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語文?


我在馬來西亞旅行的時候有個一輩子沒到過中國的年輕華裔餐廳老闆拉我下中國象棋。

我下的不好,所以推辭說:不會。

老闆很驚訝的看著我說:中國人不會下中國象棋?

我當時的愧疚感無以言表。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如果連中國話都說不好,不明白中國語言之美。看見個江河山水只會說個:啊真大啊,真高啊,真美啊。

連個「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之類的形容都想不出來,該是多憋屈的一件事……

現在你問為什麼學語文?

學語文就是讓你學習我們的漢語文化。哲學上講,就是讓你知道你從何而來……

除了漢語以外能有多少語言可以完整描述:「當時只道是尋常」還有「人生若只初見」這藏於區區七個字中卻千言無法言盡的凄婉。老毛一句「俱往矣」仨字拔地而起平生多少豪氣!

……

誠然,你可能會說漢語並不只是詩詞。

我原來一個英語老師總喜歡說一句話:我們英語一個「是」都有is,am,are和各種時態各種說法。而漢語只有一個「是」。所以英語肯定要比漢語要深刻嚴謹。

(其實這種認知一件很搞笑的事情。當然我並沒有任何歧視和排斥英語的意思,我個人英文也還不錯。只是英文它代表的是另一種文化結晶。是舶來品。並不應該說誰比誰高級。題外話,不做引申。)

我舉個漢語的例子。得,也不說別的了,就說「舉」這個字兒吧。

咱們看看字典上關於「舉」字的解釋:

向上抬,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舉取士:科舉。舉人。一舉成名。

攻克:「一戰而舉鄢、郢」。

--------------其實即便是字典這樣解釋的都不全。可是也足夠管中窺豹了……

所以說漢語至少是不亞於其他所有語言的文化及溝通方式。你不學,怎麼明白在合適的時間如何說合適的話……不要提這是口才範圍。口才只是語言及文化底蘊的延伸,不是一種外掛。

還有!

語文的學習跟歷史是分不開的。它讓你知道很多時候不是非要自己死一次才知道死難受。

腹有詩書氣自華。它增加你的修養。什麼是修養?它應該是經由你的閱歷,學識,思想以及悟性提煉而成。其實一切玩到最後都拼的是修養。一個有修養的人並不會因為穿個麻布衣就會讓你覺得像個販菜老農,反之紀梵希也擋不住你的暴發戶氣質。

現在你告訴我,語文到底該不該學?

其實這些我不說,你多少年後也會更深刻的意識到什麼叫做書到用時方恨少。

就像很多人說要振興民樂。有個人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民樂什麼的,並不用形式上的振興,它需要很多的閱歷才能理解。孩子們聽不懂二胡的悲傷和嗩吶的撕心裂肺。等他能聽懂了,你攔著他他也會愛上的。」

---------------------------------------------------------------------------------

一手好字,該是多好的一張名片……

----------------------------------------------------------------------------------

現在學校很多都只有英語課沒有語文課……真逗!

就像我常說普及普通話並不應該是滅絕方言。因為方言代表了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本地文化。他其實跟漢族文化以及中華文明並不衝突。你學了普通話並不代表就要把方言當做老裹腳布扔進下水道裡面。

現在除了身份證以外,能說明你是哪裡人的證據,儼然無限趨近於無了……這也是多悲哀的一件事。

假如以後英語完全普及了,所有人都見面都說英語?你說你是中國人?你說句中文聽聽。

不會?那你TM能別逗我了?

----------------------------------------------------------------------------------

好了,廢話有點多。就到這吧……


和妹子在一起賞黃昏的時候,說出的話應該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卧槽太NB了。」


如果你是中國人,這個問題不想答你;如果你是外國人,我就答四個字:博大精深。


吶,你是個高中生。你們高中生啊,讀多了美文,恐怕對上面各位已經進入社會的答主那些懷念而感性的文字沒太多感覺。換言之,你們難以被感動,而需要被說服。那我就來講講你最「想」聽的道理。

(當然,說「高考需要考語文,以後也需要用到語文」只會讓你覺得「那也沒必要學那麼難的古詩文、那麼難的閱讀理解、那麼難的作文啊」)

當代社會的種種亂象,很多都是「文明成果快速平民化」帶來的副作用——一種由下向上的反向消解。所以我認為,即使是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對「智識階層」和「平民階層」作一個大致的區分。這些是我論點的基礎。

作為「文明成果平民化」的一個最直觀、效率最高的方面,當代平民教育是對傳統貴族教育的一種較為拙劣的模仿。對於傳統的平民階層而言,覺得超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教育無用,這是正常的。

但只要你希望成為智識階層,語文是你通往「文字」和「思想」路上的交通工具,更是你用以「交流」的點金手(此處交流是泛指)。

成為智識階層有什麼用?其實以平民階層的標準來看,的確沒什麼用,學點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或者高新技術,養家糊口或者賺大錢就行了對不對?所以在我看來,想不想成為智識階層,全看你自己的覺悟。

至少,只有智識階層才能真正懂得周恩來年輕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責任心。

PS:如果你發現我上面所說的幾乎無法理解,那也正好印證了語文最牛逼的作用:幫你理解世界、社會、文化和人生。

For the Watch.


不學語文,

我怎麼給她寫詩呢?


知乎首次打這麼多字!贊我啊!!

以下是我在Mooc上對於類似問題的回答

(不會劃分割線的我……)

我作為一個向來不重視語文和文學的文科生,我來說兩句。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和「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大一大二的時候只接觸課堂和校內學生工作,也產生和題主一樣的困惑。可是隨著出去實習、看講座或者展覽等等這些,我開始由自己相比較之下笨拙的表達和淺顯的思考意識到我這幾年來對於語文這方面知識的空缺。以前僅把語文當作應試而已,高考一完賣了書以為從此和這門課再見來不及揮手。

語文並不僅僅是一個科目,它是漢字、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法、寫作、中外文學、文化等等的糅合。這些是先人們的智慧所在,私以為學習語文讓這種智慧有了價值,東南大學的張天來老師在「大學語文」課上引用了徐志摩先生的話——讀書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義務所在,而無所謂文科理科之別。 至於為什麼在大學裡開設語文課程,我想應該和開設高數線代大英的道理是一樣的,讓希望學習的人得到平台,讓無意識的人得到督促。

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指正。


你看知乎上的高分答案,哪個不是答主們用語文功底撐起來的?


吶,突然就好想回答。現在是一名高一生。從四年級開始霸佔班級語文前三(大部分時候是第一但是大考就萎了不知道為什麼)二月開學考試語文年級第一。

來不及想措辭,馬馬虎虎寫寫吧。

我學語文的動力,是感覺以及記憶。

語文啊,這真的是感覺呢。要真的認認真真讀過古文古詩古詞才懂的感覺。

從兩三歲開始,父母教我認字開始,給我解釋我名字的意義開始,我懵懵懂懂地有了最初的漢字的美的感覺:那些方塊字明明那麼小那麼普通怎麼會有這麼多意思這麼美的心意呢?

一年級,學字的源起,象形字。我還記得第一課是爺爺教「我」寫字,前面還提到爺爺喜歡喝茶,「我」覺得茶苦,爺爺喜歡寫毛筆字,「我」好奇,爺爺教「我」。藉此引入象形字。我學的第一個字是「元」。現在拿到新筆試筆的時候我還習慣寫一個「元」。後面什麼靜夜思,司馬光砸缸,白雪公主,兔子小灰小白蒼鷹南瓜的故事,還有那首「牆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些方塊字組成的故事和思想給了我更深的關於漢字美的感覺。

二年級轉學。鄉下女孩轉到城裡最好的小學,陌生突兀又慌亂。他們在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而我甚至沒上過幼兒園;他們討論電腦遊戲智能手機,而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電腦。同桌的男生嘲笑了我五年一直到畢業,從祖宗十八代編到我未來的孩子,童言說出的是最不堪的穢語——這件事可能是我一生的陰影,一直到現在我的英語都很差,堅持丁克,不相信愛情,不信任老師,對任何集體都沒有很強的歸屬感。充滿歧視的班級讓我痛不欲生。那段黑暗的日子裡,唯一支持我的是海量的書籍。家裡父母都曾是語文老師,藏書豐富。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來逃避現實。那些漢字是我的明燈,那兩年我翻了不下百萬字各種散文雜文故事詩集甚至小黃書。

兩年如饑似渴的閱讀給了我堅實的語文基礎,題主你要明白,語文基礎真的很重要的,有了基礎語文的框架就出來了。

四年級,我開始崛起。從最初的班級中游偏下一路逆流而上到第一。同年發現了市圖書館,每周至少去一次,泡半天臨走借兩本書。學校強行推廣國學課,納入期末考範圍,每期背20篇經典。五年級,每次考試後同學的第一句話是「滄瀾你好多分?」六年級,語文畢業成績差幾分滿分。這兩年依舊保持大量的閱讀,市裡各大書店能泡一天。

初中,第一課是冰心奶奶的《憶讀書》。強烈的共鳴讓我更加喜歡語文。高中,堅實的基礎發揮作用,語文成績很穩。

後面就不是按時間敘述的了。

家裡有一個姐姐大我三歲,她的語文課本是我很喜歡的故事書,發現學校強行推廣的國學課原來上了初中也要學也要背,開始自發地誦讀古詩文,反正家裡也有很多什麼《宋詞鑒賞詞典》《詩經》《增廣賢文》一類的,發現古文很有意思,小時候有看過很多成語故事歷史故事一類的,現在就翻文言版比較有什麼不同,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很有趣。

小學不允許看課外書啊,就翻字典,翻來覆去地看,越看越有意思,漢字真奇妙。同學不認識的字會問我,獲贈外號「移動字典」。

上高中老師極力鼓動我們翻詞典,其實詞典也的確很好看啊,真的很有意思。

初一二因為喜歡古詩詞落入過古風坑,發現了更多的好詩詞(我混古風圈很淺,只限于欣賞美詩美文,不管什麼烏七八糟的漢服復興),後來轉戰反古風圈,讀古典。

其實我都沒有看過名著的。四大名著原版都沒看過,白話文版就看了西遊,斷斷續續看了水滸,三國,雖然翻完了《三國志》。外國名著就看過《魯濱孫漂流記》還是很不好的盜版。但是大量的各種散文美文故事也把我的基礎打得很牢。所以現在很想看一看名著,尤其是紅樓。但是就是第一章都看了好久,每一句都覺得精妙,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看得完。

對語文很敏感,錯字病句很容易就察覺到了,街邊的白字看著超不爽!看小說學會「無儔」什麼的,看動畫片(是洛洛歷險記吧?)學會「強強聯合」「不可理喻」「旌旗」……

初二入坑網路小說,每年不下兩千萬閱讀量,這種通俗的小白文講故事的方法其實也很值得學一學。

我學語文的過程真的蠻輕鬆,得益於我的記憶力吧。

就是語文的美的感覺,找到共鳴的感覺,情感得到宣洩的感覺。

最後上一張歐陽子的《採桑子》吧。這一系列西湖好的採桑子都很棒!雙燕歸來細雨中什麼的超美。


以下是沒學好語文的後果。

不學的情況請自行腦補。。。


我覺得因為我沒學好語文,所以理解不了數理化的定義。?? ( ′? ? `? ) ??


不學語文,何以養心?!


不學語文,知乎的大部分段子你根本看不懂。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我笑的前仰後合的東西拿給別人看,別人一臉懵逼的盯著我:你給解釋一下。不巧的是,這些東西往往解釋了就不好玩了。、

然而,事情雖然小卻不是一件小事,上述情況可以歸為一個大類:交流不通,因為他的本質是:你說的我聽不懂。沒有什麼比交流不通更阻礙文化進步的了。所以,語文是很重要的,正如同英語的重要性一樣,他建立在漢語這個龐大的基礎之上,永無止境。


百無一用是書生,


音樂Beethoven virus的一個評論如下

還有這個

完美詮釋了學語文的意義 分享Diana Boncheva的單曲《Beethoven Virus》: http://music.163.com/song/2529459/?userid=117430050 (來自@網易雲音樂)


因為告別時候可以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而不是,哎呀媽呀,我好捨不得你啊媳婦。


因為高考要考呀


那你也可以不學啊


為了高贊


不學語文就會變成這樣。


為了傳承我大中華流淌千年的血液;

為了發揚我大華夏世世代代的文明;

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一門語言, 學習它的「過去」, 學習它怎麼運用,而是以它為跳板,去看到更遠更大的世界。

語文兩個字包含的可太多了,單單是語言本身就能讓各大文人墨客,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象形文字的精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體現,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象徵,值得歌頌的閃光點。

更不用說文了,「學了語文」才能懂得如何去感受他人的精神世界,不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嗎?五千多年的文明,詩詞歌賦,反覆的推敲沉澱,留下來的是經過歷史長河考驗的精品,不去讀,讀不懂,豈不可惜?

「學了語文」,我才知道李白的洒脫,超然物外的態度,強大的自我,和造物者的獨特視角,讓他寫出無法被模仿的詩作。

蘇東坡寫《赤壁賦》表現出對儒道佛的深刻見解。

杜甫詩好,繼往開來。

「不學語文」,我也無法理解周朝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深,無法明白禮樂制度產生的原因,連祖國的文化精神都無法探究(不是說學了就能明白,而是去探究的能力)。

我們民族文化的內核是什麼,中華民族為什麼穩定,為什麼和歐洲發展不同,為什麼會產生宦官制,一個王朝為什麼會覆滅……

這裡只提問題,不作回答,是想說明,普通的學習語文,是讓你學到去理解這些問題,尋找原因的能力,也是你接觸這個世界的渠道,也幫助了我們的文明更好的傳承下去。

我以上說的,都是一個普通高中生都能夠受到的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可能各人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程度各有深淺,也許人各有志,更多地致力於其他方面,像是追尋科學,研究技術,都是不錯的,但語文最普通的能力學習,可以不愛學可以學不好,但必不可少。


推薦閱讀:

人類發展的最終意義是什麼?
從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畢業分別意味著什麼?(到了社會有哪些影響?)
你覺得你的人生有意義嗎?為什麼?
沒有慾望,人活著的意義在哪裡,現在奮鬥和追求的有什麼用。?
作為一個沒有慾望的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TAG:學習 | 語文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