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


不妨看看這裡的:老子筆記https://pan.baidu.com/s/1hsnbsv6

前言如下:

在現代絕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這顯然是個匪夷所思的故事。

2500多年前,中國正處在諸侯爭霸的東周時代。

當時,周朝天子早已權力旁落,天子不過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實權掌握在各諸侯國的王公貴族們手中,而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擴張實力、搶奪地盤。

時斷時續的戰爭已經持續兩百多年!

不過,在周天子餘威的庇護下,都城洛陽還維持著一份安寧和詳和;遠方雖不時傳來戰火的消息,這裡卻還能容下了幾張安靜的書桌。

其中,有一張書桌的主人姓李名耳,周朝國立圖書館館員。

李耳反感諸侯們你爭我奪、蠶食吞併的行為,同情在苦難中掙扎的百姓,他嚮往周朝初建的年代,那時候周天子一家獨大,分封給王公貴族們的諸侯國都很小、人口也少,諸侯們自然也不敢造次,諸侯各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這種小國寡民的狀態秩序井然,百姓們不用打仗,人人衣食無憂,生活自然純樸。

可現在卻是天下大亂,戰火連年,甚至連懷孕的母馬兒都被軍隊徵用上戰場,可憐的母馬甚至在戰場上生下小馬!

為什麼在諸侯們這樣貪婪、好戰?

為什麼人們不再淳樸,爾愚我詐你爭我奪玩弄小聰明?

為什麼人們一邊說著忠孝禮義,一邊卻把禮義廉恥拋在腦後?

圖書館員李耳的工作只是研究周王室數百年來收集的各種上古文獻,可李耳無法對外面的喧囂充耳不聞,他想為改變這亂世找到一條出路。

李耳想好好利用圖書館汗牛充棟的典藉文獻,學成之後,上可輔佐天子,中可教化王公貴族們,下可啟發民智……

他在文獻中也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有古代聖人們治國安邦的、有教人排兵布陣的、當然也少不了各種禮樂儀式、祭祀鬼神的……還有些內容則是普通人很難一見的,大抵是上古時代的聖人們、大祭祀們靜坐冥想、神靈出竅之類。

那時候沒有紙,這些文字要麼刻在青銅器上,要以刻在石頭上,也有些刻在竹木簡櫝上,普通人幾乎看不到,就連貴族們也不能輕易看到——李耳的家族也曾是貴族,不過已經破落。

知識就是力量!而在當時,這力量屬於天子、官員、貴族……普通人幾乎都難得見到文字。

李耳廢寢忘食的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學累了,他就嘗試著練習上古聖人們流傳下來的那些靜坐冥想之法:像嬰兒一樣讓呼吸輕柔下來,減少思慮,靜心守虛,順其自然……

剛開始幾年,他練習靜坐冥想只是想換換腦子——整天研讀古代文獻,腦子容易失眠多夢;練習靜坐之術之後,他漸漸可以輕鬆熟練的讓身心安靜下來,睡眠比以前好了,身體也更加健康了。

漸漸地,他在靜坐時彷彿進入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靈魂彷彿出竅神遊四方,出現種種幻象,但他總是保留著冷眼旁觀,不為所動。

又過了些年頭,他竟然「體驗」到了一種更奇怪的東西,這些東西超出了他原有的感官和語言,說是有形狀的吧,那些形狀又是不可描述的;說是某種東西吧,但又和平常所能看到摸到的東西完全不同,這那東西彷彿包容萬物,萬物又是由那東西產生的。他彷彿感到自己與萬物本源合為一體,時間、空間彷彿已經消失。

極度震驚之後,他感到深深的喜悅和滿足!

特別是那種與天地萬物合一的感覺,在那種神奇的境界中,他可以感受自身與宇宙萬物合而為一渾然一體,彷彿達到了全知全能!

第一次體驗時,讓他一連好幾個月都沉浸在大喜悅大滿足之中!

他越深入這種境界,越感到平時清醒時的種種思慮是短視的,靜坐修行彷彿開通了他的第六感,讓他可以在暗室之中,窺見萬物消長變化的奧秘,在更高的維度直接體驗感覺到那種唯一而又全部的存在!

他寫道,在那種體驗中,「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在這種更高層次的存在中,「形象、物體、精微之物、信息」都是更高存在物一部分。

事實上,他發現語言根本無法準確描述他的體驗,因為語言是建立原來的感官經驗和思維模式上的,而現在他體驗到的,卻超越一切原有感官和思維模式。

他不知道怎麼向別人形容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他只好勉強把這種存在之物稱為「道」,他十分肯定的宣稱:天地萬物的根源就是「道」,它是超越我們舊有感官和思維模式的存在,在「道」的維度中,他看到了天地萬物的本源,體驗到了超越平常感官與理性的存在,獲得了超越常人的大智慧。

體驗得越多,他越意識到:世上的苦難、衝突、戰爭是我們的原有的感官、思維方式造成的,如果只用平常的感官和思考方式,人們必然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極易陷入自私、狹隘、狡詐、自以為是……越是聰明,越容易陷入瘋狂之中!

要拯球這個亂世,唯一的辦法就是要靠修練這種體驗!只有達到這種體驗,人們才會從肉身習慣、從靈魂深處,意識到自己與宇宙萬物是一體的;人們才能超越過去看待事物的眼光和習慣,才能超載時間和空間,獲得更高層次的智慧。

唯有此道,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才更加和諧。

他宣稱:我們不只要學習更多知識、技能;更要學習放空意識、靜心守虛,去體驗那更高的存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他說的話甚至讓人無法理解了,他竟然宣稱:可以不需要動腦筋不用學習知識,就能達到明白通達(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把這些話整理下來,就是《道德經》,或稱《老子》。

有些人對老子所說的「道」一笑了之,有些人半信半疑,還一小部分人深信不疑,他們還嘗試進行了同樣的修練,並且紛紛報告:他們體驗到了同樣的東西!更多的人開始修練……

這就是道教的起源!

後來歷朝歷代修練者的報告,匯總起來,就是數以萬卷的《道藏》。

就像《黑客帝國》里困在矩陣(the matrix)中的尼奧,我們總覺得這浮生若夢,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我們總想尋找某種超越平凡現實的東西、某種絕對的東西、某種更高的真實,總覺得人生缺了點什麼,一切好像都不是真的……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正的信仰、尋找更高的存在……

但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永遠不可能覺醒過來。

我們依賴於我們的感官、理性及建立於其上的符號、文化去理解世界,但有限的感官和思維也限制了我們,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座無形牢寵中,永遠無法超越。

我們有限的感官和思維,以及建立於其上的文化乃至社會,就是困住我們身心的矩陣、母體、牢籠。

我們總想尋找某種更真的真實、尋找更高的存在。

我們比盲人多一種感官——視覺感官,我們覺得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如果有人跑來說:「我比你們多進化出一種感官,而且是一種超級厲害的感官,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

我們會怎麼想?

我們可能會說:「你是不是吃錯藥了?」

老子就打開了這種「超級感官」,把他自己體驗和意識到寫下來,這就是那顆讓尼奧醒來的紅色藥丸!

老子的道,是他靜坐修練之後,開啟了自己心靈,直接體驗到的。

他用的不是我們平常「五官」的體驗,也不是理性思考或現代科學的方法。

他很明確的表示,「道」是一種他「感覺」到的「東西」。

就像我們可以看到、聞到,觸到、嘗到的一杯正冒著熱氣與香氣的茶。

正因為老子的「道」是直接體驗到的,所以顯得神秘,顯得超越我們日常的理智。

一言以概之,它是「超自然」的,是「神秘主義」的,是「超驗」的。

當代西方「超個人心理學」就是專門研究這些的。

在這種存在維度中,萬物已經不一樣了,不再是我們原有五官認知事物的樣子,不再可以用前後高低大小胖瘦冷熱香臭種種屬於舊有感官的形容詞來描述這種「超級感官」所體驗到的東西,甚至於舊有的時空觀也不在合適於它。

而更要命的是,他聲稱這種體驗完全超越了語言能表達的範圍——「道常無名」,這東西根本不是語言能說清楚的,它在本質上是超越原有感官和思維的,只能勉為其難的描述一點,要真想知道,只能本人去體驗證實。

只有親自體驗到的老子所說的「道」,才可能真正理解他所說的「道」是什麼。

老子反覆強調這一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隱無名。」

「道常無名。」

這就像只有視力正常或者曾經視力正常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顏色是什麼。

對於一個先天的色盲,他永遠也不可能感受彩虹的色彩。

如果我們對盲人說,大象是灰色的。盲人會反問,什麼是灰色?你不是在騙我吧,我怎麼從來不知道有顏色這種東西。

現在,我們也要對老子反問:您老人家感覺到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什麼東西?您老人家一會兒「惚兮恍兮」、一會兒又「窈兮冥兮」,到底是種什麼樣的狀態?你老人家是不是在忽悠我們?是不是練氣功練岔氣出幻覺了?

   四

在當下時代,我們舊有的空間與時間觀念,早已經被科學家們證明是過時的。

霍金說:

「人們曾經一度認為地球是平坦的以及太陽繞著地球轉動,然而從哥白尼和伽利略時代開始,我們就得調整適應這種觀念,即地球是圓形的而且它繞太陽公轉。類似的,長期以來對於每位觀測者時間以相同速率流逝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愛因斯坦時代開始,我們就得接受,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時間流逝的速率不同。此外,宇宙具有唯一的歷史似乎是顯然的,但是從發現量子力學起,我們就必須把宇宙考慮成具有任何可能的歷史。」

……宇宙……沒有任何可以叫做開端或者終結的點,正和地球的表面沒有開端或者終結一樣。②

換言之,舊有的時空觀、宇宙觀實際上已經瓦解。

我們常常將超越常識的體驗塞進迷信的框框。

我們常常用哲學的框框去套弄老子的體驗。

但這種努力註定失敗。

保持開放的心態比死守某種註定過時的理論要有趣得多。

我們一直將世界分成物質和精神,分成主觀與客觀,分成高的與低的,分成冷的與熱的,分成白的與黑的,分成安靜的與吵鬧的,分成陰的與陽的……

這一切的二元區分,說到底,與我們自身的感官和意識維度有關。

但是,老子的修練,卻徹底超越了這種區分,超越了物質與精神的區分,超越了主體在客體區分,超越了是非、對錯、善惡、高低、冷熱、陰陽……徹底超越了二元區分。

這一點在哲學上的意義極其重大。

哲學一直在追問的終極命題就是超越二元論、超越形而上學。

海德格爾所謂:「重要的思想家總是說同一樁事情」。

哲學家總是在試圖通過理性思辯完成這種超越。但他們一直不能真正讓人信服。

因為他們總是試圖用語言、概念、分析、邏輯推演之類來完成這種超越。

東方的傳統卻不是這樣:中國人對人格神的敬奉遠沒有西方隆重,因為道教、佛教追求的核心都是人類自身意識層次的開拓和提升。

老子不是用「想」的,他的認知方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他是直接「體驗」的:

通過靜坐冥想,關閉我們平常的思維和感官,跳出自我意識,開啟我們大腦中某些原來就有的感官和功能,達到超級體驗,獲得更高的智慧。

這其實不只是老子的修練方法,古印度瑜珈、佛教、現代西方的各類靈修,核心都是如此。

很多人早已指出,在這些方面老子與釋迦牟尼如出一轍。

道教稱為「得道」,佛教稱為「覺悟」,瑜伽稱為「合一」,他們的體驗不但類似,甚至話語體系也相近,釋迦牟尼幾乎與老子處於同一時代。

也正因此,道、佛兩派曾多次爭論誰先發現誰後發現的問題。

不過這真的不重要:在老子得道之前,中國人早已曾進行過類似修練。在釋迦牟尼覺悟之前,印度人早已經進行過類似修練。

比老子稍晚一點的公元前300年左右,印度大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也詳細介紹了達至超級體驗和更高智慧的方法。

老子所在的變亂時代,知識不再是皇家、貴族、祭師們的秘密——這些知識開始流入民間好學者手中。

孔子把在皇家、貴族手中的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成為偉大的教育家;老子把自己學習和修練的心得總結出來,成了道家、道教的開創者。

老子不但有遠比孔子豐富的文獻資料,其掌握的修練方式更可能直接來自上古帝王、大祭師們的隱秘資料。

2500年前,老子到底發現了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吧!


個人推薦鄢聖華的《老子旨歸》,關鍵是忠於原著。


鄢聖華的《老子旨歸》是一部必然引起解老專家震驚的著作,它更近原旨,也更得真義。


推薦王蒙先生的《老子的幫助》。語言通俗易懂,並沒有直譯,而是很有啟發性的引導讀者去領悟。林語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也不錯,前言部分很有意義,整本書是以莊子老子結合來譯的。其實每個人對於道德經的理解都不同,每個階段也不盡相同。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人深有體會。遺憾的是並沒有達到百遍,但是每一次都會感到醍醐灌頂,一陣一陣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個人認為這種典籍還是不要看那種直接翻譯的書籍,推薦看一些具有啟發引導性的,隨著成長慢慢領悟,會對自己有很大幫助。


我買的是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此書中華書局出版,繁體豎排。內注釋多涉獵古代和近代的注,比如王弼的,然後結合訓詁,考據,對於注釋個人覺得比較客觀,個人主觀不是很強,這正是我需要的。翻譯我看得較少,因為覺得有作者的個人主觀態度,影響我理解原文。所以只看注就夠了,畢竟古文翻譯出來看起來感覺也怪怪的


解釋版本來就多少帶有曲解 而原版也未必就是本來的。 既然老子,多看幾遍原文,悟到的都是自己的,解釋再好也是別人的,想不費腦子,去看心靈雞湯吧。2333333333


如果您有一定的國學相關基礎或悟性的話,建議您看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

在線文字版:老子他說-在線閱讀- 作者:南懷瑾--實修驛站

TXT格式版: 百度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eRQ2aFC 密碼: hpca

pdf版本: 百度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gfFkXfP 密碼: jn9n

音頻原聲: 百度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nvi4EAt 密碼: 9sqf

喜馬拉雅聽APP【老子(南懷瑾老師講述)】在線收聽_mp3下載_ 喜馬拉雅官網


我看的是王弼的《道德經詳解》 個人感覺不錯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


只看原文吧。


《老子》其書中方法論,市面上的翻譯書籍大多瞭然於目。然:眾妙之門,未開。

本人不才,試著翻譯,主要是為理解其思想而非學術翻譯。重點參考書籍為趙又春《我讀老子》

道理可以起到指導的作用,但不是時常能發揮指導的作用。命名,能起到概念的作用,但不是時常能發揮概念的作用。(代號,是體現差異的方式)。無代號為天地的本質,有代號為萬物的表象。時常用無差異的思維觀察天地的本質,時常用有差異的心態品味萬物的斑斕表象。這兩種理解方式、心態方法,同出於一個方法但不同名字,共同稱為玄。統一再統一,眾原理的產生方法。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不美的東西因有美的東西而顯現不美(惡因此而出)。因此一個概念是對立產生的。如果都知道善這個概念,那麼就會對立產生不善的概念,那麼這個善就變成不善了。對立而相互轉化、統一。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對立產生,但其對立是按照一定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倆個對立概念的統一。有無的標準是是否存在,難易的標準是是否可為……,對立的概念就轉化、統一了。(因此:統一的標準產生了兩個對立的概念,為了將對立的概念消除,就需要將統一的標準否去,即:否之。但將這個統一的標準否去,是不可能的,為了建立這個統一標準的否,就需要產生一個概念,即:否之又否。但這種方法會在否中循環。先用這種方法使人明白看到統一的標準就產生兩個概念的思維是錯誤了。承認這個方法的錯誤,就承認了統一標準這個事實,而不是用兩個對立面去理解這個事實,事實是存在的不是被理解的。再者,有無等對立面的統一是事實存在的,不是人為概念而產生的,因此事實存在既有又無。)由此推論,聖人居(對待,在屋子裡休息)事不設標準、不加個人意志;行教化不設概念、不加個人意志。萬物逝去的就不再開始,行動的就不再持有,得到的就不再佔有。(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持有,是為了行動本身,持有在手中,手就不能再行動了;佔有在心中,心就不能再夢想了。行動結束了,得到了成果了,就不要開始其他(持有、佔有)的行動了。行動的目的不應是持有,不然不但達不到成果,還容易偏離行動的路徑。)只有不佔有,所以不被奪去。(詞語的意思,往往會衍生出被動的意思。)(老子的思想是不求居,而求是、求為。而這句用不被奪去作為論證結果卻違反了其思想。用反面論證,其實不能起到其思想論證的效果。《聖經*舊約》中「愛一個人,那門是窄的,那路是長的。」很多都是不論證的。)。


推薦老子河上公章句和陳鼓應老子今譯今注


鄢聖華

《老子旨歸》


紫俠狼,90後,他的酷說《老子》堪稱最好的解讀,強烈五星推薦,目前處於連載狀態。

90後酷說老子。

他的解讀不僅融合了佛學、儒學、基督教,而且還包含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

通過有趣的故事穿插敘述,中西印證,語言詼諧幽默,既系統又科學。

讓人不得不拜服,別人不清楚,反正我讀的時候感覺痛快淋漓,豁然開朗。

有一篇是:為什麼「吃肉」「殺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們對佛家和道家的誤會一直太多了。

他的學識遠遠勝過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傅佩榮的《老子新解》。

我相信你讀了以後,也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有一本書叫《老子集注》,裡邊有各種譯本,我自己主要以「道德經憨山注」和「王弼注」為主,前者主後者輔,因為前更細緻。內容來說,有時候很個別更贊王弼的。

這本書可以搜到電子版。


《道德經精讀本》,中華書局全民德育經典讀本,對老子的哲學思想解讀的很好,受益匪淺。沐齋主編


能多面解讀的東西為什麼非要去聽一家之言,不同階段看感悟完全不一樣好么

像論語、道德經這樣的對一個人價值觀產生影響的書,我一直覺得寧願多花點時間去得到自己的見解也要比聽一家之言要好,畢竟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狐媚術和駐顏術 - 知乎專欄這個也許可以回答吧


培真從養生的角度釋解,〖道德經探玄〗不妨一讀。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七章如何解讀?
如何評價墨子,與孔子老子是否可以平起平坐?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一些?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哪一個更加適合當今中國?
老子講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麼意思?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