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渭河不是黃河源頭?

地圖上看渭河直接流到黃河還是直線,而且從文明的角度看也很有意義,比如郭沫若的時候就把大渡河看做過長江的源頭,金沙江倒反而是支流的地位


這問題提的…………

怎樣確定河源,也就是區別支幹流,常見的確立標準有四個:1.河源唯長:以最長的水流為幹流。2.河源唯大:以流量最大的水流為幹流。3.河源唯直:以水流方向與主流一致的為幹流。4.歷史情節。

其中,河源唯長和河源唯大是最重要的兩個標準。大多數河流干支也是依靠這兩則標準來確立的。

那麼渭河……好吧,提問說看地圖,渭河和黃河主流是一條直線,所以為什麼不以渭河為黃河幹流呢?

既然說到了看地圖,那我們就來仔細觀摩觀摩。(?_?)?

直接上谷歌衛星,渭河匯入黃河的部分。

我們再拉近點。

蛤?聽說旁邊那條蚯蚓樣的水溝想要做幹流?黃河的內心波瀾不驚,甚至有點想笑。(?_?)?

無論從長度上講還是從流量上講,渭河都與黃河幹流差太多。從主流方向上來看,黃河從禹門跌下離開晉陝峽谷後,河道急劇擴展,與潼關彎折處的河道具有明顯承接性,與渭河在匯入前的形態對比鮮明。所謂渭河與黃河下游一條直線,大概只是因為在小比例尺地圖上,河流只畫粗狂一條線給你帶來的一種錯覺。而從歷史角度上看,渭河一直也是被當作黃河的支流存在……畢竟古人也不瞎。。。(?_?)?

…………………………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郭沫若會把大渡河作為長江源頭呢?

其實不只是郭沫若,在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是把岷江作為長江幹流,而金沙江則為長江支流。

為什麼?

因為岷江看起來真的很像幹流啊。

古人沒有精確的測量工具,也沒辦法探訪河源深入不毛。因此,對江河源頭幹流的設定,全靠肉眼觀察。

岷江對比於金沙江,河道更開闊,流量看起來也更大。岷江流經人口集中的川西平原地帶,而金沙江則自蠻荒山谷而來。人們更熟悉岷江,而對金沙江感到陌生。正因如此,岷江擔任了兩千多年的長江正源。直到明朝後期,徐霞客溯源金沙江探險,意識到金沙江/雅礱江規模遠在岷江之上,若以「河源唯長」為標準,金沙江無疑是長江正源。這才糾正了兩千年來人們對於江源的看法。

再從「河源唯大」的角度來看。岷江多年平均流量2830立方米/秒,金沙江多年平均流量4920立方米/秒,差距足有一條黃河(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0立方米/秒⊙_⊙)……只是因為岷江河道開闊,才讓人誤以為岷江流量更大。(?_?)?金沙江作為長江正源,也成了無法爭議的事實。

也就是說,若要把岷江作為長江正源,只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而從歷史的角度上看,岷江還有一個比與金沙江爭奪長江源更大的問題。那就是與大渡河孰支孰乾的撕逼。

歷史傳統的認知: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

然而,按照現在劃分干支流最重要的長度論和流量論,大渡河都應當是真正的幹流。大渡河比上游的岷江更長,流量也比岷江更大。

也難怪會有將大渡河作為江源的說法。囧rz

只是這麼多年來,岷江一直被認可為那條自阿壩州南下,自都江堰分川灌溉成都平原,於樂山大佛腳下三江匯流的川西母親河的存在。

這種時候,大概也就只能遵循主流順序論和歷史因素論來繼續維持舊有的岷江模型了。(?_?)?


關於渭水是黃河正源的說法其實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一個美國人提出來了。理由是河流階地的發育情況。當然現在用年代學的方法也佐證了這一點,我們地貌學老師就在做的這個課題。


准地質學家解釋一下三峽衝出堆為啥會有兩層碎石層?下面那層我懂,三峽形成時產生的,測過是100萬年前,中間那層是怎麼來的?要不要去測一下時間?為啥您避而不答?從70年代到現在,50年沒人關心那個中間層來源的問題

你們連三峽衝出堆中間那個薄薄的碎石層都看漏了,保不成也把四川盆地類似的薄薄的中間夾層看漏了。我說的這個時期非常短,只有15000年前以內到5300年前的短短几千年,不是長期過程,不容易留下厚厚的沉積。你也說了,川中地區更新世新生代以來的地層保留下來的不多,分析是很困難的,但為什麼沒證據就直接否定我的觀點?你也說了川中有湖泊只是川東沒有,和我的觀點也不衝突啊。而且你們考慮的是常態,完全不考慮每次冰河期結束後大量融雪對三峽的衝擊

三峽形成了100萬年,中間經歷無數冰河期,出現冰漬堰塞湖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你們拿三峽形成期的數據來討論堰塞湖的問題,不覺得不合邏輯嗎?

參考建國初期治理荊江,生產力基本與大禹時代差距不大,但是巨大的改變了地貌。史書明確記載,大禹治水,每州三萬男丁九州27萬前後幹了幾十年,那麼浩大的工程換來耕地面積增加三倍。荊江1952年動用30萬,1954年又動用13萬。大家還是不信的話,關鍵是大禹時代有黑科技,工程技術測量計算不比現代差,百度文庫《日影千里差一寸觀念起源新解》,這可是中科院論文

***

得看您這個古代有多古老,山不轉,水轉,您多看看衛星地圖的地形圖

1萬8千年前冰河期,雪線到雲南大理,李四光發現的,基本秦嶺以北終年積雪,以南也很多地方積雪。冰漬杜塞峽谷形成堰塞湖,黃河長江根本不存在。

四川盆地以前也是內海,黃帝讓應龍在三峽堰塞體上建大壩蓄水,下面燒火用熱脹冷縮碎石,摧毀堰塞體,引發洪水,滅了大溪文化九黎,才擊敗蚩尤,從此四川水退才有了定居的梢棚嘴寶墩文化。主要是建築大壩增加壓強,很可能堰塞體本來已經快誇了,只是人為加速了過程而已

史書明確記載,大禹治水,每州三萬男丁九州干幾十年,那麼浩大的工程換來耕地面積增加三倍

《屍子》「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淮南子·本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澤,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您自己看衛星地圖吧,整個黃色沙漠部分當時都是冰雪融化的內海,長治上黨盆地和太原盆地都是內海,黃河出上黨盆地,西流到渭河盆地也就是流沙,西部沙漠的內海也從山谷流到寶雞進入渭河盆地

內海,所有沙漠以前都是冰雪融化成的內海

那些冰川是18000到16000年前的2000年形成的,覆蓋在北方的山上,不是那麼容易融化的

雍州當時就是個大沼澤,只要有大的冰山的千年堅冰扛不住連續幾百年高溫破裂掉進內海里,海平面升高,就爆發洪水流進雍州大沼澤

懷劍聽雨:大禹為何要治水?原始社會逐水草而居廣而有之,定居社會雖已形成,但面臨洪災,為何不搬遷?而是歷經幾代人治水?這樣做是否合理?

有個東西叫冰蓋。1萬8千年前,最後的冰河期,雪線在雲南大理,秦嶺淮河以北都是終年積雪

然後冰河期消退,但是這厚厚的冰蓋怎麼辦?它變成了一個叫瀚海的東西,就是現在的蒙古草原,這裡以前真的是海,內海。

堰塞體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磧物或由地質災害、地震活動使山體岩石崩塌下來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在山谷中形成類似大壩的擋水體。

有個東西叫冰磧堰塞湖。長江黃河統統被冰磧堰塞了。

鏈接:黃帝之後,夏朝之前,中國發生過哪些事? - 懷劍聽雨的回答 - 知乎

《長江三峽地區層狀地貌研究》楊達源在 1981 一 1985 年進行野外調查中,在宜昌東的雲池附近發現一個大型的扇形衝出錐。扇頂的位置在今宜昌東的雲池附近,大體經宜都東邊的白洋、松滋口、松滋縣城南邊的七里湖附近伸入洞庭湖區.在雲池附近有 50 一 70cm 的礫石堆積.下礫石層厚 20cm 左右,上礫石層厚 40cm 左右,均含有 30%左右的花崗岩、40%左右的石英質岩礫,其間有一層厚 7m 的含細礫砂層,礫石堆積 上部有厚 12m 左右的網紋狀紅色砂粘土層夾泥礫層,砂粘土層的形成年代為&<73 x10』a。據湖南省第二水文隊鑽探取樣做古地磁測年,扇形堆積體開始形成的時代大約在 2.00 士 0.20MBa.P。

三峽形成可能存在兩次疏通,第一次是200萬年前,是天然的,但是因為地質變動而再次堵住,不然不可能出現這種雙層夾心漢堡包的結構。

然後熊應[昌意,也就是應龍]用人工冷熱法讓岩體人工風化決堤,這個技術在熟悉石器的古人類里其實已經很普遍了,但估計還是要敢死隊去做最後的步驟。所以才會形成扇形衝出錐、成上下都是大石、中間是碎石的漢堡包狀態。中間的碎石是下面的大石風化的結果,而上面的大石則是人工二次開鑿的結果。古地磁測年,也只是測出開始形成的時代,而不是最終形成的時代,不能作為鐵證。 何駑《98荊江特大洪災的考古學啟示》提到「距今5000-5300年前後。。。高程在59米的宜都紅花套遺址曾經被洪水淹沒」。大溪文化的宜都紅花套遺址在宜昌東的雲池扇形衝出錐附近,而雲夢澤在它們的下游。60米高的洪水是不可能存在的,唯一的可能就是三峽堰塞湖破口了。

這個蒙古內海本來快自己幹了,但是龍山時期全球變暖,西伯利亞高原的融水增加,於是這個內海又滿了。

洪水最早叫鴻水,兩個叫法都和共工有關,而共工源自黃帝兒子熊應[昌意,也就是應龍]的後裔的一個分支帝鴻氏。

有個技術利用的是水和冰體積的不同,熱脹冷縮。

如何評價刊登於《科學》的關於公元前 1920 年黃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它怎樣支持了夏朝的存在?

黃帝大戰蚩尤,先水淹後決戰

5300年前,黃帝為了對抗擁有大量青銅武器的蚩尤,娶了擁有青銅武器鑄造技術的黑矮人西陵氏(軒轅氏)的女兒玄女嫘祖(雷祖)。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黃帝讓「應龍蓄水」淹殺蚩尤的老家湖北大溪文化和夸父的老家山東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趁機聯合大溪文化殘部,形成了屈家嶺文化。

蚩尤白陶帝國源自湘西高廟文化,後發展到岳陽墳山堡、深圳咸頭嶺、浙江羅家角、曲江石峽、漢中龍崗寺的江南各處,向北由濮陽西水坡進入山東,由白鷹變為白犬再變為白虎,並最後佔據了大溪後期文化(《山海經》郝懿行疏引《歸藏易啟筮》蚩尤出自羊水,以伐空桑[廟底溝])和大汶口後期文化的領導權。

龍苗的後代入主白陶西水坡-後崗一期文化。也就是大禹的祖先。

蚩尤的白陶老虎族成為了炎帝的紅陶鳳凰族的最大競爭者。南方多密林,不利於大帝國的產生,蚩尤完全是靠青銅器的威力,強行統一了湖北山東。《管子地數》「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大溪文化,九黎)。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大汶口文化)。」

黃帝大地灣黃陶帝國-半坡紅陶帝國少典氏文明長期臣屬於炎帝廟底溝紅陶帝國,在紅陶與白陶的爭雄中,得以脫身西去,與甘肅軒轅的大地灣黃陶帝國結盟,之後又與江浙的良渚文化黑陶帝國結盟,共同對抗蚩尤夸父主導下的白陶紅陶聯盟。

《山海經·大荒北經》「后土(神農)生信,信生夸父」。

山東大汶口紅陶族的夸父逐日,趕走了炎帝,投降了蚩尤。炎帝只能依附黃帝。黃帝利用冬天水結冰體積會變大,用燒石頭澆水的辦法,撐開巨石的縫隙,讓應龍重新挖通了原本已經因地震而堰塞的長江黃河古河道,用黃河水毀滅了仰韶文化,用長江水毀滅了大溪文化,一瞬間毀滅了巨大的蚩尤帝國。

洪水最早叫鴻水,兩個叫法都和共工有關,而共工源自黃帝兒子熊應[昌意,也就是應龍]的後裔的一個分支帝鴻氏。

共工氏又叫帝鴻氏,是黃帝和炎帝聯姻的後代,他們很喜歡利用燒石頭的技術來崩潰堰塞體製造洪水,也叫鴻水,反正就是離不開共工2個字

《路史》:(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則陳留矣。……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鴻水,以薄空桑,則為莘、陝之間。

《史記·五帝本紀》: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史記·五帝本紀》: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就是從紅色標記的地方下手。

《淮南子·本經訓》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

黃帝兒子昌意也就是龍應,開了三峽,大禹開了塗山,分割江淮,才形成了現代版本的長江

大禹開了龍門,才有了黃河

你看到的黃河現在是這樣的

然而大禹治水以前的黃河是這樣的

史書明確記載,大禹治水,每州出三萬男丁,九州27萬男丁幹了幾十年,那麼浩大的工程換來全民耕地面積增加三倍。黃帝時代,全中國人口只有400萬,生多了根本養不活只能父母自己殺死,大禹治水後,人口增加到1300萬,然後直到商朝末年都依然是這個人口。

《屍子》「古者,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淮南子·本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陶寺)。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澤。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吳起列傳》殷紂之國,左孟門(徑),右太行(徑),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蟲焉】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於大桿。是多怪鳥獸。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原。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崑崙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孟門就是太行八徑之一的白陘孟門徑,長治陵川至輝縣新鄉段。而不是現在的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城西北23公里處黃河東岸孟門古鎮

《從地緣看中國》(山西三晉地緣分析)札記(12)

長江也是北上從淮河出海的,大禹改成從現在的地方出海,這樣巢湖面積縮小,他老婆塗山氏的家族就可以多出一大片耕地,大禹幫了巢國這麼大的忙,所以夏桀戰敗後會逃去巢國投靠親戚。

最先搞錯的是酈道元: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與龍門相對。《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其實是《屍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發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


岷江與金沙江在匯流的地方流量差距不是特別大,而且由於都江堰的原因,岷江的流量有相當一部分分流到了沱江,因此在都江堰修好之前,岷江與金沙江流量的差距恐怕更小。

渭河與黃河在匯流的地方流量差距本身就比較大,而且渭河的兩條最重要支流之一的北洛河,原來是直接流入黃河而不是渭河的,因此在北洛河改流入渭河之前,渭河與黃河流量的差距恐怕更大。

因此(岷江+分流)流量容易被視作幹流,而(渭河-北洛河)流量就不易被視作幹流。。。


漢武帝時期漢族政權就已經全據河套地區,蘭州以下黃河流域已經全部在疆域範圍之內了,而渭河源頭還要在蘭州以東,所以至遲到漢朝已經可以探明渭河不是黃河源頭了……而長江相對來說根本沒有可比性,漢江岷江都曾被認為是幹流,而這幾條河包括大渡河相對於金沙江的長度和流量在古代技術條件下是很難探明的


推薦閱讀:

南山南,北海北,到底是哪?
地理學在大學是理科專業嗎?為什麼是理科專業?文科生可以學嗎?
外國人對港澳台和大陸的關係是怎麼理解的?
密西西比河為什麼沒造就古代大河文明?
為什麼義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並不位於波河下游沿岸?

TAG:文化 | 地理 | 中國古代歷史 | 黃河 | 關中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