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的理論在當今來看有哪些缺陷或不足?

最近在看他的書,想了解當今人對他的看法


重寫一個。比起原回答私貨更多了。

【轉】哲學合作社採訪葉峰裡面有葉峰老師對維特根斯坦的評價,就某些細節上我覺得有些私貨和偏頗(即使是我這樣的自然主義者,在看葉峰老師的書和論文時也覺得他有時過於「自然主義」了),但總的來看還是很誠實中肯的。尤其是「We have passed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坦已經是過去的哲學家了,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何況大多數人TLP(邏輯哲學論)和PI(哲學研究)讀的還沒我熟)。

題目問的是在當今看來維特根斯坦的理論有哪些缺陷和不足,我儘可能從我所知的當代視角來講。當然不全面,我也不太關心當代哲學家怎麼評價他,最多只關心他的理論。當然,他自稱他的工作不算是理論,而是「給蒼蠅指明從捕蠅瓶中出來的道路」,這一點無關緊要。

首先是難懂,不清晰。這種難懂不同於黑格爾和胡塞爾的那種晦澀,而是一種特定形式的表面簡單。普通讀者也許會覺得儘管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書和視角,但好像多多少少理解了一些東西(錯覺而已),職業哲學家也難以從維特根斯坦風格簡練的文字中總結出一些符合正統哲學的結論或論證。在PI發表幾十年內,哲學界,這裡主要指美國哲學界(以哈佛為首)對PI的關心集中在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尤其是以基於沒有正確性標準的論證方式來理解這個論證,直到Kripke(1982)用分析哲學的方法重構了維特根斯坦關於following rules的一個問題的討論(不好意思說是論證)。很多哲學家都認為Kripke誤解了維特根斯坦(是的,他確實誤解了),然而,從此引發的一場爭論卻讓所有人發現,大家並沒有完全理解維特根斯坦(這就好像,考前覺得自己都會了,等到考試了發現自己沒懂一樣)以及維特根斯坦討論的某些問題的當代價值,而這場爭論以及英美哲學的融合使得維特根斯坦重新進入了當代視域。而從英國(以牛津為首,偶爾會有劍橋)來說,從維特根斯坦去世前的一段時候起日常語言學派就佔據了絕對主流,(而因為二戰的緣故卡爾納普等人逃亡美國,美國這個時期是絕對的形式語言主流,英美的分析哲學之間在這一時期是有一定敵對的,這種隔閡直到80年代才慢慢消失,形式語言學派在做了微小的妥協後取得了整體的勝利),一些哲學家深受維特根斯坦影響,在維特根斯坦的基礎上做了很多工作(在我看來是這樣的),比如Gilbert Ryle,J.L.Austin,G.E.M.Anscombe (P.S. 她是維特根斯坦的大弟子,PI就是她編輯的,以及她的寫作風格只比維特根斯坦好一點點),然而這些工作多多少少被後來的哲學史輕視了,因為它沒有和這一時期的主流哲學發展(如Quine和Davidson的工作)銜接起來。補一句,Malcolm在二戰後把維特根斯坦帶到了美國,尤其是Cornell,在美國也有一些影響,比如後來的Searle,但總的來說並沒有影響到哈佛的哲學中心地位以及這個時期哲學史的主流發展方向。

然而,如果大家都不能完全理解維特根斯坦,為什麼還要attach to him呢,就如葉峰老師所說,因為維特根斯坦是一個charismatic哲學家,且也許是最後一個charismatic哲學家。在他之後的很多哲學家,都對TLP和PI,尤其是PI極其推崇,每個哲學家都稱自己從維特根斯坦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然而真正說起來又很難看到這些哲學家裡存有的維特根斯坦的影子,大家都是在做自己的工作,提出對立的觀點並辯護,比如Searle的專名理論,Davidson關於感覺和信念的關係,Quine的反本質主義,都可以attribute to Wittgenstein,然而他們用於論述的語言,論證的方式都不是維特根斯坦式的。這是一種好的狀態,哲學家是在做哲學而不是哲學史。即使是之前提到的關於維特根斯坦的following rules的討論,在當代也只是一個特定問題的討論,儘管它聯繫著很多問題,大多數人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而不是談論PI里的某一句話。這就是第二點,在當代視域下,維特根斯坦只是提出了問題(準確來說是大家從他那裡找到了問題),真正對問題的討論則完全是當代的。一般來說,研究維特根斯坦的具體觀點並不會讓人離當代哲學的討論更近一點。當然,我特意用了「一般而言」就是為了表明存在一些反例。Philpapers的著名調查表明,"73 out of 931 respondents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Wittgensteinian, the fourth largest number after Hume, Aristotle, and Kant"(Statistics on Wittgenstein (Discussion)),足以見得維特根斯坦對當代哲學的影響很大。我所知且我認為真正順著維特根斯坦的思路的當代哲學家包括John Mcdowell,Crispin Wright,David.H.Finkelstein等人,然而正如之前所說,大家都只是從維特根斯坦那裡收到啟發,真正的工作仍然是當代的。而且我要說明,這些人的觀點在當代遠非主流,至於這些觀點是不是維特根斯坦本人的觀點,這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從而,維特根斯坦在整個分析哲學史上被奇妙的跳過了,他的術語沒有人使用,他的觀點本來就不夠清晰,他的論證根本就夠不上分析哲學的要求且同樣有不清晰的問題。這就是事實,維特根斯坦的工作在當代看來是比較邊緣化的東西,即使想扭轉這個局面,也不應該從維特根斯坦本人那裡尋找方法。

除此之外當代哲學的問題域比起維特根斯坦討論的要大得多。例如當代的心身問題是維特根斯坦沒有討論也沒有能力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和不斷發展的認知科學和腦科學息息相關)。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兼容論和非兼容論之爭、可能世界的本質都是當代非常重要的哲學討論,而這些問題都依賴當代語境,它們不是維特根斯坦那個時代的問題。這裡我們會涉及到維特根斯坦的元哲學觀點,在TLP和PI中維特根斯坦都宣稱哲學問題並不存在,或者說哲學只是實踐而非理論。這種觀點在他以後沒有人繼承,哲學仍然在蓬勃的發展著。這裡有兩個合適的選擇,一是選擇認為維特根斯坦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錯誤的,二是認為這個觀點蘊含或會導向一種liberal naturalism,從而與當代元哲學中的naturalism主張相容,當然,採用維特根斯坦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法仍然是奇怪的,我個人的理解方式是限制維特根斯坦口中的「哲學」一詞的範疇,這也是一種比較主流的看法。

維特根斯坦是一個神話,大家都喜歡說起他,卻不喜歡具體談論他。大家都喜歡引用他的句子,卻很少討論他的論點或論證。比如self-knowledge方面,維特根斯坦的私人性擔憂對acquaintance theory的威脅是一個真實存在,卻很少被詳細討論的問題,但這種擔憂是被現代化了的擔憂,對其的辯護也是現代化的辯護。維特根斯坦明顯反對的acquaintance theory在當代有很多支持者。

西歐的很多當代後現代主義者都很推崇維特根斯坦,這甚至超過了分析哲學界內對維特的推崇。他們努力的陳述自己的觀點是如何和維特根斯坦相聯繫的,但他們只是借用維特根斯坦的名字,而不是真的要從他那裡拿什麼東西。當然,這些工作具體我不了解,而且我確實認為他們沒有抓到維特根斯坦的關鍵。

總的來說,維特根斯坦已經是一個過去的哲學家了,他討論的問題以及使用的方法都和當代哲學有很大的距離,PI是做當代分析哲學(不包括政治哲學和倫理學那些)繞不過去的著作(TLP相比之下要差一點),這是一句實話,然而這種繞不過去僅僅是,去讀這本書並從中受到啟發,至於這種啟發是什麼樣的,是不是遵循維特根斯坦的本意都是無關緊要的(你可以看到很多哲學家從PI當中受到了完全相反的啟發),從這個意義上講,維特根斯坦的寫作風格給了解讀很大的彈性,而且他的模糊的觀點難以通過二手文獻去把握。我不反對去讀維特根斯坦,但反對某種個人崇拜的態度,我從沒有在任何一個嚴肅的當代哲學家那裡看到這種崇拜心理,它只存在於某些哲學學生和普通讀者當中。我反感別人動不動就引用諸如「對不可說者保持沉默」這種句子,因為大多數人根本就沒弄懂TLP到底說了些什麼,更不用說PI里維特對TLP的反對到底刻畫了一個大致上如何的世界觀。哲學家在做哲學,在研究哲學問題,而不是名人名言


我認為,維特根斯坦有一個不足,即對哲學的評價有失偏頗。在前期哲學中,哲學被擺在了一個尷尬的、自相矛盾的位置;在後期哲學中,「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的觀點恰恰違背了其後期哲學的精神。

一、前期哲學中的哲學

在前期哲學中,以往的哲學因為沒有對世界有所訴說而被拒斥,成為沒有意義的命題。而新的哲學的任務是揭示語言與世界的邏輯結構。可問題是,這種新的哲學本身也沒有對世界有所訴說,因此也是無意義的命題。更具體地說,揭示語言與世界邏輯結構的命題,本身就不符合這一邏輯結構,因此哲學是站在世界之外說話的——這怎麼可能?

於是,維特根斯坦想出了一個借口,即著名的「梯子比喻」——「我的命題可以這樣的說明:理解我的人當他通過這些命題根據這些命題越過時(他可以說在他爬上梯子後把梯子拋掉),終於知道這些命題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即使這一比喻十分巧妙,即使後世有解釋者替他圓場,也不能掩蓋其中的邏輯硬傷。毫無疑問,他對哲學的評價是自相矛盾的。

二、後期哲學中的哲學

在後期哲學中,維特根斯坦仍然認為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而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貫徹後期哲學中「綜觀」的方法論。

維特根斯坦能夠意識到哲學問題的語言根源,是其天才之處。然而他對於哲學並沒有全面的了解,這使得他認為全部的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這是有失偏頗的。據我所知,他所了解的哲學家主要有柏拉圖、奧古斯丁等古典哲學家,以及弗雷格、羅素、維也納小組等早期分析哲學家。就這些哲學家而言,確實存在他所說的「對語言的誤用」。然而關鍵的是,這些哲學家並不是哲學的全部,維特根斯坦不應該下全稱判斷。(當初羅素叫維特根斯坦看哲學史,他看了一點兒就當作垃圾拋棄了。我想如果他耐住性子看下去,結局會不會不一樣……)要舉反例的話,就舉康德吧。非要說的話,康德或許有一些對語言的誤用,但不是全部。康德的問題,很多是意識層面的問題,而不是語言層面的問題。

維特根斯坦拒絕語言和意識的區分,認為語言背後」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這是他武斷之處。無論如何,意識的問題仍然是存在的,現代現象學和心靈哲學的發展也暗示了這一點。

前面我們說,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偏頗評價,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哲學(史)了解太少。楊絳會說他「讀書太少,想得太多」;用他自己的術語,叫沒有達到「綜觀」。這個「綜觀」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我來解釋一下。

就用維特根斯坦自己給的例子來說吧。比如,你看到鎚子的用處是修整釘子的位置,鋸子的用處是修整木板的形狀,於是就說「所有的工具都是用於修整某種東西的」。可是,維特根斯坦就會問,你看看尺子、膠鍋和釘子啊,它們是修整什麼的?你非要說它是「修整我們對事物的長度的知識,修整膠的溫度和箱子的穩固性」,在字面上也不算錯,可是把這些都算作是「修整」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它只能讓「所有的工具都是用於修整某種東西的」這一斷言變得很沒意義。因此,要避免「所有的工具都是用於修整某種東西的」這樣的荒謬論斷,你就要看看尺子,看看膠鍋,全面地看一看——這就是「綜觀」。通過「綜觀",我們能避免一些哲學上的謬誤。所以說,「身經百戰,見得多了」才能」談笑風生「,否則都是」一派胡言「。

話說回來,維特根斯坦說所有哲學問題都是語言問題,認為:以往的哲學全都掛在語言上了,我的哲學要給它們治病。——你丫就不能全面地綜觀一下哲學史再說話么?這就是我要說的:維特根斯坦總強調綜觀,結果自己在哲學上都沒達到綜觀。這不鬧么。╮(╯▽╰)╭


維特根斯坦自己就說明了這一點,沒有什麼理論是無缺陷的,無缺陷的理論體系不存在的。哲學只是澄清問題,不是為了構建一個完美的理論體系使這個世界看起來清澈明晰。維也說了,哲學只有走到生活實際中才能發揮作用,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哲學也應該是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這世上從來沒有一個什麼本質的東西。


推薦閱讀:

如果春秋時有一大國之君有優秀的現代自由民主的治國思想,他能改變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幾千年後的歷史走向嗎?
量子理論和自由意志究竟有沒有關係?
看那些已經過時的哲學理論有什麼現實意義 ?
為什麼我覺得邏輯證明是同義反覆?
醫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永生嗎?

TAG:哲學 | 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 語言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