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關的存在下,公眾如何保持理性?

公眾離事件很遠,有時候關注某一事件只能通過一些媒體自媒體平台。

有的事件最後發生神反轉導致輿論改向。

而公眾,如何在哪些危機公關之中,保持看待事件的理性,如何獲悉真相?


等幾天就足夠了。

任何無新內容的熱點在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下,存活時間極限是十六個自然日。

時間可以洗刷蕩滌一切人為的掩蓋。

沒有人有那麼多錢可以持續掩蓋真相,尤其是當代的媒體環境之下,信息量太大,發布成本太低,掩蓋本身就是伸著冤大頭找人騙。

所謂神反轉,只不過就是事情的真相在爭辯中反覆節節撥開真相而已,覺得「神反轉」,大多是因為觀者見識太淺——說什麼信什麼您倒是琢磨琢磨多少過過腦子行么?腦子不好用您稍微等等在義憤填膺敲打鍵盤好不好?

您人傻好騙就好騙吧還非說這裡頭有些壞人叫危機公關。就跟那些自稱自己被神葯瞬間催眠被騙上當的大爺大媽一樣,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太好騙了承認自己真蠢太沒面子於是就說騙子有神葯迷魂,這葯叫「危機公關「。

這個問題的預設立場啊,是典型的不了解導致的誤解。而且是種較為普遍的誤解——在這個國家恐怕只有認為公關就是喝酒吃飯搞關係三陪的誤解比這種誤解更大。

這種誤解就是:默認所謂公關就是曲解真相,把一切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抱著這樣心態的人根本做不了這個行業,抱著這樣的想法根本幹不了公關的活。

因為公關是長期的運維,是長期的溝通,是在一個既定的目標之下對溝通工作的整體管理,而不是救火隊員,就事論事,遮蓋塗抹的惡棍。

長期維護溝通好,不能急時抱佛腳。這是公關人的第一守則,無視這個規則的只有一類人,就是幼稚的門外漢,因為他們沒栽過跟頭,不知道這一準則不是道德規範,而是行業規律——等於不準拿痰桶炒菜,不準不消毒就動手術。前期維護的長期溝通,能夠為構建品牌形象作出的貢獻,比臨時抱佛腳的事件性救急對品牌的貢獻高49倍——平時不好好經營自己的形象,少花一塊錢出了事兒就是49塊錢才能平——別嫌貴這是起步價。好例子就在那兒,315晚會幾分鐘撕裂一個品牌的事兒屢見不鮮吧,2010年惠普愣是一竿子就頹了不到一年生生把全球PC出貨第一拱手送給聯想,可是2013年315重炮轟殺蘋果,接下來連人民日報帶新聞聯播,超級媒體大殺器輪X,導致之後三個月蘋果在中文網路世界的信息量暴漲了四倍,穩穩把它IT行業第一的聲量優勢提高到聲量是後面五名品牌聲量的總和還多——然則你見這事兒影響了哪款蘋果產品的在華銷售?你還記得那些負面說的是什麼么?你還記得所謂蘇州富士康工廠蘋果裝配工有害物質中毒么?

為什麼啊?憑什麼啊?憑什麼我不記得了啊?這就是黑公關這就是危機公關遮蔽了真相!

乖,這就是傳統企業的自說自話的日常公關溝通,與新企業品牌的新品牌溝通思路的區別,你不知道惠普的威廉姆斯廣告,不記得一隻狗的大學時光,不清楚夢工廠的惠普重型渲染農場,甚至不了解惠普是個綜合高科技企業——這些東西在惠普穩坐世界第一的時候根本不屑系統講述;但你肯定知道喬布斯,認得那張臉,就算你沒買過沒看過喬布斯傳,也一定看過那些真的假的喬布斯的這樣那樣的雞湯,你周圍的土錘們也一定會因為你不經意摸出腦殘粉手機、鋼鏈子電子錶的時候流露出艷羨的目光——這才是公關的洗腦,真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你知道臨時找上門的平事兒的需求怎麼收費么?光監測就是四萬一天起的,而日常維護比較貴的,做到某創意大師那個層級也不過就三十幾萬月費,差距四倍,太良心了。

別說假話,別作假。這是公關人第二守則,很不幸,這也是行業規律,跟道德也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做假比說真事兒貴啊。真要做個假,你以為是敲篇文章就能搞定的么,中國傻貨多多是因為人太多,可是人多了人精也海了去了,勘破一個騙局實在用不了幾個高手,公關狗畢竟不是行業專業精銳,他們再怎麼熟悉自己的客戶和客戶的行業,甚至得到客戶技術主力的支援也沒用,假的就是假的,編的一定有漏洞,越想不讓人看出來越加磅,結果反而漏洞越來越多。還不如勸著客戶做補救,多少認真道歉認真賠償的事兒都是來自優秀公關的建議啊,可特么的在中國真心就是有些抱著跟普通傻網民一樣的偏見認知,覺得公關就是拿我錢的狗,出去咬就是了——實際上真正的大品牌都是拿自己家公關公司當溝通顧問和傳播工作搭檔來用的。


首先,作為公關人,我們應該策劃一件可能欺哄到自己家人的公關事件嗎?

5年前,有一位校友到建外SOHO興緻勃勃地找我。

TA告訴我,有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在當時滿網路土豪都在炫富的時候,有一位北大的小師妹居然在「炫知識」——曬自己的各種證書,四六級英語證書、北大畢業證、思科網管證、汽車駕照、人力資源師證書……

這件事情在當年頗火了一陣,還有各種跟風媒體進行評論,到底考那麼多證有沒有用呢,諸如此類。

好吧,老何告訴TA說,你說的這事兒吧,其實是策劃的。

那個姑娘的北大畢業證,是老何找人借給她的。

TA瞪大了眼睛,看了我很久。

那一刻,老何有種恍惚感。

雖然事情不是自己做的,但自己是參與者。

——但是,你應該參與這件事情嗎?

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所做的、或者所參與的策劃,會讓身邊的朋友、家人信以為真,你還應該策劃這樣的公關嗎?

公關被用來洗白一切,除了它自己

面臨這個困惑問題的,不只是老何。

公關之父伯內斯也同樣。

這位公關之父在累累經典案例之外,遭受了巨大的批評與指責。

伯內斯在獲得種種榮譽稱號的同時,被稱為:

吹噓伯爵、宣傳教宗、公關主教等等。

那伯內斯怎麼看呢?

他的觀點是:

現代社會是大眾社會,在這一時代中,與大眾系統、持續溝通,必不可少。

宣傳究竟是好是壞,要取決於它所推動的事業究竟蘊含何種價值,以及所發布的信息是否正確。

這大概就是藍標趙文權總所說的「公關永真」的底線所在

好吧,老何的觀點也是這樣的。

公關是工具和手段,本身不承載終極價值。

========================================================

客官,我們有一幫做公關的朋友一起寫筆記,建了15個微信群。

目前群里在讀的書有《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產品型社群》、《輿論的結晶》、《取悅公眾》、《神經心理學》、《金字塔原理》、《消費社會》等。

對公關感興趣、或想要一起寫筆記的,歡迎加我微信kuaidaohe,獲取入口。

http://weixin.qq.com/r/ioVYQLTEtunJrfAj99CY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要神話公關。

我們經常會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產生莫名的抵觸或沒來由的神話(當然也有無厘頭的蔑視,比如薩達姆對小布希),當我還在門戶網站撅腚拋食的時候,就曾經誤以為藍標之流就是二宣辦,並義憤填膺。這種錯誤認知源自過去的自閉,第一次看到同產業鏈條另一端時的衝擊感,本質上還是「非我族類」的排斥心態。

後來進了BAT,分別以媒體和公關的身份與藍標兩個最大事業群打了近一年交道,總算回過了神,原來他們只是PPT更講究,辦事更效率,資源面更廣,而已。既不可能指望他們靠二宣辦的手段拿下全網負面,也沒有本領一語驚天反轉整個大盤。甚至於,拿這種要求來看待公關行業,本身就是偏頗的。

我做過幾次還算不錯的「火上澆油」以及「雪中送炭」的活兒,但那都是基於事態本身有場可圓或對方的確立論有誤。老相聲演員講究平地摳餅對面拿賊,我從500W到1W報價的KOL都接觸過,還真沒見過幾個能把商業訴求這張餅臉不紅氣不喘地從平地摳出來的。

你見到的神反轉,99%的確是事件發生時片面的聲音通過負面情緒得到了超常傳播,而完整客觀的事態並未得到正視。公關在其間最多有溝通之能,卻絕無反轉之功。

不要神話公關。


不是公關讓公眾不理性,而是公眾本來就不理性。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科學研究不一樣。科學研究想證明符合自然規律的是對的,人們想證明「反正老子就是對的」。


對好騙的人來說,公不公關都一樣。

那什麼人好騙呢?對了,就是那些急於表達自己正義感和善良的人。他們以為自己善良又有正義感,怎麼還會有人忍心騙他們呢?

問題是騙別人騙不到啊,人家能獨立思考。

所以,別急著表態站隊,大多數人就騙不到你了。


如果公眾是指群體,沒希望的,民智這種東西,你們懂的。

如果是個人修鍊的話,只需要幾點:

1.拒絕情緒化。轉發點贊或者任何行動之前,think it twice

2.正確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什麼是情緒表達。養成看信息優先看事實,參考觀點,無視情緒表達的習慣。

3.善用搜索引擎。幾個簡單的關鍵詞就可以快速驗證,事實是否完整,是否有嚴重偏離。

有人想看具體的修鍊方法,就點個贊吧。


獨立思考,常理推測。舉例:葯家鑫,你見過哪個富二代開科魯茲的?舉例:春晚美猴王,如春晚排斥美猴王代表的民族、草根立場,它是崇尚西化、精英立場么?顯然不是,則定有隱情。善良的情感是這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好好珍惜,被人利用甚是可惜。


多讀書,多了解人性,提高格局。

最重要一點,不要從自己的喜好判斷是非,還是從客觀的角度判斷是非。


成熟的社會輿論環境應該是,媒體盡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品牌盡可以在基於道德和法律之上各顯神通。足夠的信息源會提供給公眾自我進行判斷的依據。而判斷,並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則是個體的責任和選擇。一葉障目往往只是因為個體沒有接觸儘可能多的信息,而只憑單一信息作出判斷。

所以呢,這是每個人自己的事,總是不看不聽多方之辭,不多加思考,怪誰呢~

反過來,要是大家都這麼聰明,搞營銷搞品牌的不都去吃西北風啦


人一紮堆就不理性,這玩意沒治。

對於個人來講,我自己的看法是不要讓自己入戲太深。網路也好其他媒體也好,出什麼事了看看就得,別跟著瞎摻和,做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公眾被各種反轉牽著走,就是因為入戲太深瞎摻和,明明自己是個看戲的卻也代入到戲裡去了。

說句大實話,一則完全與你無關的新聞,對你來說和一篇小說有區別嗎?


當茶餘飯後的談資看吧,因為人們真的不關心真相,人們只關心利益。


我來提供幾個普通人如何儘可能保持理性的方法吧。

一:養成核實習慣。在事件發生時儘可能找到當事人或組織的官方發言渠道。如此次的六小齡童節目事件,在看到消息的時候只需花上十秒去六小齡童本人經過新浪認證的微博看上一眼,就知道央視從來沒有發出過邀請,節目被斃更是無從談起。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官方公關或許會不盡言,但很少公然編造。細節的部分有可能模糊處理,但基本事實,特別是那些會留下痕迹能夠查證的事實虛構的可能性並不大,至少比打著爆料旗號的各式牛鬼蛇神可信得多。

二:慎重傳播信息。不被任何營銷信息引起情感是不可能的,至少絕大多數人的媒介素養做不到,那些信息本就是用來引起人的情緒反應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沒必要每件事都求真求是,大部分事兒看看熱鬧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打算做出轉發,轉載,評論等有可能傳播該信息的行為,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換言之,如果你不太確認事實,謹慎轉發,謹慎評論,不要輕易用你自己的信用為別人的言論背書,特別是在你幾乎完全不了解屏幕背後是什麼人的時候。

(我個人對此的期冀是當不小心傳播了錯誤信息的時候儘可能地在微博,朋友圈等地做出道歉並更正,公民有權力對公眾事件做出評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不可能每件事都火眼金睛。與此同時,請學會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學會道歉,即使被道歉的那一方可能無法看到。這不是一項必要的要求,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與態度)

三:適當的動機分析。在看到事件的同時在自己所知範圍內做出分析,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幾條:

你看到這件事時最初的情緒反應是什麼?你認為公眾對此事的情緒如何?

在此次事件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誰?次要受益人是誰?最大受害者又是哪一方?

在事件進程中各方可得到何種利益或受到何種損失?

預估一下輿論的導向和輿論對事件走向的影響可能。

…………

同時,也請分清楚「分析」和「揣測「的區別,如非必要不要輕易傳播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可能給他人帶來損失的部分。

四:總結,和一些無關的話。

總結起來無非一句話:請培養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的意識。

知乎的,甚至於整個互聯網的政治正確是言論自由,而所有的自由背後皆是責任。

你會被騙,會被輿論左右也不過是你認為你對事件發展沒有責任,你留下評論,你憤而轉發,你義憤填膺,最後發現真相併非你所想像的那樣時捶胸頓足,大嘆營銷號無德,公關人員玩弄真相。

也正是這樣一群人從一次被欺騙過渡到另一次被欺騙,一次又一次地怒髮衝冠淚流滿面,反正事實如何到底也與己無干。

我個人的建議,下次「發現真相」時發一條微博,向眾人檢討自己是如何被煽動情緒,如何被成功誤導,並且請朋友們監督自己,只要再被誤導,就讓他們挖出這條微博來罵自己一通。

聽我的,我保證你下次不那麼輕易上當。

至於公眾,不可能。公眾從來都不是理性的。


...不要輕易站位...不要輕易站位...不要輕易站位...不要輕易站位...不要輕易站位...


要公眾保持理智這事......我看難!對於其他答主提出的許多建議與方法,真的很有道理,但私以為要求太高了,說句難聽的,如果每一個人都這麼聰明、理智、具有分析判斷能力,這個世界也太難混了呀!

現在基本是這麼一個情況,公眾通過50%真實的資訊(不一定是只有50%的真實性,而是說不全面的真實),收到了25%的信息,經過了0%的處理,發出了100%MAX的吐槽......


不要著急評論,讓子彈飛一會。


用理性思考問題,不要感情用事。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不想被帶偏,就多用用你的大腦思考下,多問幾個為什麼,真相你可能想不出來,但是裡面有什麼問題,總多少還是分析的一點出吧。誒,說起來好麻煩,手機碼字,懶得打了,就這樣。凡事理性且客觀看待問題,問三個為什麼,基本能解決你這個問題了,百分之九十不會被帶偏了。當然真相,除了當事人沒有誰能說自己能了解全部真相的。好了就這樣。謝沒人邀(#?Д?)


一定不要把微博但回事兒!

一定不要把微博但回事兒!

一定不要把微博但回事兒!

微博越來越像灣灣的PTT了!


公眾沒有理性


用可能xxx和資訊的獲得這樣的心態來看各種信息,而不是我相信xxx和立刻付出行動。很多人都能做到相信和不相信,卻做不到單純的,「好的我知道了,大概有人這麼說,真的假的,都有可能吧。」這樣的心態。

此外,我認為鑒別信息真偽能力和熱情高的人被忽悠的幾率會降低。學會用質疑和思考來代替情緒性的站隊,不過這樣在網上,對於一些人來說確實太累了。


不管事實怎樣,心中要有評斷,此評斷只限自己,不要到處傳就理性了。


推薦閱讀:

危機公關的精髓是什麼?
如何看待網路紅人的對自己的包裝與炒作?
2017 年哪些公司的危機公關,讓你產生一種「還不如我」的感覺?
如何看待此次趙薇招抵制事件各大媒體集體噤聲甚至刪帖刪微博封號刪答案的行為?
如何評價知乎 Live 員工爆料「被離職」事件?

TAG:公共關係 | 危機公關 | 輿論 | 輿論導向 | 輿論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