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不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


量變引發質變。

古人都知道「冬則資舟、夏則資皮」,意思就是冬天低價收儲夏天才用得上的船,夏天低價收儲冬天才用得上的皮毛,然後等到夏天水流充沛市場上急缺船的時候賣了賺差價、冬天天氣寒冷市場上急缺毛皮的時候賣了賺差價。

但是哪裡來的資舟和資皮的錢?努力生產、壓縮開支。黃世仁都知道「大斗進、小斗出」。

除此以外還可以找有錢的人借錢,但是得負擔經營失敗甚至成為楊白勞的風險。

資舟資皮的事情干多了,良性循環、利滾利滾雪球、接著擴展到其他領域、最終拉開貧富差距。

積累夠多了,才談得上怎麼掌握稀缺資源的問題。

除此以外還可以從「利潤」的本質上借鑒一下馬克思的觀點。


不管是什麼資源,只要被一小部分人壟斷,它就會變成稀缺資源。

地球上的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只要一小部分掌握了某種資源的一大部分,那就能對手中無資源的人發號施令。

對人類的生產有意義的資源叫做「生產資料」。


富人制定遊戲規則,並通過教育與宣傳機器讓窮人認同該遊戲規則。


資本換成了生產資料你自然就富了~因為你獲得了奴役他人的工具!

相對於過去,這種奴役變得十分隱蔽~

不說了,再買幾套房,再從接盤俠身上剪一波羊毛?乛 ? 乛?


這是個好問題。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人群的貧富分化愈加嚴重。出乎意料的,科技的發展加深了這種分化而不是相反。

原本屬於千千萬萬普通人工資的財富,轉移到技術工作者。包括但不限于山姆沃爾頓,比爾蓋茨,以及知乎上千千萬萬所謂的碼農。

創新使這個星球的利益格局發生變化。有的人從中受益,有的人因此失業。請注意,一項創新不一定讓全人類受益,更可能的是使當時的很多人利益受損。而掌握和接近創新技術的人群從中獲利。

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工業社會石油煤炭、機器廠房、資本開始登場;信息社會技術、資本是最重要生產要素。

誰掌握了生產要素,誰就能獲得權力。宋朝以來江浙一帶的富庶,工業社會中東國家因石油受益,信息社會蓋茨、馬化騰因技術而成名,都反映了這一原理。

而一無所有的窮人,尤其是連勞動力利用價值都沒有的老病赤貧者,一直是社會的最底層。真正處於最底層的人,自由市場經濟對其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沒有可交換的資源。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不是。

我有時候想,窮人為什麼窮呢?

肯定是窮人有一套讓他窮的思維。後來慢慢覺得不是,有的窮人就是因為從事的事業沒前途,沒前途他為什麼不調整呢,就是因為他沒有調整的餘地,比如花3個月的時間去學個新手藝,孩子學費可能都交不上了。

富人呢?

發了財的人,講自己的經驗,往往強調一些個人素質,當然這些素質也重要,但是這些素質拿來做什麼?無非就是解決問題

那麼,有能力,也得先遇見有待解決的問題才行。遇見大問題賺大錢,小問題就賺小錢。只要在自己的領域裡做的好,大生意人和小生意人,在基礎能力上沒差別。

當然,這種能力,也包括可調集的資源。所以白手起家的人,往往一生幹了很多生意,最初是S款,然後L款,XL,XXL,都跟他的體量有關係。

代際傳承也是這個道理。富二代起步可能就是XXL。

所以,窮是因為窮,富是因為富。

轉機,就在有一點閑錢,或者有一點時間的時候。


題主問:「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不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

很明顯,貧富差距的本質不是什麼稀缺資源問題,而是找不開零錢的問題……

我相信用所有財富除以總人口,肯定除不開……

只要我比你多1分錢,我們就有貧富差距不是嗎?

絕對平均主義在哪個體系里都是沒有市場的啊……


正在研究全球範圍內造成貧窮的根源。等研究清楚了再來回答。先做個標記。

補充:不吹牛逼!評論里說吹牛逼的,我會記住你們,並會回來打你們臉的!時間限3個月!

我回來了!明確告訴你:貧富差距的本質不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而是他們擁有與窮人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作者:楊毅

鏈接:一張圖看清窮人思維: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窮人思維」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為什麼窮人會一直窮?僅僅是因為他們缺錢,所以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嗎?真相併非如此。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窮人到底是怎樣思考的。在此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稀缺

指「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比如,你手頭上擁有1萬元存款,但遇到急事,需要5萬元救急,你會出現金錢上的稀缺。再比如,領導交給你一大堆任務,至少得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而他卻只給了你3天的時間,你就會出現時間上的稀缺。以此類推。

稀缺心態

在稀缺狀態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你缺什麼,這種所缺乏的東西就會在潛意識裡牢牢俘獲你的注意力,並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影響你的決策和行為方式。比如,你原本想好好挑選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想再走彎路了,但在缺錢的壓力下(比如下個星期就要付房租),你可能會放棄這種想法,轉而隨便選擇一份工作(比如電話銷售)。儘管這份工作並不適合你,但可以解燃眉之急。相反,不缺錢的人,則會花時間認真挑選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帶寬

即心智的容量,也就是同一時間內我們思考問題的數量。其包括兩種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在稀缺狀態下,我們的帶寬往往是降低的,因為被眼下的緊急事務佔據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思考就會缺乏前瞻性。比如,在選擇工作時,前瞻性的思考邏輯應該是:1)、這份工作是否能夠充分發揮我的優勢?2)、它能夠給我帶來怎樣的能力提升?3)、這家公司的晉陞空間怎麼樣?是否值得長期發展?4)、這家公司在行業內的競爭力如何?是否是一個值得加入的平台?5)、我是否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理念,能否融入這家公司?而在缺錢、下個月就要付房租的情況下,你只會關心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份工作的薪水有多少?能否夠我支付房租?

管窺

即短視,以極窄的視野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從而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更長遠的事情。比如,我們為了生計而選擇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但你可能不會想到,6個月之後再次跳槽時,這份工作會為你的職業發展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同樣,只考慮薪水而不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優勢匹配度、晉陞空間、公司/行業選擇等等),也屬於典型的管窺(短視)表現。( 點擊可查看大圖,下同)

認知能力

我們解決問題、獲得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能力。這屬於智商的一部分。稀缺狀態下,會導致我們的認知能力的下降(即智商降低)。如前例所述,當他有時間回顧自己從事電話銷售的這一經歷時,他自己都會覺得這種選擇很蠢。事實上,對於我們所諮詢過的絕大多數客戶而言,當他們在回顧既往的工作經歷時,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當時的選擇並不明智,並為此而後悔。這屬於典型的由於稀缺而導致的智商降低狀態下做出的短視行為,並在現實工作中屢見不鮮。

執行控制力

我們管理自身的能力,包括計劃、關注、行動和控制。在稀缺狀態下,我們的執行控制力也會下降。比如,在職場上你往往會發現,那些對工作抱怨越多、越不滿意、天天想著要換工作的人,往往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他們很難通過高效的計劃及執行來改變現狀。

雜耍

時刻忙於處理緊急事務的狀態。你就像一個雜技演員,馬不停蹄地處理一項又一項的緊急任務,從而導致你更沒有時間來思考重要的事情。你剛剛辭去了一份十分糟糕的工作,再也不想重複那種工作狀態,於是希望好好規劃一下未來的職業生涯。但你下個月要交房租了,要用到錢;好朋友要結婚了,又要準備禮金;晚上睡覺不小心凍著了,去一趟醫院又要花去你幾百塊;手機欠費了,又要充話費……總是有各種各樣緊急的事情進入你的視線,你無法擺脫,於是,你又在思考著得抓緊時間再找一份工作,投了一個星期的簡歷都沒有得到回應,於是你著急了。好不容易有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要不要接?算了,急用錢,接吧。以後的職業生涯怎麼辦?先不管了,以後再說吧!

借用

也可以理解為透支,無論時間還是金錢,皆可以透支。在稀缺狀態下,我們可以通過借用來應對突發事件,但從長遠來看,會進一步加劇稀缺的狀態。比如,你每個月薪水3000塊,是個月光族,只夠養活自己,但某一天家人突然生病,需要5000塊救急,但你沒錢,只能從信用卡上透支。眼下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你下個月就要把這筆貸款還掉,到時候你缺錢的狀態會變得更加緊急,你的日子會過得更加拮据。

餘閒

我們可以用來支配的多餘資源。餘閒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可以讓你有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比如,當我們手頭上擁有10萬元存款時,即使當下因病急需支出5萬元,我們依然可以遊刃有餘,從容應對。當手頭的工作只需要3天就能完成、但領導卻給了你一周的時間期限時,你就不必承受那麼大的壓力。當我們擁有過硬的一技之長時,就不怕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隨便接受一份穩定但並沒有前途的工作。

稀缺陷阱

當你的某種行為會導致或加劇稀缺的形成時,這種行為就是稀缺陷阱。比如,當你因為要付房租而隨便選擇一份電話銷售的工作時,一旦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半年或一年後再次跳槽,就會跳入早就埋下的陷阱,因為用人單位會根據你以往電話銷售的工作經驗,只會給你銷售方面的offer,你想轉行的想法也最終無法實現。而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擁有餘閑,這樣才能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時候的緩衝機制。

各種類型的稀缺(無論是缺錢還是缺時間)都有著相同的組合元素:管窺、借用、餘閒缺乏、帶寬負擔。尤其是管窺心態,會讓你擱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時,就無法有效地規劃未來。

「稀缺,不僅僅會令我們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資源,而且還會讓我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無措。稀缺會使人變笨,變得更加衝動。我們不得不在流體智力和執行控制力被減弱的情況下,依靠更為有限的腦力去勉強度日。生活,就這樣變得舉步維艱起來。」——稀缺,P76。

我們可以用一張圖來表現窮人的思維方式:

透支只能解決眼前,但未來你要加倍償還

無論稀缺以什麼形式呈現,都會導致借用。但由於借用而產生的後果和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

「將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擱置一旁,與借用無異。你通過不去做這件事情,而為今天賺到了時間,但卻增加了未來的成本,因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時間(很可能是更多時間)來處理這件事。」——稀缺,P135。

表面上看,借用是因為某種資源的稀缺而導致的。比如,缺時間的人會說,再給我一些時間,我就能保證任務進度;缺錢的人會說,再給我3000塊錢周轉金,下個月的情況就會好轉。

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原書作者或許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他特意指出:

稀缺陷阱尤其會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只要再多一點資源,就能擺脫欠下的所有債務,就能逃脫這個惡性循環。——稀缺,P150。

而當真正給你資源的時候,你能否擺脫這個惡性循環呢?未必。作者特意進行了實驗。印度市場有一些小販,因為負債而導致日子過得非常拮据,也沒有現金用於擴大生意。作者對數百名小販進行了跟蹤研究,將他們分成A、B兩組:A組維持現狀,沒有對他們進行資金救助;而對於B組,作者為他們提供了一次性的資金補充,幫他們還清了所有債務,讓他們逃離稀缺陷阱。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跟蹤研究之後,大家可能會覺得B組的日子會過得更好一些。而事實並非如此。跟蹤研究發現,對於B組無債一身輕的小販們,在最初的幾個月里,並沒有將現金隨意花掉,也沒有再次借債,生活狀態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在隨後的幾個月中,這些小販們又一個接一個地回到的最初的狀態。等到一年結束之時,他們所有人累積的債務量都等同於沒有得到現金救助的那一組。

我們都會驚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在核心關鍵在於餘閒的缺乏。雖然沒有債務,但這些小販們日子依然並不輕鬆,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時(比如婚禮、生病等),他們就無力應對,只好再次借債,從而陷入稀缺陷阱,重蹈覆轍。

任何一點小小的不穩定都會威脅到生存於稀缺陷阱邊緣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餘閒去吸收這些不穩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響自己的生活。」——稀缺,p154。

現實案例復盤:我們是如何親手將自己推入絕境的?

在進行生涯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客戶在犯了錯誤之後,都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以往的生涯道路上所犯的錯誤所在,並深刻總結了教訓與經驗。一位客戶在經歷了7年的彎路之後這樣寫道,「一定要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儘快成熟起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需要做什麼事,選擇勝任和適合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不然會很累還沒有成績,也無法成長。」另一位畢業3年、換了4份工作的客戶寫道,「對於職業生涯還是要提早做規劃,多想想自己適合什麼,應該怎麼努力,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不能得過且過,時間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掉了。」

一定要從長遠考慮。這個道理看起來淺顯易懂,但在稀缺和管窺心態的影響之下,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此時你的執行控制力是降低的。對於那些職業發展不順、一直在走彎路的人來說,他們的很多行為,比如先就業再擇業、追求穩定、缺乏長遠的職業規劃意識,都是屬於典型的借用行為。這種行為的後果不會馬上顯現,往往會在2、3年甚至3、4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等到事情陷入危機之後再去想補救辦法,要比事前控制困難得多。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在步入職場之前就進行前瞻性思考,從而導致他們犯了一個又一個錯誤,並將自己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然後又要花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來彌補錯誤。

我們可以通過一張圖來複盤這些職場loser們的生涯發展歷程:

在《稀缺》的143頁,有這樣一段話:一直靠借貸為生的人,並沒有在他想要的東西上花什麼錢,許多收入都用在了償還貸款上;工作一直趕不上進度的人,並沒有用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而是將許多時間用來追趕早就應該完成的工作。

同理,對於那些正在走彎路的人而言,他們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未來,而是將許多時間用來走了一段又一段彎路,重複原來已經犯下的錯誤。而導致所有這一切惡性循環的根源,都是因為稀缺心態而導致的管窺行為,讓你擱置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相比較下個星期就要支付的房租而言,思考未來的職業生涯雖然重要、但並不緊急,可以向後推,等半年以後有了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再說。而真正等到半年以後,那時候還會有其他緊急的事情纏著你,於是,這件事情又不得不再次向後推。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推遲,不知不覺間,兩三年過去了,你本該早就思考的重要問題,直到此時才因為實在無法忍受之前的短視選擇而帶來的重重壓力,最終決定痛下決心,一定要從長遠角度好好思考下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此時,往往是為時已晚,因為你所面臨的壓力更大:年齡的壓力、買房的壓力、結婚生子的壓力、缺乏一技之長的壓力、世俗觀念的壓力……讓你無法呼吸。更要命的是,在這些重壓之下,你的執行控制力也在下降,你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勇氣和激情。你脖子上卡著一把枷鎖,你拚命掙扎,想取下來,但卻無能為力。於是,你只能被迫接受現實,苟延殘喘,痛苦無比。

有人在知乎上救助,真實地描述了這種痛苦掙扎的心理狀態:

……最近剛經歷了很多,比如剛生了孩子,比如父親剛出院,比如對自己的現狀很不滿。以前沒覺得壓力很大,可能是父母和老公幫自己分擔了些許,但是自從父親生病,感覺生活似乎一下子緊湊起來,經濟上的不寬裕更將這種現狀展現的淋漓盡致!我萌生了換工作的想法,然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一孕傻三年,在沒有找到新工作時候就辭掉了現在的工作,找了一個很累但是也許薪水很高的地方,但是發現結果不盡人意,然後辭職,然後又回原來的工作,可是卻更加糟糕!不知道以後的路怎樣走,應該等待時機成熟再離職還是一直在這裡坐吃等死?希望有人能幫我指條明路。

很多人都期望穩定。但真正所謂的穩定,指的不是永不被辭退,而是能夠讓你構建起強大的根基,在你遇到突發事件時,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否則,一旦風險來臨,你的餘閒不足,你立馬就會陷入稀缺陷阱,生活從此進入一團糟的惡性循環狀態。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稀缺陷阱……根源在於對資源的錯誤利用,從而出現了實際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後一步,一直在償還上個月的支出。用這種方法管理並使用資源,會讓我們感覺所擁有的資源變得更少了。對稀缺進行放大的行為,就像複利一樣,會使最初的稀缺變本加厲。」——稀缺,p143。

稀缺讓我們變窮,我們缺錢、缺時間;而管窺則導致我們往往只顧及眼前的緊急事務,讓我們陷於雜耍的境地,越來越忙。於是,窮忙由此而產生。更要命的是,窮和忙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越窮則越忙,越忙則越窮。

稀缺陷阱的根源在於對資源的錯誤利用,從而出現了實際的短缺。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只需要一個辦法:重新分配自己的帶寬資源,在帶寬充裕時及早將重要的事納入到你的考慮範圍當中,為未來的選擇創造足夠的餘閒,這樣即使面對危機,你也能夠遊刃有餘,擁有足夠自由的選擇權,不會再被「雜耍」和「借用」推著走,這樣你的職業發展才會步入良性循環。

那麼,「及早」是什麼概念?什麼時候思考這些重要的事才最合適的時間呢?就是在你帶寬最充裕的時候。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時間段:一是大四之前(最好不要超過大三),二是你畢業後步入職場的前3年。大學期間思考,因為此時是你的經濟壓力最小的時候,不需要去考慮租房、水電、買房、結婚、生子等問題。步入職場的前3年思考,是因為你的經濟壓力相對較小,年齡還有優勢,對於職場也有一定的認知,深刻理解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前瞻性的思考,選擇最合適的方向及路徑,及早回到正軌上。一旦錯過這兩個最佳時機,則意味著你不僅要承擔巨大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還很可能陷入由於短視而導致的一個又一個稀缺陷阱當中,無法自拔。

警惕稀缺的另一個極端:由於餘閒太多而導致的拖延

由於餘閒的缺乏而導致稀缺陷阱的出現,所以,我們要在帶寬充裕時及早將重要的事情納入到考慮範圍當中。但這是否意味著有了餘閒就萬事大吉了呢?堅決不是。這裡要警惕稀缺的另外一個極端:由於餘閒太多而導致的拖延。

「拖延,就是對眼下之事的過分關注,是陣發性的盲目樂觀。我們將需要去做的事情擱置起來,我們將本應存下的金錢揮霍出去。我們錯誤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資源,存儲下來的金錢和做完的事情太少,無法免於那些可能會威脅到我們的稀缺。」——稀缺,p156。

比如,你因為忍受不了上一份隨便找的工作,而產生了堅定辭職的念頭,並下決心要好好規劃一下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但現實的壓力讓你產生短視,於是就隨便接受了第二份工作。但幸運的是,雖然這份工作只是隨便找的,但薪水和工作狀態都遠遠好於你的預期。於是,你產生了盲目樂觀的心態,以為這份工作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於是,好好規劃未來職業生涯的想法再一次被拋之腦後:「以後再說吧。」於是,下一個稀缺陷阱就這樣被埋下。

但它並未消失,只是被推遲,靜靜地在將來的某一天等著你。


不是。是因為窮人只講個人奮鬥,而富人還考慮歷史進程。

PS.當然,有的富人不一定是真的考慮的了歷史進程,只是恰巧蒙對了歷史進程的窮人而已。


複利的力量。 資本可以以複利遞增翻倍 勞動力難以達到複利遞增


貧富差距拉大只是表象,資本回報率高於人力回報率才是本因。

握有資本的人(富人)同時段獲得的收益高於個人產出(不論有多努力),周而復始差距越來越大。


是,不過這是結果。貧富差距產生是從人們在爭奪貧資源時獲得領先優勢的時候開始,由此,馬太效應出現。所以,拿個好位置,建立優勢,並不斷鞏固才對吧。在這一過程中,結果最重要,手段無所謂。當然,還要看個人的取捨。


錢可以生錢,有錢能讓你強大,強大能讓你在競爭中壓倒貧困者,就這麼簡單


玩過德州撲克嗎?最初籌碼都一樣,後來會不同。

哦…加一句,真正的稀缺資源在槍手裡,畢竟命比錢值錢,並且和財富正相關。


是。擁有稀缺資源越多,在社會博弈中就處于越有利的地位,手裡籌碼越多。

強者能爭取更多的利益,享有更多的利益就會越強,良性循環。反之則惡性循環。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稀缺資源不只是物質上的,而且也包括意識上的。比如過人的智慧,敏銳的眼光,廣闊的人脈等,在這些方面窮人有憑此逆襲的可能。但物質決定意識,富人與窮人相比,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接觸到很多窮人接觸不到的東西,所以也比窮人更有優勢。


我覺的,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貧富差距是個必然產物,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來應對的話,我認為這個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一個絕對壟斷的極值,所以遏制貧富差距的主要是靠政府來調節而不是市場,最主要的調節手段就是稅收,像北歐那些基尼係數很低的國家往往都是高賦稅和高福利,用賦稅和福利在縮小貧富差距。

那麼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什麼,我覺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然壟斷性,尤其在互聯網和物流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這種壟斷性會變現的更明顯更快。如果你要說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的換,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對的,遏制貧富差距基本都靠政府政策,如果能夠控制政策制定的權利資源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控制了貧富差距的調節能力。


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人類天賦差異。更悲催的是天賦能夠遺傳。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預,貧富差距能大到讓社會崩潰的程度。


第一代貧富差距來自天賦。比如同樣趕上改革開放的同一個村裡一起外出打工的兩個年輕人。多年後一個成了企業家,另一個還在搬磚。

第二代以後的貧富差距基本就是壟斷的結果了。企業家的子女能得到優秀的教育,良好充足而豐富的物質保障,優質的生活環境和人脈資源,父輩的提攜……等等。窮人的孩子,除了高考,好像什麼都沒有了。

基因的傳承雖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連續幾代人進行優質的結合,其後代天資更出眾的可能性要比窮人高好多倍。

如果你的父母是窮人,你想變得優秀很難。

如果你的父親是習...,你想變得平庸很難。

中國現在處於富一代後期的時代。雖然向上的渠道開始收縮,但是還有不少機會。再過個30年,窮人想翻身,基本只能靠變異了。


主要是土地兼并,由於土地兼并。地租的收益在長期平均大於經濟增長率。導致極端貧富分化。富者阡陌縱橫,貧者無立錐之地。當然導致兼并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比較邪惡(比如漢代桓靈時代的土地兼并,羅馬帝國格拉古兄弟時代的霸佔土地趕走自耕農等等),少部分帶有運氣。但是那之後就和絕大多數人的能力或者說智力和基因沒有什麼關係了。就如同社會發展的正常的停滯時期,一般租金的收益率會大於社會經濟增長率,這樣財富的集中在自然狀態下不可避免,而這種集中本身屬於熵的降低

,而自然界熵的增大是一個自發趨勢。結果到最後不可持續,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是王朝更替,社會動蕩以及之後的激烈的重新再分配。對人來說就是不斷地生長長大最後不斷衰老然後死亡。


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其實供給卻嚴重不足?
高級微觀怎麼學?
如何通俗地解釋「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
hicks分解的替代效應和分解效應與slutsky方程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是一回事么?
高級微觀經濟學相對於中級微觀經濟學,是不是能說more math, no more insight?

TAG: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