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皮囊》這本書?

作者的履歷似乎很牛逼呀,推薦人又是韓寒又是劉德華,出版方的也一直在強調這本書是有多麼得樸實真誠,我看了前兩篇,說話話單從故事上並沒有打動我,文字風格上確實很淳樸,但總少了點什麼,不知道哪位朋友能聊聊感想


整體而言,是本值得一看的書,尤其是前半部分涉及作者家庭的幾篇。

其實一開始對於這本書名是完全不理解的,不知道皮囊意味著什麼,而作者可能也理解大家的疑惑,開頭第一篇就交代清楚了皮囊的意思。以一家子最年長的阿太開篇,一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很利落,很硬氣,全書的精華所在。然後不管是父親重病,母親蓋房,還是作者自己挑起家庭的大梁,雖然有些段落可能因為文化差異覺得有些不可理喻,但始終覺得,這一家人都活得很硬,很堅韌。這本書的前幾篇就是一個歷經滄桑的少年說著一直折磨著他,同時也讓他自豪的記憶。有些敘述確實顯得有些用力過猛,但就好像作者自己說的,這本書是從他骨頭裡摳出來的,從骨頭裡摳出來的東西,怎麼輕描淡寫?對這些故事,這些經歷,說不上感同身受,但至少很受觸動。

然後,作者開始說了自己童年時身邊的那些人。張美麗,厚朴,文展……每個人物都很鮮明,每個故事都很讓人感概。粗略看過去倒沒覺得有什麼刻意賣弄的感覺,畢竟這些故事,這些自恃是天才的人最後泯然眾人的劇情我們身邊也一直都在發生。不過仔細回想,就覺得這幾個故事都有著奇怪的,統一的模式。

基本是這樣:我是一個普通人,我身邊有一個非常有個性or有才華or天賦異稟的人,因為我比普通人稍微厲害一丟丟,這些奇人都願意和我交朋友,我也很樂於向這些奇人學習。然後因為某些事,我和這個奇人好久不見,多年後再次相遇,我因為自己的踏實已經是個小有成就的人,那個奇人就呵呵了。啊,好感慨啊!

說實話,要是其中有一篇是這樣的模式我完全能接受,不過第二部分的故事每個都是這個模版就有些扯淡了,這些奇人每個人都抗爭過,每個人都失敗了,最後都成為了作者感慨的對象。講道理,從成功者的角度惋惜別人的失敗,在我看來,就是嘲諷。所以,哪怕作者最後確實只是想和讀者分享一些人生經驗,但由於他的敘事方法,顯得很嘲諷,很自負,甚至有些雞湯,有些成功學。更重要的是,和「皮囊」完全脫節,和全書精華的那句句子好像也毫無關係。

不過話說回來,小說也好,散文也罷,只要看的舒服就好。雖然後半部分隱隱都有這些標榜自己的感覺,不過這些個故事,很有趣,至少能戳到我的點,所以還是覺得是本好書。

(話說我最早kindle上面下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是那個英劇的原著=-=)


踏雪無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皮囊是本好書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幾乎一直在剋制兩個衝動,第一個,是停下來先寫一篇書評,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驗證作者的後文。

第二個是讀完了之後立刻去檢索其他書評。

前者是因為這本書的代入感讓我感同身受,我有點期盼和他有著更多的共同點。後者是因為我也有衝動去發現更多相同的人。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本書好看,如作者所說,十一年的新聞從業經驗,給他帶來了可以面對自我、面對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筆力。

當我了解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印象是混亂的,我幾乎都認為它是一本有關互聯網什麼的親身經歷。可笑的是我完全不喜歡我以為的這個話題,更可笑的是,我把它當成一本值得研究筆力技法的書買了回來。翻看後,我想說,我好像搞錯了,但是,我確實買對了。

皮囊是個作品集

顯然這本書不是一次性完工的,作者不捨棄當時年紀寫下的篇章,還選擇將它拼湊在一起的做法,非但沒有顯得突兀,甚至還顯得更加連貫真實了。與其用拼湊來形容作品,不如說它是作者人生的標點集合。停頓,驚嘆,疑問,結束,引用,解釋都出現在這部作品中。從此處看來,它是完整一體的。

渾厚的筆力

也是因為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他的筆觸上,如蔡崇達自己說的那樣,他身上有一種源於小鎮混沌的厚重。

這種感覺也集中表現在對於痛苦和離別那心平氣和、甚至冷淡的方式上。然而筆鋒稍稍一勾,畫了個果斷而匆忙的結尾。

就如你在匆匆趕來,大雨忽然傾盆而下,你不得已在屋檐下駐足,斷續的水滴從瓦當上砸向地面,你瞬間想起了某件失去已久的物件、某個忘記容貌的人。那是你回憶中倍感珍惜的部分。終究在不得見故人項背的當下,頃刻間讓你淚如雨下了。

這種寫法苦澀而讓人只能生咽淚水。

這不是一本很難懂的作品,或者說它本身就很80後,容易讓人共鳴。

當理想被戒除,成熟修鍊到了骨髓,見慣了別人的跳脫放蕩,也經歷了生活的風雨飄搖。不斷前行,不斷努力,直到有了一點自信,回頭望去,那些最想要的東西卻仍然停留在了出發的地方。此時讓這群有著共同記憶的人們低聲輕語:我們回不去了!

當而立之年的作者在作品的後半段闡述自己的經歷時,我見到了一個深知自己已經泥足深陷的卻決定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人。

不得不說一代比一代思考這個問題的年紀要提前很多。感謝那些靠不住的生活,它讓我們無法保持一種心境安穩到老,我們這些活在社會海浪中的舢板,終於也在向外追求的疲累中,思考起了向內探索的意義。我們真的需要為我們這身皮囊添置更多的附屬物品嗎?

還是說我們才意識到這身體只不過是我們靈魂的附屬品罷了。

這是一段引人發笑的闡述,畢竟靈肉如果脫離了,那麼人生也就可以結束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只能像作品中的天才文展和理想狂厚朴一樣,脫離了生活。皮囊依然沉重,而靈魂已被風吹散了。

在蔡崇達小的時候,父母禁止他去看海,認為大海剝奪了生活更好的可能,大海欺騙了信任它的人們。而蔡崇達對於那片海的態度,也表明了他對待人生意義的態度: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緻,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方式。

這句話可能就是作者寫這本書希望傳達的核心展望吧。

這個年代有兩種彷徨,一種在奔波中找不到安定,找不到家了。另一種在安穩中,空虛到已經等不及想去死了。

因為這兩種彷徨又滋生出了兩種人。一種用成熟、市儈組成保衛自己的盔甲,撞擊著這個世界一切的不平整;

另一種擎起一面大旗,頭顱高昂著,急切的表明和所有不這樣做的人都有生殖隔離。

前一種人在海岸邊雙腿打抖,尿了一褲襠還要怒斥波濤,另一種炫耀了一番,必須要湊齊一幫人圍觀,才敢一個猛子紮下去,最後沉在了海底。

他們需要的答案或許就是上文作者給出的那段話。

寫在最後:

任何一段能夠拿出來寫的人生都是厚重的,作者並不會期望有人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去解讀他的記錄。

所以我想能說的部分雖然很多,但是我想也沒有必要完全把我的理解強加給各位。

皮囊作為一本暢銷書,他天然有著一種暢銷書的市儈靈活:文字的排版、封皮的設計、厚度的考量、以及給予讀者自我暗示的空間。也許有人會因此懷念青春激昂、有人會覺得折騰了這麼多年還不如好好讀書、有人想家了、有人曾後悔粗暴的對待了別人。總之讀出什麼都不為過。每個人的人生階段是不一樣的,不取決於你的年紀,取決於你是否解決了你面對的問題,如書中所說:生活是張這樣的答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這本書直面了所有80後,或者說所有到了那個年紀都會有所感受的年輕人。

讓我們活成皮囊的,忘記了理想或者為理想過分偏執的理由,

只是一個字罷了:怕!


本書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家庭,堪稱精品,隱約見大師風範;

第二部分寫童年人事,也還不錯,不少段落令人拍案或扼腕;

第三部分寫點滴感悟,實屬敷衍,而且作者抑制不住的想要賣弄自己的成功生活,讓人討厭。

綜合來說,本書值得一讀,但後面幾篇可以略過。


能不能打動讀者主要是靠故事本身,文字只是輔助。故事的發生地跟時間很重要,如果你走過這個地方,如果你經歷過這個時間或者很靠近這個時間,我想應該是會打動讀者的。

作者是閩南人,我也是閩南人

雖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但也設身處地感動痛哭過


高中某個晚自習讀完《皮囊》,最喜歡是其中一篇《厚朴》吧。蔡崇達在其中表達了兩種觀點。一種是類似厚朴的「熱血青春」,一種是他本人的「現實與真實」。

書中寫「任何不合時宜的想像都是不需要的,因為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不知道什麼是自由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厚朴可能在父親的影響下,是一個生活中的激進者,一個憤青。他講自己的名字來自英文hope,家裡有一個特別大的世界地圖,對大家宣告自己要活的精彩,組建並沒有什麼水準的樂隊,和高官的女兒談戀愛。而現實並不如他想像中那樣順利,畢業後沒有工作,做音樂夢想不被人認知,以至於最後因為現實和夢想的差距導致精神問題,自撞南牆。這是一個狂熱分子的悲哀吧。而作者本身,因為父親的病情、家庭的債務,以及自身的責任感。明確自己的目標,通過雜誌社的實習生,見習,一步步走到北京,獨立的開始跑新聞,到後來做到主編甚至出這本書。應當是作為一種腳踏實地,一種務實。他一直控制著自己「要確保對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確保對某種想像的未來達成,要確保自己能準確地活在通往目標的那個程序里」,而他的這些控制,也是一種對夢想的實現。

開始讀的時候,非常不理解作者為什麼要提示厚朴不要告訴同學們他名字的來歷和家裡牆上的大地圖,也不明白同學為什麼會笑,覺得厚朴這樣有熱情是好事,是青春應當有的東西。而作者本人的小心翼翼,對他人冒犯的擔心,帶面具式的生活,讓我覺得他生活的複雜,似乎少了些年輕人該有的東西。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漸漸找到了差異。作者不是沒有夢想,也不是沒有激情,只是將夢想和激情這種虛無的東西內斂起來,化作一個個實際的目標,尋求各種可能去實現。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藉助現有的條件,也借著父親的病和債務,給自己務實去實現夢想的借口。厚朴本身可能就是一種空洞的口號,有自己想要堅持的東西,但是吉他不好好學,又沒有唱歌的嗓子和條件,像是在自己身上建立了空中樓閣,而只是享受萬眾矚目的感覺,以至於做得事情越來越出格,自己也越陷越深。

想生活中也好像有這樣兩種態度,雖然對比並不那樣強烈,可能結果也不是如故事裡那樣慘烈。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之仗。想說做任何事,都要先有積累,厚積才能薄發。積累的過程或許無言,或許慘烈,但我想不會是無用之功。說什麼成功,實力和機會都是缺一不可。機會或許也不是無條件給你。年少時候空想很多,越長大越需要更多的務實精神。夢想或許只是一個引導者,在足夠努力之後才會發光。

以上是隨便說說的一點感想(?????) ,無聊時這本書還是可以看一看的~(尤其適合沉悶無聊的被稱為『理綜之夜』的晚自習)

對啦~補充一下~

以前看這本書的時候,因為自己沒那種經歷,就把它當故事隨便看看。

直到最近,跟一個很優秀的今年剛畢業的學長交流,他大學只是個普通二本,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上了中科大的研究生,喜歡四處旅遊,看似風光擁有無限美好未來的他現在卻深陷抑鬱症的痛苦,

作為旁人只能給予鼓勵卻不能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他的經歷讓我又想起了高中時看過的這本書,竟然很相似。怎樣的經歷都會有人有的吧,你自己沒見過,沒遇到過,也並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2016年讀過的名不副實的書#系列

剛剛讀完

看到書名好感頓生,像針一樣的名字,我等著作者帶領我看透世事呢。

內容一點都不銳利,或許是做記者做多了,考慮的太多。也許是作者本性就是思前想後的人。

在各方的推薦讓我覺得這是一根針可以扎出血的時候,

作者舉了個榔頭,在眼前一晃一晃,就是砸不下來。


別人平淡無奇的生活在你這頭開出花來,喜歡這樣淡淡的聽作者講故事,就好像一個安靜的午後,倚在茶館的沙發上,捧一壺熱茶,對面的人也不望你,兀自陷入回憶里,淡淡的一字一句的緩緩道來,家長里短的這半生


批判文,三觀不合請繞行

讀皮囊時,我的生活出現就一點小小的麻煩,當時和閨密抱怨,閨密推薦《皮囊》。說,這是她讀過的最好的書,觸及靈魂,讀完皮囊,你現在所焦慮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她並非讀書很少的姑娘,能得到她如此讚賞的書,想必一定非凡品。抱著這種想法,當晚,花費流量,在噹噹下載了這本書,並迅速讀完了。以下簡述看這本書里我的所思所想。

〈一〉

我總想,一本書,或者一些書,來解決我的麻煩,我的困惑,來表達我對這個世界的困惑。可是我逐漸意識到生活本身似乎就是真實的活著。我也意識到,當我把這些書當做救世主來對待時,她們往往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強大。

我總在當我學習,當我看書,當我培養興趣,認真生活的時候告訴自己。你看,我比身邊的某某某高明很多,我終究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好的人是什麼?當然是,會健身,愛跑步,有理想,愛登山攀岩,敢於挑戰,會追求,會思考,同時有車有房,待人彬彬有禮的人生大贏家。這是一個框,匡得一下把我框了進去。我想,我總要用盡全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那麼,我想,我們在書中汲取到的,可能是我們最需要的那一部分,以此來鼓舞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但是,《皮囊》這本書,是以作者角度給予的一個框,它框住了作者眼下的正確三觀,框住了作者眼中的肉體與靈魂,在它筆下的小人物,試圖跳出這個框的,都得到了應有的代價,過的悲慘不已。只有作者,似乎是人生贏家。

〈二〉

我認為作者是帶有視覺角度與眼鏡的。這是我這個年齡看到的東西,不知道對不對。作者出生泉州小鎮,全文帶有農村出生下的人物的視覺觀點。首先,作者全文似有若無的說明同在農村出生的其他朋友的人生軌跡,與自己的人生經歷形成對比,讀完全文,有一種作者高高在上之感,也的確,作者是同時其他夥伴之中人生贏家。作者並無炫耀,但全文通讀,難道不是另類炫耀?

作者在記述厚朴,阿小,文展時,有一個通病。都在n年後再次重現,並在重現時寫出他們與年少是的對比,來論述他們的有害生活。

厚朴,開朗,很青春的活在自己的夢裡,

。告訴我們的道理,人要真實,奮進的活在真實里,而非虛幻里。

文展,心心念念的大城市,心心念念的夢想與未來,卻因兔唇,因心生怨念,與故鄉越走越遠,與「自己」越走越遠。

阿小,格格不入。在小農村時,洋洋自得的香港感,他認為他不屬於這個小農村,不屬於現在的這個地方,眼高於頂,不屑與朋友玩。到香港後,不適應,欠債,死亡,破產,等等,是新的不適應,與故鄉的好。但,他哪來的家。

所以,作者告訴我們的道理應該是,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可以擁有夢想與現實,但夢想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努力,剋制,規劃,不貪求。因為作者本身,恰恰是所塑造的形象里,最成功的那一個農村孩子。

那麼,作者是否有影響到農村孩子,在那麼多人中,在那麼多的歷史突變中,你懷揣夢想也好,你激情萬丈也好。踏實肯干,走對路,堅持自我底線,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所謂成功的人。

文章前一部分。

表述了人活一口氣的父母,以及父母的人生理念,支撐她們活下去的信念。很簡樸的敘述,寫出了父母一輩人的很多生活與信仰。

在父親生病那一部分,老父親在暴風雨中的不顧所有,拚命要證明自己,而後像個小孩一樣,不再擁有父親形象令我動容。可能,我們每一個父親都是如此,竭盡全力來維持一個父親形象,以此來應對生活。當發現無能為力時,遍用另一種方式來生活著。

再者,名為皮囊,直指心靈。那麼,作者筆下的作者是個怎樣的人?我看到的,最大的感觸是,看透他人,比很多世俗之人高人一等。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對世俗之人的不屑,又或者他有沒有在大城市生活的不適應。這些,我無從知曉。我只知,作者也難,但當他過上像文展一樣的生活,而後對比,敘述,儘管筆下謙卑,依舊掩飾不住功成名就後的自豪感。

既名為皮囊。那麼肉與靈,這種千百年來困惑我們的問題,在作者書中也略有闡述。肉體,不過皮囊,而我們靈魂,又怎麼能被肉體困住?每個不同面孔下,都有一顆火熱跳動的靈魂,到底泯與眾人還是出類拔萃,到底生活最重要的東西,應該是我們願意追求的,是我們最願意堅守的。

〈三〉

當然,帶有時代感的作者,從自我角度敘述了皮囊一書,並非全無優點。

我們似乎對肉體與靈魂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願意為自己的靈魂尋找棲息,人似乎也不能為了所謂的慾望而活著。但是,對我而言,肉體與靈魂是一體的,我本俗人,我愛靈魂,也愛肉體。願意拿知識滋潤靈魂,更願意拿物質來供養肉體。至於我這一副肉體下有著怎樣的靈魂,我該如何更好的契合靈魂,我想只有鬼知道。

父親的形象,母親的形象還是很讓人印象深刻。關於愛,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至於其他則引起我的思考。

病房裡的聖誕節:總以為人生就是不斷錯過,但比冷眼相對更美好的是擁有是認真微笑,友好相處。

神明朋友:只是借神明之手來敘述母親的一口氣。而這口氣,在我看來,是很多人的通病,活著,就是在爭那一口氣,又或者,尋找自己的意義。

阿小,厚朴,文展。活脫脫的告訴我們,不要試圖打破規則,不要試圖好高鶩遠,過好眼下,並且努力,不虛度,才有可能活的成功。

我不知這本書,如何直指心靈。但是我想,它開始引發我對書本身的思考,開始發現書中不合我三觀之處,可取之處,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昨夜讀了《皮囊》,雖未讀完,但輾轉反側夜不能眠--這是我對《皮囊》最直觀的感受。我忍住衝動來寫一篇書評,但我沒寫,其實我更想得到的是某種印證--某種與作者的不謀而合,與書中未讀完部分的不謀而合。

直到今天,有幸循著興趣與好奇,讀完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才驚人的發現,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

沒錯,是自己,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句話不能更得我心。

曾經以為,一本書只有經過至少五年的時間積澱,至少五年的出版再版,至少五年的讀者反饋和市場檢驗,其文筆才有資格被評價,其內涵才有資格被定義,其思想才有資格被認同或反駁;又曾經以為,一本書就像一窖酒,時間越長,才越有資格被留下,才越有資格被欣賞和品嘗,影響更多的"品酒人"。所以我經常覺得我們這代人喜歡同代人的文學作品是一種不自然乃至不可思議的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和80後屬於"同代人",我們和韓寒,郭敬明,蔡崇達都屬於同代人。因為閱讀應該溯往,而非超前;因為閱讀應該積累經驗,而非憑空臆想;因為閱讀應該討論已知預測未知,而非拋棄已知意淫未知。所以我始終認為,至少50年前的文學作品才有資格讓人擁有想要深入閱讀的慾望。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被生活和閱歷錘鍊過的所謂"好文筆"。也不存在沒有經歷過任何坎坷和悲愴的所謂"走心"。

但《皮囊》刷新了我對閱讀的看法。

感嘆於作者渾厚的筆力,沿著作者精妙的構思,我把這本書當成了一本小說來讀,而非一本散文,雜文,抑或隨筆。因為這本書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自己虛構的一個故事,有時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而有時,我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看著主人公和生活死纏爛打,和理想拼盡全力,而我卻一聲不吭。

作者一貫的清新平常的文筆,冷靜的嚇人,與其將其看做一壺清酒來嘗,不如將其當做一杯淡茶來品。讀《皮囊》,沒有感嘆,沒有驚奇,沒有探險和偵探小說帶來的所謂新鮮感,更多的只是平常的瑣事。作者將生活中所有的不幸和幸運統統以一種極其冷靜的口吻講述了出來,以致被很多知乎和豆瓣上的書友當成了"冷血"。其實如果細心來讀,你會發現這本書足以讓你抓狂的不是情節,內容和文筆,而是那種隱隱的感覺,那種淡淡的惶恐,不安與期待。或許這種感覺可以歸為文筆的一部分,它始終伴隨閱讀本身,當你讀完才恍然大悟,其實,你要找的正是這種感覺,而我卻把它理解為感悟。

"最大的黑暗,是對黑暗的適應;最可怕的黑暗,是在黑暗中對光明的冷漠與淡忘"。閻連科如是說。在《皮囊》一書中,從中得到的不僅是掙扎,更是妥協--帶著生活去和理想妥協,和未來妥協,和兒時記憶妥協,和閩南小鎮妥協。按照作者的邏輯,生活綁架了一切,又釋放了一切。生活就像火箭,必須在適當的地點和時刻一節節點燃推進,才能到達所謂的遠方。我們爭分奪秒,全力以赴,生怕耽誤了一個節點,造成這支"火箭"的脫節和偏離軌道。可有趣之處又在於,我們對於目的地是迷茫的,對於生活卻又是緊迫而又敏感的,以為丟掉了一步,就丟掉了整個生活。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為何,緊緊張張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悲哀。

生活從來不會綁架人,也不會作弄人。他只是一個導演,用盡各種情節左右你的劇情,而我們每個人卻都是蹩腳的演員,竭盡全力去做善意的掩飾,殊不知掩飾得越真,越不知如何停下,去過所謂的生活。

也或許,這便是生活。

我們都曾離開家鄉,卻從未抵達遠方。致所有在"生活"中的人們。


蔡崇達的目的徹底達到了。

或者說,他蓄謀已久的「陰謀」終成現實。

他不僅寫出了一部暢銷書《皮囊》,更讓我這個膽怯的人「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但這又是何其殘酷和悲壯。

「看見」自己,就意味著自己要用手術刀,一層層地切開那些依附在皮囊上的肌膚,見血見骨,皮開肉綻,直至挖出那一顆砰砰跳卻喘息不止的靈魂,看它卑微地顫抖,看它熱烈地狂歡,相互糾纏著,可自己卻無能為力。

而「看見」更多人,更是好比羞愧至極地把這顆靈魂,重重地摔在竹鞘上,聽它破碎的聲響,聽它震顫的哭訴,讓自己不可抑制地穿過這些聲線堆砌起來的時光隧道,去找尋那些在站台上揮手告別的人,那些踏上人生列車轉身離去的人,還有那些還來不及換乘的人。

這些人,就像一個個包袱,壓在心頭,讓我們負重前行。

換而言之,蔡崇達就是一個已扣上扳機的「暴恐分子」,挾持著我們,並不斷逼問著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然而,這顆進膛的子彈,就是《皮囊》。

我不僅膽怯,更恐懼。

看《皮囊》,我絲毫不敢做短暫停留。因為停留,就不得不「看見」,不得不直視那顆即將從槍管里咆哮飛來的子彈。我只能趴在那一個個沉重的文字上,掩藏自己,避免受傷,悄然地隨著它們彳亍而行。一路顛簸晃蕩,逐漸地,它們遇見阿太,一個倔強得像石頭一樣的九十九歲老人;遇見母親,一個偏執得只願活一口氣的農村婦女;遇見父親,一個始終無法斗得過命運的船員;遇見張美麗和阿小、文展和厚朴,那些套進虛幻的想像中卻被壓制在塵埃里的人;以及遇見海和城市、神明和土地,儘管窮盡畢生去掙扎去逃脫,可仍固在原地,動彈不得。

遇見,在海邊的一個小鎮。

遇見,在廣闊的世界。

遇見,是現實和往事的撞擊,是皮囊和靈魂的對峙。到最後,頭破血流的,身心俱焚的,終是自己。

我熟視無睹,但他們卻早已乘機刻進了骨頭。

可是,蔡崇達如此幸運,如此勇敢。他用盡三年時間,拉著一書文字禹禹獨行,不動聲色,卻面紅耳赤地與每一個遇見的人生動交談、友好擁抱。但我知道,他在脅迫我們之前,就已經自殘。「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的內心。」他無疑像一個合格的醫生,最終把手術刀劃向了自己。

而我,就像厚朴那樣,病得嚴重,既不敢面對那把手術刀,也無法找到最後的藥方。

所以,我只能顧影自憐,假借蔡崇達的脅迫,利用文字的善意,在「五步一回頭」的片刻瞬間,小心翼翼地回望我的家族和親人、我的小鎮和故人,以及生我養我育我的那片潮濕卻炙熱的土地。

不作聲響的,我擔心因長久地回望,那些充滿質感的人和物都會急匆匆地向我趕來,對我笑、與我哭,為我擔憂、替我心疼。

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於我來講,他們太過在乎、太過珍貴。我輕易不敢去碰觸,哪怕一絲的接近,都會讓我自責而內疚,讓我猝不及防而驚慌失措。

所幸,我願意成為一具不讓靈魂折騰的皮囊。

可是,《皮囊》超乎我的想像。它既比我想像中的要好,又不及我的想像。它的好,好在它的的確確地衝破了我自身加固的防護牆,讓我真真切切地「看見」自己和「看見」更多人。然而,它的不及,不及在於它把自己「看」得過於透徹,把更多人「看」得過於明白。

這種相互撕扯的「看見」,從頭至尾交織在一起,無休止地纏鬥著,讓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無地自容。於是乎,往事再次走進現實中,靈魂仍然回到皮囊里。

而我們依舊活在當下。

是的,活著更為重要。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結合體。

慢慢地,我們不知不覺地按照蔡崇達的思維邏輯和情緒流動,去感知每一個人的體溫。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跌宕起伏的一生竟然如此裸露在我們的眼底。然後,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走過去,和他們一一遇見,含笑示意、鞠躬問好,彼此關照、彼此溫暖。

恍惚間,我們又抽離出來,稍不留神,便悲從中來,掩面而泣。

何為悲?

為誰泣?

因為「看見」。看見自己在不顧一切地往前沖,看見更多的人在毫無保留地往後退,距離越拉越遠,彼此越來越模糊。

要是再視而不見,我們就會忘記為何出發、去往何處。

他們不僅僅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個坐標,更是我們安置疲倦的靈魂的棲息地。他們不僅僅參與了我們的生活,更塑造了我們的生活。

「看見」他們,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以及這個「世界」。

於是,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漸次明朗。

答案,有這麼重要嗎?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們既然已經出發,就註定是既失去家園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而這一路上,「看見」便是唯一受我們自己控制的「命運」。

驀地,砰的一聲,我看見《皮囊》這顆子彈,迅速穿過我的皮囊。

我隱隱作痛,愈發灼熱。

但我喜出望外,因為這子彈擊中的,是我那久違的靈魂。

微信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70174


不建議在看一本書前先看它的書評。

《皮囊》這本書在朋友圈有人曬過,在地鐵上也多次看到有人翻。

我忍不住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

「前幾篇隱約可見大師風範、後幾篇就是自我吹捧」

「看他發展成什麼樣、不聯繫、斷絕關係等描述,作者是個十足自私的人」

「作者抑制不住的想要賣弄自己的成功生活,讓人討厭」

……

先入為主實在討厭,以後再也不先看書評了。

我之前不認識作者,湊單買了一本,國慶假期讀完。

我猜,阿太、父親、母親、神明的那幾篇想來是真事;而阿小、文展、厚朴,如果30歲出頭就在身邊出了這麼幾位,人生真精彩;張美麗?應該有原型,最多也就是個離過婚、「花擦擦」的女人。

這些都不要緊。

起碼,文學形象塑造鮮明。那幾位小夥伴,很意外,我是沒遇到過這樣的。

也可能,我這種平常人,可能連「拖鞋大軍」都混不進去,所以才遇不到。

文學作品不是史書編撰。

即使史書編撰,也是今人編前史,為今人服務。

其他如筆力、文采、敘事套路……那就更不評論了。

不懂不說。

我要說的是被有些讀者批評為「自我吹捧」和「賣弄」的部分。

作者在後記中寫了:

寫別人時,可以模擬對象的痛感,但最終不用承擔。而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

或許只有當一個寫作者,徹徹底底地解剖過自我一次,他書寫起其他每個肉體,才會足夠的尊敬和理解。

我有點理解作者:寫別人容易,寫自己難。

寫自己難免落入兩個圈套,要麼自吹自擂、要麼無病呻吟,很容易把自己帶進去,望了讀者會怎麼想。

「我終於還是來到了北京」(終於,作者終於到了北京;而小夥伴們卻終於死了)

「總是很奇妙的因緣……」(總是,作者總是奇妙;小夥伴們總是被打敗)

這些辭彙有人看了,也難怪會說「賣弄自己」

可是,從作者的角度講,這就是真實情況下,不寫「終於」,不寫「總是」,那換做什麼?

我自己最近也腦子熱,開個公眾號寫點文字,玩票一樣。

但是,真的起筆寫,美食、風月、甚至調侃下路人……都不敢寫自己!

王小波也糾結過,當然他是完全明白了的人。

只要讀點書,識點字,就可以寫文章。寫來寫去,自祝自聖。這件事有好處,也有不好處。好處是達到神聖的手續甚為簡便,壞處是寫什麼都要帶點「聖」氣,就喪失了平常心。

所以,

你不妨自己寫寫看,寫寫你自己的事。

直面自己的內心,不敷衍、不做作、不討好,不用形容詞渲染、不用副詞強調,把那些內心的想法直接和盤托出。

多難。

前幾天國足主場輸給敘利亞,看到一個知友在評論時說:就說事兒,別諷刺。

真好。

《皮囊》作者也是新聞出身,做到頂尖雜誌的主編,相信他在行文時對「就說事兒,別諷刺」的理解肯定比讀者要深刻。

我選擇相信,那些副詞和形容詞,是一刀一刀挖向自己的審問,是真實心理狀態的流露。

至於鄉土情節、個人奮鬥、陪伴長情這些,我覺得: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有每個人世界,不貪戀過往,不妄想未來,把現在做好就行了。

顯然,如文中所寫,有這種看法,我也在逃避「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管他娘的,就這樣吧。


剛看到第二篇就看不下去了,有的暢銷書還是不靠譜啊。以下的評論可能偏激,一面之詞吧,僅針對《母親的房子》這篇。羅里吧嗦毫無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我就不說了,關鍵是,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個什麼鬼?!作者可能想要表達的是母親對父親的愛情,以及自己漸漸對母親的理解,想要表達一種感動。但是原諒我這個沒有感情粗俗的人所讀到的東西吧,我真的,一點也不覺得感人。文章開端第一段就啞然失笑了。作者可能跟我處的國家社會不一樣吧,有一個詞兒叫「拆二代」知道不?城市周邊即將被拆遷的房屋,為了多拿一些拆遷款突擊加蓋的事情不要太多哦!當然,我相信作者的母親必然不是這個目的,但是作者顯然忽略了一些社會層面的現象來抒情。整個讀下來,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個高級黑,黑自己母親不遺餘力啊!因為整篇讀下來,這個母親真的好自私,令人鄙夷。除此之外,還是個處於犯罪預備階段的,呃,怎麼說,離故意殺人也就一步之遙吧。有這樣一個母親,還真是悲慘,所以作者現在成才了,還出了書,也蠻勵志了。繼續說這個母親。寧可讓孩子吃撿來的菜葉,也要堅持蓋房,還有說什麼人活一口氣,呵呵,你活你的氣,讓孩子吃撿來的菜葉,讓孩子因為缺錢所以在學業和感情上倍受壓力,真的是個合格的好母親?不要堅持那些莫名其妙的執念,把蓋房子的錢讓孩子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一家人也用不著悲悲戚戚要吃老鼠藥了!其實作者還是很厲害的,完全是負面的素材,作者居然寫出了看似正面的東西,但是我還是讀出了可能和作者表達相背離的東西,可能是因為我心理陰暗吧。


這個時代,寫故事的人太多了。關於青春的理想和愛情,關於努力的熱血沸騰。他們大多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排到了暢銷書的行列。但這個時代,認真思索的人太少了,對於過去的回味,對於生活的感悟。少一點鼓動,多一些思考。這樣的書只有少數能夠走到暢銷書的位置。

最早接觸到《皮囊》是在韓寒的「一個」APP上。哪些笑點密集和曲折離奇的故事中,偶然蹦出了一篇《母親的房子》。全文近乎沒有用到所謂的寫作技巧和情節設計。只是一位長者緩緩講述自己母親和房子的故事。但就是這個故事,給了我深刻的記憶。關於母親的堅韌,關於兒女的孝順,關於親情和生活的處理。

之後買了這本《皮囊》。比起大冰和張嘉佳那種劇烈的千萬里苦苦追隨的故事,蔡崇達更多得是一種緩緩道來的溫暖。書中無意評判是非對錯,無意探討何種價值觀,只是訴說自己的所思,所想。少了劇烈的鼓動,多出來的是對於讀者本身的感動。

韓寒在推薦《皮囊》這本書的時候說:「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

這正是在我讀完這本書時的感覺。匆匆忙忙的各種活動,又時常感覺百無聊賴的大學生活里。我上課走神,課下抄作業,慌慌張張的度過了一個學期。後來我知道,如果你的生活也是這樣,那麼就需有這樣一本書跟隨跟隨著自己。它告訴那些我們不必渴望成長,該來的會來的道理。也不必爭分奪秒,盲目追隨的真諦。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腳踏實地才是捷徑。

我的大學生活總是很忙碌,但忙完之後又覺得空虛。參與舉辦一個接一個的活動之後,本設想的成長沒有得到,本該有的意義沒有實現。於是,嘈雜的生活里,我急切的渴望讀書。越是趣味性強的,吸引眼球的書我越會奉若珍寶。甚至某一段時間的網路小說和無聊的綜藝節目我也看看哈哈大笑。總幻想某天我會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想著自己不是馳騁商場的巨富,就是萬人追捧的明星。

但直到蔡崇達我才明白,平凡的生活中,依然有平凡的美麗。或許我的故事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沒關係,那依然是我。無數這樣故事組成了我自己,其中本該有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細小的美好,依然可以動人,依然心生熱愛這樣生活本身也許就是幸福的一種。

我想,蔡崇達是這樣的。他像一個歷經滄桑的少年,不急不躁的訴說出自己生活的所思所想。他所理解的生活的道理,不必刻意去銘記。就像旅途中略過的風景,不必刻意用相機記錄。最美的風景自然留於心中。靜謐的夜晚,亦或是晴天的下午,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會追隨書中的故事,慢慢的回憶自己的故事。

人生就是懷著淡淡的鄉愁去追隨自己的理想。這是我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課上告訴我的。我總會在書里十四個故事裡感受到鄉愁的珍貴。曾經我也是一個渴望看遍最繁華的街景聽遍最動人的故事的少年。幾年過去了,當我離開家鄉,開始追尋自己的人生意義的時候,才明白,鄉愁之於我們是割捨不斷我的愛。

但《皮囊》又敲醒了我。不用著急的,認認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實實的沿著選擇的道路走,最美的風景一定在路上。最怕的便是搖擺不定,浮想聯翩。

我不敢輕易的下定結論,這是一本必讀的書籍。只是希望,如果你在繁華的世界裡,繁忙的生活中,感覺累了。想要擁有一份心靈有一個舒適的棲息地,那麼我會說,有樣一本書,依託故事裡的柔情,思索平淡樸實的生活中蘊含的力量,能夠讓人精心體會生活本來的模樣。嗯,我想這就是《皮囊》

微信公眾號:阿毛在門前剝豆


一個心裡有缺陷卻表現得完好的人,拚命向周圍向世界索取,再通過不得到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是一件說起來有些好笑的事情,但《皮囊》讓我這樣覺得。

這本書迅速讓我感到困惑和疲倦。無論是不是因為暢銷書這個標籤席捲帶來的影響。

我的困惑在於,「黑狗達」總以放低姿態為開始,再不斷推翻他認為值得依賴的價值觀,然後背離,最終站在制高點冷靜地、甚至有些竊喜地沉嘆自我意識流向。《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皆如此:曾經靠近過的朋友們、指引們,無一例外最終走向殊途。似乎他是汲取別人的不被認可來完成自我的成就。

在第二章《母親的房子》,他為女人乖張而真摯的愛情所動容,他也真實地展現了一位母親為人處事儘管不妥當但偉大的真容。這個敘述過程中他可以隱藏的是自己萬分的波動,他有怨恨過母親的不合時宜嗎?他把自己的情緒——流離失所的擔憂妥善安放了嗎?他甚至不問原由地表達了「姐姐未婚夫」這一人物的輕浮。第三章《殘疾》,父親的英偉殘存幾許,現實軟弱突如其來。這個家庭他厭惡過嗎?也許也是有的,但他竭力呈現出來的,不過是自己身為「家主」,所做決定的兩難和不容置疑的正確性。第五章《張美麗》,身為女性讀者這章是我看著最不舒服的一章,並不是說我覺得他該壓抑什麼放棄一些什麼,反而他的表述隱秘而高潮——恰恰是獵奇。

抱歉只看到《厚朴》一節就斷然寫下通篇指責,書發行至今長篇累牘清一色的好評曾讓我無比好奇並且期待過。我喜歡作者行文清暢筆力驚人內容細膩縝密,但我否認的,是他自認真誠坦蕩,卻不經意拿長袖善舞當心騖專一的君子岸然。正是使我疲倦的原因。


正在喜馬拉雅上聽這本書.

讀起來說不出的難受, 貧瘠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作者貧瘠的思想. 文筆也一樣的貧乏, 故事編造痕迹太重, 很多細節不注意. 最最受不了是作者狹隘的三觀 - 不接受他人任何和自己不同的三觀.

很多細節我覺得尷尬 一起住院的熱心大叔心臟病醫生不允許他吃紅燒肉, 家人也就不給他買, 於是"好心的我"常常偷偷買給他. 後來大叔很快就死了....

幾個故事下來,所有配角都是為了襯托"我" -- "我"雖然務實的枯燥無味, 但是有故事的這些人最後都不如我啊!


2017.3.27 添加:

同類型的給大家推薦吳念真。

—————————————————————————————————————

個人而言,這本書三觀極度扭曲,首次遇到讀來會噁心的書,我讀不過半就已經扔了。


知乎上第一次答題,mark下!

前半部感人,一度讓我落淚,後半部讓人反感到難以繼續細讀。

前半部分之所以有讓我感動得落淚的地方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相似身邊人相似的事。神婆阿太像極了我的奶奶,那個四世同堂,八十多歲,篤信神明敬畏神明的老太太,從沒讀過書,卻極能講道理,殺伐決斷,雷厲風行。而書中癱瘓在床的父親則讓我想起了大舅,大舅很年輕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作為家裡的老大,一直都是家裡的頂樑柱,卻突然有一天中風偏癱了。看到作者文中說中風後的父親像個孩子,一下眼淚掉下來了,真的是,大舅也是這樣,當所有的驕傲、尊嚴,與病魔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希望都被時間慢慢消磨掉以後,他越來越像個孩子,這個已經當爺爺的男人竟然也像喊他爺爺的孩子一樣任性、磨人、不懂事起來了。我心疼舅媽,更心疼大舅,這個以前肩挑一家重擔的男人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的身心必定都遭受了極大的重創,希望之火一次次被澆滅,信心一次次被現實撞碎。最痛的肯定是他。

後半部分的描述不太喜歡。

不喜歡眾人皆走下坡路,獨我穩站高枝頭的洋洋得意;

不喜歡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感同身受;

不喜歡上帝視角一樣的你們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

不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故作深沉~

從阿小、文展到厚朴,作者的小學、中學、大學,一路都在用一個個明星的隕落突出自己的光芒~

「不清楚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可能在作者看來他們都是可笑的,不清楚真實世界裡的標準,只是用虛妄的夢想膨脹了自己,才變成了所謂的失敗者,而自始至終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得到什麼,深諳這個現實世界之道的作者才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當年指點江山的天才文展離開家鄉後變的落破不堪,最後回到家鄉做電工,原諒我無法理解其中的曲折,而作者過著光鮮而被別人羨慕的生活又說和文展一樣,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無法抵達遠方的人,這種居高臨下的感同身受也著實讓人難以苟同。「他(厚朴)不知道,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築素材就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而厚朴死後,作者又以全知的視角說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他知道厚朴為什麼選擇了永遠離去。好吧,上帝,你贏了,你啥都知道,就別人是二傻子。

書的最後我沒怎麼看,翻到後面看到作者感謝了一圈人,阿太,父母,以及妻兒,卻對那三個隕落的小夥伴隻字未提。「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那三個曾經構成他本身的人,佔了這本書一半的三個人,你難道不該感謝一下嗎?

唯有真情才可打動人,為書而書、目的性太強的故事總會讓人生厭~

不過,其實書還是可以讀的。書寫的不差,我不喜歡的只是作者後半部分的這種集中性地自以為是地站在高處貶低生活失敗者,不,應該說是失意者。


半強迫的狀態中讀完了這本豆瓣評價很高的書,中間幾次想放棄閱讀,想了想又撿了起來……不太喜歡作者透露出的悲憫和審視的態度及骨子裡的謙卑和隱晦的自負……可能是我的閱歷不夠,還不能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歷盡滄桑的人生體悟,全書除了開篇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後續恕我不敢苟同……


書不如序,以淺為深。


你好,我剛剛看完這本書。談一下自己看法,如有輕浮處多冒犯了。

記者寫的文章一般都很壓抑,我不知道記者這個行業是否看過太多我們難以承受或者根本想像不到的人性陰暗面。他們敘述一件事情的同時,喜歡對這件事談非常多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迎合大眾做出客觀評價。主觀反而更說出了大家都刻意迴避的人性。

這點我很喜歡,柴靜也是如此,文章透著真實深刻和一點壓抑,不知你看過這本書沒有。

《厚朴》這個故事讓我悶悶不樂,我感覺如今大學生年齡更是青齡化,我偏偏恰巧是其中一員,大多數人是一步一步被推著走到如今這個位置,愚蠢而且沒有想法。

也許在不久就會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我無話可說看到這句話。

我感覺看一部書能夠讓人思考能夠感染人就是值得一看的書,不去告訴你人的一生應該怎麼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怎麼樣。他只是給你講自己的故事和從中獲得的感受,並且希望被人理解。

人是自私的,他或許不是為了太多讀者,為的更是自己無處可訴說的故事,即使它是一名記者。


推薦閱讀:

很有調性的,關於美景深刻又有韻味聯想的句子,詩詞都可以?
演藝圈的地位和過去的戲子比有根本改善么?戲子歸於下九流,是社會對該職業的誤解,還是歷史的必然?把演藝人員的心理定位調整為"下九流",有助於改變青年人盲目追星的現象么?
有沒有一句話讓人覺得夏天很美?
為什麼文藝青年大都喜歡貓?
怎麼評價 牽絲戲?

TAG:閱讀 | 文藝 | 書籍評價 | 皮囊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