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哪些學習自然語言的心得可以來分享?
不限語種。因為發現的確有人學習語言快,也有人慢。每個人快速進步的方法也許不同,很想聽聽大家的經驗。
卸腰!
早就收到這個邀請了,而且挺有東西說的,但是今天忙了一天還遭遇兩次不幸,到現在才躺下來有時間答題!順便用這個題目來總結回歸一下自己學語言的經歷。不過為了防流氓防抬杠,還是事先聲明一下吧。我說的所有內容和方法,都是針對我自己有效的,分享在這裡,大家看看就好,不保證對每個人都有效。。。您要是覺得無效,求您不要來批評我。。。最近真是給抬杠的搞怕了。
小學大家學習都還不錯,英語也不難。就不說什麼了。
高二開始,我們班換了個新的英語老師,老師第一節課的時候跟我們說,回去把第一課課文給背了,明天上課我要抽查。我心裡想,我是班長啊,那些新老師不熟悉班上同學名字,一般都是點班幹部啊,於是我就防患於未然把文章給背了。第二天,老師果然點到班長,我內心冷笑一聲,站起來把文章給背了。又抽了幾個人,背得都不熟。我內心有種預感,她明天還會抽我背第二課吧。於是我當晚又把第二課背了。第二天她果然又抽我,我又冷笑一聲,站起來把第二課給背了。
然後,惡性循環就形成了。童鞋們都覺得反正我能背,他們就越發不認真背課文;他們越發不認真,我就越發知道老師會抽我。然後,這老師真的是每篇課文都會找我背-_-所以,高二高三四個學期的英語課文,我是每篇都背了的。後來就培養出語感了。你要讓我解釋語法規則,問我什麼是定語從句狀語從句不定式什麼的,我一概不知道,但是實際上用都會用。
所以,我的學英語第一條經驗就是:找一本不錯的教材,或者文章集什麼的,背文章,培養語感。如果能保證每篇文章背誦三天(或者用英語盡量接近原文地複述三天),然後就忘掉,也沒關係。因為這個複述和背誦的過程中,語感就培養起來了。
上了大學以後,四級沒複習裸考450低分飄過,木有經驗介紹;六級也沒考。所以這兩門考試略去。
後來準備托福考試。報的暑假新東方,暑假前每天早起背單詞。記得當時還是冬天,武漢這「國標滋養」的城市又沒暖氣,我記得每天早上縮在被窩裡,伸出一隻手扶著單詞書,手冷了就還手,保持一隻手在被窩一隻手在外面的猥瑣姿勢,就這麼把單詞背完了。後來準備GRE的時候,也是在上課之前先背單詞。當時有本楊鵬17天搞定GRE單詞的神書。我試了下,其實感覺還是很有效的,那個時候最高峰的時候一天真的背八個小時單詞。可惜最後也沒有堅持完。但是,背了單詞再去上課,覺得有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第二條經驗就是:背單詞!這一點的重要性,我覺得我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背單詞是英語進階的絕對基礎。任何想進階卻又懶得背單詞的想法都是耍流氓。至於背單詞的方法,當然可以不去用那個17天大法,我後來用拓詞背單詞,也是很高效的。所以,大家可以試著用類似的單詞軟體去背。但是不管怎麼樣,都要堅持下來。否則的話,不管買再多的單詞書,下再多APP,不堅持,都等於零。
第三條經驗是:如果大家時間上有空閑,經濟上也能負擔得起,建議可以考慮好好準備一次托福或者雅思考試,以此來達到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個人覺得,這種英語考試,準備的過程雖說仍然是應試,但是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真的會有一個顯著的提高作用。但前提是,你每天堅持花大量時間,按照老師教的正確方法刻苦練習聽說讀寫各項。上培訓班也是一樣的道理。上完不練,不如拿學費和考試費去吃火鍋-_-
當你認真考完一項非四六級類的英語考試,還想繼續提高的話,感覺就不用再去參加什麼考試了,可以開始以實用性為目的來練習了。
聽力練習方面,很多人建議用不帶字幕看美劇或者英語電影的方式來練習。這種方法不能說不好,但是,一定是在你有相當不錯的英語基礎和水平的情況下,加上有著一顆不怕折磨的心,才會有效果的。因為如果你的英語基礎本來就不好,四六級那種語速最慢的聽力對話都聽不明白,那看美劇其實也聽不出來什麼。另外,你要知道,看美劇學英語,本質上還是以學習為目的。但是看美劇本身就是個娛樂活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在看的過程中不分心,專註語言而不是劇情。另外,如果不習慣聽英文,聽力沒有一定基礎,那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能做到堅持看完一部電影的人,其實也是不多的。不信大家可以試試,今晚把字幕遮了看一部電影,看看能堅持到哪裡-_-
口語表達方面,沒辦法,找native speaker去說話吧。因為經過上面的標準化考試,口語應該已經經過一段時間比較高強度的單獨練習了,接下來就應該去練習實際交流能力了。關於口語練習的幾個誤區:第一,如果去英語角只能和中國人說話,那還是別去了。你倆說來說去,說的都是中式英語,對你沒啥提高作用,充其量是把你的中式英語的習慣性表達給強化了。第二,口語好並不是說發音像native speaker。你本來就不是native speaker,想做到跟他們一樣的發音,幾乎是不可能的。口語好的意思是說,在你發音清楚明白,不影響別人理解的情況下,能夠順暢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任何意思和想法。所以,練習口語的重心應該是如何表達想法,而不是如何把發音練得像美國人。
累了,不想寫了。學語言需要長久的激情。長久和激情缺一不可。
英文。
大學以後,第一次覺得英文不夠用是開始自己在圖書館找英文書讀的時候。高中時候讀菲茨傑拉德,大學以後開始找原文讀,半天下來,一頁也讀不完。才意識到自己還差得遠。
於是找來了GRE。也短時間地刷過單詞書,刷過題。但效果不明顯。考試成績除了作文高分以外,其他慘淡。
但是GRE開了眼界,高中那個和藍眼睛小哥坐在計程車后座談笑風生的小孩子一下子看到了大世界。原來一門語言學了這麼多年,只是會越學越不知道的多!
然後就開始刷小說。再後來就決定做文學了。
當然不是隨便刷。比如剛開始不能隨便讀現代派,不要讀十八世紀以前的。最好就是讀十九世紀吧。據說當年村上春樹在大學也是窩在寢室里掃讀十九世紀的英文小說。
後來來了德國。起先以為英文會很快荒廢。緊張過一陣。
剛開始大面積高強度地使用德語的時候,英文確實出現過無數種不同的危機。如今倒是基本挺過來了。
很難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大概還是前面說的長久的激情。長久和激情吧。
比如我剛認識一個愛爾蘭作家John Banville,我就會去亞馬遜上搜他的書,廉價本或者二手書,買來讀。或者我去大學圖書館裡豐富的英文資源里淘書。大概到一定時刻,掙扎著每天逼迫式地記單詞的階段就一去不復返了。短暫的困難消失在長久的激情中了。
後來覺得刷Youtube也是絕好的法子。所有優質的英文視頻,而且沒有字幕。掃BBC紀錄片,必須抓緊時間掃,因為好多優質資源放不了多久就會被侵刪。追一些節目,別怕low,咱是聽英文嘛。Ellen show, Jimmy Kimmel, ESPN First Take。興趣廣些,什麼話題的英文都自然地聽。
然後是說。第一次去英國時過海關和友善的大媽聊了一會,幾次差點爆出德語單詞。之後暢通無阻。但是說話是美音。英音說不來。朗讀書本的時候會出現美英夾雜的情況。找機會說,自己跟自己說,和在德國不會德語的外國人說。讀書時候和作者說,聽節目時候跟著節目的話題說——不一定說出聲,如果房間隔音不好,隔壁會以為這裡藏了個傻逼。但是腦子裡可以過。所謂用英文(外文)思維,不過是建立越來越直接的能指和所指的映射,以及不怕辛苦地反芻信息。
德文
來德國以後才開始真正學德語。這絕對不是最好選擇。學一門外語的最佳方式永遠是,先在國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盡最大的可能學到最好以後,再來那個語言的國家,進入另一種模式和階段的學習。
前者是指語法體系的熟練,最常用的日常用語的熟練,最常用的詞語和短語的用法熟練。然後再來練習運用。
否則,會陷入不敢開口,越不開口越學不好的惡性循環。
上高強度語言班。
正式開學之前,我又去圖書館淘書了。起先覺得應該淘一淘托馬斯曼啊,荷爾德林啊,格拉斯啊什麼的。後來很快作罷。每句話都要翻字典,這是很打斷思路的,也是很扼殺閱讀快感的。後來覺得那些放棄了讀書,或者幾乎從未找到讀書樂趣的人們啊,大概都是被這樣扼殺的(包括閱讀母語的書,因為陌生的名詞、概念,陌生的說法、組合,人們很快被擊垮,以至於放棄)。
開始讀一些簡單的學科導論書。挑自己熟悉的話題。宗教哲學導論,文學理論導讀,大學課本,條分縷析,用詞簡單,句式邏輯清楚。
德語學到任何程度都是有可能讀不明白文學作品的。所以,只有厚積薄發,長久的激情。
詩歌是更不可以隨便讀的。我掰著字典一個詞一個詞地查完了一首諾瓦利斯的詩,然後讀出了韻腳,自以為圓滿。一年以後重讀,發現當時很多隱喻根本沒看出來,整首詩也理解不了。
訓練邏輯思維可以演算數理,也可以讀德文長句子。德國哲學的原文比絕大多數的中譯本好讀的多。邏輯在語言之中可以掐得出來。翻成中文之後,長句子、複合句子被迫分拆成互不支配的短句,它們之間新的關係,全由譯者說了算。
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奮不顧身地學語言。也很自然了。
古德語
中古德語是必修課。古德語也必須涉獵。
讀一些系統整理的語言史教科書一定是最好的辦法。當然遇上講解清晰,學識廣博又風趣的老師更是捷徑。
學習古語言遇上對的人比遇上對的書、方法、心境等等都重要。
拉丁文
拉丁文如今在德國的文科教育中已經不再具有支配性地位。只有極少數學位需要拉丁文的必修課。但是出於興趣,報了拉丁文班,用德語和德國人一起學拉丁文。
用德文學拉丁文有許多用其他語言(比如英語漢語)所不能比擬的優越。很多語法範疇,對英文或者漢語完全陌生的,在德文中依然存在。故便捷。
如今的大學文科學生計劃兩到三個學期學完所需要的拉丁文知識,當然不只是文法和辭彙。也包括一些基礎的文獻學、史學知識。「Latinum」是國家提供的拉丁文考試,難度極高,歷史學、神學等專業的學生需要在畢業前完成考試。
國內學習拉丁文仍然是極少數人乾的事。沒有時間。德語的變格變位已經出了名的變態了。誰有時間去慢慢記拉丁文里那麼多實在扯不清的變格變位。
五六張表大概可以涵蓋德語最主要的那些變格變位。而拉丁文則需要數倍。如果沒有索緒爾當年那種坐在飛機上拿著梵語、巴利文、古希伯來文等等不同語言的變格變位自己推理、製表,自娛自樂的性情的話,那麼學好德語或者一門羅曼語言(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再通過它們來學拉丁文,會簡單的多。用漢語學拉丁文,困難太多。
古漢語
很羨慕從小受到嚴格古文訓練的人。中學時候永遠是系統學習古漢語知識的最好階段。決不能滿足於課本和應試要求的那一點點內容。
大一時候除了刷英文小說。也開始刷古漢語。自以為是地刷王力的那套古代漢語教材。和學習外語一樣地每天複習,每天記新的詞,新的用法。必要的時候也背。
然後讀書。中學階段的底子太差。所以起初能通讀《西廂記》都覺得驚喜。
後來讀一些校讎學、目錄學、版本學的基礎知識。也讀一些格律學,讀一些文化史常識。離熟悉這些還差的太遠了,只是想不停地鞭策自己,多了解一些,還有哪些自己還完全不知道的領域。
再後來坐在馬桶上讀《明夷待訪錄》,覺得終於大致趕上自己給的最低要求了。不想做文盲而已。
不久前和德國這邊主修漢語的同學交流,被問到是否懂古漢語,能否輔導其閱讀一些論語或者其他什麼的時候,我先是毫不猶豫地給了肯定的答覆。而後又慚愧不已。他們才學了兩年的漢語就開始讀古文了啊。我中學時候都在幹嗎?
法語
報名學校的免費法語班。強度適中,但德國人學法語,初級階段,幾乎只訓練聽說,讀寫不花時間。讀對他們幾乎如同自然,類似我們讀日文。半猜測能理解大概。小班課堂,一直與同伴練習口語,長進很快。
我學法文大抵是為了讀書。所以口語無須過高要求。但辭彙量和語法則要求甚高。
學習現代語言和古代語言最大的區別就是,如何學現代語言,完全看個人需求——你需要去法國旅行,則加練日常口語;需要去法國念理工科,則強化口語和聽力;需要在世界各地念法國的文學、電影和音樂,那麼多認多記法文辭彙,多讀法文句子,則更有動機。
還是那句話,學語言,需要的只是動機。
義大利語和日語
自學義大利語始於曾經紅極一時的Rosseta Stone。買過語法書,記過一些單詞。聽過大量義大利電影對白。學唱過義大利文歌。熱衷歌劇。
提起它們不過是想提醒自己,因一時的熱情去學一門語言實在是太容易的事情了。每個人都有過那麼一段時間,決定學一門語言。不管是突然決定好好認真對待的英文,還是想好好開始重新學一門新的外語。這種熱情滿滿的起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持續。人不可能在一定時間能同時保持很多種語言的熟練,因為人不可能同時需要使用多種語言(即便是專業翻譯,也只需要同時對待兩三種語言),當所學的語言超過兩三門,達到五六門甚至更多的時候,就需要長期的維持計划了。
語法框架不能丟,丟了也要及時補。然後就是時不時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去找回那些正在逃跑的單詞和語彙了。
據我說知,連義大利文和日文都有不少原文書可以在國內買到了。實在不能再管他們叫小語種了。
學語言需要的是長久的激情。
歌德說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什麼語言都不懂(此處應有莎士比亞的笑聲),我大概是想看到的世界多一點,所以想好好把這長久的激情維持下去。
我覺得對於一個想學外語的人,最重要的是:
你學外語有沒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沒有,肯定堅持不下來。目的說到底只有兩類:1.純粹愛好喜歡,當成享受,滿足自己;2.為了留學、為了升職、為了玩電腦遊戲……等等十分明確清晰的,能給自己帶來直接利益的目的。其他情況下,很難學好。比如有人學法語只是因為「法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嚴謹的語言」,其實堅持不了多久。因為學習外語的過程是十分枯燥十分艱苦的,雖然說著一口誰都聽不懂的外語的確很裝X。有了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其他具體的學習方法自然就能知道了,不管是自己琢磨還是找老師問。我勒個去,看到 @趙劼大大點贊還以為是什麼C#大法…或者Python什麼的也好,結果點進來你就給我看這個。。
建議題目里把「語言」改成「自然語言」,不然太有歧義了OTL韓語,學習的時候只有一個死辦法,每天不停的背單詞,一天不少於2個小時,方法就是把紙撕成小條,對摺,然後一對寫韓文,一邊寫中文,邊讀邊寫,然後看中文寫韓文,看韓文想中文,值到一次性全對為止。一天也沒背多少,A5的本子差不多2條,3條就感覺有點想吐!~
知道為什麼日常中大多數人聽到日語第一反應就是呀咩跌 巴嘎什麼的嗎..... 因為常聽...... 非大神,表達已儘力
我覺得嘛就是主要是背和看。。背單詞,背好的文章,然後要多看英文原著,語感自然出來了
我嫁了美國人,英語現在好的不的了…
推薦閱讀:
※怎樣學會英式口音?
※DNA是一種語言嗎?
※法語這麼嚴謹,還有雙關語這麼有趣的東西嗎?
※學習日語的好處?
※哪些漢字字體與諺文搭配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