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同情弱者是不是意味著我變狠了?
發現自己現在越來越「冷漠」,不再同情弱者,但也不會不屑他們。是自己真的變狠了嗎?還是我已經沒有人情味了。
強者對弱者才是同情,弱者對弱者那是感同身受。
經濟學家們曾花上幾十年時間調查取樣乞丐在不同貧富社區內乞討所獲的金額,但社會學家一句話就把這件事終結了。
一般人認為在富人區乞討會收穫更多,可事實並非如此。相反乞丐在窮人區會獲得更多幫助。這不是富人為富不仁,而是他們無法感同身受你的貧窮與苦難。不是窮人更有同情心,只是他們更有同理心罷了。
你,還有那些幫你頭頭是道分析寫答案的傢伙們,你們連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同理心都搞不同。
你這不叫缺乏同情,你這是別人的遭遇無法喚起你的同理心而已。哪裡談得上什麼麻木不麻木。
孩童傷病新聞下面留言感慨最多的,必定是家裡有孩子的父母們。
撞死貓狗的新聞下喊打喊殺的,大多是自己養貓養狗的人群們。
這哪裡是什麼同情心,只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罷了。
馬雲破了產,流落街頭,那些平時微博微信轉載馬雲語錄的人們會不會對他同情?
我早說了,強者對弱者才是同情。
馬雲破了產,別說同情心了,大部分人連同理心都不會有,為啥?這個要我解釋嗎?
馬雲真破了產,對他真同情真同理的,只會是那些曾經站在過事業頂峰的人群。
在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的心理學書中講述了一種叫「公平世界」的現象:
梅爾文?勒納及其同事發現:僅僅是觀察到其他無辜者受害,就足以讓受害者顯得不那麼值得尊敬。
比如最近這位微博大V馬光遠先生:勒納設計了一個實驗:選擇一名參與者承擔一項記憶任務,這個人一旦給出錯誤的答案,就要接受痛苦的電擊。你和其他人要注意她的情緒反應。在觀看了受害者接受這些顯然十分痛苦的電擊之後,實驗者讓你對受害者進行評價。你會怎麼做呢?是深表同情的憐憫嗎?我們可能會這樣期待。就像愛默生所寫的那樣:「烈士是無法玷污的。」與此相反。實驗表明,烈士是可以玷污的。當觀察者無力改變受害者的命運 時,他們就經常會否定和貶低受害者。
琳達?卡莉和她的同事指出,這種「公平世界現象」會使我們對強姦受害者的印象蒙上一層色調(大概最近大家也看到好多人認為女性穿的少被猥瑣怪他們自己)。卡莉讓人閱讀有關一位男性和一個女性交往的詳細描述。
例如,以為女性和她的老闆相約共進晚餐,她來到老闆的家,每人飲了一杯紅酒。有些人閱讀的故事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他將我引到沙發旁。握著我的手,向我求婚」憑著事後的聰明,人們不覺得這個結局有什麼大驚小怪,還十分讚賞男女主人公的表現。其他人看到的故事則是另外一個不同的結局:「但他隨後變得非常粗暴,把我推向沙發。他把我按倒在沙發上強姦了我。」如果是這個結局,人們會覺得它在所難免,並且指責那位女士故事前段當中的行為就顯得非常不妥當。
勒納指出,人們認為「我是一個公正的人,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們得到他們應得到的東西」。這種認識的需要導致人們這樣貶低不幸者。他說,從孩提早起開始,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勤奮的工作和高尚情操會換來獎賞,而懶惰和不道德則不會有好結果。由此我們很容易跨越一步,進而認定春風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而那些受苦難的人是他們的命中注定。
以上表明,人們之所以對社會不公漠不關心,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關心正義,而是因為他們眼裡看不到不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認為強姦受害者一定行為輕佻;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己惹禍上身才挨打的;窮人註定就過不上好日子;生病的人應該為他們的疾病負責。這些信念使得成功人士確信他們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命中注定。把好運和美德、厄運和不道德聯繫在一起,能使幸運的人在自豪的同時,也不必對不幸的人承擔責任。
哦哦,還有,人們非常厭惡失敗者,即使失敗者倒霉的原因明顯僅僅是因為運氣不好。從你個人的維度是變狠了,從社會的維度你變正常了。
社會有最基礎的三大法則,其餘大多是人為的設定。
弱肉強食,交易,愛。
愛國,愛人民,愛黨,愛美德,寬容,仁慈,原諒,無私奉獻,捨己為人。泛濫的提倡,導致人們對社會和愛的狹隘認知。1最有效的武器永遠是暴力.
中國最貧困的時候也要集中力量搞原子彈,伊朗拚死也要搞核武器,再富豪也可能入監獄。
這一切的一切,很明顯,沒有軍權的皇帝是俘虜。在商業的戰場上,360和騰訊大戰,小小的網頁導航公司完全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如被碾壓,概請忽略不計。2最可持續的是交易。
暴力有效歸有效,但不能動不動就出王炸。雖然震懾了對方,但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巨大的。若美國真發動所有兵力打贏了中國,後面就只能被英國德國等所踐踏。得不償失。各取所需,互利互惠,以更小代價來更有效的配置資源。縱橫捭闔,傳為美談。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里,弱肉強食用的少,愛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常見的就是交易。無論是友誼,戀愛,工作等等領域,我們都會基於一個平等的原則,如果我們相差無幾,最好輪流請客;如果我有求於你,我多次請客換來需求的滿足。一邊倒的友誼,戀情,合作,從來不長久。3最難得是愛
弱肉強食是一方掠奪,交易是雙方互換,而愛則是一方自願付出。當你熱愛足球的時候,你付出自己的時間,並沒有想過要在這裡得到什麼回報;當你成為球星的時候,你渴望能為中國足球帶出一片天地。而父母不論自己的孩子多麼腦殘,多麼殘疾,都不會拋棄這個生命,即使在拖累自己,放棄夢想。他們付出是自願的,他們沒有對你索取一定要有回報。而這,會承受期待得不到滿足,會承受對自己的損害,沒有這樣的承受能力和條件,怎麼擁有愛的源泉,怎麼得到愛的結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有資格並且有意願的人才能付出愛。如果當你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要提出振興中華的夢想,不是別人笑你腦殘,而是客觀事實上你就是。當你不再同情弱者的時候,你變狠了,你也變正常了。
你自己身上還有那麼多沒有完成的責任,你自己身上還有那麼多沒有施展的天賦,先顧好自己吧,自己還不一定擺脫了弱者的範疇。其他的交給政府以及德高望重之人,你有閑暇之餘,負責執行一些細小的具體環節已經對得起天地良心了。
當你真正的成為強者的時候,如果沒有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變狠!謝邀。
我們明確一個概念。
同情弱者不是人類天性裡帶來的,而是人類這麼多年道德教化的結果。人類生而自私。
嬰兒不知道把東西讓給別人,不知道和人協作,易怒暴躁,為得到某樣東西不擇手段。如果放任嬰兒在自然環境里自由生長,風餐露宿,遭受過巨大的苦難而沒有任何人和體系幫助過他。很難想像他會產生「同情弱者」這麼一種情感。這是叢林法則中的天性
可是每個人都是在這個社會裡長大的。在社會裡長大或多或少會受到教育,或多或少會得到這個社會的幫助。讓人自發地想要維護這個社會集合。
正是那些教育讓人類變得不那麼自私,產生利他的想法,變得善良,正直。這是溫床中孕育出的道德可是溫床中的道德畢竟敵不過人類渴望生存的天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慾望的膨脹,你所擁有的越來越無法滿足你想要的。身邊為你遮風擋雨,幫你承擔痛苦,讓你無憂無慮成長的人一個個離去。最後你終於被拋在那個最初的殘酷叢林中,而幫助弱者除了讓你心理好受點,讓你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希望以外,對你的生存,對滿足你的慾望沒有任何幫助。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放棄同情弱者。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會悟出許許多多的道理,發明出花樣繁多的概念和規則,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為什麼這樣的弱者不值得同情,為什麼那樣的弱者不值得同情,為什麼我不同情他們是對的——他們自己不努力,他們是在裝弱,他們好討厭。說得都對,但他們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作為一個叢林里的生物,本來就沒有義務同情和幫助任何人,這是寫在人類天性里的事實,所以無論說「這個人好醜哦,我不想幫助他」,「這個人到今天這步是咎由自取,我不想幫助他」還是「這個人在道德綁架我,我不想幫助他」都是一樣的,本質都是
「這個人不是我,我沒有義務幫助他。」這件事不需要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去強調。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明白它,地球生物弱肉強食了幾億年,這算是最不用強調的公理之一。所以隨著你的成長,越來越冷漠是正常的,人人都是如此。特別是在這麼一個「隔著朋友圈點贊,互相羨慕嫉妒對方的生活」的時代。答案本來應該到這就結束了。
但我是一個寫小說的。博爾赫斯說,小說家應該像書寫者那樣寫,而不是像時代那樣寫。唐諾也說,小說要對抗著時代潮流寫,而不是附庸著時代寫。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說點不一樣的。應該為本來就比紙還薄,人類辛辛苦苦堆積幾千年的道德傳播點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文明。只屬於人類,曇花一現但是足夠絢爛的文明。這幾年網上特別流行挫敗文學,以毀溫情、負能量、花樣拆穿、戳破自尊和鼓吹弱肉強食為樂趣。如果僅僅作為寫作,倒還有一樂。然而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是靠這些,恰恰是靠互相協作,靠家族團結互助,血緣關係之下的責任義務是不可去除的,人類的發展也是在儘可能讓競爭不那麼殘酷,讓弱者窮人也能活下去,也能參與社會運作創造價值。所以今天平民不需要再向貴族下跪磕頭,越來越少的人死於飢餓和嚴寒,越來越多的廉價甚至免費藥品,這就是人類的文明。
- 個人之見:「只有『真正』的弱者才配得到世間的寵愛」
「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高興,當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這句揭露人性弱點的經典名言,在給那些授之以恩卻仍無端索取的人一記耳光的同時,也給我們這個年代「偽弱者」的諸多行為做了恰當的批判性「詮釋」。
憐憫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我們身邊總會出現一些儀仗弱者身份來獲取外界所謂「理所應當」幫助的,偽弱者。這些「偽弱者」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扛著弱者的大旗,要求別人直接給予或更多給予。
結果呢,往往就是施助者不僅沒有得到任何一句感謝,還把施助者的同情心扼殺在他們的設定的「黑色幽默」之中。
從道義層面上來看,真正的弱者是一定有人幫的。
什麼人是真正的弱者?真正的弱者是那些有起碼的自知之明,並在心裡把別人的幫助當作救命稻草來珍惜看待並借住躋身強者隊伍的那部分人,而非「偽弱者」增加標榜自己受助、綁架別人理所應當幫助自己的砝碼。若一味只知索取,長此以往,那些「偽弱者」肯定會淪為精神層面上可幫可不幫的「乞丐」。
說一件發生在我兩個朋友身上的事情。
1.
丹丹和小玉都算是我在北京的圈中好友。他們作為圈子中的後來者,不管工作還是生活,總會得到圈中前輩們給予的或大或小的幫助。同為北漂,幾年來朋友們一起在北京,也算處的很開心。
不過,半年前因為小玉的一次搬家,把朋友圈中原本的和諧的氣氛打破了。
事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丹丹因為臨時接一位來北京看望她的大學室友,沒能及時去幫小玉搬家,而在搬東西的過程中,小玉手滑不小心把他的纖纖玉手手劃破一道口子。
在那周周五的聚會上,飯桌上聊及此事,小玉便劈頭蓋臉的數落了丹丹一頓,「你真差勁!以後別說你是我朋友」,雖是玩笑話,但語氣中不乏諷刺的味道,傻子都能聽出來。
一直以來,丹丹都是個沉默寡言的人,聽了小玉的話後,什麼也沒說,在眾多朋友面前尷尬了好一會。雖然對於這種事情很看不過去,但大家都是朋友,卻也沒有多說什麼。
在我們這個圈子裡,丹丹年齡最小,她和小玉都是後加入進來的。不過,丹丹很討大家喜歡,為人樂觀,喜歡幫助別人,大事小情他都會到場幫忙。
但相反,小玉家境相對比較好,性格有些刁鑽,來京打拚,也曾自稱女強人,發誓要在北京混出個樣子云雲。但平時類似搬個家的屁大點的小事也會動員朋友們去幫忙。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小玉是有男朋友的,他從來不讓他男朋友出面幫忙,只是在朋友圈發下照片,秀秀恩愛,每次聚會有朋友開車,也會以種種借口讓男性朋友開車送她回去。
當問及為什麼不讓男友來接她時,她也只是故作撒嬌狀,說他男朋友今天有事情、不方便等種種借口。如果大家不幫他,他的弱者病就範了,顯得不高興。而為了緩解氣氛,大家也會起鬨用「哎呀,快跑,美女要發飆了」等玩笑話來緩解下氣氛。
生活中,這種人很少見,但遇上一個絕對夠你受的。
對於幫忙這種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好朋友,遇事小玉就頻頻示弱,總認為朋友們幫忙時理所應當。在她眼裡,朋友的事情是小,而她的事情永遠是大。幾年來,小玉的行為讓朋友們都很反感。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有人以低到塵埃里的弱者姿態給自己開闢出一個明媚的春天,也有人用「偽弱者」的姿勢把自己冰封在陰霾的寒冬。
記得那次因搬家被小玉噴後,我曾問過丹丹:「你幫他也不是應該的,幹嘛要讓她這樣慣著他,他可以找她男朋友幫忙啊。」
「都是女孩子,出門在外誰都不容易,我跟她一樣都比較弱,大家平時也總是幫助我們,我不幫她也不合適啊!」丹丹只淡淡回應。
「嚯,真是大度,小玉是弱者?哈哈哈,活該你被噴!」我在心裡暗自嘀咕真是沒心沒肺!
2.
事實上,要說弱,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唯一弱的只有丹丹她自己了。
圈子裡的人都知道,丹丹是我們之中唯一一個農村出身的北漂,對於我們這幫在城市裡長大,工作早都不成問題的人來說,丹丹才是弱者。而大家合能得來,只是因為丹丹骨子裡有一種不卑不亢的謙卑,不裝不顯,讓人感覺在一起很舒服。就這樣,一來二去才跟圈子裡這幫他眼中的「前輩」朋友都成了好姐們兒。
對丹丹,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01年第一次認識她的時候。隻身一人來帝都,父親剛剛去世,也沒有男朋友,就一個人在一家影視公司上班,拿著接近四千的工資拚命工作來養家。
生活中,小胡為人低調,在大家剛認識後的那個階段,聚會的時候丹丹只是偶爾露面。聽熟悉她的朋友說,小胡在公司什麼都干,苦逼的很。而我在聚會之餘擺弄手機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丹丹的QQ顯示在線,我想他可能在加班吧。
本以為她這樣努力工作,丹丹會加個薪、升個職什麼的。沒成想,在一次聚會上,丹丹說她被公司告知能力欠佳而辭退,大家都感覺很可惜。
對於辭退,丹丹說,還是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我經驗少可能確實做的不太好,繼續努力去向前輩們看齊等一些慚愧的話。
像我們這種在各自圈子裡混跡多年的「老手」,手裡都有一定人脈資源,沒人會看著丹丹就這樣背負的壓力往前走。經過大家一起幫助,小胡狠心轉了行業,被朋友圈中的資深行業大佬「胡總」推薦去了一家建築公司,工資還比之前漲了很多。
雖是我們眼中的弱者,但丹丹謙虛好學,工作逐漸步入正軌。每次漲工資都會邀請大家慶祝一下,而每次談到工作,丹丹總是對我們說公司大領導對他很不錯,機會總是給他,讓她學了很多不會的東西來感謝胡總和大家。
真正的弱者,總能獲得外界有形的或無形的,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正視自己的「弱」,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在丹丹從事建築工作的過程中,有一點丹丹一直被「蒙在鼓裡」。
轉行之後,雖然工作很順利,但她並不知道這是私下「胡總」曾經三番五次請他的公司大領導吃飯,「要求」他對朋友多多照顧的結果。直到一次聚會,大家談論起丹丹從來京之後的轉變時才說出了這件事。
那次,丹丹知道後,起身對胡總說:「我沒錢沒勢,前輩們能委身退步拉我這個「大包袱」一起走,我再這裡敬大家」。隨後,並不盛酒量的她倒了三杯啤酒,一飲而盡。
3.
對於小玉,從半年前的那次聚會後,就很少見到她,只是在朋友圈出於朋友關係偶爾點下贊,對她的其它動態了解很少。
一個月前,隱匿一時的小玉又跳了出來,Q我直接要我幫他推薦下工作。雖然她甜言蜜語說了不少,但我只是回了句「最近工作比較忙,我抽時間幫你問問」,算是回絕了她。
但就在我回復她的那一瞬間,我竟然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原來曾經幾乎一同進入我們這個朋友圈中的兩個後來者,丹丹和小玉的工作和生活已經差了一大截,不再一個層級上了。
從她們初到北京,我們算得上是見證他們成長的一群人了。現如今,大家認識已近四年,丹丹在朋友們幫助下,已經是朋友推薦的那個公司的高級經理,在公司能夠撐起一片天地,沒有加班業餘時間充裕,每次聚會也都能及時參加。對比當初那個北漂初來者,現在丹丹已全然看不出哪裡顯「弱」。換句話說,她的工資、職位都開始直逼我。
在丹丹的改變過程中,我也曾經幫助過她。雖然到現在我並不知道她在工作中能力提升多少,但相比小玉,我能肯定的是,丹丹能夠正視自己弱者身份,是她獲得我們這個圈子好友的偏愛並能夠逐漸羽翼豐滿的基礎。而在充斥小玉這樣認為「弱者理所應當受助」的氛圍下,作為真正的弱者,我們這幫前輩無形當中給了丹丹太多偏愛。
4.
不得不說,只有真正的弱者才配得到世間強者的寵愛,對於那些渴求別人幫助的「偽弱者」而言,強者只會是一個看客。如果小玉能正視自己的弱,我不能保證他會混的有多好,但起碼會少不了這幫前輩們的支持。
當然,這只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生活中我還看到或遇到過太多陌生人以「偽弱者」的姿態來綁架別人的事情。
坐火車,有孩子的「必須」跟你換下鋪的;夥伴同行,不再同一車廂「要求」你換車廂的;工作中,講述自己苦逼經歷「綁架」跟你借錢的;中午工作忙,「撒嬌」讓你帶飯的……種種事情,看似很正常,但拒絕之後,這幫「偽弱者」口中吐出的「這人真不懂事」「至於么」「又不是不還你」等等說辭,真是讓人感覺滑稽又好笑。
確實,在特定環境下,他們的確是相對的弱者並且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許未來那天我們也會成為事件中的主角,但能否正視自己「弱」的角色才最重要。
人家抱著退後一步的姿態來幫你,努力把你這個陌生人當作朋友來看待,卻被這幫「偽弱者」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給予?別人拒絕給你無償的幫助,就成了你用來棒殺同情者小氣或者沒有同情心的另類資本?
大千世界,弱者無數,孱弱是「偽弱者」用來綁架施助者的繩索。在世間扶弱的道路上,並不是每一個弱者都值得被寵愛,只有那些真正的弱者才能得到世間善意的寵愛慢慢發光發亮。
弱者不可恥,世間自寵之。在經歷生活中的種種之後,面對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那些「偽弱者」的求助,我已經學會在心底說「不」,並會向那些懂得拒絕幫助「偽弱者」的人點贊。
畢竟,讓那些「偽弱者」以消費眾人的同情心來標榜「我幫你是應該的」的荒謬行徑,對真正的弱者和所有施助者都是不公平的。
我曾經有段時間也很瞧不起弱者,厭煩身邊一切對我求助的朋友,尤其那些混得不如我的人,甚至對父母那些很白痴的問題也會感到惱火和不耐煩,覺得浪費我的時間。後來想明白了:最瞧不起底層民眾的人往往是剛剛脫胎於底層的那部分民眾,比如最瞧不起農民的往往是褲管上還沾著泥巴的城裡人。這其中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剛剛脫貧脫愚的人,相對於社會上層的人來說依然渺小如草芥,想往更高的層級爬也依然道阻且長,但人是有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的需求的,所以他們不得不通過和底層弱者劃清界限來達到這個目的。《你弱你有理》《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這些專門虐弱者的文章引起瘋狂轉發,就是社會的中產階級(以及大學生這些潛在中產者)在權貴面前自卑,在底層弱者面前自負的心理證明。知乎上很多人喜歡寫那些出身顯赫卻特別努力的人和故事,其實內心也有虐弱者和屌絲的成分在。
第二,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和弱者接觸的時候,弱者是一個純粹的「掠奪者」,而自己只能做一個純粹的施與者,不能獲得任何好處和利益,所以對弱者恨不能遠離之,情緒上自然表現出一種厭煩。剛剛脫胎於底層的人雖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一樣在靠雙手扒食,一日不做,一日無食,地位其實並不穩固,面對未來會焦慮,所以依然希望自己是一個佔便宜的人,非常害怕被佔便宜,依然希望自己能得到很多貴人的相助,而不是成為別人的貴人。
沒錢的人不敢談戀愛,怕替別人養老婆,富二代談戀愛則較少在這點錢上做利益權衡。道理其實都是一樣的,你對一個群體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不及,一定是因為這個群體刺痛了你的內心,戳中了你的軟肋,打中了你的「七寸」。古人教育過我們: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以為,我還是獨善其身的階段。沒有當聖母的實力,就不要去當聖母,這一點都不丟人弱者是不能同情的,你同情他等同於害他,越同情越弱,因為他有了同情,就有了依靠,就很難變成強者,很多弱者就是這麼墮落的,所謂強者,是自己再弱的時候也不渴求同情,在己身最弱的時候仍然不喪失鬥志,當然這種人終會變強,身為弱者,不自卑,要自信,身為強者,別自負,多改變。
同情弱者的前期是。。他的確比你弱。。以及你的確有能力同情。。在現在這個世界。。太多的人偽裝成弱者。。。太多的人炫耀著他們的強大。。 所以我和題主一樣。不同情,也不隨意看待。我想是因為我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幻想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少年了。守住自己的生活已讓我付出所有的精力了。
講件小事。
附近有條黃狗,母狗,尖耳朵,紅眼睛。生了一胎五隻,最後僅存活一隻。和它長的很像,區別是耳朵是塌下來的。每次大家喂尖耳朵吃骨頭,塌耳朵都像橄欖球運動員一樣把尖耳朵撞飛。塌耳朵嘴裡吃著骨頭,看到第二塊骨頭也一定要搶過去。即使大家會打塌耳朵,只把骨頭給尖耳朵,尖耳朵還要彬彬有禮的聞一聞看一看,像只梅花鹿一樣優雅。有這時間,骨頭早就被永遠吃不飽的塌耳朵搶走了。然後尖耳朵就一直看著你吃飯,一眼不眨,看到你避開它的視線。然而當你轉過身背對著它,它還要跑到你身前繼續深情的望著你。你剛開始是會不忍心的,的確很同情它,但是你還能怎麼樣?你碗里有多少骨頭肉?你自己不吃肉,都餵給它吃?它只是別人家養的狗而已,別人自己都不養活,你去養活?你給它吃米飯青菜它也不吃啊。——————————————————望吧望吧,尖耳朵你這樣看著我也是沒用的。就算給你吃你也搶不到。我忍不住,還是丟給它一塊肉,馬上又被塌耳朵搶了。「卧槽!」氣死了。我想踹塌耳朵一腳,看到尖耳朵又用可憐兮兮的眼神望著我,感到有些厭惡。尖耳朵也是活該。於是我再不像以前那樣關照尖耳朵了,有時故意喂喂其他別人家的狗。尖耳朵自己不爭氣,我也沒辦法。————————————————然而有一天我對尖耳朵刮目相看了。塌耳朵平時對它媽媽很兇,卻是個慫包,最怕隔壁一條白色母狗。白色母狗神似四十多歲更年期婦女,異常暴躁。塌耳朵小時候因為多看它一眼,差點被它咬碎了狗嘴。至今狗嘴上好大的疤。偏偏塌耳朵神經有些錯亂,每日像個精神病患「手舞足蹈」。這天又惹了白色怨婦。怨婦追著塌耳朵狂咬,尖耳朵挺身而出。像是殺夫仇人相見,咬的兩狗鮮血直流。怨婦狗主人提著木棍出來,打的尖耳朵嗚嗚直叫。從此以後尖耳朵和怨婦成為死仇。我真是沒有想到,尖耳朵平時看來眼淚汪汪,被崽子欺負的吃不上飯,還有這等血性。我想我也不應該去可憐它。後來喂尖耳朵吃骨頭,又被塌耳朵搶了,我望著塌耳朵狗嘴上的疤,心想:虧了它是你媽。——————————————————我想起了第一次見到尖耳朵,那天它在牆邊吃草。我告訴朋友說:我看到一條狗狗在吃草哦。朋友說:別說了,聽了心裡難過。我有時會想,那天它是沒吃飯肚子餓了,還是被蛇咬了在找解藥?————————————————最近尖耳朵不一樣了,因為它懷孕了,肚子鼓鼓的。塌耳朵再也搶不了食了。只要尖耳朵不讓給它,原來它就搶不到。尖耳朵懷孕了,再也不敢餓著自己。我和尖耳朵玩起了拋接模式,我筷子夾著肥肉,一前一後,一前一後,向前,出手。尖耳朵脖子一挺,張嘴接住。塌耳朵只能一旁無奈的望著。————————————————答主的題其實我什麼也沒回答,卻覺得說的夠多。變狠其實不等於變壞了,也不等於不同情了。弱者的確有可恨之處,這可恨或許也沒那麼可恨。可憐別人也不一定是高尚的,弱者也不一定需要別人的可憐。因為迷茫……
路邊的乞丐開豪車,放生的動物破壞生態平衡,慘死的狗狗剛咬傷人,扶起了老人卻被敲詐,捐助的善款被人用來炫富……
什麼樣的善良才不愚蠢,什麼樣的行為才不會適得其反?
我也一樣迷茫。在傳統的價值觀里,同情弱者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但這種傳統價值觀教育是有前提的:弱者是無力的,是可憐的,是需要幫助的,是不會對社會造成傷害的一群人!但現實卻不盡然,農村不代表淳樸,貧窮不代表美德,弱者不代表善良,甚至,許多時候,是相反的存在——農村繁衍更多的惡,貧窮催發更多的罪行,弱者使用更多的暴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動怒,越容易展現人性中負面陰暗的心理,因此也越容易投身於群體暴力,比如農民起義,文革,土改等。
我並不是歧視弱者,以上現象都客觀存在著,相反,對弱者我認為應該抱以最大限度的寬容,而不是憐憫,世人皆有自尊心,給弱者空間去進步,給他們時間去擺脫弱者心態,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讓軟弱的自己痛苦才是重要的,人類本來就是軟弱的生物。但是,因為想要脫離痛苦,所以才希望變強,變強就等於變遲鈍,痛覺變得遲鈍,對自己的痛苦遲鈍之後,對別人的痛苦也遲鈍了。誤解自己是強者的人就會去攻擊別人,對痛苦變得遲鈍,也就失去善良之心。沒有關係,繼續當一個弱者,面對自己的軟弱。」在一部電視劇上看到的這句話,第一次聽到這種觀點有點驚訝,就摘抄下來了。
本來沒想著回答,但看到有些人無腦般地回答「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實在憋不住來叨叨幾句。
是否同情弱者,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不用寫多麼長的文字,從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來一大通分析。
弱者,要不要同情,要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凡是一刀切地說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話的人,本質是不愛動腦、是懶,是另一種弱者。天生的弱者,你說要不要同情? 比如出生於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
本來說人人平等,可出生於窮困地區、窮困家庭的孩子,人生的起點就落後於普通人一大截,別說他們去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可能一日三餐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你說此時幫扶一下這些孩子,對他們表示同情、關愛、支持,不是很正常的嗎? 不是社會正常的善舉嗎? 對於那些先天殘疾的孩子,社會同情幫助他們,不是更正常嗎?天生就殘疾的孩子,說他們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人,來解釋一下他們哪裡可恨了?說這種話的人有腦子嗎? 會正常運轉嗎?但對於因為懶、因為好逸惡勞等等而積貧積弱的人,不同情他們實屬正常。四肢健全在街頭蹲著說「借5元錢坐車回家」、說「借10元錢吃頓飯 」的人,你說好吧,來我把你送上公交車我掏車票、我把你拉近餐館給你買菜買飯,結果他她們毫不領情反而朝你送來白眼,說不定內心還罵你一句SB,你說此後你碰到類似的傢伙你要是仍然同情他她們才怪哩!不能這麼說。
心理學領域有「感受性」和「感受閾限」的概念。
其中,感受性是指對刺激物的感受能力,而感覺閾限是用來衡量感受性的,指的是剛能感受到刺激時的刺激量。當人們不斷去感受外界刺激時,感覺閾限會上升,感受性會下降。這兩個概念本來是用來描述感覺的,但是你的問題可以用類似的原理解釋。
當人們最初看到讓人憐憫同情的事時,由於受到類似的刺激較少,感覺閾限很低,因此感受性很高,人們看到一個稍微可憐的人、聽到一個稍微悲慘的故事,就能淚如雨下,主動幫助的意願與行動也很足。
但是,隨著類似刺激的積累,人們對其感覺閾限會逐漸提升,最後,可能非世紀慘劇不能讓人動容,而人們的感受性也很小,可能就象徵性的發表句「可憐」,然後就翻過這頁了。
用例子來講的話,我們可以看看中國這幾次地震時人們的反應。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上下人民反應迅速,有人甚至守在電視機前不換台去關注救援狀況,大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很多人還自發組織小隊去當地支援。
在不久之後的玉樹地震呢?很多人也不時在網上搜了搜相關新聞,也有一些地方組織了捐款。可是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之後不久的雅安地震?據說,當日很多人朋友圈裡都沒出現相關信息,而有消息稱,當日百度搜索記錄,排名第一的仍是汶川地震,雅安此事,大概排在第九、第十的樣子。這就是人們的關心被耗竭,隨著刺激的積累,感覺閾限提高,感受性降低的表現。
在題主的問題里,你還記不記得,這種所謂「冷漠」,是不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你是不是也經歷過玻璃心、動不動就感動的時候?而在那時和現在之間,你是不是經歷或看過一定數量的類似故事了?
當然,人們的同情心問題,牽涉很多方面,也包括時代性、文化性的因素,空間有限,無法展開。所以在此,僅就個體的變化角度,來討論。憐憫和愛都是罪惡。------尼采
也不是。
因為有一天你會慢慢發現所謂弱者,受害者,其實都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即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種的因,只能收穫自己的果。
那時候你已經沒有辦法再去同情誰了。說明你成熟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原來我們覺得:
這個世上不單有公平正義和理想,還有憐憫和愛。
這時候我們不懂公平正義和理想。
後來我們知道:
這個世上不單有憐憫和愛,還有公平正義和理想。
這時候我們不懂憐憫和愛。
你並不是變狠了,正相反,你是變得脆弱了。推薦閱讀:
※社會冷漠(旁觀者的冷漠)是社會問題嗎?
※你和朋友之間最寒心的事?
※如何看待旁觀者拍下東莞女子被捅殺事件?
※如何與冷漠的舍友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