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明末向幕府借兵是否可行?
這是發生過的事情,南炳文的教科書《南明史》都寫著的,還討論什麼可行性呢……弘光朝廷連「借虜平寇」都想得出來。大萌也知道「源家康」和「平秀吉」不是一夥兒的,而且家康尋求過恢復對明貿易。加上鄭氏集團本身就和日本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南明時期,東南的隆武朝廷、魯監國朝廷和鄭氏先後多次遣使日本請求援兵,幕府也曾討論過此事,據說家康的第十子、紀州大納言賴宣還自請出征(不愧是招募兵學家的野心家),但結果全都是拒絕。可以搜索一下舟山守將周鶴芝(福建海賊出身)、黃斌卿(世襲軍官)、馮京第(復社名士)等人的事迹。黃宗羲跟馮京第一塊兒去的,還寫了篇《日本乞師記》。
如果說是北京陷落之前的話,崇禎朝廷壓根沒預判自己會在1644年迅速垮台,連遼軍都是到了最後關頭才召回,所以沒有可討論的空間。參見李自成是如何攻入北京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搞過,也確實提上了幕府的議事日程,而且還不止一次,應該說這個想法從南明弘光朝就有,一直到明鄭滅亡前夕都還在搞,畢竟此時整個東亞不算新來的荷西葡三國的話,德川是除了大清和西蒙以外最強的勢力了,至於幕府,自然也不可能放著大明國崩潰這個震動全世界的大事件當看不見。但德川在1640-60年代時是非常保守的,實際上此時中國對於日本在德川差不多完全擺平了國內諸大名以後,也不再有什麼吸引力了。畢竟此時德川此時最關心的東西是怎麼保住國內太平,而因為德川三代良好的抑藩措施,豐臣時代緊迫的封地問題也基本不存在了。至於對於大明國本身,無論是德川也好,豐臣也好,還是足利也好,也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一定要去勤王的想法,畢竟對於日本人而言,「天下」的中心在京都。雖然明一方一直把大清想像和塑造成當年蒙古人的形象,這對經歷過抗元的日本人一開始確實是很挑動神經的,問題在於,大清和當年的大元確實完全不是一回事。準確的說,日本從來就沒有有過朝鮮那樣對中原王朝的關注度,一旦蒙古想像被打破了,對於大清,日本人也就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了。
因此,這趟渾水德川自然敬而遠之了,相比於明清易代對朝鮮帶來的全面震動,日本的態度更有點像「我早就知道了~~~唉~~~」,哀嘆有,吸收遺民有,但除此只是又一次增強了一些日本的文化自信心而已,「別看大家都是用漢字的,我們真的不一樣,看吧」。
我想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面來考慮可行性:1、大陸王朝的心態是否允許自己向幕府借兵?2、萬曆援朝之後明、日之間的關係是否允許明廷向日本借兵?3、剛建立不久的江戶幕府是否願當僱傭兵?(同樣是個心態問題)
4、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能允許江戶幕府向大陸派遣多少兵力?
暫時想到這些。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解答,希望能對別的答主有所幫助。如果是南明的話,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原因如下:1、琉球的存在。
琉球本來是明的附屬國,在1609年被薩摩佔領,從此被日本實際控制。但同時琉球也保持了和中國的朝貢關係,在明清易代的階段,琉球在南明與清之間搖擺不定。1646年,琉球使者試圖向隆武帝進貢,然而到達時清軍已破福建,於是前往北京向順治進貢;而在1649年的時候,琉球使節又向福州的魯王政權進貢。
琉球與清和南明的關係使得其成為日本獲得中國情況的重要來源,也成為中日兩國交流的重要渠道。這使得本來沒有外交關係的明日之間交流成為可能,1650年魯王和建國公鄭彩致書琉球國世子,其中就有移咨日本國王,希望獲得日本支持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琉球的存在使得日本,特別是薩摩無法超然於中國的局勢。在當時,琉球對於反清勢力來說是軍需(特別是硫磺和硝石,這兩樣東西在明清兩代都是琉球給中國的主要貢品)的重要來源地,上面鄭彩書信中就要求琉球提供硝石,後來三藩中的耿精忠則要求琉球提供硫磺。對於清來說,琉球的進貢則是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標誌(琉球是明最忠誠的附屬國之一,在朝貢體系內的地位僅次於朝鮮)。因此琉球是當時中國兩大勢力必須爭取的對象,所欲對於琉球的實際控制著薩摩來說,必然要通過各種方式維護自己在琉球的利益,而不是冷眼旁觀。
2、薩摩對於中國局勢的關注度正因為上述原因,薩摩充分利用琉球的情報中轉作用,持續關注中國國內局勢。例如召見琉球入貢的使節,以及親自詢問琉球人中國的情況等。除了主動搜集情報以外,薩摩還直接干預琉球與中國各勢力之間的關係:(出處:沈玉慧:《明末清初期的中日交涉與琉球—以情報的傳遞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92學年度,102頁)上面講的是薩摩命令琉球在清朝和南明之間騎牆,反映出薩摩對於中國局勢在外交上的積極作為,可以想見,如果中國形式發生變化,例如南明止住頹勢能夠與清朝抗衡,薩摩乃至於幕府未必不會對南明進行實質性支持。3、對清朝的恐懼清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統一王朝,而在此之前的元曾經兩次侵犯過日本(也侵犯過琉球)。反觀明朝則沒有進攻過日本的歷史。因此日本在當時對於清朝有一定的警惕。當然日本派兵援助也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南明或者其他反清勢力能夠取得較好的形勢,即使沒有光復全部國土,把滿人逐走的希望,至少也要和清進行長久的對峙和拉鋸,形成割據之勢。然而事實上南明諸王在十餘年間被打得一潰千里,逃竄不休,最終紛紛被擒殺,導致琉球不得不只向清朝進貢。此後鄭氏為了報復,向琉球的貢船發動海盜襲擊,使得琉球和反清勢力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後來的耿精忠甚至在琉球使節尚未到達福建的時候就投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就算有意拉反清勢力一把,也愛莫能助了。明鄭政權已經開始向日本乞師了,這個可以參看黃宗羲的《日本乞師記》,但當時幕府已經鎖關,而且在經歷了島原之亂以後,幕府也發現其戰鬥力遠遠不如過去,所以也不可能去踏這趟渾水。
BTW:就是秀吉時代的日軍,也是十萬人能相當於七千後金軍,在入關時,後金軍無論人數還是裝備還是做戰能力都有所提高,估計把整個幕府填進去也不夠。有朝鮮擋著呢。考慮到日本和朝鮮蛋疼的關係,且當時的朝鮮已被滿清控制的實際。就算德川幕府有援救計劃,也無法實際實施。再說了,1644年據大坂之戰已經30年之久。30年,就算是僱傭兵少說也要換血三四代了,戰鬥力如何可想而知。
不可能,人家這時候開始鎖國了,
問朝鮮借兵更方便,薩爾滸之戰就有很多朝鮮軍隊,結果一戰即潰,大半投降清朝加入清軍。後來朝鮮都被大清掃平了。你為什麼會覺得幕府就比朝鮮會好呢?
推薦閱讀:
※文祿慶長之役日本從朝鮮掠奪了多少文物和人口?這些掠奪來的文物和人口對日本有什麼影響?
※奧州合戰算不算是古代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合戰?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神回復」?
※日本廢藩置縣後的新縣名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說「應仁之亂」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