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增發引起通脹的詳細過程是什麼?

貨幣超發引起通脹的詳細過程是什麼?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有什麼問題請指正。

很多人回答通脹都是簡單一句貨幣超發,我就一直不明白貨幣超發是怎麼一步步引起通脹的?

在 @費寒冬 的回答中有一個例子,

貨幣發行量應當等於市場價值總量除以流通次數,假如一個國家只有三個人,A種水稻,B種小麥,C養豬。A花兩塊錢買了B的面,B把從A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C的豬肉,C又把從B賺來的兩塊錢去買了A的米,所以市場總價是6塊錢,但是流通了三次,所以實際上只需要印2塊錢,多印就會引發通貨膨脹。

那麼問題來了

1. 此時央行印6塊,多出來這4塊發給商業銀行。A以貸款形式從銀行拿到4塊。(跟@lorinda 學的,央行的錢從商業銀行流入市場)

1.1 A把這4塊用來消費買肉吃,(不要問我C哪來的這麼多肉賣,倉庫總要有庫存吧。)錢花完了,貸款變壞賬還不了了。這4塊被C賺走了。如果C把錢放家裡,沒有存銀行,這4塊還會對市場造成影響嗎?

1.2 C把多賺來的4塊消費掉了,此時市場不會因為C的錢多就漲價。那麼這4塊在流通過程中是怎麼作用市場最後導致通脹的?

1.3 C把錢存銀行,這樣又會有其他人去貸款,太複雜不討論了╯▂╰

2. 銀行把4塊錢貸給了D去開工廠。D通過蓋廠房,開工資,採購等方式,這4塊就流通到了市場中。

2.1 如果沒有這4塊,D就無法開工廠,這是不是就是刺激經濟增長導致的貨幣增發,引發通脹?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這樣嗎?

2.2 工人上班後,收入增加了。但為什麼物價也上漲呢?總不能因為消費者錢多物價就無理由上漲,你上漲我可以不買呀。社會性的物價上漲,這個上漲的源頭在哪裡?

2.2.1 因為為D採購原材料,導致需求變大,引起原材料漲價,這樣說太勉強了吧?

3. 地方財政赤字向社會發行債券,社會流通貨幣會減少嗎?有什麼影響?

4. 中央赤字怎麼辦,也發債券嗎?

5. 現在中國一直降息降准,M2上升加速,這是寬鬆貨幣政策嗎?

物價上漲總是一步步來的吧,貨幣增發導致通脹,聽起來就像是物價一下漲上去的。我覺得1.2和2.2其實是一個問題,就是市場多出來的錢怎麼一步步導致物價上漲?

一不小心寫了這麼多問題,這也說明我在思考了。歡迎大家討論(^_^)ノ


其實就是「貨幣似蜜」還是「貨幣似水」,周其仁教授有篇博文可供參考:

貨幣似蜜,最後還是水 : 周其仁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另外,費雪也提出過類似的看法

「正如一條河流一半被放置障礙,會使得另外一半流量增多,一些商品價格變動不充分會造成另外商品價格的過量調整。」

參見這篇文章:中國經濟失衡的通脹表現


好問題。我的回答可能對一般沒有學過貨幣銀行學的各位來說略為晦澀,也請見諒。

中央銀行的所謂「印鈔」,實際上是創造基礎貨幣,即央行的債務。基礎貨幣的表現形式是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但公眾持有的通貨不僅僅是「印鈔」而得,也通過商業銀行體系派生,因此就有了「貨幣乘數」的概念(貨幣流通量/基礎貨幣)。

而中央銀行影響基礎貨幣的途徑,以中國央行為例,主要就是公開市場操作,財政性存款以及外匯占款。在過去,由於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以及我國曾一直執行強制結匯制,使得外匯占款增加成為基礎貨幣的主要增加來源,而由於外匯占款並不由央行主導(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主要和經濟全球化程度以及此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相關)且一直處於被動增加的狀態,為避免基礎貨幣增加過快導致貨幣供應過快增加,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資金以及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方法來沖銷外匯占款的增長。

這裡還必須再解釋下(我在很多答案中已經回答)為什麼外匯占款增加會造成基礎貨幣放出。比如說中國只有一個貿易商,他賺到的「順差」以美元的形式存回銀行,他強制結匯後,對銀行來說等於多了資產方的外匯資產,多了負債方的人民幣存款(在貿易商手中)。而商業銀行也會和中央銀行結匯,相當於中央銀行的外匯資產增加(也就是外匯儲備的由來),而從負債端則是被動放出基礎貨幣(結算的人民幣)。這也是別人都說中國過去十年來M2每年增長XX%,全是政府的錯,我很不以為然的緣故。

回到基礎貨幣這個層面,基礎貨幣的增長,只是貨幣總量增長的一個因子,另外一個因子我之前也提到了,就是貨幣乘數的多寡,那貨幣乘數又是怎麼決定的呢?我們先要研究貨幣派生的基本原理:

首先市場中增加了100塊的基礎貨幣,那銀行得到這個錢之後,要交準備金20%,也就是20塊錢,剩下的80塊去放貸,然後80塊流到市場中派生出了存款,而這80塊錢又要交20%準備金,就是16塊錢,那剩下的64塊再出去放貸,派生存款,循環往複。最終這100塊增加的基礎貨幣在20%的存款準備金下,增加的總存款數是100/20%=500元。

但問題是大家都發現,實際的貨幣乘數可能遠小於這個理論值,因此在這個假設中得加入「現金漏出」的假設,即人們拿到錢後不會存銀行,而是會把現金拿在手上,這樣的貨幣派生是不會如理想狀況的。假設現金漏出是10%的話,則我們得到總存款就變成 100/(20%+10%)=333。但如果你把現金花出去了,而收到錢的商戶存入銀行了,這部分現金又重新進入了銀行信貸體系了,繼續循環往複。

在商業銀行這個層面,如何配置資產端,直接影響著貨幣乘數的多寡——準備金肯定是回籠央行的,因此不能派生存款;貸款給企業和個人,直接派生貨幣;而投資債券——如果是投資國債,則資金迴流國庫,無法派生貨幣;投資金融債,則資金迴流銀行本身;但如果投資信用債,則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可以派生存款。這裡想說的是,銀行的資產配置可以決定貨幣乘數的大小,但商業銀行的主要考量是業績、定位以及自身的風險收益比。

回到問題本身,「通脹」可能狹義上代表CPI, 但事實上可以泛指任何流通物、資產價格的漲跌。以中國今年為例,所謂的CPI通脹只有1點幾;工業品價格雖然有黑色狂潮,但從PPI同比角度依然為負;而房子,則在部分地區是兩位數增長了。那是不是派生的貨幣太多了呢?如果從金融統計數據的角度,銀行只是趨利避害的將自己的貸款額度給了房貸,某種程度上這是相當「順周期」的操作。而居民和企業部門也只是把錢往「收益率」更高的地方走,造成了目前的盛況。對於國家而言,之所以將貨幣發行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無非是保證經濟不出現斷崖式下跌,企業不出現集中式倒閉,從而避免所可能引發的管制危機;從資金面的角度,當居民部門將儲蓄沉入不動產的時候,整個居民負債表的流動性變差,從而使得「消費升級」、「中產階級收入增加」以及「發展健全金融市場」等任務變得幾乎很難完成。但政府卻仍然是中國房產的最大莊家,因此主動權依然在他們手上。


1.2 C把多賺來的4塊消費掉了,此時市場不會因為C的錢多就漲價。那麼這4塊在流通過程中是怎麼作用市場最後導致通脹的?

這句是不對的。市場的確會因為消費者錢多而漲價,因為更多的消費導致供不應求,商家可以放心漲價。


給你介紹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模型,貨幣數量方程簡化版:MV=PQ。

M是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價格指數,Q是社會總產出。這個公式很簡單,很容易看出其實貨幣只是一個工具,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你說一斤豬肉值1億元貨幣和值一分錢貨幣有區別嗎?錢又不能吃,還不是拿去換水稻?把你的例子簡化一下,在一個市場上,只有一斤豬肉,一斤水稻和一分錢。那麼,一斤豬肉換一分錢,一分錢在換一斤水稻。這時,央行腦子抽了,又發行了一分錢,如果是理想狀態——市場瞬間達到平衡(就像市場上原來那一分錢下了一個蛋,孵出了另一個一分錢!):一斤豬肉換兩分錢唄,兩分錢在換一斤水稻。完美!貨幣學派可以去死了!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市場無法瞬間達到平衡(兜里的錢不下蛋,悲哀!),貨幣發行的傳導需要一個過程,這就給了國家竊取人民財富機會(鑄幣稅)。下面說說貨幣發行的流程。先看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責表:

很複雜有沒有?顯得我很專業有沒有?但是我們只看負債部分的儲備貨幣項目——這個就是人民銀行發行的全部基礎貨幣啦,分為兩個部分:貨幣發行項目指的是現鈔,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指的是商業銀行在人行的存款。(看到這裡,我保證大家都蒙B了,現鈔就是毛爺爺這個揣在兜里呢能理解,商業銀行的錢都存在人行?那工農商建等等都是騙子嗎?是的,商業銀行除了一點點現金以外什麼都沒有,你把現金存到銀行,銀行只是在你賬戶里記錄一下,她把現金攢夠了還是存到人行。)商業銀行舉著人民銀行的存摺,開始招搖撞騙,嘿哥們要用錢嗎?我借給你啊,利息好說啊.......你借了他的錢,你能把錢取走嗎?一百二百取現金了,數目大了還得存在商業銀行啊,你就是花了投資了買房了給小三買包了還不是最多把錢從一個商業銀行轉到另一個?於是商業銀行就可以把一筆錢同時借給無數人,永遠騙下去......直到人行說你真不是東西,掙多少是夠啊,一筆錢最多借給5個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能再多了。於是,這5個人都認為自己借到了同一筆錢,本來不到30萬億的基礎貨幣,變成了150萬億的M2,這就是開頭說的那個公式里的M。

順便說一下,實際上人民銀行是中國唯一一家可以憑空變出資產的「公司」,她變出的人民幣被他用於購買外匯黃金有價證券或者借給商業銀行等等,揮霍一空。你要是問他錢從哪兒來的?他是不會承認錢是變出來的,他說錢是借的,從商業銀行那裡借的,你看看我的資產負債表,我又沒有所有者權益,資產等於負債,凈資產是零啊。於是,銀行們的撕逼大戲上演了,商業銀行說錢是從人行借的,人行說錢是從商業銀行借的,於是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反正人民幣就是憑空創造出來了,完美!

靜態的情況就是這樣,人行發行基礎貨幣並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通過存貸款創造衍生貨幣,截至今年8月,我國貨幣供給量是這個情況:

動態的情況就是要回答題主的問題啦,貨幣超發如何引起通貨膨脹?就像開頭的例子講的:一斤豬肉的價格從一分錢變成兩分錢就是通脹,但是具體的過程很複雜。貨幣當局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有如下四種形式:

一是向財政部門借出款項或允許其透支。但是《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所以這條路走不通的,買國債都不行。(資產負債表中的政府債權是這條修改前形成的)

二是貨幣當局以再貸款或再貼現等形式向商業銀行授信。就是人民銀行直接借錢給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表現在資產項下「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增加以及負債項下「儲備貨幣(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貨幣發行)」的增加。哈哈,死循環暴露了,從商業銀行借錢,然後借給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還是平衡的,凈資產還是零,但是基礎貨幣憑空產生啦。另外,有心人可以對比下去年12月到今年的這個項目的額度。直接導致小強和大大在人民日報上撕逼哦。

三是貨幣當局買入外匯資產。我國已經取消了強制結匯制度,但是企業做國際貿易賺的美元歐元日元等,到帳後還是要找人民銀行換成人民幣(因為國內只能流通人民幣),這部分人民幣也形成了基礎貨幣。我國目前貨幣超發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占款,這已經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所以說人民銀行濫發貨幣冤枉死了,我也是被動的啊,誰讓你們生意做得那麼大?賺得外匯那麼多?

四是貨幣當局經由公開市場業務買入有價證券。這個就是人行買賣央票,小打小鬧自娛自樂的沒啥意思。

理想狀態下,人行增加了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的衍生貨幣,貨幣供給量有序合理增長。根據貨幣數量方程MV=PQ,國家經濟在發展,gdp屢創新高,等式右邊不斷擴大,左邊流通速度保持不變(央行有個經驗性的數據,比較穩定),M2適當增長是符合需求的,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但是問題來了,外匯占款增長不受控制啊,人行被動投放過多的基礎貨幣造成貨幣超發。沒辦法人行就只能欺負商業銀行啊,本來一筆錢可以借給5個人,現在就借4個人唄。壓縮衍生貨幣的數量。但是問題又來了,次貸危機了,寶寶大筆一揮說4萬億給我走起,錢從哪兒來呢?直接發基礎貨幣?對不起,已經超發的不要不要的啦,那就調準備金率,本來一筆錢借4個人,改借給8個人唄,於是洪水滔天了。新增了多少廣義貨幣呢?08年1-11月,廣義貨幣增長10%,08年12月到09年底,廣義貨幣增長33%,15萬億多。

商業銀行這下有錢啦,找企業和個人來貸款,企業和個人說太貴了,貸不起。於是人行又給降息,哈,價格便宜量還足,誰不貸誰傻啊。錢到了企業和個人手裡,這就是進到市場上了。企業拿著錢,僱人買原材料承接政府項目,那會路橋地鐵、樓堂館所,全國變成大工地。這些錢先是到了生產要素市場,抬高了勞動力和原材料、土地價格。個人拿著錢買房買車,最終都是傳導到消費市場抬高了整體物價水平。

短期來看,因為產品價格和工資有粘性,市場上錢突然變多——屬於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市場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造成了需求旺盛的假象。市場是很傻的,多年來一直被蒙。

長期來看,錢雖然變多,但是人民幣背後代表的財富沒有變多,也就是說單位財富代表的人民幣變多了,當市場達到均衡的時候——豬肉漲價了。這裡必須用凱恩斯同學的名言結尾:別跟我扯長期的事啊,長期看大家都是死!

寫的亂七八糟,大家隨便看看,隨便點贊,別太認真哈。


注意到答主 @汪蕭蕭 提到了貨幣數量方程(費雪方程):MV=PQ。

M是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價格指數,Q是社會總產出。

公式的原意比較好理解,有多少商品在交易,就需要多少貨幣來做交易媒介。

需要考慮兩側因素變化造成的影響時候,可以把這個簡單的公式變化一下。兩邊取個微分。

(MV)"=(PQ)"

M"V+MV"=P"Q+PQ"

M"/M+V"/V=P"/P+Q"/Q

M是貨幣數量,M"/M用M2變化率替代

V是貨幣流通速度,短時間內貨幣流通情況沒有顯著變化 V"/V=0

P是價格指數,P"/P用CPI變化率來替代

Q是社會總產出,Q"/Q用GDP實際增長率來替代。

即粗略的可以認為

M2增長率=CPI增長率+GDP增長率

簡單點說,如果某年的M2增長率是15% 而在這樣強的流動性刺激下GDP增長率卻只有6%

假設社會交易中各商品的比例與CPI統計成分比例相同。那多出來的9%就相當於當年真實的CPI增長率了

或者簡單的說超額(超GDP)印錢引起通脹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

貨幣供給多了,貨幣價值就下降了。這就是結果,不需要過程。

但是我知道你想問的是:

1.央行印錢是怎樣影響貨幣供應量的?

2.放水刺激了經濟,產品增加了,貨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了,雖然貨幣供應增加了,但最終為什麼表現為通脹?

先說你舉的例子,太極端了,根本不需要過程。你說流通次數,就是 數量方程式:M*V=P*Y,本來2塊錢流通3次就能消費這一年的總產出,然後一次多發行了4塊,還吃完了形成爛賬,這根本是消耗品不是資產啊,商品飛速減少(吃完),貨幣嚴重超發,這錢一出來就是超速通貨膨脹啊,根本不用等到C手裡。而且這麼大比例的爛賬,銀行早就垮了。這就是情況1.1和1.2。

然而1.3,C又存錢,又有人貸,你說太複雜不討論的這個情況才是你問題的關鍵所在。

1央行發行貨幣怎麼影響貨幣總量?

首先,貨幣不是想印就印的,央行每印一次錢,都是作為它的負債端,相應的得有資產端來匹配。目前主要的一塊是外匯占款(國際貿易中收到外匯,是資產端,發行等價值的人民幣);然後還有國債抵押(4W億,主動的,資產端就是國債,用於投資拉動內需);商業銀行貸款(當然不是白給,是需要它的資產質押,作為央行的資產端)。

你說的就是第三種情況,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拿到這些貨幣,這可是高能貨幣。為什麼,因為它將這些錢貸給企業,企業通過支付流通又會從其它地方流回銀行,然後又放貸,不停循環下去(就是你1.3中的情況)。

這個過程就是信用擴張,錢是無中生有的。這個擴張是不定的,但是是有上限的,這取決於存款準備金率,按10%的準備金率,100元可以派生出1000元,按實際情況20%左右的準備金率,100元最多可以派生出500元。央行貸給商業銀行100億,接著最多就可以派生出500億。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創造了貨幣,這就是它高能的原因。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商業銀行會根據自己的安全和風險進行控制,並不會真的達到上限,但這個數比從央行那得到的錢可是多多了。

==================================

再跳出來說說這個準備金,這是決定貨幣能量大小的因素。

說準備金之前先說貨幣,亞當.斯密《國富論》第二篇第二章就提到,有信用紙幣替代金銀流通,假設總量100的金銀,平時20的金銀基本就夠應付提取,剩下的80不用就浪費了,本國流通100價值的紙幣,又容納不下突然多出來的80,那麼這80的真金白銀就用於國外投資消費。這無中生有的80也大大刺激了生產。

回到現代銀行,假設一家銀行只是起保管貨幣的職能,接受存款但不對外貸款,那麼總量100的貨幣存進去市面就少了100的流通貨幣,總量不變,還是100。這就相當於100%準備金的銀行。然而銀行家就是靠息差賺錢的,所以真實情況都是部分準備金,準備金率和貨幣乘數(一美元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互為倒數,但是準備金必須滿足日常提取。

準備金由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構成,準備金是商業銀行的資產端,並不是押金般的存在,是可以使用的,只是在央行賬戶由央行代為記賬和結算,只要在每日結算時達到法定準備金率就行了。(超額準備金也起了緩衝的作用,根據取款特點月末季末年末都會提高超額的部分應對提款。)

===================================

所以央行本身並不能直接控制總貨幣量,只能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調控,避免出現嚴重通脹或通縮。正因為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大大增加貨幣量,刺激了生產,同時也伴隨著風險。

釋放流動性的工具還很多,再貸款(包括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如SLO)、降低準備金率等,不管是不管是直接印了鈔票還是沒有印(降准),其本質都是使商業銀行的資產端擴大,然後通過信用擴張使增加的這部分發揮更大的作用。

2為什麼最終表現為通脹?

前面說了,信用擴張時,錢是無中生有的,然而產品不會無中生有。就像你舉的例子,突然多出來錢,肉不會因為忽然多出來的錢也變多,如果都用來買肉,那麼肉的價格就會增長,但是用來投資生產就會產生新的產品。(亞當斯密的例子是多出來的80金銀可以在其他國家使用,可以購買消費品,也可以投資生產,就是用來奢侈和用來再生產。純消費的話突然多出來的錢肯定是不是就直接通脹了,投資再生產是逐步將錢流轉起來,同時產出了產品。)

通脹還是通縮,取決於貨幣的增長速度與經濟的增長速度誰更快。由於信用擴張對經濟有刺激作用,高速的發展其實得益於貨幣擴張和財政赤字。那麼肯定是貨幣增速快於經濟增速(保持信用擴張刺激、貨幣創造在前生產在後、增加的貨幣並不是都用於投資生產),整體購買率就降低了。

貨幣的增長是必然的,因為社會總財富是增長的。(舉個例,10年前ABC產出的一單位米,一單位面和一單位肉,流通次數假設為1,這個時候有3的貨幣來對應這三單位的產出,ABC各擁有1貨幣。生產力發展,財富積累,現在整個社會已經有了總量為60單位的財富,然而貨幣還是只有3。假設10年前C離開了這個地方,DEF來到了這個地方,現在C回來了,這個過程C沒有參與任何生產,沒有創造任何價值,而DEF在這10年里為這個地方產生了實際財富。但是C那1貨幣還在,理論上來說,c的購買力依然是整體的1/3,相當於C擁有了20單位的財富,儘管他什麼都沒幹。所以,貨幣的增長與社會總財富的增長應該是匹配的。)

================================

下面來點私貨(不管我認為的結果是怎樣,過程中的因素都是中性的,我也持中性的態度。

既然貨幣和財富都是增加的,為什麼總是貨幣增加更快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總有數量可觀的貨幣沒有與實際財富對應起來。

舉個現在的例子,國家為了刺激實體經濟和需求,釋放了流動性,然而這些錢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它依然在金融里打圈,去了股市、去了樓市、民間借貸,因為資本都是追求回報率的,或者資本趨向利潤率最大的地方。實體經濟本身疲軟,需求也萎靡,是不被資本看好的,所以這些錢沒有用來投資再生產。

這種情況下,其它條件都沒有發生實際的變化,但是股價、房價急速上漲,帶來的依然是財富的增長(估值),但在其它條件並沒同步變化的前提下,我並不認為這是實際財富,不管它的增長是否在合理區間,因為這只是一種看好,看好並沒帶來任何實際的產品。

但是它又會帶來信用擴張,估值高了,就能抵押貸到更多的錢,更多的錢繼續推動估值,如此循環。即銀行釋放的流動性被用在了這裡。(這裡只考慮了商品的存量,增量一會再說)

此時,資本都傾向於佔有房產,憑藉房產的升值實現財富的增加。所以,這個過程中憑空創造的貨幣並沒有實際財富對應,貨幣的供應就大於了需求。(釋放的錢和你的錢是沒有區別的,都貶值了;升值套利出場的人可以用這些流動性購買產品,獲得服務,造成產品和服務漲價;購入房產的用銀行的錢享受估值的升高,只要在上升通道出手同樣套利,這個利可以彌補通脹帶來的損失;而沒有參與這個遊戲的,購買力已經受損。)(這裡的房產是一個指代,所有類似的商品)

(這些錢也並沒被房產的池子蓄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的財富都增加了,本來這次交易中房子值20萬,甲貸款20萬,信用擴張增加了20萬流動性,甲的20萬雖然是蓄在房子上了,但是支付給乙的20萬就是多出來的流動性啊,乙可以用這20萬購買商品,而甲需要通過之後的幾年來還款,這20萬流動性通過甲日後的還款來減少,增加是無中生有一刻產生的,減少是長期慢慢沖抵的,這個過程就是流動性的釋放。那麼房子估值變成80萬了,乙就有了80萬可以消費的貨幣,同樣只是預支甲10年後的錢。這時候產品並沒有增加,米還是那麼多米,肉還是那麼多肉,但可以消費的錢突然增長這麼多,好在這些錢也是要追求回報率於是用於了投資,只有一部分用來消費,消費了奢侈品豪車名包就算把水蓄住了,真要用來購買消費品你看爆不爆漲,再說有錢也吃不了2個人的飯。這錢怎麼投資,繼續循環啊,生產不景氣那就繼續找稀缺資源不動產什麼的,於是一樣樣稀缺資源就像房子一樣越長越高,變得離普通人越來越遠,這就是貧富分化,錢多就是紙,紙是不提供享受的,最終這些享受被紙抬高到遙不可及,於是富人有富人的生活,窮人有窮人的生活,紙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貨幣無中生有刺激經濟的過程也舉個例子,如果靠儲蓄原始積累,一個作坊可能需要3年才有足夠的資金用來更換工藝生產線和多僱傭工人,再需要2年能收回投入。現在憑空產生了足夠的資金,馬上可以改良工藝,更換生產線,僱傭更多的工人,就能生產更多更好地產品。另一方面,改良工藝,生產線,僱傭的過程,錢又形成了流動,市場上的錢更多了,也刺激了需求,購買力更充足了。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之前需要5年完成的周期在憑空產生的貨幣作用下,只需要3年就能完成。最終並不是無中生有,只是貨幣時間上提前被創造(金融),然後和投資生產後來產生的實際財富對應起來。

這就是理想狀態下和實際狀態的對比。理想狀態下貨幣的創造只是在產生的一刻超額供給了,然而這些貨幣只是用來投資生產,並沒有引起消費品與貨幣的供需明顯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刺激經濟作用的顯現,社會實際財富的高速增長,貨幣與後來產生的實際財富對應。這個過程幾乎不存在通脹。

實際情況是,由於主觀的(投機和尋求資本收益而非勞動收益)和客觀的(經濟周期)導致創造的貨幣並不能與社會實際財富對應。創造貨幣的一刻帶來的是所有現有貨幣的價值降低,而且是無差異的,那麼這些貨幣如果不能帶來無差異的財富,那麼不用剝削這詞語,至少是有問題的。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

設想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人口總量為100,經濟發展到某種程度,人們覺得應該生活的更好,準備改善住房。但是靠緩慢積累可能需要10年8年,好了,來一波經濟刺激,貨幣增發100W。然後地產一片大好,一年時間,100套改善住房修建起來了,貨幣對應實際財富,一套價值1w。同時在生產的過程中貨幣流通到相關的每個環節,假設大家勞動都一樣,那麼每個人從流通中正好都獲得了1w的貨幣,正好用來購買一套房子。

那麼貨幣在整個過程的情況是:A在銀行貸了100W,信用擴張,憑空產生了100萬(對於A:對應的是100W可用存款和100W的一年期欠債,雖然總體資產負債還是0,但這創造出來的100萬是馬上可以流通的,債務有時間屬性。所以這一刻,貨幣是憑空多了100W。)然後這100W被用於修建這100套住宅,一年後修建完成,100個無差異的勞動者每個人通過勞動獲得的回報是1W貨幣,然後每人用1W換得一套房子,A收回100W,還給銀行。100W房款與100W貸款 欠債相抵,憑空創造的貨幣又憑空消失了。

在這個過程中,貨幣被創造,又歸於消亡,但每個人獲得了一套房子。這個房子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每個人的勞動。不同的是,10年後才能擁有,現在提前擁有了。美好的故事。

再來回看這個故事,現實不會是這樣,問題在哪?

1.封閉體,沒有外來的資源,也沒有外來的勞動力,每一個環節都是這100個勞動生產的。那麼這100W除了帶來積極性並沒帶來其它任何東西。

積極性怎樣產生的?更好地回報才能帶來積極性,如果投資地產比投資農業更賺錢這個錢才會被投入到地產,如果股市更賺錢,那麼錢就會投向股市。而更賺錢,「更」就是一種差異化的體現,如果都一樣,憑空產生的100億也不能給修改善住房帶來任何積極性。

換句話說,有改善住房的需求,這個需求本身也是一種積極性,如果這種需求更強烈我不要10年後才能改善,就要現在,同樣10年的預期在一年完成了。但這個積極性跟這100W的刺激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需求本身的刺激。

也就是另一種生產模式,我們現在需要改善住房,所以大家都投入房產,大家共同勞動,最後一人分一套。不需要貨幣刺激。

這裡同樣是有問題的,因為100人的總生產力有限,1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變得要在1年內完成,在同等技術條件下,只是生產力從其它方面脫離出來,集中到了這一方面。我們把農業的生產力調動過來,服務業的也調動過來,那麼結果自然是忍一忍,吃差些,過差些,先把房子改善了。

這裡我的表達還是中性的,這個結果與功效有關(房子造出來,大家發現也沒想像中意義大啊,白吃苦受累這一年。功效沒達到預期,計劃是失敗的),與每個個體的取捨有關(我對房子沒什麼要求,吃好喝好就行,憑什麼要我去吃苦。同一件事對不同人的主觀收益是不同的)。

所以,不管什麼經濟模式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這涉及到自由與平等的取捨以及取捨的度,是取捨而不是對錯。取捨是因為受到生產力的限制,生產力並不能同時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

2.假設大家勞動都一樣,報酬一樣,所分的實際財富也一樣,於是100個人修建100套房最後每人正好能買到一套。這涉及到分工和勞動定價的問題,現實中也不可能。

以A為例,A貸款一百萬是故事的開始,如果這個A是不定的,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A,也就是說每個人惡資源和信息都是一樣的,即使這樣,這個實際的A對應的風險是不是也應該有回報呢。

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更大的收益,又為什麼會去貸款形成信用擴張呢。

現實中每個人的勞動是有差異的,雖然這個差異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但畢竟不是無差異的勞動,在當下的價值也就不一樣。

結合現實情況,

由於差異性本身,這個結果的差異性是相對合理的。

比如利潤高的行業從業者收入也是相對高的;個人的能力,能配置資源的不同,收入也是不同。說合理是因為這些差異導致結果的差異是相對公平的(因為差異是主觀和客觀造成的,所以只是相對公平),說相對合理是因為貨幣創造時(導致所有貨幣的無差別貶值),並沒有經過持有貶值貨幣但是無法享受這筆投資紅利的人的同意。

相對不那麼合理的是,投機、靠資本回報的部分(此處的資本回報區別於分工中的腦力或者管理)。

資本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在初期總是伴隨著風險與企業家精神,但也總是在積累到足夠大的數額後向租金的形式轉化,那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邏輯終點。」——《21世紀資本論》

總結:

1.通脹是經濟發展社會實際財富增加過程中貨幣創造的提前性和不匹配性,使得在某一個時刻貨幣總是供給過多。

2.通脹伴隨著財富轉移,有相對合理的(努力),也有相對不合理的(無奈)。

3.不管經濟學有「名義」」真實「或者「通脹本身沒有降低購買率」這樣的說法,在有人套利離場的環境里,每個真正勞動的人都得到了損害(負和)。

解釋一下3,有經濟學家說通脹帶來貨幣貶值,但是工資高了,比如貶值4%,工資漲了6%,所以購買力還是增加的,當然購買力是增加的,社會進步,總財富和財富的增長速度都大大提高了,購買力當然增加了。生活好了就沒被剝削嗎?

在過去,社會財富少的年代,財富主要有表現為生活必需品,人對於這些事很敏感的,所以波動帶來的體會就更加深刻。隨著社會進步,總財富大大增加,必需品能滿足消費需要,波動帶來的無非是過的好一點和緊一點的區別,不要命就沒那麼敏感。於是有人告訴你,生活不是變好了嗎,你看以前飯都吃不飽呢,現在雖然緊一點,比起以前的皇帝都好呢。購買力以前去年能買10斤肉,現在通脹了,但工資高了,能買11斤了呢,還不趕緊謝謝XX,還抱怨呢。

其實,還在爭論通脹購買力下降的謬誤,就算你是增長吧,比起大家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積累的社會財富,社會財富創造的增速,不知道你是不是應該跪下來感謝,我又能多買二兩米。

再重複一遍:

資本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在初期總是伴隨著風險與企業家精神,但也總是在積累到足夠大的數額後向租金的形式轉化,那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邏輯終點。」

沒有說社會分工不對,沒有說老闆沒有付出,沒有說勞動是無差別的,沒有說回報不是伴隨風險的,沒說窮人要仇視富人,說的僅僅是資本的使命和終點是無奈和相對不合理的。


很多人居然回答央行發行貨幣要負債,這完全是扯淡,沒有搞清楚中美兩國貨幣發行機制和原理。

美聯儲所以要發行國債,是因為美元要對全球貿易負責,所以搞出這一出,如果沒有美元國債,哪個國家願意持有廢紙一張的美元?

同樣的道理,正是因為人民幣是不需要負債發行,所以人民幣不是國際流通貨幣!

回到題主問的貨幣引起通脹的詳細過程。

其實只有幾個最簡單的問題,有的帶花的回答感覺也是不熟悉國內情況,沒有搞清楚人民幣貨幣發行機制的核心問題,拿著教科書就宣講一通,也是扯淡!

實際上搞清楚人民幣發行和流通,主要就是這幾個問題L

1.人民幣發行其實是徵稅,而非負債!

2.人民幣發行是通過三大,然後流動到四大,然後四大流動到房地產;

3.房地產炒一波然後帶起通貨膨脹。

4.通貨膨脹,尤其是向內的通貨膨脹就是徵稅。


超發貨幣有兩點,超發貨幣很有必要,一是發展,二是穩定,都需要超發貨幣。

但是超發貨幣的副作用,隨著時間推移,毒素積累的越來越多,是可以反過來造成社會經濟體系崩潰。遠的講民國時期,近的拉丁美洲,再近的就是希臘、委內瑞拉。

貨幣是否超發,這是一個國家的命脈,豈能由政府機構隨意發行,立法與監督呢?這才是關鍵。


題主陷入了一個預製陷阱,就是貨幣增發一定引起通脹。

人的慾望和慾望展開的勞動無法用金錢衡量,因此顯然通脹與信心的關聯更大,但貨幣發行與信心的關係難道可以量化么?

如果央行的利率政策受制於國內外主要產能的產權人,那麼通脹與貨幣發行量的關係就是無法用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經典數學模型解釋的,比如計劃經濟。

如果央行的利率政策,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受制於國內外主要政黨的政治利益,比如二戰日本。

如果重要金融部門大到不能倒,那麼央行的利率政策受制於市場還是?比如滙豐被美國放過。

如果政府讓央行印錢購買自己發行的債券,然後用債務融資來的錢,購買國內企業的股權,是否相當於全體國民同意按個人財富等比例拿出一筆錢用於購買固定目標的幾家公司股權?比如現在的日本和美國兩房。

所以,此時,題主還會問貨幣發行量與通脹的關係么?

貨幣是國家的,發行權是國家的,國家是黨派的,黨派是利益集團的,而商品是全球的。

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了答案,還被用於生活指引,乃至國家大政,真是誤人子弟,貽害萬年。

難道委內瑞拉不增加印鈔,就不會有通脹了?


假設貨幣流通速度恆定。從宏觀上講,貨幣對應商品。當商品數量固定時,流通的貨幣總量越多,單位商品對應的貨幣越多,也就是通貨膨脹。當貨幣數量固定時,商品數量越少,單位商品對應的貨幣越多,也是通貨膨脹。

上面第一種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超發,第二種通貨膨脹是由於經濟蕭條。要想不通貨膨脹,貨幣增發速度需要和經濟增長速度匹配。

從微觀上講,假設有三個經濟實體,a,b,銀行。假設a每年生產1斤牛肉總價為10塊錢,b每年生產1斤米總價10塊錢,經濟規模固定。兩人每年交易一次,貨幣流通速度固定。那麼需要10塊錢的貨幣。假設a持有這10塊錢的貨幣。每次交易時,a先用10塊錢買b的米,b再用10塊錢買a的牛肉,10塊錢回到a手中。這時銀行又貸款給a 10塊錢,由於貨幣流通速度都固定,a必然要用手中20塊錢來買1斤米,b也必然要用20塊錢來買牛肉,20塊錢回到a手中。這就表現為通貨膨脹了。至於還銀行的錢,那是以後的事,並且還了之後還會再貸新的出來。

以上是最簡化的模型。回到開頭只有10塊錢的情況。假設提高效率可以生產兩斤牛肉和米了。沒有產能過剩的經濟增長才是真正有效的經濟增長。比如此時,ab都想吃兩斤。那麼a只能從銀行貸款10圓來買米。交易之後,a有20塊錢,還了銀行仍然還有10塊。此時流通貨幣增長剛好和經濟增長匹配,沒有通貨膨脹,並且ab都享受到了經濟增長的好處,多吃了一斤。假設ab為了減肥都只吃一斤,那麼就產能過剩了,多出的一斤沒人買,只能減產,這就是經濟蕭條。

考慮有利息的情況,如果一年貸款利息10%100那麼a必須生產2.1斤牛肉才能在還完貸款後保持10圓的貨幣,而b也必須生產2.1斤米才能買得起2.1斤牛肉。a為了買2.1斤米必須貸款11塊錢,那他必須生產2.11斤牛肉...。總之為了還上貸款,a的產量增長必須大於等於貸款利率,否則他會資產縮水,持續下去還不起貸款就是金融危機。


您舉的例子可能缺失的環節比較多誒……

ABC三人每個結算周期,這個周期為了簡化計算,全部為1年,分別各自生產產品abc,假設其生產成本都為1個貨幣單位,為簡化,設為1塊錢,賣出價格均為2塊錢。第一年,產品充分分配,充分消費,所有的消費均同步瞬間進行,則貨幣需求為6。如果按照您的例子,順序進行,當然是2,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舉個更加極端的例子,如果在完全順序進行,且記賬交易的情況下,貨幣的需求量還不需要2這麼多。

你的例子核心的問題在於忽略了時間這個維度。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好

需要說明的是,貨幣增發並不一定會帶來物價上漲,所謂貨幣增發一定會帶來物價上漲是西方對中國的理論欺騙。

西方欺騙中國人貨幣增發一定會帶來物價上漲的目的在於誘導中國央行實行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從而卡死中國經濟。

因為一個經濟體的正常發展需要足夠的流動性支持,一個經濟體沒有流動性支持的話,那麼企業將難以運營

一,經濟體缺乏流動性的後果

企業得不到足夠的貸款,企業無法投資

企業得不到足夠的貸款,企業無法給供應商還款

下游企業沒有足夠的投資,上游企業將出現產能過剩,產品積壓

下游企業無法給上游企業及時還款,導致上游企業資金不足,進而導致上游的投資不足,無法及時還款,然後再把壓力轉移給更上游的企業。

你可以看到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

東北,山西經濟顯得更加的困難,因為那裡是上游產業集成區,東北產業更多的是面向企業的而不是面向消費者的產業,這意味著首先發生在工業品領域的通貨緊縮----以生產者價格指數而言,已經有好幾年連續下降,對東北,山西產生的影響比其他地方要大。

為什麼貨幣增發不一定會帶來物價上漲呢?

二我們分四種情況進行分析

一) 貨幣增發到生產和流通領域

貨幣增發到生產和流通領域,會帶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增多。

生產和流通的增多在商品市場上對供給方帶來供過於求的壓力,這種供過於求的壓力使得價格難以上漲,或者只能輕微的上漲。

二)貨幣增發到消費領域,投機領

當貨幣增發到消費領域,或者投機領域,這時貨幣增發並不能促進生產和流通的商品增多,在商品市場上,消費者因為貨幣的增多而消費力增加,銷售者由於商品並沒有增多,商品供不應求,這個時候物價也會上漲。

三),貨幣減少發行,嚴重的影響生產和流通

貨幣減少發行,導致生產和流通嚴重受損會更加的促進物價的劇烈上漲。

以俄羅斯的1992年蓋達爾上台以後實施的休克療法而言,蓋達爾實施了嚴厲的緊縮貨幣的政策,實施了高額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試圖通過限制貨幣量進而限制物價上漲,結果適得其反

原因在於貨幣量受到限制以後,俄羅斯的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的資金嚴重不足,進而導致其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嚴重不足。

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嚴重不足導致了商品的嚴重短缺,嚴重的不能滿足俄羅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這樣嚴重的供給不足,就帶來了物價的劇烈的上漲。

四),貨幣減少發行,導致生產和流通一定程度受損

以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由於中國本來就有嚴重的生產過剩,而貨幣緊縮主要對企業造成了影響,而對消費者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由於生產過剩的存在甚至因為緊縮貨幣導致工業需求的減少帶來的生產過剩的更加嚴重,結果是中國在工業領域出現了連續幾十個月的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而消費品則是溫和上漲。

所以綜合以上四種情況來看,決定物價的不是貨幣量,而是消費市場上的供求關係。

當貨幣政策有利於供方的時候,物價趨於平穩,反之則不利於價格的穩定。

三 以下就各個歷史時期各國的貨幣政策的影響進行舉例分析

舉例而言,人們常常說,國民黨的金圓券,和辛巴威幣的劇烈上漲

這其實是第二種情況的體現,辛巴威是發展中國家,其生產力嚴重不足,發行再多的貨幣,其工業產量也提升不上去,因此貨幣發行過多,就帶來了物價的劇烈上漲

國民黨的金圓券的劇烈貶值同樣是第二種情況的體現,由於國民黨的軍事失敗,其統治下的生產力越來越低下,國民黨出於戰爭需要發行大量的貨幣,這些貨幣並不能作用在其越來越弱的生產體系中帶來更多的商品,這就帶來了物價的劇烈上漲。

四:弗里德曼貨幣理論的欺騙性

中國經濟學系裡面基本上都把弗里德曼的貨幣經濟學當成經典的理論當成不容置疑的理論教授給學生,但是這其實是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學理論欺騙,西方對中國經濟學界進行滲透的結果

弗里德曼的理論欺騙性在於他通過一些分析,讓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不發達地區的學者忽略了一點:

貨幣量和商品流通量的關係

根據我前面的幾種情況的分析,當貨幣量帶來商品流通量的增多的時候,物價是平穩的,因為貨幣量增多,供給和需求同時增長,供給需求保持平衡,物價因而也就基本上保持了穩定。

而弗里德曼則通過一系列的數理統計,認定貨幣政策對於商品量的長期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而他的數理統計則是來源於貨幣政策基本穩定的昧國統計數據的結果。

這相當於他把一個分式的分母直接設定為不變,而分子則自由的改變,這樣必然的分子越大,分數越大。

實際上根據最簡單的費雪方程:平均物價=貨幣總流通量×貨幣周轉速度÷商品總流通量

這裡弗里德曼根據他此前的設定,商品總流通量不會隨著貨幣總流通量而改變,從而物價就只會隨著貨幣總流通量的變化而變化(當然了,他進一步根據昧國的統計數據認為貨幣周轉速度是不會變的,這又是一個欺騙,以92年的俄羅斯而言,由於嚴重短缺,俄羅斯居民工資一到手,馬上去買商品,這個時候貨幣流通速度大增,這裡略過不談)。

弗里德曼先生不知道貨幣的充足對於經濟體的正常運行的必要性嗎?

恰好相反,弗里德曼是率先對1929年危機開始後的胡佛政府的緊縮貨幣政策提出批評的經濟學者之一,他對央行釋放流動性不足導致的經濟危機有著比一般的經濟學者更深刻很多的理解,而他的理解也促使昧聯儲等等西方機構在此後的經濟危機中迅速的採取了流動性救助的措施,例如2008次貸危機爆發後昧聯儲的迅速的流動性救助,實施零利率,歐盟國家也在危機後迅速的實施了零利率負利率,日本也在1990年泡沫破裂後實行了流動性救助,零利率。

以伯南克等人為代表的昧聯儲官員非常清楚流動性充裕對於經濟體的極端必要性,而這些思想首先是來自於弗里德曼的。

很顯然,如果認為物價單純的由貨幣量決定,那麼為了控制物價就必須控制貨幣量,必須實施緊縮貨幣政策,並且必然的帶來經濟體的流動性緊縮,帶來類似於1929年經濟危機一樣的流動性危機。

弗里德曼作為世界上率先認識到流動性的重要作用的學者之一,他對以上後果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為什麼推出有著那麼嚴重的理論缺陷的理論?

只能認為是欺騙

五:1992年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西方經濟騙局的充分體現

人們常常認為俄羅斯1992年經濟的崩潰是俄羅斯經濟體不適應休克療法導致的,實際上,根據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通過北約東擴,顏色革命,敘利亞爭奪等等對俄羅斯的步步緊逼,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反俄羅斯戰略是非常明晰的。

那麼為什麼反俄羅斯那麼明晰的西方在1992年對俄羅斯那麼熱心的推薦休克療法呢?

不要不相信陰謀論

就像不能相信昧國戰機的誤炸論一樣

2007年吳敬璉等人鼓吹中國流動性過剩究竟意欲何為?

今天的中國經濟困境的根源在哪裡?

以上兩點,我想讀者很容易得出答案。


前面有答主針對貨幣乘數做了非常完善的回答了,意思就是央準備金率之類的手段可以發遠超表面行數額的巨額的貨幣。現在我從供需的角度來解釋一下。

首先你要接受一個假設,那就是貨幣一定要流通了才有價值。即錢被發出來了以後一定會被花掉。你可以投資給別人讓別人花,也可以自己花。簡單的例子就是央行發了小數目,先給你一個億。然後通過貨幣乘數的放大,這一個億放大成10個億,最後必定是會最終消費掉的。你可以拿來買吃的,買服務,投資工廠(買機器,生產機器肯定會買原材料),等等。這樣最後一通買,10個億的錢轉變成了10個億的需求,根據供需平衡來看,如果短期內供給不變,需求增加,那價格自然是增加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推廣,隨著價格的提升,供給方發現有更多利益可圖一般會擴大再生產,因此最後價格應該又慢慢隨著供給增加而下降。而供給增加就意味著生產的擴大,也就意味著經濟的增長了,所以正常情況下,央行發錢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現在來看極端情況。可能是由於社會勞動力已經滿負荷工作,而生產力水平又沒提升,也可能是因為整個國家的生產者都不看好未來,不願擴大生產規模。總之供給由於某些原因不隨價格增長而增加。這時候我們發現通僅僅是需求增加,而供給沒有改變。所以這時候,你越發錢,需求越大,而供給不變,於是價格隨著需求的擴大不斷上升,經濟也並沒變得更好(沒有更多的生產)。即增加貨幣供給僅推動價格上漲而沒有導致供給的增加,這便是流動性陷進。錢進入市場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僅僅是改變了商品的價格罷了。通

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增量等於GDP增速時,其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如果超過了GDP增速,則多出來的錢就僅僅是推動了商品價格的上升而已。可以看看我過M2增速和GDP增速對比,你會發現已經連續多年增速遠超GDP,這也是為何物價連年上漲的原因了。


貨幣增發引起的通脹過程: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

有個重要的概念需要提前說以下,基礎貨幣是通過一個多級次循環的過程(有些類似於迭代)在貨幣流通中產生放大效應的,貨幣放大是通過債務增加實現,因此伴隨著貨幣放大債務規模也在等量增加,因此不能只分析一次循環,而是要將所有級次的可能循環考慮進來。

先來一張圖吧,如圖所示新增基礎貨幣通過1級、2級、3級...多級循環而將最初的基礎貨幣放大。

上圖是多級次貨幣循環的示意圖,那麼圖中哪裡發生貨幣放大效應了呢?

可以注意看基礎貨幣在第一級流通(流通就是貨幣兌現了購買力,貨幣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俗話講就是錢被花了~)過後有2個去處:A1正回購類沉澱(央行向單位或機構抵押債券,而央行一定周期內回收了貨幣,兌換期限之前這些貨幣央行只會存留而沉澱下來,不會再進入流通領域)、B1銀行存款(以企業或個人的銀行賬戶存款等方式存在)。而B1銀行存款又分為兩類貨幣C1和D1:C1存款準備金(央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存留而不可放貸的部分),D1可放貸部分,銀行針對B1的總存款,只要按照央行比例存留一定比例的C1,B1剩餘的D1部分就可以再發放貸款。而銀行發放的貸款是同時新增了貨幣資產和等量債務,持有D1部分產生的貨幣資產和等量債務的企業和個人就又可以拿著這些錢去買生產資料或者消費了。而新增的D1通過流通之後,又會產生下一個循環的A2、B2、C2、D2。而新增的D2通過流通之後,又會產生下一個循環的A3、B3、C3、D3,理論上是可以這樣不斷循環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每次循環都會新增一筆貨幣資產和等量債務,同時還會有A正回購類和C存款準備金兩種貨幣的沉澱形式。

貨幣放大中新增的貨幣是伴隨著等量的債務同時產生的,所以很多企業或個人花的錢都是借來的。

從基礎貨幣進入流通的三個循環層級,而這個循環可以持續往複的進行下去。

簡化問題:每一級的A正回購類沉澱都佔2%,而央行發布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5%,可以計算1單位的基礎貨幣經過無窮多級循環後,放大倍數的極限值約是5.99倍。

可以試想一下當年國家放出4萬億貨幣刺激政策,如果按現在大致平均15%的存款準備金率(大型機構和小型機構執行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計算的話,貨幣流通充分的話,最後大致相當於釋放了實際購買了為4萬億乘以5.99即約24萬億的周期購買力。

還可以試想一下,中國現有外匯儲備為3.5萬億美金,由於外匯管制機制,所有外匯都要在國內兌換為人民幣,按照現有匯率6.9即僅外匯兌換就釋放24萬億原始貨幣,而再乘以5.99的倍數的話那就是144萬億人民幣的周期購買力。這還僅僅是外匯兌換一項帶來的購買力,如果考慮中國非出口創匯創造的財富以外還有巨量的內生貨幣,這個內生貨幣規模相比於外匯至少是數倍或十餘倍,再乘以貨幣放大倍數總體估算至少有上千萬億的購買能力(13億人如果按照1千萬億計算的話那就是人均76萬的購買能力啊),所以中國的貨幣對內通脹的厲害,房價上漲很大程度也是貨幣因素推動的。


如果從M2開始考慮,情況過於複雜。從基礎貨幣討論有利於梳理。市場有等價為N噸黃金的貨物,存在貨幣M。物價P=M/N。N直接看成黃金,在市場上可以拿黃金換成任何商品,任意商品也能換成黃金。政府增發X貨幣,在市面上大量購置黃金。起初幾天黃金市場無波動,幾天以後大家都發現買黃金的人多了,其實是政府增加了黃金的購買量。好吧,供需平衡,黃金賣家開始漲價。就此物價提升。但是市場上的黃金總量還是不變,黃金兌換任意商品的數量因此不變,而黃金的價格上漲,全社會商品價格上漲,通脹形成。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這是關於在長期下貨幣增發如何影響通貨膨脹率的一個理論,基本上宏觀經濟學入門都會講,希望對題主有幫助。總的來說就是在一個經濟體中真正的生產能力是由科技水平等與市場無關的外源性因素決定的,而假設真正生產能力沒有改變(沒有科技革新)時,整個經濟體能消費的產品也就只有它能生產出的那麼多而已。這時候如果增發貨幣,更多的貨幣進入市場循環,然而產量不變(約等於貨幣被交換的次數不變),並不會讓真實的產值增長,只會讓名義上的產值,也就是真實產值乘以價格水平,在賬面上提升而已。價格總體水平的提升就是通貨膨脹了,所以根據此理論增發貨幣會引起通脹。這個理論的假設是在長期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增發的貨幣已經在市場里循環過很多次達到均衡後的結果。我比較菜,用的中文術語可能不對應,望題主見諒。

我們假設題主手裡有張一百塊毛爺爺,這時候央行使用了時間凍結術來高效增發貨幣,使人人手裡的一百塊毛爺爺都瞬間變成了多了個零的一千塊面值的毛爺爺,我想題主一定很開心,會想拿一千塊的新錢去買原來的那點東西,以為自己能買十倍的東西了—然而各大商家也發現自己手裡的錢多了個零,立刻敏銳地察覺到不行這樣會虧本,於是也立刻使用了時間凍結術改自己的標價(你可以想像成在這個凝固的時間裡商家們正在互相干架,幹得頭破血流一片混亂敵我不分),所以答主去超市一看,所有東西的後面竟也多了個零,一千塊用起來跟一瞬間之前的一百塊購買力是一樣的—這時候名義上我們的GDP已經也多了個零趕英超美了,看上去很棒吧,然而真實GDP(只由生產力水平決定)跟一瞬間前也是一模一樣的,這個殘酷的世界裡上升的只有價格,坑爹呢,可以看到這一秒我們只是通脹了。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理論,這個很基礎的模型的假設是跟光滑球面一樣的,沒法回答微觀層面的大家究竟在一瞬間里幹了啥來提價,張廠長的牙齒究竟是誰打掉的。而且通常的情況是在央行凍結時間後有的人手裡的錢是加了個0,有的人手裡的錢可能只是加了20塊。


寫一下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得到指正。

貨幣的總量最好和生產力相當。當貨幣超發時,就是印的錢多了,這多出的錢通過銀行等各種途徑進入社會。而在短期內生產力水平,或者是說市場上的產品不會迅速增加。但是人們手裡的錢多了,需求也就增加了,無論是購買生產資料還是投資需求都相應增加,而供給方不變。由於供求關係,供給不變,需求增加,那麼價格自然會上漲。

但是長期看,因為物價飛漲,供給方投入會增加,從而導致供給增加,物價也許會回歸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還在增發那麼物價必然還會上漲。畢竟生產速度是趕不上印錢的速度的。

粗鄙見解,限於表層。


總結起來,

1)只有生產力增長,社會的個體才能享受到更多資源。生產力增長反映在數字上,就是生產總值和物價水平之比的長期增長。

2)貨幣只是結果,不是原因。當流通受到限制,貨幣需求增多,是貨幣需要增發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不是貨幣增髮帶來經濟增長,而是經濟增長導致貨幣增發。

3)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以加劇經濟波動性為代價來換取生產力水平發展,這符合風險回報相互補償的根本經濟學定律:當其促進短期消費增長,如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比增長,會出現先通脹後通縮;當其因透支消費而降低未來消費,會出現先通縮後通脹;只有斷短期消費帶動消費生產同步增長,才會出現共贏局面。

-------------宏觀問題一定要精鍊假設,題主的想法很好,但是涉及到3個人,所以繞來繞去不好理解。

其實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並不需要3種貨物,只要1種就可以履行職能,但是1種又太抽象,所以不妨把題目變成:A種稻子,B養牛,除了自身需要外每年各生產1單位稻子/牛肉,市場上現在有1塊錢。

A每年拿1塊錢去買稻子,B再拿這1塊錢去買稻子,兩個人就營養均衡了,啊不,市場就流通起來了。此時,1單位=1塊錢,GDP=2*1=2。

過了一年,A畝產放衛星番了1倍,B得到了傳世寶典養豬手冊,牛肉產量也番了1倍於是市場上有2單位稻子/牛肉。於是一開始他倆還1單位=1塊錢這麼你來我往,後來他倆發現:mdzz,我們直接2單位=1塊錢不就ok了么。於是這麼一來1單位=0.5塊錢,GDP=4*0.5=2。

這就是金本位制,不能隨意發行貨幣的市場,短期內並沒有所謂的流通次數的問題,所以短期內生產力進步沒法體現在GDP上,而是體現在購買力水平上。

後來隨著流通需要漸漸產生了現代意義的貨幣。這樣一來問題就產生了,1塊錢一年只能來回換一次。於是乾脆政府每年按生產力增長水平不斷增發貨幣,我們再回到稻子和牛肉的故事。

在平行世界裡過了一年後,A使用金坷垃畝產番了1倍,B各種清真,牛肉產量也番了1倍(還是哪裡怪怪的…),於是市場上有2單位稻子/牛肉。於是一開始他倆還1單位=1塊錢這麼你來我往,換一次要兩年,都餓傻了。後來政府發現:mdzz,我再給你們增發1塊錢不就ok了么。於是這麼一來又回到了1單位=1塊錢,GDP=4*1=4。

可惜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政府拍腦袋想出來的好方法有一個問題:到底應該發多少錢?我們再回到另一個平世界:

在平行世界裡過了一年後,A使用雜交水稻技術畝產番了1倍,B使用轉基因技術,牛肉產量也番了1倍(這很科學…),於是市場上有2單位稻子/牛肉。於是一開始他倆還1單位=1塊錢這麼你來我往,後來政府發現:mdzz,我數學摳腳,我給你們增發3塊錢吧?於是這麼一來市場突然發現,1單位=2塊錢了,GDP=4*2=8。

這很漂亮,不論物價還是GDP都在按比例增長,於是貨幣按照市場流通需要來發行成為一個規律後,我們史無前例的關注GDP和CPI,因為它們是生產力總體水平的最佳反映,甚至可以總結到:長期來看GDP/CPI是反映生產力水平的核心指標。

然而現實更加複雜,市場從來不能突然發現,只能緩慢擬合,所以在一個更加現實的平行世界裡:

過了一年後,A畝產番了1倍,B牛肉產量也番了1倍,於是市場上有2單位稻子/牛肉。於是一開始他倆還1單位=1塊錢這麼你來我往,後來政府發現:mdzz,我數學摳腳,我給你們增發3塊錢吧?但是市場以為政府直發了1塊錢,這時1單位=1塊錢,多了的兩塊錢開始透支消費,把明年的稻子和肉也買了,GDP=4*2=8。這裡開始GDP和購買力水平比開始扭曲。

但是大家慢慢發現自己手上囤的糧食足夠第二年用了,於是在緊接著這一個平行世界的另一個平行世界裡:

第二年需求為零,GDP=0,兩年的GDP總和沒有變化,只不過向前挪動,而此時A和B發現自己手裡各有2單位貨幣,明白去年貨幣超發了,於是第三年物價重歸1單位=2塊錢,GDP=4*2=8。市場先後出現嚴重緊縮和嚴重通脹,GDP和購買力水平比重歸均衡。

這個平行世界仍舊有些理想化,還需要考慮到人們消費的增長和生產力的增長,於是再來一個平行世界:

第二年需求翻倍,生產力番1.5倍,加上去年各有2單位庫存,今年實際需求=4-2=2單位稻子/牛肉,實際生產=2*1.5-2=1單位稻子/牛肉,而市場上有4塊錢在流通,於是物價陡然升高至1單位=4塊錢,GDP=2*4=8。然而在下一年物價調整到均衡水平,1單位=4/3塊錢,GDP=6*4/3=8,市場先後出現嚴重通脹和嚴重通貨緊縮,GDP和購買力水平比重歸均衡。

如果在這之中再加上貨幣數量調整…於是現實中估算生產力,估算合理的貨幣數量,估算物價相互交錯,結果導致這一整個過程無比複雜,結論不能顯而易見。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一過程不科學,反而這是經濟規律相互交錯科學運行的體現。然而人類社會對於經濟規律並沒有絕對的掌握,在現實中出現了很多急於求成、亂用公式、因果不分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唯有如此實驗,我們才能摸清這其中真正的規律。


《管子》,老祖宗給了這個問題的原始答案。見《管子》輕重篇,山軌,國蓄。


這個問題太好了,同樣的問題也在困擾我。馬下來好好學習。


推薦閱讀:

房地產到底是不是『蓄水池』?
為何2016-1-29日本出現負利率後,日元反而走強了?
歐洲列強當時從殖民地掠奪回來那麼多的黃金白銀,有沒有引起通貨膨脹?
中國古人使用銀兩交易時,怎樣準確計算價值?
為什麼稱弗里德曼為貨幣主義,一直以為他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跟貨幣主義的關係是?

TAG:經濟 | 貨幣 | 通貨膨脹 | 貨幣貶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