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哪一個最容易失去現有的地位?哪個城市最有可能躋身這一行列?
和諧討論,拒絕無腦黑,無腦噴,不感興趣你可以不回答
另:資本寒冬與互聯網泡沫是否真的如知乎所說如此嚴重?是否已經有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資本寒冬與互聯網泡沫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什麼?為了應對資本寒冬和互聯網泡沫,如果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進行一波規模較大的資本、產業調整,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哪個城市受到的衝擊最大,又是否有新的城市可以藉此機會取得長足的發展?
【並不是說所謂一線城市只能有四個,不是說必然某個城市會掉出一線行列,表達能力有限,給大家造成了誤解,我表示抱歉。另外,本人絕無任何針對某一城市的意思。 一提到大城市,一般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北上廣」或者「北上廣深」,未來是否會有這麼一種可能,再提到中國大城市的時候,人們想到的是「北上深X」(這種情況就是GZ失去了某種地位,並無冒犯之意,只是舉例)或者「北上廣深X」(這就是X城市躋身於中國頂尖城市的行列) 暫時拋棄一線二線的說法,換一種設定,北上廣深為「第一序列城市」 在建國後的一段時間裡,可能是京津滬構成了這個第一序列,後來可能變成了「京滬」,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北上廣(深)」的說法。假設在十年後,出現了15個城市符合一線城市的標準,那麼我認為到時仍然會在一線城市之上構建出所謂「超一線」的說法,總是要有幾個城市高出其他城市一大截,而形成第一序列。
如果你說這個序列將會包含十個以上的城市,我是不同意的。我認為第一序列所包含的城市數量應該是個位數的,甚至應當在5個以下才是合理的。】
我覺得大家在看廣州的時候,千萬別只看廣州。還有個佛山啊。
廣佛本來就是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同風同俗自古一體,佛山古代四大名鎮負責製造。廣州千年商都負責商貿,這約定俗成的。只是民國後期才行政體系分成了兩個城市。這麼說起來對其他城市看起來不公平。可是這不是不公平。你沒有就是沒有,你不能在北京上海深圳旁邊找出一個這麼個自古一體的城市體。你也找不出其他能用地鐵連接起來的2座城市。北上都是2000萬以上的城市,廣州是1300萬,佛山是700萬,廣佛加起來人口才跟北上一個量級。
廣州製造業體量不大,很大原因是因為在佛山。所以服務業能大力發展,會展那麼多。沒有珠三角製造,哪來的廣交會?現在看起來是速度變緩,可是廣州上下全民皆知,危機四伏,馬不停蹄地開始各種布局,這也不算壞。就像你預計我會衰落,然後我就什麼不做跟你賭命?都說電商危及傳統商業,這不琶洲不就出來了。再看看跨境電商外貿額。城市跟人是不同的,城市是怪獸。至於深圳發展的確實是好,短短几十年人口能聚集1000萬真是絕了…我畢業也會去深圳。可是你會發現深圳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就算人均經濟,經濟質量甩國內北京上海一條街,他卻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國家5大中心城市是北上廣,重慶,天津!因為城市除了經濟,還有其他的因素啊。深圳太小了,2000平方公里都不到,上海是他的3倍,北京是他的5倍。不過新加坡更小。比新家坡,香港來說,深圳地均產值還是小巫見大巫,可這就是潛力。不有意思的是,香港深圳依水相鄰。可是深圳工業迅猛,香港是服務業獨大,工業空心化!!這兩城市就是互補得讓人總覺得是有人故意安排的。
北京,上海,想掉出去都難,不想討論,沒什麼意義。相對的你沒有就是沒有,北京首都開掛,上海地理位置確實好。這些你羨慕不來的。+_++_++_++_++_++_++_++_++_++_+
附一張廣州的地圖深圳。所以我們全深圳都充滿憂患意識。
特區不特了,沒有那麼多國企,民營經濟佔主體。都是年輕人,沒有爹好拼。純粹靠國家給地位並不能服眾,這個年輕的城市依靠努力一次次超出人們的期望。
深圳歡迎你:)
ps:說廣州的明顯是不太了解廣州啊。商貿之都不是靠吹的,華南最發達的公路網鐵路網,最便宜的物流成本。只有一天還需要貿易,廣州就不會衰落。去過日本的同學,一定對日本的都市圈印象深刻。
從東京出發,坐上新幹線到大阪,從窗外望去,三個多小時的路程,延綿五百多公里的距離,除了起伏的群山,就是密集的城市街道和樓房,只要是一塊稍微平坦的土地,都被城市覆蓋了。
你甚至幾乎看不到郊區,也就是我們傳統印象中像順義懷柔、奉賢金山、番禺花都這樣的地方:名義上是城市,其實仍然是農田與廠房交錯,建築密度極低的地方。更遑論是農村了。在行政區划上,他們隸屬於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城市,但在經濟意義上來說,他們只屬於一個緊密聯繫的都市圈。在這個都市圈裡,東京、大阪、名古屋幾個核心城市,相當於CBD功能,由規模巨大的寫字樓和購物中心組成,匯聚著金融、科技、貿易、律師所等高端服務業的各種企業。而工業和廠房,在高地價的驅趕下,全部遷到了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去。一線城市,不會有他們的生存空間。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工商業中心城市的概念,就這樣被肢解了:一個城市,無論你的管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GDP有多高,都沒有意義。在地價和利潤率的作用下,工業、商業、服務業各自分離,命運不同。在一個成熟的都市圈生態里,高端服務業中心傲然居於第一層級,就像人的大腦,遙控指揮著全國的經濟活動,而工業區和住宅區則散落在第二層級,接受輻射,而農村,在都市圈的範圍內,已經消失不見了。所以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高端服務業。規模越大,對於周邊經濟地區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如何去衡量一個地區的高端服務業規模呢?
最直觀的指標,就是當地甲級寫字樓的租賃面積。
以下數據,是我根據戴德梁行等四大行發布的相關數據整理的主要經濟中心最新甲級寫字樓租賃面積。更直觀一點:北京和上海
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超級都市,北京和上海的高端服務業規模遠遠拋離其他地區。但是有趣的是,作為中國最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號稱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在高端服務業的規模上,竟然只有北京的70%。
其實也並不意外,在上海的GDP中,服務業佔比遠低於北京,2014年,北京的三產佔比高達78%,而上海,只有64.8%,甚至低於廣州。作為一個金融業中心,竟然擁有著這麼巨大的工業規模,顯然是不合理的。隨著未來地價的攀升,上海的工業將不得不大規模外遷,即使是汽車、石化這些相對高利潤的工業,也是無法長久生存下去的。目前,寶鋼的工廠外遷,已經是進行時了。北京作為中國的權力中心,其高端服務業的龐大規模,是建立在全中國土地之上的,不僅僅是服務於渤海灣沿岸。由於這個原因,在可以預計的將來,北京仍然將會是未來中國經濟影響力最大的第一都市。廣州和深圳
廣州、深圳的高端服務業規模都只有上海的一半左右,合起來剛好與上海相當。作為僅次於長三角的中國第二大製造業基地的高端服務業中心,廣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城市,一個依靠軌道交通從南到北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超級都市。只不過,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這個都市的中央地帶是名為東莞的製造業區,兩個CBD中心則分布在南北兩端。一個類似於上海的浦西,承擔的是政治、交通、教育、文化、商業等傳統的功能,一個類似於浦東,承擔的是金融+科技的功能。說廣州發展緩慢是不負責任的。最近五年的GDP增長率,廣州並未低於北京上海。廣州2009年GDP是0.91萬億,2014年1.67萬億,增長183%;北京同期1.18萬億和2.13萬億,增長180%;上海同期1.49萬億和2.35萬億,增長157%。
深圳同期0.82萬億和1.60萬億,增長195%。廣州慢於深圳,那是必然的,全中國也沒有哪個城市可以跟深圳比速度,別說廣州,北上不是照樣輸掉一截?以深圳的發展勢頭,躍升為第三城是毫無疑問的,而廣州,居於第四的位置,也並不丟人。在一個都市圈內,終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深圳上位,廣州得到的好處遠多於失去的。杭州
在高端服務業的規模上,杭州是目前的中國第五城,雖然地位並不那麼穩固。長三角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都市帶,經濟發展成熟,孕育另一個發達的副中心,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實上,上海的龍頭角色,和蘇南的製造業聯繫更緊密,而且由於南京、蘇州、無錫之間的彼此掣肘,導致了杭州的相對勝出。在浙江省內,杭州擁有極高的人氣和盟主地位,大量的民營資本向這個城市聚集。比如浙南沿海的製造業,一旦發展壯大,通常會將企業總部遷徙到杭州,而不是更大的上海。另一方面,隨著阿里的互聯網版圖日益擴張,人才聚集,帶動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興創業圈子,隱然已有成為長三角的「深圳」的氣質。相對於中西部那些擁有巨大GDP規模的工業中心而言,杭州通常被人看扁,但是一旦剝離了代工廠的數據,杭州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成都
單以甲級寫字樓存量來說,成都已經可以躋身第五城的地位了。但是,這個地位是有點虛的。40%的空置率說明,第一,投資者對成都的未來十分看好,用腳投票,給予了他非常高的市盈率,相信成都飛速的發展,很快就可以填平這個鴻溝;另一方面,也切實的可以看出,成都、重慶兩地的高端服務業規模目前仍然較小,別說和廣深比,就算和杭州蘇州比,尚且不如。說實在的,成都重慶兩地的未來,是值得看好的。其優勢,一則是西部經濟中心,與北上廣不存在競爭關係,二則是本地人口密度高,具有孕育超大城市的資源條件。但是成都的上限,估計也就是和廣州比肩的程度了,要進一步超越則困難重重。
其中最難以克服的劣勢在於:成都所在的成渝都市圈,偏於內陸,缺乏與海外貿易交流的港口優勢,因此在外來資金、人才的輸入上始終將慢沿海一步。這將嚴重抑製成都的服務業創新能力,使得其對外影響力的輻射半徑被限制在中西部範圍內。青島
從都市帶的發展角度來看,以中國的人口規模,當然不止限於沿海的三大都市帶。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從目前的55%,逐步攀升至70%以上,那些原來人口稠密的平原農業區,有相當一部分將會逐漸轉為工業地帶。以下是中國的人口密度分布圖:很明顯,中國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聚集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城連線組成的三角地帶中。這個地帶的山東、河北、京津、河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聚集了4.3億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核心省份山東+河南,人口綿密(2億)、沃野千里(華北平原)、礦藏豐富(石油、煤炭),十分適合發展為大工業基地。隨著城市化率的提升,這裡很有可能將孕育起中國最大的都市帶。就現在而言,青島-濰坊-淄博-濟南所組成的都市帶也已經是有一定發展水平的工業區,成熟度並不低於京津唐。而就未來而言,青島-日照-連雲港組成的沿海港口帶,其發展潛力更是爆炸性的。特別是青島,作為第三經濟大省的經濟中心,離北京上海兩大都市都有一千公里的距離,接近一千萬的人口,完全有發展成為超級大都市的潛力。但很可惜,目前的青島,能讓人記住的仍然只是海爾、海信、青啤等製造業,作為一個二線工業中心而存在,服務業以貿易、物流為主,其他的幾乎都沒有發展起來。青島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一個導火索。沒有政治資源優勢,沒有新興產業,也就無法凝聚人氣,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和內陸腹地的人口流入,整個城市只能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緩慢的發展著。
如果青島可以升為直轄市,相信目前往鄭州、北京、天津、武漢等周邊大都市匯聚的人口將會有相當一部分被分流,其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以山東接近1億人口的體量來說,青島直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線城市未來演化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未來會產生多少個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超級都市呢?美國《對外政策》雜誌曾經發表過一個全球城市排名,前二十名的城市包括——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華盛頓、多倫多。歐洲:倫敦、巴黎、布魯塞爾、馬德里、維也納、莫斯科、柏林。亞洲:東京、香港、北京、新加坡、首爾、上海。其他:悉尼、布宜諾斯艾利斯。歐洲因為諸侯眾多,政治力量分散,導致有7個國際性城市,而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經過充分的市場化競爭之後,也僅產生了4個國際性城市。1個政治中心(華盛頓)+3個都市群的核心(紐約、洛杉磯、芝加哥)。這或許也會成為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樣板。可能的演化趨勢大概會是這樣的:北京,由於獨一無二的政治資源,居於最高層級的地位。上海、深圳,作為兩大最發達都市圈的核心,處於第二層級。廣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杭州、南京、蘇州、青島、瀋陽、西安,分別作為兩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和幾個新興工業帶的中心城市,處於第三層級的地位。為什麼廣交會叫廣交會?不叫上,北,深交會?
為什麼一德路幾個平的鋪位每個月月租過萬都有人想盡辦法租?建議各位周末有空去一下中山六,東湖海印,廣州火車站附近的服裝批發。做生意的,最重要是看哪種有前景有錢賺。產業結構那麼多,偏偏拿別人風光的來比別人不那麼風光的。為什麼要擠掉人家好好的一線城市位子?
為什麼不是下一個新一線城市是那個?
中國就只要區區4個一線就夠了?
為什麼不是5個6個甚至更多的一線?傳統意義的一線北上廣背後是因為她們身後的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帶。
而這三大城市帶在過去以及將來必然依舊是中國最為發達的三大城市帶。所以北上二者的地位是不會被取代,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作為經濟金融中心,頭兩把交椅的位置非常牢固,其實已經屬於超一線城市,而其他城市完全與北上不是一個量級,這一點也並無網友產生質疑。因此,珠三角地區必然會有一個城市來成為大哥,而深圳在過去三十年的飛速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廣州。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GDP深圳即將超過廣州。2.對人才吸引力深圳更具吸引力。3.房價等各項指數深圳已經與北上同等水平,而廣州房價則遠遠落後。4.深圳在火熱的互聯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方面處於優勢,而依靠傳統行業的廣州則顯示出疲軟。…大多數人所看到的方面感受到深圳已經與廣州不相上下或者超過廣州,然而這僅僅是衡量城市區域地位和各項指標的眾多因素中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看到,廣州能與北上相提並論最大的資本就是其商業地位,作為千年商都,其商業方面的各項指數具有絕對的統治力。1.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第三。全國商超年銷售額排名,前六名就有廣州的正佳和天河城。2.廣州的專業市場佔據全國的1/7。廣州也是全國專業市場發展最早、種類最豐富、專業性最強、從業人員最多的城市。3.廣交會(中交會)依然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商品交易會。4.廣州有第三世界首都之稱,據傳這裡聚集了二十萬黑人經商貿易。…除此,廣州的戰略發展地位,高校數量和質量,城區在建摩天樓數量等各項指標依然具有區域統治力。衡量一個城市地位不僅僅在於其單一的GDP或者任何指標。因此廣州依然會以北上廣或者北上廣深來分類。至於誰會進入這一陣營,我認為會是西部地區的成都(也可能會是重慶),為什麼會是成都,首先在國家戰略發展層面,每個區域需要有一個區域中心城市,而在西部,目前看來就是成都和重慶在爭了。中部也需要一個中心城市,而武漢也基本上在向這一陣營邁進。說回哪個城市會買入北上廣深,成都在整體戰略位置,經濟腹地,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區域輻射能力,商業指數,機場吞吐量、奢侈品數量…各方面基本上在西部凸顯出來,雖然單從經濟層面比不過武漢天津一類,但是綜合考慮,作為1.5線城市領頭羊的成都,應該會是最快進入北上廣深陣營的城市。感覺很多人看衰廣州
我覺得廣州在很多方面都是深圳沒有辦法比的,比如廣州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深圳,畢竟是『第三世界的首都』。廣交會、各類批發市場,也許看起來是沒有所謂金融IT高端,但是貿易才是城市最核心的功能。金融和IT都需要為貿易服務才能夠具備實際價值。不談文化教育醫療交通這些虛的東西,就憑在對外貿易上的穩固地位,廣州不會衰落。
明清以來一直到現在,廣州都是整個華南地區的中心,而一個地區的中心是很難輕易更替的,比如武漢落魄的時候,鄭州和長沙都想取而代之,但是武漢只需經過幾年發力,就能夠再一次把這兩者甩開,以及重慶即使以直轄市的政治地位,也依然無法取代成都在西南的中心地位。上海和北京超過南京杭州和天津,都有比較多政治原因,深圳在最具優勢的年代都沒有威脅到廣州的地位,現在就更難了。
但是深圳亦不會衰落。只要兩邊的廣州和香港不倒,深圳自然能夠保持繁榮和自身的競爭力,但是無法取代廣州同香港的地位。廣州
因為我們廣州要完蛋了!我們沒互聯網啊,沒金融啊!你看隔壁的深圳!我們簡直是屌絲啊!製造業陣痛期,廣交會參展商連年減少!廣州怎麼玩啊!
--------------------------------------------------------------但是評價一個城市是否有資格做一線城市豈能只看片面?珠三角大佬,千年古城,「第三世界首都」,亞非拉貿易商都,更有一年兩次的廣交會;醫療教育冠絕廣東,重大病情一般往廣州跑,廣東的交通樞紐,坐火車去廣州(你看春運的廣州火車站)etc......最重要的是作為珠三角的帶頭大哥,而珠三角又是大中華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廣州所牽頭的附近城市還有有佛山東莞。我大廣州萬歲。
然並卵,我們互聯網啊金融啊不行啊都只是中小企業啊怎麼能受待見呢。我覺得最有可能是北京和深圳,最沒可能是上海和廣州。但是這問題其實對個人來說沒什麼意思,因為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
觀察一個文明興衰,要從千年的的尺度來看。觀察一個城市的發展,要從百年的尺度來看。觀察一個人的沉浮,要從十年的尺度來看。顯然,北京作為首都,一遷都了或者中國政治體制權力控制資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殘餘有改變,北京有可能變成南京或者還不如南京的城市。而深圳在金融和互聯網上產業優勢明顯,可是產業優勢能保持多久?深圳本來設計就是經濟特區,並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大城市,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估計只能在經濟上金融 互聯網上發展,其他短板教育 醫療 交通一時半會補不上。而上海 廣州作為傳統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老大,是長江和珠江的中心,利益格局和分工已經形成,很難衰落。我相信百年以後上海和廣州依然是上海 廣州,北京和深圳有變數。當時英國人一開始選擇通商口岸是廣州,只是當時欲殖民而不得退而求其次選擇香港。後來開放了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很快就超過了廣州,畢竟經濟腹地沒有得比。純粹從經濟上考慮的話,無疑上海和廣州得天獨厚,香港和深圳是很特殊的原因。另外廣州在知乎天天被人輪,我覺得是倖存者偏差,知乎多是碼農為首的中產,日日吹深圳和杭州,搞得別人以為廣州是哪個縣城。其實深圳 蘇州和杭州是小而美的城市,長處明顯,短處也明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城市。廣州確實互聯網發展慢點,但是遍布的批發市場和檔口養活很多的4050歲的吃苦耐勞的小老闆,他們大多不會上知乎,而上知乎的多是碼農和小資,言比稱大數據和o2o,掌握了知乎的話語權 ,所以造成了廣州被深圳和杭州爆出翔的錯覺 。很多外省人深吹吹的就是深圳的金融和互聯網怎麼爆廣州,確實廣州在這方面有不足。但是很多深吹沒看到去廣州轉車 去廣州讀大學 廣州遍地都是批發市場,並沒有看全面。其實廣州發展也不渣吧,只能說深圳的互聯網和金融發展的太快。廣州自古以來就是華南的政治 文化 經濟中心,也就是起碼在湖南 湖北 江西 廣西影響力不是深圳可以追上的。另外我發現支持深圳直轄的多是來粵的外地人, 本地人一來務實, 二來從心裡還是認可廣州省會的地位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 ,一直以為都是嶺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又有粵語這一載體,不是廣東人根本都不明白廣州對廣東省的意義和控制力,而外地人覺得在深圳奮鬥多年想把深圳獨立出來最起碼在廣東沒有群眾基礎。深圳,最容易失去,但不一定會失去。哪個城市會躋身?不一定是成都、武漢、重慶,也許我們會意想不到1.政治權力是中國社會最核心的權力政治權力、資本權力、話語權力、司法權力、信仰權力是一個社會最主要的五種權力,這些權力在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中緊密結合。不同的社會語境下,這些權力的地位是不同的,大多數社會中,政治權力都是最核心的權力。在中國,政治權力無疑是地位最高的權力。過去中國城市的發展資本主要依靠兩點:土地和人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從「土地財政」在城市發展的巨大作用就能看出。土地的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府而非市場,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就越能利用土地資本進行城市發展的投資。所以對於一個中國城市來說,政府力量,而非市民力量是主導城市發展的關鍵,政府力量就是政治權力。所以,城市行政級別與其政治權力是密切相關的。城市行政級別越高,其擁有的主導管理許可權就越大,在競爭中的博弈能力就越強。使得高級別的城市無論是整合周邊資源,還是爭取中央項目安排等都擁有明顯的優勢。深圳是副省級城市,雖然與廣州同一級別,但是廣州是省會所在。而副省級主要涉及到經濟管理許可權方面,在社會管理、民生、公共服務上,深圳政府的權力太小了。一方面對內,深圳面對大量的人口,許多職能難以行使,政府力量相對弱小,許多就業、社會服務的職能由非政府機構來提供,這可以從深圳與流動人口相比非常低的戶籍人口規模上看出來,政府以外極為強大的社會力量很好地彌補了流動人口的就業、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對外,深圳與外界的博弈相對弱勢,廣州可以憑藉省會的優勢拉著佛山與自己一體化,而深圳無論是與東莞還是惠州,都搞得不如廣州那樣順暢,深圳土地資源緊張,惠州、東莞市最理想的拓展空間,深莞惠的合作明顯比廣佛起步晚、成效小,使得深圳總是跳躍地去思考和珠海、汕尾搞合作,從中也可以看到深圳本身博弈能力有限。缺乏足夠的政治權力,是制約未來深圳發展的最大瓶頸,光從經濟上放權不適合深圳這樣規模的巨型城市,深圳急需政治上、社會管理上等多方位的權力下放。2.金融業、IT對地方的紮根性較弱深圳最為拿得出手的就是金融和以IT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這兩個也是當前世界上最前沿、最時髦的產業。而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共同特點是資本、科技驅動型產業。相比較於鋼鐵、化工等資產驅動型產業,資本、科技驅動型的產業有著很大的流動性,即哪兒有機會就會發生遷移。而資本與科技人才流動的成本要的多,遠比搬遷一個鋼鐵廠、化工廠容易的多。2002年,深圳金融業兩大巨頭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紛紛考慮搬遷到上海,雖然最後皆未成行,但是可以看出來金融業進行遷移相對來說難度較小。金融業是追求資本回報的,哪兒有回報就會去哪兒。科技行業也一樣,人才和稅收政策等軟環境、氣候和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哪兒有利就去哪兒。只要把人和錢帶走就行了,固定資產的搬遷成本相對於回報來說是可以承受的。而鋼鐵廠、化工廠、汽車廠則不然,高投入的道路、管道、廠房設備都不是簡單地想搬就搬的,而企業總部、區域中心則可以相對容易的在各個城市之前遷移,比如東風汽車的總部搬到武漢,但是廠房依然在十堰。所以深圳目前雖然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機構總部、科技行業,但是這些企業只要一旦覺得深圳無利可圖,便會考慮搬走。威尼斯、佛羅倫薩過去金融業一手遮天,而今早已不見當年的輝煌。總而言之,就是這些產業紮根性太弱,而深圳躋身一線城市恰恰得益於這些產業,而一旦產業蕭條,深圳也會推出一線的隊伍。3.深圳人口高度流動,難以融入這個城市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值達到了3.2979,意味著每4個深圳人中就有3個是外來的流動人口。這說明了深圳對於外地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然而我們再來看一個數字,深圳流動人口中有63%在深圳的時間是3年以內,這一比例在廣東省第二高,僅次於揭陽。但是揭陽的這一數字僅僅指揭陽市區,而揭陽市區中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來自於周邊的縣。而深圳全域都是市區,其流動人口則是真正的「外地」。此外,深圳只有18%的流動人口在深圳居住超過了6年,這一比例在廣東第二低。那麼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呢?深圳流動人口普遍在深圳的時間不長,顯示了高度的流動性特徵,美其名曰,人口置換比很高,其實就是流動性太強。深圳戶籍人口比重很低,說明了流動人口難以融入當地,雖然深圳對於大學生、高層次人才實行來即落戶的政策,但是戶籍人口比重依然不高。因為來深圳的流動人口依然是農民工為主體的務工人群,他們一方面難以達到深圳落戶的條件,另一方面他們大多數人本身也無落戶意願。只是想在深圳賺錢,然後返鄉養老、養兒。人口難以融入城市,城市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只是用來賺錢的地方,大家對於深圳的認同感也會大打折扣。一旦形勢變化,深圳失去了既有的優勢,人口、資本也會遠離而去,這才是深圳的危機所在。4.深圳城市凝聚力太差
共同體與城市的思考:
談談共同體[4]:城市,身邊的共同體生活 - 地圖、地理與區域 - 知乎專欄
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到一個共同體需要有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意志、共同的使命。恰恰是良好的教育環境、醫療水平提供了促進城市形成共同體的共同記憶、共同意志。在深圳,這兩點實在與這個一線城市不般配。城市形成共同體對於城市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凝聚力量、促進契約社會的形成、共同形成社會市場。然而深圳如果只是一個推擠了看似光鮮的總部、人才的大空間,而不能形成一種依靠「深圳文化」凝聚起來的城市共同體,這個城市最終只能成為輝煌之後的闌珊,供人追憶。深圳幾大城區:福田、羅湖、南山在生活上單獨成為中心,居民在各自的區即可完成一些生活所需的置辦,某一個區的居民對於另一個區往往不甚了解,城區的分割便不能促進整個城市的凝聚。教育、醫療都算一個城市共同記憶塑造的最直接的方式。深圳沒有名校,雖然深圳大學進步迅速,又和北大、清華、哈工大合辦了深圳研究生院,但是與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漢、廣州、成都等城市相比,教育氛圍依然不算濃厚。廣東省最好的高中也多集中在廣州,深圳的名優高中數量還是偏少。此外,深圳醫院數量太少,作為一個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人的超級城市,深圳醫院床位數、醫師數量不僅不能和北京、上海比,與廣州也難以相提並論,下圖是利用引力模型製作的全國醫療水平體系圖,可以看出來深圳在廣東的地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也就好理解為什麼深圳的富人都會選擇香港、廣州去看病了。深圳的成功得益於幾個優勢:區位、政策、弱政府環境,深圳躋身一線城市是一種必然深圳為什麼能夠躋身一線城市?很明顯,依託其金融業優勢、高新技術優勢,以及發達的物流體系。這樣的成功離不開這樣幾點優勢:(1)區位優勢,深圳位於珠三角,緊鄰香港。深圳的起飛離不開香港資本的帶動,最早的香港企業家來深圳,為深圳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而香港的管理文化也為深圳社會帶了一股內地所沒有的活力,讓深圳一下子從一個內地的小縣城變成了耀眼的明珠。在這之後,珠三角發達的城鎮體系為深圳提供了產業轉移、資源提供、物資中轉的「後方」,珠三角城市群成為深圳崛起的重要基礎;(2)政策,深圳早期是特區,打破了內地的許多條條框框。後來,深圳通過以高科技基金為代表的金融扶持、社會服務中心為代表的公共服務改革、孵化器為代表的科技創業支持體系、環境建設為代表的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等許多政策對深圳後來高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幫助,相比於內地更加棒的政策始終就是深圳發展的護身符。(3)弱政府環境,深圳屬於典型的弱政府環境,可以看到,深圳社會上有多種力量,包括本地村民、企業、協會等多種組織力量,對政府的地位相對平等。與內地的城市政府相比,深圳市政府就是一個典型的「服務型」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多是中小企業,政府干涉少、扶持多是非常重要的。當深圳衰落了,會有另一個「深圳」代替她深圳容易失去一線城市地位嗎?容易。但是不一定會失去,因為深圳這麼一個城市,在中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區位好、弱政府、政策寬鬆、氣候環境好、物流發達、金融發達、口岸城市等等優勢集為一身。只要中國一些技術人才、金融人才、商貿人才需要深圳,深圳就不會衰落,源源不斷的人才湧入就會維持深圳的繁榮。一旦某一天高新技術變得不那麼高大上,亦或全球的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海權向陸權轉變,內陸崛起了。深圳可能真是得面臨衰落,那些在深圳拼搏的人們、滾動的資本或許會在另一處城市尋找到一個新的深圳。這麼一個新的「深圳」應該是一個與現在深圳有著非常相似的特質的城市,她絕對不會是成都、重慶、武漢。這些城市可能會躋身一線城市,但是他們不能代替深圳,意義也不一樣。深圳與上海分別是改革開放和上個世紀初歷史巨變中誕生的城市。上海在之後的發展中依託行政力量穩住了地位,成為直轄市,用大量的國企把自己和共和國的經濟體系綁在一起。而深圳,不尷不尬的副省級城市,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非常低的國企比重,似乎這個城市就是全國城市體系中的一個另類。深圳還很繁榮,需要利用行政力量來維持自身的那一天似乎還很遙遠。城市是永恆的嗎?或許是的。廣深之爭看到的應該是珠三角城市群,在這麼個區域集中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肇慶中山珠海惠州清遠等充滿活力城市,再有香港澳門聯繫在一起,絕對是世界級城市群,快速便捷軌交系統將連接成一個大城區,我們應該以這樣的大「北上廣」觀念來討論與上海長三角北京京津冀的發展與前景。
深圳啊我身邊的都準備走了都是985碩博被房價壓的
你們外省人好煩啊!老挑撥深圳和廣州幹什麼… 從來都是廣州是省會,深圳搞自己。亞運在廣州開,說實話深圳也沒眼紅過,也覺得這是在我嗎廣東的盛事… 而且輪到出外打拚,當地美食不重要嗎?我記得我很多深圳小夥伴就是覺得廣州餐飲甩深圳幾條街才去廣州工作的呀…… 你在一個城市長期發展,自然環境不重要嗎?我有蠻多老家是廣州中山的,也是深圳空氣好點,才來這邊的呀… 有些朋友的評論也是夠了,都什麼年代了還抱著出生地的念頭在這個社會打拚,好像一個原始人啊!
最不明白的是,看很多朋友發文,明顯深圳沒呆多久。為什麼說深圳沒有凝聚力,留不住人?我在這裡三十多年,身邊朋友籍貫比例來說,廣東四川東北山西河北湖南陝西都有啊… 留不住人他們在這裡生小孩幹嘛?廣州是一線城市裡最沒有野心的
也湊過來撕一記~答案明顯呈現出倒廣派與撐廣派兩個陣營~這或與前些日子「北上廣深變北上深廣」論有關。私以為,深圳近期發展的力度確實可觀,但是其發展根基有著先天不足。畢竟在中國,政治中心往往伴隨著文化中心,交通中心,而且獨一無二的決定權又帶來了企業區域總部和社會機構地區總部的大量集聚,以及教育醫療資源的高度集中。而廣州天生就是廣東的中心城市,這些東西是深圳無論怎樣都拿不走的。所以深圳的發展有其特殊優勢,節奏迅猛,但是這些優勢也容易一夜盡失,脆弱性很高。而廣州雖有些不急不緩,不在風口浪尖,卻有自身的閑庭信步,穩定性和抗風險性好。深圳更多的是軟實力,無形優勢,廣州則更多的是硬通貨,天生我才。深圳是績優股,而廣州則是保值黃金。有首歌唱到「人氣不過肥皂泡」,不要僅看一時風生水起,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絕大多數的答案都只看到了當下,都只從自己關心的行業看待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我這裡給大家提供多幾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看一個城市未來10年到20年的發展。我們不僅僅放眼於現在,還需要看國家定位,地理區位和城市基礎等方面。
國家定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一個改革試點之城」這樣的組合在可見的未來是非常穩定的的。在中國的國情下,國家政策和市場機制要並舉。在國家政策上,最影響城市發展的就是財政撥款,決定撥款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稅制。在中國,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稅收是有自主權的。很多人說青島,寧波,廈門,深圳這些城市漂亮,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地方政府有多好,而是作為計劃單列和直轄市,具有充分的財政自由和盈餘,可以投入市政建設。這也可以側面解釋為什麼天津和重慶直轄後的跨越式發展。具體分析:主要城市財力排行榜:廣州為什麼那麼窮?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稅制改革後的20年間,廣州依然保有了強大的經濟活力,一旦這個枷鎖去掉,其發展的潛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釋放。這種稅制分配體系在1998年出現有其必然性,不過在今日的中國,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直轄市,非計劃單列市的發展。這裡面包括了杭州,南京,廣州,武漢,成都等等。
地理區位: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四個中心在四個區域的地理中心一坐,有限的資源就已經分配好了。國內的四大交通中心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強大的交通中心,確保了一個城市整合和分配資源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輻射能力。從而決定了一個城市很多二產(例如工業製造)和三產(例如旅遊休閑)規模的上限。這四個城市目前來看是拋離了後面除天津外的所有城市的。
城市基礎:每個時代的趨勢和產業發展都是變化很快的,一個城市的GDP要進一步翻倍,那麼就要抓住下一個五年,下一個十年的新產業,而不是只著眼於眼前的強勢行業。可是,什麼行業會崛起,我們很難預計。所以一個城市安身立命,進一步發展最需要的資源就是:人才+腹地。當新的機會來臨,可以網羅行業人才,給新興行業提供廣闊的腹地(低成本的土地和優惠稅收)去發展,並且通過優秀的生活條件(環境,教育,醫療,文化,娛樂)來留住人才。綜合這裡這麼多條件,北上廣在這些方面是國內最不具有明顯短板的三大城市,其各自的政治地位決定了他們可以充當區域發展的協調者,來從周邊區塊獲取發展的版圖。自從中央於2015年提出首都功能劃分後,廣州已經吸引了超過20家央企的南方總部進駐,這裡面充分反映了在中國政治和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央企緣何紛紛搶灘廣州?
深圳是一個現代科技,工業,金融的明星城市。不過,深圳的危機在於腹地的資源的的缺乏以及城市配套設施(醫院,學校,文化休閑等)的稀缺,城市的發展重心過於傾斜於金融和房地產(類似於香港),工業用地匱乏,初創企業用工用地成本過高。其進一步城市空間的發展要看有沒有可能和東莞,惠州協調,獲得更多的土地。不過利弊相隨,城市空間的壓縮也給了深圳危機感,其出色的轉型升級,大力度的招攬全球人才,正在成為其他轉型城市榜樣。
案例:2015的一大新興投資熱點是體育文化行業。在這個強勢崛起的行業中目前隱隱出現了三個龍頭:萬達,阿里,樂視。體育文化休閑產業總部的選址需要考慮城市的腹地資源,人才體系,交通輻射能力,政治資源等。萬達,阿里和樂視分別將他們的體育總部放在了廣州,上海和北京。
總結:中國的國際級城市必定是多產業集群的巨無霸,並具有良好的政治地位。只有這樣,一個城市的興衰才不會隨著一個行業的興起和衰落而沉淪,並且獲得國家和國際級別的曝光度。總攬全局的看這個問題,才可能看到一個城市發展的脈絡。
最後,推薦一本書給對於城市的發展興衰感興趣的朋友:城殤 (豆瓣)我是廣州人,覺得中國一線啥的,真的沒啥好爭的,只要我們可以在批發市場買到便靚正的東西,天天喝的到早茶,到江邊吹吹風就好啦。就算是九線也好,反正有房子住,有東西吃就滿足啦
當然是廣州啊。
深圳完全不用擔心,深圳擺明了是國家戰略城市,是中國未來搞海洋文化的關卡,也是中國未來漢化東南亞十幾億人的窗口。深圳的戰略地位已經體現,這個城市的房價已經相當於全中國實體經濟的晴雨表了,不用擔心它衰弱。
廣州才是最有可能被擠出一線城市圈的那個城市,
因為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未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必將逐漸分離。廣東省出現的穗深之裂是未來中國大範圍的經濟-政治中心分離的綵排和前兆。市場經濟已經初步有自我反哺的能力,那麼在市場經濟發達且遠離全國政治中心的廣東,我們將看到廣州會保持甚至提高其地區文化中心、地區政治中心的地位,深圳將會晉陞為東南亞經濟圈中最核心的城市。
未來如果廣州掉出了「四城」之名倒不是說她落後了,而是當大家都發達起來時,各有各的特點。就好像80年代大家比誰穿得顏色更艷、現在大家穿什麼顏色都可以是好看的。
深圳成為戰略城市不只是政策所致,還有其地緣因素。
1.緊臨南海的地區中只有深圳在背靠珠三角工業區的情況下還能建那麼大的深水港(鹽田)【經知友指正這條有問題,數據顯示近年來南沙港的吞吐量遠超鹽田港】。
2.廣東被南嶺擋住,工業經濟圈北擴成本高,所以向南發展南海經濟圈成為最佳選擇,而深圳明顯比珠三角其他核心城市都更南。不要小看了這個優勢,廣州的海港夢做了1000年,迄今也只有個偏遠的南沙港,而南沙區也就60萬人。
3. 深圳有戰略縱深,對就是香港。香港是深圳天然的防禦要塞,香港是中國在南海的最佳軍事基地。躲在香港背後的深圳恐怕是中國在南海地區最安全的大城市了。
以上這三條可能後人學者會總結出來,就像現在的學者總結香港當年的崛起一樣:城市也是有命的,深圳的要進入命格中最棒的年代了。廣州!
廣東一直在阻止深圳成為直轄市,一旦深圳直轄,廣州很多資源機構人才會迅速流向深圳北上廣深中,唯一一個要養家的就是廣州。
所以廣州顯得這麼「掉隊」,還有人喊什麼北上深杭。杭州吸整個浙江的血,廣州養著粵東北西。
看起來是廣州「掉隊」了。
可廣州是珠三角唯一「老大」,除了廣州,任何城市,包括香港都不能代表這裡,定位是南中國的中心,面向東南亞的門戶。經濟腹地是半個南中國,面向的是整個東南亞,這裡沒有任何衰退的理由。北上廣深都不會掉隊。值得擔心的是重慶,天津這樣,不能吸血的直轄市(尤其天津)。現在很多省份都開始以省會為中心打造城市群了,比如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大成都,大武漢等。都是集中一省之力打造,面積人口都遠遠超過天津。天津現在是遠超這幾個(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長沙)。可十年之後誰說的准呢?我覺得十年之內可能會有城市超天津。我之前寫過一篇小文章,不妨看一下:
從普通人角度看北上廣深
在知乎上,圍繞北上廣深發展前景的討論動輒會被推上風口浪尖之上,其中的原因,稍加分析,也可以猜測得到。知乎作為一個走高端路線的社區,自帶高逼格,其用戶有很大比例來自於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屬於受教育水平較高而且善於思考和探索的人群,以數據分析為支撐的獨特見解總是在一次又一次觸動其他人的心弦。但細細想來,其中很多的分析和見解並非完全理性。對一個城市未來前景的分析往往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一種未來期許,比如說一個在深圳工作的人,他對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一個好的期許,自然要在潛意識裡面下一個定論:深圳將成為這四個城市中的領頭羊。然後尋找支撐自己理論的數據分析,選擇性的忽略其他城市的優勢數據,即使數據分析和論述得再好,也毫無邏輯性可言(先有結論,再尋找理論支撐,這是辯論賽)。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離不開人性,離不開人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期許意識。為了避免這種自我意識的作怪,我要用客觀公正的方法論來解決問題。先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再得出結論,而不是先有結論,再尋找支撐數據。
我這裡所說的「普通人」是相對於那些專業從事數據分析及相關職業的人群來說的。從事數據分析的人群他們有專業的分析方法,有專業的數據來源;普通人從事非數據分析相關的工作,日常的數據分析基於個人羅輯思維和方法論,數據來源也是日常大眾易獲得的公開信息。
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對這四個城市的分析和研究,我個人以為首先要從這四個城市所處的地緣格局下手。
首先,北、上、廣深三個城市圈位於中國東部三大人口稠密區。城市周邊人口的稠密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城市了規模,這三大城市圈周邊500公里的區域內,人口都超過了1億。蒙古國那麼大的區域為什麼沒有產生大城市?甚至於首都的人口還不如中國的某些縣級市,正是因為城市的周邊沒有大量的人口作為基礎,無法發生規模巨大的聚集效應,也就無法形成大城市。
其次,從三大城市圈的地域分布上,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大約為1050公里,上海到深圳和廣州的直線距離大約為1200公里。三大城市圈所處的位置幾乎將中國的海岸線進行了等分,這就意味著三大城市圈對周邊的吸引力和輻射範圍沒有形成交叉。換句話說,從地理上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及京津唐區域具備了形成大城市的天然格局,假如上海不是一線城市,長三角區域內的杭州或者南京便可能會成為一線城市;假如北京不是一線城市,周邊天津或者唐山便可能會成為一線城市;同樣的道理,如果廣州和深圳沒有成為一線城市,東莞或珠海等周邊城市便很有可能會成為一線城市。
再者,三大城市圈具備獨特的優勢,更是其他城市無法取代的。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政治和經濟的緊密聯繫是中國特色(人文原因參見晉商的歷史),大批量的央企也造就了北京的經濟環境和吸引力,自然毋庸多說。上海位於長江口岸,長江的水上運輸極為發達,使得中國內陸腹地與外部進行交流都要經過上海這個長江的出海口,淞滬會戰之前,日本的戰艦也正是順著長江逆流而上才深入了中國的腹地,如此的天然優勢,絕非國內其他城市可比的。廣州和深圳臨近香港和澳門,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對外呼吸的一條通道,不管是灰色的還是白色的,改革開放之後,這條通道變得更加重要,中國與外部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香港,所以,有遠見的國家第二代領導人才划出了深圳特區,也造就了多年來一直位居GDP領頭的廣東省。
綜合上面的三條因素,已經足以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一線城市的競爭定位已經完成,除了這三個區域已經不再可能產生一線城市。唯一有可能發生變化的是「雙核心」的珠三角,在廣深之間的此消彼長,但珠三角的總體地位不會改變。這三大城市群落將會隨著中國的繼續開放,參與到全球的城市競爭定位中去。
說完了地緣格局,按理說接下來要說北上廣深的產業結構了,但我個人感覺產業結構的基礎是人口,如果不把人口搞清楚,直接談產業結構會有點空泛,缺乏有力支撐。各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統計較為容易,流動人口統計卻較為困難,數據獲取也超出了「普通人」的能力範圍,於是我別出心裁,通過行動電話用戶數量與人口規模的線性相關,以行動電話用戶數量反映整體人口規模。
註:數據來源於百度搜索,數據時間為2015年,部分數據通過推算得出
傳統的城市人均GDP採用的是城市當年的GDP與常住人口的比值,這種計算方法之下,流動人口變成了為城市GDP做貢獻的「無名英雄」,如此反應出來的人均GDP並不真實。在北上廣深,有外地行動電話用戶,也有一個人多個當地行動電話號碼的用戶,假設這兩部分人的數量相等,那麼行動電話用戶數量將會較為真實地反應當地人口規模。深圳流動人口規模在1415萬左右,北京流動人口規模在1240萬左右,上海流動人口規模在775萬左右,廣州流動人口規模在695萬左右。如果考慮流動人口的話,恐怕深圳的人均GDP就不再那麼拿得出檯面了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四大城市的高端人才的規模,由於非專業人士,我們獲取數據的渠道只能繼續大開腦洞、別出心裁。通過某些社區的用戶關注數量來反映高端人才的規模,之所以選擇這個方法挖掘數據和進行分析,也是因為在某些網路社區中,這兩者的線性相關關係的存在。
貼吧和QQ部落的用戶人群較為複雜,人群定位不能反映城市高端人才的規模,所以不予以考慮。相對而言,知乎和豆瓣的用戶人群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別是知乎,用戶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且不少人為所在行業的精英。一個城市中精英階層的規模往往也會預示著這個城市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
在知乎的各大城市關注者數量上,上海略高於北京,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遠遠高於廣州和深圳,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在高端人才的積累上,北京和上海規模相當,深圳高於廣州。(城市吸引力與城市規模為指數相關關係,刨除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吸引效應,實際上與廣深相比未必有這樣大的優勢。比如說北京比深圳影響力大是顯而易見的,很多不在北京的人因為北京的影響力而關注了北京,卻沒有關注深圳)
根據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在城市精英人才的比例上,上海>北京>深圳>廣州。
接下來再來看基於人口的產業結構。
註:數據來源於百度搜索,數據時間為2015年
在上面已經通過行動電話用戶數量獲得了城市流動人口的大體規模,而流動人口所從事的行業大多集中在第二產業當中,通過將上海與深圳的第二產業做對比,流動人口規模上深圳大於上海,加上從事第二產業的常住人口,深圳從事第二產業的人口規模也要大於上海,但第二產業的GDP卻不如上海。上海第二產業的代表是上海通用,深圳第二產業的代表是富士康,兩種完全不同的產業模式。所以,在第二產業上深圳的產業模式要比上海低級,甚至於還不如廣州。
第三產業GDP產值與城市人口規模的比值來反映四大城市的第三產業發展狀況,得出的結果: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北京和上海相對廣深高出一個層次,未來發展的前景一時間也難分伯仲。至於廣深,在各種優勢資源和產業表現上,深圳已經超越廣州,但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緩慢,還在延續十年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給整個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深圳是一個嚴重兩極分化的城市,高端產業人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同時低端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深圳作為一個完全的新興城市,初期的崛起依賴低端製造業,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低端製造業尾大不掉,所以深圳的發展穩定性不如北上廣,有發展成為北京和上海城市規模的潛力,也有從一線城市中隕落的風險。
以上對四大城市的論述達不到專業的嚴謹程度,但卻是我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和方法論(說白了就是野路子),本來寫這篇文章也僅僅本著娛樂精神來寫的,特別是某些別出心裁的數據挖掘方式,各位看官若願意看,我還會繼續寫下去。若是有反對意見,或者看不慣我的杜撰,請聯繫我,我對您的專業指導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名噪一時的國際大都市,他們興盛和衰亡的原因是什麼?
※世界上有哪些城市正處於他們歷史地位的巔峰?
※無錫到底哪裡好?
※在烏魯木齊生活是什麼感覺?
※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粵港澳,環京津冀)中,那一個城市群發展潛力最大?最適合居住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