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動畫電影《聲之形》?


不談欺凌、原諒這些大方向的東西,我想在這裡談談電影中某個具體的人物:

我個人心目中認為全片塑造的最成功、最美好的形象,不是男女主角,也不是其他人,

而是男主石田將也的母親:石田美也子

將也的母親,在整個電影中是一個有些不起眼,看似對推動劇情沒有太大幫助的形象。在大家探討劇情的時候,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個角色,而在CV表裡也是位於最後一位,就連CV的名字也是全假名的藝名。

當然了,對於聲優了解較深的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想必一耳就能聽出這是聲優雪野五月。雪野五月是UP主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女聲優。跟井上喜久子、大原沙耶加 這樣的人妻專業戶相比,雪野五月的聲線更偏向一種溫柔的大姐姐的樣子。比如2007年寒蟬里的園崎詩音、2012年冰菓里折木奉太郎的姐姐折木供惠、物語系列裡的卧煙伊豆湖。

而在2016年配音聲之形的時候,要知道。雪野五月已經是46歲的年紀了,音線依然那麼輕柔好聽,不得不佩服,日本的聲優都是怪物啊。

回到《聲之形》里,電影中的男主的母親是一家理髮店的店主,獨自一人打理生意支撐起整個家庭。平日里一直是和和氣氣,和藹的微笑的模樣的她,是一個非常包容、寬容孩子的溫柔的好母親,小時候的將也過於頑皮,不服管教的個性,還有從漫畫里所說將也的姐姐前後換了幾十個男朋友,最後才和一個巴西的肌肉兄貴結婚,而且還暫時居住店裡的這些情況來看,將也的母親對孩子幾乎沒有多少干涉和管束。當然了,在包容的同時,她也並不縱容孩子。我們來看這一段:

將也在學校里闖禍被老師當眾訓斥後,接到電話的石田母親連連賠罪……她叫住了想要矇混過關的將也,當看到一貫溫柔平靜的母親,此時卻是一張前所未有過的失望的帶著淚水的臉的時候,當看到走進銀行的母親取出巨款的時候,男主內心發生了巨大的動搖。這個時候,他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才意識到母親掙錢的不易、才第一次有了強烈的自責。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細節,就是這裡,在交談結束後的男主母親回來時,她的右耳的耳墜不見了,取而代之的一片血跡。在影院看的時候這個細節很容易會被忽略

而在漫畫里也只是一筆帶過,沒有交代具體的成因。我一開始還猜測這會不會是西宮母親動手打的,後來上網查了以後才知道,在訪談中,作者透露這是將也母親為了表達對西宮硝子耳朵受傷的疼痛的賠罪,自己主動扯掉了耳環,弄傷了耳朵。

這種觸目驚心的做法實在看著都讓人心疼。還體現出石田母親總是習慣自己一人包攬痛苦和罪責。

在回家之前,她對將也竟然沒有一句指責和怨言,只有輕輕的一句「要做個好孩子哦」。那一刻,她用 幾乎到極致的溫柔和平靜打動了石田將也,若是換做任何一個傳統家長,恐怕一定會對孩子大發雷霆,然而這一刻,我看到的是一個柔弱卻堅強的偉大母愛的形象。而這個略帶責備、憂傷但,卻包容一切的微笑,也實令人心痛,無法忘懷。

劇情發展到故事開頭:男主將自己打工掙的錢,把自己房間里所有東西變賣的錢一併交給了熟睡的母親,而接下來這段母親斥責男主無端選擇自殺的劇情,是我在第一遍看聲之形的時候,自認為是整部電影里最精彩的片段。介於UP主的某些特殊經歷,這一段也是我感覺最有共鳴、最有感觸的地方。

將也母親的這些反應,實在太真實、太令人感動。這幾句斥責的語氣從發音特點上,體現出的一種如釋重負後的無力感,以及強烈的 失望之情、短短几句話,把一個母親形象刻畫的非常生動,同時也是完美展現 雪野五月驚人的配音功力

……

在這個騎車路上、男主回憶自己荒唐的自殺經歷的時候,腦海里浮現出母親這個模樣。

看到這裡,我想說,這一瞬間,世界上還有比這個微笑、更溫暖、更美麗的東西嗎?

……

晚上回家時,將也母親拉著瑪利亞的手,歪著頭笑眯眯的模樣,然後跟將也打招呼,發出的聲音因為嚇到了將也,然後又迅速收低,非常可愛的樣子。

接著是對自己失手燒掉將也辛苦掙來的錢的自責的語氣。國內院線上映將這一整段都刪了,實在是很可惜

……

當面對曾經滿臉嚴肅、冰冷的西宮母親,卻在此時和硝子妹妹西宮結弦相繼下跪道歉。將也的母親從一開始不知情的慌亂,到了解真相以後心痛和低落,雪野五月在這裡的語氣和力度的轉換、把握也十分到位。

帶著出院歸來的男主,將也母親又開著輕鬆的玩笑,恢復了往常溫柔的模樣,。在故事的結尾,將也母親和西宮硝子的母親還成了好朋友,漫畫里的兩人更是成了無話不說的酒友。在度過這些危難過後,一起又恢復了平靜、和睦的氛圍

=================================================

綜上,石田的母親,可以說是在整部電影裡面,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創傷,人人都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心聲的時候,她是唯一一位形象豐滿且有力,能用最普世、最簡單易懂的情感——母愛,在不經意的細節打動觀眾的角色。

——————END——————

以上內容的完整版文案,請見我的專欄中的文章:淺談《聲之形》中塑造最成功、最美好的形象——記第一次嘗試做配音動畫評論視頻的歷程 還補充有很多心得體會哦~

此文案已做成帶配音的動畫評論視頻,並已投稿至B站,單純文字表達不了的很多東西、包括電影的原聲片段,請務必在視頻裡面體會哦~

視頻封面十分鐘淺談《聲之形》塑造最成功、最美好的那個人_綜合_動畫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歡迎點擊收藏~(鞠躬)


去翻了翻影評,到處在撕逼。才突然意識到,所有評論的人里,有當年的欺凌者,有當年的被欺凌者,還有袖手旁觀的冷漠路人或者熱心幫助被欺凌者的好心人。他們所處的立場和他們的心態,也決定了他們對影片不同的觀感。


(已更新,修改了語病)

我是兩周前看的《聲之形》,因為有事情所以一直忍著沒寫答案,心裡又總是想著,翻來覆去特別難受。終於是有時間寫一點東西了。

其實我一開始同時給 @王晗 @愚者 和書記的答案點了贊,是認為三者其實都說出了我想說的一些東西。不過考慮了一下感覺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和愚者討論,所以又反覆了一下沒有贊。希望現在能表達一些想法,也許不對(不過看這個問題下答案的排序真的是能感覺到爭議性很大啊23333)。

以下內容理論上不以漫畫、訪談等資料為依據。這是我個人寫感想的觀念。

1

死是拒絕一切理解的。

在看完《聲之形》時,我腦海里忽然浮現出的是川端康成的《千隻鶴》。還記得高慧勤在譯者序(人民文學出版社《雪國》,1983)里曾經說,「是譯者最不喜歡的一篇,要不是……譯者是絕不會姑縱這篇譯文再面世的」。最後文子當著菊冶的面摔碎了和作為菊冶情人的母親太田夫人的志野陶,然後杳無音信。

「文子使菊冶獲得重新生活的勇氣,她理應不會去尋死。

「然而,難道昨天文子的舉止不是想死的表白嗎?

「或許這種表白,說明她害怕自己與母親一樣,是個罪孽深重的女人呢?」

然而文子自己並沒有什麼可以稱得上罪孽的,毋寧說是(主動或者被動地)背負了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罪孽。然而同父親情人們交往的菊田好好生活了下去,作為父親情人的栗本也一個人好好生活了下去。我想這裡的背德感,是譯者產生反感的原因吧。

2

選擇死亡的硝子選擇了拒絕一切的理解,不過一切的理解本來也不曾存在。有答主說到,欺凌的本質是他者化,被欺凌者成為他者,不被理解,也不存在屬於自己的詞語。而這正是我所以為的硝子作為先天失聰者這一設定的意義。在她的身上,欺凌的他者化過程以象徵性的含義出現。硝子是先天而為他者的,是先天失語的。

小孩們的話語體系將欺凌者排除在外,在欺凌中話語權力的建構和他者的建構是相伴的。而硝子生理的失語(語言表達的障礙)似乎成為一種被排除在話語系統之外的象徵,本來存在交流的可能性(筆談和手語)被拒絕而抹殺掉。植野對於學習手語感到抗拒,而她後來在摩天輪上也說,自己不喜歡硝子總是拿著筆談用的本子。而大家其實也都不願同硝子說話,不願告訴硝子自己在聊些什麼。「再不機靈點會被討厭的吧。」所謂的不機靈,無非就是對於硝子試圖交流和理解時產生的困難的抗拒和排斥:排斥一切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對於不同的話語本性的抗拒,就使得將也面對硝子微妙的表情煩躁而厭惡——這樣的厭惡在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這也是我無法對植野產生太多好感的原因:歸根到底,她對於硝子的指責也仍然是一種自說自話,是將也「我聽不懂」、「太噁心了」的又一種表述。因為硝子的存在,所以大家的關係才會崩壞,這最開始就建立在硝子是圈子之外的人,是相較於「大家」而言的他者。

3

然而大家在最終實現了理解嗎?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實現理解嗎?最終,將也不再捂住耳朵,聽到學園祭上大家的嘈雜的各種各樣的聲音時,有美好的也有並不美好的(那傢伙還真的敢來學校啊之類的),最終植野和川井仍然無法接受對方,植野也不能認同硝子總是道歉的性格,佐原仍然說自己什麼都沒有變。最終,植野和硝子(在沒有道歉的情況下)卻也得以和平共處,大家也得以一同參加學園祭。

電影所呈現給我們的,究竟是不是大家互相的理解?

硝子在中途和將也表白了,將也沒有聽懂(極其有趣的是他問了川井結果更加不懂了)。然而直到最終,這個奇妙的誤會也沒有解開,他們也沒有再次表白(幫助你活下去講道理不是表白吧,電影里也完全沒有想暗示這裡已經表白的意思吧)。明明是很簡單的話,卻沒有傳達。認為篇幅不夠所以沒有在一起,或者單純是敘述者忘記交代,很難是讓人信服的理由(在幫助你活下去那一段,真的表白了只怕也沒有違和感)。似乎敘述者並不希望話語確實地傳達到。

所以我會覺得在電影的結尾,並沒有大團圓的大家都理解了彼此,也許只能說大家最終選擇和平共處下去。即使到最後,參與欺凌氛圍營造的人們仍然沒有道歉,沒有認為自己有錯。川井最後也仍然在某種意義上自說自話,彷彿並不真的在意硝子自殺的理由。直到最後,每個人還是當初的樣子沒有改變。

那麼意義又在哪裡?硝子取回的將也建立起來的一切是什麼?電影最後積極性的基調中呈現的又是什麼?

4

在暑假將也硝子和結弦不斷地出去玩的時候,就能明顯地感到將也似乎快要壞掉了。然而在煙花大會的高潮,像是互換了一樣,代替選擇死亡的是硝子。生活的他者的硝子,在煙花綻放傳來的微微的振動里,大概是罕見地感到了生存的實感,懷著笑容決定在那時自殺。而在將也拉住她的時候,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行為也無非只是自說自話(自我滿足)而已。而在將也墜落的時候,硝子彷彿和下定決心重新建立關係的將也發生了互換。

毋庸置疑《聲之形》本質是將也的故事,不過我覺得在故事中,將也和硝子似乎有一種互為表裡的關係。像是《達洛衛夫人》里,達洛衛夫人的晚宴隨著史密斯的自殺而達到高潮一樣,對他們來說,對方就是另一個自己。從小學開始,他們的先後被欺凌就像是一個對照。將也的報應,是通過是他換位到硝子的位置而得以實現的。而隨著將也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成為了另一個硝子,他才真正有了理解硝子的可能性。

而那之後對大家之間關係的挽回,也是只有那時的硝子可以完成的事情。正是硝子的努力,使得將也在最終得以選擇直面大家的面孔,傾聽大家的聲音,選擇成為群體內獨立的人。

5

在煙花大會高潮跳樓的硝子,像是在完成故事開頭因為聽到煙花爆炸而停止了跳河的將也未完成的自殺行動。然而自殺並不能有任何用處。雖然不喜歡植野和川井,但她們說得並沒有錯,硝子的自殺的確是為了自己;每個人其實都有痛苦的事情,但克服苦難也要向前邁進。

硝子選擇重新建立將也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是選擇不去拋棄對她而言並沒有帶來什麼好事的大家的關係。我想這樣的選擇是值得尊重的,在大家重新聚齊又再次鬧僵的時候,不是拒絕這個也許沒有希望的群體,而是以自己的意志,以在這個群體中建立起自我的不再屬於他者的姿態,進入這個群體中。

在硝子決定去找大家的這一段情節里,鏡頭給出了硝子堅定的面部表情的特寫。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是一種並非尋求妥協,而是以自己背負責任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聲音和話語。是並非面對植野時打不還手不斷地重複對不起的話語的不屬於這個群體的自卑者。而這裡,選擇背負這些責任的勇氣,是硝子式的背負不屬於自己責任的個性才能使之成立的,也是硝子有所覺悟而將也當時所還沒有覺悟面對的。這個意義上,正是硝子為將也完成了一半的救贖,或者說只有硝子懷著勇氣面對這些時,將也在最後的釋然才是可能的。

6

這也是我贊成王晗答案的初衷。我認為電影在各種意義上表示了大家互相的理解本身未能完成,但即使如此電影仍然給予了我們希望。即使我們所面對的群體所面對的社會是多麼讓人失望,裡面的人自說自話,抗拒著一切不同的聲音,也抗拒著一切的理解,然而選擇去聽大家的聲音,去直面大家的面孔,這本身仍然是有意義的。這也是我所理解(誤解)的所謂交流的可能性。

雖然未來還是未知的,但至少選擇聽到每個人的聲音是不應當被放棄的事情。我並不知道在之後,原諒和理解是否可以達成,但至少這是將也和硝子的重生。

7

它的結局是模糊的,似乎敘述者在表達大家達成理解與僅僅和平相處之間在尋找一個平衡,敘述者大概也並不知道最終的處理是否可能盡如人意,大概這是造成爭議性的原因。然而如果要說個人的感受,我還是很偏愛這部電影。

實際上我原來對山田的動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其實我還是很喜歡《聲之形》的語調。愚者提出故事本身缺少一個高潮,我認為是對的。然而之所以我還是很喜歡電影的表達手法,是因為我個人覺得作品本身實際上是放棄了故事性而實現抒情性的。

討論電影在敘事上最奇怪的一段。電影里,刪去了硝子家庭的介紹,但是卻保留了硝子外婆的去世。就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言,並沒有任何意義。然而我還是很喜歡這一段的表現。在結弦和外婆夜談之後,睡在外婆身邊時,夢裡閃過的畫面是結弦拍攝的死去的動物,與之幾乎重合的硝子形象,和後來象徵著離去的外婆的蝴蝶。然後結弦忽然驚醒,叫著「外婆」。硝子外婆的逝去如同硝子選擇死亡的對照,也如同面對外婆的離世與面對硝子的自殺選擇的結弦無能為力的對照。

然而另一方面,蝴蝶卻也同樣象徵了希望。象徵著逝者的蝴蝶所帶來的希望與美好,與無法挽回周圍關係的無望和硝子所感到活著的自己的罪孽有一種微妙而讓人悲哀的衝突效果。

所以大體而言,我同意故事本身比較碎的觀點,但就個人(也許沒品位的)審美而言,我仍然還是很喜歡。

8

如果問我個人會不會原諒欺凌者,答案是一般不會(這裡改過了,一開始寫到這裡其實也並沒有深思熟慮。但我覺得至少至少首先要道歉啦)。當然實際上一般也不太會長大之後還碰到欺凌對象吧。

9

早見沙織姐姐真的超級厲害。此條不接受任何反對意見。


還是去看了《聲之形》。

我想我是硝子的話,也同樣會原諒將也。

但是,喜歡什麼的,怎麼可能。

我覺得,面對著曾經欺負自己的人,不可能有愛,也不會有恨。

有的只是空虛而已。

我讀書的時候,是一個從小被欺負到大的孩子。從小學五年級轉校起,被欺負到大二結束。

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吧,我性格古怪沉悶又不合群,大家都是這麼說的。

即使是和我關係比較好的女孩,也會善意地勸我:

「你要改變自己啊,不然會一直像這樣被討厭的。」

我的追求者,竟然也說:

「你知道自己風評很差嗎,就不能正常一點?」

我知道,他們在真實地關心我。

我知道的。

全部都是我的錯。

小學時轉校,被罵不堪入耳的髒話,被往身上丟垃圾和吃剩的雪糕,被班上的男生拿著一截鋼管威脅,坐墊里被塞進釘子,手錶被按在地上摩擦。

相比之下,初高中的嘲諷和冷暴力,根本不算什麼。

大學時我無論如何都學不好德語,只能轉專業到英語系,同寢室的其他人用德語當著我的面講我的壞話。

其實,我能聽懂的。

所以,我每天待在圖書館和宿舍走廊,等熄燈前後才會回寢室。

有一天晚上,我被鎖在了門外,不敢敲門。

在門口,一直蹲到了天亮。

可以告訴老師和家長嗎?

不行的。畢竟他們孤立我而不是別人,說明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想被大家接納,想和大家友好相處。所以首先,我不能做叛徒。

這是我們同學之間的事,告訴第三者,就等於出賣和背叛。

一切都是我的錯,我不討人喜歡。

可是我也同樣不喜歡他們,要求他們單方面的喜歡我太不講道理。

何況可能會遭到變本加厲的報復。

一切都是我的錯。

我不是唯一的被孤立者。

我那時常常想,如果我沒有被孤立,我會站在被孤立者一邊嗎?

大概不會,因為我害怕一起被針對。

所以你看……我也不是什麼好人。

我只是放大鏡下的螞蟻,可樂里的蝸牛。

有什麼資格去怪別人呢——他們作惡但他們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在玩耍。

我一點都不無辜。

多年後他們建了微信群。

對於被拉進群這件事,我既覺得彆扭,又有點微妙的感激。

我應邀去參加同學會,打扮得很漂亮。坐在人群之中,有人和我搭訕,有人加我微信好友,有人問我要電話。

我感到無比空虛。

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討厭他們。

真噁心。

大三那年學校重排寢室,我突然遇到了樂意接納我的新室友。我們會一起逛街吃飯,一起買化妝品,偶爾一起小酌。

她們把我當成正常人來看待,明明她們也是德語系的。

我開始交到新朋友,德語系的,英語系的。我開始被我的集體接納。

風水輪流轉,曾經帶頭欺負我的那個女孩,竟然陰錯陽差變成了被全系孤立的對象,搬出去住了。

大仇得報開心嗎?不,我居然沒有任何感覺。

所以我啊,大多數的時候都很理解硝子。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硝子就是過去的我。

因為覺得大家沒有錯,所以學著他們的樣子,把矛頭指向自己。

但是我不會愛上將也。

他曾傷害我,他現在像我。

怎麼可能愛上傷害自己的人。

怎麼可能愛上像自己的人。

怎麼可能。

所以我覺得《聲之形》這個電影,很多地方有點不合邏輯。

可是另外一些東西,卻真實得讓人噁心。

我已經走出來了,可是硝子還困在自責裡面。

包裹在她的原諒和溫柔里的,是一團血肉模糊的東西。

而它留給我的,只有無盡的空虛。


我確實很反感施暴者,但是這電影有兩個前提,第一是時間在小學六年級,在老師沒有制止和全班縱容形成的"共情"下,第二建立在施暴者已經付出了代價,先不提黑吃黑的問題,有沒有做出經濟賠償?有沒有悔過去彌補?這時候又要提犯了錯就是犯了錯,沒有辦法彌補?那石田將也以命換命也是罪有應得,罪犯永遠是罪犯,不用談回歸社會,通通殺掉好了。

電影除了《熔爐》等,能切實的推動法律的進步,其他的大多停留在"反映社會現實"這個層面,《聲之形》是否扛起了"反對校園霸凌"還是反映社會的群體性病態心理和學校社會的麻木粗暴處理呢?

最後談一點吧,男主之所以完全不敢面對,不是沒有懺悔,而是既怕硝子不肯原諒他,又怕再無心傷害到硝子,更多的是"沒有臉面對她""這樣施暴者做太噁心了吧"

另外說石田真的反省自己了在於他和川井第一次爭執的時候那個反胃,沒有經歷的人真的無法形容那種感覺,那個是全篇最好的幾個亮點,沒有極其重大的心理波動絕不會反胃嘔吐

其實我個人感覺電影的內在邏輯沒有問題,被太多人強加了太多責任,同時表現的手法過多的通過聲音與色彩變化表現,如果有更加直白的內心表達的話,風評不會那麼差

利益相關:抑鬱加輕度社交障礙


——————【2017.05.31】——————

某些評論和(點名或不點名)反對我的自以為是的回答看得我越來越不爽。老有人喜歡在這滿口「我覺得」(沒有戲劇理論支持或者確實的文本分析),大言炎炎,妄談「霸凌」的所謂作用。我就把今天寫的一條評論回復拿上來,擺一擺《聲之形》詳細的劇本架構分析。注意分析的是《聲之形》的故事矛盾結構,和電影或漫畫的區別無關,不用跟我強調原作。

第一,人物塑造來自兩難選擇,兩難選擇來自戲劇衝突,戲劇衝突誕生於以該人物為中心的多種關係(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主人公與世界/環境,主人公自我反芻)中存在的矛盾及其發展變化。這是任何劇本、故事創作的基本規律。

第二,本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矛盾主要存在於人物和人物之間,即本作主要製造的戲劇衝突是人物間關係的矛盾,著重刻畫矛盾成立、加劇、高峰、轉折、緩和、解決的的過程。這是最抽象層級的概括。那麼,在以上所有矛盾發展變化過程中,都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推動因素是什麼?——霸凌行為。

霸凌使得人物矛盾誕生,霸凌升級迎來矛盾第一個高峰,老師處置霸凌者將也產生第一個轉折,將也霸凌和被霸凌的地位轉化是轉折的結果,然後將也自殺並和硝子見面是第二處轉折,高中時將也霸凌者身份的暴露是第三個轉折,將也身份再次轉化是結果,將也無法面對自己曾經的霸凌者身份在橋上趕跑眾人是矛盾爆發,硝子自殺是矛盾爆發的延續,將也受傷住院是又一次轉折,將也和硝子在橋上見面將也直面內心正式對過去的霸凌道歉是兩難選擇的完成,人物塑造到達終點。

因此,「霸凌」是故事主要矛盾(人物間關係的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發展的推動力。與之相對的,聽覺障礙和人物關係矛盾發展中的顯性客觀障礙設置(打個簡單的比方:小明失戀跳崖了,主要矛盾是人和世界――人的生命和地球重力,矛盾根源是「失戀」這個元素,顯性客觀障礙是懸崖的高度本身。客觀條件越強勢,矛盾的衝突就越劇烈――懸崖越高,人摔得越慘)。不要嘗試用「霸凌是導火索」,「講的是成長不是霸凌」之類的詭辯來否定這一點。沒有霸凌這個根源和推動力人物根本就不會面臨兩難選擇,也就根本不存在成長性塑造。脫離矛盾的推動因素談矛盾的發展,猶如脫離水而大侃魚的自由。看懂了劇本背後的這個架構,才能準確定位「霸凌」、「聽覺障礙」究竟在劇本中是起到什麼作用。

第三,區分清楚「描寫對象」「作品主題」。《肖申克的救贖》,「越獄」、「做假賬」是作品中的描寫對象,但是不是作品所要闡釋、解讀、剖析、釋放、提倡、批判的主題。庫布里克的名作《發條橙》對暴力和性犯罪的描繪更加露骨驚悚,但是暴力犯罪本身不是作品的主題。還有很多犯罪電影方面的例子,比如《教父》,比如《月光男孩》——這是很顯然的,因為作品主題對其描寫對象的態度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批判的,還可以是無態度的(借位描寫)。不區分清楚這兩個概念,就搞不清楚《聲之形》到底在「說什麼」,然後就是各種瞎JB類比錯誤。大多數反對評論都犯了這個問題(我還在前面的回復里提示過描寫對象和作品主題這兩個關鍵詞),把「霸凌」這個描寫對象(的核心)當做作品主題,然後狂喊「聲之形講的是成長、救贖的故事不是霸凌的故事!」,是不是稱得上一句「大言炎炎」、「張口就來」?

第四,搞清楚了以上兩個核心架構要素和兩個概念,我們再看「救贖」和「交流」這兩個主題在聲之形中的敘事作用是什麼(其實中間還要加上一個「懺悔」),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交流,懺悔,救贖,共同構成了聲之形的主要矛盾(人物間關係矛盾)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正是對「童年霸凌」的最後回應(這更進一步證明了「霸凌」元素的矛盾核心地位)。這告訴我們,聲之形作品的走向是解決矛盾(俗稱Happy Ending),而不是矛盾擴大或懸而未決(俗稱Bad Ending,各種黑深殘作品一般就是這個路線)。請注意,如果聲之形是以霸凌為「主題」的作品,那很有可能走向就是後者了。所以我一直說霸凌是矛盾核心,而不是作品主題這和從「霸凌體驗」出發評價本作的其他幾位答主完全不一樣——我批判《聲之形》在矛盾刻畫上失之現實性普遍性,具體表現為對霸凌的構造過於特殊化和夢幻化,因而故事不夠優秀,這和「《聲之形》沒有寫成一個黑深殘的霸凌故事所以是辣雞」完全是兩個邏輯!

到此我們差不多已經把聲之形故事架構最重要的部分完整梳理清楚了,這也就來到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在乎故事主題的「普遍意義」?

一個劇本架構是否完整,只是故事合格的標準而已(雖然每年產出不少動畫連合格都做不到)。「小明昨天失戀,今天跳崖自殺了」這一句話,就已經是一個最簡單的、但具有一個故事所必須的所有要素的完整劇本。架構本身不是被拿來評價的,是拿來輔助分析的。你可以說聲之形故事架構是完整的,然而,真正決定一個故事是否優秀、經典的是其主題本身是否具有普遍現實意義。宮崎駿描寫戰爭,描寫童真,讚頌人性的純真和善;新海誠描寫愛情,描寫親情,傳達著人類情感和追尋的力量。這些,都是具有極大跨時間、跨地域、跨民族普遍性的主題。聲之形的架構上,抓住了霸凌這個很重大、且同樣具有很高普遍意義、很高現實性的矛盾核心,通過霸凌去切入人的成長、交流、理解也是非常好的方向,應該說主題的選材是上佳的。但是,在從矛盾架構到具體故事環境、與其中的矛盾發展障礙設置這一步上,沒有去抓霸凌所普遍滋生的中小學生的共性,反而構造了「聽覺障礙」這一不具有普遍性的客觀條件障礙,結果使得整個故事的矛盾推動都建立在了一個十分刻意的基礎上,讓一個本可以是深刻的現實主義故事成為了童話。再次重複,是深刻的現實主義,不是黑暗殘酷壓抑。

打最後一個比方來簡單說明一下這種失敗:一個路段車禍多發,小明想要調研這個問題。他選取了一個車禍案例,寫了一篇分析報告,結果你拿到他的報告看了半天,發現這起事故的原因是因為過馬路的是個盲人,然後小明就聲淚俱下地動情闡述了該怎麼關愛殘疾人過馬路。你會覺得這篇報告對闡述車禍多發問題有什麼意義嗎?

到這裡該說的就已經全部清楚了。讓我覺得比較好玩的是,我這個回答明明全篇探討的都是聲之形劇本結構,不過就是中間運用了點情緒化的修辭手法,而反對評論居然都以為我在探討霸凌問題,還有人暗諷我以前遭受了霸凌才會批判聲之形。可見你乎不懂裝懂的裝逼犯愈加泛濫,呵呵。

最後的最後,千萬不要再跳出個人來跟我說「作品主要描寫的是聽力障礙!霸凌才是輔助性的條件設置!」,我會笑死的。

——————【原回答】——————

其實我覺得吧,很多回答,包括今天剛看到的華語第二凍鰻論壇的專樓貼(S1專樓 | 原諒欺凌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都已經摸到了這個故事本身敘事問題的一條邊,但是最後就是沒挖下去。

這篇評論我不想講三觀合不合之類的問題(相關態度已經在某些回答的評論下說明了),就聊聊故事。在我看來本作一個最大最大的毛病就是:

如果作者僅僅是探討殘障人士要正常融入社會生活所面臨的困難和做出的抗爭,最後達到「交流」的主題,很好,沒毛病;如果作者僅僅是探討校園霸凌現象的殘忍、被霸凌者的抗爭和霸凌者的悔悟,最後達到「救贖」、「諒解」的主題,也行,沒毛病。但問題是,作者偏偏想把殘障人士和被霸凌兩個身份主旨一起塞到女主身上去——甚至不止於此,作者還想去廣泛地刻畫從小學同學,到高中同學,辣莫多人的「改變」。這就太貪心了。

為什麼我說硝子的身份設定里有一邊是冗餘的(結合全篇描寫中心來看,冗餘的應該是「殘障」這一邊)?因為我所看到的,聽力障礙這個人物設定起到的唯一作用,是為硝子被霸凌給出一個理由,以及為了諒解和救贖給出一個借口。我們仔細想想,聽力障礙讓硝子的行為和同學們格格不入,讓她開始被欺負,又是聽力障礙的存在讓男主學手語來表現交流的誠意,然後成為了打開交流大門的契機。除此之外,電影事實上沒有描寫出硝子作為殘障者的任何特殊性——而且事實上這個故事也不需要這種特殊性。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聽力障礙這個設定去掉,硝子因為個性老好人被欺負,轉學以後男主去重新找她,到後來一系列「贖罪」的故事,有違和感嗎?沒有。作者讓我感受到的思路是,我要描寫一個被霸凌的少女,為什麼霸凌她呢?因為少女的行為格格不入。要怎麼格格不入呢?我給她個聽力障礙的設定好了。看上去是建立了一條成立的邏輯鏈,然而卻在事實上讓本作中的欺凌行為失去了現實中的普遍性——讓欺凌不是發源於任何人都可能遇見過的、微小而普遍的原因,而是發源於一般人不會碰到的殘障身份原因。

就像上面有回答提到的,小學生之間的孤立、欺凌根本不需要什麼正經的理由,有可能僅僅是因為入學那天一個不被其他人理解的動作,有可能是因為長得不好看,有可能是因為不喜歡說話,任何偶然的原因都有可能放大成被欺凌的源頭。這就是普遍性。本作名為探討霸凌,卻在最根本的故事架構上失卻了核心命題的普遍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毛病——而這恐怕也是那麼多答主覺得彆扭,噁心,不符三觀的原因。

是的,這就講到了後者:聽力障礙是為了諒解和救贖給出一個借口。和硝子的交流,要先跨過手語這一個門檻,這是一個需要主觀能動性去建立的動因(也就是說需要主動學習,手語不會自然而然到你身上來)。這就意味著,當男主表現出這個動因時,就已經給故事發展提供了順理成章的動力。我也正看到一些評論解讀說,男主學手語就表現出了誠意、硝子在那時就原諒了他。然而,現實中的霸凌,不建立在殘障者這一層特殊性上,也不存在手語這個門檻,欺凌者若想要和被欺凌者對話,不存在任何門檻。而不存在任何門檻,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礙。在少年時代不敢直面懺悔自己的惡意,在心智成熟之後又嘻嘻哈哈把這一切推給了兒時的「不懂事」,沒有誰會去專程道歉,請求諒解(不管被欺凌和孤立的人願不願意諒解),這才是我們所知的現實,不是嗎?

因為這個現實太過殘忍,而作者必須要靠交流的建立來把後續故事講下去。所以,必須設立一個,能足以推動交流成立的動因。於是就有了硝子聽力障礙的設定。哪怕失去了現實黑暗的光芒,讓這種交流也成了建立在特殊性上的矯情。

甚至不止於此。為了搭好作者想要主角們走上的救贖和改變之路,不僅需要硝子聽力障礙的身份,還要她有個老好人個性,還需要男主的同學們一堆洗白的個性,還需要男主一個特別的母親,需要女主一個特別的妹妹。這麼多條件,才讓這個夢幻般的霸凌和救贖的故事得以存在。這樣來看的話,為了讓故事成立,作者不貪不行啊

這是一個失敗的故事。我只能給出這麼一個殘酷的評價。

作者想要探討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交流與救贖,由於聽力障礙身份的特殊性,只突出了殘障者和一般人建立交流和相互理解。失敗,相當失敗。

不過究其原因,為什麼會失敗呢?因為現實太過於殘忍,既不溫柔也不正確。作者想要刻畫日本校園內可怕的欺凌問題,卻又狠不下心來去寫一個殘忍的故事。在「必須達成何解」,「必須得到救贖」這樣的前提設定下,作者只能去違反我們所知的最普遍的現實,去構造一個通往救贖的夢幻之路。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故事的內核,從存在的一開始,就敗了。敗給了現實。

在少年時代不敢直面懺悔自己的惡意,在成熟之後又嘻嘻哈哈把這一切推給了兒時的「不懂事」,沒有誰會去專程道歉,請求諒解,也沒有誰會被原諒、被理解,這才是我們熟知的現實,不是嗎?

——要是作者抓住了這一層普遍性,應該能寫出一個殘酷但是精彩深刻的故事。可惜啊。不過看看現在《聲之形》都取得了「太過壓抑」、「負面情緒溢出」這樣的評價,還是算了吧。現實既已經如此殘忍,還是讓故事裡留下一點夢幻的美好。

故事本身大概就這樣了,最後聊聊電影的敘事。

雖然我算是半個山田吹(京都我最喜歡的監督還是武本康弘),但是我覺得這片的觀影感受真的不行。不是情緒上壓抑所以感受不行,而是這感覺片沒有高潮。其實嚴格說起來,連起承轉合都不太確切,一直給人一種要衝沖不上,要下下不來的難受感。

回憶一下這片幾個重點事件:將也自殺(未遂),將也遇到永束君,將也和硝子找以前的同學,將也在橋上一波爆發趕走了所有「朋友」,硝子自殺(未遂),將也住院硝子跪下道歉,硝子和將也在橋上重逢,文化祭。

你覺得哪個算是本片的高潮?從影片時間上用個排除,基本都能鎖定要麼硝子自殺,要麼是硝子跪下向石田媽媽道歉,最多勉強加一個硝子和將也在橋上重逢。然而這幾幕場景,哪一個從情感張力上,敘事目的上,表達效果上,擔當得起全片高潮這個重任?

硝子自殺,首先就是一個突然性事件,這個事件本身的鋪墊頂多只有兩分鐘(硝子在和將也看煙火的時候,將也提到明年的生日,硝子露出微妙的表情)。這個事件背後矛盾的鋪墊呢,則是從將也在橋上爆發趕走了「朋友」們開始(影片01:21:00左右到01:24:00左右)——此處開始讓硝子覺得自己的存在破壞了身邊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硝子自殺是01:38:00左右,算起來也就最多鋪墊了16分鐘。這種程度的矛盾篇幅完全擔當不起全片高潮的大任。最要緊的是,這個事件相關的矛盾是以硝子為中心的,而上面絕大多數回答的普通觀眾都看出來了這影片本身是TM以將也這個欺凌者的救贖和成長為中心的,硝子本身的描寫都不多。一個不以核心主角為中心的矛盾,怎麼可能成為全片的最高潮情節矛盾呢?

硝子道歉的事件,差不多同理。就畫面和聲優的情感表達上,強度是到位了,是完成了一次觀眾累積情緒的釋放,但是這個事件本身太過單純,擔當不起全片高潮。

至於橋上的重逢,已經到了男主完成自我成長的階段了,一個成長型角色的塑造已經接近尾聲了,所以我說是勉強拉進來考慮一下。矛盾關係到位了,矛盾鋪墊到位了,硝子和將也的奔跑上,情緒累積到位了。偏偏,在事件中心的對話上,從對話內容到背景氣氛(BGM和畫面演出)沒有任何爆點。當時我就覺得整個人都很黑人問號.jpg。回頭來看,似乎山田是故意把將也的爆發留到最後一幕了(所有人臉上的×落下,將也哭泣),結果這一幕變成了有積蓄無爆發的詭異情況。

這麼看下來差不多也清楚了。這片沒有任何一個關鍵場景,關鍵事件,能夠成為全片的高潮。這是一部沒有高潮的電影,更何況從一開場本片就把情緒基調壓得很低。這個奇特的敘事是很多人觀影感受壓抑的背後原因。我個人感受的,觀影情緒曲線差不多是這樣:

上面提到的三個事件,有一些起伏,但是沒有大幅度的爆發。

反觀《你的名字》,讓我們看看新海誠自己畫的,幾個前期版本劇本的情緒曲線:

各版本各不相同,但是統一的最直觀感受是:大起大落。事實上《你的名字》觀影感受也確實是這樣。正因為其高潮劇情的鋪墊是如此充分,爆發是如此有力,所以才引出無數人的眼淚。《聲之形》缺了這一點,恐怕除了少數被它撩撥到心弦的觀眾之外,更多的路人觀眾並不容易在觀影中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和共鳴。

所以,不考慮我第一部分所說的故事設定架構問題(這個鍋主要應該是原作者的),就電影本身的敘事來看,《聲之形》也並不優秀(這個鍋主要就是山田的了)。山田姐姐這次給我的感覺是,細節、片段上的演出很到位(比如山田最喜歡的,通過腳的運動特寫來表達人物情緒),時不時會有點讓我眼前一亮的演出,但是整體敘事疲軟,相當疲軟。

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京都動畫電影。演出依舊亮眼,作畫始終優秀,分鏡水平一流,但是整體敘事欠缺足夠的爆發力,故事本身更是從原作開始就偏離了現實性。太過夢幻的故事,頗有遺憾的電影。這是我對《聲之形》的最終評價。


2017.3.6第一次更新

我自己也曾經有和@月詠幻 相似的經歷,所以多少能夠明白他的想法。不過,我想多從文本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聲之形》是石田將也和西宮硝子的故事,但歸根到底是石田將也的故事。

我並不認為《聲之形》所表達的主題有很大的問題。畢竟,這是一部由全日本聾啞聯盟監修,文部科學省負責在全日本校園宣傳推廣的作品,我認為這些機構還是能夠把好關的。

早在漫畫正在連載時,就有很多的人認為西宮硝子是「聖母」,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誠然,西宮硝子這個角色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通過簡單的手語與側面描寫來理解她,這對我們理解人物帶來了困難。私以為,西宮的逆來順受是由於她先天的殘疾,加之家庭教育的原因,將自己與妹妹遭受欺凌的原因全部歸咎於自己,內心又渴望著能夠和其他人一樣(也是母親強加的要求),這種矛盾的心情使她一直承受著負罪感,最終導致她認為自己「毀掉了大家建立起來的友誼」而選擇跳樓。有趣的是,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他人無法理解西宮的想法,但同時西宮也無法理解其他人的想法。西宮的個性並不是簡單的善良,而是麻木,自卑與恐懼的綜合。

石田將也欺凌西宮的動機不是無緣由的,起初是尋找認同感,之後將自己受到的批評與西宮造成的一系列不便移情於西宮身上,在欺凌西宮之後也遭受到了其他同學的欺凌,對之前對西宮做的事感同身受。在第一次重逢之後,石田並沒有真正理解西宮,而是將其作為與世界溝通的窗口與工具,希望藉此將被孤立的自己重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也是因此,石田並沒有去傾聽西宮內心的聲音,而是將自己內心那個西宮的影子替代了真實的西宮。或許他內心也有所不知,他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西宮,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間接也導致了西宮的跳樓。

好在兩人最後互相打開了心扉。石田對自己的錯誤認真悔過,決定仔細地傾聽每個人的心聲。而西宮也不再去逃避現實,真正接納了自己的殘疾人身份,而不是將其視為罪惡與負擔。這何嘗不是一種相互拯救呢?

我曾經說過,少年漫畫的內核永遠是「成長」。對於《聲之形》而言,這份成長或許非常艱難,幾乎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然而,他們終究是向前邁進了。

那麼,這部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呢?誠如各位所說,「傳達感情的方法並不是只有聲音」,探討如何「相互理解」是本作的核心。不過,原作者大今良時在訪談中談到,「我並不要求大家必須能夠相互理解,但也並不討厭那種想法」。所以,我更多地認為,《聲之形》所傳遞的是「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該如何理解呢?舉個例子,在作品的最後,西宮與以植野為代表的小學同學並沒有達成理解,植野也承認自己「對西宮始終喜歡不起來,也不想去喜歡她」,而石田的回答是這樣的:

誠如植野所說的「天真」,「互相理解」這樣的大道理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為什麼要放棄嘗試的努力呢?

原作有這樣一句話,「誰都沒有改變,也不想改變,然而,人們依然可以向前邁進。」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成長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西宮和石田做出了他們的嘗試。但是,我們呢?是逃避還是面對,沒有好壞之分,我也不想作價值判斷,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縱觀整部作品,「欺凌」只是個由頭,這部作品所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該不該相互理解,如何理解的問題。這個話題很大,作品在後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不妨礙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大今良時說,自己創作的緣由就是找不到「究竟該如何去理解他人」這個問題的答案。《聲之形》這部作品是她嘗試給出的答案。我相信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答案,這只是一種可能罷了。就個人而言,我尊重每一種可能性,我也並不認為那些覺得應該採取其他做法的人是錯的。

作者還特彆強調了,西宮是先天殘疾,而現實受到欺凌的人很多是後天的,這種微妙的差別可能會造成理解偏差。理解有多麼不易,由此可見一斑。

導演山田尚子說,這部作品觸及了人性中不那麼美好的部分,但是更多地,是溫暖的部分。所以,我也希望各位不要抱著某種先定的態度來觀看這部作品,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來欣賞它。

建議不理解這部作品的人去讀一讀原作和公式書,特別是其中穿插的幾個訪談,還有動畫主創的幾個訪談。這是理解這部作品的最好切入口。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提出,我會嘗試解答。


《聲之形》的主題確實比較有爭議,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此不做深入探討。以下評價全是技術方面的。

《聲之形》的漫畫在當時評價不錯,是2015日本漫畫大賞提名作品,再加上動畫製作是京阿尼,所以當初對這部動畫還是十分期待的。看完之後感覺總體上還不錯,但也有一些不足,下面按照動畫的時間順序梳理一下各種細節。

動畫開篇是從一個模糊的光點開始的,這個光點在結尾也出現過,不是很清楚它的含義。

之後是關於男主將也的一些畫面。注意將也的脖子後面那個白色的東西,其實應該是衣服的標籤。在將也穿私服的時候,衣服的標籤經常會這樣露在外面。這個小細節我覺得十分能反應人物性格。

然後是OP,展現了故事開始前將也無拘無束的生活。OP的選曲十分歡快而且格調十足。動畫的配樂是由牛尾憲輔負責的,他曾配樂的另外一部比較有名的動畫是湯淺政明的《乒乓》。

出現在將也家理髮店的硝子。

然後是硝子轉學過來,故事正式開始。看到這裡可以發現,攝影上京阿尼使用了很明顯的遠景模糊效果。這種效果在全篇多次出現,可以說是很有逼格了。

剛開始大家對硝子的態度還是比較好的。植野幫忙記筆記。

反倒是老師的態度讓人一直很奇怪。在整個欺凌事件中,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問題的。

由於聽力障礙,硝子終究還是無法和同學好好相處,最終產生了隔閡。

然後在將也的帶頭下,一些同學開始欺負硝子,不過舉止和態度都不盡相同。

島田應該是全劇最黑的一個人物,上圖是他標誌性的pose。

最後男主做得太過了。

在事件被公開以後,將也猶豫過是否要主動承認,但在那之前直接被老師點了出來。如果是將也主動承認錯誤,故事的走向可能會不同吧。

後來將也的母親帶他去道歉,結果就發生了這樣悲慘的一幕。

然後故事又回到高中時期。將也去見了硝子,之後也放棄了輕生的打算。話說為什麼近年男性主角都流行三白眼?

母親知道了將也想要輕生的事一頓暴怒。這段看得人又悲又喜。另外動畫中多個鏡頭都能看到母親耳朵上的傷痕。

男主在欺凌事件之後就產生了交際障礙。動畫中的這個表現手法我很喜歡,不知道漫畫中是不是也是這樣描寫的。

隨著故事的發展,將也結識了新的朋友永束和硝子的妹妹結弦。

(小姨子真可愛啊啊啊啊)

將也本來想通過套路知道硝子的電話號,結果意外開啟了新的劇情。

電車上這段氛圍超級棒。牛尾憲輔這次的配樂總體上來說存在感不是很強,但這種透明感也很棒。

又找到了新的夥伴。

意外再次遇到了植野。植野貌似是對將也有好感的。

這裡笑死我了。不過植野確實看起來援力十足。

植野主動來找將也,然而慘遇白學現場。

然後是女主突如其來的告白。硝子想直接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然而失敗了。

小夥伴越來越多了。

故事漸入佳境,但也迎來了拐點。

植野的這段話是全劇比較精彩的一段,即使放到現實生活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後是橋上矛盾。個人認為這個爆發點設計得很奇怪,邏輯性不強。川井突然提起了曾經的欺凌事件,大家爭執了一番,將也自暴自棄後把大家挨個懟了一遍。自此故事走向低谷。

之後又發生了許多事,但這些事件重要性不強關聯性很差,特別還是在動畫最後1/3這個關鍵時間段內,根本無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在故事的高潮,硝子選擇了輕生。說實話這段演出還是挺炸裂的,背景的煙火很震撼。

結果為了救硝子,將也掉下去了。這個鏡頭太惡意了233。

竟然是島田救了將也,一股強行洗白的味道。

將也大難不死,兩人最終在橋上相互傾訴了心意。(怎麼又是這個橋。。。)

關於這個手語。最初我還以為是「我愛你」,結果去查了一下發現其實是「約定」的意思。我本來覺得通過手語告白是很浪漫的一件事,結果到最後兩人其實並沒有相互告白是嗎。。。

植野這個角色雖然一些時候是反面人物,但其實她本性是善良的。她直率果敢,但也因為自以為是傷害到別人。劇中她一直默默支持著將也,在橋上衝突的時候面對自暴自棄的將也只有她直接道歉。但在遊樂園安排與島田的見面後慘遭將也拉黑,直到動畫快結束才被解封。

最後男主終於走出了過去的陰影,重新開眼直面世界。這段情節搭配上BGM還是挺感人的。

所以說,其實這個故事的核心人物應該是將也而不是硝子。最後這一段讓我有些想起了EVA的TV的最後。

全劇終。繼「歪頭笑」後,京阿尼又開發了「露齒笑」。

最後總結一下。《聲之形》關於校園欺凌和聽力障礙的描寫確實很有現實深意,但卻未能通過合理的劇情安排將這個故事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京阿尼的作畫確實一流,應該在寫實類動畫中是頂峰。劇中部分演出著實精彩,單個分鏡逼格很高,但整體節奏很爛,編導沒有大局觀,這個120分鐘動畫的後半很難再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京阿尼近幾年路有越走越窄的趨勢,這次難得抓到一個熱一點的IP,但發揮水平最多80分。希望以後他們能在劇情和編導上多用些心。


這個電影,被欺凌過的人,欺凌過別人的,路人。三方看這個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以前曾經被欺凌過,然後走出陰影了。那看完了恐怕只是感觸頗深吧。

如果根本就是路人,那看這個電影估計會有所感動,電影做的確實好,演出牛逼,然後能分析出來各種各樣的人物心理和變化,覺得「啊,有愛真是美好」之類的。

如果沒能夠走出被欺凌的陰影,那麼看這個電影估計會有生理上的噁心和難受。

可惜我是最後一個。

這三者吵來吵去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你讓一個被欺凌的人去看這個電影然後給你理性分析,這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會想起曾經的痛苦。還有人說我充滿「戾氣」,沒有「愛」。我就不明白了,什麼時候世道變成「被欺負的人要有愛」這種邏輯了?

是,努力能夠原諒他人,邁出前進的步伐的人很好。但是這種充滿愛的世界就容不下我這種「內心陰暗,充滿了恨,永遠不會原諒」的人嗎?難道我就應該去原諒曾經欺負我的人嗎?

不明白。

寫了個不是影評的喃喃自語,已經被人diss飛起。

《聲之形》:真正的欺凌者,從來不會被簡簡單單的原諒


看完電影,也一口氣把漫畫補完。

回想一下第一感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女主角,而是黑髮少女植野直花

某答案里,甚至稱植野為十年內最讓人討厭的黑長直少女,然而個人覺得,如果聲之形缺少了植野這位角色,恐怕聲之形深度要大打折扣,甚至淪為植野所諷刺的,這漫畫只是一部幻想著「過家家的朋友遊戲」的二流漫畫

要理解植野的意義,不能不先了解女主角西宮,其遭遇應該是悲慘而讓人同情的,其本身行為也因為其聖母(此處真不是貶義)性格,包容著一切,在一個本該平淡收尾的故事帶來了團圓的結局。

雖然在某些人眼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原諒加害者本身可能淪為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為何我要原諒傷害我的人!?就因為他/她對我道歉我就該原諒他/她?

這的確非常不公平

雖然這種「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邏輯有一定道理,可但矯枉過正脫離環境而指責西宮也不合適,西宮代表的並不是道德綁架的妥協,而是一種真正的善良和包容,雖然中間也包含了種種無奈,可是起碼在劇中,男主角感同身受下對女主角的贖罪,以及女主角對男主角真正理解後而釋懷,代表了最理想化的境界:加害者全心全意的贖罪,受害者真正感受到對方的心意下的原諒。

如果到這裡為止,聲之形頂多算是一部美好的道德教科書,一個不錯的愛情故事(女主第三卷就表白了),一個每個人都很快得到幸福的理想國。

這裡,作者讓植野直花的出現,才真正告訴我們,現實和理想還隔著多少傳達不到的心聲。

作者很明白,男主角過去欺凌自己的小學同學,最大的救贖其實就是與過去「一刀兩斷」,沒興趣已經是男主能夠做到的最大寬容,西宮式的原諒?起碼男主角此時是沒有這種肚量的

心有靈犀的回眸

和電影不同,此處是植野非常主動堅定的接近男主角,並在給了男主角優惠價後才用打工作為掩飾,19話標題《貓的心情》,說的真是植野,整部漫畫一個看不透的角色,好像貓一樣古靈精怪人性無法捉摸

堅定的喜歡男主的植野,敢於努力對男主表達著自己的愛意,然而並無法傳達給男主

而鼓起勇氣表達愛意送給男主角的錢包,卻被男主角送到自己最討厭的女人西宮手上

植野只能用欺負女主這個極端惡劣的手法,好像在強行建立和男主角過去的聯繫

此處不得不表示漫畫畫的傳神,植野的笑容中留下的淚水,令人心酸

看似瀟洒離開,實際是偷偷落淚等著男主

然而男主並無法理解植野的行為,在男主看來,植野是在破壞自己的生活

在這一刻,男主給植野打上了心意不同的x號,標記著植野的心聲已經被斷絕

何為聲之形的主題,個人理解就是如何把無形的心聲傳遞給他人

而男主角通過自身努力,終於把自己的心意傳達給包容原諒自己的女主角

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同樣在努力傳達自己心意的植野,同樣在對自己過去對男主角進行過欺凌而後悔企圖挽回的植野,她被男主角打上了拒絕溝通的標記

雖然植野滿嘴歪理,可是不得不說,男主角對植野的態度,以及植野對西宮的拒絕認錯的態度,可能是更加符合多數人情況的態度,無法原諒被欺凌者,無法直面自己過去的過錯,明明抱有負罪感企圖得到救贖,換來的只能是喚起被害者的恨意

正如植野所說,如果聲之形僅僅是男主角道歉,女主角原諒,那麼這一部漫畫只不過是膚淺的朋友遊戲

然而植野並沒有放棄,哪怕是面對男主角的討厭,植野也依然堅持追逐男主角

換來的又是什麼,換來的只不過是男主角「我不想看到你的臉」的回應

如果說輕易原諒加害者是一種道德綁架

那樣難道加害者就註定沒有贖罪的機會,只能一直活在罪惡感裡面了嗎

此處,男主想像了一些,如果當初遇到女主西宮,西宮對男主說出「我不想看到你的臉」

男主會承受什麼樣的痛苦,而這裡,男主卻同樣對植野做出了這種傷害

希望獲得拯救的人,卻不希望給予她人拯救,並不是在指責男主,可這正是聲之形這漫畫所要表達的內容,難以傳遞的聲音

依然是堅持不放棄的植野,她的身姿在男主角看來就像眼中釘,就像在企圖破壞自己的生活

可是站在植野的角度,被如此討厭還要堅持不懈,也是非常的痛苦

在男主角「偶遇」過去的欺凌自己的黃毛

實際上正是植野的安排

然而並沒有男主角與西宮式的感人重逢,加害者沒有道歉的意願,受害者沒有原諒的心態

哪怕植野真正做著和男主角一樣的事情,希望通過自己努力,修復個人之間的裂痕

然而這就是現實和理想的差距,男主角的行動是理想,植野才是現實

植野也真的在關心男主角,語氣強硬霸道,可是比任何人都更愛護加男主角

也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喜歡男主角而特別關照男主

植野也在修復和佐原的關係

嘴巴歹毒的植野,以其說是惡意,不如說是口無遮攔,實際上並不包含十分的惡意,當然這種肯定是二次元的美化了

但植野的確並非惡人,男主角也認識到自己並沒有資格要求植野,因為自己並沒有原諒植野

而摩天輪一段更是經典,對植野的性格刻畫以及對西宮的描寫,更是襯托出了傳遞的困難

這裡的植野同樣是歪理一大堆

並沒有加害者的自覺,也沒有道歉的意願,甚至表達了強烈的恨意

但是漫畫並不是在討論對錯

植野不理解女主,不認可女主的交流方式,認為女主西宮只會用對不起來逃避真正的交流,也沒有嘗試用金毛女配角那種偽善的態度去和女主角和好,而是很直接的表達了自己對女主的一切不滿,或者說是她自認為的兩人的矛盾所在:兩人都沒有真正的去嘗試理解對方

而植野的解決方案,兩人都是討厭對方,但仍然嘗試著一點點的和平相處

而女主西宮對自己的討厭自卑,是強硬獨立的植野無法理解的,衝動的毆打,自認為女主根本沒有和自己交流的意思,實際上植野自己也沒有這方面的意思

但植野的確不是臉譜化的簡單描寫,性格剛烈,做事情直來直往,希望直接指出自己和女主角的矛盾點,希望解決,然而這也是女主問題的核心所在:女主角自我厭惡

比起男主角簡單的道歉就能感動女主角,其實並沒有真正觸及問題所在,女主角更多是一種被恩賜的心態:大家都討厭我,居然有人找我道歉,我真的很開心!

就如植野自己所說:我已經把我自己的心裡話都說出來了,還特地表現了如此強烈的敵意,你就沒有其他想法嗎?

以前說植野是在「欺負」女主,不如說這裡的植野更加深入問題核心,為何你只能選擇原諒?為何你就不能生氣?為何你總是無法不努力做出改變(和五年前一樣,完全沒有改變)

可以說可能很多人討厭植野,但實際上,植野的價值觀更加接近現在部分人所認為的「可憐人必有可憐之處」或者說原諒加害者是一種道德綁架

植野並不追求原諒,也不追求女主不討厭自己,植野向男主道歉,希望聽到的是男主「討厭」自己

實際上植野的行為非常符合她的角色性格,她使用一種近乎自虐的方式和被害者交流,並不希望淡化自己的過錯或者祈求原諒,反而是希望在對方身上確認自己的錯,希望對方能夠把不滿對自己傾訴出來

正如植野自己所有,她並不喜歡朋友遊戲,她不希望掩蓋矛盾

其實植野在強硬輕浮的笑容下,也是充滿了悔恨


文筆不好,長文

聲之形作為一部資源早已在網上流傳很久的片子,近日由於在大陸上映又帶來了一陣關於劇情合理化與否討論的腥風血雨。作為一個曾經的被欺凌者,我想跟你們說說一個親歷者的真實感想。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共性。劇中的欺凌情節我7成都經歷過。

首先,多數被欺凌的家長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型,你被欺負,肯定是你做錯了什麼。一種是,劇中西宮硝子母親類型,我不知算榮幸還是不幸是後者。

那個事件簡單概括就一句話,大概是初二,我的教科書被幾個人撕了。假期的公開課,我去了趟廁所,他們覺得這樣很好玩,就撕了。直接扔到垃圾桶里。我當時甚至不知道是誰幹的,最後找到了善良的旁觀者,然後跟父母說了這件事。結果是我的父母把他們幾個家長找到在一起開會研究賠償和懲罰措施。這期間就發生了劇中班會上互相推鍋的情況,最後對應片中的男主,那位被歸結為主要責任者的直接崩潰轉學了。事件過後,班級知道轉學原因的,基本上全都怪我跟父母說,畢竟對他們而言班級里少了一個大號現充。聽別人後來跟我所說,轉學的那位好像比我還要傷心。

然後在初四的時候,一個男生欺負我,起因是打口袋我努力拿到了一個口袋(從開始到那時),他強硬的讓我給他,我不肯。他一個過肩摔把我砸在彩磚地上,直接把右胳膊整齊的摔斷了。後來他的父母如同劇中男主的母親向西宮母親一樣各種低頭哈腰的認錯,住院期間每天都來看我。而那位同學從始至終到出院也沒有來過一次,回校之後一直避開我,不可避免的看見我時如見仇人一般。所以我不禁感慨劇中男主的母親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真的拯救了他。

還有一個小故事,是小學的。當時有興趣小組,我們是玩空竹,還是簡單概括,我的一根棍被別人偷走,那個空竹也被別人破壞了。我的父母直接去找體育老師。在事後的體育課上,老師還拿這個諷刺我,你以後有點破事就都讓家長找學校吧。

然後統一說一下共性:

我與欺凌者沒有任何矛盾,利益衝突。欺凌者的起因都是覺得好玩,而且欺凌者都沒覺得自己做了什麼過分的事。

因為我是提前上學的,我們這裡8成是7歲,我是走後門5歲上的。所以初四之前明顯比別人弱小不少,所以他們都以此為樂。他們覺得我沒有能力反抗是「娘」,一個方言?大概形容一個男的毫無男子氣概很小姑娘。

所以他們的活動我基本參與不進去,成了大號死宅。

可以理解就是作樂,或者說,他們很多人根本不會想到被欺負者有多痛苦。

算有幸的是,我在死宅過程中在網上接觸了很多圈子,所以姑且還算混的不錯。

然後話歸正題,關於欺凌的問題。

在高中之後,恕我直言,根本沒人會覺得自己當初做錯了。

所以說像男主這種真的是極為少見的,被欺凌者多數都是像西宮硝子一樣,覺得能有主動接近自己的人都感動的哭了出來。

我要在這裡著重強調一點,被欺凌者多數都是極其缺少朋友的。男主因為被欺凌到自殺未遂。女主後來因為也是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慰藉欲求輕生。

所以這個劇我特別有共鳴,在高中後從來沒人主動跟我說,我們做朋友吧。所以看到那個片段我也是落淚的。。。真的,只能在動畫中尋找這種安慰吧。

對於那些傲慢的欺凌者或者是旁觀者來說,男主以及那些現充後來的挽回措施完全不夠彌補給硝子造成的創傷。然而現實中,又會有多少人會和當初的被欺負者說一聲抱歉和重做朋友呢?多數人其實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的嚴重後果。

正如B吧某回復中說到的,現實中有太多的西宮硝子,而幾乎不存在石田將也這種人。傲慢的觀眾將女主的劇中表現形容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我只想對你們說,對於被欺凌者來說,有一個曾經的欺凌者能夠反思過去並提出做朋友是多麼夢幻的一件事情。而且這部片子最真實的情節即是男主在經歷了欺凌者到被欺凌者的過程才認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多麼過分的一件事情。而由於電影將關鍵劇情直接拼到了一起,所以對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觀眾就會造成一種無知的錯覺,即男主是活該,女主完全沒有得到應得的補償等等。所以對於現充們來說,這部片子對於女主極其不公平,欺凌方完全沒有彌補完全,結局只是一種所謂虛假的美好。而對於我來說,這個結局真的是美好的如同夢境一樣,讓我落淚了數次。

最後,我想說的確這部片子部分情節存在一定問題,可是對於欺凌經歷者來說,聲之形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給予了我極大的心理安慰。我們不求他們能夠有多麼深刻的道歉,只是希望那些人在看過之後對已經幾乎忘記的欺凌行為有那麼一絲反思,並且對我伸出手說再做朋友吧,就已經足夠了。

所以說,男主是真正獲得了拯救,最後的夢幻真的希望能夠走入我們的現實。。。

引用一段戰吧秋米拉2的評論:

沒有人看電影會覺得自己是個欺凌者,哪怕的確做過欺凌行為的人。

所以他們並不明白作為曾經欺凌者又被欺凌的男主受到的救贖和希望。

但是同樣的,沒多少看電影的人的確被欺凌過,所以他們在道德上代入被欺凌者,但是卻並沒有切身體會過被欺凌後的孤獨和心理轉變。

最後,批判三觀不對,大罵電影理想化,甚至覺得女主斯德哥爾摩的人,都是或多或少站在第三者的上帝視角來看這部電影的,以一個「絕對道德正確」的冰冷角度來看整個電影。

說白了,在沒有做過這個事情並且中國這個背景下來看電影……很難體會內在的感覺。而救贖和理解才是電影表達的吧。

在孩子時候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和撕裂的感情,想必每個人都會有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聲之形一樣,理解和救贖後還能彌補的。

感謝樓主寫的……這也是我在聲之形裡面感受到的。


聲之形不是以欺凌為主題的作品。

但是,

聲之形(長篇)是失敗的作品。

2008年獲獎,2011年一經刊登就備受好評的聲之形(短篇),其實並沒有把石田將也作為故事的主角。

故事所講的是:有聽力障礙的西宮硝子成為同學和老師的取笑對象,其中壞孩子石田將也做的尤其過分,當出現助聽器遺失的事件後,石田將也成了眾矢之的,被欺凌的他理解了之前硝子的處境,最終與對方相互理解。

這個故事最理想的結尾就是這裡,一方浪子回頭,一方原諒舊怨。通過切身經歷達成了相互理解。

但是——

短篇作品火了之後,為了商業考量,聲之形被做成了長篇。

從61頁擴充到7卷漫畫單行本,擴容了近30倍。

但是聲之形原有的故事主核——欺凌者成為被欺凌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痛定思痛,與自己欺凌的對象達成和解。撐不起來這麼長的篇幅。

那麼怎麼辦?

只有繼續深挖。

比較理想的深挖方向其實是就著校園關係去挖,學生之間的矛盾,階層;人性的醜惡和光輝。以作者的畫功和細膩度,未必不能繼續成為神作。

但是,這樣的企劃面臨著兩個問題。

1、短篇(已經有了人氣)的主角戲份會減少,不利於作品的推廣。

2、社會反響上可能會有麻煩,短篇就已經因為以聾人遭受欺凌為主題而弄得不敢刊登了,繼續揭露日本校園中的種種不良行為,怕是會有更多的麻煩。

所以,可選的道路只有在兩位主角上深挖了。

這一挖,就變成畫蛇添足。

作者先是讓石田將也被欺凌出心理疾病,對人交流困難,然後又不斷把倒霉的事情加諸在兩人身上,讓短篇中已經通過「感同身受」解決掉的「相互理解」無限拉長。

這些其實還都算不上最大的敗筆。

畢竟作者的筆觸依舊細膩,對心理活動和主角遭遇的描繪稱得上真摯貼切。

問題出在——

聲之形的長篇里,作者為了深化人物,拉長篇幅,把被欺凌的後果上升到了「想要去死」,並且放棄了短篇里「感同身受進而互相理解」的解決方案。

於是,聲之形(長篇)就陷入了一個困境——到底要用什麼方式,讓如此痛苦,病的如此深重的兩位主角抵達充滿陽光的結局?

作者給出的辦法是——

突然跳樓!

雖然西宮硝子想要自殺可以理解,朋友因為自己四分五裂,努力的電影拍不成,至親去世了。覺得一切麻煩都是因自己而起,自己消失了就都好了。

但是,請注意——這些情節是作者編纂出來的,除了最初(短篇)里的欺凌部分之外,都是作者為了拉長劇情而編纂出來的。

這些情節的設計對人物性格有什麼深化的作用嗎?沒有。

這些情節對主題的闡述有什麼不可替代的作用嗎?沒有

這些情節是否增加了故事的廣度和深度呢?沒有

說的再通俗一點吧——這些情節是為了拖戲而寫的。

換言之,作者在7卷版本中,只是把短篇版的內容換層皮,翻來覆去的寫。讓兩個人痛苦到極限,然後試圖用跳樓造個大新聞,通過面對死亡獲得新生。

所以,不好看也在情理之中。

必定有很多觀眾會覺得——你們明明是受害者,卻一個勁的自我檢討自我傷害,做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然後世界就突然亮了,臉上的膠布都摘下來了,騙鬼呢?

雖然作品不以欺凌為主題,但是作品的「理解」主題是架構在「欺凌」這個社會問題之上的。給不出「欺凌」的面對辦法和解決方案,「理解」部分的刻畫的再好,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可能讓大多數觀眾信服的。

聲之形(長篇)的問題,是作者根本不能駕馭長篇的問題,是明明只有短篇的點子,非要扯成長篇的問題,是面對充滿現實感的社會問題,根本拿不出一個切實的解決方案,只能一味的灌下「理解萬歲」的迷魂湯的問題。

真正的優秀描寫欺凌,描寫在社會異樣的壓力下相互理解的作品是什麼?

是下面這部。

有欺凌

有溫馨的生活

有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故而以暴制暴,靠自己的雙手解決問題。

雖然不免承擔責任被退學,但至少今後的路,兩人可以堅強的一起走下去。

這才是面對欺凌,面對社會不公的正確解決方式。

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正確姿勢。

我對聲之形這部作品(長篇/電影)的最終評價只能是——

提出問題很簡單,難得是給出解決方案。以聲之形的表現,看在優秀的畫功/電影製作上,勉強能算得上是個良品而已。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作為一個曾經的欺凌者,我無比希望能和被我欺凌的人達成這樣詩意的和解。

但作為曾經的被欺凌者,我永遠不可能像女主一樣原諒欺凌我的人。

欺凌者的動機是什麼?「看著他哭出來很有趣」「和同學們做一樣的事情很有趣」

這惡意太簡單,太純粹了。欺凌的人可以輕描淡寫地抹過去,不過是「開玩笑」,不過是「不懂事」……也確實是那樣無關緊要的惡意罷了。

但被那樣巨大的惡意針對是什麼感覺,你們知不知道?想跟別人傾訴,整個世界沒有人願意傾聽;和老師說,會招致私下更嚴重的報復;告訴家長,只會得到無關緊要的安慰;今天無比的黑暗,明天也還要去學校,否則會被家長認為不想好好學習,如此循環,今天如是,明天如是,後天亦如是。那種生活沒有光亮可言。上學,被欺凌,回家哭泣,上學,被欺凌,回家哭泣,上學,被欺凌,回家哭泣,上學,被欺凌,回家哭泣,上學,被欺凌,回家麻木得哭不出來……甚至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績下滑還會招致父母的惡意相向,家裡嘆聲長短,毫無歸宿之地。

當然會想死,麻木到想死。欺負我好了,哭出來你們就會走么,那我哭好了。

我願意去忘記,僅僅是因為那段記憶中的傷疤一碰就痛,而不是因為想原諒任何人。

我沒有理由去忘記,就算自己是再如何輕描淡寫的向別人惡意相向,我也無法原諒給別人造成了那樣傷害的自己,因為我知道那有多疼。

百分之九十的好評率,是啊,那百分之十的人都是什麼人呢?那百分之九十的人也都是毫無彆扭感的給出好評的么?

在我被欺凌的故事的最後,學校領導介入,讓我接受那些孩子的道歉。我能說我不接受么?我知道我說是的話那些孩子會因此減輕懲罰,老師領導會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稱讚我是個大度的孩子。

可如果我說不是的話,老師和領導會不會對我心生厭惡?那些孩子會不會對我懷恨在心?我會不會回到那種暗無天日的日子裡?

所以我「原諒」了他們。

所以我明白過來,我從來沒有被原諒。

你告訴我你想死,隨你啊,可以不要再來靠近我,讓我回想起那些事情了么?這世界上,難道真的存在所謂的「功過相抵」?死作為逃避的手段,未免太好用了不是么?我想過死啊,你覺得那對我而言是什麼分量很重的事情?

我想我最好活著,陷入無限的自我厭惡中,永遠糾結下去,一輩子因負罪感自責下去。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因為強烈的自我厭惡大吐特吐。我無法原諒在觀看時一瞬間的認可了那種和解的自己。

或許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他們沒有被欺凌的經歷,他們因詩意的故事流淚,為此感動,美化了自己欺凌別人的回憶,陶醉在自己為自己塑造的「被原諒的欺凌者」的形象里,又被自己感動一次。

那很有意思么?

被欺凌的人會揭開好友的自我欺騙,招致絕不願意再次體驗的惡意么?

我無法接受。我請求你們,不要以旁觀者的角度寫下這麼美麗的故事,不要強求別人認同這故事,實際上這故事噁心得不能再噁心了,真的。

——————————————————

算是回答一些留言吧,正如你們所見這篇答案相當的主觀,帶有強烈的私人色彩,客觀度近乎於零。去年還沒混知乎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第一部引起我生理不適的電影,我也沒法給出客觀的評價。我所施加過或經歷過的欺凌包括但不限於起外號,排擠,嘲諷,毆打,堵在廁所,在黑板上公然侮辱,撕掉要交的作業,將手掌用腳踩在地上向上掰小拇指,用熱水燙頭皮,在冬天上廁所的時候隔著隔間倒下一桶涼水。說這些是為了讓大家直觀的了解到很多小孩子(包括我在內)那份天然而純粹的惡意與嗜虐心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傷害。而對於小孩子而言,這對他所造成的影響難以估計,很多事情也沒有辦法輕易的原諒,所謂原諒,不過是不想去想起那道傷疤或打了那個施加欺凌的人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不值。

所以這部電影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對欺凌的美化和衝突的模糊。不用和我說主題在「交流」,既然涉及到了欺凌的話題,就不應該將其詩意地美化。一部有著欺凌旗號的電影偏偏選擇了聖人作為被欺凌的對象,作為我而言無法給出好評。

將這個答案作為一個可能比較特殊的視角給出的觀點就好,讓別人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就是我寫下這個答案的初衷。如果有些感觸,能對自家小孩有所教育算是意外之喜。此後私信不再回復,罵人會舉報,謝謝各位。

————————————————————————————————

《聲之形》觀後感:來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 - 動漫論壇 - Stage1st - stage1/s1 遊戲動漫論壇

聲之形觀後感:來自健全者的傲慢之作

附上另一個視角的影評鏈接,作者fend。相信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這部作品的問題之處。


更新一下回答

因為現實裡面很多時候欺凌的下場都很慘,電影漫畫里的HE讓人看了後確實有種雨後天晴的快感。

但是我這裡著重說的是電影為了更商業更賣座,減少了原作中大段黑暗壓抑的欺凌和心理描寫,確實無可厚非,這也是我們更寧願看到的一種結果,但這就有些曲解原作主旨了。至少我看到好多人像看君名一樣地刷cp,這就讓我很不開心了。

回答時候剛剛看了些熔爐,素媛之類的,戾氣比較重,這裡先給各位道歉了。

以下原文

我怕欺凌者和受害者走到了一起這個結局,會讓大家忘記了曾經發生過欺凌的事實。

我怕這個穿插了青春的美麗愛情的故事,在唯美畫風的包裝下,讓大家淡化了欺凌的殘酷。

我們更多的時候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我們想要彌補的時候往往都是為時已晚。

我很喜歡這部作品,但我就是因為這樣害怕大家把欺凌事件帶上了娛樂戲劇樂觀的標籤。

更多的是,受害者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欺凌者,也不會原諒那些袖手旁觀的人。


更新一下,我去看了一下漫畫原作,和想像當中蠻不一樣的。人物性格轉變生硬,劇情跳躍等問題原作更嚴重,而且後半段徹底是都合主義,如果忠實原作按部就班拍一個12集的季番絕對會被花樣噴。這幢樓里圍繞霸凌的很多批評放在原作上也更合適。我現在的感想是,京阿尼的改編雖然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對同一個故事的挖掘和表現至少是優於原作的。原作其實只有五分,京阿尼改了之後,給人印象是這個作品似乎可以得十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處理好只得了六分。突然就不知道怎麼吐槽這件事了。


沒有看過漫畫原作。就我觀影的感受,看得出原作是相當不適合拿來拍電影的,因為題材的深度和劇情的複雜程度遠不是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容納的。回來之後看到許多高票答案圍繞「欺凌」所做的討論,我覺得這些討論都寫的很好,但對於一部動畫電影來說,很多批評是不太公平的。

絕大多數的動畫電影,即使是那些口碑非常好的電影,主題也是極其安全的。拍個愛情電影,劇情純愛、畫面好,大家看了很感動,就成功了;或者拍個漫改劇場版,原作還原度高、打鬥場面精彩,大家感受到了情懷,又成功了。從來不會有人抱怨為什麼這些電影深度不夠,或者立意不正。而且如果要討論立意正不正,那從龍珠和海賊王往下數,少年漫畫的立意是存在普遍性問題的,只是從來沒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罷了。現在有製作公司選擇了一個明顯更有深度和難度的主題,反而要被人詬病,沒有把主題處理好,我覺得是不公平的。既然大家有那麼多批評,那製作公司以後就多拍拍無腦戰鬥番,日常萌豚番,迴避這些敏感題材不就妥了,京阿尼又不是不會拍萌豚番。

上面這部分大家可以理解為洗地,但我的觀點是,製作公司願意選擇一個敏感的,人們不願討論的、甚至是刻意迴避的主題放在檯面上,是值得尊重的。不過在商業上,這麼做確實是極度不討巧。所以京阿尼確實是淡化了「欺凌」這個話題的份量,於是整個故事就被轉化為一個京阿尼已經成功過的套路,也就是《吹響吧上低音號》的套路。

之前有一個答案很犀利的指出過京吹明媚的青春故事背後隱藏了欺凌、排擠等等陰暗的色彩。但至少在明面上,京吹的故事是不存在好人和壞人,或者善惡對抗的,故事的矛盾只是不同角色各自有著各自的情感和目標,相互交錯形成的衝突罷了。《聲之形》中段的劇情差不多就是這個套路,植野直花、川井未希雖然性格明顯很惡劣,但仍然不算典型的惡人,相反還安排一些為他們開脫的片段。稍微離題說一句,這種處理被一些人視為是敷衍和粉飾的,我覺得這樣的處理顯然更好。欺凌者不是罪大惡極的惡人,而是包含著各種情緒、言行舉止看似可以被理解和原諒的普通人,這種處理並不會損害主題的深度,相反則是提出了更難以回答的問題。

問題比較大的是《聲之形》的結尾。中段的故事已經錯綜複雜,有收不住的跡象,比較穩妥不犯大錯的結尾是搞一點都合主義,弄一個劇情比較自然的大團圓。沒想到京阿尼想法更多,非要突出石田將也個人救贖的線。結果全片的最後一段硬生生畫成了EVA第26話,那些「X」從人臉上落下來的一刻,就差全體演員圍成一圈鼓掌祝賀菜月昴,啊不對石田將也了。不過這樣一來,劇情太牽強啊,缺乏情感高潮啊之類的問題就都來了。只能說京阿尼不愧是做過EVA外包的公司,拼著劇情說不圓,關鍵時刻也要搞點事情。

最後,我對這部劇最不滿意的不是劇情,是人設和音樂。人設當然受制於原作,但是石田將也長得像菜月昴(墜樓那一段要是擱B站,肯定滿屏幕的水果攤再見),植野直花長得像高坂麗奈(其實性格也有點像),永束友宏長得像我的英雄學院的峰田實(永束友宏是我非常不喜歡的角色,各方面的設定都過於套路),反正我是經常齣戲。至於音樂,涉及失聰題材,我個人腦補有很多背景音樂、音效發揮的餘地,但實際效果只能說非常平庸。


也總算補完了這部缺憾。高票的答案說的很好了,這麼多答案再畫蛇添足也似無必要,不過還是想稍微表達一下自己的感覺,略過就好。

電影看完的一個最大感受就是「雜亂」。

簡單說,人物太多了。男女主,同學若干人,家庭若干人,而且還分期的;事實上看一下其他幾乎所有的動畫電影,感覺沒有比這部主要人物更多的了……人物一多,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想說的太多,想表達的也太大,到頭來重心不明,起伏不顯。在這種大背景下,本片的安排也顯得越發突兀起來,比如以男主作為絕對主人公和中心,而女主在絕大多數時間則淪為了和同學家人們一般的路人角色。——這樣一來,本片的標題、女主的設定、主要的劇情、以及最終的主題思想——的所有內容纏在一塊兒,糾結不清,成功演變成了「雜亂」的感覺。

當然了,亮點還是有很多。作為京都的大作,一以貫之的畫面優秀,情感與心理刻畫精細細膩。我自己對於本片的最大觸動還是在於女主的兩處,亦即跳樓和跪地道歉,而這也是來自於女主本身設定的極端與對其成功的刻畫。

除此之外,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本來選擇了這個題材本身,就已經足以給人一定的觸動。能夠忠實地將其表現出來,可當中規中矩;但如果不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升華的話,就不能說出色。好處在於影片確實沒有囿於這個題材,而是重點選擇了另一個角度進行敘述;但是不足之處也在於這個角度還是沒有完成地非常成功,「雜亂」所帶來的起伏不足讓人仍然沒有脫離本來的題材,最終抓住觀眾的任務也還是由差點淪為路人的女主來完成。

由於時間久遠,有意或無意的劇透也很多,所以看之前就帶有了いじめ主題的先期印象。但是直到霸凌橋段的結束看了一下進度條,發現故事才剛起頭,我就開始疑惑(或者說懷疑)故事到底要說什麼了……一方面我驚喜於其沒有囿於傳統,帶給人未知;另一方面我又實在想不出在如此明顯的基調下還能翻出什麼新花樣。當然,有期待是好事。

看完才明白,霸凌、乃至殘障等明處的東西都不是重點,以男主為代表的「轉變」(或者說是大家所說的「成長」,但我覺得其實這裡面還算不上是「成長」)才是故事的本體。——遺憾的是我看出了主題,然而這於我卻並沒有多麼大的感動與欣喜。正如上面所說,感情的喚醒大部都交給了女主的兩個橋段。可是問題就在於,這兩個橋段與本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或者說與男主的故事本身)實際上並沒有多大關聯……

這樣一來,本職任務都沒有很好地完成,至於作為現實主義題材我個人最看重的「現實性」內涵的表達,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看電影的時候不止一次想到在它一年之前的A-1的《心欲吶喊》。某種程度上它們相似:同樣校園為主,同樣群像劇,女主成瀨順同樣有功能障礙(雖然是心理因素)。實際上無論看題材還是立意,本片都「應該」要比前輩高上那麼一籌,但是最終造成的結果、或者說效果卻並沒有那麼顯著,在我個人反而還是略有不如的,為什麼呢?排除個人好惡影響的話(實際上水瀨祈和早見的萌音我都很喜歡……),果然還是由於《聲》片整體的「雜亂」,分散了影片的注意力;而《心》片縱使格局不大,但勝在人物簡單(雙男女組合)、故事直白,流暢自然,發力集中的多,傳遞主題的任務也前後一致地圓滿完成。

這也就是作為同期動畫電影,《聲》仍然與《君名》、《世界》等作品保持一定鴻溝之所在。他們二者,在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本職任務的同時,也成功產出了珍貴的現實主義價值。而本片從「動畫」這個系統來說,已經有足夠的質量和深度了,但是從「電影」這個系統來說,還要多加歷練才是。

最後,我實在是不想再看這種明顯想騙人同情的片,作為一個好人,最討厭看妹子傷心了,以至於差點沒看下去……以後再做不幸題材可以,能不能不要放在妹子身上,或者把妹子畫隨意一點?不要像京都這樣不負責任地炫技,連路人都是女神級別,很容易分散精力的……


本片的核心大概就是一個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向你道歉你要不要原諒他。

我理解很多遭受過校園欺凌的人對欺凌施加者的痛恨,也尊重你們不原諒的選擇。

但問題是太多人把「不原諒」當成了政治正確,以至於如果有人選擇原諒就成了「三觀不正」。

不原諒是你們的自由,可你們也不能剝奪別人原諒的自由吧?

而且恕我直言,你的不原諒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態度而已、是你自以為是的自我滿足,看了這麼多答案,被欺凌者也只是在訴說自己多麼慘、對方多麼可恨,很少見有人說自己通過了什麼正當手段懲戒施暴者、為自己爭取權益了。這種情況下的不原諒對施暴者沒有任何的懲罰和損失,真想要快意恩仇那就肛回去啊!

另外,在評價三觀之前,要先明白日本的社會禮儀風俗,日本就是一個p大點事都要點頭哈腰、凡事以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為要的國家,你可以說這很虛偽,但這就是日本社會結構中的一環,女主認為自己說不清楚話是自己給大家帶來麻煩而向大家道歉。這種行為雖然矯情但卻不是聖母更不是什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只是日本的社會結構過於細化了矛盾的因果,要罵的話也是日本社會文化聖母病。

三觀這種東西,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文化影響下也會有區別。

講真,知乎的風氣現在戾氣十足,評價動畫不評價內容不評價劇情不評價製作,全都評價所謂的「三觀」,尤其是評價人自己的三觀還不一定正。


電影聲之形太相信觀眾的感受力,事實證明瞎子太多。

電影聲之形主角是將也,不是硝子。主題是如何從自閉中走出,不是欺凌。只能說用欺凌來推動劇情講一個傻白甜戀愛,確實很傻。

之所以君名觀感比聲之形好,只是因為君名比聲之形爽。

硝子之所以能原諒別人是因為性格導致,請各位在電影的框架內討論劇本。不要披著批判劇本的皮,去攻擊作品的價值觀。和作品價值觀不和,請直接說出來。

「因為我不能原諒欺凌者,硝子也不應該原諒。所以這個片劇本好爛。」這是你自己的聯想,不是硝子的性格。事實是按照動畫中硝子的人物性格,她原諒他人一點也不奇怪。劇本的問題不是在於硝子原不原諒誰,是在其他地方。

這次電影最多只能給7分,因為吃老本太嚴重。

最後,這個問題是在問電影如何,別老是扯漫畫。


今天的知乎還是一如既往的核平。

今天早上看到我一直很喜歡也很尊敬的一位答主 @框框框子 寫了一個罵聲之形的回答,甚至還上升到了日本民族的特性上。我一激動寫了很多回復,乾脆就整理成了一個單獨的回答。


先是作品主旨問題,很多人說作品主旨是反欺凌,這個觀點在知乎上非常流行。

答主「愚者」在他的高票回答的評論區里提到文部科學省給作品的定性是反欺凌。

其他也有很多答主說聲之形是舉著反欺凌的大旗來宣傳的。

這是不存在的。

首先,官方從來沒有說這是一部反欺凌的作品,不論是原作漫畫作者還是動畫導演,都一再強調這部作品主題在於「交流與理解」而不是「反欺凌」。而動畫官網下方的名家點評也沒有出現什麼「反欺凌」。

動畫電影《聲之形》官網

「愚者」所說的文部科學省又怎麼樣呢?

文部科學省的推廣頁面

文部科學省推廣的標語是「勇気をもって心の聲を伝えよう(懷著勇氣傳達內心的聲音)」,仍舊是在說交流,根本就跟反欺凌不沾邊。

而哪裡和欺凌沾上了邊呢?

該頁面下方的小字部分有這樣一句話:文部科學省は、いじめや自殺など子供のSOSに対する取組や、障害のある子供への特別支援教育を進めています。映畫「聲の形」とタイアップ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このような政策に対する理解?普及を図り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大意:文部科學省一直致力於應對校園欺凌事件以及自殺事件,並推行針對殘障人士的特別支援教育。我們想要通過與電影《聲之形》的合作來普及我們所實行的政策的意義)

反欺凌的是文部科學省,不是《聲之形》。而文部科學省之所以與《聲之形》合作,是因為這部作品裡有欺凌事件和殘障人士,與其政策有一定的關聯性,並且這部作品非常火。

文部科學省有給作品定性嗎?沒有。

我不知道「反欺凌」這個頭銜是誰加上去的,這個節奏又是誰帶起來的,但是宣傳裡面就沒有反欺凌這一項,日本那邊的評論也沒怎麼聽人說反欺凌。就是在中國,尤其是知乎上,一堆人給電影加上反欺凌的頭銜,然後就此展開。很多人聽說了之後,也帶著反欺凌的主觀印象去看電影。

而為什麼我要提這個宣傳的問題呢?因為《聲之形》這部作品,你帶著反欺凌的主觀印象去看,會有很大幾率曲解作品的含義。很多答主擅自給作品加上了反欺凌的標籤,然後擅自被噁心到了。

如果作者只是想描繪欺凌的話,根本不需要描繪同學那麼多心裡變化,不需要給同學們的欺凌任何理由,也不需要那麼詳細地描繪同學們從友好到排擠的過程。只需要有欺凌這個現象就好了。因為一般的欺凌,大都是出於非常單純的惡意,不需要有什麼複雜的理由。

但聲之形里所描述的欺凌,並不是普遍的欺凌。作品中的欺凌有一個很重要的起因,那就是同學之間的理解不足,這是和作品的主旨「理解與交流」牢牢掛鉤的。

所以聲之形起不到反欺凌的作用。

不認識到這一點,之後的所有劇情,所有的邏輯,你都無法理解。

這也是這部電影在日本廣受好評,但是在國內卻有如此多差評的原因。因為人家受到的宣傳是正經宣傳,並沒有什麼反欺凌的大旗,但是我們這卻有很多人受了報道偏差的影響,在看之前就擅自給作品打上了反欺凌的標籤。

「愚者」曾經分析說作品全體都是圍繞著欺凌展開的,主要矛盾也是欺凌。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故事中,欺凌的起因是同學間理解的不足。

作品的劇情根本不是圍繞欺凌展開的,從頭到尾都是圍繞交流和理解展開的。

為什麼同學們會逐漸開始排擠西宮?因為他們和女主之間缺乏理解。他們沒有理解西宮,西宮也沒有去讀班上的空氣。一個典型的例子,作品中西宮沒有理解到植野的那個圈子的人不想搭理她,而一味地想要插進去,造成了植野的反感。而植野也沒有充分理解到西宮做為一個聽障人士的心裡活動,只是一味覺得西宮很煩。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積累起來,就造成了最終的欺凌行為。

這一點植野在摩天輪上說得很清楚。也就是說,作品開頭描繪的不是欺凌,而是同學之間理解的缺乏,這場欺凌是理解缺乏的最終階段,是後果。作品反的不是欺凌,反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去交流理解的這個現象。所以才會描繪同學們因為理解不足而逐漸開始排擠女主這個過程。

而交流是相互的,交流的缺乏的責任也是相互的。西宮自己根本沒有去讀班級的空氣,所以作品中西宮不是單純的受害者,她自己也是造成欺凌的人之一。所以植野在摩天輪上才會發火,因為西宮到最後都沒有和植野交流的意思,西宮沒能看清小學的時候發生的欺凌的本質,仍舊把自己當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最後男主出事以後,西宮才真正地下定決心開始與周圍的人交流。

這就是很多人「噁心」的原因。因為如果把聲之形當成反欺凌作品,那這部作品就是徹底的政治不正確。作品想表達的一切思想,看上去都像是在給欺凌者開脫責任。「什麼?你說被欺凌者也是有責任的?你腦子進水了?」之類的。

所以為了防止有人誤解,我再強調一遍,作品中所描述的欺凌不是普遍的欺凌現象,這場欺凌是跟作品主旨掛鉤的,一場性質特殊的欺凌,所以不是,也不能給大部分的欺凌者開脫責任。

僅僅只是把作品的中心理解成「欺凌」或者「交流」這個區別,對一部作品的評價就可以產生如此大的偏差。在「反欺凌」的主觀印象下,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發現,或者不會認同作品中的欺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交流,因為在他們的理解中,這是政治錯誤,這是給欺凌者開脫。他們長篇大論地分析欺凌,結果連作品中的欺凌的本質都沒有看清,僅僅只因為他們擅自給作品加上了反欺凌的標籤。

而這麼多人都找錯了作品的中心,真的就只是因為大家有主觀印象嗎?是不是作品本身的結構就有問題呢?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直接進行對比試驗,所以不能給出確切的結論。

但是至少,我在雅虎電影上看到的大部分日本網友的評論,都沒有單純把反欺凌當成作品的中心。一些一星差評我也看了,大都說的都是作品的硬傷,比如說角色情感轉變的不自然,比如說敘事疲軟的問題(這一點愚者的回答裡面有講)等等。

比較一下日本網友和知乎上的評價的差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對作品的主觀印象對於對作品理解的的影響。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故事結構的鍋,動畫開頭對於漫畫中部分情節的刪減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我想說的就只有這些,歡迎討論(不存在的,都是撕逼)。

而找准故事的中心以後,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這個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16218/answer/122812126


剛才跟另外一位知友討論的時候寫了一點自己的理解,我放在評論區了。

那位知友說的很好,電影對於觀眾的引導是不足的,這是一個問題。


霸凌是一件關乎氣氛的事情啊,並不是有個大boss我們推倒了他世界就美好了;就像動畫里,欺負西宮的石田,轉身就被欺負一樣。

在學校嚴肅對待石田欺負西宮事件以前,班裡那麼多人有人勸阻過石田嗎?石田幾個好友有說過一句這樣太過分了嗎?不僅沒有,他們言辭間還在慫恿石田。

所以在被推出來擋劍、又被全班孤立之後,石田拒絕去接觸其他人。

最後,誰跟石田道歉了呢。

植野中意石田,為了和他打好關係,輕描淡寫一句,其他人呢?

他們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啊。

西宮被欺負的時候他們覺得西宮是個殘疾人,被欺負了無所謂,起起鬨更有笑果;石田被欺負的時候他們覺得石田是個壞人,被欺負了也無所謂,起起鬨更能伸張正義。

作為一個被欺凌、又跟欺凌我的人和平共處、甚至施害者還為我這個曾經被她欺凌的人哭了的受害者,我不能再知道那個欺凌別人的人,和我沒有什麼區別。

我也並非聖母,並非不怨恨。只是要怨恨的人實在太多了,主要帶頭欺負我的人要不要恨?恨啊;跟著她,按住我手腳的人恨不恨?恨啊;無論我躲到哪裡都告訴帶頭人我的行蹤的人我恨不恨?恨啊……

你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

每天看著我身上疤痕和血、卻視而不見的老師我該不該恨?對著家長哭訴卻被告知要去跟他們交朋友的家長我該不該恨?絕望無助坐在窗檯想跳下去的時候,罵我添麻煩的人我該不該恨?

都該恨啊,都該跟我說對不起啊。

可我都恨不起來,因為好累。

小時候沒有辨識能力,就真的以為都是我自己的錯,即使有人為我出頭我都會覺得她多管閑事,覺得我這麼惹人討厭被侮辱拋棄拒絕是應當的,你出什麼頭?

人就是這麼變圓滑的,就是這樣學到什麼叫團體的。

而聲之形完全迴避了這些……它將重點放在了受到傷害的孩子如何扶持著獲得勇氣走下去的……

可是很多時候,是受害者徹底失去愛與信任的能力,連快樂這種情緒都無法感知。

可是想想,這就是聲之形美好的地方啊。

主角兩個人都被深深愛著,無論怎樣失去都有人不願意放棄他們。

虛擬世界就是這麼美好的東西啊。


推薦閱讀:

日本人怎樣看待bilibili和niconico?
如何評價瀨戶口廉也?
怎麼評價某立派東方廚的這篇文章?
誰對幻想鄉的建立貢獻最大,犧牲最大?
口袋妖怪的動畫取得了成功,為何任天堂的其他遊戲系列不跟著動畫化呢?

TAG:電影 | ACG | 日本動畫 | 動漫 | 聲之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