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過美學熏陶和審美訓練的人眼中呈現的世界是更加醜陋還是更加美麗了?

這是最近徘徊在腦海里的問題,從小受過藝術熏陶和審美訓練的人眼中的世界會不會因為這些經歷而與常人的不同?

一種想法是在這些人眼中能夠處處發現美,在普通人眼中很平常的一些事物都能勾起他們對美的感受;另一種想法是觀賞過很多「美」的事物後,他們會變得更加挑剔,就像吃好吃的一樣,普通的事物會在他們眼中變得更加粗糙么?


有這麼一張圖,讀書少的人看見人間之美,讀書較多的人看見人間之惡,讀書很多的人看見天堂之美。

這根美學一樣一樣的,思考,不能提供知識,但是能教人明是非,分美醜。

無論美學修養多高,審美始終在更高層次上是一個悟道的過程,眼中的世界也是一個用心發現的世界。

答者並非賣弄玄虛,因為本人更偏向中學,儒釋道。


醜陋的更加醜陋,美麗的更加美麗,審美的疆域在不斷擴大,並且所見之美愈見深刻。既見精微,後有精深,豁然開朗,大道宏觀。


卸腰。

受過美學熏陶和審美訓練的人,與常人的不同是:他們能在審美的過程中看出美的本質和審美對象中「美」的邏輯,是會習慣從理性和邏輯的角度出發去審美,而不是看多了美的東西就不容易被美打動了。


原問題:

在受過美學熏陶和審美訓練的人眼中呈現的世界是更加醜陋還是更加美麗了?

好吧,這是一個看起來經過深度思考實際上被困邏輯陷阱的問題。——與我最近在研究的課題有關,我來展開分析一下吧。

首先本案例有兩方面的邏輯陷阱:

  • 一是關於提問者提問(方法)的邏輯陷阱
  • 二是關於問題本身(內容)的邏輯陷阱。

為方便理解我以下只展開後者即對問題本身的邏輯陷阱分析。然後在這個問題里,我們先設置一下

  • 默認部分應該是【受過美學熏陶和審美訓練】=美Q提高,也就是說受過訓練但美Q沒提高的情況我們就不討論了,免得被嫌疑我是在咬文嚼字。
  • 美Q=美商,關於美的感受、理解、創造及表現的能力商數,在我們的應用中我們默認為美Q與IQ一樣是有通行標準的(儘管實際上沒有)。

那這個問題就可以優化表達:一個人美Q提高之後,TA眼中的世界是更加醜陋還是更加美麗?

這種類型的問題挺有意思,一方面像是題主在尋找幫助,想知道答案(是A還是B?),另一方面又像是題主在挑釁,如同提問最後還藏著一句潛台詞:怎樣,你也想不通了吧?(是A又是B!)

-----------------------------我是舉例深入分析的分界線-----------------------------

美Q提高了,這個世界不就應該更加美了么?

&<例子1&>

假設美有10分。在我提高美Q之前,我生活在一個6分的城市裡,當時的我以為這是世上最美的城市(10分)。但當我懂得並知道世上還有7、8、9甚至10分的城市,之前那個評價就從原來的10分降到了6分,於是我所生活的城市在我的感受中變得更加丑了。

——於是矛盾出現了(可自行腦補將「城市」換成家、人、愛等事物)。

這是邏輯陷阱導致(製造)了邏輯困境,困境讓邏輯不通,於是就出了問題。

那這個邏輯的陷阱到底在哪裡?

例子1這段描述已經給出了比原問題更俱細節的解構,邏輯關鍵就在「更加」兩字,而陷阱就是到底是誰比誰更加。

想想我們怎樣才算準確的應用「更加」這個詞?那就是對比。

我們假設對比對象為A、B,假設對比對象的本質屬性為三個層次x、y、z,假設對比量度為正向+、負向-。(因為實際上可能性會有更多,為了讓思考有效,只能先明確討論的範圍)

&<例子2&>

  • 【A對比B】這裡A與B具有多樣性關係,有可能是任何種類、級別等。A與B對比,那對比什麼?
  • 什麼(z)更加什麼(+or-)】比如價錢更加高(z1+)還是更加低(z1-),價錢更加統一(z2+)還是更加多樣(z2-),這裡Z(價錢)的標準與範圍必須是明確的,比如不能拿A的(z1)美元單位價和B的(z2)RMB單位價來對比。深圳一件uniq標200元,香港的同一件uniq也是標200元,怎麼比?當然是香港的便宜。

  • 【什麼(y)的什麼(z)更加+or-】是售價(y1)方面更加省錢,還是性價比(y2)方面更加省錢。這裡就是很多人犯糊塗的地方,也是很多人沒法察覺到自己正在犯糊塗的地方。這裡Y(消費)的標準與範圍也是明確的,不能說A的(y1)售價比B的(y2)性價比更省錢。去香港只買一件uniq,售價比在深圳便宜,但是性價比卻沒有比在深圳高喔。

  • 【什麼(x1)對比什麼(x2),什麼更加+or-】比
    如香港購物(x1)對比深圳購物(x2),哪更加省錢。我們把x1定義為A的x1,x2定義為B的x2,也就是說只有X的標準與範圍是作為變數的。一般情
    況下x、y、x是依次本質深化的,這時x1=A,x2=B,比如這裡對比在深圳買手機售價更低還是在香港買手機售價更低;但有時也會出現逆向的情況,比如
    我們對比在深圳買高仿蘋果更省錢還是在香港買行貨蘋果更省錢,這個時候y1=A,y2=B。

用完整模式來分析一下其中的重點:

  • 模式1【Ax1的y1對比Bx2的y1,Az1比Bz1更加+or-】;
  • 模式2【Ax1的y2對比Bx2的y2,Az2比Bz2更加+or-】;
  • 模式3【Ay1的x1對比By2的x1,Az1比Bz1更加+or-】;
  • ……

規則:

在我們A與B對比的所有屬性中,只能有一個(組)多樣變數,其它的都必須是同一屬性對比且有明確的標準與範圍。

這些屬性我概括為三類作用元素:

軸作用元素:以時間為軸(去年與今年對比)、以空間為軸(深圳與香港對比)等等,這類元素需要有軸的標準與範圍;

參照作用元素:參照的作用就是證明對比對象的客觀存在,你不能去對比兩個不存在的東西,我們要比的是Z,那Y就是參照,這類元素需要有參照的標準與範圍;

對象對比作用元素:對比對象即我們擬以對比的兩個對象,TA有時是同一個單體,也可能是多樣的,這類元素需要有對比的標準與範圍。

也就是說,這所有出現的這三類元素中,只能有一個多樣變數。其它的元素都必須具有同一且明確的標準與範圍。

我們折回來看題目:一個人美Q提高之後,TA眼中的世界是更加醜陋還是更加美麗?

軸:以時間為標準軸,範圍是美Q提高之前與美Q提高之後兩個時間點。

參照:我們可以設定參照就是美Q,也可以是TA,也可以預設。

對比對象:TA眼中的世界。——問題來了,請問什麼是TA眼中的世界?

在前面我們已經我們講過我們默認了美Q(參照1)是有通行標準的,TA(參照2)也是明確的同一個人,然後這裡軸的設定是多樣的(兩個時間點即A=美Q提高前,B=美Q提高後),最後按規則可以得知,若要使對比有效,那對比對象必須是同一個單體。

即【TA的世界】必須是一個具有同一且明確屬性的不改變的東西(至少我們可以默認它是不改變的)。

那,TA眼中的世界,是什麼世界?

好吧,最終的答案終於要揭開了 (^o^)/ 好激動哪~~~

-----------------------------我是最終答案分界線-----------------------------

陷阱就是這個【TA的世界】並不一定是同一個世界啊親!它可以是:

a:世界(客觀存在的世界)

b:TA的世界(TA所認知的世界)

c:你眼中的TA的世界(你所認知的TA的世界)

你覺得你拿一個東西的現在,跟另一個東西的過去能比較個什麼鳥啊!

&<例子3&>

牛奶有營養,還是草莓好味道?

公車風景好,還是地鐵速度快?

波妹身材好,還是賢妻胸懷大?

都最終答案了還能不懂么!這些不正是我們天天都在犯二的問題嘛!拿兩個不相關的東西比比比比個毛線!

終極分析——奶的最終答案都出來了還要分析嘛~

其實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把這個圖畫出來了,現在不貼出來真心浪費啊~冷靜冷靜

-----------------------------我其實是分析癖好者的分界線-----------------------------

避免走得太遠我們再複習原始問題:

一個人美Q提高之後,TA眼中的世界是更加醜陋還是更加美麗?

當你思考並假設、認定這個【TA的世界】前後為同一個世界,那這個原始問題的答案是明顯的不需要討論的。

  • 當認定【TA的世界】為a即客觀世界: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啊親,無論你美Q提高到多少分,這個世界從來一直都是那樣醜陋——也從來一直永遠都是那樣美麗的!
  • 當認定【TA的世界】為b即TA所認知的世界:美Q提高了,學到了新東西而且是更好的東西,那當然是更美麗的不用說嘛。
  • 當認定【TA的世界】為c即你所認知的世界:請問你是?沒有參照啊,這當然是沒有答案的。你以為怎樣就怎樣吧。

我們回到例子1,借例子1來更清楚的理解:

假設美有10分。在我提高美Q之前,我生活在一個6分的城市裡。

寫這兩個模式是什麼意思?其實一上一下是平衡,我總相信這個世界從更宏觀看就是平衡的。你從這看上升了,從另一地方看就能看到下降。

第一個模式:

第二個模式:

-----------------------------我是解決問題後空虛回神的分界線-----------------------------

最後回過頭來,我在前面說過這個案例有兩方面的邏輯陷阱,第一方面的是關於提問題的邏輯陷阱。

(我就不深入了哈哈哈)簡單講一下就是提問者沒有區別對待提問環境的意識,「自以為這個討論問題的背景條件範圍是公認的、默認的、是你懂的、是無需表述的」。

而實際上你懂么?

我可不懂。

&<例子4&>

當美女對身邊男友說:晚上要宵夜么?

這男友當然知道美女問的是什麼。

那你知道么?


學過設計之後會主動尋求設計背後的思路和過程,結果看什麼都覺得做出來不容易,相比缺點反而優點能發現更多..看什麼都覺得好(=_=這是病)

對一件東西不去了解內涵來回挑剔的話一般叫zuo


只談esthetics不談beauty

本科必修美學,藝術鑒賞批評方式與人類學,選修當代藝術史,很喜歡,權當拋磚引玉

寫到一半發現可能寫的有點不淺顯,所以想說說我對幾個事情的觀點:

兩個建築一幅畫一首交響曲

沒錯我認為都不醜,都很美,不是形象上的美醜,那個對不起太主觀無法判斷,稍後會解釋

--------------------我真正想說的------------

美學告訴我最棒的事就是You"re heritage of your parents and the situation (E.E.Cummings),你是你父母的遺傳與你的環境,大一學的美學,我越長大越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再後來學了人類學,就明白這裡的含義。可能我這麼說有點缺少邏輯,但事實上從這裡我有懂得這個世界的複雜與純潔,沒有美醜,沒有罪惡。

從佛學角度來說,一切都被因果解釋,從天主教角度說,一切都是因為愛,(也可以說是欲,也可以說是利益)。前者是過程(連續的),後者是原因與結果(在某一個時間點),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想想也能用時間是扭曲地前行解釋得通,不一定先有原因才有結果。在某地(spazias)可以發生不同時間的事(tempus),如果你承認在某個時間當然也同樣能發生不同地點的事情。因為這種世界的運行機制帶來了結果的複雜才造就這個複雜的世界,而人類還遠遠沒有探索完所有的事實,所以這個複雜帶來神秘,神秘而迷人,迷人而美(estetica),或者說存在(est)的邏輯(-ica)。這裡的迷人只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個形容詞,你感覺(sentire)到的「意義」(senso),簡而言之就是美。而「你」的存在必是因為你的父母(事物的存在必有原因),而「你」的意義決定於你的環境。所以沒有所謂美所謂丑(表面上),有意義必是美,無聊無內涵才是丑。這就是我看世界的方(哲)式(學)吧。

-----------------解釋一下下前面的圖--------

1.第一張大家都很熟悉,我之前覺得可笑,但也從來沒覺得丑。他的存在必然是各種審美取向的博弈結果。反而更體現了當時文化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映射,或許這種改革開放後的「思想/經濟大躍進」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但的確非常值得記錄,從這裡,你才可以看到當時的浮躁與迷茫(對擁有大量金錢的不自信而求神拜佛)

2.第二張更是被評選為世界十大丑陋建築之一,在米蘭市中心。之前也不懂為什麼要上粗下細,後來觀察18-19世紀的義大利與西班牙建築發現,因為地中海地區日照關係,頂層常為晾衣房或者僕人房,而從下一層開始為了避免第二高層強烈日照而增大了頂樓的地面面積迴避強烈日照。

外凸不明顯,不過看得出來一點,之後會補義大利的圖片。

所以Missori大廈繼承了這一時期最明顯的特點,而作為當時米蘭第一高樓,照顧一下本樓低樓層的強烈採光變得格外合理。這就是他的遺產與環境下的產物。

3. Pollock的畫沒有人說用來做閱讀理解。他就是表達一種情緒,事實上他的藝術作品本身是他在「創作」的行為藝術,而留下來的色彩這是他的大腦讓他的身體在藝術表達中留下來的痕迹。而這種無意識的創作,表達的是最純潔最無知的本我,而不是那個偽裝的「人」。並且這個完全解放了當時藝術家的思想,那群最該被解放思想的人,這就是美啊,或者說存在的意義更為恰當。

4. 4分33秒,大家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聽一下。非常安靜的地方。現在世界上有多少種音樂?爵士,搖滾,雷鬼,嘻哈,古典,氛圍,又再細分什麼藍調,後搖,金屬等等等等,而多少次你拒絕傾聽逆耳忠言,厭惡咀嚼噴嚏,忽略鳥語蟲鳴?忽略作為人,最自然最純潔最無辜而存在的聲音,那些聲音或來自於愛,來自於釋放,或者什麼理由都沒有,而簡簡單單存在,你忽略自己,壓抑人性,追求人精心雕琢錘鍊的樂章而享受其中,忘記是你自己啊。。。

手機打字見諒

-問題重新定向到哲學,好像大多數答者都沒學過美學誒,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類么么嗒不謝--


學畫十二年,央美設計畢業,目前當苦逼設計師表示:媽媽!我再也不亂說某個東西好看不好看了,都是血汗,都是淚,是報應啊啊!


不知道我這種算不算藝術熏陶(當年的確是被逼的……)。

從小學舞蹈(業餘),學了辣么11年吧~(現在老胳膊老腿,基本功已經不太行了…)可以說,很多時候,在看錶演的時候,特別是民族舞、古典舞(因為當時主要專攻這個),可能身邊的很多人都是說,衣服啊~舞台效果啊~妝容啊~(這個我覺得其實不太能看出來的~燈光一照,觀眾看著差不多啦)~或者有的就是看個熱鬧…好一點的會說有感覺,這個好像比其他的跳的好點~

但是我自己看的時候,特別是看那些專業的跳,隨著她的動作和音樂,感覺自己身上的肌肉也在不自覺地感受甚至想要和她一起跳。那種自己對於其中的美的深刻體會,以及自己想要表現美的衝動,還有隨著她的動作會感覺到自己對她做出動作時的感受也會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句略長不知道會不會暈(☆_☆))。可能,有種類似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的感覺。那和只是在「這個世界」感覺到的美是全然不同的~感覺有一種進入化境的感覺(我瞎掰的詞~)。

ps.我娘親胎教的時候也給我聽鋼琴曲,她說我對命運最有感覺,一聽就踢………你確定那不是嚇得……。但是,反正雖然後來學了些鋼琴,我對音樂的欣賞,很多時候也只能做到「這個世界」,不是像戀愛通告那樣各種場景再現,或者像是貝多芬,把月光編入曲,~我覺著,那種,是修辭里的通感吧~


一句老掉牙的話,世間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受過熏陶訓練的人,對於美更敏感。更容易發現身邊的美。讓人覺粗糙的不是普通事物,而是有些事物本就粗糙,只是後來你才發現。普通事物也是很美的。當然這個跟個人喜好有很大關係,受過熏陶的人也也不是被訓練成同一種品位,是有自己的審美和品位的。大多數人對於細膩的東西都覺得美。也有人覺得工業風很美,比如我,但有人就覺得太粗糙。有時路過垃圾堆,回收站都會發現被人丟掉的好東西。而且一切不美的事物通過人為大多還是有可以變成美的樣子的。設計就開始了,再設計。這些人也多了美化身邊物體的能力。走歪了。。。。

美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完美的,李玖哲說:完美並不美。。。。。有點瑕疵的美更美。準備到山裡找木頭做傢具,木頭多少會有瑕疵,做成還記得這個答案的話就來上張圖。瑕疵才最美(個人審美,別當真)

總之更能發現美了,品位提高了,也更能發現不足了,對一些不夠好的事物有能力改變。變不了事物就變心情。


應該是更懂得觀察生活和包容不同的看法了吧,能從一般甚至他人覺得丑的東西上找出亮點,也能從普遍認為美的東西上找出瑕疵,也又不是帶著批評或譴責的態度,而是抱著更美更好的的態度。政治教材傳說中的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在美院上了一年學後確實看啥都丑,尤其是國內的奇葩建築物,看傳統的古建和園林小品越看越美。直到大二時接觸了攝影,並愛上寫實攝影,開始關注普通人瞬間的開心、感動、憤怒、憂愁。。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世界的每個部分的美醜都是獨一無二的。

對丑的東西變得更加寬容。

整個世界都變美了呢。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當然也有一些人打著美學旗號但是和哲學邊都不沾的。但這畢竟是個定義問題,人家說自己做的就是美的學問,叫美學也沒什麼錯。但是哲學要思考的是元問題。不是我眼中的什麼叫美,你居然不覺得美。而是,為什麼人會有美的感覺,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雖然感覺不同,但是我們是否有一個共通的認識結構。我們又怎麼交流美等。

這都是需要系統學術訓練的,雖然同樣需要藝術功底,但是和藝術家是不一樣。所以,誰知道他們眼裡的美會怎樣變化啊,搞出理論來不一定就比普通人的直覺獲得更衝動的美感,或許人家覺得理性理論才是最美的。就算他們覺得什麼都不美,一樣可以搞理論,搞學術要客觀,講邏輯。因為此時的美不管他覺得美不美,都是一個稱為美的研究對象。

至於藝術家,那人家能創作,如果你覺得創作出來是美的,那人家就是比你能發現美,去跟人家學。要是你覺得這都什麼,這也叫美,最好就什麼也不說,說明咱們語言不同,世界不同,最好停止交流。

本來美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我怎麼知道別人是不是覺得美,或者覺得更美。但是人可千萬不能放棄對美的追求,要不然生活多無聊啊!


我個人覺得是受熏陶後不會再單純把事物劃分為單純的美和丑。有些群體認為美的其它群體覺得丑,反之也是。試著開始分析不同群體覺得美醜的原因。


外甥提燈籠,照舅。如果有區別的話應該就是不會再從二元對立的角度看待審美問題了,對待美醜會更加包容,畢竟審美是人的主管需求對事物功能的反應。事物的功能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時候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所以理解美要首先理解人性。


我覺得吧是變得更美了,專業的觀者是能看到很多平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元素的關係,色彩的內涵,一些美麗的構圖,一些微妙的元素,最平常的一片落葉從你眼前飄過、一隻蝴蝶從你身邊飛過等等都能察覺到,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學習設計以來跟沒學過之前的區別。


看到圖 看到設計 看到跟美學沾邊的就想分析;也不是痴迷就是養成個態度對相關的東西認真 ;藝術相關 也是種時間沉澱之美 經過千次萬次的練習鑒賞更容易變得理性不浮躁對自己也是種性格的培養


其實美也是人類自己定義的,一個人一個感覺,受過熏陶只不過發現了更新奇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人類進化帶來的叫做美的東西,美依然在變,每個人都應該有對美的獨一判斷,而美只不過是你人生不同階段對美的感覺不同,他們也是,受藝術熏陶讓他們對美更敏感,挑剔肯定會,就像家鄉在草原的人來了帝都是一樣的。


只是想更正下別人的看法。醜陋的東西變得不醜陋,變得可以理解包容甚至憐憫,知道醜陋的東西為什麼會存在。普通的事物不會變得更加粗糙。但是會有追求更精緻事物的慾望。


要看你講的審美訓練是什麼,有時候並不是審美,而是審丑。


學畫前覺得世界太丑

學畫時覺得世界太美

現在學完了 覺得一些都正常


會去思考別人隨便胡亂搭配出來的東西的背後邏輯過程,然後覺得什麼東西都挺好看的。其實人家就是亂來一氣。桑感嗎


推薦閱讀:

數學公式與定理是否屬於哲學認識論(Epistemology)意義上的"新的知識"?
如何研讀亞里士多德?
我們今日閱讀《論語》等古典文本是為了什麼?
如何看待現代科技和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使人在精神和肉體上的退化?
如何讀懂一部哲學書?

TAG:哲學 | | 美學 | 哲學入門 | 西方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