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和裂變一樣,對燃料比較「挑」嗎?

可控核裂變對燃料比較「挑」。重元素種類很多,但是只有極少數能方便地用於武器、發電等從中獲得能量。

核聚變是不是也這樣?輕元素有氕、氘、氚、氦3、氦4等,現在做的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是用的什麼原料?


以上是wikipedia中列舉的部分聚變反應式,從上往下反應截面逐漸減小。也就是說反應難度逐漸增大,需要更高的溫度和更強的約束。

目前ITER設計中用的是第一個DT反應,這個反應截面最大,也最容易發生和控制。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EAST貌似是用DD反應(不太確定)。

理想的核聚變應該是DD反應,因為D在地球上的儲量很大,而T則不然。T的半衰期只有十幾年,基本上沒有天然的T元素。目前,大部分的T元素是在核裂變堆的重水廢水處理時提取出來的,一年的全球產量只有幾公斤,價格可想而知。因此,在DT聚變堆設計時,需要考慮到T自持的問題。例如通過DT反應的產物中子轟擊Li元素來產生氚,保持氚平衡。而由於聚變堆的單次循環燃料利用率很低(ITER只有1%),也導致相應的中子產額很低。因此,要求單次循環內T的泄露不超過1%。由於H及其同位素原子半徑小,極易滲透各種材料逃逸或滯留在材料缺陷中,所以這是很難達到的一件事。

---------------------------------------------------

有人問,為什麼沒有HH聚變?恆星聚變不是HH聚變為主么?

HH聚變的反應如上所示,它其實由兩個反應組成。其中第二個反應是氦-2衰變為氘反應,該反應比第一個反應的逆反應——即氦-2衰變為兩個H的反應——要慢的多。導致HH反應形成氦-2後大多數又逆向衰變回了HH,成功聚變為D的可能性很小。據估計,在太陽內部,兩個H離子成功聚變為一個D需要的時間大約為數十億年。因此,在聚變反應堆中應用是不可能的。

至於恆星聚變是不是以HH聚變,其反應機理是什麼,似乎還沒有定論。


推薦閱讀:

既然核聚變的最終產物是鐵,那麼宇宙中的重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MIT 開發的「ARC」核聚變反應堆與常見的托卡馬克式系統相比有哪些改進?
如何看待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
如何偵測在途的核聚變打擊?
中科院核電寶怎麼樣?

TAG:物理學 | 核聚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