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有效的閱讀歷史類論文?

就研究生階段而言,在還沒有確定論文題目時,要想進行一些必要的學術訓練,進入一個研究領域,在論文的閱讀中,有哪些技巧和關鍵?


在我看來,寫歷史論文的目的主要有兩個:1)在一個新的微領域著說立言; 2)在一個舊領域改良或者糾正過去的觀點。

就後者而言,閱讀的關鍵在於你必須了解你所要反駁或改良的觀點,它的主要根據(第一手資料來源)在哪裡。還有哪些人為這種觀點做了輔證(其他論文以及其引用的資料)。如果你要反駁的觀點來路不正,且推導十分有問題,那恭喜你,只要沿著這個線索閱讀下去,自然成文。如果該觀點也是非常嚴謹的話,那你也必須找出一些不和常理,該作者不夠仔細的地方,並且提出你的觀點更具說服力的原因。

就前者而言,就沒那麼簡單了,這裡就舉我過去的一個例子來說明:

鄙人研究的是晚晴金融市場對於政體的影響,那你首先得了解相關的大領域有哪些論述。繞不開的起碼有兩個人:中有汪敬虞,西有Frank H.H. King。

汪先生是解放前受教育的經濟史學家,中西文兼長,治學非常嚴謹。他的多本專著至今還是中國學術界無法超越的高度。為何?因為他的論述中多從19世紀西方報紙採摘,光是工作量就很大,加之對語言要求極高,因此現時不少專著,也是繼承他的觀點或是第一手資料整理之後而作。

King是滙豐銀行御聘的商業史學家。由於滙豐銀行在晚晴金融中的特殊地位,幾乎成了在華外資,南方錢莊的中央銀行,因此不仔細研究他的專著是不可能對這一領域有深刻了解的。King的特點是巨細靡遺,不放過任何細節,且其考證的滙豐史料,個人除非資金雄厚,潛心在英倫研究,否則是很難有相關的接觸的。因此他的書,基本上可以轉化為第一手資料了。

但光看汪和King的專著夠不夠?顯然不行么。首先,有人批駁汪的觀點,如日本的西村 閑也,認為汪的階級史觀不可取,便基本否定了他的全部觀點。當然,他也有自己精彩的論據,但是不是西村就是正確的呢?這就倚賴於你自己的判斷了。此外,總有新論述上架,如Niv Horesh的Shanghai"s Bund and Beyond,復旦大學的張仲明,等等數家。觀點都各有不同。

問題來了,那你能從這些觀點中獲得些什麼呢?我想其中無外乎三點:1)對史料的搜集,把並集和交集都做出整理,相對應這些人所證明的觀點;2)結論的推導,由於史料極其龐雜,只要存在通過孤證或者一些並不十分顯著的數字觀點來說明實際情況,都必須細加考量,是否存在推導錯誤的問題;3)明晰自己的目的,你是要集中寫金融市場、機構、還是治理,抑或是與政府的關係?在大方向沒有捋順之前,作過多閱讀可能會適得其反。

在新的微領域著說立言從來都是很難的事情,有很多開創性的工作,要你自己完成。

先寫那麼多吧。


以我的經驗來說,第一步是篩選,第二步是溯源。

篩選又分兩階段,階段一,一眼掃過去,把灌水的,白痴的論文給過濾掉。階段二,弄明白那是一篇可以作為方法、理論學習材料的文章還是一篇僅僅作為材料索引的文章,也就是自己弄明白是是否需要精讀——標準嘛,就看你之前到底學了些什麼了。

對精讀的文章,溯源就很重要,主要看文章所討論的問題語境為何,從何而來。歷史學領域有很多文章不會主動講清楚自己的理論來源和研究模型,但是,跟其他社科分類一樣,這些都是存在的!只不過作者自己沒有講明白的意思罷了——方法嘛,就看你之前到底學了些什麼了。

千萬不要看到別人論文的材料豐富考據精當就忙著讚歎了。你知道這些你也學不會!那是個需要鍛煉的手藝活。

說起來,還是「辯章學術考鏡源流」這八個字值錢!

但是!

但是!

你要是看到這八個字就把目錄學當做王道的話,你就傻透了。

當年章學誠輩,是有大野心的。

他們是想弄明白當時一切學術的結構,你今天要是因為看到這八個字就縮到古典目錄學裡面去,不明白任何新東西,就變成「陋儒」了。


推薦閱讀:

你閱讀過的文辭優美的論文有哪些?
英國論文該如何寫作才好?
公共選修課的結課論文應該寫成什麼樣?老師想要看到什麼樣的論文?
有沒有靠譜的論文查重軟體?
PaperFree論文檢測怎麼樣?

TAG: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