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名著大多是悲劇?

沒有進行過嚴密統計,但我看到的和了解的是這樣。


悲劇不一定從頭悲到尾,但喜劇往往要從頭喜到尾

這樣悲劇的感情波動可以比喜劇更大,往往更有感染力


因為悲劇美從來都心碎的讓人刻骨銘心,讀罷,目光所及之處,思維流轉之時,全是悲哀,全是殘缺,多麼遺憾啊,多麼心痛啊,每每想起此悲此景,扼腕嘆息,回味無窮。若是皆大歡喜的結局美好華麗,不過是留下欣慰的憧憬抑或圓滿的感動,遠不如悲劇那樣縈繞心頭的情緒,畢竟,人類對痛的體驗遠大於對喜樂的感知。


倘若題主所講的「悲劇」是以古希臘悲劇為代表的一種文學題材,那麼這個題目是不成立的。因為名著除此之外還有小說、散文、詩歌等題材。

但是,題主所講的「悲劇」是悲劇因素或悲劇性,那麼是的,大多數名著都是悲劇。此時的「悲劇」是作為一種審美範疇而出現的。

竊以為凡是名著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的作品,而情感之中最為深厚的「悲」和「喜」。但是「喜」的元素往往是作家難以表達的,純粹的「喜」會流於膚淺。於是,「悲」的表達成為了主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古代寫小說是下三流行當,竊以為幹這一行當的大多是失意之人,而能寫出名著的更是其中才華橫溢的人,心裡充斥著懷才不遇的憤懣,所以書里大都是以美好事物的毀滅來表達對這個時代的不滿和控訴,實則是以書中人物憂愁來澆自己心中塊壘。

謝邀。


大概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但誰說悲劇不美呢


求而不得才是最好的,最好的事物被自己得到了,人生以後還有什麼追求。大成若缺才符合客觀規律,名著多數都是悲劇,尤其是愛情更是如此,不要追求完美,讓她保持有一定的缺陷,給人無限的遐想,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去追索。


推薦閱讀:

你聽過或寫過哪些讓人溫暖的故事?
如何以「他是我唯一的朋友」開頭寫一個故事?
中國文學中,有沒有像陳冠中先生的《盛世中國2013》那樣優秀的」反烏托邦「的作品?
在長篇作品中,作者如何處理「吃書」等情況?

TAG:文學 | 名著 | 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