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社會中哪些「主流價值觀」是扭曲的?

最好能分析原因。


隨便羅列。

1.反智主義,覺得讀書無用,或者讀書考功名做官入仕,二者合一,而希臘哲學認為有思有識的意義是過德行的生活,無知即是惡的,基督教是思考認識上帝的學問是有德而必須的,這裡中國人對智識的態度是功利角度的,而西方是道德意義上的。

2.糊塗哲學與玄學認識論,不同於文本意義上的道家中庸,當糊塗是無意識的那麼只是矇昧,而不配談什麼哲學,最可惡的是即便今天仍有人以玄學話語鬼扯,而不見實證精神,這種荒誕不拘與老中醫小廣告一類,甚至覆蓋到教育領域,尤以文科類嚴重,說著說著就開始呼喊讚美,文飾抒發,意指代替實指,感情取代數字,嘲笑較真、死心眼的人,吹捧含混,嘻嘻哈哈,認識不到科學精神。

3.老子認識論,兒子即便博士知識也勸阻不了老爹上電視購物、小廣告的當,因為爹爹自擁儒家長者地位,其判斷力—權力的地位不容挑釁,老子決定真理。

4.沒有不是的父母,原理同上。

5.千錯萬次都是兒子的錯,原理同上,反映到教育上,教育不好埋怨孩子,認識不到教育現象是一種客觀,需要研究其中的科學規律,而把應該承擔的責任推給兒童。

類似的,父母生養而報恩論——看似合理,然而分析便可發現,生育是一個成年人的選擇,那麼他理應承擔後果,何來孩子生來就欠債了呢?儒家奴隸制無需贅述。

6.物我不分,延上條,客觀自然與主觀意願不能清晰分辨,一個例子如小孩摔倒了,奶奶跑過去用手射門檻,邊打邊罵「讓你摔我家寶寶!」——有心理學者研究人區分客觀對象和自我的能力是如何的,國人的科學素養低下與此能力欠缺有莫大關係。

7.我他不分,同理,客體與自我的不分,同於他人與自己的不分,界限不清,人格粘連,既不能自我實現,而又互相干涉。於是稱為一種集體寄生機制,對於個體而言資源的獲得就是互相啃咬,投機,陰謀,卑鄙具有實用價值,而搭便車,投機的多了,又造成整體崩潰,於是呈現周期腐敗,一方就松,一嚴就死,不是順民,就是土匪,無法建成穩健的秩序。

8.責難受害者,女人受辱了必再受刑,因為損害了夫的產權沒盡到保管責任。買到假貨了是你蠢,誰讓你不長心眼?責難受害者,既是微薄的成就感,又蘊涵著「擁有作惡的自由」。

9.上條等於——一個人不可以擁有單純的自由,而可以擁有作惡的自由,「你不可以傻,但你可以壞」,「別怪我坑你,誰叫你傻?」

10.節儉美德論,反面的證據,凱恩斯主義。

11.賴寧救火,草原英雄小姐妹保衛了國家財產,帶病堅持工作,人命不如財富,顛倒人與物的主奴關係。

12.勞動異化,顛倒人與物的主奴地位帶來反人性的經濟學,人成了勞動努力,勞動被視作受苦,受苦認為是美德,宣傳受苦推行受苦,而歪曲勞動的本來動機。同時,人的發展不能實現,喜歡的沒有機會做,在行的又不喜歡。

13.消費異化,同10。

14.林妙可假唱一事反應權力者的審美觀,寧要切碎的人偶,不要真實的自然,皇權(形式的意義是給權力佈道)高於人權,假大空之類邏輯一慣。

15.生殖癌的人生觀,規範自我沒人會說什麼,但是他們拿來指導,綁架,干涉他人。

待後續補充


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定本身就是扭曲的,每一個人都在號稱自己是反主流價值觀的,只有政府經常宣稱自己是主流價值觀,還沒人認……


1.以瘦為美

2.男權對於女性的壓迫 譬如家庭主婦中男性的絕對權威和許多工作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3.媒介傳播的輿論導向 人人都在輿論下喪失了自己去看清真相的能力

4.對於財富定義成功

5.漠視精神和心靈 迷失自我

6.物質至上

7.對台前工作和幕後工作的不正確看待過於崇尚可以滿足虛榮的台前露臉

8.對明星的狂熱和神化

9.外貌的過高定義


帶傷奪冠,帶病上陣等,還有透支加班工作。這些真不應該是被讚揚和鼓勵的。


其他不說了,最近被逼婚!發現了女性價值觀的扭曲!用婚姻換取物質生活,用性開放來掩飾自己的虛榮與放蕩,同時在大環境下,女生公主病多,自私心重,覺得男人因滿足她們一切需求!


你覺得扭曲不能算扭曲。。。
想知道是不是,去做民調啊


我來說一個吧。最近讀了一篇文章《我把自己養這麼貴,不想便宜任何人》。我把自己養那麼貴,不想便宜任何人_槽值_網易新聞多麼可怕的文章。這樣價值觀歪曲的文章,居然很有市場,各大網站都轉載,並在微博上傳播。資本發展到物化自己了已經。更可怕的是,我們很多老百姓沒有發現文章的問題,習以為常!因為很多人就是把自己當商品,把婚戀當投資,愛情中的相知相許,都是他們不關心和不了解的。多麼病態的社會。救救孩子。


國家倡導的價值觀,主流社會現實,兩者之間的鴻溝會將大部分的中國人變得扭曲。

權力主導的威脅和欺騙,資本主導的誘惑,將人往兩個不同的方向拉,這個就是中國最大的扭曲,也是人性扭曲的源頭?


考公務員是為了權利、物質保障和穩定的生活。

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聽到「為民做主」這四個字了。


中島義道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中,專門列舉了日本社會中存在的10種「好人」現象。

作者中島義道,大學時期開始研究哲學,在紛擾的社會提出許多異議,在日本被稱為「戰鬥哲學家」,著有《關於孤獨》、《不幸論》、《關於惡》、《半隱遁的人生》等多部暢銷作。以上這些書我都沒看過,百度過來的,只為了簡單介紹下作者。《我討厭的10種好人》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島義道的作品,按照我的理解,用兩個字總結他——奇葩,絕對的奇葩,電視劇里活不過三集的那種。這裡就簡單說說《我討厭的10種好人》的前四種好人吧。

第一種:經常面帶微笑的人

「在日本這個國家,如果毫不掩飾地表達個人情感,是會招人嫌的。」

「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消極情感,是一種失禮行為,是一個社會成員不成熟的表現。」

笑容成了一種掩飾,經常面帶微笑完全是努力的結果,因為知道應該笑才會努力展現微笑,這是真實情感的面具。

第二種:不忘感恩的人

「我所討厭的也許並非不忘感恩的人,而是那些動輒就將『不忘感恩』的教條強加於你,或喋喋不休地進行說教的人。」

群眾都樂意感謝別人,比如對方給你個根本用不上的東西,你也會說聲感謝,而不是拒絕;同時也樂意接受感謝,不然做好事是為了什麼?要知道雷鋒做好事也寫日記啊。

舉個較近的例子,馮小剛導演在《我是潘金蓮》票房不佳之時怒噴「國內爛片多是因為觀眾垃圾」,這倒是「忘記感恩」好例子,這裡不說馮導的對與錯,自己體會。

第三種:想看見大家高高興興的人

第二段的小標題是「若不為大家的高興而高興,就會遭受『迫害』。」

「想看見大家高高興興的人」,他們眼裡只看得見多數人的快樂,卻看不見少數人的痛苦。這裡的「多數人」,並非指數量上的多數,而是指「正常人」——「正常人」應該會對這件事感到高興,因為這樣才是「正確」的,所以只需要考慮這部分人意願即可,其他的大可棄之不顧。他們從未意識到對少數群體的迫害,簡直麻木不仁。但因為他們屬於「好人」,所以即使控述其暴力性,也無人理解。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少數服從多數」很多情況就是如此。

第四種:總是積極面對生活的人

「對那些『積極面對人生『的人來說,如果身邊有人哭哭啼啼、悶悶不樂的話,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情。」

「這些『積極面對生活的人』,如果只是遵循自己的信念,那倒沒什麼壞處。但問題是,他們往往會向周圍人宣揚『積極面對生活』的信念,而且厭惡那些『消極面對生活』的人。」

王圈圈在《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中說「有時候,關我屁事是一種美德。」你要積極,你自己積極就好了,管別人怎樣,管好自己就好了。別人家死了爹,難道你會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明天會更好」嗎?估計會被揍死,只管任他去哭,任他去悲傷。

初讀《我討厭的10種好人》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條理性還是很清晰的,作者討厭的這些「好人」是有共性的——「他們是對事物缺乏充分感覺,充分思考的人。』『充分』是指個人獨特的感覺和思考。所以他們只是稀里糊塗地去迎合大眾的感覺,不加批判地遵從大眾的思考方式——這正是我討厭的人。」

人一旦喪失了自我意識,不加批判的接受一切,謹小慎微的活著,那和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壞人」也應該得到尊重,與眾不同也需要被接受。


主流價值觀定義:

大部分人的價值觀。

扭曲定義:

跟大部分人不同。

組合一下,沒有主流價值觀會被扭曲。


太多了,說不勝數,

目前影響社會和諧程度最深的就是,

就算對方是XXX,

老丈母娘要死要活要買房。


推薦閱讀:

人生最可悲的事是什麼?
法律的目的是懲惡揚善,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懲罰那些好人?
世界上是否有「絕對的真理」?為什麼?
我鍾情於希特勒,漢尼拔,小丑這類人物,我的價值觀有問題嗎?
見義勇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價值觀 | 中國人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