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中基於文脈進行設計的城市肌理分析、圖底關係分析等有什麼用?

現在國內本科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學習過程中,設計課會有圖底關係分析圖、城市肌理分析圖等要求。但多數學生生搬硬套,不理解其中的意義。請解釋這些分析圖的作用與意義。


前面 @ChristianY 寫得不錯,我說我一下簡要的理解

肌理是對真實城市的一種抽象,或者說,其實是從真實城市中抽取的,抽象的,二維的

——指標

指標本質也是一種數據。

一種能夠表達城市某方面特徵的數據。

以下是Bricoleurbanism 對紐約和柏林的肌理分析

萬物都是數,最近看了點《費馬大定理》和《數學之美》之類的書,突然又想起來當年對解析幾何的喜愛。數學真是非常強大的工具,能夠非常漂亮的解決那些看起來特別無關、特別難搞的現實問題。這就是抽象思維的力量。

肌理圖就是講城市抽象成簡單的形狀,然後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種操作,就是將本來抽象的東西,表達為形象的東西,也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參見 如何畫出高端大氣的建築設計方案分析圖?

其實,利用指標來理解和操作真實世界,一直是的基本方法。

比如自然數,發明了數字來表達和控制人口、牲畜、敵人的規模,這時極偉大的發明啊!原始人類是數不了大數字的哦

比如GDP,是用特殊演算法的數值,來表達和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總量

所有這些數字,因為只是抽取了真實世界的一部分,當然就有不全面的問題,比如使用數量這個指標,控制了個數,但不能控制每個物體的大小和品質。GDP這個指標,能夠反映經濟總量,就不能反映經濟行為的內耗和效率。

每個抽象的指標,都只能起一定的作用,這是必然的。沒有萬能的工具,任何數據指標都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設計指標工具的時候,就必須了解到這種指標工具的能力和不足,不能濫用,但也要充分發掘其功效。

抽象指標並不是只有數值一種。雖然萬物都可以拿數學描述。

顏色就是一種非數值指標。當我們用數字取代顏色的時候,反而很多情況下更不好用。比如我們把人種分為黑人白人黃人棕人,這就是直觀的抽象的非數值指標。

簡單的幾何形狀也是,我們會把人臉分為 瓜子臉,圓臉,方臉,長臉,這些,都是抽象形狀的指標。

------------------------------------------讓我們回到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以單色圖形描述城市裡所有建築物的一種二維幾何形狀指標。

抽取的是所有建築物的形狀信息,然後直觀的表達出來。

這種指標本身其實是比較難使用的,因為城市太大太複雜,

其實人不經過訓練,是看不出太多信息的。

1 指標解讀

肌理這種指標,最直接的應用大概如別的答案所說,

城市密度,看色塊稀疏還是密集

分辨城市的形態,這是根據多數色塊的平均大小來判定的,現代城市的特徵往往是色塊較大,古代城市較小

還可以根據色塊本身的形狀判定建築的功能性質

根據不同區塊的疏密和大小變化判斷城市功能區的變化

等等

而進一步的,實際上我們可以對城市肌理這種指標進行進一步加工,這樣會有更多的用途。

比如我貼的這兩張圖,是吧色塊按大小進行排序,然後就能夠更準確的分析城市建築體量的分布、比例、權重關係等等。

2 指標操作

反過來,利用肌理指標進行操作,比如規劃和設計新建築,也是類似的

比如根據平均大小的分布,發現某些區塊的建築物尺度不合適,然後加以改造,最後使其肌理符合城市環境。

又比如根據肌理圖,篩選其中的廣場空間,將其連貫為一個體系,使其距離和分布指標符合某些要求如每1000米有一個中型廣場,這樣需要補充一些廣場,進行規劃設計。

3 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指標其實是事物本身的一個特徵,是結果而不是原因,這個因果關係是不可靠的,必須根據邏輯性進行驗證。

有時候指標不好並不代表事物本身不好,肌理圖好看合理並不代表城市真的好,反之亦然。

根據指標進行操作,有如片面追求gdp,

在邏輯關係不明的情況下,用肌理圖反推規劃設計,這也是危險的。

---------------------------------------

只有切實可靠的理解肌理圖背後的邏輯,我們才能有效的利用肌理圖解讀和規劃真實的城市。

理解了肌理圖是一種人為抽取的指標工具,仔細發掘和深入思考,你會發現這還是很好的一種設計工具的。

另外也有人非常迷戀工具和指標本身,比如特別關注三圍身高,特別喜歡背影,做設計過度關注圖底關係忽視實際效果,這些都不是很好的,還是要正確理性對待指標工具。


瞄這個問題好久……一直沒什麼人回答……又怯於自己沒啥實踐經驗,不好意思瞎說話。(其實就是沒啥能耐,還老想尋求存在感……)

剛參加完城市設計理論考試,終於對肌理有了一點理解~(不要鄙視我!搞得你們上學的時候沒有這樣過一樣……),所以準備來就我理解的答一答,有不對的地方還希望不吝賜教!(深鞠一躬!……)

(註:本人建築系學生,一下內容是否城規也適用不是很清楚。如果城規的童鞋覺得我講的不符合城規,請摺疊我……不想看人啰嗦的也請摺疊我……)

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呀問 什麼是城市肌理?

我最親愛的胡大大的解釋是中觀尺度和解析度下具有一定內在連續性的城市形態和區域。

這裡的關鍵詞 內在連續性

也就是說城市肌理其實是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或者更通俗的講是具有某種特徵的,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肌理,也具有不同的特徵

例如:中世紀老城區肌理

伯爾尼老城

格網式街區肌理

巴塞羅那

巴洛克街區城市肌理

巴黎

高層高密度街區肌理

紐約曼哈頓

中國歷史城區肌理

平遙

還有等等其他種類的肌理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城市肌理的產生是自然、經濟、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你設計出來的東西,是違背你所在的城市肌理的,那麼大部分情況講是不合適的。

也許說到這你還是不知道肌理圖到底有什麼作用,我怎麼能看出來我的合適不合適。

那麼我們就需要問第二個問題,從城市肌理圖我們能看出來什麼?

1.路網

城市肌理的成因就是路網體系。

從以上圖中不難發現,很多路網有著明顯特徵,例如巴塞羅那的網格型路網,巴黎是在老城區的路網基礎上疊加了巴洛克式路網,老城不規則模式如伯爾尼、分配模式如洛杉磯等等。

建築設計有時候不止是設計一個單體,往往要設計一個區域,乃至城市設計。如果你設計的區域的路網和城市路網不夠統一,或者說沒有良好的銜接,那麼一眼就可以從肌理圖上看出來。

此外路網還影響著城市物質空間形態

你的街道斷面尺度是不是合適啊,古建築群里你是不是放了條城市主幹道啊,(好吧……這也不太可能)

反正,答辯老師盯著你的肌理圖一眼就發現了!

2.功能

城市肌理可以良好的反映地塊的功能~

下面來看圖識功能吧~

多層住宅

高層點式住宅

恩 我相信學過建築的都應該能認出來,這是因為不同的功能也有其不同的肌理

公建不受南北約束體量與地塊相關,基本將地塊佔滿

多層住宅 呈現南北向橫條 日照間距決定了它的肌理

高層住宅如圖

所以答辯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來你周邊地塊什麼功能,大概排布怎樣,壓根不需要你文字註明,你要是功能或者流線和周圍建築衝突就要在肌理上暴露出來咯~~

此外肌理圖上還能看出你的建築體量,如果你在周邊全是小體量的環境里做個大黑坨恐怕不太合適吧……

還能看出公共空間的分布,哪裡是院落,哪裡是廣場,一目了然

能看出自然景觀系統,有色的肌理(其實色彩也是城市形態的表述之一)可以明確指出哪裡是河渠、哪裡是綠地,你的綠化夠不夠也一目了然

綜上面一大篇所述,城市肌理分析圖基本能讓看你的方案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你的方案和周邊環境的關係,甚至你方案自身的關係。

所以為了不讓答辯老師抓到把柄,還是在做方案的時候就是不是地判斷一下自己的設計肌理和周邊環境肌理、城市肌理是不是和諧吧~~

最後引述我大沃沃姐經常教育我們的一句話(大意),做設計要跳出設計的層級來考慮這個設計,如果你做個單體建築,你就放眼整個BLOCK,如果你做個BLOCK,你就放眼整個CITY。好的建築師做個單體建築都會放眼整個CITY。

吐血奉上,輕拍。


題主這個問題有點大,不是非常好回答。我想先講講為什麼國內學生會有相關方面的困惑(覺得文脈和相關分析圖沒有用)。本人知識和邏輯有限,有錯誤請各位指點。

首先是作為建築學生之前,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沒有系統的哲學教育(馬克思其實蠻早的,主要是指馬克思之後哲學的進展),有的是非常理想的唯物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僅體現在我自己的哲學觀上,而且體現在世界觀上。具體來說,做一個設計,不管做什麼,我們都一定要找一個非常理性的理由。有些設計明明只是為了好看,比如立面上的某種效果,一定要套上我用了百葉做遮陽等等。這種觀念對後期的思想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自己接觸文脈的前幾年,都是類似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客觀的理由么?

然後是中國整個建築發展和建築教育的問題,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初,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建築一下子受到了好多種流派的影響,像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現象學,還有現代主義之前的種種流派一下子都湧進來了。我們沒有很好的理清之間的關係,就全盤吸收接受,這個對學生整個建築觀來說是致命的。就我自己來說,經常上設計理論課,前一節課還在講現代主義4位大師,講他們的東西理論是形式體現功能的,現代主義5點等等,忽然又扯到文脈了,講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周邊的環境。後者是後現代主義的東西好么,現代主義的大師才不管周邊建築怎麼樣呢!他們就是要不同啊。文脈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好么。當時完全不知道類似的問題,做設計的時候其實是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思想混在一起的,有時候還有解構主義的思想什麼的……總之就是理論的界線和關係的不清晰,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清晰,導致了我們對理論的誤解和誤用。

這2點綜合起來,產生了2個可能對文脈的誤解的地方。1用絕對理性的觀點來看待文脈;2 把文脈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的觀點統和在一起看。 本身後現代主義的產生有一部分是為了批判現代主義(這句話可能講的太絕對),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現代主義太過於理性,過於強調幾何構成,象徵和功能主義,和周圍建築格格不入。文脈的提出部分是為了批判現代主義的這些方面,如果再用理性的功能主義的眼光去看待文脈,自然會很奇怪,覺得沒什麼用。

----------------------------------------------------------------------------------------------

我覺得我還是在以國內教育下文脈的觀念在解答本題,所以先答到這裡,文脈和語境2種翻譯其實在英文里都是一個詞,等我這幾天好好研究下文脈這個詞再繼續寫。

----------------------------------------------------------------------------------------------

未完待續……


最近一個項目中,一位「門外漢」合作者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當時還著實讓我沉思了很久。

首先,圖底關係圖是一種量化數據的圖像化表達,它對於不懂規範沒有「量的形象思維」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比文字和數字形式的數據更友好更直觀。

其次,圖底關係反映了城市空間形態最基本的結構要素。它有三層結構:實體、空間和邊界。這是你接下來做所有分析的三個基礎要素。幾乎你所有的分析都可以疊在這三層結構上展開,頂多再額外增加一種軟實體-水和綠化。。

最後,圖底關係很明確地揭示了空間之間的一些基本邏輯關係,這也正是資深從業者可以從你的圖底關係中讀出你的設計思路是否明晰的原因。空間的連續性、序列性、敘事性、功能性、關聯度、私密和公共性、象徵性等等都可以在圖底關係上直觀地體現出來。


用一些不明覺厲的圖說服外行人


在建築設計中,分析圖是為了,在除設計者以外的其他人觀賞、學習、理解該建築或規劃設計時,能夠清楚的知道設計師的出發點、概念、觀點、立場,也就是設計者是如何設計,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一位合格的設計者在設計建築或者規劃的時候,常常都會從城市肌理等大角度去考慮自己的設計,所謂圖底關係和城市肌理若能深入發展,都會對設計起到很大的推動力,也能使建築具有地域性、理性和特性,這樣設計出來的建築就需要配上對圖底對肌理的分析。但是學生階段,這方面的考慮很欠缺,設計基本都是脫離大關係的,甚至只是片面追求絢麗和美觀,在這樣的情況下所做的圖底、肌理分析是多餘的,所以也是無意義的,顯得生搬硬套。要解決這個現象,就得讓學生從設計之處就知道城市圖底關係暨城市肌理的重要性,只有一開始眼光就放得遠,這些圖才會有意義。


作用:把地質信息轉化成城市信息再抽象成規劃信息。

意義:分析block/city的現在和過去。因此在設計未來時,可以捕捉到更多迷人的細節,並從中得到快樂。


瀉藥。

1,我是建築師,一哥們是規劃局的領導,有一次酒後談論起專業來,他口吻如下:你的東西(建築)在我眼裡就是一個點,我的東西(規劃)在你眼裡是一個面,後來他覺得貌似失言,補充了一句:至少是一條線吧。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們在三維世界裡看到的東西都是立體,那麼假象一下我們在二維世界裡看到的東西,或許就是一個一個面,那麼我們在一維世界裡,看到的東西或許就是長短不一的線段。

各位可以設身處地的假象一下。

那麼,所謂的urban context analysis---城市文脈分析等各種分析,是通過點,線,面來分別進行解讀。不管是否有專業基礎的讀者都可以從簡單的點讀到相對複合的線段,然後是比較複雜的面,最後才是三維成象。符合階段性的由簡入難的認知邏輯。

試想,如果沒有簡單的引導,上來就來一高科技,誰看誰也麻。

2,上帝視角。

除了看股溝earth或者開直升飛機,很少有人能一窺城市全貌。就算看到城市的鳥瞰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理解的事兒:因為有大量的被遠距離攝像無法被清楚描寫的建築空間看起來就好像一張畫上密密匝匝的黑點一樣,如蟻穴般。

但是城市建設是經過嚴謹的論證和科學的實踐所有的產物,那麼通過各項的聯繫與分析,則可以讓非專業出身的讀者快速在非習慣性視角與嘈雜斑駁中找到所看區域的城市特點繼而理解它的特性。

簡而言之,城市是字,城市分析是字母。簡(hu)單(shuo)易(ba)懂(dao)

3,裝逼

以前在包豪斯讀書的時候,我與我們年級的大拿孫桑杜桑打成了一個默契:圖畫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畫的裝逼。

什麼是裝逼呢?那就是大留白,大圖案,簡明扼要,若有所思,看球不懂,肅然起敬。

在混亂的城市肌理中附加一個新的圖層概念,亦或是在複雜的城市關係中找到了相同了聯繫方式,那麼就是快人一眼。再舉重若輕的表達出來,讓人感覺仙風道骨,羚羊掛角。

很多人都尊重眼光獨到,博聞強記的人,其實就是尊重知識。

且此類分析不算強行裝逼,失敗幾率很小。

共三點,最後一點是我胡說八道,且勿認真。

以上。


你看羅西怎麼用的?主要是描述並認識既有城市的物質性,其他知友說的實體啊,空間啊,以及背後的文化什麼的,當然這個不一定能達到。然後讓你的設計融入,拼貼入這個context,讓城市改良性發展,team10,而不是革命性發展。


總得來說,文脈中的肌理和圖底分析,就是讓人看到你的設計的

各種(建築,街道,廣場)尺度,

建築之間的關係,

組團之間的關係,

流線的組織方式,

是否跟周邊有呼應傳承或者是衝突唄...


城市肌理在於明確環境的形成邏輯(自上而下or自上而下),圖底關係在於確定設計與環境的契合度。這兩樣都是總平面圖的成因,好的設計在這兩點上都做的很好,國外事務所的彙報文件頁數再少也有這兩個圖。總圖大約是建築師最能把控的的設計內容了,任何體現總平面圖的設計思想的圖都很有意義。


建築設計是要放到環境中去考量的,無論是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還是獨樹一幟的自我存在,文脈或肌理就是設計表達的有形與無形的語境。只是當代中國,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都不在乎什麼得體與分寸,又能奢求哪個造房子時能像個文化人呢。文脈和肌理早就不在,這課不學也罷!


根據不同區塊的疏密和大小變化判斷城市功能區的變化

等等


是對於歷史的尊重,對場所精神的傳承。


不是非常好回答


推薦閱讀:

建築學是不是太小眾化,或者說固步自封了?
如何評價國家大劇院的設計?
工程造價專科,我該怎樣堅定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梁與柱子一定要直線形狀?有沒有整體是環形的梁搭建起來的構築物或建築?

TAG:城市 | 設計 | 城市規劃 | 建築 | 文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