑(澧水大橋)
首先,橋涵水文是一門研究水文現象及其特徵和地表徑流與其上橋樑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關係的課程。河川徑流成為橋樑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徑流的特徵與性質——如流速、(洪峰)流量、洪水位等——影響了該處所建橋樑的特徵,如標準跨徑、凈跨徑、橋下凈空、橋面高程等。因此,在實際工程建設中,橋樑的設計、建造、使用過程既應充分考慮橋下徑流水文特徵的一系列影響,又要確保滿足河流河道排洪、輸沙的要求,保證設計洪水及其所挾帶的泥沙從橋下順利通過(河流既不會流速過快使河床被加速沖刷也不會流速過慢泥沙大量沉積),並綜合考慮橋孔長度、橋前壅水和橋下沖刷的工程影響。
問題橋樑分析方面一:水文統計原理問題
周期性、地區性和不重複性是水文現象的三個特徵,因其出現的周期性與偶然性特徵,使得水文現象的諸多指標與因素具有統計學隨機事件的特徵,探求洪峰流量或最高洪水位等隨機變數的頻率分布應參考應用統計學原理有關知識。研究、確定河流某地水文現象應按照以下步驟:首先通過水文調查得到經過驗證的有文獻記錄的幾組經驗點數據,並點繪經驗點得到經驗頻率曲線,分析樣本值可得到數據的均值、變差係數,偏差係數等統計參數,運用適線法通過調整皮爾遜Ⅲ型曲線中均值x、變差係數Cv,偏差係數Cs以使得曲線與經驗點所在的經驗頻率曲線擬合,即得到理論頻率曲線,最後即能根據所設計橋樑的洪水(最大)重現期要求確定橋樑的特徵參數。
單獨對該河流——湖南澧水——網路爬蟲來一番:
直觀結論:一年內河流漲落極其明顯,極端年水位差達18m;全年河道大部分時間穩定、河流水文狀態良好;然而特殊的是夏汛期水位高流速大時,河流的挾沙量相應升高,河流對河床、橋墩、橋台等沖刷明顯。季節性的水文現象巨大改變,使得河道內的橋樑設計、建造、使用過程面對諸多困難。所以,該河道上橋涵建築的橋位選定、橋涵設計前應進行充分全面的水文調查,將水文現象的諸多不利因素代入設計作用組合值進行橋體驗算,才能得到設計使用年限中可靠的橋樑。
具體針對該橋樑,觀察可知,其河道內出現過的洪水位(或原主槽水位)在橋墩墩徑變化處上約0.5m,而現水位與原水位差達到約3m,該河道水位的周期性變化或偶然性變化使得現在橋樑的埋置深度可能不足,一定程度影響了該橋樑的設計承載能力。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橋樑設計前期進行的水文調查、水文統計存在問題,導致最終的理論頻率曲線因誤差過大而失准,因而後續設計計算的橋墩埋置深度、橋下凈空、橋面高程確定工作出現偏差。造成現在的橋墩過度裸露的狀況,對橋樑的計算承載能力與設計使用年限產生不良影響。
問題橋樑分析方面二:橋墩材料及建造工藝問題
通過觀察,該橋樑上部結構為預製組合T形簡支梁橋,下部墩體為一體式灌注鋼筋混凝土墩柱。接下來主要進行下部結構分析。該橋橋墩按其所在環境可縱向簡單劃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河床以下埋置部分。該部分不與河流中的水直接接觸,其埋置在河床中一定深度,作為橋樑的承重基礎,通過其與河床土質的摩擦力與相互作用力來平衡、承受上部荷載等的作用。
第二部分:河床以上、水面以下部分。該部分位於河流水中,承受水的壓力、浮力、衝擊等的作用組合,應具有良好的水穩定性和抗沖刷效果。此處關於水衝擊力穩定和動水沖刷效果等理論暫不展開分析。
第三部分:水面以上、上部結構以下部分,該部分正常狀態下受外力直接作用較小,但設計時仍要考慮洪水、浮冰、行船等的撞擊碰撞。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與橋墩的承載能力要求,橋墩宜選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且應保證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結構配筋率合理,即可以滿足承載力要求,又可以抵抗沖刷、水平衝擊等的作用。
觀察該橋樑受損的部分墩體,可以看出外圍(保護層)混凝土材料全部或部分剝離脫落,形成現墩體下部結構直徑(體積)較設計計算值有明顯過大損失的現象。墩體細部結構綁紮鋼筋網露出可見,鋼筋暴露於空氣或河水中易發生電化學腐蝕,腐蝕效果迅速且顯著。鋼筋內部核心混凝土則更易被進一步沖刷、腐蝕,可以看到原狀緻密、配比合理、力學性能穩定的內部核心混凝土現狀集料中粗骨料成分佔比明顯上升。
特殊鋼筋混凝土構件應用較粗集料配比原因:
混凝土墩台基礎、台身等澆築大體積混凝土部位,混凝土在澆築初期,水泥水化產生大量水化熱,如果事先未採取措施將這些熱量導出,將導致混凝土內部溫度迅速升高,體積膨脹,此時由於受基岩或先期混凝土的約束產生壓應力,在混凝土硬化後期,冷卻收縮時將產生拉應力,且該拉應力將大於升溫膨脹時產生的壓應力值。當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極限抗拉應力時,就會在其內部產生裂縫,並可能發展成為貫穿裂縫,對結構造成較大危害。
針對該橋墩部分,採取的較可行的降低凝結過程水化熱的做法為混凝土集料中增加粗骨料成分以加速內部向外部的傳熱。但是,當集料粒徑過大時,用在鋼筋間距較小的結構中,會產生粗集料澆灌不到位、被鋼筋卡住,混凝土產生蜂窩、空洞等細部結構質量問題。故《公路橋規》針對粗集(骨)料大體積橋樑墩台的混凝土施工,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1、 配有縱向鋼筋和普通箍筋的軸心受壓構件中應滿足「縱向受力鋼筋的凈距不應小於50mm,也不應大於350mm」的構造要求。
2、 間接鋼筋(分為焊接環式間接鋼筋和螺旋式間接鋼筋。對配置方格網式或螺旋式間接鋼筋的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可由混凝土項承載力和間接鋼筋項承載力之和組成;間接鋼筋項承載力與其體積配筋率有關。間接鋼筋對核心區混凝土起著環箍作用。間接鋼筋與混凝土共同承擔局部受壓承載力,雖然不像受力縱筋那樣直接承受壓力,但同樣起著提高鋼筋混凝土承載力的作用)要求布置較密,其間距不應大於核心直徑的1/5,且不大於80mm,但不小於40mm,以便澆注混凝土時粗集料順利通過。
3、 混凝土集料最大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最小邊尺寸的1/4和鋼筋最小凈距的3/4,在兩層或多層密布鋼筋結構中,不得超過鋼筋最小凈距的1/2,同時最大粒徑不得超過100mm。
分析該橋樑的鋼筋外保護層嚴重受損現象,其原因一為核心混凝土與保護層混凝土的配比及級配可能因設計配合比問題或澆築問題而存在差別(數值與性能的不連續),二者之間過渡部分承受應力應變能力較弱而易出現應力集中直接導致了保護層部分的混凝土受損剝落,夏汛期澧水河道內河流流量、流速升高明顯,該破壞效應更加顯著;原因二可能是未能根據橋樑所在地區的環境類別(Ⅰ類環境非寒冷或寒冷地區的大氣環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接觸的環境條件。Ⅱ類環境是指嚴寒地區的大氣環境,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接觸的環境;使用除冰鹽環境;濱海環境條件。Ⅲ類環境是指海水環境。Ⅳ類環境是受人為或自然侵蝕性物質影響的環境等)確定混凝土的設計強度及保護層厚度等導致在徑流的沖刷下蝕作用下使用性能大大下降。
當保護層混凝土受破壞後,其內部具有蜂窩狀、網狀裂隙的核心混凝土將在每次河水沖刷時將會更大程度的破壞。蜂窩麻面:混凝土內部粗骨料之間缺少水泥漿,出現局部空隙,類似蜂窩,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強度。為防止混凝土蜂窩,應認真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和施工,混凝土攪拌充分、均勻,保證和易性和坍落度,送料高度超過2m應設串筒,防止混凝土離析,振搗密實,板縫堵嚴,防止漏漿。
具體對於澧水大橋橋墩部位的檢測與維護,現在急需且關鍵的是兩方面基本檢測:
1、混凝土質量檢測:通過超聲波檢測技術、探地雷達檢測技術、聲波CT層析成像檢測技術等無損探傷技術對現存橋墩部分混凝土進行檢測評估。
2、樁基質量檢測:通過低應變應力波反射檢測技術或高應變動力檢測技術等在內的探傷技術對樁基部分檢測,排查、分析橋樑灌注樁基礎施工過程中由於不良地質條件及施工技術等原因造成的偏孔、塌孔、縮徑、擴徑、夾層、空隙、混凝土離析、密實度低、強度不足、鋼筋籠上浮或偏位、露筋、樁底沉渣過厚、承載力不足等質量缺陷。
綜上,「澧水大橋」的部分橋墩受損現象客觀出現,其中一方面有澧水水系的獨特特點,一方面有小道消息所說的施工單位存在的不合理施工現象。最後針對橋樑是否需要大修或更換部分構件或者到底要進行多大程度的維護、保養以滿足公路行車要求、河道排洪輸沙要求等一系列的後期實施性問題,還需要政府與技術部門嚴密的規劃後一切蓋棺定論。
參考書目: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範JTG_D60-2015》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範JTG_D62-2012_》
《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範JTG_D61-2005》
《橋樑墩台與基礎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
《橋樑施工違規糾正手冊》--人民交通出版社
《結構設計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橋樑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
《橋涵水文》--人民交通出版社
《橋樑結構質量控制技術與工程實例》
《質檢員》--中國電力出版社
《監理員》--中國電力出版社
感謝大家對道路橋樑工程的關注,歡迎常去現場的前輩交流、指正。
以上
強答。
有人回答里談到,如果沒有水利放水,是不是永遠看不到這個問題。我之前做過不少橋樑水中結構檢查,目前檢查手段有限,美帝也一樣都是靠潛水員來做這個工作,所以價格居高不下。目前國內除了個別發達省份能花2500-4000一根樁基的價格來做定期探摸,其他地方基本不做這項工作。
分割線,回到原問題
單看這幾張圖能下結論得都是 真-專家。。。
1.結構安全方面,這時候應該做的是請專業第三方檢測單位來評估,評估主要看沖刷深度是否超出設計,同時計算沖刷,偏位和縮頸對樁基受力的影響,以及內部鋼筋鏽蝕狀況(常年在水下應該沒得大問題),根據一些規範計算是否安全,施工方多說無益。按經驗來說,一般樁基富裕度都較大,河床整體硬化下,樁基套箍處理下,應該問題不大。2.責任劃定得話,主要分兩點,樁基本身施工工藝問題是跑不掉的。另外還有河床沖刷問題,到底河床沖刷是下游挖沙導致河床異常下降引起、還是河床斷面被壓縮了,還是最近發生較大洪水導致還是設計問題(橋樑本身位於水壩附近,河床斷面不穩定,而設計未對河床進行硬化等處理)以上從照片看迎水面與背水面差別不大,應該不是沖刷引起的。鋼筋保護層破壞均勻,可能是設計沒有考慮水的腐蝕性被水腐蝕的結果(一般公路混凝土不要求混凝土耐久性。經歷過一條重含鹽隧道,開挖的渣土,風化一兩天上面白花花的,二襯混凝土澆筑後,泄水孔沒多久就被鹽堵滿了),當然也可能是有抗腐蝕設計,施工單位偷工減料(感覺這樣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是施工難度不大,二是上面節約不了多少錢,沒必要。像一般能中標的施工單位,不會從質量方面省錢,不排除違法分包轉包)。如果只是腐蝕問題,針對腐蝕特點,設計耐腐蝕混凝土,處理後問題不大。昨晚公司群裡面討論原材溯源問題,聽起來可行,討論到最後是根據社會的狀況,溯源根本做不到……也許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上圖一張,我也是慈利的……
你們還記得12年的時候東北有段單柱引橋側翻的新聞么。當時也是這麼爆出來的,先罵施工單位,但人家橋從十幾米高摔下來連水泥都沒掉幾塊。又罵監理,質檢,主管部門。後來檢測報告出來證明質量沒問題純粹是車輛超重單側違規停靠導致超過設計限值導致側翻,設計沒問題又罵檢測報告作假。無知者不止無畏,還無恥。總覺得世界都在騙他們,但他們自己又沒本事去戳穿甚至都沒本事看懂問題,只會謾罵,罵了這個罵那個,無非是仗著網路上沒人能把他們怎麼著,說什麼都不用負責。可以負責任的說,這種人,在現實中,也是實打實的慫逼,更多的是LOSER。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不該是新聞工作者的底線么,不懂也不問,甚至都懶得去了解,只會謾罵。有專業人士出來解釋只覺得是騙他,只覺得有黑幕。這種人我都不敢想像他心理有多陰暗。。。。。。人可以有多卑鄙。。。。。
唉老黑文科,我們好好學過馬列毛的人肯定是要調查研究的。
所以限制國外媒體是有原因的,不明真相的群眾太容易被煽動了。
作為一名干過橋樑施工、管理的人來說幾句1、結構是否存在安全一般是沒什麼問題的,理論上鋼筋外面的混凝土保護層設計上是不計算受力的,鋼筋也沒有嚴重腐蝕。2、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以肯定上面說的沖刷不是主要原因,混凝土的剝落只發生在護筒的中部,上部是好的,如果是沖刷引起的,為什麼剛衝到鋼筋就停止了呢?造成的原因個人判斷主要有兩個:一為施工單位在樁基澆築完成後,鑿除樁頭混凝土不徹底(或者根本就不鑿除),導致混凝土中混合著泥土,二是施工單位為防止澆樁後鋼護筒被混凝土粘住,導致拔不出護筒(或為了趕進度,儘快移走樁機,因拔除護筒一般由樁機進行施工),在混凝土強度不足時,強行撤去鋼護筒,導致樁頭外層混凝土失去保護,被水流侵蝕。當然施工單位是有責任的。3、維修方法很簡單的,鑿除鬆散混凝土,再重新澆築一層混凝土就行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根據實際的情況,鋼筋在水下是基本不腐爛的。最後上幾張我碰到過的圖
各位大神都好厲害,僅憑兩張照片就可以判斷安全不安全,我才剛讀研判斷不了。話說,土木行業里說的「安全性」跟外人嘴裡說的「安全」其實區別還不小,大神們說的安全其實只指目前這種情況的橋墩、樁基能夠滿足橋樑設計承載能力的要求,但從耐久性也就是長遠來看,如果不維修加固,未來這橋肯定是沒有辦法完成它的服役年限的,因為混凝土保護層脫落導致鋼筋暴露了出來,暴露在空氣中的鋼筋極易發生鏽蝕、腐蝕,導致其承載能力大打折扣,雖然橋墩基本靠混凝土承壓,但螺旋箍筋起到約束核心混凝土提高承壓的作用。有人說鋼筋在水下鏽蝕慢,道理是沒錯,但我不知道該地區水文情況,說不定有幾個月的枯水期鋼筋露出來呢?記得老師課上講過一個鴿子導致大橋坍塌的例子,國外(貌似是美國?)某橋橋墩處住了一群鴿子,然後鴿子的糞便把那處的混凝土腐蝕了(厲害了我的鴿),導致鋼筋暴露出來,然後鋼筋迅速鏽蝕強度降低直到某天出事了。另外,我比較好奇為啥橋墩混凝土會剝落得那麼厲害,這水很有問題啊,一般來講6年時間肯定不至於變成那樣的。我覺得豬小寶說的一點很對,我國非常缺乏對工程質量的定期檢查和維修,比較重要的大橋可能做得到,但是更多的普通中小型橋樑好像建好了就常年沒啥人去管了。最後,我國現在的土木工程項目都是終身責任制,大家大可不必像以前那樣對施工質量如此沒信心,小問題雖然還很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膽敢鋌而走險的人還是極少極少的,畢竟出了事就要牢底坐穿了。
我僅發表這種情況怎麼形成的。
先說基礎類型 。這是鑽孔灌注樁、受力方式沒錯的話是端承樁。仔細看第一張圖中。有一道道圈鑽孔灌注樁就這樣。。(鑽一個洞。鋼筋籠子放下去。澆築混凝土)
2、澆築過程中有以下問題。 1)鋼筋籠偏位導致保護層(鋼筋到混凝土邊緣的距離)厚度不夠。 2)疑似混凝土不合格。以前混凝土方面從業. 屬於新型材料開發項目。一次研究素混凝土防波塊配比。和圖中橋墩同樣都是受浪潮衝擊嚴重的物體。其中混凝土抗浪刷侵蝕與混凝土強度基本無關。卻與混凝土用水量息息相關.水的比例增大後。與水泥反應後剩餘的水會在混凝土中形成細孔。此類混凝土極易被浪刷侵蝕。懷疑混凝土生產單位未考慮這方面。你問我安全不安全我不知道。
海里浪刷侵蝕好很多。因為會有大量生蚝附著在混凝土上面。密密麻麻包裹住。。拔都拔不下來。也算是天然防護。
淡水中。塗刷高分子材料。包括塗瀝青、塗環氧、可以有效對抗浪潮侵蝕http://zhuanlan.zhihu.com/p/22986793個人寫了一篇分析,同時也諮詢了專家,請指正!
我真的不想黑文科媒體工作者。
但是非得把臉湊過來等拍的那就沒辦法了題主主要問了兩個問題,一是施工方說安全,而到底這個安不安全呢?二是檢測結果到底可信不可信?我們分開來說:一、施工方說安全,應該暫時是安全的,我說的意思是暫時不會垮,這點從橋還在繼續使用上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需要修,這種損壞程度並沒有有些人說的那麼輕鬆,肯定不是一件小事,有人說橋樑或者房屋帶縫工作很正常啊,但是你知道多大縫算正常,多大的縫不正常呢?常年建橋,也常年修橋,知道凡事總有一個限度!二、檢測結果到底可信不可信,不一定可信。大家知道的結果一定是各方都同意的結果,或者對工程參與各方傷害最小的結果,而真正的結果,只有主要的幾個人知道,所以說大家知道的檢測結果並不一定可信,卻又別無他法,無法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一定會被處理,橋重新修繕,直到最後被大家忘記。題外話:處於工程建設中的我們,不要輕易的說沒事,或者這些都是小事這樣的話,這是對自己以及對整個工程都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凡事有因有果,出了事要找原因,而不是憑空臆測,或者僅憑經驗之談,要有事實根據,經驗只是指示你我找出原因的方向,而不是原因!與諸君共勉!
不得不說兩句了,泡在水裡不怕,怕的是形成電池。修修就可以了,不是特別嚴重,僅僅是個病害而已,放心橋樑目前狀況倒不了。靜扯一些沒用的,還考慮偏位,咋不考慮偏癱呢?洗洗睡吧,吃瓜群眾瞎起鬨,起鬨也好,嚇死不知道做點水下專項的業主。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結構工程師和橋樑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
※路橋施工中技術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滬通長江大橋這樣的斜拉橋是如何實現超千米的跨度的?
※斜拉橋的拉索為什麼看起來都一樣粗?
※有哪些借鑒古代橋樑美學而設計出來的現代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