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聽電台是種什麼體驗?
一百年前電台是信息傳遞的唯一渠道,當今電台已不是剛需,電台文化會如何發展呢?
我不知道電臺在其他人的觀念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但至少它們對於喜愛音樂的人來說仍然是保留最完整在地性的音樂媒介。你可以通過 TuneIn Radio 像阿拉伯人一樣聽阿拉伯音樂,像俄羅斯人一樣聽俄羅斯音樂,像荷蘭人一樣聽荷蘭音樂……你說這是「世界音樂」?對,這些就是最不世界的世界的音樂。
另外,在旅行路上不妨聽聽當地的電臺,這是你和這座城市的生活發起關聯的最簡單途徑。聲音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看電視,影像+聲音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你在看一場秀
聽廣播,更像一個朋友在你身邊
他的聲音是深沉的還是清亮的、氣息渾厚還是呼吸短淺、聲音裡帶著笑還是含著淚你甚至可以閉上眼,跟著聲音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再沒有一種傳播媒介能讓人如此專註,享受著沒有距離的溝通瀉藥。
做電台的初衷是因為,總有一個寂寞的時候,需要一個聲音陪伴。
不然,「當我自己不說話的時候,屋子裡就徹底安靜了。」知乎處女答,不邀自來。
打了很多字,文不對題,又刪掉。關於電台,總是有很多的話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
我心中真正意義上的電台並不包括網路盛行的錄播形式,而是傳統的實體直播形式。對我來說,電台的意義大概就在於它的實時互動性。你在說,我在聽。你放歡樂的歌,我就想像你在直播間扭動的樣子;你放傷心情歌,我就在猜你是不是也想起了什麼往事。是一種分享和陪伴吧,雖然不在身邊,可我知道這個城市,這個世界,還有一些人和我是一樣的。
一個好的節目,主播的聲音、普通話、稿件內容的準備等等都不是第一位的,主播這個人本身才是第一位的。主播的情懷、學識、歷練、胸懷,才是成就一檔節目好壞的根本。多年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說,廣播是有情懷的媒體。我沒有在販賣情懷,但我覺得情懷對於廣播真的很重要。
還有,用聲音去遇見、想像一個人,比用眼睛奇妙多了。自己聽電台的經歷就是14年上半年去美國交流的時候,每天早上起來就打開網路廣播,做飯的時候,晚上從實驗室回來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都會收聽杭州的交通91.8,這讓我覺得熱鬧。那時候是一個人租房住,實驗室的也只有周末會聚一下,平時都是一個人,去交流的地方是一個很鄉村的大學,路上幾乎都沒人,所以平時會很孤單,一個人在家就想聽聽人聲,但是聽歌似乎不那麼緩解孤單,所以我選擇了廣播。當時是覺得廣播是別人在放,你不知道接下來是什麼東西,所以會有意外,會有新鮮感,而且比如我聽的交通91.8,會有路人司機來報路況,這些路這些地名都很熟悉,都可以想像那個場景。還會有各種突發事件,會有新聞評論,主持人還會講各種段子,很有意思。一般每天早上,因為時差關係就是國內的晚高峰,就聽到中和高架緩行3公里,玉古路北向南方向堵車,隊尾已經排到了天目山路路口,覺得很生活。中午的時候比較無聊,一般都是深夜檔,作為一個交通節目,深夜檔幾乎都是放歌,好處就是聽了好多沒聽過的歌。晚上就很有意思了,早上起來就是早高峰,還有一個關於一個社會議題的嘉賓討論節目,會有聽眾的微信參與討論,有針鋒相對的觀點討論就聽著很有趣。再晚一點就是著名的我的汽車有話說,於虎老師幫著解決各種有關汽車的或者無關汽車的事情和投訴,聽於虎老師發飆,有車子出問題4s店不承認的;有買了手機被騙的;有買了二手車發現是事故車翻新沒告知的。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是寶馬的水箱問題,於虎老師每天上節目就給廠家和4s店打電話,最終得到解決,還有就是關於公交的什麼問題,找了公交的、地鐵的、市政府的、市民代表、特約評論員,來一起討論解決。
周末和節假日還會有特別節目,各路主持人輪流上陣,各種路況、段子齊飛,浙江第一洞杭金衢的新嶺隧道又堵上啦,雙向緩行3公里;某某地有病人要轉移到浙一,走杭金衢,轉繞城,車牌是XXXX,請來往車輛注意讓行。
不過,總體來說,我就是在燒飯的時候,睡覺前運動的時候,才聽廣播,其他時候,比如吃飯的時候,休息的時候,更多選擇就是看視頻,唯一讓我主動選擇聽的就是我的汽車有話說。而且回國後就沒聽過了,主要是其他的休閑方式太多,廣播相對就不夠那麼吸引我,而且國內很熱鬧,也沒有需要聽人講話的需求,而我的汽車有話說的播放時間要幹活,所以就沒再聽過了。不過我覺得這種專業導向的廣播應該還是很有市場的吧,我打的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包括自己開車也經常會聽交通廣播。電台是唯一一個你開車時可以合法使用且相對安全的媒體工具了吧。開車打電話,不行;開車看電視,不行。只有聽電台。而且它的伴隨性很強,他基本上不怎麼影響你手頭在做的其他事情,但是伴隨的時間也很短,基本上只有你在路上的這段時間。同時電台也是信息傳播最快的媒介之一,除了網路即時熱點推送的文字新聞之外,電台的新聞傳播速度起碼比電視快得多。雖然沒有畫面,但是信息傳達量依舊足夠多。像我在做節目的時候,突然網站跳出來突發新聞,和台里編輯記者領導一合計,基本上幾分鐘之內就直接可以拉掉正常的節目開始做突發事件的特別節目,隨時更新隨時播報。
電台和互聯網音頻平台相比而言,前者是 PGC (專業產生內容),後者是 UGC (用戶產生內容)。電台的制播體系相對要專業很多,盈利模式相對固定,主要通過販售廣播廣告、冠名廣告等來實現營收,搭建電台,布置發射塔,建立節目創作機制等,都是高成本的專業技術工作;音頻平台大多是在積累用戶、引進流量,從國內外行業現狀來看,盈利模式還沒有足夠清晰,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流媒體技術,可以使制播成本大大降低。電台大多使用的是調頻無線電訊號載波,聽眾的使用成本幾乎為零,和移動互聯網相比,不會收到流量費率、帶寬的約束。無論如何,從音頻內容承載的文化上來說,由於兩者的形態非常接近,都是通過音頻節目來傳播內容,因此可以把互聯網音頻平台理解成電台文化的一種延伸。兩者的收聽習慣和場景也很相似,這也是音頻內容的伴隨性所決定的。綜上,音頻內容的分發機制儘管已經在技術層面上產生了偉大的變革,但電台文化只會由於內容供給的豐富而變得更加多元,有更多的互動和選擇。
電台聽的是心情和情境,刷手機獲得的是資訊。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即使離開了電台,我仍然懷念話筒。雖然有時候會對周圍朋友沉迷於深夜情感節目嗤之以鼻,但我仍然想念那些年晚間10點在話筒前肆意大笑的我——大晚上的鬧騰脫口秀。以至於現在不在電台了,仍然時不時地收到微博私信尋找我。那些號稱:聽著我節目長大的孩子們,忽然覺得很感激他們,因為他們的記憶,我似乎從來沒有被遺忘。
我的節目是學生類的深夜脫口秀,從發簡訊互動的時代到發微博互動的時代,再到微信公眾平台互動的時代。但我的節目並沒有因為互聯網的發達遭遇什麼特別大的影響。無非是內容的時效性要跟高了,還要把自己創造成一個段子手。說實話,這些對我來說,還不如一個不懂行的領導指手畫腳喊著改革改革帶來的衝擊大。
雖然我也不太明白,這幫從小學到大學的一幫人,聽我和搭檔吹牛逼就這麼可樂?但我們切切實實地想在這個時候,給每一個趕作業或者還沒有睡著的同學帶來好玩有趣的東西。給他們一個平台,向更多的同齡人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正在追的電視劇、隔壁班的校花是怎麼被猥瑣男追到的、老師的經典口誤、哪個學校的廣播站的廣播劇做得最好、自己班的白蓮花如何在班草面前上演瑪麗蘇、遊戲中有哪些隱藏的副本……
以至於離開電台後,偶然的飯局遇到以前的聽眾,他覺得,那個黑暗的奮鬥的高三,有我們陪伴著,是一種幸福。啊,陪伴呀!看來,廣播的#陪伴屬性#倒是吸引了不少人。
開車的時候,睡覺之前,工作的時候,寫作業的空隙,兩個2B似的瘋子和你分享各種好玩的東西,打動你的東西,讓你不感到寂寞。
一種,在你需要別人陪伴的時候,獲得的陪伴吧。這可能就是廣播的意義。上學的時候喜歡聽music radio,工作到了其他城市了,上下班路上聽純音樂類廣播。電台適合於落單的人,使一個人的世界不那麼孤單,起碼有音樂和主持人的聲音作伴。
中學老師說過,電台(也可以引申為音頻節目),對一類人是很重要的:盲人。
他們的體驗,這個不用多講了吧
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裡,有時節假日的午後,就想一個人靜靜躺在陽台,安靜的聽一下午的電台。
電台在今時今日的存在價值,我覺得最主要是能在這個充滿複雜多維度媒體的時代,在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無時無刻都被資訊或強行或自願浸潤的時代,能有這麼一個單一的,單調的渠道和平台,讓你拋開視覺等其他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思考力的元素,讓你全程全心全意聚焦於一處,靜靜地,與自己對話。你看似在聽別人的故事,其實是借他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開自己的懷。尤其是在獨自開車的時候,聽電台節目(網路電台文化對談類節目),真的比聽音樂更有感覺,更入腦,彌補了因工作繁忙和生活繁瑣而缺失的閱讀機會,因此,聽電台開車成為了我獲取和更新信息以及提升思考智慧的主要渠道。
確定不是剛需??讓廣大司機們情何以堪?!個人認為就算傳統電視淘汰了,電台都不會被淘汰。
瀉藥
因為是我的工作,所以我個人聽電台更多是為了自己的業務提升。
不包括網路電台的話,可能地市級或者省自治區級實體電台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本土化,接地氣。
現在電台基本都是開車的人聽得多,基本屬於伴隨式收聽,所以在內容上,可能小單元節目,簡短的節目會更受歡迎點,當然也不排除做得好的其他大板塊節目。
現在感覺不會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電台鼎盛期了,那時候一個電台火的主持人開個什麼現場見面會,萬人空巷一點都不誇張。
言語上有點混亂,想到什麼答什麼,還望海涵。
謝邀。 作為一名前網路電台NJ,關於電台,我確實有一些想說的。 首先,題主問的是電台會如何發展,現在電台的主要模式包括傳統的實體廣播電台和虛擬的網路電台兩種。前一種據我所知目前大部分的受眾主要是開車一族,包含私家車主和的士司機,一方面可以獲知有效的路況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夠聽聽歌曲,聽電台主播侃侃大山解個悶兒。後一種網路電台是近年來開始流行起來的新形式,像比較知名的有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其特點是不受節目播出時間的限制,內容也比傳統電台更為豐富,但其互動性較差,身邊也少有朋友會專門為某個節目的播出而專門等候,大部分都喜歡上網聽聽有聲小說,作為消遣。 我自己之前在清晨音樂電台上做過一段時間的NJ,主要是播一些溫暖小故事,也會伴隨一些點歌的環節,當然點歌都是通過粉絲從後台私信我,我提前收集起來再錄進節目里。這一開始只是一個嘗試,我想在這種錄播的節目形式裡面增添一些互動。當然也有我的一點私心,因為小的時候家裡早上經常聽廣播,特別羨慕那些能在上面點歌的人,所以如今自己開了節目,就想提供一個這樣的渠道給大家。不過我心裡也有一絲疑慮,就是不知道這種多年前的形式放到20年後的現在會不會有些老土……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幾期節目播出後,點歌的反響非常熱烈,我開始源源不段地接到點歌的私信和粉絲朋友的留言,而且從點歌的內容中可以看出,留言的大部分都是高中生和一些20歲出頭的年輕人。直到節目關閉後的兩年內,我仍然會時不時收到點歌的私信,但非常抱歉,也是因為這種藉助平台的錄播節目固有的滯後性,所以這些點歌我自然沒辦法再播出。然而這也讓我看到了電台的長青的一面,或許我們的科技一直在發展,技術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深度溝通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作為人的本性是一直不變的,我們都需要愛與被愛,都需要表達愛和接收愛,或許是我們骨子裡的含蓄,我們更願意藉助一首歌,一個媒介還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在某個下雨的晚上,你關上房音里的燈,窩在柔軟的沙發上,你打開廣播,關閉除了聽覺以外的其他神經,就靜靜地聽著,聽著主播的聲音,聽著暗戀的人,心愛的人,或者是陌生的人借著電台訴說著內心裡最柔軟的情感,一曲作終,內心也會跟著安定放鬆下來,或許這就是電台無可取代的部分意義吧。
其實對於好的電台節目的話,作為聽眾,多一份學習和接受少一份挑剔和不尊重.然後在對的時間收聽對的節目,比如早晨個人認為就應該聽聽新聞,中午休息時間個人認為最好聽聽脫口秀類廣播來調整一下心情,到了晚間下班時間,最好聽聽歌曲類,私家K歌房類廣播,夜間的話最好收聽一個暖心的小故事類的廣播,可以在勞累忙碌一天之後聽一個小故事懂一些小道理之後靜靜的入睡!如果是作為一個主播的話,多一份認真和真性情,少一份敷衍和不屑,能夠和聽眾去互動交流,最好每次再做完節目下來之後,都要認真回聽幾遍,然後在聽聽最近幾天的節目,找找區別和進步,這樣的話,相信不管是哪個方向的節目,都一定會特別的受大家歡迎!
我工作的時候一直喜歡戴著耳機聽點什麼,音樂啦相聲啦,有天突然想起來我的mp4還有收聽電台的功能,打開聽聽吧。。。。。額。。。什麼感覺呢。。。感覺自己像是坐在計程車里一樣。
謝邀,親測開車黨最愛,在地方電台,上下班高峰期的電台主播知名度高的不行。
謝邀。但是題目錯的很厲害。一百年前,電台也不是唯一的信息傳遞渠道,只能說是面向大眾比較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從信息傳遞的剛需來說,網路也早已勝過電台,現在它更多的是以音樂、脫口秀、故事、雞湯等娛樂的方式出現,而娛樂是無所謂剛需的。目前電台的紅火也只是受制於網路帶寬、費率和廣播牌照而已。講真,不是為了工作,我是不怎麼聽廣播的。廣告太多。
你開過車嗎
推薦閱讀:
※喜馬拉雅FM上有什麼好的電台?
※如何自己做一個電台?
※愛音樂的孩紙來說說這個電台的功能和體驗如何?
※廣播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DJ是如何做到在歌曲前奏播完之前恰好把播音詞講完的?
※為什麼有反相的立體聲錄音製品在調頻電台播出之後會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