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如何解讀?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因為不自生就能長久嗎?說不過去啊 。那人也不自生就能長生嗎?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不自身跟人後其身,外其身有什麼關聯呢? 這個對比也有點。。。

這一章雖然好翻譯但看得並不明白


天地長久,我們看到天地一直存在,是因為天地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左右。天地不參與這個世界的競爭,既不想好,也不想壞,所以無論這個世界的萬物向什麼方向發展,它都還是天地,因為無論你成了什麼,你都是天地。青山綠水,滿天霧霾,核爆遍地,繁花似錦,都是天地。所以天地可以長生,是因為天地本身不向一個方向生。向一個方向生長的,最終都死了。向左會走向右,向右的會走向左。向左向右都會死,無所謂左右才不會死。

火箭對公牛,想火箭贏的,總有願望實現不了的時候,想公牛贏的,也總有願望實現不了的時候。想他們一個贏一個輸的,這個願望才總能實現。當然,你可以不讓他們比賽,這是另一層邏輯,但我如果繼續給你抽象你又看不懂了。

所以,你想長久,讓你的慾望落到沒有左右好壞的地方,容納所有的東西,你就可以長久。你會死有什麼所謂呢?死也是你慾望的一部分——反過來,你為什麼要死呢?生也是你慾望的一部分。

大海多麼強大,傻逼們的雞湯會說:「你們看大海能有今天,經歷了多少的努力,經過多少年的耕耘才得以實現啊。」,但大海在乎過嗎?是你們這些河流非要流進來的,關我鳥事?聖人站在那個位置上,你說你好厲害啊,我這麼努力怎麼就是爬不到那個位置上呢?切,你爬就是要把別人踩到腳下,你永遠都爬不上去。人家聖人大家覺得讓他到那個位置上對大家有好處所以他才在那個位置上的。

不參與左右競爭才會成為聖人,這是一個內在的邏輯,但你非要按字面理解我的意思,活該你看不懂:)

BTW,有人私信我,說我「戾氣太重」,讓我修修佛「安寧」一下。我估計抱這種小心思的人不少。你看見了我用「壞」的,「暴戾」的表述,難道你沒有看到我也用了「好」和「平和」的表述的嗎?我故意混合這兩者來給你做這個表述,就是讓你不要看錶相,聚焦到問題本身上,老想著中國經典就是留著長鬍子,面前焚一爐香,被人扇一巴掌都要想半天是誰打的,你離我大中華的實用主義哲學遠得很吶。


也許答案有些偏離主題,但也許好理解,求勿噴

市場經濟的最高原理:非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無私。這就是鄧爺爺提出市場經濟是優化社會的原理。

就是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做生意,活躍了市場,帶起了供給,這樣市場就活了,越來越多的人就有就業的機會……按照這個理論,一個人先富起來,帶動其他人再富起來。市場是個良性循環。你把包子賣給我,我有了力量就可以好好種田、養豬……之後更多的田、 ……更優質,更多的人可以吃到肉包子。你的生意更好,就可以買房了,送孩子受教育了,那麼教育就上去了,國家人才多了,建設的更好了………看起來是鼓勵私,其實還是為了公。

這樣便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有中國特色的,這是道德經的推論。可是問題出在人性的引領,人性的進步是相當緩慢的,而且也許會退步。


其實這段話特別不好理解。題主問的主要是兩個問題:1.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人不自生,為何不能長生?2. 天地不自生跟人後其身,外其身有什麼關聯呢? 下面我一一解答一下。

1.題主對第一個問題的困惑,我想是因為題主把天地和人比作了同類。事實上,天地為無,為陽,為實,為氣。人為有,為陰,為虛,為形。

外為陽,內為陰。就天地與人而言:天地無形,故處外。人有形,處內。 《黃帝內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自生,即為由無到有(即無生有)的過程,亦或由外而內的過程,或由過去到現在的過程,也即由氣成形的過程,故曰自然。

那不自生呢?天地為無,其特點就是:無思無為。或曰無心。其作用過程,就是感而遂通,故曰: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為主而為客。不處內而處外。故不自生的過程,即當有或形動的時候,也即為主的時候,就是一個由有到無(即有生無)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陽長陰消,天地生而萬物亡的過程。

人(這裡指眾生)呢?也不自生。但因為人為萬物之一。故不自生的過程,即為天地生而萬物(包括人)亡的過程。

2.自生,即內生,亦即形生。故天地不自生,即天地無形(即形化氣),處外。

何為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前南後北前為南,為陽,為上;後為北,為陰,為下。

對萬物來說,總是由下而上(由下而上的過程,即負陰抱陽的過程,為自然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由現在到未來的過程)。故下為先。亦即後為先(這裡的後為空間上的後,先為時間上的先)。故後其身而身先,即由下而下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由現在往過去走),故曰身先(和神仙音同)。故古語有: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外而內,為來(可以理解為由過去到現在),來者即為眾生由內而外,為往(可以理解為由現在返回過去),往者即為聖人。

來,意味著(物壯則老,道德經語)死。往,意味著(老者複壯,黃帝內經語)生。故有往生之說。故外其身而身存也就好理解了。

也許懂的人會比較少吧,先寫到這了


第一段很簡單,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久,以其不自生,完全可以用原文的意思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裡就要結合前後思想,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居天下之後,故能身先於天下

老子教人,無為,守弱,清凈,不爭,實則就是明白了道的一種規律:物極必反

第二段理解起來就是,按照道的規律辦事,居後,便能身先。居外,便能身存。居無為,便能無所不為(每個人理解不同)。居弱,能勝剛強

所以才寫到: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這樣再去理解第一段,就簡單了,甚至結合上下文都可以看出這種規律


求自樂的人不但不會快樂,反而經常產生痛苦;求利他的人不但自己快樂,而且事業圓滿成功。用佛法的智慧觀察,利他心的意義和價值超越一切。—《為什麼要利他》

————————————————

天地孕育萬物,但是他有孕育自己嗎?聖人運化世間,可有想過私利?(或者說怎麼可以摻雜私慾?)

《周易》里有一句話:「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這是天人合德的表現,天人鬼神皆弗違是因為懼怕嗎?不是的。從根本上說這符合了天人鬼神的內在需求。

如果心下有私,土地說我被過度開採就會死,所以你們都不可以開採;老天說我今天運行的很累乾脆讓大氣層散了吧,你們愛咋地咋地;政府說我要有錢,錢都拿來養政府,那麼會長久嗎?

有句話叫——會存在是因為還被需要。當過去超過了循環圈所能承受的,壞掉,然後大家一起玩完;當脫離了循環圈,卻產生不了正常良好可持續的循環圈時,也會自動自我淘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墨子,與孔子老子是否可以平起平坐?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一些?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哪一個更加適合當今中國?
老子講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麼意思?
道字有幾種解釋?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