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發行的貨幣算是財政收入嗎?
一個疑惑了我很久的問題,那就是國家(央行)新印刷的貨幣是怎麼流通到市場上的?問題的重點不是這個紙幣怎麼流通到市場上的,而是國家通過什麼方式把這筆錢投入市場,是通過購買物品嗎?如果是的話,是不是相當於國家印了多少就賺了多少呢?如果不是的話,這筆新印的鈔票實實在在的購買力是被誰擁有了呢?
首先你需要分清楚 「貨幣」 和 「紙幣」 這兩個概念。紙幣的投入市場很簡單:
① 個人在商業銀行帳戶上有1萬元,個人可以要求把1萬元以紙幣的方式提取出來。
② 商業銀行的紙幣從哪來的呢?商業銀行在央行賬戶上有1萬元,當商業銀行櫃面現金不足時,可以到當地人民銀行,要求把1萬元以紙幣的方式提取出來。
③ 央行的紙幣從哪來的呢?央行的紙幣並不是憑空印出來的,而是必須符合其資產負債表,央行印出的1萬元紙幣對應商業銀行的1萬元餘額,商業銀行提走這1萬元紙幣後,央行就要在商業銀行準備金存款賬戶餘額上減去1萬元。
因此,央行在印刷紙幣上並沒有 「印多少就賺多少」 的獲利。不過我猜你想問的應該是 「新增貨幣」 而不是 「新增紙幣」。「新增貨幣」 和 「新增紙幣」 類似,也不是憑空增加的,也必須符合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舉幾個例子:
1、以債務途徑新增的貨幣
比如政府沒錢了,於是政府就發行總額1萬億的國債,向銀行(最終是向央行)借錢。央行記錄:政府借款1萬億,然後在政府財政部的帳戶上增加1萬億的餘額。但注意,這一過程中不管是央行或政府,都不是直接 「印多少就賺多少」 的獲利。
政府雖然多了1萬億元,但這1萬億元並不是白給的,是借款,最後是要還的,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是相抵的。央行也沒有憑空賺任何資產,央行的資產(1萬億的國債債權)和負債(1萬億的貨幣餘額)也是相抵的。
政府從新增貨幣的獲利(比如提主問的:新增貨幣的購買力)是間接的。假設社會上本來有1萬億的商品和1萬億的貨幣,現在政府向央行借了1萬億然後買買買,結果就是原有貨幣的購買力都貶值一半,原來1元可以買1斤米,現在變成2元才能買1斤米,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通貨膨脹。
雖然政府借的國債最後是要還的,但政府可以繼續發行更多的國債,借新債還舊債,雖然債務越積累越多,但由於貨幣也越來越多,因此未必會發生崩盤。特別是在一些通貨膨脹嚴重的國家,國債利息往往遠低於貨幣貶值速度,因此甚至可能發生政府大肆借款,借款的絕對值不斷增加,但由於貨幣貶值,借款的相對值(例如以外幣或黃金計算)不增反減的情況。
但政府獲得的資金和購買力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政府向央行借錢這一行為,本質是從每個持有貨幣的人的口袋裡掏錢。並且這一掏錢的過程往往是非常不公平的,並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有錢人掏得多,窮人掏得少,而是持幣人掏得多,持資產人掏得少。
有錢人持有的大部分是資產,持有的貨幣很少,甚至是負有大量債務,在通貨膨脹後,資產的價格上升,債務的價格下降。例如某人首付50萬,借款250萬買了一套300萬的房子,通貨膨脹後,房子上升到600萬,而借款加利息只有300萬,那他的凈資產就從50萬增加到了300萬。富人把錢存銀行坐等貶值的還真不多。最慘的還是老老實實攢錢存銀行的工薪階層和一部分沒有及時買房的中產階級。
2、以QE(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寬鬆,央行主動購買債務和資產)途徑新增的貨幣
3、以外匯占款途徑新增的貨幣
以投資和貿易等目的,進入中國的外幣,都必須經央行兌換成人民幣,在這一過程中,央行同樣沒有 「印多少就賺多少」 的獲利,新增兌換的人民幣是央行的負債,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依然是相抵的。但是這一過程中如果出現外幣的大量進入,也會造成通貨膨脹。
……(未完有空再填)……
最後,請把 「國家」 和 「政府」 兩個概念分清楚,不要動不動就用 「國家」。
註:回答中只說明了最基礎本質的關係,簡化了一些實際情況。比如為了限制政府無限制擴張貨幣的能力,現在政府是不能直接向央行借錢(央行不能直接購買國債)的,必須通過商業銀行,等等。錢是央行印的,央行名義上獨立於政府。一般來說,政府拿到新印的錢,本質上是通過借錢的方式,從央行手裡借來的。所以這些錢不算財政收入,應當算貸款。
不過實際上,政府往往能夠干預央行,所以這些貸款究竟怎麼償還,其實很有講究。
比如前幾個月,我聽說日本有官員進言,稱應該把政府欠央行的部分債務,置換為零息永續債。所謂零息,就是利息不用還了。所謂永續,就是本金也不用還了。呵呵方式可以去看貨幣政策工具,一般而言,印鈔票是中央銀行的事,政府買東西屬於財政部門的事,一個管著貨幣政策,一個管著財政政策
至於購買力,就是貨幣政策對誰實施,誰就獲得了這個購買力通過放貸,央行放貸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放貸給企業或個人
首先,央行印發新貨幣並不能立即形成購買力,一般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或者發行債券來實現,而且央行印發出來的貨幣只能是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放大效應」在市場上形成廣義上的貨幣供應量。其次,央行印發新貨幣,需要根據市場上的貨幣供需對比來決定。另外,還有少量的是通過銀行之間的新舊貨幣更換來實現新幣入市。
有貨幣發行準備制度,以某種(些)資產做準備,與貨幣相互制約、聯繫。一般是以黃金外匯等作為準備。發行中有鑄幣稅效應,畢竟一百塊錢也是紙,差價巨大。流通中有貨幣創造機制,通過放貸帶創造存款。
如果中央銀行和財政部是一夥的,那麼新發行的貨幣就可以算是財政收入,例如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不過是左口袋的錢倒到右口袋而已。。
如果中央銀行和財政部不是一夥的,即央行與財政部各自獨立,那麼新發行的貨幣就是就不是財政收入,僅僅是央行的負債。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印刷出來的紙幣沒有進入流通環節,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只有進入流通環節,執行了貨幣的基本職能(如 充當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它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不算,鈔票是央行發行的銀行券,是債券,就是借來的錢,不能算收入
首先發行貨幣的是中央銀行,在中國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新發行貨幣後,在中央銀行財務報表會添加等額負債項目,對於央行來說,發行貨幣並沒有增加自己的凈資產,也就是說央行不能平白就有錢了。但是實際上,紙幣就相當於央行的負債票據,即使央行財務報表因為發行貨幣增加負債,但是這個負債是根本不可能被兌換的,其實央行還是平白增加了資產。總的來說,新貨幣發行不能增加財政收入,因為財政也多了個負債,但實際上這個負債是一紙空文,國家的確增加了這份資產。而對於民眾,這個虧是大家共同承擔的對每個個人很小。
推薦閱讀:
※滬市和深市有什麼區別?
※經濟學的經典通俗的書有哪些推薦?
※怎麼從了解知識到應用知識?
※請問一下懂得基本經濟學知識的人想學習炒外匯,應該怎麼入手?
※作為貨幣,在實質上,比特幣和貝殼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