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筆記(或怎樣讀)才能將書為己所用?
我承認讀書應該只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去讀,而不應該帶有某種功利性的目的。但不排除現實中的確存在這樣的人:他們是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改變自己,對於這類人,看完書發現什麼也沒記住的,應該怎麼弄呢
2/22更新:
鑒於 @漆小洛的要求,舉兩個我個人的例子,放在原文後面,便於閱讀,歡迎指正。------------------------------------------------------------------------------------------------------------------------------------------原文如下:在看完自己覺得比較好的書後
- 整理出整本書的大致框架(你的思考呢)
- 歸納出每章的大意、要點(你的思考呢)
- 理清作者的試圖說明的問題、敘述方式、解決論證方法、邏輯結構等等。(你的思考呢)
- 然後放到一邊。幾天以後,不看原文,用自己的語言將原來的大致內容、觀點複述出來(給自己聽、給別人聽)。(你的表述呢)
- 再把自己的敘述和原書的敘述作對照,找出自己敘述的不足和忘記的遺漏的案列、觀點、論證方法等,再次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你的態度呢)
- 之後可以形成讀後感、隨筆等(那不就是自己的東西了嗎,說不定你還會想要創作自己的東西呢)(你的感悟呢)
- 若隨著時間流逝忘記,再要記起、引用,可先照著筆記按照上述步驟來一遍,實在記不起的細節、案例再踏踏實實去翻翻書,就比較快、也比較有效率。(而且說不定會有新的視角、看法哦)(那是你的了)
當然了不要每本書都按照這麼來做。一般好的書是值得我們讀多遍的
先看,之後你就知道哪些書值得做筆記,哪些觀點值得我們消化,而哪些需要扔到垃圾桶里。這樣時間就自然明確地轉換到了好書的精讀上了
當你願意並且能夠有效地閱讀分析你感興趣的書,還怕它不能成為你的東西嗎?
另:深度閱讀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才算是深度閱讀?
希望知友補充~---------------------------------------------------------------------------------------------------------------------------更新:書名: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會學透視(The Sociologically Examined Life)
作者:【美】邁克爾.施瓦布(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學教授) 汪麗華譯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原因: 許多社會學入門教科書多在羅列一系列的概念或是對社會學中常見的「三位一體」(功能主義論、衝突論、符號互動論)冰山一角式的展示,但在在如何從【社會學視角】去思考事物上做得並不令人滿意,作者嘗試社會學角度把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世界拆散開來。作者並沒有羅列那些閃閃發亮的前輩傳下的社會學工具箱中的內容,而是儘力去教給學生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我只拿其中的一章【偶然事件與因果關係】來做說明:
關鍵詞:社會學意識、偶然、因果、關聯、機會、穩定和變遷、選擇的可能性、模式等- (你是怎樣看到我這個答案的?為什麼點了贊同?點了贊同之後是否真的會去做?)作者以類似的提問(你是怎樣閱讀到這本書的?)展開來提出論點: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它們是各種環境和行動一種獨特的產物。
- 作者以海灣戰爭的發生原因的探討作為論據展開敘述。其中的一些原因在海灣戰爭之前就存在,為什麼之前沒有發生其他的戰爭呢?是不是事情的發生並不是單一原因導致的呢?而這些環境變數中,一些是穩定的,一些是變遷的。作者就穩定與變遷進一步展開論述。
- 作者就穩定與變遷來闡明我們對事情的解釋總是不完整的。而我們為什麼選擇確認某些情況作為起因,而將其他情況視為理所當然呢?我們有這樣一個偏好:喜歡將某些事情當做特殊的,而將其他的不予理會這一思維惰性(我們討論時是不是常說【那些都不重要】來證明自己理由的分量或是迴避對方的質疑?)
- 作者就「法官對黑人判刑引出的膚色問題」和「色情引起暴力」等例子引出模式這個概念(其實作者在上一章提出)黑人是否就是白人給他們貼的標籤而促使了這一模式的形成呢?(我們對公知、五毛、美分的叫法有什麼思考嗎?)是我們創造了維持這些行為模式的觀念和條件,我們也有改變這種模式的力量我們從直覺上就可以覺察出「色情導致性暴力」和「色情與性暴力無關」都是錯誤的,色情的確與男人對女人實施的性暴力有關,但是有聯繫並不代表就是因果,只能說色情幫助創造了促使性暴力成為可能的條件。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廢除色情(掃黃禁黃)並不會結束性暴力(因為禁黃並沒有其他使得性暴力成為可能的條件)(可以結合最近發生的【東莞掃黃】來思考哦)。所以我們說「引起」這個詞時是否真的是說出了「因果關係」呢?(或是你只是想表達關聯性但是別人可能就聽成了因果關係呢?(反過來想創業、勵志類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
- 作者就一個故事兩個都看起來都很真實的結局來舉例展示了人們如何陷入偶然性的漩渦
- 結尾作者就機會、自由、限制、運氣做出了論述,並提出了3個引人深思的例子,三思而行。
- 參考書目:。。。。-----------------------------------------
說到同類書籍的閱讀,舉我之前看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三本短篇小說為例
《家庭女教師》、《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掩蓋不住的秘密》其心理描寫在這就不說了,主要從我個人說說作者切入心理描寫的時機的不同
- 《家庭女教師》開篇即從兩姐妹心理直接切入描寫,而且全篇都是孩子的視角
-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除開開頭和結尾處R先生的小部分直敘,全篇都是陌生的女人的心理獨白(通過信件方式從第三人稱切換到第一人稱的做法)
- 《掩蓋不住的秘密》前半部分是男爵的心理活動生動的描寫,引人入勝。後半部分卻全是小男孩埃嘉德的描寫。但是中間轉換一點都不突兀。作者巧妙的通過劇情的衝突與變化在男爵與小男孩之間做了平滑的過度,在營造了故事懸念性同時又發人深省。
《家庭女教師》就是一塊秘制的牛排,並無麵包來偽裝成漢堡的意思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似漢堡,卻要下一口,全是牛肉,有味。《掩蓋不住的秘密》,確實巨無霸,中間牛排、芝士、蔬菜均表面錯亂但實則有序地呈現在你面前,前一口和後一口的味道還不一樣。------------------------------------------------------------------------------------------------------------------------在我重寫這些內容時,秉著理解的基礎上來評價,而那些提綱、框架卻在理解、表達的時候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試想主持人為什麼要拿著小卡片啊,那都是提綱啊,)要知道,這些都是為了表達,不要偷懶說我記憶力好可以逃過提綱哦,再過些日子來看呢?能表達清楚了,那就是你的了看過一本書之後,衝到知乎上把相關問題會答的全都答了。
並堅持不懈。
於是我在性生活欄目下答案日漸增長……就是沒人點贊。我能稍稍離題回答嘛。。。不是筆記或者閱讀方式。而是付諸實際。我以前看書,看到特別不喜歡或者理解有困難、記憶不深刻的類型就會如此做。就找個相關網站,看看他們在爭論什麼觀點,然後找相關的書籍看,隨便加入一邊,開始吵。。。比如你不特愛看經濟學,又覺得經濟學重要。你就找個經濟學偏左或者偏右的論壇,看各種書、各種論文,拿乾貨跟他們強辯。輸了丟人大不了註冊的賬號不要了。。。
這當然是比較損的。現在有比較與人向善的方法。你可以看什麼類型書,找個知乎的相關問題,挑著回答。這就涉及到了深度閱讀,自己有了方向很容易領悟。另外教別人是自己最好的學習,可以很系統的理清自己的思路。當然你最好找齊乾貨、自己領悟了再教。別自己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不能令人昭昭。
很長時間裡,我對一些有用的書也只是看看而已,一遍遍地看。
但我發現這樣的話,看一萬遍也提取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比如初中時買的《傑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書內容很好也很有趣,但是書翻舊了也只是書。後來想通了,把書里的內容變成現實中的實踐才是王道。
如果你家裡有一本菜譜,
最好的利用方式便是把裡面的菜譜都學會,把菜譜里的內容變成現實的一道道菜。我現在的筆記法比較實用,就是理論轉任務法。
比方來說前段時間就這樣做完了德魯克代表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筆記。當我看到總經理簡化應酬那則故事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的就是:
1.把書櫃里的書按需要程度重新排列一下。2.在QQ上建立一個分組,放那些經常會聯繫到的人。.....當我看到如何診斷自己的時間這一節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的就是:
1.連續一個月統計自己的時間所用,每周五總結一下。接下來,就是有意識地每天完成若干個小項目,使這些理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來。
我的經驗是,做轉任務筆記時沒有必要寫太多的項目,因為把一兩個項目完成好後,頭腦里會有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就會接著去產生類似的想法,再加以實踐的。我有多年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現在已經記了九本。
#########################################
¥我說的讀書筆記不是讀後感,就是讀到共鳴之處,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要抄寫下來的句子。 第一本筆記是從高中開始的,在物理課上讀到一篇寫如何享受孤獨時光的文章,覺得句句都說到了心坎,文章簡直美翻了,反覆讀了好幾遍。放了學,直奔學校附近的精品店,買了個一側帶小鐵環的筆記本,又回到教室開始抄寫。抄完還是感覺意猶未盡,我學過幾個暑假的畫畫,開始給文章的標題作裝飾,還在文末付了自創的鬼臉插畫以表當時雞凍的心情。就這樣,一本一本寫寫畫畫到現在。¥再說說我寫讀書筆記的進化史。
開始寫第二本時,第六感站出來告訴我還會有第二二本,第二二二本。我深感留下高質量墨寶的重要性。每一本的扉頁開始自己設計封面,並且要求自己每本都要看到創意。抄寫句子的時候字跡會隨當時讀書心情,或潦草或工整或卡哇伊,並且會標註抄寫的時間,感覺這些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抄寫本,再次翻看,呈現的不只有內容,還有我成長的圈圈年輪。會看到自己何年何月是對什麼樣的文字有感,會看到自己讀書的路徑在何時向何處偏移。現在手頭的筆記更加細分了,會把生活中讀到書的和工作中讀到的書分開記,生活中的筆記本樣子懷舊,牛皮紙頁,工作上的筆記本方方正正嚴謹不苟。¥上面說的是形式方面的,現在回答怎麼轉化為內在的東西。每當被催稿或者寫東西時,腦子裡會初步理好框架,然后豐滿文章血肉。豐滿血肉的時候,我的這些筆記不止一次的幫到我。我並不是要從裡面挑選句子抄襲,而是翻看的時候,那些字跡那些語句那些記錄時的體悟會激活很多邊邊角角休眠懶惰的腦神經,筆下的文字就會像從拆遷土牆裡發出的枝芽最後開滿整牆的花。我覺得這,就是讀書內化的過程。我會長期更。
我覺得有兩條,
總結,無論看多少,用自己的話轉述,然後歸納,然後總結
反覆看就是記憶的一個好的手段
只說,怎麼記住書中的內容。
首先,如果想記住書中的什麼東西,我覺得必須要帶著思考去讀才是有可能的。
因此,個人認為,最好是能從書中找出一個題目,自己去以手中的書為依據,去寫一篇文章來論述那個題目。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就在去年的時候,我們官職史的老師布置作業,讓我們去挑選任意朝代的任何一個官員,然後把他的履歷分毫不差地整理出來,最後在每次升轉降遷上,都註明理由和自己的理解。我當時選的是張廷玉,主要參考的也是張廷玉自己寫的《張廷玉年譜》。基本在讀的時候,因為始終有一個題目懸在那裡,所以對書中,張廷玉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對話都格外注意,每一道聖旨也都詳細比對口吻上的區別。這樣讀下來之後,雖然你不一定會很全面地了解這本書,但至少你是會有很大收穫的,並且在每次提到類似的題目,類似的書時,你都能發表一些很切實的觀點出來。我想這也應該算是一種自我的提升了吧。最後,我那篇作業做得很漂亮,我做得時候也很開心。甚至,我覺得有時,帶著一些可能是功利性的目的去讀書時,比單純地沉浸在書本里,是會有更多的快樂的。以上。推薦我的長文,理解的框架,剖析了這個問題。不客氣地說上面的回答裡面的要點我的框架都涵蓋了。由於文章是連載,還沒有合輯,所以先佔坑。想預覽的去我的公眾號回復從037以後的數字看連載
當我也在為如何讀書而困惑時,朋友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又看到亞馬遜網站上關於此書的一篇評論(Amazon上這樣認真負責的評論真的很多,為這種態度點個贊!),轉載過來,分享給大家。如有侵權,我會及時刪除。原文如下:
本書售價38元人民幣,對我的價值卻遠遠超過這個紙麵價值。他不僅僅告訴我如何去科學的閱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避免了去花很多時間閱讀那些對我無用的書,提高了我的生命效率。
我從中學到的一些道理:
慎讀書
在開始讀一本書之前,你應該先決定自己讀什麼樣的書,你的讀書目的又是什麼,謹慎的挑選你所要仔細閱讀的每一本書。
讀書不同於電影、戲劇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書無論他的質量如何,在你仔細讀過之後,其中的思想會或多或少的影響你的世界觀,從而對你未來接受新的知識形成一定的障礙。我認為這才是你讀「壞書」(或者說不適合你的書)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眾所認為的你花在閱讀這本書上的時間和購買本書花的金錢。
挑選標準和方式:
你應該去當地最大的書店或者圖書館,用本書中提到的「檢視閱讀」方法來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閱讀的書。隨著網路化生活的普及,豆瓣這樣的書評網站也可以幫忙你挑選出適合你的書;朋友的推薦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經過你的檢驗標準;你應該用千萬分的小心來提防那些所謂的暢銷書,這些往往是不適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論膚淺的書。閱讀你所感興趣領域中的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常銷書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名著是另外一個需要你提防的陷阱,雖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銷書,但是大部分人閱讀名著的促使動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們從小被教育要閱讀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適合讀這本書;另外,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歷史價值,而無實用價值,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精讀書
在讀完本書後,以後我的讀書計劃應該是:
一本書應該至少讀2-3遍。第一次用很快的、不間斷的速度讀完,在我認為重要的文欄位落下面劃線;然後馬上用比較慢的速度再重讀一遍,在我認為重要的章節反覆細讀,中間要做讀書筆記,可以嘗試去提出幾個問題,可以不時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資料來檢驗本書的理論,最後要判斷這本書對我到底有多大用處,是否值得重讀;如果本書值得讀第三遍,那麼1-2個月後,我會先對照著讀書筆記,用一段時間來回憶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那時候還能夠記起來的東西才是我真正學會的。然後再速讀一遍本書,看看我還有什麼地方是遺漏的。
如此一來,我大概就可以回答《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對一個主動閱讀者提出的幾個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反覆讀好書並學以致用
什麼是真正的好書,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定義。本書在第二十一章-閱讀與心智的成長給出了一個粗略的定義:「好書是可以與你的心智一直成長的書。你最初閱讀好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這樣的書很少,不會多於100本,就算你放寬一點標準,這樣的書也不會多於500本。
對於此類好書,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反覆閱讀,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將從中學到並認同的東西主動地嘗試著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才是讀書的終極目的。知行合一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知道不去做,等於不知道。
本書的一些缺陷
和大多數西方書籍一樣,這本書雖然整體架構很不錯,但是行文啰嗦(讓我想起《長尾理論》)。大部分精華其實用2頁紙就可以說完,並且80%以上的精華集中在第一篇中,後面幾篇只是基於第一篇理論的展開。舉的例子由於文化差異,所以並不能很好的為東方讀者所吸收。我小時候一直不知道怎麼做讀書筆記。一路過程是這樣演變的:
1.抄句子。小學階段都是這樣,裡面覺得特別喜歡的,就抄下來。偶爾用到作文上,會給很高分 = =b2.感到抄一句完全不能表達對書中一些寫法和觀點的贊同。於是不抄了,改畫線條,或者在段落旁邊做星星三角之類的標記。喜歡的書會反覆再看那些標記。3.後來看得小說之類的多一些。也不畫線條做標記。而是一邊讀一邊拿鉛筆在空白處寫看到那個地方產生的一些問題想法。有些疑問在繼續閱讀的情況下解決了。那些沒有解決的,合上書也會繼續想想。另外,.用電腦或者影碟機在家看電影的時候,也習慣拿著筆,有時候寫下一些電影中的對白語句,對深入看電影也有好處。感覺跟讀書筆記是一個意思吧。我比較懶,讀後感這樣的東西很少寫。想得,考慮的都比較零碎。不能成為一個陳述的體系。這點很弱。但是知識類書籍,看完還是大致畫個圖記錄下知識結構和關係比較好,能立即看出哪裡沒有看明白。不是自己寫的,但覺得很受用。
--------------------------------------------------------------------------------------------------------------------------
黃宗智: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作者:黃宗智1、閱讀方法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 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 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煉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彆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 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煉。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 的記憶是比較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因此,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 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的摘抄,而是積極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 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 得回去重看。2、理論學習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 對話、決定取捨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 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而不是答案。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課題有直接聯繫,一般用途不大。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 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會有太大幫助。 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間,作為入門方法,鍛煉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年 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的鍛煉,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3、寫讀書報告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 級論點,同時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 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這樣的看書寫筆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煉,也是養成自己的思 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 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範圍之內。這樣長年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4、研究寫作我這裡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 碼可以在那個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 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同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 重要的理論問題。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 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這裡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 和法律史。但清楚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 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革。最後,怎樣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 進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覺 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 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 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 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作為處於兩種文化衝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 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 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 意識的探討,來回反覆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忘記做什麼用,後來發現確真的有了用!
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是要去做讀書筆記。更不能因為別人說讀書筆記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可以將書上的東西轉化成內在的東西,所以我也要學著做讀書筆記。我認為真的讀書筆記應該是讀書的時候,通過自己的思考,突然想記下來什麼而記下來的。比如可以是簡單到的只是一個標記,或者疑問,也可以是自己的一個備註怕之後翻回來的時候忘記。說白了,讀書我覺得應該有自己思考的一個過程,而不能是過眼煙雲。最後,我想說那些熱衷於讀書的人,無非是把看書看成一種樂趣。帶著其他目的去看書,反而失去了看書的樂趣。當然,也要看你看的是什麼書。
一年多的時間裡,每天堅持讀書,大概一周一本的樣子,總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1,到目前為止,還是認為,一本書,你能從中收穫到1-2個點,而且能為己所用,就很不容易,想將書中內容如數家珍一般,很難。針對這一兩個點,寫一下自己的感想,比如,上周在讀的《理性樂觀派》,其實書中的點很多,我也記錄了兩三條,但是最好寫出來的時候就是只用了一條「我們每天看到的頭條新聞都被悲觀信息佔據」,從這個點展開論述;至於其他的點,可以用幾句簡單的話概述一下;(插播之前寫的有哪些十分驚艷的書值得推薦? - 壹修的回答)2,卡片記憶。這種方式是第一種方式的延伸,具體做法是:可以自制卡片,把你獲取到的觀點寫在卡片上(時間,頁數,書名),放進自己的「意見箱」,當看的書多了,針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作者會從不同的面進行論述,這樣你對某一觀點就會有自己的全方位的看法。就好比這個觀點是一個六面體,你從不同作者哪裡看到的是不同的面,當你集齊所有面,你對這個觀點就有了體系化的認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記數據,記案例,不記廢話大道理
讀書寫讀書筆記只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我覺得真正好的辦法是不斷地尋找機會去使用你的知識。讀書筆記記了一籮筐,卻什麼都不會用,這樣的書讀了有什麼用?只有不斷去使用你從書中得到的所學所得才是真正內化,使用那些知識像呼吸一般自然。死記硬背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打個比方,看紅樓夢的時候。小時後一直看得暈暈乎乎,後來長大了學會一邊寫一遍看,看前幾章的時候,一邊看一遍把榮國府和寧國府的家譜畫出來,把十二釵標出來,把她們對應的結局寫出來。到後面,把他們每個人居住的地方的名字也標註出來。然後再去網上查正確的版本,對照錯的地方改過來。現在對於紅樓就心中很有數了。
試著在雜誌上投稿並在你所寫的稿件當中引用你曾經讀過的書中的內容。這樣如果你對某個地方有印象,但是不是完全想起來的話,可以去查一下,之後那個印象就會特別清晰的存在腦海里。
推薦題主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以前看書也經常備一本子在手邊,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記下來,要是有什麼疑問也記下來,但是究竟怎麼系統的做筆記真的沒怎麼研究過倒是看完書,就會抓住一群人討論下,看看別人是什麼想法,特別是跟自己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人絕對見解會特別不一樣,有時簡直是另一個世界的想法所以筆記我覺得大概記得隨心就行,不要介意自己看了書吸收了多少,是不是有什麼想法變化,這樣看書會變得負擔,重要是要跟人的交流,因為書本來就是人寫的嘛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讀書?
※你認為有哪些優秀的期刊雜誌值得推薦?
※什麼是正經書?
※現在有哪些值得看的書(20~30歲之間的書)?
※知乎書架上已購買的書如何在PC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