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證明/反駁「中華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這個數字需要大書特書」?
聲明:首先,此主題並不是為了詆毀中華文明,只是探討話題本身。再者,我讀書很少,並且深刻認識到由此帶來的弊病,所以以後會儘可能多讀書。但知乎並沒有規定讀書少的人不能提問。所以為了集思廣益,我便提問了,希望諒解。
由於知乎要求修改問題,消除歧義,所以再次編輯:題干:雖說中國的歷史跨度很大,看起來也很波瀾壯闊,但卻始終在農耕文明裡止步不前。「近代」也並沒有在科技文化等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反而是西方率先掀起了工業革命。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中國就像是在長跑運動中後期乏力的選手。那麼吹噓過去「歷史悠久」是不是意義不大呢?換句話講,存在時間的長短,是否可以作為驕傲的資本來認定一段歷史的優秀程度呢?-----------------------------------------------------------------------------------------------------------------------
一些題主自己的主觀論證:古代中華文明確實很有生命力,但也遠遠不是一些人想像得那麼一枝獨秀。公元前2600年,中國還處在三皇五帝的上古傳說時代(還沒有進入信史時期),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卻已落成,100年後,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石雕《斯芬克司像》業已出世,相信大家也都看過。再把目光放到希臘愛琴地區的史前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臘愛琴地區就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基克拉迪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則為中、晚期青銅時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先在克里特、後在希臘半島出現了最早的文明和國家,統稱愛琴文明。隨後再談談古希臘在數學和邏輯上的造詣。例如,雅典時期,伊奧尼亞學派開創了命題證明,建立了初步的幾何演繹體系。隨後,芝諾提出了許多關於極限問題的悖論例如「追龜說」,為之後的窮竭法打下了基礎。歐幾里得在公元前300年著有巨作《幾何原本》,收錄了許多關於窮竭法的命題。雖然中國也不是沒有類似的思潮,例如莊子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墨家也給出了回應:」將一線段按一半一半地無限分割下去,就必將出現一個不能再分割的非半,也就是點」。可惜的是,墨家的學說並沒有被很好的傳承,其自身也沒有被歷史所選擇。眾所周知,中國的哲學源頭來源於洛書河圖和陰陽五行。洛書河圖促使了伏羲氏八卦和文王八卦的推演,而陰陽五行理論則是中國人對世界本原的根本認識。可是,在個人看來,與古希臘哲學對應的原子論相比(多麼接近現代的化學理論啊),五行理論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對五行法則之相生相剋的的理解,讓中國人認為這個世界的運行是閉合的,循環往複。正是這種理解導致了中國人的邏輯陷入死循環。例如,戰國陰陽家鄒衍鼓吹五行運行規律以解釋王朝更替。他提出(周)為火,勝火之水(秦)能取而代之,秦始皇基於宣揚正統性的需要,全盤納之。此後,涉及到朝代的更替,新的君主免不了要拿陰陽五行大肆宣揚一番,例如「奉天承運」,「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這種學說一直持續到了近代:元(金)→明(火)→清(水)如此這般,我們也能理解三國演義里第一回的名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只是把「天下大勢」看成一種閉合循環而已。又例如老祖宗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也是一甲子一個周期。如此種種,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的中華文化,會有如此之多的循環論證?中國的理論,為什麼總是跳不出玄學的泥潭?(也是中醫被部分人指責的原因之一)正如樓下一位知友提出的疑問,為什麼中國歷史雖說很長,但始終在封建王權上轉圈?難道真的只是偶然因素嗎?有答友在樓下提到了三體,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例子。在書中,三體人用「智子」阻礙了地球人對基礎科學的探索,人類的科技因此被鎖死。那麼這裡,「五行八卦」又是不是針對我們中華文明基因的「智子」呢?-----------------------------------------------------------------------------------------------------------------------舉個例子,對一個普通的老外來說,學中國的戲曲,和學一種西非部落的舞蹈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這些都很有意思,很好玩。至於你有三百年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who cares? 」
對於這個例子的回應讓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現象。首先,我並沒有直接比較中國的戲曲和西非舞蹈孰高孰低,可是很多人卻對這兩者被並列提及感到不屑一顧,似乎西非的藝術天生就比中國的要次一等,並且指責在下為什麼不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戲曲文化。「戲曲也許現在對你來說不夠好玩,但你好意思拿它跟西非舞蹈比?」---某答友。但若是有人提到了西方的藝術,那麼必然開始大談特談多元價值論,例如我們不應該只以西方的標準來評價藝術的高低:「以西方的油畫標準,我們的繪畫落後了大幾百年;以西方的雕塑標準,我們也就這幾年才會雕塑。」---某答友。那麼問題來了,之前大家看不起西非舞蹈由於基於什麼評判標準而說出口的呢?我承認我讀書少,對藝術領域完全是外行,但在座的各位又有多少人是「非洲藝術」領域的專家呢?不假思索的不屑又是基於什麼理論呢?所幸,有知友看到了這個問題並及時指出來:「不過西非舞蹈或許也有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咱們的戲曲一樣都是自家的精華,這一點我覺得你可能闡述的有些過激了,建議修改一下。」---引用自知友米莽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值得深思,對待兩個不同地區的藝術,我們居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但我們卻不願意承認這是因為主觀上嚮往先進文明而造成的。
-----------------------------------------------------------------------------------------------------------------------有人說我是「奴才」,似乎不太妥當。改開之後經濟發展了,似乎很多人都重拾了民族自信心,好了傷疤忘了痛。讓我們看看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漢字革命」的產物之一吧:
有用!英國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而我國唐太宗也有過「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名言,歷史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歷史的基礎上誕生的。作為加籍華人,身邊許多加拿大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誰」。加拿大歷史太短,沒有什麼能夠回答大家的疑惑。自己與南邊的美國鄰居似乎沒什麼太大區別。而中國不一樣,中國人乃至所有華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構成了這個國家的認同感,這是中國的財富。
題主的態度有,可以描述為 「我吃了5個包子飽了,為什麼要吃前4個;我住在樓的第10層,為什麼要蓋地下的9層」,殊不知當今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的。
在國際上,各國華裔往往以重視教育,給人留下了聰明勤奮的印象。這難道不心中是隱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制度,留下的遺產嗎?知乎上眾人調侃老百姓仇富,無端討厭各種二代們,這難道不是陳勝吳廣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所在人民心目中種下的種子嗎?使得我國民眾從心裡有了對世襲特權的反感。老百姓茶餘發後喜歡聊聊家常里短,國家大事。知乎上很多人稱之為「地命海心」,但這不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生活中的反應嗎?實驗室里的研究者們,支持自身的除了興趣和對科學的奉獻,不也有一種中國書生」古案青燈,苦讀不輟「和在這條辛苦的道路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情懷嗎?抗戰中,孫立人將軍所做的「知識青年從軍歌」 開頭兩句是」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投筆從戎奮戰在緬甸的遠征軍將士們,心中不有著一份成為霍去病班超的決心嗎?
我們華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都與歷史分不開。榮耀的也好,屈辱的也好,都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我們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乃至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看法與觀念,全部都是歷史給我們的財富。
一開始我以為題主在意的是歷史的意義,後來我以為題主在意的歷史長度的意義,再後來我以為題主在意的是外國人眼中中國歷史的意義。
最後我發現,題主說了這麼多,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文理科孰優孰劣啊!
我真是……
可是題主,你真以為歷史是每星期三節的「課」、考完了就能撕的教科書?你真覺得在科技面前歷史一無是處?如果我說科技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呢?
是啊,工業革命多牛掰啊,它翻了天覆了地讓世界成為一個整體,沒有它我們甚至無法在知乎上相遇,更別說吃上爆米花喝上碳酸飲料讓一部分人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了。
可是工業革命這玩意兒不也是你從歷史書上知道的嗎?
文理從來就不是割裂開來的東西。把應試教育的思維帶到價值觀體系中真不是什麼好事。
再說我們能不能「以時間的長短」去評判歷史「優不優秀」。
我的答案是不能。
因為歷史根本就沒有優秀的必要。
是,歷史是讓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但她也不是你親戚家一見面就開始背古詩的小孩,得由著你的喜好去評判她優不優秀啊。
事實上我們的歷史一點兒也不「優秀」,春秋戰國漢末三分宋齊梁陳五胡亂華,說是說五千年,真正統一的還真沒多長時間,更別說清末那一整段的屈辱史,當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QAQ。
但是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她不會因為你覺得她不優秀就崩潰了就抑鬱了就上天台找凱撒聊天聊地聊人生了。事實上在她眼中你我不過螻蟻蜉蝣滄海之一粟而已。
還真輪不著「蜉蝣」來評判「天地」「優不優秀」。
中國也並不是在農耕文明裡止步不前,人家明明有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啊,市民階級商品經濟也不是沒有發展啊。只不過資本主義剛萌個芽就被閉關鎖國了,那你能怪歷史嗎?你考慮過歷史的感受嗎?
至於因為古中國不是一枝獨秀所以中國文明沒有我們想像中優秀……這我就看不懂了。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這是躺著中槍了?
而且我們自豪的明明是古中國文明能堅挺至今,不像其他的小夥伴,一不小心就被碾死在歷史車輪里了(sad。
這種感情,應該就跟【我們家把虞舜那時候的陶盆保存到了今天】一樣吧,不僅充滿【雖然我很孤獨但我就是這麼屌】的優越感,而且這個陶盆還能拿出去賣錢。至於這個陶盆到底是不是完整的或者乾脆就是個贗品,這裡不討論。
剩下的題主的主觀論證是挺主觀的,我就不反駁了,你開心就好。
——————原答案的分割線——————
我也覺得歷史並沒有什麼卵用。
你熟讀了詩詞篇章,翻爛了史書典籍,看遍了小說志怪,那又有什麼用呢?
午飯能多吃一個雞腿嗎?月底口袋能多出十塊錢嗎?女朋友能死心塌地跟著你嗎?
都不能吧。
就像花香沒有什麼用,星星沒有什麼用,日升月落草長鶯飛猿啼虎嘯那真是一點兒用都沒有。
你說中國歷史五千年,那跟我有半根毛的關係啊?
我明天早上吃什麼都沒想好——秦始皇是吞了二周還是亡了諸侯,漢高祖是得了猛士還是跟韓信有一腿,梁武帝是退了北魏還是餓成乾屍——那比得上一個山東雜糧煎餅對我的重要性嗎?
別鬧了,中華五千年什麼的還不如我爺爺給我的鋼鏰值錢。
所謂意義啊,它本身就沒什麼意義,哪裡比得上一碗飯一盤東坡肉來的直觀可靠呢?
可是一碗飯一盤東坡肉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飯的,吃的人多了,就有了飯。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東坡肉的,後來有個吃貨叫蘇軾,就有了東坡肉。
如果展開來講,一碗飯從稻黍稷麥菽到煮飯用的陶鬲到一簞食一瓢飲的簞,這些東西講個一天一夜也講不完。至於東坡肉,它爸爸蘇軾的詞文生平能寫下來,但是你看的完嗎?
我們所說的文化,真的不僅僅是五千年這麼個概念而已,這五千年,其實是深深熔在我們骨血里的東西,譬如你所寫的漢字,譬如你說的語言,譬如題主將這五千年與「外國」比較進而發現什麼不得了的東西進而充滿了優越感的意識形態。
那你說歷史的長度有什麼用呢?它只不過是在不斷累積,在所有你看不到角落裡影響著你。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再看看題主,將我國歷史意義的判斷標準繫於「外國人」之口。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題主這提問的架勢是認真的咯。這麼說吧,書籍對文盲來說也沒有什麼卵用。=============================好吧,問題從「五千年歷史沒有卵用」改成了「五千年歷史沒有必要吹噓」,我就再多說幾句。有些時候某些人認為的「xx沒有卵用」或者「xx沒什麼好吹的」,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對這個xx的理解不夠,或者有個人先入為主的好惡。舉個例子來說,韓寒他不喜歡數學,曾經曰過「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但是並不妨礙北大人把數學列為「科學之首」。你也許要講了,歷史怎麼能和數學比呢?漢字詩詞歌賦戲曲這些東西怎麼能和工業革命和發達的技術相比呢?原因還是你不能理解這些領域的價值,或者按照你的思維,認為人類要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東西不需要理解。另外, 韓寒他其實說的是「對我而言,數學學到初二就足夠了」。你可以說這是因人而異的東西,所以你也可以講「歷史和文化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用,我不需要了解這些」,有人跟你講我們歷史多麼悠久啥的你可以回一句我認為沒用,我不感興趣就好了,但是你直接在這說「沒有卵用」或者「沒什麼值得吹的」,就讓人感覺不合適了。
謝邀。
並不是五千年的歷史沒什麼卵用,而是覺得這些沒用的人沒用。
我來講這是為什麼。你覺得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從來沒有領先過,可能是由於你不讀書導致的。但你說「學中國的戲曲,和學一種西非部落的舞蹈並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在胡攪蠻纏了。這是一個很酸爽的結論,由此,你可以說漢字和結繩記事並沒有什麼不同,襦裙和樹葉沒什麼不同,筷子和樹杈沒什麼不同,筆墨紙硯和結繩記事也沒什麼不同。由此可以再推論,你會覺得藏經閣和藏屎閣(俗稱茅坑)沒什麼不同,win7系統和windows98沒什麼不同,暖氣和發熱基本靠抖沒什麼不同,智能手機和通信只能靠吼也沒什麼不同。同學,人們用智能機,是因為智能機比大哥大更文明。人們學習跆拳道,是因為它比掄王八拳更文明。蘋果手機,百年老店,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都是文明的傑出代表。幾百年後,這些東西,無論依然盛行還是早已衰落,都是很有意義的。如同春秋的百家,唐朝的詩歌,宋朝的詞賦,明朝的小說,那是一代人的驕傲。最後,題主似乎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沒用而別人三百年的文明有用,這個結論我只能說和滷蛋老師的髮型一樣別緻。題主的命題有很大問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5000年疑問,是針對文字和上古歷史可信度的問題。
而題主自己舉例,也是考古和歷史混淆不清。
這樣的命題。可謂爛命題。
建議改歷史二字,為考古。或者改歷史二字為信史且5000改為3000。歷史就是個小姑娘,不同的父母會用不同的打扮。
從我收藏的這麼多歷史文物,你就知道我有多麼喜歡中國歷史。但是,我認為現代公民應該有對自已了解的本國歷史,並根據自已的知識背景進行判斷並保持獨立的觀點和認識的權利,父母不能預設自已對歷史有天然解釋權力,然後把自己解釋的歷史結論強加給孩紙。我以前寫了一個貼子" 為什麼胡適的《現代初中本國史教科書》會引起巨大風波"稍加修改。
胡適是近代史上開一代風氣的急進大師,蔣公評價他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呵呵,我認為雖然語 言有點貧乏,但評價很到位。
在八十多年前的1929年,胡適校、顧頡剛等編的《現代初中本國史教科書》被民國政府明令禁止發行。因為該教科書在古史的敘述部分,不僅沒有三皇五帝,而且認為"堯舜揖讓的傳說,沒甚依據",一部分是流傳的神話,一部分是托古改制的瞎話。 黨國大佬戴季陶卻認為教科書否認三皇五帝,會"動搖民族的自信力,必於國家不利","中國所以能團結為一體,全由於人民出於一個祖先"。當時的報紙是這樣描述國務會議的情況:"戴季陶這一天神色倉皇,一手握著這幾本教科書,一手抵在桌上,在會議上大放厥辭,認定這兩部歷史是一種惑世誣民的邪說,足以動搖國本"。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自稱炎黃子孫,從漢武帝開始,歷朝歷代每年清明節都在陝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和後來尋訪到的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分別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祭祀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和炎帝。
關於黃帝的傳說,最早見於《逸周書》、《國語》和《左傳》。戰國中後期的百家爭鳴中,黃帝被諸子百家所樂道,但多是些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或假黃帝之言以伸張自己的學說。比如在戰國道家就將老子之言和當時盛行的黃帝之言相結合,冠黃帝於老子之前,形成了所謂的黃老之學。
《漢書·藝文志》中著錄了託名黃帝的書籍二十餘種,分散在道家、陰陽家、小說家和兵書、數術、方技等類中,足見戰國以來黃帝之言的盛行。所以《史記·五帝本記》說:"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最古老的歷史檔案《尚書》中沒有記載黃帝,司馬遷北上涿鹿,南下江淮,東達海邊,西至崆峒,聽很多老人傳涌黃帝故事,但最終還覺得人言戲殊。作為史官的他即要找個歷史源頭,又不好違背歷史真實,只好"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
後來史學家讀史記也困惑,因為這些傳說沒根沒據,而有限的記載好象義不是很光彩。清人粱玉繩在讀了《史記》後說,就算是黃帝實有其人,歷史記載中的他忽而擁護君主,忽而犯上作亂,"日尋干戈,慣用軍旅",實在不能算是人文楷模,為何要留下來放在《史記》當歷史源頭?
和《史記》差不多同時代的《淮南子》說,為何要製造黃帝?因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所以"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習慣和傳統。古代有很多這樣在歷史的頭上加頂神話的帽子的事,比如劉邦當了皇帝後,史家編造了:"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通,是時雷電晦冥"的故事。還有豐西澤中斬蛇的神話,斬蛇劍的實物在西晉未年國庫失火,與孔子屐、王莽頭等傳世古物一起被焚燒一空。連契丹人耶律阿保機也是母親夢見"日墮懷中",他出身時滿室有"神光異香"的故事。
中外這樣的神話很多,這主要是在民主現代觀念沒普及的過去,推崇的是天授王權的思想。每當王朝更替,都得編一段神話,通過神道設教告訴天下人王朝是"天",皇帝是天下人的"神"。儘管秦漢時代炎、黃二帝已經逐漸成為認同象徵,被供奉祭祀。但大多數歷史學家仍然相信這些被司馬遷稱為"不雅訓"的黃帝記載,只是依稀的"傳說",並不是確鑿的"歷史"。
雖然現代漢語中的「中國」一詞由來已久,今天我們說的"中國"這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我們的老祖宗並沒有,他是近代西方迫使中國融入世界的產物。《左傳》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說到了"族"的差異。但 「民族」一詞為日本外來語,它結合了「民」和帶有血緣含意的「族」,「民族」也因此帶有一種具有共同祖先的意味,對於漢人來講,這個祖先通常就是黃帝和炎帝。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夷狄到了中原地區,慣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族,而中原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慣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為了夷狄,是夷狄還是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所慣用的文化,孔子說華夷之辯不是血統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差異。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民族區別的觀念,進一步提出「中國聖王無種說」,認為中國的任何一個民族只要他有志氣有才能,都可以統治中華成為聖王正統。他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文王生於歧周,卒於郢,西夷人也。」孟子更強調要「以華變夷」,反對「以夷變華」。這裡的「變」是「改變」的意思,用華夏的文化禮儀制度來改變四夷的文化禮儀制度,把四方之民納於華夏文化之下,化「夷」為「華」,孟子主張民族同化融合。
先秦時代的「中國」一般指的是具有獨特文化的中原地區,以與周邊之「夷」相區別。雖然這一術語的含義隨著歷史的進展發生了演變,但是「中國」始終保持了這樣的中心含義:它具有明確的文化因素,即歡迎邊疆之「夷」被其融化,並成為中原文化區的一部分。秦統一六國之後,「中國」往往指的是由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只有天下的概念,而沒有國家主權的意識。近代大儒梁漱溟也說過:"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極度缺乏國家觀念,而總是愛說"天下",更見其缺乏國際對抗性,見其出完全不像國家"。"每個人要負責衛護的,即不是國家,亦不是種族,卻是一種文化。"用錢穆的話就是:"它原是基於文化的統一,而政治的統一隨之,以天下而兼顧國家的"。
顧炎武說:"國家興亡,食肉者謀之,天下興亡匹負責""這裡的"國家"指王朝政權,食肉者指拿吃皇糧的官員。岳母"精忠報國"中的"國"指的也是以是否認同中華文化作為區別我族與他族為根本標準上建立的君王政權。顧炎武在《日知錄》中雲:"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古代以中國文化為主的東亞文化也沒有民族國家的意識,有王朝和天下的認同。 "天下"不是政治意識或民族的共同體,而是以文化為中心的共同體,只要在文化或政權上臣服於中央王朝,便可以投入華夏大家庭的懷抱。 還是套用錢穆的話:"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也常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者世界的觀念里。他們只把民族和國家當作一個文化機體,並不存有狹義的民族觀與狹義的國家觀,民族和國家都只為文化而存在"。就是說古代的中國並不是民族主義的,而是以文化為中心的普世主義。現代國家、民族的概念近代才出現。古代維持東亞區域間"國際關係"的,更多的是文化的認知而非國家認知,東亞文化在中國文化基礎上構成一個整體的意識長期存在。
朱雲影著《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中有段故事,1842年春天越南(安南)使團到北京的下榻賓館時,發現一面寫著「越夷會館」的大牌匾,頓時感受到了莫大的羞辱,用越南史書《國史遺編》的話來說就是「聲色俱厲」,堅決不肯入館住宿,最後讓人打碎了這個「夷」字後才氣住了進去。為何越南人讓一個「夷」字搞得如此血脈賁張?使團一位重臣專門寫了一篇《辨夷論》回擊大清朝:我們安南人本來就是神農的後代,「華也,非夷也」,學問遵循的是「孔孟程周」,法度遵循的是「周漢唐宋」,從來就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淪為夷人的「被髮左衽」。這篇文章的最後認為舜和周文王都和越南人一樣未生於中原,天下人從來不敢「以夷視之」,你們大清怎麼就「敢以夷視我乎!」,「華也,非夷也」。
到了19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逐漸打破了華夏中心論的夢想後,東亞人才被迫以陌生的國防觀念取代傳統的天下觀念。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對抗中,對由種族、地理、文化和歷史紐帶結在一起的民族共同體逐漸有了自我確認,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意識。東亞也由以前的相互關聯的世界,轉變為了相互離散的世界,先是變成殖民地,然後在二次世界大戰擺脫殖民統治,建立起了相互獨立、彼此政治、經濟甚至文化疆界都刻意清晰的民族國家。在國家的模式和民族的模式確定過程里,必然也要對國家文化進行確定,在經濟、政治發展後對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原來的東亞文化出自中國文化為主體的傳統思想體系,在國民的民族意識只是以種族歸屬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造成亂象。
過去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都是建立在華夏文化為基礎的東亞文化上,東亞國家在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為了民族的自尊和認同而構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歷史。各國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悠久的歷史是最好的一招。歷史就不是科學了,悠久的歷史來自傳說。日本人在重建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在東亞最早。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徐福率領幾千童男童女去海上尋找三神山上的長生不死仙丹,結果徐福去了一個海上的叫做"平原廣澤"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日本的九州,可徐福在那裡稱王定居不回來了,在日本傳播周朝的中國文明。 在日本江戶時代之前,日本人也認同自己是徐福後人,日本文化是"周禮"之遺韻。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有了要把日本"從中國文化中拯救出來"的國學者,這些學者怎麼拯救?用傳說和神話了,把傳說當成歷史,把神靈算作人物。江戶時代的國學者把日本的起源、天照大神及天皇的傳說演變成"日神精神"當成日本認同的象徵。到了明治時代,為重建統一的國家,己經下崗了近七百年的天皇又重新成了凝聚國民的象徵。
明治維新使小日本國力慢慢變強,日本人對構造歷史也特別重視,對於"徐福東渡"的故事也耿耿於懷。獨立和強盛的日本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們要"認祖歸宗",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祖宗的久遠的正宗的原產地。 日本人宣稱:"做人要有做人之道,做人之道首先要知道祖先,也要知道國家根本,要知道國家的根本,就要知道天地開闢,而天地開闢的歷史就在我國神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之中"。他們根據這兩本書上的傳說,說日本元祖天照大神是"生命與光明的最高大神"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從天照大神到神武天皇經歷了百萬年之久。而神武天皇是公元前660年即位的,大約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比秦代的徐福要早四百多年,即是說日本人的祖宗比大陸來的歸化人要早,並將根據神話傳說重構的歷史"大日本帝國乃萬世一系天皇統治"正兒八經的列入了明治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笫一條。
朝鮮,這個夾在中、日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又是殖民地,認祖歸宗證明自己祖宗原產地的心情更是迫切。以前的朝鮮人相信自己是"箕子之國"。據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箕子把文明帶去了朝鮮,早期的朝鮮人也承認,朝鮮古史書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也提及。明太祖封朝鮮國王時,朝鮮人也說古代"箕子受周武之命,封朝鮮侯"有先例。後來的朝鮮世宗國王也說:"吾東方文物禮樂侔似中國,迨二千餘祀,惟箕子之教是賴"。
但"箕子之國"的說法並不出於朝鮮而是來自中國,供異國人做祖宗,心裡肯定會有想法的。朝鮮人找到了高麗時期的《三國遺事》中的檀君的傳說:傳說中的檀君是天帝桓因後裔,天帝之子桓雄率三千人降臨太白山頂檀樹下,而桓雄和熊女生子,名叫檀君王儉,檀君王儉建都平壤,於是有了朝鮮,檀君在位一千五百年,成為阿斯達山山神,活了一千九百零八歲,所以朝鮮建國和中國的唐堯時代差不多,遠在箕子到來之前。後來檀君成了朝鮮民族認同的新神話,根據傳說推導出檀君誕生在公元前2333年11月3日,朝鮮人把這一天定為檀君節,並創立了信奉檀君的新宗教。
越南的開國傳說中,神農有個三世孫「帝明」,先在北方生了個兒子成為了中國君主,之後又在巡遊南方時和南方的仙女生了個兒子,這就是越南的開國之主。在這個傳說中,神農的「中國」等於是被兩個兒子共同繼承了,一南一北而已。在歷史上越南在背地裡一直將中原王朝稱為「北朝」,自稱「南朝」。
元朝時代,越南堅決遵循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理念,在正史中第一次提出了越南為「中國」,元朝為「夷」的表述。明朝開始後,曾試圖收復越南「故土」,在越南人的歷史表述中則成了「賊在中國(越南)」,「賊奪我國家」,大明這個再正宗不過的漢人王朝也悲催地被剝奪了「中國」的稱號。到了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越南的「中國認同」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據朱雲影先生的摘錄,當時的越南士大夫已經連漢唐盛世都不太瞧得上了,將阮朝直接升華到了中國文化最為景仰的三代,「與商周比隆者,蓋未有如阮朝之盛美也」。
對中原王朝如此,越南在對待周邊小國時更是盛氣凌人,自居「中國」,視他們為「夷」。某位越南國王在親徵佔城時下詔說「自古夷狄為患中國」,還有一次的詔書更是說「我國家混一區宇,統御華夷」。在中南半島這塊土地上,越南非常熟練地山寨著中原王朝「懷柔遠人」的那套功夫,又是「改土歸流」,又是「以夏變夷」,又是強迫小國國王改用漢姓,在實踐中證明了自己的「華也,非夷也」。
通過神話來把自己的家譜上溯到虛無漂渺不著譜是東亞幾國在成為民族國家過程中的通病。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新與舊、西學與中學激烈碰撞和殘酷交鋒的時代,也是中國成為民族國家的時候,甲午戰爭,"明冶維新"的日本打敗了"洋務運動"的中國。甲午戰爭的戰敗使中國人民覺悟到"政治改革"遠比"科技改革"更為重要,在此之前,倡導變法改制的雖亦大有人在,康有為第一次上書請改制,便在甲午戰爭的六年之前,在康有為之前還有馮桂芬、容閎等人,但是言者諄諄而聽者藐藐,同情者固不乏人,認真的就寥若晨星。
可是甲午戰爭被曾經是我們學生的"東夷小國"日本所戰敗,情況就不同了。我們是一個古老的唯一歷史上文化沒有中斷的古老帝國,是一個對周邊有著強大輻射力的文明大國,一旦成了被屈辱的對象,並被排在我們後面的小番國日本打敗,真是一極大的震撼。自此以後不管是以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領導的限制君權但維護君主統治的立憲派,或以孫中山為領導的主張共和的革命派,要求"變法改制",建設現代化中國的呼號就如狂風暴雨不可抗拒。
改革派和革命黨的主要動機都是民族主義。其實,工業化社會和農業化社會的戰爭,在未開戰之前勝負已定。 甲午戰敗一年後,有外國記者去當時也是通商口岸的武漢去採訪,當地市民很多都不知道北洋海軍已經被日本鬼子打敗。 所以兩派都認為,只有將清朝帝國統治下的臣民轉化為擁有政治參與權的公民,成為國家的一份子,才能激勵人們承擔起必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義務,加強國家抗禦外來威脅的能力。大清帝國也在變革的壓力下實行新政改良計劃:訓練新軍,以現代學校制度替代古老的科舉考試,鼓勵經濟發展,修建鐵路,架設電報線,建立郵政系統,準備實行憲政,並允許在充滿生氣的報紙和期刊上展開對政治事務更為公開的討論。
那麼「公民」與「市民」如何區別?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公民,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並且願意為共同體獻身的人;而市民就是自 私自利、除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就是孤立的人。他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說明為什麼斯巴達 人是公民:
有一個斯巴達婦女的五個兒子都在軍隊里,她等待著戰 事的消息。一個奴隸來了,她戰慄地問他。「你的五個兒子 都戰死了。」「賤奴,誰問你這個?」「我們已經勝利了!」 於是,這位母親便跑到廟裡去感謝神靈。這樣的人就是公民。公民是自願聯合成一個共同體的人,公民的理想是「博愛」,即對共同體的愛,是為共同體的幸福而工作和鬥爭。而這正是羅馬人的品格,康德把這種品格稱為「德性」和「公德」。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人心的秩序與宇宙的秩序具有同一性。在西周和儒家思想中很早就出現了"德"的概念,"德"是宇宙秩序,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的核心。宇宙的德性與人間的德性是相通的,構成了以儒家為中心的中國思想的內核。以"德"為中心的世界是一個"禮"的世界,它是與中國歷史上說的"天下"的意識一致的。只要"天下"不亡,這個世界就依然以華夏的"禮"為核心,按照"德"的原則安排天理,社會和人心秩序。然而鴉片戰爭中的西洋堅船利炮,轟倒了華夏禮的世界,傳統天理觀的崩潰,帶來了以科學技術為中心的公理觀的出現,如嚴復介紹的"物競天擇"的社會進化論等等。
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萌生了民族國家意識,特別是"五四"運動,民族國家觀念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意識形態。可是中國的老百姓信神靈、信菩薩、信祖宗,並且有一套完整的宗教禮儀,他們並不知道什麼西方的民族國家之類的東西。五四運動中進行的"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主要任務就是開啟民智。讓廣大蒙昧的中國老百姓接受民族現代國家主義觀念,就必須對老百姓進行人格重建和國民性的改造,把中國人從幾千年形成的天理觀為基礎的"德"的人格,重建到以機械論的宇宙觀為基礎的"力"的人格上,把國民對德性的聖人崇拜改造成對以成敗論的英雄崇拜。
說句公道話,中國並非主動選擇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民族的,而是不得己為之。在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當中,女主角盛九莉曾抱怨道:「不喜歡現代史,現代史偏偏打上門來。」「不喜歡」源於文化優越產生的自負,而「偏偏」一詞,則又意味著不得不接受「打上門」的屈辱。女生的複雜心緒與敏銳感知,較之當日士大夫筆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熟濫用語,或許更多幾分真切。
通商口岸與不平等條約,帶來了晚清民國初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也讓「門裡」的讀書人重新打量「門外」的世界。在1858年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當中,「洋」已經開始取代「夷」,用以描述泰西諸國。較之古代中國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稱呼周邊族群,「洋」字的客觀表述,鄙薄之意已大為淡化。然而,戰爭勝利者「打上門來」的步步進逼,反襯的卻是晚清中國在「世界」面前的節節敗退。
錢鍾書為鍾叔河編訂的《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所作序言,最為精妙:「中國『走向世界』,事實上也是『世界走向』中國;咱們開門出去也由於外面有人敲門,撞門,甚至破門、跳窗進來。」後來,到了晚清士人也不得不承認,西方諸國為「文明」,而自己為「野蠻」之時,「世界」帶來的觀念震蕩,已經相當劇烈。難怪錢鍾書說:「『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願,兩腳彷彿拖著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無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
在風雨漂搖的清未民初,中國也迫切需要尋找認同符號,所以對黃帝進行了重新發現。1903年,中國的劉師培受日本的啟迪,發表了"黃帝紀年論",他說所有的民族都要追溯起源,而黃帝就是四億漢族的祖先,是"製造文明之笫一人,而開四千年之化者"。因此他提出,應當學日本以神武天皇紀年,以黃帝降生之年為紀年開端。同年章太炎作了《祭沈禹希文》特意用了"黃帝四千三百九十四年秋月"的紀年。1908年,同盟會在東京遙祭黃陵。當時知識界之所以把黃帝奉為中華共同的始祖,是需要用他當民族和國家認同的象徵,而民族主義的認同意識中有著強烈的情感成分。
胡適於1917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在做學問上,他一反中國傳統的"為人生的學問"的經世致用精神,推行西方學者的"為學術而學術"的治學宗旨。胡適認為:"若以民族主義或任何主義來研究學術,則必有誇大或忌諱的弊病。我們整理國故,只是研究歷史而已,只是為學術而做功夫,所謂實事求是是也,從無發揚民族精神的感情的作用"。比如他提倡"史料若不可靠,歷史便無信史的價值"的原則編寫的《中國古代哲學史》成為中國治哲學史的開山之人。
之前中國哲學是要從三皇五帝講起,胡適第一天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從老子、孔子講起,幾乎引起班上學生的抗議風潮,後來蔡元培為該書寫了序:"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和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是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
其實後來教科書人們反對的並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民族信仰的感情問題。作為建設一代人民族國家意識的歷史教科書,很多人覺得,必須追溯超越埃及、希臘、羅馬的古老歷史,以證明民族的獨立與悠久,文明的古老與神聖,否則人們會面對他族望洋興嘆,失去自豪與自信。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歷史學家胡適,認為"歷史"應該是科學的,不應該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需要用黃帝來作為民族認同符號來凝聚民族精神是很重要的。
回顧一下現代中國的誕生過程,鴉片戰爭以後,晚清政府拚命地拒絕進入西方的世界體系。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敗,是士大夫和官僚階層最為惶惶不安的歲月,大家都知道要變,不變就要亡國,但卻不知怎麼變,更不知變了以後自己會怎麼樣,如此丟臉的輸給小小的日本,既然「世界」無法迴避,那麼中國如何在「世界」這一尺度下自我修正,以期被「世界」所接受,也就變得迫在眉睫,建設現代化中國成了大家的共識。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對北京的洗劫,迫使那些極端保守的人讓位,人們認識到中國必須要進行改革,於是導致了1911年清王朝的覆滅。
1919年的凡爾賽會議上,中國被自己的同盟國出賣,直接導致了影響深遠並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也標誌著中國開始直接參与國際事物。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件,國聯的背叛進一步迫使中國人丟掉"以夷制夷"的幻想,認識到最終必須依靠我們自己才能救中國。正是從"九一八"開始,中國人積極行動起來準備進行民族自衛,認識到了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全民族抗戰的基礎以及堅決的抗戰決心,也是產生於 "九一八" 以後的那些年代。"七.七" 事件日本軍國主義的武裝侵略使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在近現代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團結一致地行動起來,象一個現代民族那樣同仇敵愾,奮起抵抗。於是,在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洗禮中,一個現代中國誕生了。
歷史像個小娘娘,不同的父母會用不同的打扮。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白鳥庫吉,在日本明治時代重塑歷史的潮流中,在《關於尚書的高等研究》中質疑中國的帝王堯舜禹,並寫了一本《檀君考》對朝鮮早期的神話進行批判,儘管他學術訓練追求真實的歷史學,但是因為有明治日本瓦解中國和朝鮮早期傳說,凸顯日本文化自主流長的意思,成為日本國師級的人物。
而他的弟子,昭和時代早稻田大學教授津田左右吉,把老師的方法挪到日本時,堅持用"無徵不信"的學術立場考證日本歷史,指出應神天皇、仁德天皇以後時代的歷史,是層層積累製造出來的,很多年代並沒有根據,所謂 "神代史是在國家組織整頓之後,試圖在思想上論證國家合法性和合理性,而精心編織起來的神話","與其說是歷史的記錄,不如說是思想的構成"。結果被定了個"不敬罪",被反覆追究責任,被迫辭職。
在東亞幾國為民族認同而對歷史的追溯進行神化的近代,彷彿進行一場歷史的競賽,你方唱罷我登場,你歷史久我歷史更長,爭先恐後的把自已的家譜上溯到虛無漂渺處,能證明什麼?我們常說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怎麼個博大,怎麼個精深?在春秋戰國,不光是列國紛爭,攻伐不休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上異說鋒出,宗派林立,百家爭鳴激烈的時代,先秦諸子百家,為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遺產。東亞其他國家同時代有什麼?放著歷史中定論的事實不去用,非和人家去比神話,爭神話大國,過去的破落大戶人家和暴發戶比,還知道比誰家院子里的樹粗,比誰家的藏畫老,用這些舊的實物還證明家族歷史的輝煌久遠,比如說貨幣,只有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才會出現,先秦的半兩錢,秦始皇祖宗就開始鑄造,我手裡大大小小的半兩錢都有一堆,東亞其他國家的金屬貨幣比中國晚出現一千多年,神話有什麼用?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輝煌的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只是近代我們落後了,從士大夫筆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到"五千年文明古國"正是中國歷史上最衰落的那段時間。現在我們已經比那時候強大很多,但每當我看到這樣的爭論,最大的感受是,我們還象一個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別弱小的民族,才會向過去那樣,急切地、焦慮地想把自己的歷史展現給別人。我們的老祖宗已經是很牛很牛了,看看我以前寫的一個關於宋朝的貼子,你就知道了宋朝我們已領先西方几百年了。
我們不缺歷史,最缺的是見識,比見識更重要的是遠見。一個民族看事情,是看一年、十年還是一百年,做事情的出發點和要達到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我是掉進了歷史的銅錢眼裡出不來了,才喜歡回顧歷史,沉浸在祖先創造的偉大之中陶醉。但是,對於歷史文化返本目的是開新,如果不能開新,則返本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不能啟發我們做出新的創造,對歷史文化的重溫就是徒勞無益的。諸位還年輕,應該面向未來,遠見決定了我們這個民族,能不能在世界之林生存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首先想說,題主說的200年文明的國家是指美國吧?那我們就以美國為例,所謂200年文明並不是真的只有200年而已。美國的歷史時間不長,但是不代表他們的文明就這麼短。所謂文明是附著在一代代人身上的,世代積累的。現代美國人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孫悟空,大多也不是美洲原住民,其文化根源在歐洲,歐洲的文化成分比較複雜,但是主流還是希臘文明,希臘文明有多久呢?當然不少於中國。其次,歐洲,及歐洲文化延伸的國家沒有形成中國式的大一統,所以不是每個西方國家都有自己的5000年能拿來炫的。這兩天希臘敢這麼耍流氓,有個小小的心理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我們是歐洲文明正宗,你們這幫小子還敢把老祖宗趕出歐盟嗎?這些國家沒有機會炫5000年,只好炫點別的啊。其實看這幾屆奧運會的開幕式就知道了,雅典和北京炫的就是古代文明,倫敦只能玩工業文明。如果歐洲文明的起點在英國,你以為他們不拿出來顯擺嗎?另外,中國的文明長度有5000年嗎?這一直是爭議的問題,其實也沒啥爭議的,按照考古依據,就是商朝開始啊。或者是史記最早有年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當然這沒什麼丟臉的,以為這已經很偉大了。這個世界的文明是有多個起點的,所以這個世界才如此繽紛多彩、如此有趣。一個喝可樂的矽谷精英、一個跳戰舞的毛利人、一個聽著川劇喝著茶的成都大爺、一個背著弓箭的非洲土著都會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長矛有銳有鈍,文化沒有高低之分。
以下文字全部為引用
《槍炮『病菌和鋼鐵』》(美)賈雷德丶戴蒙德我們都知道,對於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來說,歷史的發展進程是很不相同的。在上一次冰期結束後的13000年間,世界上的某些地區發展成為使用金屬工具的、有文字的工業社會,另一些地區僅僅發展成為沒有文字的農業社會,還有一些地區則仍然保留著使用石器的狩獵採集社會。這種歷史上的差異對現代世界投上了持久的陰影,因為使用金屬工具的、有文字的社會征服了或消滅了其他類型的社會。雖然這些差異構成了世界史的最基本的事實,但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始終是不確定的和有爭議的。關於這些差異的由來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除了各民族之間由於過去的衝突而引發的當前這些政治和經濟反響外,當前還存在著語言方面的反響—尤其是現代世界上現存的6000種語言中的大多數語言即將消亡,而由英語、漢語、俄語和近幾個世紀以來使用人數大大增加的其他幾種語言所取代。
諸如「文明」之類的字眼和「文明的興起」之類的詞語是不是傳達了虛假的印象,即文明是好的,以狩獵採集為生的部落人是悲慘的,而過去13000年的歷史已經朝著人類更大的福祉前進了?事實上,我並不想當然地認為工業化國家就一定比狩獵採集部落「好」,不認為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來換取以使用鐵器為基礎的國家地位就是代表「進步」,也不認為就是這種進步為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幸福。
隨著達爾文理論的出現,原來的一些解釋就按照自然選擇和演化遺傳有了新的含義。在技術上原始的種族被認為是人類從與猿相類似的祖先那裡遺傳而來的演化遺存。由來自工業化社會的移民來取代這些種族,正是適者生存的例證。隨著後來遺傳學的興起,這些解釋就按照遺傳學的字眼又一次被重新敘述。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歐洲人被認為比非洲人聰明,而比起澳大利亞的土著就尤其如此。
今天,西方社會的某些人在公開地批判種族主義。然而,許多(也許是大多數!)西方人私下裡或下意識地在繼續接受種族主義的解釋。在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裡,仍然有人在公開提出這種解釋,而且是毫無愧疚之感。
我們將要看到,直到最近的1000年前,北歐各民族對歐亞大陸文明沒有作出過任何極其重要的貢獻;他們只是由於運氣好才生活在某一個地理位置上,使他們有可能接受在歐亞大陸較溫暖地區發展起來的一些先進的東西(如農業、輪子、文字和冶金)。在新大陸,高緯度的寒冷地區甚至更是人類的一個落後地區。唯一的發明了文字的印第安人社會出現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墨西哥;新大陸最古老的陶器來自位於熱帶的南美洲赤道附近;而通常被認為在藝術、天文學和其他方面最先進的新大陸社會是在公元第一個一千年中位於熱帶的尤卡坦半島和瓜地馬拉的歷史上有名的瑪雅社會。
然而,詳盡的考古研究表明,複雜的灌溉系統並不是同權力集中的政府機構一起出現,而是在過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才到來的。就是說,先是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政治集權,然後才有可能建設複雜的灌溉系統。
在水磨於大約公元900年後大量傳播之前,阿爾卑斯山以西或以北的歐洲沒有對舊大陸的技術或文明作出過任何有意義的貢獻,它只是一個從地中海以東、新月沃地和中國接受發展成果的地方。甚至從公元1000年到1450年,科學和技術絕大多數都是從印度與北非之間的伊斯蘭社會傳入歐洲,而不是相反。就在那幾個世紀中,中國在技術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幾乎和新月沃地一樣早地開始了糧食生產。那麼,為什麼新月沃地和中國把它們幾千年的巨大的領先優勢最後讓給了起步晚的歐洲?當然,人們可以指出促使歐洲興起的一些直接因素:它的商人為什麼中國也失去了這種領先優勢呢?中國的落後起初是令人驚訝的,因為中國擁有無可置疑的有利條件:糧食生產的出現似乎同在新月沃地一樣早;從華北到華南,從沿海地區到西藏高原的高山地區的生態多樣性,產生了一批不同的作物、動物和技術;幅員廣闊,物產豐富,養活了這一地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一個不像新月沃地那樣乾旱或生態脆弱的環境,使中國在將近10000年之後仍能維持高產的集約農業,雖然它的環境問題日益增多,而且比歐洲西部嚴重。這些有利條件和領先優勢使得中世紀的中國在技術上領先世界。中國一長串重大的技術第一包括鑄鐵、羅盤、火藥、紙、印刷術以及前面提到過的其他許多發明。它在政治權力、航海和海上管制方面也曾在世界上領先。15世紀初,它派遣寶船隊橫渡印度洋,遠達非洲東海岸,每支船隊由幾百艘長達400英尺的船隻和總共28000名船員組成。這些航行在時間上也比哥倫布率領3艘不起眼的小船渡過狹窄的大西洋到達美洲東海岸要早好幾十年。法斯科·達·伽馬率領他的3艘不起眼的小船,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向東航行,使歐洲開始了對東亞的殖民。為什麼中國的船隻沒有在伽馬之前繞過好望角向西航行並在歐洲殖民?為什麼中國的船隻沒有橫渡太平洋到美洲西海岸來殖民為什麼中國把自己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讓給原先十分落後的歐洲呢?中國西洋艦隊的結局給了我們一條線索。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這些船隊一共有7次從中國揚帆遠航。後來,由於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的局部政治變化,船隊出海遠航被中止了:中國朝廷上的兩派(太監和反對他們的人)之間發生了權力鬥爭。前一派支持派遣和指揮船隊遠航。因此,當後一派在權力鬥爭中取得上風時,它停止派遣船隊,最後還拆掉船塢並禁止遠洋航運。這一事件使我們想起了19世紀80年代倫敦的扼殺公共電燈照明的立法、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的孤立主義和許多國家全都由於局部的政治爭端而引發的許多倒退措施。但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因為那整個...因此,地理上的四通八達和非常一般的內部障礙,使中國獲得了一種初始的有利條件。華北、華南、沿海地區和內陸的不同作物、牲畜、技術和文化特點,為中國的最後統一作出了貢獻。例如,黍的栽培、青銅技術和文字出現在華北,而水稻的栽培和鑄鐵技術則出現在華南。我用本書的很大篇幅著重討論了在沒有難以克服的障礙的情況下技術的傳播問題。但中國在地理上的四通八達最後卻成了一個不利條件,某個專制君主的一個決定就能使改革創新半途而廢,而且不止一次地這樣做了。歷史這門學科一般認為不是一門科學,而是比較接近人文學科。歷史最多可以劃歸社會科學,而在社會科學中,它又被列為最少科學性的一種。雖然研究政治的專業常常被稱為「政治學」,而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指稱「經濟學」,但歷史系即使有也很少稱自己為「歷史學系」。大多數歷史學家並不把自己看作科學家,也很少在一些公認的科學領域及其方法論方面受過訓練。歷史科學研究的是一連串的直接原因和終極原因。在大部分物理學和化學中,「終極原因」、「目的」和「功能」這些概念是沒有意義的,但它們對於了解一般的生命系統尤其是人類的活動,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北極兔的毛色在夏天是棕色,到冬天就變為白色,但研究北極兔的演化生物學家並不滿足於弄清楚從毛色素的分子結構和生物合成途徑的角度來研究的毛色的普通直接原因。更重要的問題是功能(逃避捕食者的保護色?)和終極原因(從沒有季節性毛色變化的祖代兔群開始的自然選擇?)。同樣,一個歐洲歷史學家不會滿足於把1815年和1918年歐洲的狀況描寫為經過代價巨大的泛歐戰爭之後剛剛獲得了和平。了解形成對比的一連串導致兩個和平條約的事件...總之,我承認,了解人類的歷史要比了解某些科學領域的問題困難得多,因為在這些科學領域裡,歷史是不重要的,起作用的個別變數也比較少。不過,有幾個領域已經設計出一些用來分析歷史問題的成功的方法。因此,人們普遍承認,對恐龍、星雲和冰川的系統闡述屬於自然科學領域,而不屬於人文學科。但是內省的方法使我們對其他人的行為方式比對恐龍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多得多的真知灼見。因此,我很樂觀地認為,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研究可以科學地進行,就像對恐龍的研究一樣—同時,使我們認識到是什麼塑造了現代世界以及是什麼可能塑造未來世界,因而使今天我們自己的社會從中獲益。公元3015年,位於南羅得西亞(Rhodesia)索爾茲伯里(Salisbury)的穆胡姆塔巴帝國與來自大熊星座NGC3034星系的商隊,進行了一系列秘密交易。該帝國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與星系商隊交換了大量的4次元世界先進技術。
不久,穆胡姆塔巴這個沉默了一千餘年的帝國,一躍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個科技強國。在4次元世界的技術面前,地球人積攢了上萬年的文明和螞蟻的築巢技術、蚯蚓的分身大法,蛤蟆的遷徙技巧化為一類。
穆胡姆塔巴帝國的巫師們在自然科學方面,掌握了知識移植技術,靈魂重塑技術,無痛隆胸術,還我漂漂拳拳法等絕美科技;製造出了智商無限提升藥水,永動機,回城券,大學生上課點名自動應答機,一吃就有八塊腹肌的上校雞塊等神器;歷史學考古方面,成功破解了失傳近千年的東方帝國辣條生產秘方;在哲學方面,掌握了最經濟高效的矛盾解決終極辦法——剪子包袱錘三局兩勝反悔是小狗法;在社會政治學方面,提出了繼續堅持帝國領導世界一千年不動搖的無可爭議的原則。
一時間,世界為之沸騰,人類為之歡呼。死了近千年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們也紛紛從冷庫里爬出來,裹著棉被,登上城樓,共襄盛舉。然而就在人們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時候,被譽為「人類最後一個哲學家、地球人的良心、知乎網最有價值提問者」的X先生,發出了一聲長嘆:「我們人類一萬年來,辛辛苦苦,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高度自律,發明的鍋餅油條,綠豆粥,油煎豆腐,竄天猴,丁字褲,高速大馬路,外星探索儀,阿司匹林橘子味腸溶片等等,原來完全沒什麼卵用!」
眾人乍聞此語都驚呆了,默默的看著X先生。手中的旗幟不再揮舞,孩子們也停止了蹦跳。唯有一隻尼泊爾窮游歸來的烏鴉,撲扇著翅膀,優雅的落了下來,在飛揚的塵土中,啄著地上散落的糖果。
x先生定了一定,慘然道:「我認真計算了一夜,我們與4次元科技,差著至少200隻猴。」眾人不解,X先生的黑絲女秘書兼健身教練向前一步,挺起人魚線,柔聲解釋道:「猴是x先生髮明的路程長度單位,一隻猴是10萬8千里。華里。」X先生咽了一口唾沫,開始哽咽了:「沒什麼卵用,沒什麼卵用,我們的文明一錢不值,我們都是蠢貨!」眾人也都受了X先生的情緒感染,紛紛陷入回憶之中,一種虛度年華的悔恨,籠罩在心頭。四周愈發的靜了,連空氣彷彿都已經患上了高位截癱。
「X先生,你錯了!」一個奇怪的沙啞的聲音突然發了出來。眾人都覺得驚異,是誰敢挑戰X先生的論斷?大家四處探察,然而並沒有發現到底是誰在說話。眾人面面相覷,個個怒瞪口呆。難道是聽錯了?
「X先生,你確實錯了!」這個聲音又一次蹦了出來。大家循聲望去,發現聲音來自旁邊的一棵琵琶樹,正在開口說話的是站在樹杈上的那隻烏鴉!眾人吃了一嚇,往後急退。X先生卻不為所動,反而向樹下徑直走去。X先生理了理身上260支高級定製的帶袖扣的襯衣,看了一眼腕上香港工人階級標配的勞力士金錶,抬頭對烏鴉說道:「那就請烏鴉兄講講我哪裡錯了。」
那隻烏鴉換了個姿勢,在樹杈上站好,答道:「謝邀。」烏鴉揮動了一下右翅,做了一個點擊回車鍵的動作。繼續說道:「我只問X先生幾個問題,你說地球文明發明了豆漿油條,沒什麼卵用,那你這幾十年來,是只吃屎嗎?你說人類發明丁字褲沒什麼卵用,難得這幾十年來你沒穿內褲?哼哼哼,重要的哼要哼三遍,你犯了一個最愚蠢的錯誤,你用現在否定了過去,你也會用未來否定現在!」烏鴉說罷,便沉默不語,繼續吃它的水果糖。人群短暫沉默之後,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大家都被烏鴉的機智折服了。
X先生覺得大失臉面,想扳回一城,高聲叫道「且慢,烏鴉先生!你的腦子只有3.5克,你為什麼突然會說人類的語言,你又為什麼能如此能言善辯,你究竟是誰派來的?!」
烏鴉震了震翅膀,將紅色的喙在羽毛上蹭了蹭,算是擦了嘴,慢聲細語的講道:「我烏鴉,只不過窮游辛巴威的時候喝了一點別人剩下的「智商無限提升藥水」而已,你們不想嘗嘗嗎?」
啊,這種藥水已經批量生產了?眾人立即陷入了一種瘋狂的狀態,紛紛掏出超級智能手機,登錄12306開始預訂前往辛巴威的噴氣式火車票了。不一會兒的功夫,琵琶樹下的人群都跑了個精光。那隻烏鴉也不見了。
只有X先生獃獃的站在原地,口中念念道:「此琵琶樹,吾娶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為什麼要大書特書,很簡單,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難道我們就不能自豪的去說出來嘛! 中國的文化在在國外不受待見!正因為不受待見,我們就更應該宣傳,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是不好,而是話語權在西方人那裡。 中國的文化沒有五千年?OK!我承認,信史絕對沒有五千年。中國沒有一直領先世界?OK!我也承認,中國有些時期確實落後世界。 但是,這又有什麼呢!中國歷史沒五千年!但是從夏商開始,特別是共和之後,中國歷史都一直都有記載,從沒有斷過!中國的文化,也從沒有斷過! 就憑這一點,哪個民族敢和中國比! 你幾千年前就很強盛了,那能怎麼樣,你有時候比中國強,那又能怎麼樣。我們的歷史是完整的!我們的文化傳承就沒斷過!有本事來打我們呀! 又有人說,國外人不喜歡中國文化。呵呵,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好嗎?憑什麼他們不喜歡,我們就要輕易否定我們自己呢?我們的文化是為中國人服務的!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在意他們的想法! 我們那麼在乎,是因為西方人很強大,輿論的話語權在他們那裡,但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們就要改,去迎合他們,他們就一定會喜歡?不會的,他們是不會在乎的。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中國究竟強不強大。只要我們強大了!他們才會去學,才會去喜歡我們的文化。這才是重點!這才是問題所在!
看見一些知友又在談論什麼「儒家統治思想」,試問這些人真的對儒家思想了解嗎?或是人云亦云?拜託這些受「儒家思想」迫害的人去讀讀《禮記 儒行篇》,看看儒家的思想是什麼?儒家的人格品行是什麼?然後再來唧唧歪歪
===============
不讀書可以,但不讀書還要出來大放厥詞就不對了。不讀書無以修德,無以成才,以司馬溫公之論,庸人而已。故而,題主所謂「卵用之論」純屬庸人自擾,無藥可救……不管歷史有多長,都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存在即合理
五千年歷史是誇張。按照傳統夏商周四六八百的說法是一千八百年,漢朝公元二百年,現在也只有四千年出頭。
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又說:「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乎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不及也。」(《孫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五千年的歷史啊!
這五千年的歷史確保了我們大街上開的飯店,哪怕再小,菜單也不會單調到只有土豆和炸雞。我在麥當勞工作的時候,每天有白吃一頓的許可權,才一年我就受不了了好伐。不論360華氏度炸制6分鐘的雞翅,還是325華氏度3分鐘的黃金薯條,抑或是38秒準時出爐的牛肉餅,再新鮮我都不想吃了……
糖醋排骨紅燒肉肉末豆腐腐皮青菜蒜苗肉絲醬爆茄子……光想想這些傳承千年的精粹都會讓人流口水了(o Д o)我覺得大家譴責題主沒有文化認同感,是誤解題主了。相反的,題主的文化認同感很強。題主已經意識到,現在世界上的主流文化是西方的歐美文化,中國文化現在仍然處於邊緣的狀態。
解答題主的疑問可以從下面的角度回答:
1.文化的作用是靠後人與時俱進、改造升級、結合實際實現的,而我們做的並不好文化的時代屬性很強,脫離了時代背景,而強求幾百幾千年前的知識對現代社會有直接作用,並沒有意義,因為社會變化太大了。另外文化是一個不斷傳承和進步的過程,可惜中國文化雖然積澱深厚,為後世提供足夠素材,可是我們繼承得太有限。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更應該思考地是,為什麼我們在繼承先輩文化的時候,沒有讓先輩的知識發揮餘熱。而非苛責五千年歷史。
以著名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和《大聖歸來》為例,兩者的服飾、場景設置都來自中國的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化,而《功夫熊貓》作為一部美國片,其製作水準令國人汗顏。不是五千年歷史文化沒有用,而是我們守著一座金山銀山卻不知開採,美國人有時候都看不下去,替我們開採了一些。好歹今年還有一部《大聖歸來》挽回一點顏面。
2.中國文化並不完美,在有一些領域領先世界,同時在有些領域也落後於世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直接關乎生產力的方面
中國文化確實存在一定問題,那就是偏經驗,缺乏理論體系。西方文化則正好相反,由於理論體系完整,尤其以科學和音樂,美術等藝術門類為代表,導致中國文化遠遠沒有西方文化發育得健康和完整。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能看到的「中國xx方面領先世界一千年」,卻沒有看到「中國可能在更關鍵的領域落後世界一千年」,比如數學,要知道希臘的「歐幾里得幾何學」可是誕生於公元前二三百年,中國可能在圓周率計算等方面領先,但是要知道歐幾里得幾何學催生出了現代數學的「公理」體系,領先中國兩千年,而且「公理」體系的重要性要遠遠高過圓周率的計算。
歐洲在文藝復興後,科學技術甩中國不止一條街,要知道達芬奇在相當於中國明代的時候,都已經設計出直升機了。
3.為什麼還要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呢?
因為我們國家的歷史,如果我們不學,難道讓日本人學,讓印度人學?本國的文化只能靠本國人繼承和發揚。學習那些歷史文化,是為了讓人知道原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經歷過的事件、創造過的財富,並不指望有什麼實際的用途。額外說一點: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是印度,印度是註定要崛起的。印度人口與中國相當,人口年輕化,這意味消費力和生產力比較強,更關鍵的是語言是英語,曾經是殖民地,文化方面遠比中國容易融入西方社會。以矽谷為例,包括微軟在內很多企業高層印度人遠多於中國人。1 我比你活的長就是一種勝利;2 以前遇到過那麼多困難都過去了,現在的困難也能過去——增強自信心;3 老年人會有更多的辦法——祖宗積累了那麼多經驗教訓,不是讓它們睡大覺用的;……………………………………………分割線…………………………………………………我們沒有在吃祖宗的老本,我們依然在努力奮鬥,我們為什麼不能提過去的輝煌?從1840到1949年百年的中國奮鬥史來看,在「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危機情形下都能闖出來,足以證明中華民族是有極強的生命力的。歷史是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我們不能截斷中間,然後還繼續讓它流下去——無根之水你怎麼流?只有知道前面的水流過什麼道路、遇到過什麼地形才能更好的把握以後的流向。
你證或不證,它不長不短,你駁或不駁,它不悲不喜,你記或不記,它不增不減,你信或不信,它不生不滅,這就是歷史,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礎,是區域、民族、國家的一種自我認同,不認同歷史,就很難被所在的社會認同(社會是歷史的產物),歷史對一個的區域、民族、國家都很重要,都在大書特書,更別說是五千年。 東方歷史有黑暗,西方歷史有血淚,西方歷史有智慧,東方歷史有光明,個有特色。但作為國人,應該先了解和發揚自己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導致的中西觀念是不同的,認同邏輯也不一定就否定五行,認同相對論也不一定要否定道德經,愛因斯坦不也在看嗎。
你的視角太過單一,即功用和西方人視角。
過份吹噓長度確實沒什麼意義,僅僅長度能有什麼意義?但這是官方宣傳到民間意識逐步簡單化標籤化的一個結果。實際上,作為一個作為與眾不同又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原生文明,5000年確實是值得驕傲的。此外,這5000年還代表著文明的另一種可能,儘管也許不夠自由民主高科技,但也許有著不一樣的未來,當然這一進程已經被現代文明打斷。
後面說戲曲什麼的就太無知了,按照你的邏輯,除了科技這種直接能增強生產力的東西,西非舞蹈和美劇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美劇更好玩一些唄。戲曲也許現在對你來說不夠好玩,但你好意思拿它跟西非舞蹈比?
沒錯,過份自信是有害的,但無腦自黑則更為愚蠢。而且題主你可能不明白你最惹人厭的一點,即批判的姿態。有的人批判是為了對方好,而有的人批判是為了貶低對方,你讓人感覺是後者。
好的批評者不會去想我們這點文化跟西方人比算個屁啊,而是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也許從戲曲中開創更精彩的藝術形式。
最後,科技和藝術文化不要混著講,科技的落後沒人不承認,文化則沒有這種嚴格的高低之分。為什麼從外貌形體到語言風俗都相差極大的山東人和廣東人能被視為同一個民族——漢族?最主要就是長期的共同生活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共同文字、共同文化等等。
換句話說,中國歷史對於構建一個民族是絕對必須的。否則,各地區就難以獲得「炎黃子孫」的共同認同:你考證出是炎帝後人,我考證出是黃帝後人,他考證出是蚩尤後人,還有一些不可靠的土著後人,然後再在粵語|山東話等基礎上弄出一套語言文字體系(反正廣東人之間的文字聊天我是看不懂的),是不是就能構建出一堆新的民族?
至於漢族這個共同體為什麼重要,其實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只要想一想,德意志這樣一個8000萬人的民族,一旦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就能在歐洲掀起這麼大的風浪,而漢族是一個人口不止15倍於此的特大民族,中國是一個主流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單一民族國家,這在世界上簡直就是恐龍。生存了5000年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了,何況我們曾經輝煌很長時間。你看看古往今來,多少強大民族,帝國,生存下來的又有幾個?當初大家一起玩,結果就你玩到了現在,很多玩家直接就被淘汰掉了,GAME OVER!然而人類不太可能被自己滅絕,總會有人活下來,只不過你還是原來的你嗎?中國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你之所以覺得那麼長歷史沒有意義,可能是因為現在中國並沒有因為其歷史而變得最強,但美國並沒有多長的歷史,但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其文明是來自於歐洲,歐洲的文明也是很長的,美國之所以發達,也是背後有歐洲上千年的文明做底蘊,不然印第安人怎麼沒發達起來呢?何況工業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四大發明的出現傳播及其他的一些進步總是在積累著,不過是人類經歷了上千年的積累之後的一個總爆發罷了,但你能說之前漫長的也許是低速的積累沒有意義嗎?
推薦閱讀:
※人類如果不是進化來的,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么? 各位把想法扔出來吧?
※將 iPhone 的相機對準 Apple Watch 實現配對是利用了什麼原理?
※linux字體顯示為什麼還做不到像android一樣清晰?
※有哪些記者出身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