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田餘慶教授的《東晉門閥政治》這本書?
剛讀完,書的條理很清晰,以執政的琅琊王氏、穎川庾氏、龍亢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為線索,把東晉一朝門閥政治基本解釋通了。既有宏觀上對門閥政治的總體看法和發展的描述,在細節的地方也能見出先生的考證功底。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龍亢桓氏與桓范關係上猜測成分過大,不過也是在盡最大可能的尊重史實了。不同意樓上的觀點,這本書只要有點東晉門閥基本史實的初學者都能看懂。田先生厲害之處不在於寫的多高深,而在於把高深的東西寫的普通人也能看的懂,看的進去。以上
謝 @黑亂血 邀。
這本書是三年前看的,(當時抱著讀研必讀魏晉南北朝史的心態閱讀這個時期的專著,萬萬沒想到轉了專業……)只能憑藉記憶來回答一下。
《東晉門閥政治》這本書以東晉相繼而起的五個士族家族,即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和太原王氏的沉浮興衰為主線,圍繞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皇權之間的合作、鬥爭,描繪出田先生所認為的「東晉門閥政治」的基本特徵——門閥與皇權的共治。
「風生於地,起於青萍之末」,在中心線索十分清晰明了的基礎上,田先生以大量的史實考據,見微知著地勾勒出東晉門閥的形成、發展與消亡的過程。例如書的開篇以「王與馬、共天下」為章節題,通過對當時民謠的分析,論證出西晉末司馬越和王衍的聯合便是日後司馬睿與王導的聯合的前奏;再比如關於流民軍的考據與論證,從十分獨到的角度分析出了位於建康附近的京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並由此引發出日後北府兵形成的思考,等等。這些細緻的考據都體現出了田先生在治史上嚴謹認真而又能以小見大的風格。
另外要提到一點,田先生所提出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回歸」理論,在這本書中也有極大的體現。學界多年前一直有一種用西方理論和模式套用中國歷史的意思,有一部分人(比如日本學者)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貴族政治時期,有意無意地弱化了皇權在這個時期的作用,使得從秦漢到隋唐之間像是出現了奇怪的斷層。田先生提出的這個理論,實際上是將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特殊化,更好地分析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到中國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特點。
這本書在考據方面功夫很深,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看得明白,不過我覺得整體而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具有可讀性(我讀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本專業書,而是把它當成小說一樣就看完了)。
前面的幾個回答也說過了,我也再附和一下,目前在國內,對東晉政治的研究上,還沒有哪一本書可以超過它,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PS:先生的著述很少,也推薦另外兩本《秦漢魏晉史探微》和《拓跋史探》。文筆稚嫩,才疏學淺,望見者不吝賜教。
暑假期間,我在家裡重溫了一次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先生所著的《東晉門閥政治》一書。在這本著作中,田餘慶先生對東晉每個影響力較大的門閥士族的興衰歷史都進行了一遍梳理,其中主要包括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流民帥問題)和後期的劉裕與孫恩(北府兵問題)。他所做的梳理工作,大部分是對前人研究的總結和對史書典籍的引用,為了能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每個家族的興衰史,他並沒有以時間順序敘述東晉歷史,而是以各大門閥家族為單位,細解每一個家族之「生老病死」。書中對各大家族歷史之講解,涉及到政治權謀,軍事割據,文化及社會之影響等各方面,可謂精彩至極。
在對各大士族崛起史的梳理中,田餘慶先生都強調了同一個關鍵的因素,即完成思想上由儒入玄的轉變。那麼這種由儒入玄的轉變究竟意味著什麼,玄學在東晉的政治格局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就是我看完這本書後所思考和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玄學走進政治家的視野
東漢末年,漢王朝的統治進入末期,統治集團內部產生了嚴重分裂,社會危機日益激化。與此相應的是,儒家思想也開始動搖,空洞無物的經文讖緯對緩解社會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社會動蕩總能引起文化思想上的大發展大繁榮。正巧在此時主張清靜無為的老莊思想開始抬頭,受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視。自漢武帝始儒學的傳統就包含著一層維護皇權政治的含義。但在魏晉時期,士族經濟實力的膨脹和政治權力的擴張都與之前的儒學主張不相符,而彼時思想界的大繁榮為渴望獲得權力的大家族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理論環境。結合了儒釋道的思想後,玄學應運而生,為門閥政治提供了理論基石。也就是李書吉先生認為的:「東晉門閥政治正是世族按照玄學理論建立起的一個新的封建政治格局」[①]。隨著門閥政治地進一步發展,玄學也被改造得更加適合門閥政治,而作為門閥階層共同的政治目標,玄學的地位不斷加強,完成由儒入玄的轉變愈發重要。玄學逐漸取代儒學的統治地位伴隨著政局的變化,士族階層對玄學的推崇迫使統治者不得不接受並承認玄學,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如田餘慶先生所說「司馬氏得勢後雖然還標榜儒學,但逐漸軟化了反對玄學的態度,以至於進一步向玄學靠攏,甚至皈依。」(頁339)
二、玄學的政治思想
儘管士家大族想要發展玄學為己所用,但是儒學的百年根基難以動搖,玄學是沒有足夠條件來取代儒學的。因此,援儒入玄是士族階層發展玄學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說,玄學是士族階層從儒釋道三教的思想中精挑細選綜合而來的學問。如書中提及,「儒學自有其社會效用,是玄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玄學陣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對立面。」(頁340)在基本的問題上,玄學的主張與儒學是相似的。但在政治問題上,玄學比儒學有著更支持門閥存在的主張。
其中在政治問題上,玄學與儒學最核心的區別在於儒學主張修齊治平,而玄學主張清靜無為。清靜無為在政治上又有著特別的含義。簡單的理解,對統治者來說,無為意味著要減少對人民的控制,如《世說新語·政事》中記載的「暑,可小簡之。」[②]及「丞相末年,略不復政事,正封籙諾之。」[③];而對平民百姓來說,清凈無為意味著守職本分,不過分追求功名利祿,也不讀史通經以求入世,只為名士之名分而活。如《世說新語·任誕》中的記載:「王孝伯言:『名士不需其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④]。
在這種政治主張之下,士族階層支持玄學的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一方面,士族階層是為了在門閥亂局中維護自己的安全。如本書所提及的謝氏處貴而遺權之門風,正是一種玄學角度的政治智慧,適當的迴避可以帶來更大的政治利益。雖然有些牽強,但是石崇之死也算是一個未受玄學浸潤,炫富害死自己的例子。石崇作為一個官員,他有多有錢呢?《世說新語·汰移》中記載的「石崇與王愷之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的故事[⑤],以及該篇中的其他故事,石崇宴客,石家廁所等例都可以說明。東晉門閥政局本非某個家族一家獨大,石崇其人既家藏珍寶鉅資,又坐擁絕色佳人,但又沒有足夠的權勢可以庇護他,這怎麼可能不招致禍端呢。在八王之亂中,石崇被迫害,臨刑前長嘆:「奴輩貪我家財爾!」,這也就給名士們敲響了警鐘,在亂局之中切不能露頭角。另一方面,鼓吹玄學有利於維護九品中正制,提倡逍遙的同時也是在壓抑人們追求功名利祿。在清談之風和所謂的魏晉風骨的熏陶下,讀書人已不以飽讀經書為尊,他們崇尚清談,無事政治。如嵇康一封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就說明了當時讀書人對政務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缺少了儒家所推崇的入世觀念。這種觀念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也就維護了九品中正制下貴族階層的相對穩定,適應了士族政治的要求。
因此,玄學受到了士族的歡迎,被當作是維護門閥制度合理性的理論武器。
三、由儒入玄的政治意義
在東晉的思想界,玄學已經發展為了當時的一大顯學,更是當時的各大家族紛紛追捧的一門學問,因此由儒入玄的轉變,是適應社會的一大潮流,如果一個家族沒有完成這
種思想上的轉變,是不被大眾所認可的,也是難以被其他家族接納,得到士家大族的認同的。根據書中的一些片段來看,田餘慶先生也認為,由儒入玄的轉變在世家大族的發展中是必要的。如「謝氏與桓氏一樣,其家族地位上升,由儒入玄雖是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頁193),又如作者在後論中的總結「東漢世家大族得以入魏晉為士族,意識形態由儒入玄也是必要條件。」(頁315)但是由儒入玄究竟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它有何政治意義?
由儒入玄的轉變過程也就是一個社會影響力擴大的過程。這裡所說的社會影響力包括了兩個層次:其一是對大眾的文化輸出,這一點即是常說的社會影響力。在書中作者提到,由儒入玄的轉化和建立事功是有矛盾存在的,認為這裡的矛盾在一方面就是門閥追逐政治利益和人民群眾所希望看到的「無為而治」的矛盾。這也就從側面證明了玄學適應了在政治動蕩的局面中百姓希望能安居樂業的要求。其二,社會影響力也包含著某一家族對其他家族的影響力,也就是這一家族被其他家族所認可和接納的程度。這一方面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因為對於精英階層來說,所謂的社會,即是政治舞台上他們統治階級的集合。
除了關乎社會影響力的擴大之外,由儒入玄也是一種政治態度的表明。田餘慶先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各大家族都致力於共同維護門閥政治於不衰之地。在皇權和士家大族的權利之爭中,是士家大族的團結一致維護了這一制度的長期存在。據此判斷,由儒入玄的轉變,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支持門閥政治,抑制皇權。
只有完成了由儒入玄的轉變,一個家族才能打通成為門閥望族的路。
四、玄學的沒落與門閥政治的終場
田餘慶先生認為東晉門閥政治所依靠的條件是有變化的(頁344),作為一門依靠於門閥政治發展並用於鞏固門閥政治的學問,玄學的存亡必然與門閥政治之存亡息息相關。隨著門閥政治最終被南朝皇權政治所代替,利於鞏固皇權政治的儒學逐漸回歸。玄學失去了利於它發展的土壤,逐漸走向了低潮。
五、結語
這本書於我而言不僅僅算是一本歷史書,也是一本論文寫作的模範教程書。《東晉門閥政治》一書最大的優點就是田餘慶先生對歷史的梳理細緻而簡潔。細緻在於他對史料的運用爐火純青,書中暗藏了很多容易被忽略的歷史史實,雖然文章內容龐大,但是田餘慶先生選取了一個獨到的角度,以江左幾家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線索,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對流民帥問題的分析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別之處,如果沒有引入流民帥問題到魏晉研究中,這一段歷史會存在很多歷史難題,正是田餘慶先生提出的這一個新角度使得魏晉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讓我覺得可惜的是,書中對玄學的分析甚少,我認為玄學與門閥政治相伴而生,相佐而亡,其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這一點是研究門閥政治不應該避開的。誠然,由於知識水平暫時有限,我也沒能在此文中對玄學與門閥政治的關係分析透徹,本文僅代表本人拙見,還望文化研究能與歷史研究相輔相成,成為一個分析問題的新角度。
總之,我看完此書最大的收穫不是對魏晉政治史的了解,而是被作者研究歷史的方法所打動,所吸引。我認為重演東晉門閥政治史絕不是此書的意義之所在,書中所體現的歷史問題的分析方法則是更為精彩。田餘慶先生十分重視史料的收集分析,他對自己所懷疑的問題必須要收集足夠史料來進行合理的推測,而且分析問題的思路十分清晰,推測也十分有力。舉個例子,推測桓溫的先世時,田先生先提出桓溫的隱情問題,再先引用前人觀點並從《世說新語》、《宋書》、《通鑒》等書中求例考證桓溫是桓范。對很多人來說,問題至此已經解決,但田先生仍然繼續探索,對自己已得的觀點提出進一步的質疑,提出了桓范的郡望問題。在翻閱各種古籍數據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還要從其他的數據中找例證旁證桓溫的身世。這種治學上的嚴謹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史料分析論證永遠是歷史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正途。
[①] 見李書吉:《西晉政治與玄學》,載山西大學學報1990年第三期
[②]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61頁
[③]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第61頁
[④]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第168頁
[⑤]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第352頁
就我而言:《東晉門閥政治》一書是我看過的所有書裡面最喜歡、也是最推崇的一本。這是一本典型的中國式的歷史書籍,注重考據(言必有出,以《晉書》為主,常有《世說新語》與《晉書》的對比和考證)、史料運用嚴謹(如在《論郗鑒》一節,參考了當時在京口(今江蘇鎮江)最新的考古發現))。全書緊扣主旨「東晉門閥政治」,論證其形成、發展和覆滅,結構嚴密,條理清晰。同時文筆優美,沒有冗餘。可以說,這本書是超越了前人(如陳寅恪)在東晉史方面的成就的。
才開始看這本書,語言倒說不上有多難理解,如有確實理解不了的不是還有百度么?但我覺得田先生這本書更多的是帶給人一種新的看待歷史的方法,由以往重結果而轉變為知前因曉過程明結果,由點而變為面!這也是我們以往讀史時很容易犯的錯誤!
《東晉門閥政治》| 良舟解讀
《東晉門閥政治》| 良舟解讀 關於作者田餘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是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專家。他在學術界擁有重要的地位,參加編著的《中國史綱要》曾獲國家教委特等獎。著有《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等學術著作,這些作品對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關於本書
《東晉門閥政治》出版於1989年,深受歷史學愛好者的喜愛。這是田餘慶先生全面闡述門閥政治始末的重要著作,既是考據充分的歷史學學術著作,也是淺顯易懂的科普讀本。這本書從東晉建國的背景講起,一直到門閥政治走向衰落,雖然大部分內容都是細緻的敘述,但也不乏讓人醍醐灌頂的新穎觀點。另外,作者的文筆高妙、邏輯嚴謹,把東晉的門閥政治現象像講故事一樣分析得詳細、生動,讓讀者深陷其中,彷彿自己也跟著作者回到了東晉時期。
核心內容
作者在書中首先分析了門閥政治現象形成的背景,然後分析總結了門閥政治現象之所以能在東晉維持下來的原因。通過梳理東晉的歷史,指出真正的門閥政治現象並不存在於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只存在於東晉的一百年。另外,門閥政治也並不是很多人簡單以為的政治聯姻,而是一種皇權的變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有著非常特殊的性質。
一、東晉建國時的背景特點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情況相差懸殊。司馬炎死後,各地藩王為增強實力,與關外少數民族合作,把一場漢人內部的權力爭奪戰,慢慢地演變成了民族戰爭,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而這時的戰火併沒有波及南方,一些大家族發展地蒸蒸日上。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北方戰亂逐漸蔓延,原本是戰略大後方的江東地區失去了保護屏障。北方人需要到南方落腳,而南方人又需要北方的流民來保護自己。
從文化上來講,當時的南方流行玄學,甚至已經成為影響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玄學和儒學的文化差異,讓雙方又都瞧不上彼此。在這種矛盾背景下,東晉建立了。
二、東晉門閥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方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戰爭導致司馬皇室家族衰微,南遷後的司馬睿雖然名義上是皇室宗親,卻勢單力薄,既沒有強大的軍隊,也沒有地方影響力。而南方的大家族們雖然有一定勢力,卻又沒有正統身份,無法成為一名讓人信服的統治者。為了抵禦北方的胡人入侵,皇室不得不和大家族們聯合起來,建立起統一的國家。
在這種互相依靠的條件下,士族和皇權之間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皇帝和大家族之間相互需要,大家族們需要在少數民族的威脅下獲得安全保障,而皇帝需要財力和人力,這造成了東晉政治場上皇權不振。同時因為士族掌兵的緣故,掌握兵權的門閥士族成為了平衡皇權與其他門閥士族的籌碼。
三、東晉門閥能夠維持下來的原因
作者認為,在東晉期間,存在兩種矛盾:一種是民族矛盾,指的是少數民族的入侵,因為關係到國家存亡,所以屬於主要矛盾;另一種是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矛盾,指的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間,大家族和大家族之間的次要矛盾。在這兩種矛盾的影響下, 產生一種獨特的現象,也就是不允許某一方勢力坐大。
為什麼說這種現象很獨特呢?因為在中國的其它朝代,權力往往集中在皇帝的身上,皇帝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在東晉時期,皇帝的勢力卻被門閥士族們打壓,有時候根本就是個傀儡而已。門閥政治能夠維持下來,是因為國家內部的權力鬥爭矛盾需要讓位於民族矛盾。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東晉時期不允許其中一方勢力坐大,因為坐大的勢力往往會打破政治平衡,讓國家內部陷入分裂,失去抵抗外族入侵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原則下,東晉的門閥政治維持了下來。
金句
- 門閥士族成員和皇室家族共同治理國家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門閥政治,這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在特定條件下的變態。
- 門閥政治初期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間都相互需要。離開了誰,都會不成氣候。這種互相依靠的平衡就導致了後面的皇權不振。
- 不允許其中一方勢力坐大,既是東晉門閥政治的特徵,也是東晉能夠維持一個多世紀的原因。
- 作者所提出的皇權變態這一個觀點,讓人們能夠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門閥政治現象,把它從兩千年皇權政治的常態中分離出來,這對今天我們普通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去了解東晉這個混亂複雜的歷史時代,有著非常大的參考意義。
作為一個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歷史愛好者,就是一種翻開書頁全世界都安靜了的感覺。
東晉政治史現在還活著的研究者有誰比他更厲害?
說個和史實內容無關的評價:這本書文筆也很好。
看了不到10%。有點文白混雜,但是仍然通俗易懂。考證詳細,但是仍然有部分結論的得出,主觀猜測的成分較大。總之,國內研究東晉政治的書,目前還沒有一本書能超越它。
很好,但對入門者來說可讀性不強,真有興趣的話,應該邊看邊查典故、做筆記,才能讀懂、讀好。
學校圖書館順手摸到的,看了覺得寫的很好,當時並不知道田餘慶老師。我覺得我這種菜雞不配評價這本書如何如何。
基本上無法超越的經典了
推薦閱讀:
※一年讀上百本書是怎樣的體驗?
※請問如何評價《庶女有毒》(又名《錦繡未央》)這部小說?
※如何評價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叢書?
※如何評價雪滿梁園的小說《鶴唳華亭》?
※中國大陸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現在已絕版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