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全能的人是?


前幾天剛在群里和李超 @李超字子越討論了這個話題。

定義全才:至少在三個領域佔領同時代前沿的人物,方為全才。

我首推蘇軾:詩詞文書畫,州府內政工程也不錯,另外還是個養生家和美食家。

李超再推王維:詩書畫樂,另參禪悟理,學庄信道。

我又搬出位與王維類似的,姜夔,詩詞文書樂,另自度曲多首。

不過這三位都只是在文藝領域全才的,後來李超祭出大殺器:朱載堉.

朱載堉,中國古代唯一一位文理(不是文武哦)達到極致的人物(張衡雖然詩賦經文也很好,但天文物理方面的發明貌似有點)。

朱載堉,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早年即從外舅祖何瑭學習天文、算術等學問,因不平其父獲罪被關,築室獨處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願意入宮。以下多搬自百科:

音律
:創建十二平均律,比歐洲人早了數十年,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 ,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有《樂律全書》四十卷。

樂器:其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弦准。

舞學:首創「舞學」,其天下太平」字舞譜,開現代團體操先河。

舞蹈:將把踩高蹺和抬花轎兩種民間表演藝術結合,設計出了踩著高蹺抬花轎的表演形式,另外還改進了管子和嗩吶。

數學:自製的八十一檔雙排大算盤,開平方、開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參數,詳盡程度超過我國古代的數學專著,計算結果精確程度達二十五位有效數字,有《嘉量算經》三卷。

計量學:朱載堉對累黍定尺、古代貨幣和度量衡的關係等都有極其細密的調查和實物實驗,特別是關於歷代度量衡制變遷的研究一直影響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計算方法和計算公式,還精確地測定了水銀密度。

天文曆法學:其求出了計算回歸年長度值的公式,朱載堉計算的1554年的長度值與今天計算的僅差17秒鐘,1581年差21秒鐘。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精確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北緯39°56′,東經116°20′)的人,有《萬年曆》一卷、《萬年曆備考》二卷、《歷學新說》二卷等。

文學:散曲集《醒世詞》存小令73首。

當然若要文武全才,則得祭出曹操、諸葛亮、王守仁、曾國藩這幾位了。


張衡(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 《算罔論》 ,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好地方額推了我特洛伊特例特二陽台樂而雅而鐵路有了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


國內首推王陽明,唯一一個被稱為真「三不朽」的人物(
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國外首推達芬奇,他的具體事例可以百度一下,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感覺這個問題有問題啊,全能還能有比較級和最高級么?

依我看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人是全能的,TA 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王陽明+1


怒答!

怎麼沒人說蘇軾!

詩詞歌賦, 這些就不多言了。

書法,宋四家之一。

繪畫,擅墨竹,士人畫。

工程,修水利,治西湖。

養生,作《問養生》、《續養生論》。

美食,大名鼎鼎的東坡肉啊!


黃帝,伏羲,周公。

古書上說的啥東西大概都離不開這仨,真是服。


鬼谷子+1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不太確切,全能本身的標準就很值得商榷。

戰爭年代和和平年代裡的「全能」雖然共享一個詞語,但指代的能力肯定有區別。

掃了一眼全是寫王守仁的,不過縱觀咱們歷朝歷代的,做到兩廣總督這個等級的人都有兩把刷子,文房兵帳都不太差,並不覺得王陽明有多麼驚艷。隨便舉個近點的,你看做過兩江總督的李鴻章,書法詩作什麼的就不提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搜搜。外交政務上,雖然代清政府簽了不少條約,如果詳讀史實你會知道他已經盡中國人之能事了,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軍事能力上,湘軍淮軍,海軍組建,想來也不差。在看一本關於萬博會(就是現在的世博)的記載的時候,看到一個李的小細節,寫他在萬博會上第一次見到電梯和高層建築,就問展覽方人員,這樣的建築如何防風。而當時這正是此類建築的主要問題,頓時就覺得李鴻章真是不簡單的人物。只是舉個例子,這樣的人物故事看多了,就不會覺得王守仁算是驚世絕倫的人物。

猜測題主初衷只是獵奇,想知道一些古時候讓人聽了覺得驚嘆,仔細一想簡直能超出靈長目這種生物範疇的能人故事,在這個前提下就不提什麼神話人物了。

就順手寫點冷門的吧。

第一個寫到的是明人徐渭,窮困出身,多試不中。浙江總督胡宗憲正缺文筆的時候,聽聞此人了得,便請到幕府。胡幕府內外威嚴非常,等級森嚴,只有徐渭可以麻衣黑巾,毫無顧忌與胡宗憲相談。徐文長傳里寫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談謔,了無忌憚。」後來胡宗憲得了兩隻白鹿,便打算獻給嘉靖帝博他歡心,又請徐渭寫了獻白鹿表,嘉靖帝十分歡喜,從此胡宗憲更器重徐渭了。

徐渭不光文采了得,軍略和膽識也十分過人。胡宗憲幕府本在浙江抗擊倭寇,他也常常上前線觀察戰事,寫下非常切實的建議。即便晚年胡府倒台後,仍有負責北方邊防的吳兌邀請他前往共事。文史記載上文長能謀善斷,軍事眼光十分獨到實用。百度百科上還寫著:晚年悉心培養出李如松這位名將,這個我也不太清楚,特別註明。

晚年因精神失常,殺妻入獄,性格越發乖戾。文長出獄後寫了四個雜劇,合稱四聲猿。多年之後,當世文學領袖袁宏道看過這部雜劇,以為是元人所作,記住了作者的名字,天池生。一天晚上,到朋友家的書樓里看書,隨意抽出一本詩集,「煙煤敗黑,微有字形」,看得激動不已,叫來朋友問這是誰寫的,答曰徐天池先生。他在夜裡誦讀的聲音甚至吵醒了友人家裡仆童。後來他專程去了紹興,去看徐渭的書屋,徐渭種下的青藤,開始不遺餘力地宣傳徐渭。

文長的畫用筆狂放,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極大,追隨者不計其數。清鄭板橋甚至刻有一印,自稱「青藤門下牛馬走」。就連齊白石在說起徐渭時,也說,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八大山人朱耷也是他的追隨者。晚年的徐渭稍稍有了名氣,卻痛恨權貴。他的畫權貴之家根本求之不得,平民百姓卻能用飯菜食蔬換到。

徐渭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很難為常人能接受,筆墨恣肆,滿紙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他自己認為「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又曾在《題自書一枝堂帖》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這段是ctrl+c的)

可以說,在明清兩代,詩文書畫戲對後世都有重大的,只此一人。(相較他這方面的造詣,他的軍事能力成就有點不值一提)晚年時,徐渭給自己作一個年譜,名為畸譜,他的生命就像他書屋裡早年栽下的青藤,畸,曲,肆意生長,豪放不羈。

這位才子死的時候頗為凄涼,死在自己的破屋裡,只有一條狗相伴,一床鋪蓋都沒有,身下是雜亂的野草。

再寫一個吧。

這個比徐渭還要冷門很多,王玄策。不少朋友知道他還是通過日本人田中芳樹的作品。

這個人物簡直是逆天了,一人滅一國,並非方寸之地的島國或是幾個城市規模的小國,而是咱們多年的老鄰居印度…放在現在即便說是YY小說般的情節都不為過。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作為使節出師印度,訪問印度國王西拉迪提亞。等長途跋涉到了印度的時候,西拉迪提亞王已經過世,整個瑪卡達國陷入了篡位的大臣阿爾裘那之手。王玄策率領的使節團一行人在混亂的印度也被捕入獄。隨後王玄策從牢獄裡脫困,可他並沒有就此返回大唐,而是由印度北上,來到尼泊爾,與尼泊爾的國王約定,借騎兵七千人重返印度。隨後以極小的損傷,擊殺三千餘人,追至溺斃萬餘人,俘虜萬餘人,就此戰勝了數萬人的印度軍隊。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軍隊中還有數千象騎兵的編製。田中芳樹在小說里寫著王玄策是以火牛陣大破印度軍隊,至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如今已不得而知。

田中芳樹這樣寫到王玄策的所為的時候,這樣寫到:如果十八、九世紀大英帝國的將軍的話,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獄一事要求賠償,加上其恢復和平的大功,要將其當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與此時的唐帝國相比,大概日後的大英帝國才是真正的「未開化國」吧。

王玄策在平定瑪卡達國的叛亂後,帶著俘虜阿爾裘那王回歸大唐,沒有在印度要求什麼,才贏得了「立下大功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這樣的評價。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前方,有大量的石刻。其中的蕃人石像里,就有王玄策帶回的俘虜,阿爾裘那。

由於王玄策官階低微,並沒有詳細記載他個人信息的史料,生歿年不詳。王玄策回國後,記錄自己的見聞和經歷,寫下《中天竺國行記》,已佚散,並沒有流傳下來。


王陽明!


怎麼沒人說 沈括

除了文學表現力,科學技術完爆東坡啊,還做過東坡的頂頭上司。

前面有人提辛棄疾,沒說顏真卿。似乎文天祥跟他倆屬性加成一樣。

張衡+1,王守仁+1。

趙佶同學表現也相當全面啊!


墨子,立說,成立墨家,先秦三大家之一。

立德,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非攻,崇尚正義,

立功,墨家的技術已經都被神話了,但是其學說涉獵之廣泛卻是歷史上罕有的


同推王陽明O(∩_∩)O~


徐渭,在下最崇拜的古人之一,詩書畫詞賦西區就不多說了,重要的是這個瘋狂的書生還會並發!!!做胡宗憲的參謀對抗倭寇,解決了汪直和徐海,最後流浪到遼東,在李成梁加教書,教的是後來去朝鮮抗擊倭寇的李如松兄弟幾個......


商鞅。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商鞅還是軍事家,商鞅變法後,前354年在元里大敗魏軍;前352年,商鞅率軍攻入魏國的河東;前351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投降。真正的文武全才!!!舍他其誰~~~


孔子。。。


王陽明+1


王陽明+1

徐渭也不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戲曲家。可惜命途多舛。


是諸葛亮,政治上締造蜀國;文化上《出師表》課本上有;科技上也算精通木工吧,諸葛連弩,木牛流馬;軍事上六出祁山,棒打孟獲……


得是張衡。從初中到現在,一直是我的偶像,想當年為了讀張衡傳,單獨買了一套後漢書。提到張衡,只想到候風地動儀,是不是太小看張衡了?

(後文為非原創,多半來自百度百科,有增刪,百度百科也基本來自張衡傳)

(一)簡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與司馬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畫家,正直偉大的官員。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二)成就

1、地動儀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

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洛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2、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蓂莢,是一種機械日曆,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曆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範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3、指南車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4、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

5、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云:「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6、曆法

張衡曾參加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次曆法大討論,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張衡時任尚書郎。這次大討論的起因是,有人從圖讖和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行用的較科學的東漢《四分曆》,提出應改用合於圖讖的《甲寅元歷》。又有人從漢武帝「攘夷擴境,享國久長」出發,認為應該倒退回去採用《太初曆》。張衡和另一位尚書郎周興對上述兩種意見提出了批駁和詰難,使這二宗錯誤意見的提出者或者無言以對,或者所答失誤,從而為阻止曆法倒退做出了貢獻。張衡、周興兩人在討論中還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它們和各種曆法的理論推算進行比較,提出了鑒定,認為《九道法》最精密,建議採用。的確,《九道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長度數值比《太初曆》和東漢《四分曆》都精密。

而且《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而當時其他的曆法都還只按月亮速度均勻來計算。所以,《九道法》所推算的合朔比當時的其他曆法更符合天文實際。只是如果按照《九道法》推算,將有可能出現連著3個月是30天的大月,或連著兩個29天的小月等的現象。而按千百年來人們所習慣的曆法安排,從來都是大、小月相連,最多過17個月左右有一次兩個大月相連,絕無3個大月相連,更無2個小月相連的現象。所以,《九道法》所帶來的3大月或2小月相連的現象對習慣守舊的人是難以接受的。這樣,張衡、周興建議採用《九道法》本是當時最合理、最進步的,但卻未能在這場大討論中獲得通過。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損失。月行不均勻性的被采入曆法又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劉洪的《乾象曆》中才第一次得以正式採用。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曆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7、文學

張衡是漢賦發展史具有巨大貢獻,在他作賦的生涯中,較全面地繼承了前代賦家的賦心與表現手法。大賦則遠紹司馬相如《子虛》,近取班固《兩都》而有《二京賦》;騷賦則上追屈原《離騷》、下蹤班固《幽通》作《思玄賦》;七體則步枚乘《七發》、傅毅《七激》作《七辯》;文賦則依東方朔的《答客難》、班固的《答賓戲》作《應間》。其他還有受揚雄《蜀都賦》啟發作《南都賦》;效傅毅《舞賦》而再作《舞賦》等。以上所舉,雖皆屬模擬,成就又有高下之分,但也都確實不同程度地顯現出了藝術上的創意。更突出的還在於張衡能融匯貫通,極富創造性地以《歸田賦》,實現了漢賦主體從鋪采摛文、閎衍巨侈、重體物而淹情志,向清新爽麗、短小精練、情境相生的轉變,而掀開了抒情小賦的創作時代,為述志賦注入巨大活力。張衡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對現實的否定與批評,他探討人生玄妙哲理,也探尋合於自己理想與性格的生活空間。張衡賦的代表作歷來公認為是《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

《文心雕龍》稱「自揚(揚雄)馬(司馬相如)張(張衡)蔡(蔡邕),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采併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又稱「張衡通贍,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而皆寶也。」張衡曾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他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他所著詩、賦、銘、七言及《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一作《玄圖》)等作品,共三十二篇。

《漢詩》輯錄有其詩歌九篇。《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全後漢文》卷52—55輯錄有其詩賦奏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今人張震澤注《張衡詩文集校注》。

8、史學

漢安帝永初(107年—113年)年間,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人在東觀撰集《漢記》,因而考定漢家禮儀,上疏請求讓張衡參加討論,適逢二人逝世,張衡平時嘆息,想完成這件事。等到他任侍中時,上疏請在東觀專門收檢遺文,全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記與典籍不合的十多件事。還認為王莽本傳,只應記載篡奪皇位而已,至於編年月,記災祥,應改稱為《元後本紀》。認為更始帝居位,人民沒有什麼異議。光武帝最初是更始帝的將領,後來才即位,應該把更始年號建在光武之前。上書數次,都沒被採納。後來的著述,多未詳見於典籍,時人感到遺憾。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此曾評價說:「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後,欲為立紀,謬亦甚矣。尋子弘雖偽,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於二後哉?」

9、思想

東漢讖緯之學風行於世,自東漢建國後,儒生爭學圖緯,更附以妖言。張衡認為圖緯虛妄,不是聖人之法。於是上疏認為「國讖虛妄,非聖人之法。」並認為「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國讖。一禁絕之。」

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稱張衡為「反讖緯的思想家。」

10、機械

張衡掌握高明的機械技術,據傳他當時還製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隻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關於木雕,《墨子· 魯問》就有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列子·湯問》和《韓非子·外儲說》都記載說,墨子本人也造過能飛的木鳶。這些木鵲或木鳶大概是一種鳥狀的風箏。不可能是其他裝有動力機的、如今日飛機之類的飛行器。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連續運行一日乃至三日之久的動力機。張衡的木雕,大概也是一種風箏。不過,北宋類書《太平御覽·工藝部九》引《文士傳》中一段記載說:「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里。」這裡說到「腹中施機」,而且「能飛數里」,因此,過去有的作者認為是一種飛機類的飛行器。但裝在飛行器上的動力機必須重量足夠輕而馬力足夠大,並且還要求飛行器本身具有一定的適宜起飛上升的形狀等等,這些條件在張衡時代沒有一條是能做得到的。所以,張衡的木雕即使真的「腹中施機」,那麼,這種機也不會是動力機,而是一種裝在風箏上用線控制飛行的操縱機構。

關於三個輪子可以自轉的機械,古來就有不同意見。南宋學者王應麟認為是一種記里鼓車。這種車利用一組齒輪系把大車轉動時車軸的運動傳遞到一個木人的手臂上,使它過一里路時敲一下鼓。這個設想看來不大符合「三輪可使自轉」的意思。敲鼓的動作一般是不當作轉動看的。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一種指南車。清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張衡傳》中引《宋書 ·禮志》:「指南車,其始周公作,張衡始復創造」(按:這是《宋書·禮志》的摘引,實非原文)。因此,指南車的形象更符合於「自轉」的用詞,因為不管下面輪子怎麼轉,車上的人只見到指南車木人的手指在自動地轉向南方。

總之,張衡在機械技術方面非常高明。《太平御覽· 工藝部九》引晉代葛洪《抱朴子》:「木聖:張衡、馬鈞是也。」高似孫的《緯略》也說「張衡、馬忠號『木聖』。」

11、數學

《後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此書遲到唐代已經失傳,以至唐代的章懷太子李賢懷疑張衡沒寫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靈憲》是網路天地而算之,故稱《靈憲算罔論》。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因此,張衡寫過一部數學著作是應該肯定的。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他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定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另外,如果按照錢寶琮對《靈憲》的校勘:「(日月)其徑當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廣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則當時π值等於730/232=3.1466,較10的開方有精密了。但錢寶琮所作的校勘似乎未必都符合張衡的原來數字。

12、繪畫

張衡認為畫家喜歡一些非現實的東西,因為可以藉此虛構和想像,他在漢順帝陽嘉年間一篇上疏中就說:「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

張衡的繪畫作品今不存,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又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三)評價

崔瑗: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於惟張君,資質懿豐,德茂材羨,高明顯融。焉所不學,亦何不師,盈科而逝,成章乃達。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包羅品類,稟授無形,酌焉不竭,沖而復盈。廩廩其庶,亹亹其幾,膺數命世,紹聖作師。苟華必實,令德惟恭,柔嘉伊則,孝友祗容。允出在茲,維帝念功,往才女諧,化洽民雍。愍天不弔,降此咎凶,哲人其萎,罔不時恫。紀於銘勒,永終譽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禰衡:南嶽有精,君誕其姿;清和有理,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綉辭,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呂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獨值漢。蒼蠅爭飛,鳳凰已散,元龜可羈,河龍可絆。石堅而朽,星華而滅,惟道興隆,悠永靡絕。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聲永流,旦光沒發。餘生雖後,身亦存游,士貴知已,君其勿憂。

夏侯湛:奕奕張生,秉德淑清。研深綜理,思俊才英。實掌天地,幽贊神明。冠曩興美,傾漢流聲。匪唯天象,亦垂人文。有炳其猶,有鑠其新。仰鑒遺籍,馳心哲人。殊世投好,百載交神。奉命南邦,行出爾塗。(闕一字)及隧首,輟駕前衢。徘徊崇碑,逍遙故墟。企仰網瞻,長懷焉如。昔在先賢,唯德作友。古而無死,願言攜手。世則茲泯,道乃(闕二字)。在珠詠隋,於璧稱和。戢寶無雕,人壽幾何?望兼京台,思逾俟河。

范曄《後漢書》: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范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損乎!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算,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 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鄭谷:張平子才高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勛,有不可一二數者。

郭沫若:張衡(79-139)東漢末葉傑出的文學家,他的兩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優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獨到成就。年四十時(公元117年)製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其後十五年,又製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王充的著作,有益於科學思想,張衡的發明,推進了科學知識。論衡與地動儀是東漢兩大創造,王充與張衡是東漢文化界的兩個偉人。

白壽彝: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了獨創性。

錢偉長:張衡創渾天學說,作渾天儀......其精巧為以前中外所未有。張衡不但對於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還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同時,他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死後崔瑗為之撰碑說他『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無疑地像張衡這樣人,在任何時代,統可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張衡創造了渾天學說,說明天象的運行原則。根據他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這便是現代『假天儀』的原始鼻祖。遠在機械工業發展前約二千年的祖國,竟能發明製作出這樣精巧的儀器,真是驚人而值得我們崇拜了。漢代學者蔡邕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願意終生偃卧在渾天儀里的感嘆,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賴家度:張衡在一生中,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毫不倦怠和自滿,精益求精的前進。不論在知識領域的那一方面,他的造詣都是廣博而精深的;文學藝術上有他的優秀作品,天文歷算上有他的綜合研究,機械製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而在學術思想上他曾堅持著反圖讖的鬥爭,在政治實踐上他也曾有積極而進步的活動;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他有如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的空前發明。這些豐富而珍貴的勞績,在我們祖國和全世界的科學史上都占著崇高的地位,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嚴濟慈: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恆星物理》:張衡『在人類文化早期發展的時期就有實驗科學上的偉大發現,實為不可思議的奇蹟。』


推薦閱讀:

中國長大,卻在日本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很多日本純音樂聽起來有中國風,讓你以為是中國音樂?
台灣人如何看待侯漢廷?
為什麼到最後一天俄羅斯才加入亞投行?
對於統御派(自干五)來說,「中國」 是怎樣一個概念?

TAG:中國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