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人類為減少貧富差距帶來的問題,做出了哪些思考和實質性的進展?

怕大家看不到,放到開頭當重點…

共產主義在上個世紀為縮小貧富矛盾失敗了(沒能走到最後),有人有反思出更好的想法嗎,分享出來一起干哈~水表在門外,沒有買快遞~

謝謝大家的回答!說明一下,題目本意不是希望大家想出縮小貧富差距的解決方法,而是能夠說明這種貧富差距的必然性和隨著社會發展這種貧富差距實際上是對底層人民越來越有利的(如果能夠證明貧富差距純屬逼死底層人民,有個大經濟學家寫本書,傳播到全世界的貧民窟,貧民接受了這樣的觀點不知道會幹出什麼(後來的事你們都懂了,誰知道會不會再來一遍呢)),希望不要有回答統治階級騙局balabala的,統治階級是個很抽象的概念(豪商算不算「統治」階級呢),而且他們的很多行為(如立法)也是透明,全社會可以看見的,如果真的反人類反得很明顯,全世界人民也不是傻子,如果你發現他們在溫水煮青蛙,請證明之,並且提供解決方案,我帶領全世界無產階級支持你。

這個世界對於窮人究竟是溫水煮青蛙還是充滿希望,談談這個問題

以下這個圖片所描述的問題,貧富家庭出身導致的差異,家庭要負很大的責任。

人類對這樣的一個(嚴重的(在我看來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有過哪些思考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是這樣理解的:

1.動搖家庭生育的合理性,「很多人問如果家庭給不了好的生活環境,是不是不應該生孩子?」我乎有許多類似的問題,答案要麼避開這個問題,意思是不生也不行,要麼是重新定義「應不應該」,認為人存在世界不僅僅是為了「更體面的生活」。(然而在其他問題(比如戀愛問題)下卻瀰漫階級隔閡帶來的悲觀氣息)

2.我們尚未證明這種貧富差距會穩定在一個水平,而不會失控性得迅速擴大,導致社會革命,重新洗牌,進入毅種循環。所以極窮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一場**

總結一下,我認為貧富差距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至少比三里屯嚴重=_=),但是人們對他的討論集中在純吐槽(或者純反映現實比如下圖)和提醒人們接受現實的階段,很少有系統性得分析它弊端和考慮解決方案類的討論


這題目很有趣,因為問者已經在問題中寫出答案了而她似乎不知道這點。

1.動搖家庭生育的合理性

嗯就是這個。歷史學家Greg Clark在他的A Farewell to Alms里寫到,現代英國人都是中世紀英國有錢人的後代。這是因為英國在19世紀以前處在人口上限(malthusian limit),在這種情況下富人的後代比窮人的後代更有可能存活下去。這樣一來,富人的財產和社會資源會被更多的後代瓜分,每個後代得到的資源更少。這樣,每一代的「富二代"的資源都相對而言比父輩少。

這個殘酷的事實在工業革命和性革命以後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富裕的國家的生育率比貧窮的國家低。無論國家富裕程度,國家內富裕的人群生育率比貧窮的人群低。這主要是因為富裕的國家和人群更願意讓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本來十幾歲就要嫁人的女性現在有機會選擇教育,從而降低了女性生育力。這樣,富裕的人群每代都可以保證自己少量的後代可以得到最多的資源,而貧窮的人群每代都勉強保證自己眾多的子女能繼續繁衍。貧窮變成了可以跨代的屬性。

我們看到的很多教育和生命早期投資的分布不均都來自於這個變化。Duflo和Banerjee在Poor Economics里寫到解決貧窮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保證貧窮地區的女性可以選擇繼續接受教育而不是嫁人。這種政策會受到各種力量,包括傳統社會的價值觀,的阻撓,但我覺得無論是從公平還是效率上來說這都是個很好的解決不平等的方法。


談兩點問題:

1)無論你相信與否,縱觀人類歷史,除了極少數享有特權的人以外,貧窮幾乎一直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而不是例外。

所以,經濟學的一大問題就是研究什麼東西使一些人富了起來,而不是問什麼東西讓人們一直很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延伸閱讀 經濟增長:專業化、交換和法制)

2)貧富差距擴大是不是問題?擴大的原因何在?

無論前現代還是近現代,窮人的財富一直趨向於零,而富人財富卻在最近幾十年得到超大規模增長,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請各位注意,窮人並沒有更窮。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絕對的赤貧者財富都是零。而貧富差距擴大的關鍵在於富人更富。蓋茨、馬雲的個人資產相當於幾百萬家庭的資產總額。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富人財富在近現代後得到非線性增長?

陳志武: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本原因(全文7000字)

「贏者通吃」作為人類社會的現象,似乎勢不可擋,與其相伴的是收入差距惡化。如果我們以處於財富頂峰的富豪作為參照系,也能大致看到這其中的變化。十八、十九世紀時,中國富豪的財富以萬兩銀子作為基本計算單位;英國商人把百萬英鎊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文數字;而1800年前後整個美國社會的貨幣供應大約是280萬美元,如果一個美國人的個人財富在那時如果能達百萬美元,他毫無疑問能進入當時的首富榜。如今,中國首富的計算單位不再是「萬元戶」級,而是數百億級;在美國,蓋茨是首富,財富超600億美元……但與此同時,不管是在十八、十九世紀,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個社會都有赤貧階層,他們在收入分布的最底層,收入和財富幾乎一直為零。

因此,中國也好,美國、英國也好,財富和收入從最高到最低之間的距離被拉大了許多倍,也比以前更加分散。當然,富豪財富計算單位從以前的「萬元」級轉變到今天的「百億」級,肯定和各國貨幣體系從金銀本位到信用貨幣的變化有關,財富數量級的提升有相當一部分是「虛的」,是因為貨幣被濫發灌水貶值所致。但財富分布、收入分布的惡化也是存在的,這一基本事實難以否定。

那麼,收入差距的擴大到底因何而致?是像反自由貿易者所說的,是因為全球化?還是像「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推動者所指責的,是因為現代資本家的「道德淪喪」、「過度貪婪」?還是像英國《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所指責的,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點燃了「佔領華爾街」運動,而且在理論學術界引發了一場對資本主義的再反思。在人類近兩個世紀的歷史中,這是第三輪對資本主義的反思——第一輪發生在十九世紀的後半葉,第二輪是經濟大蕭條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麼,這一輪反思的結果會如何?是否會終結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體系?取而代之的又會是什麼?在我們都關心收入分配話題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是認清今天的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到底是怎麼回事,有哪些特徵是之前沒有的。只有認清之後,政策決策才可能對症下藥,避免不著邊際甚至幫倒忙。

在本文中,我不試圖對未來的走向做預測,而是希望通過分析現代經濟的特徵,尤其是許多現代行業的商業模式以及資本市場提供的財富實現手段,來證明如下結論:財富差距、收入差距的擴大並不是因為現代資本家比以前「道德淪喪」,不是因為現代企業家更加貪婪,而是現代技術和規模化商業模式所致

現代商業增大收入能力差距

社會的制度不同,收入差距的程度當然也各異。特別是政府權力在資源配置、定價機制中的角色越大,社會群體間的收入機會就越不等,掌握權力或貼近權力的「特權」群體就越能獲得超額收入的機會。例如,政府可以規定只有北京出生的人才能進入金融和電力行業,而湖南人只能種田,這樣,北京出生的和湖南出生的人之間,收入機會就會有天壤之別。我過去的研究也表明,政府權力越大的社會,往往也是收入機會越不平等的社會。在從制度層面找原因之前,我們先看看現代技術帶來的收入機會差別。

以騰訊公司為例,雖然這個互聯網公司成立於1998年,但13年後的2011年,收入已達280億元,利潤接近120億元。按照1萬名員工計算,騰訊人均創收280萬元,人均利潤120萬元。相比之下,2011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在4萬億元左右,按3億農民計算,人均創收1.3萬元,不到騰訊的二百分之一。這樣一來,農民收入遠低於騰訊員工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為什麼騰訊的創收能力超越農業這麼多?是否跟收入分配製度、跟貪婪有關,即騰訊的員工比農民更貪婪呢?其實不然。關鍵是農業跟騰訊的經濟特徵完全不同,兩者的產出函數不一樣

農業的產出與投入之間有極強的線性關係,這限制了農民創收空間。如果種一畝地需要花100小時勞動、200元種子和肥料成本,最終產出100公斤糧食,那麼,要生產1000公斤糧食,就需要種10畝地,投入1000小時勞動、2000元種子和肥料錢;為了生產1萬公斤,就需要種100畝地、花1萬小時……不能因為這畝地種好了,下一畝地就可以少花勞動時間或肥料成本,每畝地所需要的勞動和成本投入是相互獨立的,這就使農業生產難有規模效應。每人每天只有24小時,即使不睡覺不休息,農民的收入也難以逃脫產出跟投入間線性關係的約束,收入不可能太高,此即幾千年來沒有農民靠種田種出億萬富翁的原因。

騰訊的產出和投入之間的關係不僅是非線性的,甚至沒有太大關係。在騰訊QQ空間里,一頂虛擬帽子的設計可能要幾個設計師與程序員花幾天時間,而一旦設計好了,虛擬帽子賣一頂一塊錢,賣100萬頂創收100萬元。由於虛擬帽子銷售是電子記賬收費,每賣一頂並不需要重新製造,所以,騰訊賣一億頂虛擬帽子跟賣一萬頂在成本上幾乎沒有差別,但收入卻天壤之別。騰訊的虛擬衣服、虛擬裝飾、虛擬傢具等,都是如此。這就造成了其收入和成本投入之間的關係非常弱,賺錢能力空前的高。

微軟的商業模式也有類似特點,一旦微軟把系統軟體開發好(這當然需要成本投入),它賣一萬份還是賣十億份,總體成本差別很小,因為每一份的邊際成本(包括製造成本)幾乎為零。但是,比起零製造成本的騰訊QQ虛擬衣服、虛擬帽子,微軟還是要為每一份軟體付出硬碟、刻盤、包裝、郵寄成本等。

金融服務業的產出與投入關係跟騰訊的也很類似。比如,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幫客戶張三公司融資1000萬美元,為了盡職,可能需要一個10人團隊花十天時間;而另一家客戶李四公司需要融資10億美元,為了盡職,高盛可能也會派一個10人團隊花十幾天時間,成本基本不變,但收益卻高100倍。正因為這種規模效應的差別,高盛可能不會做1000萬美元甚至幾千萬美元的單子,金額太小對他們不合算。這也說明投資銀行的收益跟成本之間是非線性關係,甚至兩者間是沒太多關係的。

基金管理行業也是如此,像對沖基金或者私人股權基金,可能整個公司只有15到20人,這個團隊可以管理2億美元,也可以管理20億美元。因為一旦他們決定投一個公司的股票,投10萬和投1000萬美元對他們來說需要做的工作、花的時間完全一樣,管理2億和管理20億的運營成本類似,但利潤可能相差十倍。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華爾街的公司賺得很多,年收入幾百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遠遠高於傳統農業甚至手工業,在相當程度上是由金融交易特別的規模效應和金融行業的性質所決定的。金融交易的本質是其價值創造不完全取決於勞動時間,也不完全取決於成本的投入,而是取決於金融從業者的人力資本,包括他們所受的教育、積累的經驗、組織能力、個人情商、個人誠信和人脈關係網路等。

既然金融交易具有上述的規模效應,為什麼華爾街公司不能少收費,特別是隨著交易金額的遞增讓單位交易額的收費下降呢?這不是證明他們過於貪婪嗎?其實,這涉及到公平競爭、充分競爭的問題,只要金融行業對新手是開放的,只要監管沒有苛刻到新手沒機會進入華爾街,那麼,如果現有公司能夠繼續高收費,就說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其他人無法獲得的市場優勢。只要這種市場優勢是競爭中建立的、不是靠行政壟斷或法律壟斷獲得的,只要其他人有機會自由進入華爾街,這種高收費高收入就不存在貪婪或剝削。能夠收費高,說明交易的對方得到的收益也高,否則對方不會參與交易。

金融交易除了具備類似騰訊的規模效應外,還因為其對信任的超級依賴,使得這個行業更趨向於「贏者通吃」。金融交易從本質上都是跨期價值交換,把今天的價值跟未來的價值進行置換,或者把未來兩個不同時間點的價值進行交換,所以是一種承諾,是一種跨期價值交換契約。而這種跨期交換契約是否信得過、是否值錢,完全取決於交易雙方的可信度,取決於金融中介的可信度。對於這種超級依賴交易各方可信度的交易來說,已經經過多年風吹雨打的百年老店們就顯得格外「值錢」。在金融消費者看來,一個華爾街公司存在的年份越久,其可信度就越高,就越靠譜。金融市場對信用、信譽的極度依賴決定了已經歷史悠久的華爾街公司總是佔據優勢,後來者總是面對極高的門檻,更顯得「贏者通吃」。

華爾街收入高,只能說是現代金融市場的特徵所致,而不能因為收入高就斷言華爾街更貪婪。有人可能會說,在政府管制不過分的情況下這些行業的就業對誰都開放,但畢竟高科技公司、華爾街的公司都要求很高的教育背景和人力資本,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才能進入,社會中的其他群體就只能從事傳統的低收入行業,他們的收入也增長緩慢。所以,為了防止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就該對其收入設上限或者多徵稅。為什麼政策思路非要通過打擊能者來使其向弱者靠攏,而不是通過專業教育提升競爭失敗者的人力資本,同時由政府給他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呢?

如果強行對華爾街的收入設限,那隻會打擊其發展與創新的積極性,社會與經濟所需要的金融供給就會受挫,就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現代經濟不僅對類似騰訊這樣的高科技公司依賴度越來越高,對華爾街金融經濟的依賴度也在日益上升,華爾街對現代經濟是不可或缺的。

實際上,產出是投入的線性函數不只是農業的特徵,許多傳統行業也如此。新聞媒體差不多也是這樣,一般的新聞稿子需要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刊登一次後基本沒有再使用的價值,又得寫下一篇文章,這樣每篇文章就像農民的一畝地,文章之間雖然不是完全獨立,也不是沒有協同效應,但協同效應很有限,每天的新聞稿子還是要日復一日地寫。很少能因為今天的稿子使明天後天少寫,除非報紙雜誌的廣告收入能不斷增長,否則傳統紙媒的收入跟投入之間接近線性關係。這或許是在互聯網媒體興起之後紙媒正被不斷擠出的原因之一。

製造業企業的收入和投入之間不是線性關係,因為它們可以通過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佔比,也可以利用其生產規模優勢迫使其供應商降低價格,這些都能降低產出跟投入間的直接關係、幫助提高製造業的收入。但是,製造業最終逃不開每件產品都需要部件、配件、人工成本投入的事實。以汽車製造為例,雖然製造商可以壓低發動機、車身、剎車、輪胎等部件的進貨價格,但畢竟每生產一輛汽車都必須用上這些部件,每生產一輛汽車的邊際成本不可能降到零。也就是說,雖然汽車製造商可以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每輛汽車的邊際成本降到一定水平後,製造商的收入和投入之間依然會趨向於一種線性關係,增長就受到新的約束。

波音公司在世界飛機製造業獨一無二,它僱用了16萬名員工,其公司市值才540億美元,加上120億美元負債,相當於16萬人經營660億美元資產。相比之下,Bridgewater As-sociates是對沖基金行業佼佼者之一,有1200名員工,但管理的資產為1250億美元,是波音公司市值的兩倍。而Blackrock是綜合性基金管理公司,員工9000人,管理3.5萬億美元的資產。在新型高科技行業中,谷歌有2.5萬名員工,市值2000多億美元。

正因為製造業跟騰訊、華爾街金融公司相比的不同特點,使他們的收入水平難以跟新型行業相提並論。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看到新型產業、金融行業跟傳統農業和工業的收入差距,並非像大眾媒體和政客們說的那樣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或貪婪所致,而更多的是由於這些現代產業具有全新的特徵。只要這些行業對各社會群體是開放的、機會是平等的,就不能因為張三有本事進去而你沒相應人力資本進入,而要求政府多干預、多對他們徵稅。

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差距

姚明在退出職業籃球賽之前,平均每打一場球的收入是25萬美元左右。這個數字相當於5個美國家庭的年收入,近30個中國家庭的年收入。對於習慣於勞動價值論的人來說,打一場籃球賽賺25萬美元,怎麼也難以從勞動時間和強度來解釋。今天姚明打一場球,跟70年前的籃球明星相比,所花的時間和消耗的能量力氣應該差不多,即使有差別也不會是數量級意義上的。但是在收入上,姚明可能是70年前的球星的數百倍、甚至一兩千倍。即使相對於同時期美國和中國家庭的平均收入的倍數,70年前籃球球星的每場球賽收入也不會是當時5個美國家庭的年收入,或30個中國家庭的年收入。

如果按照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給的勞動價值論計算,一項經濟活動的價值等於勞動時間乘以單位勞動時間的平均社會成本,那麼,姚明一場球賽值多少呢?假如在美國姚明級別的人每小時勞動成本為1000美元,一場球賽按兩小時算,也就是2000美元。

當然,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今天跟70年前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70年前,一場籃球賽只有現場觀眾享受,即使門票貴到200美元一張,有1萬名觀眾,主辦方也只能得到200萬美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主辦方沒有其他收入;可是,今天的籃球賽與其說是給在現場的觀眾打的,還不如說是給場外數量達到數億人的美國與中國觀眾打的,這些觀眾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視頻觀看實況,也可以在比賽之後通過互聯網下載觀看。這種因為電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經濟和體育打破了國界,帶來了受眾數量級的巨大變化,使同樣一場球賽、同樣多的勞動付出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價值

所以,姚明每場球賽的收入這麼高,倒不是他比過去的球星多做了什麼,而是現代科技和全球化秩序幫他做了很多,使他的人力資本增值,讓他的勞動所能帶來的價值大幅提升。

換言之,現代技術和全球化使「贏者通吃」更上一層樓。過去,各城市、各地區都有當地的籃球明星、排球明星、足球明星、乒乓球明星等等,雖然大家更想看世界明星的比賽,但是由於交通運輸障礙、電視與視頻的不存在,絕大多數球迷的夢想不可能成真,因為世界明星不方便經常到各地去參賽。所以,以前大家只能在當地看本地球手的比賽,不會太過癮,但比起沒有比賽可看還是好了很多。當然,這樣一來,各地的地方球星都有可靠的鐵飯碗,不用擔心世界球星搶走他們的本地球賽機會。

可是,今天的電視和互聯網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世界球星上了,本地球手比賽越來越沒人看了,更沒人願意花高價買門票了。從小打籃球、打排球的人要麼進入國家級、世界級,得到類似姚明的高收入,要麼就很快改行。在姚明們和普通職業球手之間,是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冰火兩重天,他們的收入差距比幾十年前拉大了許多倍。

而唱片、錄音帶、影碟的出現也使歌星、影星一下子全球化了,買唱片只買全國明星、世界明星的,看電影也只看世界明星的大片。今天有了互聯網下載的便捷之後,演藝界在全球範圍內「贏者通吃」的局面更被推到全新的高度,在世界級明星和非明星之間的機會鴻溝、收入鴻溝被大大拓寬了。

這種現象不局限於體育界、演藝界,甚至學術界也如此。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家群體里,也是「贏者通吃」局面日益加劇。記得原來從北京到長沙,哪怕是特快火車也要將近一天時間,這意味著以前在湖南的經濟和商業會議上,主講嘉賓很少是來自北京的全國知名經濟學家,更多是湖南本省的專家。因為從北京到湖南、再從湖南返回北京需要坐兩天火車,加上開會一天,去一趟要花三天時間,漫長的路途使得再有名的經濟學家也很難一年跑遍全國各地進行會議演講。

今天,飛機大大縮短了全國各地間的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高峰期,我碰到幾位全國知名經濟學家同仁,他們日理萬機,一天出席多場會議演講(包括筆者本人也在此列)。其中,一位同仁周六上午在日本大阪演講,下午在東京演講,晚上回到北京,第二天周日在北京上午下午分別有兩個會議演講,周一上午在天津會議演講,完後奔機場,於下午兩點鐘趕到上海的會議演講,晚上又要從上海飛深圳,周二上午在那裡發言,之後又是哈爾濱,等等。按照這樣的行程,單個知名經濟專家在三天里可以去六個省市,出席至少六個會議發言,而二三十年前要三天時間才能去一個省市。可見,現代航空交通使專家學者的生產率提升了至少五倍,他們能跑遍的省市數量和參加的會議數量翻了許多倍。

這樣一來,全國有名的專家學者也是「贏者通吃」,擠掉本來有不少演講機會的各地專家,讓少數全國有名的專家的收入大增,而地方專家的收入機會相對減少。由此看到,專家學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也被拉大。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水漲船高,各種會議的數量也翻了多倍,即使全國知名專家一天跑三個省市,他們也無法囊括所有會議演講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高速增長後,全國性贏者的所得上升得最多,但其他專家的機會也會比以前好很多,只是相對於最頂尖的專家,收入的距離被科技拉大了。

交通技術、媒體技術改變了人類生活,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所見所聞,拓展了人生閱歷,而且大大提升了生產速度和效率,新型交通使「天馬行空」、「日理萬機」不再是抽象的誇張隱喻,而是我們每天的真實生活。但是,也免不了造成許多其他後果,其中「贏者通吃」被不斷延伸,先是地區內的「贏者通吃」,後是省市範圍內的「贏者通吃」,再後是全國範圍內的「贏者通吃」,現在是全球範圍內的「贏者通吃」,與這一不斷延伸的過程相伴的是贏者與非贏者間的收入距離變得越來越大。

這是貪婪、是資本主義制度所致,還是人類社會日益進步的必然副作用?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否則我們就會對當今社會、經濟做出誤判。

原文移步:陳志武: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本原因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平等。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悖論。

假如條件A:我可以使用和王思聰一樣的教育資源,

那我爸和王健林就是不平等的。

因為在複合A的前提下,我爸可能只為了他兒子使用這點資源付出了100塊錢,而王健林可能付出了100萬。

而如果我爸和王健林是平等的:他們需要為後代的教育資源付出相等的價值,

那麼我和思聰又不平等了:因為我永遠不可能獲得和他一樣多的教育資源。

換句話說:

皇帝的兒子當皇帝是太子的權力,同時也是皇帝的權力。

因此,只要這個世界上有家庭關係存在,有父輩子輩的關係存在,平等這種東西,

就是騙騙屌絲的玩意兒。

而無法平等,也就是無法重新開始的社會,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是必然的規律。

玩moba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滾雪球是必然趨勢。也是一樣的道理。

通過積累優勢變成勝勢,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但是在大劣勢的情況下翻盤,就很不容易見到了。


人類最近10000年來最宏大的社會學實驗,是一夫一妻制。

這個實驗徹底顛覆了之前數百萬年來的生存邏輯,到底是否能成功,至今尚無定論。


「為什麼反而這種正兒八經的社會學問題卻沒有社會學的來回答= = 」

一般說來,任何東西分配平均時,最大的證據莫過於人人都滿足於自己的一份。

——霍布斯,《利維坦》第一部分第十三章】

算是與諸位共勉

-----------------9.25更新,送一個視頻,思考社會問題需要的就是複雜-簡化-再複雜的過程--------------

TED演講集:資本主義的困局

先分享下一些我們人類到現在還在用的手段給大家參考。

1.戰爭。

如果要問從古到今甚至說現在最有效抹平貧富差距的手段,那麼必然只有戰爭,並且幾乎所有戰爭中都能夠找到與之相關的理由。戰爭是我們人類擺脫「動物」身份之後,仍然從動物身上所繼承來的社會運行手段之一。其優點是,一旦在社會競爭中以生命作為代價,一切的先賦地位或者後致地位都是白瞎,沒有人能夠在戰爭中置身事外,人類又回歸到動物生存競爭的本質手段上了。

(至於戰爭是怎麼實現這樣的貧富轉換的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到歷史板塊多逛逛會明白的)

2.教育。

然而戰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發動的,尤其是在後雅爾塔體系下,並不是每一個渴望打破原有國際秩序的國家都敢發動戰爭(除了黑叔叔),這個時候教育就成為社會分工發展後最為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本身就是馬太效應的重要推手,教育並非不受到先賦地位的影響(可參見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3期《輸在起跑線》一文,雖然是一篇定量的文章,但是裡面有對先賦地位如何影響教育體系做理論分析)

隨著教育覆蓋面的擴大,不同性別不同人種在獲得社會地位的平等上已經有了很明顯的進步,儘管我們常常會認為這種進步是不夠的。但在下一個十年,如何避免由於「正義化教育成果」所帶來的馬太效應,將會成為不可避免的議題,當我們把社會化的權利交還給社會的時候,誰來保證提供給我下一代的教育是「公平」的?

3.社會再分配。

這種手段是現在最為常見也是邊際效益最低的手段。只有在烏托邦中才能做到社會再分配的「完全公平」,因為在烏托邦中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勞動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報酬是沒有決定權的,這樣的世界是我們所期待的「公平」世界么。再者,如何解決社會再分配手段的負外部性和效率低下的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很「人權」的答案。面對著越來越多需要進行"再分配"的領域,我們又應該用一種什麼樣準則來判斷?這可不僅僅是經濟學問題。

4.婚姻。

婚姻是將兩系的部分財產融合的手段,並且在通過聯姻組建新的社會生產單位,改善了單個人的生存能力。然而婚姻作為消解貧富差距手段的重要前提是一個正常的婚戀市場,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謂的「A男通吃,B男找BCD女,C男找CD女,D男孤獨一生」這樣的婚戀市場和婚戀觀都是反常的。正是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自己的下一代強化了各個社會階層的溝壑。

要解決或者了解貧富差距的存在,還是要從理解人類社會為何出現貧富差異說起。

首先要澄清幾點:

1.貧富差距並非是「存在即合理」的,即貧富差距的事實存在並不需要我們為之尋找其存在的合理理由(上面有些回答就是在這樣做,我覺得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得底層人民的仇富心理一直得不到消解),貧富差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而非資源分配)所造成的結果,消除過分的貧富差距甚至說消滅貧富差距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2.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與動物的存在不同。不管是高等動物界還是低等動物界的貧富差距往往是在同代內得以實現的,它們很少出現延續代際的貧富差距(看看獅子或者猩猩等群居類動物,它們很少啥金一胖、金二胖、金三胖,一般都是286、386的種群內更換)。人類社會複雜的資源分配方式和社會資源的高速增長使得資源難以在同代際內完成分配,因而必然導致了資源的代際傳遞,這才是貧富差距維持的重要原因。

3.「解決貧富問題的關鍵在於拉平整個社會?」其實不然,從古至今解決貧富差距的思路都是一致的——緩解社會階層結構的整體拉伸,這種拉伸並不代表說要讓赤貧者脫貧,而是讓社會的「眾數」往「平均數」靠攏。【100個赤貧試圖造10個富人的反跟10000個赤貧試圖造1000個富人的反是有區別的,社會的整體穩定是所有具有「社會學思維」的執政者、思想家的最高標準】

實際上不管是經濟學還是社會學,對於造成貧富差距的本質原因都是歸結到資源的代際傳遞和代際差上。而在我看來,令人弔詭的是貧富差距並不是合理的,而是造成貧富差距的代際傳遞是合理的。(換言之原因是無法被消解的)

簡單的說,這種代際傳遞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產生並且擴散的。原始社會後期存在的私有制並非是完全的,在很多地方成員死後,這些私人財產是要回歸到集體中的。(這一特徵事實上一直在俄國的農奴制村落、德國的海德制中普遍存在,是農業共產主義的表現,中國在進入到可確認的歷史時期後【商周后】,這種農業共產主義就衰落了,同時在中國式莊園中並不存在普遍共產,小農依舊能夠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

然而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一個單獨社會人能夠解決的生活物資越來越少,人不得不依靠著其他人生存(可參見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不同),想要活下去的話沒有上一代人一定的資本積累是很難應對將要面臨的生活問題,這也就是上面有個回答說的「現在活下來的往往是以前的『富人』,而以前的『窮人』往往連下一代都難以保證」。在做社會分層調查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真正意義上「赤貧者」是無法傳遞的,處於貧困層內的人不少都是在一代或者兩代內從上一個階層所跌落下來的,是他們構成了新時代的新「貧困」階層(這一點也可以從「佔領華爾街」行動的參與人群中所反映出來,據相關民調顯示,真正參與的主力軍往往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失業人群),這也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對於貧困問題最為敏感的階層也是那部分所謂的「中下」人群(生活水平比最低標準略高,能擁有一部分電子產品,接受過最低程度的教育),他們對於跌落於貧困層的恐懼遠勝於一直呆在貧困層中的人(窮山惡水出刁民,然而刁民往往不會首反,歷朝歷代首反都是那些變「窮」的人)。

而在我們解決貧富差距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另外一個弔詭的東西,即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去宣傳平等甚至在資源分配層面上做出多麼「殘酷」的努力,實際意義上的社會分層居然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而且這樣的社會分層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的階層在一代人或者兩代人內就會發展出各自的階層文化和階層意識,馬上投入到對整體社會資源的搶佔中。

對於我們社會學來說,我們承認社會分層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造成這樣社會分層的原因必須是合理的,即我們所希望社會提供的——機會公平。

如果我們不能去消融這些階層間的意識價值取向的分歧,我們又怎麼能夠推動資源分配的改革?在這一方面由於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分層比我們要早的多,因此他們的實踐也遠比我們早。不過就在我看來,就算是世界的「希望」北歐,也並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在社會文化的發展方面,貌似人們對社會文化走向的擔心更甚於貧富差距調整的停滯。

如果說造成貧富差距的一切都概括為馬太效應,那麼馬太效應又怎麼在代際間進行傳遞的呢?我們知道作為一個自然人,從誕生之始就有這先賦地位和後致地位兩個起點。我們先刨去先賦地位的差異(要完全排除先賦地位在社會競爭中的影響是相當困難的,但這裡為了討論我們暫時忽略),就來討論我們能不能夠接受後致地位發展中所產生的差異。

1.一個遊手好閒、毫無工作積極性,並且對於實際社會發展並無很大貢獻的人或者人群,我們是否要對這一人群伸出援手,尤其是要花自己的錢去維持他們的基礎生活(不涉及人權,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真的人權,那麼世界早就美好了,如果您非要糾結這個問題,請提供你去非洲支教的經歷)

2.一個聰明富有創造力,具有實幹精神,並且在樂於在新領域投入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我們對於他們所取得成就是不是應該予以肯定?同時他們所創造的的財富會不會因為存在一定的原罪,我們就能強制要求他們在身前或者死後貢獻將他們的所有財富回歸社會?(注意,正義與慈善or仁慈往往是不同層面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僅由後致地位所產生的同代差異都無法做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那麼我們又怎麼解決代際間的差異?僅憑權力無限膨脹下的政府?政府可不是什麼理性的產物。還是說憑藉稅收、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這種頂多在兩代間生效的手段真的是最終的解決辦法?再說了到底稅收應該的制定主體是誰這個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還存在著爭論(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當然,在這裡說這些也並非是一味的悲觀,而是想告訴大家,有的時候我們想去做一件看上去是「好事」的事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確認自己的政治正確,而是這種事情存在的客觀原因到底是什麼,自古以來,「政治正確,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我們還見得少么?

PS: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實際上還是要回歸到原始的霍布斯問題,不得不感嘆這些老不死真特么聰明,作為一個現代人要好好努力給後人看啊。

PSS:實際上我們再換個角度想想,作為擁有自我意志的社會(塗爾干),難道它沒有為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提供可選擇的方案么?如果不從人類發展的單線思維看,農業社會的馬爾薩斯困境和現在的中等收入國家難題實際上就是社會為解決這個問題所設置的生產力障礙,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實際上人類自己作死的後果。解決貧富差距的思路可以有很多,上面的答案都太從「人類」自身來考慮了。


政府用降低貧富差距,保護窮人的口號,

限制富人的權利,為窮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短期來看,確實為窮人解決了一些急需的問題,

長期來看,窮人的權利更加沒有保障,富人的權利也一直被削弱,唯一不斷增長的是大政府,

然後,窮人和富人都無法獲得保護自己的權利,權利被集中在政府手中,

權利的貧富差距已經無法通過努力來獲得了,社會權利的上升渠道被堵死。


貧富差距主要不是階級問題。

階級是每個人的"人生策略"導致的群體分化和歸類的統計結果。

具體來說就是,有人傾向於"保守主義"有人傾向於"極端主義"

按照下棋,打牌,足球,籃球等競爭性運動來看,在平等條件下,保守主義的勝出概率總是偏大。

所以地區越是發達,gdp增速越是慢的地方,保守主義的商人總是可以和普通人拉開差距,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因為如果沒有可以顛覆性創新的改變生產力的技術觀念制度等創新,財富競爭遊戲總是流向保守主義策略。

義大利足球隊的風格就是保守主義,一群很一般的球員就可以贏,反觀巴西整體實力比義大利高一個檔次,他們拿世界盃的比例居然是義大利4:5巴西。

按照球員整體實力差距來計算,我認為義大利最多拿1次,巴西應該比現在多兩倍。

看看華人富豪的代表李嘉誠辦公室的兩幅警語: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充滿了濃厚的保守主義特色。

巴菲特也是著名的保守主義策略,

馬化騰也是……

現在非死不可也是保守主義……

對比一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窮人思維,

答案很明顯的。

"人生策略""人生的修養""人生的態度"

這些才是最後導致貧富差距不可改變的大自然因素,

有多少窮人家的孩子,通過保守的態度,努力的學習,最後進入機關,得到權利,得到財富。

又有多少窮人家的孩子,不好好學習,從小就去瞎混,結果只能混到底層的低級工作。

富不過三代,如果富人的孩子從節儉主義過渡到消費主義,個人主義,極端主義,一樣是很快傾家蕩產的。

這種例子太多。

很多非保守主義而致富的富人連一代都過不好,別說三代了,山西的著名富二代不因為能力差從百億身家也快變成破產戶,負二代了嗎?人家那是負幾十億的二代………你敢做嗎?

那些激進主義的搶劫犯,能富三分之一代都算運氣好了…………當年綁架李嘉誠兒子的亞洲賊王…拿了10億現金一樣幾年就沒了。

這就是最本質的差距

"你的人生觀""你的生活策略"

很多真正的大富豪生活儉樸,很多你看到的大吃大喝"偽富豪",你以為的富豪,其實很空虛,很窮,說不定十個億的資產,十一億是貸款,隨時破產!見李湘的前老公,偽富豪。

真正的富人,控制的是產業。

真正的窮人,都是不思進取,沒有技能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不努力的人,和努力的人,一樣富有,換個角度看,這還公平嗎?

生下來的智商差異是不大的,很多都是從小到大的努力造成差異的。

看看下層社會的人,他們的行為習慣,說話風格,文化,思考方式。你就知道,就算不是在現代,古代他們也是被用來上前線衝鋒的步兵,放在遠古時代,他們更是部落的底層。

父母的教育

學校的教育

心態的,技能的,智慧的,經驗的。

這才是讓貧困縮減的唯一出路。

窮啥不能窮教育。

要擺脫貧富差距,先提供公平的教育資源,多點圖書館,多點免費教育,多點文化渲染,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應該公平的提高教育資源!

富有的地方倒是可以市場化教育資源。

教育平等,機會才平等,財富才平等!!!

教育平等,機會才平等,財富才平等!!!

教育平等,機會才平等,財富才平等!!!


謝 @林蔚瀾邀。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是經濟專業也不是社會學專業,恐怕很難答到點子上。不過我倒是願意提供一些可能很樸素的思考和觀點。

首先,人類的財富總量是一直在增加的。這一點從人口的增長就能看出來。假如說,我們現有世界的運行規則使得人類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那麼,我認為在財富總量增加的前提下,即使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也不能說現有的運行規則是不合理的。

第二,人類社會發展是資源集中的過程。「集中力量干大事」是更高效的發展方式。專業資源的集中產生了社會分工,而貨幣的發明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則為大規模集中資源提供了強大的武器。階級分化、貧富差距擴大實際上是資源配置的過程。最初的階級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類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由更優秀的人掌握更優良的資源,是對人類整體發展最有利的配置方式。集中資源的發展方式或許拉大了貧富差距,但卻極大地增加了人類的財富總量。其結果就是儘管兩極分化嚴重,但現在的窮人要比過去的窮人生活得好得多。

第三,把人類社會看做一個金字塔結構,富人在頂端,窮人們在底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富人對於社會來講更加重要,貢獻更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因為我們這樣對比的時候往往聚焦於個體的成就,而忽略了人口基數。窮人雖然佔有資源極少,但數量龐大,遠不是富人能夠相比。這個龐大數量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抗風險能力。窮人提供的是一個基數,是一個隨時能夠製造出富人階層的基本財富庫。富人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窮人那裡賺來的。以淘寶係為例。沒有成千上萬的淘寶用戶,就不會有馬雲。假如淘寶的所有利潤和規模並非來自於無數用戶,而只是來自於一個大客戶,那麼一旦這個大客戶丟掉,淘寶就宣告完蛋。換句話說,淘寶用戶極大地分散了淘寶系的風險。所以窮人的存在意義就在於,你現在把中國資產過億的人全部拿掉,在剩下的12億人中,依然會很快再崛起一批億萬富翁。要知道歸根結底,世界依然是建立在實業的基礎上,財富並不會憑空產生。富人是財富的放大鏡,窮人則是財富的製造者。富人的貢獻在於拉升財富規模,容納更多的窮人;窮人的貢獻則在於更多的窮人就可以繼續分攤更大規模的風險。

第四,既然富人拉升規模而窮人分攤風險是比較有利的發展方式,那麼是否意味著就應該固化階層代代如此呢?不是。因為富人拉升規模只是一個表象,其真正的內核是第二點裡說的資源配置。多數情況下富人培養的後代素質更高,更應該掌握優勢資源。但實際上,由於人類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富人的後代並不一定是優秀的,窮人的後代也不一定素質低。此時的階級分割實際上是破壞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為了讓更優秀的人來掌握最優良的資源,就需要在各階層中間留下流動通道——窮人可以上升,屌絲可以逆襲,二世祖也可以敗家。

第五,關於生育權的問題。如上所述,財富總規模和富人規模的擴大就需要有相應規模的窮人來分散風險。而窮人之所以能夠抗風險,就是因為其龐大的基數規模能夠提供最原始的財富資源。前面說了,富人是放大鏡,窮人是製造者。只要有巨大數量的窮人在,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製造財富,就可以等著新的富人產生來將其放大。如果經濟活動僅僅在有限的富人之間產生,一定是弱不禁風的。我們常常聽到說,「人就是資源」,就是這個道理。說得不好聽一點,窮人不生孩子,富士康從哪招人?

第六,所謂的革【防屏蔽專用章】命從來不是消除貧富差距的良方,而只是洗牌的工具。事實上,就算是重新洗牌,也極少將屌絲洗上去。改朝換代也更多是大佬們之間的輪流坐莊,朱元璋之類的屌絲逆襲鳳毛麟角。

第七,我認為社會的不穩定並非源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在於上升通道的通暢與否。革【防屏蔽專用章】命是一種極端,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才會選擇極端呢?在絕望的時候。而上升通道的存在意味著希望。只要還有平等的醫療、教育、考試、就業、經商、從政、投資、創業的權利,就還有逆襲的希望。而這上升通道的存在,就是我們這些屌絲們需要爭取,並為之奮鬥的。

以上。


人類,從來就沒有縮短貧富差距這個說法。

拉開差距越大,統治階級越好統治

阻斷從被統治階級走向統治階級的道路,是所有統治階級極力完成的

而所謂打出來說縮短貧富差距的口號,呵呵,你們被騙了,包括我。


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啟動了政府制度、等級制度、貨幣制度和銀行學。

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從氏族公社到社會主義的各種偉大嘗試,但依舊是各種形式的聰明人與勇敢者為首的金字塔社會結構。

為了讓人們生活的好,我們有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數字革命。

這些都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然並卵。

貧富差距作為金字塔社會的必然結果之一,只能周期性的縮小與放大,不因人類改造生活環境這一能力的增長而改變,因為人們總是比較周圍,直到死去。

然而,為了讓人類社會得以進步。

有一天,我們說。

要有光。

於是便有了光。

我們創造了神。

讓神創造了我們。

唯一降低人類貧富差距的,是改變貧富這一價值觀認知的宗教。

也許,有一天,人工智慧把人類照顧。

直到那眼神中有一抹光的智能出現。

於是

便有了光

一切不過是空

但願它們有自己的宗教


貧富差距,順延的是自然界競爭的邏輯,其實是物種天性所致:生物各自為自己的生存奔波,積累資源,實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而試圖減少貧富差距的行為,則是人性最集中的體現,是骨子裡的那一點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在作祟。

------------------------------------

其實人類在過去的文明社會裡對貧富差距做出的最大貢獻,還是科學、醫療等技術革新帶來的生產力突破。在原始社會,貧富差距不像現在社會,可以用金錢等財產的數值來衡量。那時候資源匱乏,往往「貧」和「富」就是指一個人或部落能否保存足夠多的賴以生存的物資:有沒有一個良好的庇護所?有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 因此原始社會的貧富差距,足以決定那群人的生或死,不是說著玩的。自然法則很殘酷:資源的稀缺和不均,在遠古時代有效地剔除了那些「窮人」,給基因池篩剩下了最適宜生存,最會佔用資源利用資源的那群「富人」。

再看現在,貧富差距的問題又是多麼嚴重?能夠決定人們的生息存亡么?答案顯而易見。就算是在貧富差距問題最常被詬病的中國,大多數窮人也已經渡過了無需擔憂吃不飽飯,無需害怕自然災害、疾病瘟疫無端奪人性命的地步。放到全世界的眼光,多數發展良好的國家都因為農業、醫療水平的改良,而能夠提供給哪怕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繁衍生息的機會。這就是文明的力量。

曾經我們的祖先不得不經過殘酷的優勝劣汰,想方設法擴大資源優勢、創造貧富差距,來獲得競爭上的優勢和生存的機會。而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卻能有閑心思考貧富差距的問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物質充沛的基礎上。

「衣食且安才思平等。」這句話我看是很有道理的。從20世紀到21世紀這段時間,人類確實是在基礎資源的量上和分布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和創舉,為人類最基本的生命保障立下了堅實的根基。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上世紀中旬Norman Borlaug所領導的綠色革命,其培育出的高產作物挽救了數億在非洲和亞洲本來會因人口膨脹,糧食缺口而消失的生命(後文附wiki鏈接)。也記得在21世紀前後,有很多科學家還有心理學家都嘗試去解決非洲的一些疫情,比如血吸蟲,艾滋病。這些嘗試大多數都很成功的,挽救了不計其數的病人和他們所在的社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現代文明對貧富差距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使「貧」和「富」的差距不再是「生」或「死」之間的抉擇。從這個角度而言,縮小貧富差距,絕不是共產主義烏托邦所設想的那樣,創造一個平等主義經濟體所能達到的。而是在保護環境生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解放生產力,讓人們無需為生計擔憂,也能保持動力為目標而奮鬥。在社會安定,物質豐饒的情形下,我們從原始社群繼承下來的平等主義傾向,則會進一步為資源再調配做準備。這點從對貧富差距問題的關注熱度上就能體現。而還會有一些剩餘的心理資源,被人類用來去做進一步的技術革新,例如推動全球信息化,改善現有醫療條件,建設一個更健全的經濟體系。這些都將是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的有利推手。

結論是:這個社會可能在它有限的生命周期里,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我們所謂貧富差距的問題,因為物種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佔山為王,所以限制富人的發展空間是絕對不可取的,這會使社會步入停滯。然而值得我們慶幸的則是,我們人類從來就不是單純利己的生物:平等利他的精神早就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記憶上,人類總是有足夠的意識來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同時,從過去幾十年的表現來看,我們還是在很多基礎民生的問題上取得了很多突破的。現如今,經濟學家們、科學家們都已經在路上了,同時也逐漸發動了廣大民眾一起來重新思索社會差距的問題。我們這個社會將前行的方向究竟如何?我們每個人在其中都能做些什麼? 我想這是思考貧富差距問題能帶給我們的另外一些好處。

相信未來會更好!

-------------------------------

諾曼博士的英文版wiki:Norman Borlaug

這個人是我很崇敬嚮往的人物,作為領導了一場如此巨大農業改革、拯救眾多生命的科學家,卻沒有什麼關注度,也是有些惋惜。但我覺得從他的例子可以看出,解放生產力才是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的前提條件。 --這點仍需銘記在心。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道德法則的創立」了

關於這裡提到的「道德法則」,指的是公平感、正義感這些挺抽象「正面」的的價值觀念。

基於人類也是一種生物,要描述其演進(習慣的叫法是進化),達爾文進化論也是適用的。而財富多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一個人適不適應這個社會。所以貧富差距的產生是種內競爭的必然結果。

那為什麼「人類社會法則」比「自然法則」要複雜得多呢?兩方面原因:工具(對自然規律的利用)和思想(道德法則的創立)。

前者讓人類社會看上去複雜了(別家生物簡簡單單的吃魚捉老鼠賣萌我們有那麼多發明創造奇幻無比的生產方式一眼看過去能不複雜嗎),但本質上沒有改變社會內部存在的競爭屬性。不過它無可爭議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行為的技術基礎,比如讓我們可以打破距離的限制。

後者,思想。因為公平感正義感讓我們創造並沿用了很多制度並潛移默化地因為一些非正式制度做出「讓財富更均等的」行動決策。畢竟人總是最終會在群體中傾向於表現得善良。因為我們內心對穩定、對安全感的渴求可以通過語言這種更具象化的東西在種群內部進行交流和溝通,然後,產生了道德觀念。然後,當我們面對衝突的時候,會用這些道德觀念去為自己的行為佐證(去說服別人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最終群體中探討出形成一套行動邏輯(叫它文化也行),普適性高的行動邏輯寫進法條變成正式制度。

有了制度,我們就可以不用每天打打殺殺,可以更專心地思考、發明創造、提高生產力,然後人類社會內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乍一看怎麼像在黑道德法則= =)重點是人類社會個體財富的方差越來越大是事實,均值中位數是在增長的。人類社會比其他任何一種生物的社會發展得都迅猛無可置疑。也模模糊糊記得統計類課程講過均值大的樣本方差相對更容易是會大之類的知識。

邊促進發展,道德法則還一直有通過它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極端的,革命。思想、觀念的力量大無比畢竟它直接改變的事人的行為邏輯啊就像給機器人重新編了編程序。但,對思潮的把握和利用,是很大的一盤棋(嚴肅臉。並且問題開頭就提到了一個不成功的例子……(好了適時打住)

另一種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很多很多人都在出於善良的意願,靠自己聰明的大腦和積極的行動「扭轉」這個結果,比如:

用「雲」建立一所學校的Sugata Mitra(TED演講視頻地址:http://open.163.com/movie/2013/3/J/7/M8NUR06VN_M8NURC3J7.html)

免費午餐項目

運用積極的商業力量,踐行企業家精神,共創更美好、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的Enactus

關注社會創新的BottleDream

這些例子舉都舉不完…而且每個人都很熟悉的稅收、義務教育的普及、西部計劃、電商進農村、新聞工作者的某些曝光報道、以及所有經濟學家在減少資本回報率增加勞動力回報率上做出的思考和努力,都是縮小貧富差距的行為。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貧富差距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這四個字,常常讓人覺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泛的問題,所以我們總是泛泛而談,甚至罵完了事。但仔細想,會發現貧富差距這四個字,只是一個對社會競爭後資源配置結果的描述。你因為公平感正義感(思維里習得的道德法則)對這個結果產生了不滿的情緒,就可以嘗試去用自己的行動作出改變。雖然一般不在其位優化不了國家層面的制度、影響不了頂層設計,但身邊就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伸出手去做的事情&<( ̄︶ ̄)/ 

最後附上給予靈感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一句話:「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沒有任何進站,原始社會沒有貧富差距,你去嗎?

人跟人的智商差距比人跟豬的都大,總有聰明人會拿到更多的資源,不願意承認這個現實也沒辦法╮(╯_╰)╭哪怕我們每十年把所有人的錢收起來,平均發給所有人,在這十年里照樣會拉開貧富差距。

但有時候想你這麼天真還是挺不錯的。


對於我從貧困山區到上海這幾年的觀察。就是高考。門檻低,讀了高中就有資格。然後對於學習好來說,門檻更低,農民都能培養符合高考標準的孩子。(這也是為啥那麼多人覺得高考應試沒意思,要是有意思了,成本那麼大,門檻就高了)

當然,聰明的基因會結合優勢基因,所以也只能相對而言了。


整體來說,原始社會到今天,貧富差距該是大了很多才對


題主說過的兩類經濟學家其實都存在

1.說明這種貧富差距的必然性和隨著社會發展這種貧富差距實際上是對底層人民越來越有利

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

195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庫茲涅茨曲線(倒U曲線,如圖)

橫坐標是人均產值,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他認為經濟體在發展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分配差距會發生趨勢性的變化。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行,收入差距會先增大,因為高附加值的產業(如相對於農業的工業)會讓部分人群或地區先發展起來。但是隨著先進工業化的普及,收入差距會再次逐漸變小。

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係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現代工業國的經濟發展會是這樣的過程:第一產業的減少與第二產業的增加~第一二產業的減少與第三產業的增加。隨著經濟結構劇烈的變化,收入分配自然也會隨之變化。理論上講,通過合理的市場調節和政府規制,是可以將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

2.說明貧富差距純屬逼死底層人民,有個大經濟學家寫本書,傳播到全世界的貧民窟

這個...難道不是馬克思?

商品~資本~商品.....這是一個流通循環的過程,但是在資本家運作下資本卻是增加了。資本家積累著財富而萬千勞動者卻是仍處於赤貧。

為啥?

萬惡的資本家抽取了勞動者凝結於勞動生產所創造的價值。具體參見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歐洲工業文明興起的時代,生產力在機器作用下大大提升,當時的資本主義確實就是野蠻的掠奪勞動者的血汗啊.....

於是他寫了著名的《資本論》揭示這一關係,當然這些思想的確傳到了全世界的貧民窟。

「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共產黨宣言》

當然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3.效率與公平

當我們試圖把蛋糕分均勻的時候,蛋糕就小了。

自由競爭和市場帶來效率和巨大的貧富差距,進而帶來可能的社會不穩定。於是政府就用累進稅制,轉移支付尋求公平。但絕對公平往往帶來強力的計劃干預,從而帶來絕對貧困,乃至於極權統治。

「民主在自由之中尋求平等,而社會主義則在約束和奴役之中尋求平等。」---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經濟學是資源分配的科學,也是選擇的科學,它揭示了效率公平等等問題的關係,各個流派的紛爭至今還是延綿不斷。

所以為了不要被貧富差距甩到後頭,還是要讀讀書,提升自己姿勢水平啊!!


選拔精英進行統治;精英佔有多數資源;革命和改革使資源再平衡。循環以上流程。


讓富人更加富裕,窮人就會順便過得好一些。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下去,進化就是一個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個體甚至算不上滄海一粟。在我們抵禦自然環境差的時期,大到一次地震,小到一場颱風,可以輕易讓人類一夜回到解放前。戰爭、革命、改朝換代都可以使貧富重新洗牌,所謂物極必反,所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貧富差距大致會沿著進化的進程呈橄欖型分布,遠古是共產主義自不必說。生產資料豐富後,階級產生了,貧富差距隨之而來。貧富差距是個很奇妙的東東,只要階級存在,它便揮之不去,指望夢想中的共產主義消滅它是不靠譜的,能消滅貧富差距的只有富人的貪婪。

隨著人類的繼續發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後,富人階級極力保住財富,佔有優勢資源和貪婪思想的他們會越來越富,貧窮的人愈發沒有後顧之憂,好吧新一輪的均田地均財產打土豪鬧革命上演了。

我的腦補是,富人們終歸會有教訓的,怎樣才能最持久的持有財產和富人的地位呢?以史為鑒,以科學研究為依據,找到一個社會財富分配相對均衡的點持續下去。這個點儘管還會有貧富差距,但一定不很大。


題主估計你也明白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一般追求的都是教育、職業選擇晉陞機會之類的平等。

key:只要破壞家庭關係就行了!!

如果孩子的出生、教育都由政府(天網)統一控制,成年後保存其個人基因;根據個人在社會、工作中表現的表現獲取繁殖指標,由機器完成體外繁殖。是不是就能實現教育平等了?ps:大器晚成前期表現太笨被老師歧視我也沒辦法了。

當然對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師生,進入社會後形成的工作站隊、黨派和公司等等關係對職業晉陞平等的影響就另論了。

答主認為,只有活著的人才有資格談平等阿,已經被證明失敗了的基因為什麼要遺傳呢。


推薦閱讀:

如何自學社會學這樣的基礎學科?
普通一本和二本有差別嗎?
如何理解「真正的蘇格蘭人」謬誤?
如何看待梁漱溟「中國文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這一觀點?

TAG:政治 | 經濟 | 社會學 | 社會 | 貧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