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本質是什麼?

泡沫的本質是什麼?


謝邀,我想這個問題是問投機泡沫的本質,而非肥皂泡吧。

投機泡沫的本質是個擊鼓傳花的有趣遊戲。我拿我專欄文章(投機與投資的簡單算術 - 天上不會掉餡餅 - 知乎專欄)里的一小段來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不知道這次斬獲頗豐的股市達人們有多少記得當年中國股市是有權證市場的。所謂權證,和期權有點像,只不過發行方(賣方)是上市公司,投資者只能作為權證的買方,當然有看漲和看跌兩種可以選擇。

權證又稱為渦輪(warrants),聽上去真是高大上。其實就是只能買看漲看跌期權,當行權日臨近的時候,註定有一批權證的實際價值趨向於0,而這個內在價值已經為0的毫無價值的廢紙,會一下子飆升到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然後行權時間一到,duang,回到0元,廢紙一張。

股民給取了個雅號,叫「末日輪」,還有叫賣廢紙,一種神奇的中國特色現象。

這就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啊,廢紙沒有價值人人知道,有一個人牽頭,以10元的價格要你的廢紙,你賣不賣,我肯定賣。然後20元接盤俠出現,30元接盤俠出現,10元那位帶頭大哥瞬間盈利3倍,25.89%的年化收益率?都是渣渣。

可別得意!價格瞬間到200了,20元那位同志在幾分鐘內賺了10倍,價格繼續一路竄升,大家都來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時間到,恭喜最後那位,以500元拍得廢紙一樣。他等待的那位叫價600的始終沒出現,黃粱夢醒。

為什麼會有人以高價去買這張廢紙呢?是因為相信它內在價值其實價值被低估了嗎?不是的,是因為相信會有下一個人接盤,那下一個為什麼會接盤呢?是因為他也相信有下一個人,他可不信這張廢紙最後能奇蹟鹹魚大翻身。

每個人都不是看好廢紙,而是認為有人接盤,當然咯,最後沒出貨成功的那批人,會承擔所有的惡果。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

金融泡沫的本質都是一樣的,股市的價值幾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股市的價值本來應該是背後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100%以上的上漲不是一個價值回歸的體現,是另外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股民們買股票的目的其實很直白,我們的股民不叫買股,叫炒股。也就說說我們買入股票的時候,並非看好這家上市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而是預期會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走手上的股票。所以,市盈率拉倒吧,這支股票什麼題材?

牽頭人是誰?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圖窮匕見 - 天上不會掉餡餅 - 知乎專欄),遠高於企業回報率的增長,沒有末日輪那麼誇張的結局,因為哪些上市公司畢竟還是有價值的,但本質差不了太多。

再次聲明,我不是在說股市明天開盤就要完蛋了,而是告誡大家,任何超高的收益率的本質不過是擊鼓傳花而已,制定好自己的退出計劃。

高高興興的一路持有的,並且相信會漲上天的可以審視一下目前的狀況。那位在末日輪遊戲里10元買入,20元賣出的奇俠當然不是傻子,相反是個玩火的高手。

玩火的高手沒那麼好當,但如果你不是投機奇俠,只想安安靜靜得做個投資人的話,最優的策略是遠離一切不正常的收益。

引自 投機與投資的簡單算術 - 天上不會掉餡餅 - 知乎專欄


錢比東西多。

定價能力超過了創造價值的能力。


信心


一句話,賺錢效應和賺錢願景。


一樓是從金融市場方面的泡沫分析。我從整個宏觀方面說說。

不過正則不能矯枉。同樣的道理放到宏觀經濟方面則可以說,泡沫和蕭條互為彼此因為滯後性產生的過正矯枉~


產生泡沫的原因

1價格上行趨勢帶來的正反饋持續自我加強;

2參與者的看漲預期高度一致;

泡沫的本質,是參與者的恐懼,這是一種把錯過價格上漲所產生的潛在收益當作損失的恐懼。

泡沫的破滅,也是參與者的恐懼,這是一種把錯過目前價格再賣出就會遭受更大損失的恐懼。

個人認為只有恐懼才會讓人不顧一切的買入或是賣出。


價格回歸價值的滯後。


(1)我們來確定什麼是泡沫。

泡沫在詞條中的解釋是這樣的「實質是與經濟基礎條件相背離的資產價格膨脹。」簡單地說,泡沫其實就是資產價格脫離其基本價值後的膨脹,泡沫的大小取決於資產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的差。

(2)基本解釋完經濟學中泡沫的含義後,我們來看一下經濟學中泡沫產生的類別:

資產泡沫一共有兩種:一種叫信貸繁榮,一種叫非理性繁榮

1.信貸繁榮即信貸驅動型泡沫,我總結出其大概過程如下圖:

PS:純手工打造,字丑手殘請別在意- -

?

簡單說一下過程:

信貸繁榮:在順經濟周期里,政府降低了實際利率,導致了借款等的成本降低,於是市場參與者追逐更多的利潤,增加了對資產的需求,現實的例子包括最近中國暴增的海外資產收購,如中國化工收購美國先正達公司等。資產需求的增加導致了資產的需求曲線向上移動,資產價格上升,於是人們用於貸款的抵押品的價值上升,比如去年某些逗比賣房子借款炒股一樣,因為房子價格上漲,導致其作為抵押品的價值上升,抵押品的價值上升後,進一步增加了金融機構如銀行等資本價值的上升。因為抵押品價值上升了,金融機構認為借款的風險降低了,於是降低了貸款的難度,同時,為了降低資本的閑置,增加資本利用率以增加利潤,金融機構也提高了自己的放貸需求,金融機構的放貸需求和投資者的借款難度相互促進和強化,進一步反饋到資產需求上。於是,整個經濟體便進入了一個如圖的信貸驅動循環,循環的過程中,資產泡沫不斷加大,當資產泡沫破裂時,資產價格下降,整個經濟體由此開始如圖一般的螺旋式的自動加速衰退

2.非理性繁榮:相比較信貸驅動型泡沫而言,非理性繁榮主要由市場參與者的過於樂觀的預期造成,這種過度樂觀的預期影響範圍較小,因此對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的危害也比較小,比如:中國去年的股災,跌去了40%多市值,但是它並沒有直接造成中國經濟的崩潰,只是造成了一部分人財富的喪失並重創了一部分人的預期,因此,單純由過度預期導致的泡沫危害程度沒有信貸驅動型泡沫那麼可怕

(3)介紹完泡沫的類型後,我們來討論刺破泡沫的可行性:

刺破泡沫的方法不少,從資產泡沫產生的過程來看,最容易想到的措施就是就是加息。但是從實際上來說,刺破泡沫是不大可行的,原因如下:

1.在逆經濟周期下,經濟需要低的實際利率也使經濟加速增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無法判斷泡沫的類型,因為我們無法判斷泡沫從何產生,請看圖和上面的類型解釋。

2.退一萬步來講,為什麼我們不能判斷泡沫的產生呢?因為經濟學判斷放在現實條件下,本來就不是一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判斷題,中國的市場參與者高達13億,市場大,變數多,我們沒有辦法拿這麼大的市場用控制變數法來做實驗,況且任何政府都承擔不起實驗造成的損失。判斷泡沫大小的根本定義是「資產脫離其基本價值的程度」,我們在這麼大的市場里幾乎無法判斷資產的基本價值到底在什麼線上。前陣子金融時報刊登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選擇不同階級,不同年齡的人來提問他們對某個事件的「客觀」看法時發現,他們每個人的「客觀看法」都不相同,由此產生了人們所說的客觀價值只是相對於他們「主觀價值」而言「相對客觀」的結論。所以,當我們覺得房價的「客觀價值線」在哪裡的時候,還是不要想多了,對於你來說房子的「客觀價值」可能是4萬一平,但是對於低收入者或者精英階層的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客觀價值」可能和你完全不同,不僅僅在此,當政府面臨13億人的「大市場」之時,你也會發現某種資產的價值難以確定,因此,你想要知道13億人構成的大市場的「泡沫」到底有多大根本就不可能,就像如今人民幣為什麼不可以一步貶值到位一樣,你如何知道全球60億人的市場下,人民幣的「合理價值」到底是一美元兌6.7人民幣還是一美元兌7.5人民幣呢?因此,泡沫到底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那麼既然存在與否的問題都無法解決,你又如何從源頭去截住泡沫的產生呢?

3.泡沫不可能「滅絕」: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可以說世界上的市場參與者基本都是追求利潤的,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市場參與者既然要逐利,那麼什麼是逐利的最好方法?沒錯,就是泡沫,泡沫是大多數市場參與者謀利的一大途徑,索羅斯那些大神們他們可以通過泡沫賺大錢,他們先做多股市,然後在他們認為股市過高時,通過大肆傳播消息,改變人們的預期,進而做空股市。(這裡說句題外話,「做空」這種行為絕對不是錯,「做空」的人只是帶來市場情況的「信使」,真正使得市值下跌的是公司價值的下跌,只是做空有可能使中國股市這種散戶太多的非理性市場過度反應,導致資本市場崩潰而已)。沒錯,這些人其實就和中國那些房地產商,房地產中介一樣,試圖通過廣告等信息傳播方式,改變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的預期,他們就可以通過預期落差改變市場,通過泡沫謀取巨大利潤,那麼,既然他們和我們都是市場參與者,構成了整個中國市場,我們可能徹底「滅絕」泡沫嗎?顯然不可能,因為人都是逐利的。

4.即使我們知道泡沫有多大,但是刺破泡沫的代價卻很大,而且刺破的損失估計難以確定。由於我們無法準確判斷泡沫的大小,因此我們難以估計泡沫被刺破後它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寬度和深度到底有多大。在經濟學中或者說在現實中,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往往有不小的慣性,就好像許多人對深圳上海房價的預測一樣,這個月升,他們對下個月的房價預測也升,有些人有根據,而大多數人沒有根據,就只是因為「賭徒」心態,亦或者說是某些心理慣性現象。因此,刺破市場泡沫後,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央行顛覆了人們對市場的預期,資產市場的波動會加劇,然後通過與資產價值緊密相關的主要金融機構,如:銀行,來影響整個經濟體。舉個例子,尤其在散戶眾多,散戶人數佔比高達70%的中國股市,產生的羊群效應可能導致散戶紛紛拋售平倉,導致股市市值的過度下跌,進而引起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導致經濟體的巨大損失,加大了泡沫破裂的破壞力。

5.加息作用範圍太廣,對經濟體影響度高度不確定。實際上,加息是戳破泡沫最有力的措施,但是它是一把雙刃劍,它也可能讓那些本身陷入衰退的行業「徹底滅絕」。舉個最好的例子:如今的中國經濟,當我們看到北上深房價暴漲之時,我們也看到了那些大宗商品行業的困境,那些過剩產能所在的行業,在政府用加息戳破一線城市的「泡沫」或者說「不合理」之後,它們可能會加速滅亡。因為央行加息對整個中國經濟體作用的範圍太廣,尤其是如今金融體系加速發展,各行業加速交融的時期,加息對各行業的影響極有可能相互強化,其影響在不同行業之間不斷反彈,螺旋式加速,因此,戳破泡沫可行性不大,因為我們幾乎沒有單純針對某些資產泡沫進行修復的貨幣政策工具。

6.刺破泡沫,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在順經濟周期里,實際通脹加速直到目標通脹率,GDP產出增長直到達到整個國家的自然GDP,各行業資源利用率高或者說稍微過度,總比通縮時的衰退要強。在戳泡沫以後,經濟體的反應可能會超出央行的預料範圍,通脹的下降可能導致債務問題,失業率下降可能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在發展中國家,一旦失業率高企,往往會導致人民對執政黨和政府的不信任,進而社會不穩定進而混亂,最後導致經濟加速衰退舉個例子:去年政府用證金公司為中國股市托底,購入大量工行,農行,中石油,中石化等市值佔比很大的公司股票,依然沒能阻止上證和深證下跌,甚至證金自己虧得半死,導致了部分股民對政府救市能力產生不信任,為政府救市帶來了巨大困難(當時政府對股市這種融資工具的認識和態度不夠正確,干預得太多,畢竟政府在資本市場方面的實踐經驗實在是太少了。我說很多不理智的股民呀,股市漲得多漲得少,什麼時候變成評判「證監會主席有沒有能力「」的標準了?這簡直瞎扯嘛!)

(3)講述完關於「泡沫是否可以杜絕或者戳破後」,我們來看下美國關於預防「泡沫」實施的措施,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增強「事前監管」和「事中監管」,減少華爾街的逐利行為。這些措施包括:

1.信息披露

2.資本充足率要求

3.增強金融機構內部監管,密切關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判斷金融機構行為是否合規

4.「即時整改」行動

等等

事前監管有1,2兩條

事中監管全部都有

其中,「即時整改」行動就是對主要金融機構劃成5個資本充足等級,包括:資本充裕型,資本充足型,資本不充足型,資本相當不充足型和資本嚴重不充足型。第三類「資本不充足型」被要求遞交資本金增加計劃和資產增長速度放慢計劃等。第五類「資本嚴重不充足型」就會被直接關閉。

其實歸根究底來說,美國的這些「宏觀審慎」行為無非就是想要降低華爾街那些資本家們的趨利本能,也算是一種從最最最「根源」的地方上阻止「泡沫」的誕生吧!

由於中國前陣子互聯網金融,股市等才出現問題,我就不想說中國的事前監管和事中監管措施怎麼樣了- -反正就是一句話————「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個凱恩斯主義的「度」啊,始終把握不好,畢竟人口多,市場複雜,情況複雜嘛~


簡而言之:

本來值1塊錢的東西,很多人非說它值10塊,這就是泡沫。

為什麼證券市場最容易產生『』泡沫『』?

1 估值難,定價難:一個茄子值多少錢,很容易形成共識;一個茄子未來值多少錢,沒人關心(反正回家就炒了,或用了)。但是要判斷一個公司到底值多少,就是個大難題;一個公司未來值多少錢,更加無解。更何況很多信息不夠透明公開。

這就容易導致定價出現很大的偏差:你覺得這公司寶貝的不行,另外一些人可能覺得是垃圾。

2 股市裡邊,有的人又貪、又聰明,有的人又貪、又蠢:一部分人打定主意要吃定另外一部分人。煽風點火,撩撥情緒,鼓動信心,就是常見手段。

『』信心!你們要對市場有信心!『』這話是不是聽著有點耳熟?

3 最後,所有人,其實都不關心有沒有泡沫,也不關心泡沫有多大,只關心自己能不能跑的了:只要老子跑的掉,泡沫再大又咋樣?

結論,公式:

泡沫=未知價格+貪婪+少量聰明人+大量蠢人。


一剎那花火


泡沫就是在破裂之前讓你醉生夢死,破裂後讓你生不如死的。


信心的膨脹


泡沫的產生和放大是伴隨著債務的持續擴大,當承債能力低的參與者進入遊戲,破滅臨近。所以在分析泡沫何時破滅時,應該用更已參與者與剩餘潛在參與者的債務承受力來評估,這是目前國內比較少見的,用全社會的承債能力來作分析,容易被「平均」。中國政府用「限購限供」讓他們在吹泡沫方面爐火純青,這其實是在用行政手段安排先富後富。這就是遊戲規則,IN or OUT。


被騙的我是幸福的,而你的承諾,全部都太脆弱…


水和洗衣粉或者水和洗潔精?


過濾型空間分割物性結界


泡沫就是沒有實現的吹牛皮


我覺得是膨脹的慾望吹起的氣球~


肥皂水啊ヽ(???)?


人的非理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5 年 6 月 29 日股票大跌?尤其是央行雙降後依然大跌?
馬雲作為中國首富,他的錢是通過消費花出去,還是存銀行對社會的貢獻更大?
全職交易要做哪些準備?
做交易的人是不是都是很傻的人?
如何看待比特幣導致市場顯卡價格暴增這一現象?比特幣會掉價么?顯卡何時能恢復正常價格?

TAG:經濟 | 金融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