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南亞「沒有技術的工業化」?
01-05
東南亞國家所處的經濟階段不同,很難統一敘述。寮國和緬甸還在以出口資源為主的時代,其中寮國的成衣等初級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一直很好。越南處在中國上世紀1994年的那個時候,勞動密集型組裝加工產業發展的很好。柬埔寨則是旅遊業,農業初級產品和初級勞動密集型產業三分天下。而泰國和馬來西亞雖然很早就成為日本所謂雁型布局的一環,但是由於國家重視農工並舉,國內宗教政治和投資環境複雜,各個族群條件資源不同而導致的互相爭鬥因此始終被卡在中高級勞動密集型工業組裝階段和原始農村並舉的情況。印尼也和馬來西亞泰國一樣,只是所處的分工地位更加低,儘管也有和西班牙合作製造飛機等壯舉但是總體工業水平仍然沒有得到提高,面臨的問題也更複雜。菲律賓倒是有不錯的教育,但是由於國內政治環境和歷史原因導致就業機會太少,基礎交通設施差,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去其他國家工作和生活(非移民)。。。只有新加坡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財力去發展科研和吸收技術發展。但是新加坡地域小,商業,貿易,金融業和海外投資發達,所以分散了對科研創新的注意力,再加上很多科研工作(相比金融服務業比較辛苦和獲利能力低)所以最後分流了不少人力資源導致成本太高。
而且相比中國,東南亞國家首先必須保證民族工業和就業,所以限制比較多。自身的行政體系相比中國也很低效,再加上東南亞國家民族關係複雜,主體民族和非主體民族之間還有各種鬥爭所以導致外國投資意願不高。
而且由於四小龍和發達國家都在積極研究發展技術創新,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普遍財力小底子薄,配套的人才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等投資不足還要受到政治因素衝擊。因此如果不依靠國家支持是無法和外國技術競爭的,所以勉強進行的科研項目不是與外國合作就是被擱淺棄置----作為一個小國家,他們不需要面面都顧,所以重點發展幾個領域形成自己的優勢全力開發已經很不錯了。不要小看東南亞國家,只要人家願意,搞航空工業(印尼CN235),造造汽車(馬來西亞國民車)還是沒問題的。最重要的是,對於被技術封鎖了幾十年的中國大陸來說,東南亞想要引進先進技術在成本和選擇上都有壓倒性的優勢。比方說中國J11戰機(su-27中國升級版)可能經過十多年的摸索改進和研究才做到量產裝備部隊初步形成戰鬥力。可是新加坡空軍一次性下訂單買上個幾十架F15S五年內就能交貨成軍完成訓練形成戰鬥力,而且還能保證比美國人自己的F15還要好,緊跟國際同類產品技術最前沿,買越多越便宜,戰術,技能,裝備都是現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吃力不討好搞科研有什麼意思?辛辛苦苦弄個不怎麼樣的智能手機,人家愛瘋一來統統被擠到倒閉。即使發達國家中科技合作的數量也在大大增加,只有像中國這種長期受到嚴重技術封鎖的國家和市場才會真正重視技術科研的發展,然而即使如此中國的高新技術領域仍然不是出錢出人就發展的和西方國家並駕齊驅的,高科技研發不僅是需要錢和人才,設施那麼簡單,相比之下引進技術更加方便快捷。不信可以看看韓國,日本的例子。大多數要麼是一隻腿走路要麼就是從國外買假肢假裝自己有兩隻腿走路。為什麼?因為實在來的太容易,所以才會把資金用到來錢更快更有利可圖的行業。你說的再多,人家一句比較優勢就給你頂回來了。
親身經歷,至少100次。人家依靠比較優勢獲得產業後,覺得夠用了,不願意進一步升級,你也拿他們沒辦法。澳大利亞挪威這種資源型發達國家更糟糕……歐美國家的理想地球是這樣,歐美等發達國家研發高新技術,提供給亞洲的欠發達國家(中國為主)的工廠生產,非洲和南美作為資源輸出國提供給亞洲生產資源。
對他們來說真是個完美的產業鏈,不過中國的產業升級方式擊破了他們的理想,東南亞不願意升級是他們的事情,對咱們有好處,幹什麼要提醒他們?對東南亞了解不多,但基礎設施很爛,本土市場狹小,產業發展不起來,承接西方產業轉移,但不像中國按國策,趕緊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本國產業,發展代工是機會,不是個穩定的模式,這個東西也想風一樣的,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四小虎最後成不了四小龍。落後後追趕不是自然過程,特別是突破瓶頸一類問題,一定要靠協同配合,沒有策略,難成大勢!
工業化不是問題。 原來日本有個「雁形構造論」,指的就是日本向東南亞各國進行產業轉移。由於日本、東南亞後邊都出現了問題,這個過程被大大拖延了。
問題是會不會變成「香蕉共和國」。推薦閱讀:
※為什麼1940年代美國虐日本那麼輕鬆?
※歷史上東南亞有沒有統一的帝國,沒有的話,是為什麼?
※東南亞窮游有什麼推薦?
※亞洲(主要東南亞)諸國國民對日本(舊日本帝國,現今日本)的態度究竟如何?
※為什麼泰國歷任國王都有中文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