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場景的哪些話適合憋在肚子里,一旦說出來就容易變味兒,甚至會有相反的效果?

如何解決這種矛盾?


謝邀。

我能想到的主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自以為想明白了,其實還不夠明白,話一出口,自己聽起來都覺得不對勁;一種是確實想明白了,卻難以讓聽者明白,反而遭到誤解,這屬於溝通和溝通方式方面出了問題。

比如,這兩天,經濟學家李稻葵說,長假高速公路免費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政策,等於動員大家一起上路堵車,為何不宣布漲價50%,把多收的錢分給貧困縣,引起了熱議。

假如不是他,而是另一個人,此人知道從供需關係的角度說,如果提高公路收費,會減少車流量,同時,他也知道長假公路免費,既是一項福利,也能促進旅遊消費,是一項經濟政策。此時,他聽說了堵車現象(他還不知道,雖然取消了收費,但收費站仍然在發卡收卡,我出門就遇上了,不知他們為何要這樣,是造成堵車的因素之一),此時他冒叫一句,取消收費是愚蠢的,話一出口,他馬上就會意識到,如果這樣說,那麼作為一項福利,還能促進旅遊消費的道理,該如何解釋呢?因此他需要有更為適當的說法。

假如還是這個人,他把道理想通了,他覺得應當取消收費,但其中有些問題應當想細緻些。此時,有人問他的看法,他說這個辦法有些問題。此時,如果是反對李稻葵說法的人聽了,依據頭腦中已接收到的李稻葵的信息,會誤以為他和李稻葵持有相同的觀點,報以惡罵。如果他換一種方式說,取消收費是好事,好事要辦好,事先要盡量估計各種可能性,對發現的問題,要有能立即糾正的預案,一時糾正不了,也要弄清原因,以利下次做得更好,這樣,所有主張免費的人聽了,恐怕都能接受。

有些方面,特別是感性世界方面的,恐怕只能是求同存已,既難以說清,也不易絕對溝通。比如聽音樂、讀詩歌,幾個人在一些聽、讀,都能欣賞,這是共同的。但這個音樂和這首詩歌究竟是哪些因素讓你產生了憂傷或愉悅感,是不太容易說清的,在想表達時,總覺得不易表達分明,話一出口,就覺得不恰當。恐怕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而且這幾個人在聽或讀時,頭腦中產生的具體意象是不同的,這和個人的相關修養和人生經歷有關,屬於很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你如非要說人家產生的那個意象不對,那就荒唐了。所以只能求同存異。


廁所門口「吃了么」


度總是最難把握的"我覺得人活一輩子就是在練這個本事"掌握的好了便是張弛有度進退得體遊刃有餘"""掌握的不好了"就是不知所謂甚至夜郎自大"""站得高點很重要"可是有個爬上去得過程"有心就好"亂想一氣"亂講一氣


我愛你


推薦閱讀:

任何事都干不好 天天被領導批評的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博士在北京中關村買電腦被騙,有問題嗎?
有哪一瞬間讓你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
如何由「屌絲」變「男神」?

TAG:生活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