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有很多屹立千年的,就算居民建築也很耐久,為什麼現代建築大多都是50或100年的設計年限?
01-05
謝邀,關於古建築屹立千年的問題,在這個話題里已經有了類似討論,為什麼盧溝橋趙周橋這些古橋歷經滄桑依然完好,而現在修的橋卻總是不堪一擊?
自然選擇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你見到的屹立千年的古建築(應該是古建築遺址吧,現在真的有還能使用的千年古建築?)都是自然選擇後的,最優結果,已經毀壞的佔99.9999%。
第二個問題,所謂設計使用年限和壽命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設計使用年限到了,房子就會垮掉。與設計使用年限相對應的,有設計基準期的概念。
在這個問題中也有討論我國住宅建築是按使用壽命 50 年來驗收,這一標準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有這麼一個概念呢,現代建築是有成本的概念了,不像過去修皇宮,可以傾全國之力來修一個紫禁城。話說,紫禁城如果不年年修繕,估計也掛的差不多了,這才多少年呀,不到千年呢。
另外,如果不計成本,是不是就可以修千年不倒的房子呢?
我認為,這隻能碰運氣了。
我們在確定設計荷載的時候,要利用設計基準期的概念,在設計基準期內,這個設計荷載能夠有多大的保證率,突破這個設計荷載的失效概率,在某個範圍內。
顯然,設計基準期越長,這個設計荷載越大。這個取值不是拍腦袋取的,在這個討論中極限狀態法比許用應力法優越在什麼地方?極限狀態法是怎麼考慮材料的不均勻性的?可以看到相應的方法。
這個取值是基於統計,我們可以利用統計結果,推測未來50年的情況,如果你說你能推測1000年後的情況,那你肯定是神仙了。
何況50年後的情況,都未必能推測准呢。例如橋樑荷載,80年代修橋的時候,那裡想得到現在的交通量能增長得這麼快。
最後別忘了,在天朝,有個說法叫做拆遷,房子都不是垮的,房子是被拆掉的。在那些屹立千年的建筑後面,有更多的建築已經塵歸塵了,我們這些人自然也看不到了
問題的核心在於設計年限是怎麼確定的。先列個提綱,回頭補充,馬上要上班了。1:政策的出處及背景2:設計年限確定的原則和當時的材料性能
3:現在主要材料的性能指標
4:其他原因古建築能屹立千年的鳳毛麟角,許多所謂的古建築都是後代修修補補支持到現代的。另外設計年限一百年不代表這個建築一百年後就不能用了或者就倒了。說到民居,我家蓋的二層小樓支撐個200年不倒也是可能的,畢竟也就2層。我想樓主問的意思估計是一部分古建是不是比現代建築更結實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要考慮到經濟性,看看你周邊我覺得大部分都是沒用壞就拆掉又新建的建築吧這些拆掉的大部分不是危房,而且建造時間大部分不超過50年吧
使用年限----只是個預警時間,就是說到了這個時間,你要重新評估建築的耐久度。並不是說到了這個年限它就會自行崩潰掉。以人民大會堂為例,它已經近60年了,還在使用,國家領導還在裡面開會。
趙州橋那屬於那種類型
推薦閱讀:
※建築設計想轉行到電影相關行業,請問適合什麼工種?
※如何評價珠海歌劇院的設計?
※2017 年建築行業有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
※有哪些世界級建築大師及其經典作品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