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兩種以上的語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越來越明白,翻譯是個多麼不容易的活。
更自由。
高中生來怒答!
先說一下背景吧,中文毫無疑問的母語,用了17年。作為19er美帝出國黨準備托福SAT和各種school research英語水平不敢說有多好但是基本交流和美國高中水平的學術閱讀沒有太大問題,初中開始學習德語,有了初步語法體系後高一一年在德國交換住當地寄宿家庭就讀當地高中,在純德語環境的浸泡下,德語的交流高中學術水平讀寫也可以handle(水平低於英語)。
會多種語言的感受除了耳熟能詳的拓寬視野,開拓信息渠道,發展不同朋友圈,出國旅遊更少語言障礙等眾所周知的方面之外,我來說幾點其他的:
1.在不同語言的比較中,時常會發現有趣的現象。
比如英語中information一詞我們從初中開始就被教導這個單詞不可數,但是當我開始接觸德語之後發現德語中的Information(你沒看錯,是同一個單詞)竟然是可以變複數的!(複數形式為Informationen)當然我掌握的兩門語言同屬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 相似或共通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我相信跨語系語族掌握更多二外的朋友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吧,在此只是拋磚引玉啦。2.自己的表達能力有了更廣的空間。舉個栗子,比如在用中文想到我想要表達的片段時,我會自然而然地尋求用其他語言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這樣的字斟句酌和跨語言之間的思考是非常讓我享受的。程度再深一點的話。比如腦海中突然浮現中文中押韻或對稱的詩句,閑暇時我會同樣練習英文中的修辭手法,押韻比較好做到,現在正在涉足五步抑揚格(Iambic pentameter)這樣英文詩歌寫作的格律,比如雪萊著名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中最著名的兩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這樣既有意境又有音部、重音這樣的修辭與中文中的古體詩詞的平仄是一樣美呢。當然創作這樣高水平的片段是很需要時間、靈感和情懷的,包括我在內的一般人也許需要花很多很多努力和通過大量閱讀和嘗試來逐步接近這樣的目標。但這樣的機會也正是掌握超過一門語言給我的饋贈吧。我想強調的是,在轉換語言的表達和寫作中,思維和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把握會自然而然的上升。
3.(這個比較好玩)用小語種更新社交網路的時候,會幫助過濾一部分受眾人群。
這個好理解吧,刷微博和朋友圈的時候遇到看不懂的文字尤其是作者你還不怎麼熟的情況下,一般人肯定都會毫不猶豫的跳過吧。換個角度講,當你掌握了第二種甚至更多種語言的時候且同時擁有不吐不快的且略為隱私的吐槽或發泄或煽情的內容想要表達,不要猶豫,果斷換除了中文的另一種語言!這並不是一部分人眼裡的zhuang bi (表示我很不喜歡這個說法),而是給自己一份安全感同時釋放了表達欲。當然啦也不用擔心曲高和寡,看不懂和不想看也是兩碼事兒嘛,真正關心你在乎你的人是會花時間谷歌翻譯來弄懂你的意思噠!我就有這樣的經歷,曾經我用德語寫了一首小情詩發在朋友圈裡,幾個閨蜜就通過翻譯知道了我當時的心理變化,與此同時呢,看不懂和不想看的人還是不知道,嘿嘿。想到再來補充。歡迎討論,歡迎有相同愛好和道路朋友的勾搭~熟練掌握汕頭話廣東話普通話順便還能講兩句英語日語啥的我覺得
以前書上說【人說什麼語言的時候就怎麼思考】果然是有道理的
本科專業中文、英語六級水平、日語過了N2、雙學位法語並且正在進行其他語種入門準備有朝一日集起七門語言召喚神龍的人來怒答一記!首先,學習不同語言絕對會對語言本身的魅力有著非常深刻的感受。把每一個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聯繫起來,用不同的語言能夠表達跨語際的共通情感,是非常美妙的感覺。對每一種語言的獨特性也有更深的感受。在語言學的類型分類上,漢語屬於孤立語,法語屬於屈折語,日語屬於黏著語,有著各自的語言形態和語法特點。不同語言對思維的轉換和開拓也是很有好處的。其次,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同國家的語言是為你打開不同文化的鑰匙。通過語言會讓你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更感興趣。對我來說,是能夠更切身去了解不同語種的文學。尤其是詩歌,不管翻譯得再精妙,也只有用本民族語言去感受才是最能夠體現其唯美之處的,因為詩歌往往不能脫離其音韻美。除了文學,更別說音樂、電影,能讓你更原汁原味地去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
另外,對語言的興趣能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生活的熱情。學了一門語言就令人嚮往以這門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想著外出旅遊的時候應該更有底氣省卻很多障礙呢。
當然,對每一種語言都不敢說到了通曉的程度,語言是永遠也無法窮盡和學完的,而且聽說讀寫任何方面都需要大量艱辛的努力,而語言學多了之後也會有難以兼顧的煩惱。不止一次,在英語課上處于思維還沒轉換過來的時候,回答往往以はい或者Oui來代替yes。日語漢語和法語英語都因為很多相似之處也會造成彼此的影響,促進對另一門的學習或者造成混淆。最重要的,我覺得是,語言學習其實是一個門檻很低、很考驗自學能力的學問,也是苦盡甘來、日積月累的過程。每一門語言的入門都可以很快上手,而學習資料也很容易找到。每一門語言都有著自己嚴謹的體系和嚴格規則,學習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辦法。經常有人問我,怎麼學習xx語,其實都繞不開語音語法這一關,依靠的是大量訓練。學到一定階段,沒有剛開始的新鮮感,枯燥性日益明顯,所以會更鍛煉你的恆心和毅力,而經過大量的量變達到質變的那一刻也是成就感滿滿的。背景:大學專業某小語種,英語水平中等,算是粗識兩門外語,尚未到通曉的地步。
樓上有些回答已經很好了,理解不同文化、變得更自由、甚至逼格會因此提高(笑)等等說幾點我覺得比較特別的地方:
1、不再有畏難情緒
大學開始零基礎學習某種新語言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剛學習發大舌音的時候,全系所有同學晚上在讀數大廳一起仰頭做噴水狀練習大舌音的畫面太帶感了,終生難忘。學會大舌音之後,動詞變位、陰陽性、數詞差點把我們玩脫了,我系某女生半夜做夢開始背動詞變位的事兒我會隨便亂說?被這些虐過之後,開始背單詞,最初一晚上費牛鼻子勁兒只能背下5個單詞,講真。紅寶書一晚上擼500個單詞的,那是別人家的學霸。然後開始語法、視聽說、精讀、翻譯等等課程,哪個說大學玩玩就行了不用學習?給老子站出來!自習是天荒地老的。quiz和presentation是海枯石爛的。自認為自己學成了,出去找工作,外派只要男生,國內只能找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高跟鞋兒差點走斷。經過了這麼多,現在無論多大的事兒,老子都安慰自己:「媽蛋,XX語老子都學會了,還有啥能比這難!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2、變得開朗,敘述能力強,思維敏捷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老師課前做小演講,上課互相練習對話,課後讀課文背課文,和語伴交流。習慣是一種可怕的習慣,漸漸地,你會發現你也不至於在人群之中當個悶葫蘆,尤其是談論一些與所學語種相關的政經文話題,你會瞬間開啟俾睨外行學渣的話嘮模式。敘述能力強一般源於筆譯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在信達雅地表達出他人想要輸出的信息是需要一定領悟力、語言組織能力的。而且,在筆譯訓練的過程中,中文水平提高的程度甚於外語水平,你會發現對於中文辭彙的敏感度會愈來愈強。思維敏捷一般源於口譯的訓練,與筆譯不同的是,口譯在語法修辭的豐富、字句表達的美觀方面要求不高,但是對於你在一定時間內的理解轉述、臨場發揮的要求非常高,腦子要轉的越快越好。
另外,無論男生女生,只要學習語言,感覺人會變得越來越aggressive。3、容易精分說到這個估計會兩門及以上外語的小夥伴都要會心一笑。舉個例子,在用某種語言說一個詞時,腦中很容易想到另一門語言中這個單詞怎麼表達,因此常常會被干擾,甚至說錯。另外,對於法語同學來說,看到英(法)語單詞生生要讀成法(英)語的,想必不在少數。首先呢,你會覺得自己有點精神分裂,在說其他語言的時侯性格和說母語的時侯不一樣了。其次,你可以看更多的東西,並且擁有更多笑點。再次,你有雙重的道德標準,基本上就是說什麼話是什麼人。最後,你會對母語更加了解。如同我去上第一節課的時侯,老師說你們生活在外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對祖國有多麼的不了解。
我在溫哥華 在這個移民國際都市 基本上所有人都有兩門以上的語言 三門幾乎是標配 所以你問是什麼感覺 就覺得有些技能是天生帶的 每次遇到那種混血或者不同國家長大的人 我都覺得自己好卑微 環境是語言的主要因素 環境是語言的決定性因素!!經常一桌人一起吃飯都會聊聊自己的母語,所以桌四國語言亂飛是常事!不過這時候你會發現英語太親切了么么噠。
不必局限於翻譯人的文化水平,可以用自己的世界,自由的理解,想像,會有更多的靈感。直接接觸語言本身比翻譯的價值要高很多,因為翻譯是官方的,可能會對作品進行部分修改。所以,最前面的答案總結的很好,就是理解的更自由,能夠自己控制。
—種語言就是—種世界觀,兩種語言就是兩種世界觀。通曉兩種語言就是可隨意在兩種世界觀之間切換。
多一種深層了解其它文化背景的途徑。雖然更通用的語言能夠保證溝通,但是要去試圖融入其中去感受,這是需要通過語言去同境共感。何況,大量人文資料是以本土語言記錄為主。
多一種不同的語境,語言就如同一類範式一樣,可以把你帶到特定語境下用一種異文化的方式去思考。。
比如很多人和歐洲人談戀愛的話,全程英語事實上只能表示很表面的交流,以及後設文化的交流,如果互相能夠學習下對方語言的話,這種狀況就會好很多
宿舍有個哥們,他本身是壯族人,普通話卻講的比我這個北方人還標準,幾乎聽不出口音的普通話。他的母語是南部壯語左江片和粵語邕潯片(當然也會廣州音)。還會一種土話(據其說是和邊境越南人貿易時交流的一種語言),英語也不錯(在酒吧和老外聊的很嗨皮)。通曉多種語言的感覺真是太拉風了,且隱私性十足,他和大學同學打電話用普通話,和他弟弟妹妹打電話用粵語,和他娘打電話用壯語。尼瑪只要涉及隱私,分分鐘多語無痕切換讓你羨慕到不行。相應的,學習語言也快,因為他掌握的發音已經很多了,你感覺難得要死的越南語和泰語發音,人家很輕鬆就學會了,他看泰劇經常說這什麼什麼詞跟壯語一樣,有次我聽泰語歌有個
Bluechai,他問我是不是男孩的意思,我真……他也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和理解世界,因為有了更多種思維習慣和思維選擇。還能深刻領會更多文化,尼瑪看港劇不用字幕有木有,俚語俗語暗語可以理解笑點有木有!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同感,人家普通話極為標準人又外向走哪都朋友一片,碰到壯族朋友民族認同感就出現了,碰到講粵語的同學立刻甩粵語,粵人很包容,非常重視語言認同和文化認同,所以他還有一個廣東的朋友圈。當然,隱私性就更爽了,打電話不用刻意避開誰,有時宿舍有人打遊戲到深夜,為了防止不必要的矛盾他就會用粵語找我抱怨,數落了那人一遍我倆哈哈哈人家都不知道在講啥……我會點粵語,經常和他們一起去KTV唱粵語歌,因此和廣東一些朋友也玩得來,某些情況下我會扔出一個「陰功」,大家立刻相視一笑,我感覺這種認同感和理解其他文化的滿足感是最令人愉悅的!
芮成鋼可能更有發言權。
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的母語是中文,會英語,在學日語和法語。既然題主問的是會兩門語言的感受,那麼我就舉幾個生活中的情境好了。
1)將一段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一些特質會不可避免的流失掉。有一位外國作家曾說過,詩意就是把一首詩翻譯到另一個語言里所流失掉的東西。舉一個我們熟悉的例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我們都聽過,它的原文是這樣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它的譯文是這樣的: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許淵沖、許明 譯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If you』ll enjoy a grander sight,You』d climb up to a greater height.
這個翻譯已經算是優秀的翻譯了,但是有沒有覺得與讀中文版的相比,感覺有點不一樣?
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說,如果他不會中文只能看翻譯,那麼想要欣賞中華文化,至少面臨兩個問題:
1. 他所看到的中文不是原汁原味的。原文的韻腳、平仄、對仗全部在翻譯過程中流失掉了。雖然譯文也有自己的韻律,但畢竟是譯者的再創造,符合的是英文詩的傳統。你在翻譯中能看到英語詩的特點,而不是中國古詩的韻味。
2. 如果某一首詩或文章沒有被翻譯,或者翻譯的很爛,那麼你就無法接觸到這些文字背後的思想。這些沒有被翻譯或者被很糟糕翻譯的文字越有價值越重要,你的遺憾就越大。
立場翻轉,如果你是一個不會英語的中國人,你將會面臨同樣的窘境。
1. 很多英語文化確實有非常棒的中文翻譯,一些要歸功與民國時期的文人們。這一塊我不是特別了解,只大概說說。比如說天演論是達爾文著作的翻譯,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啟發民智的作用。還有一些民國學者將英文詩按文言文傳統進行翻譯,也非常棒。但我們要注意,正如上文1提到的,這種翻譯是譯者的二次創作,你能感受到的更多是中文傳統的魅力,這是從文化角度考慮。天演論這樣的書起到了社會作用,這類書的翻譯無可挑剔,但更大的問題在於上文2 。
2. 很多重要的書籍和文獻沒有中文翻譯,包括但不限於:- 最新的科學研究論文
- 非國內熱門研究領域的學術/文化著作
- 實效性強的新聞時訊
- 國內不允許出版的內容
- 英語維基百科
不過大多數我想看的書還是有中文翻譯的,朕心甚慰,可以尼馬翻譯的不忍直視啊!!在我無數次悲傷的發現手裡的書講的好難看不懂啊要睡著了,找出原文(英文的)一看,恍然大悟:不是原作者的錯啊,是譯者的翻譯憑空創造了理解難度。。這簡直比康德還蛋疼。從此有英文版的我就不看中文的了。這是一個傷心的故事。。
考慮到我國翻譯慘烈的工資,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何這些翻譯的質量如此之低。具體的標準我也不是特別了解,如果有干這行的知友麻煩告訴我一聲~
個人感覺我國出版行業還是很浮躁的,出書譯書都是一味貼合消費者口味。一本好好的給投資者的小筆記,非要把題目翻譯成股市獲利倍增術。一般來說,一個時代一千本書裡面能有一本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被成為經典,這個比例在我國應該更低。對於英文書來說,很新的暢銷書之類的我也不會去看,不過這就是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了。
2)現在排第一的答案也回答過了,更自由。這個自由是多方面的。如果你只會一門語言的話,不管我們國家如何變化,你是無法離開它正常生活的。這種狀態就像是被賣到村裡做媳婦的年輕女子,總之你是跑不掉了。會兩門語言的話,就像現代社會,如果丈夫家暴你你還是能離婚過自己的生活的。嗯,不多說了。
3)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笑點。。 比如說中文諧音講笑話,你講給歪果仁小夥伴,他們一般聽不懂的吧。。像我們中除了個叛徒這樣的。。
英語也有很奇怪的笑點啊~ 額一下說不上來呢。。就是類似於諧音的那種也有很多。。哪位小夥伴給我舉個例子我就貼上來會credit你哦!
日語的笑點就更奇怪了吧,諧音類的也有很多比如兩個麵包之類的?我可是紳士。。
嘛,多文化笑點刺激可以讓生活變得。。非常深井冰的吧。。
4)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共同語言!熊孩子的法語是第二語言,英語是第三語言但講的比我都好,某一天和一個美國妹子閑聊,聊到去法國玩,然後就直接切法語聊了。。這尼瑪才叫共同語言啊。。聽的我耳朵都懷孕了。
5)妹子講日語真心萌!注意把握聲線。。沒有聽過比日語還擅長賣萌的語言了。
6)講不同語言的時候氣質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英語(演講時)就自信滿滿的感覺,日語就。。非常賣萌?(大霧)法語就無腦蛇精病熱情開朗起來了。。
感覺寫著寫著忘了吃藥了,亂七八糟,大家隨便看看吧。。我自己會日語英語及簡單西班牙語。生活里有個牛人,澳洲華人,中文英語雙母語,法語已是母語水平,日語流利表達,還能應付日常西班牙語,足跡遍布歐洲亞洲很多國家,神一樣的存在。
說不同的語言像體會不同的人生。本人每周必去外語角,一個英語角,一個日語角,明顯感覺到兩個群體的興趣點和談話氛圍不一樣,一般說英語的群體活潑開放,說日語群體氛圍融洽但是慢熱,周轉於兩個外語角有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趕腳。
另外,樓主常常跟剛提到的那個牛人一塊聊天,一般都說外語,說日語說累了就說英語,然後再切換回來。可能因為兩種語言的語音語調及表達方式的不一樣,一切換就感覺像變了個人似的,在體驗不同的人生,兩個人都有這種感覺。
這也是學外語的魅力之一吧,還是挺有意思的。能夠在聽到不同聲音的同時讓自己的聲音被不同的人聽到。←_←這也一直是我想學語言的原因。
會普通話、英語、四川話、粵語(講得不太好)以及正在學葡萄牙語。
能說兩種語言甚至以上實在是件感覺很棒的事啊。
生活在以講粵語為主的深圳。上小學之後發現周圍的同學們平常聊天都是用粵語的時候真的是感到深深的自卑。久了之後雖然聽的懂他們在講什麼,但是每次他們聊天都不敢插話,那感覺真的特別難受。後來慢慢地學了粵語,發現他們真的並不是我所想的歧視外地人,只是習慣於用方言交流罷了。並且能懂得他們講的一些梗,可以跟他們一起笑。感覺自己被容納被接受的感覺想想也是蠻溫暖的。
大學出於興趣,於是選擇英語作為自己的專業。現在即將步入大三。回頭看看,學習英語真的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比如我們專業要求大家看原版的世界文明史,有一段是關於中國的。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認為的"中國"和外國人眼裡的中國確實有一些出入的。同時也認識了一些外國人。通過跟他們交流發現其實外國人雖然思維行為上和中國人有一些不同,但很大部分上還是比較相似的。而我們總喜歡強調這些不同而忘記了那些相似。也讓我了解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而且很多專業的書籍啊網站啊都需要英語,所以感覺還是蠻有用的。
葡萄牙語是作為二外輔修的。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但現在越學越覺得有趣。前不久去澳門參加了一個暑期班。坐我旁邊的是一個16歲的高中小帥哥(笑),是澳門本地人,葡語說得比我好,很有味道,可能是環境影響的緣故。再旁邊是一個29歲已經在莫三比克了好幾年的中國大叔,他剛開始並不會說葡語,在莫三比克呆了幾年後覺得葡語的語音特別好聽,於是開始自學葡語,然後又來參加這個葡語班。他們啊讓我覺得其實學習語言真的不用和別人比較什麼,因為總有人比你更努力說得更好。我們要做的就是樂在其中啊不是嗎?學習語言的時候真的不單單在學著「說」那門語言。一般會一種語言對當地的文化都是會有了解的。比如我,學葡語之前完全不了解葡萄牙呀巴西呀這些國家,但學習的過程中便會慢慢開始了解和這個語言相關的國家和文化。怎麼說呢,感覺就是腦海中的世界地圖越來越清晰吧&> &<
除此之外學了外語之後我更加能感受到中文的美。不是開玩笑啦。有了對比之後真的覺得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啊。前幾天在澳門剛好看到一個中國的書畫展覽然後又被震撼到了。特別是看到一篇毛筆書寫的《千字文》。小時候背過完全沒有感覺,現在再細細品讀真的是特別有味道啊。(圖片來自百度百科)(當然也不排除是我外語段位太低未能領會它們深刻的美啦。
總的來說會多說幾種語言是件讓我很快樂的事啊。可以獲取第一手信息而不是通過別人"翻譯"後變味的二手信息。如果葡語能學好的話我還有可能會去學習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和日語。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願望啦。共勉!【英法語】
入加拿大境是都必須填寫入境卡,一面英語,一面法語,從來沒有去思考過填哪一面,拿來是哪一面,哪一面就是正面。
在法國轉機的時候因為我自己的原因誤機(臨時換登機口的時候我在洗手間),用英語裝可憐,等機場工作人員幫我免費換了下一班飛機的票後,立馬跑到免稅店買東西用法語搭訕收銀帥哥,呵呵呵呵。然後上飛機用法語點餐,問有什麼推薦的好吃的 =v= 乘務員很開心地拿出一堆忘了什麼東西,說保證是最好吃的!還一直問我要不要喝酒。 乘務員你又淘氣了…
政府的文件在寄出來之前通常是可以選擇語言的,如果家裡用的一般選英語,這樣大家都能看懂。自己用的特別是消費類的選擇法語,一方面是工作人員的態度會明顯好一點,另一方面是保護隱私… 唔,好吧… 其實我沒有隱私…
看新聞的時候英語報紙法語報紙哪份長得帥就拿哪份。
很偶爾會突然語結,初中有一次迎面走來一個老師,我正值日巡邏,停下來微微鞠躬想說「老師好」,結果「老」字卡住了半天說不出來,一副「噎死了」的樣子… 一直低著頭鞠著躬「不說話」,老師就這麼piapiapia地走過去了。很尷尬。後來到加拿大後,雖然有時候說Bonjour(你好),半天bon不出… 但是會自動變成Hi…然後對話變成了英語,解除危機。
這邊留學生都說英語,所以有時候跟老外打交道他們也會優先說英語將就我們,但是不要用法語說什麼悄悄話呀,人家能聽懂的!(捂臉)哈哈,這樣就不會被忽悠啦。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假裝不會其中一種語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者「驚嚇」噢(來,等下把這女的拖出去埋了)。而且有時候老外英語也不好,說得很難受,我可以對金髮碧眼的老外很大度的說,說法語吧沒關係的:) 啊哈哈,頭上有木有光環啊?
路上有人問路,吭吭巴巴說英語,當我用法語回答她時,不知道她是不是頓時整個人都舒爽了?
有時候用一種語言聊到一半遇上一些另一種語言專有的詞,能直接用那種語言說出來,就不用繞圈子翻譯假設打比方了。
上的法語高中和英語大學,不敢說通曉,算是「習慣」了英法雙語吧。
感覺:兩種語言的文件遞過來都是一樣的看,沒有主動區分意識。
兩種語言… 方言算不算 =v=一次在美帝的學校考試時,我和另一個中國同學間坐了一個美國胖子。考試的時候該胖子不停的往我這擠,弄得我異常煩躁。在考完後我把頭扭向我同學,大聲說道:「我x這個死胖子,xx的擠死我了!」然後向胖子報以一個微笑,然後胖子的臉上也掛滿了燦爛的笑容。
來答一個~母語為普通話,方言粵語會聽不會說,外語是英語日語西班牙語。英語,不用多說,從小學到大的。日語是無聊時自學的。西班牙語最近剛起步一兩個月。感覺就是每一門語言都有獨特的美感,這是無法通過翻譯而得出來的。然後之前有一次看新番……中文字幕還沒出,自己去一美國新番網站上下載了英文字幕版的動漫……當我看著英文字幕,聽著日語,然後潛意識是中文的時候……那種酸爽你可以想像一下!!!簡直就是3核處理啊!!!然後堅持了五分鐘左右就繳械投降了……
推薦閱讀:
※大家有哪些學習自然語言的心得可以來分享?
※怎樣學會英式口音?
※DNA是一種語言嗎?
※法語這麼嚴謹,還有雙關語這麼有趣的東西嗎?
※學習日語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