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國家官員,品行更重要,還是能力更重要?

生前和死後對同一個人的評價,總有些不同。對於活著的人,例如貪官,大家總是恨之入骨。但對於死了的人,貌似更加公正,能綜合看他做了多少壞事、又有哪些功績。既然如此,能否對當下的官員說,你可以貪,只要能做實事,有大貢獻即可?或者說用人的時候,品行不好無所謂,只要能力遠大過品行問題即可?

舉例來說,有問過一個關於評價張居正的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55485?nr=1thread_id=1_282357

貌似多數人對張居正的看法還是比較正面的。多數歷史著作中對張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但若提起當下的貪官,多數人反而不看他有何能力有何貢獻,天然的對其恨之入骨。如果拋開直接的利益侵害關係,客觀來說,是否應該考慮貪官的貢獻問題?


先說我的觀點:品行不好或者能力不強的人,本來就不能做國家官員,實際不應存在哪個更重要之分。能力還有一個和官員位置、層次匹配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有能無能。

回答問題:國家官員動用的是國家公器。有品有能當然造福國家、人民,有品無能可能會無所事事、庸才誤國,無品有能只會公器私用、禍國殃民,無品無能TMD是怎麼當上國家官員的!

你說哪個更重要?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放到所有人身上,你說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品德重要還是才能重要?答案很老套:毫無疑問,兩者都重要。但是個人認為品德更重要。有德無才總比有才無德好得多,至少不會給社會帶來危害。用人時,這個人品德差一點,但是很有才能的話,用人單位也不會接納。也許會給單位帶來一些效益,但是這冒著很大的風險。

如果對於官員,才能和品德必取其一(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個人還是選品德。在美國這種監督機制很完善的國家,任何議題的產生都經過持久的辯論,任何權利的使用都有制衡,所以官員的能力其實相比較而言不是那麼重要。在中國,約束機制不那麼完善的情況下,品德就更加重要。但是依然要建立完善的制衡機制。與其指望官員良心發現,不如讓民眾促使其良心發現。


自然是品行更重要,做國家官員不需要什麼能力的。


巧了,有部老電視劇,劇本精華就在領導人品行能力對國家命運的影響,非常反直覺的結論是:「品行端正略有缺陷的一把手至關重要,而德才超脫完美的領導反而禍國殃民」。

這部劇本雖然酷似武俠,但歷史背景和清朝入關有些類似,人物性格卻與李自成吳三桂截然相反,三位主角
物基本都是正面形象:橫空出世的英雄,海闊天空的心胸,除暴安良的俠客,出神入化的武功。但是主角卻是因為其
文韜、武略、品德、相貌360°無死角才造成了生靈塗炭,這四個優點相輔相成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故事源於魏城一個小邦的農民起義,徐虎本為魏城名將,見民不聊生苛政重稅,棄爵退隱另求擇木。起義軍首領李崇年殺死了魏城城主,自立國號,收降徐虎,與之兄弟相稱。徐虎不僅德才兼備,顏值也不錯,協助大王所向披靡,即將一統中原。美中不足的是,魏城公主逃脫,到了舊部吳景通那裡,繼續對峙。公主暗派一個美女慧娥給大王李崇年。慧娥整日促使大王沉迷酒色,其餘農民階級將領也樂於享受勝利果實,唯獨二把手徐虎主張一鼓作氣,殲滅吳景通部署的主力。但是慧娥總是在其中挑撥離間,大王的一些原先下屬也因為嫉賢妒能排擠徐虎。

大王一介武夫,雖然胸無大志,但是人品主體還算端正,最大亮點用人信人,心胸寬廣,也就是單憑這一點,促使這個相對的庸才有了君王的命運。因為不論愛妃如何挑撥,其他兄弟怎麼排擠,他都相信徐虎,不願與之發生矛盾。並非大王看出了離間計,而是過於實誠,絕對相信自己出生入死的兄
弟,甚至說人傻得以至離間計不起作用。

而徐虎論戰略眼光文化武功都高於大王很多,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如果越俎代庖奪權,完全可以干出一場修齊治平的大事,國家的命運也可以得到改
善。也正式因為徐虎的才貌武德兼備,才導致了他本人含恨自殺。故事裡我最看好的是相對平庸的大王李崇年,雖然是農民出身,但其開闊的心胸,在那樣的歷史時代,比文治武功都重要。故事幾次情節高潮,也是國家生死存亡的轉折點,都因為李崇年的豁達而免於走向悲劇。

間諜慧娥漸漸喜歡上了才貌雙全的徐虎。雖然徐虎也預見她演了貂蟬的角色,怎奈英雄性格也不是無懈可擊,在荷爾蒙的刺激下,他們被大王捉姦在床。其餘將軍一致要求殺徐虎,但是大王發現他們真心相愛。乾脆把自己的愛妾送給徐虎,讓他們倆遠走高飛。作為國君,放過給自己帶綠帽子的情敵,而且成全一對恩愛
的人,這又是何等的無私。

問題在於徐虎並不一定能平安退隱,一方面可能遭到舊朝公主的追殺,另外也要避免他被敵部收降。就在這對戀人離開的途中,大王又傳來命令,任命他鎮守邊關永世不得入京城,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上。徐虎也是內心有虧,決定自己獨自消滅吳景通的殘餘勢力。但是這時有一個問題,吳景通殘部的另一方向,有一個蠻族打算入侵。腹背受敵的吳景通也算一世英雄,雖然國君被起義軍殺死,公主是個小人,但是仍然出於對國君的忠誠保護了公主。在異族兵臨城下的時候,吳景通親自來找徐虎和談了,說自己不願意跟起義軍打仗,如果漢人繼續內鬥就會被蠻族殲滅,起義軍多是農民武夫,只知道徐虎是明大義的,所以只能通過他作為和談的切入點。

徐虎決雖也深明大義,可是不可能勸服自己的主子。無奈被迫再次判主,利用自己高超的武功再加暗算,將大王劫為人質。迫使他簽訂與吳景通的停戰條約。從整個民族的高度來看,這麼做確實是正確的,但是從私人兄弟情誼來說,先搶大王的女人,大王以德報怨,自己反而再次背叛,就顯得太沒義氣了。

倘若這個條約生效,徐虎也就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在拯救眾生上做到了極致。但是魏城公主是個小人,一心只想為父報仇,在吳景通和談之際,乘虛奪取兵權,導致內訌放蠻族進城,與之共同對付李崇年起義軍。後者損失慘重,這樣一來,徐虎一心促成的和平條約,也畫虎類犬了。兵敗如山之後,徐虎再次回來謝罪,其餘將領義
憤填膺恨不得親手殺了他。但這時大勢已去的李崇年,依舊網開一面,不願殺徐虎。但徐虎也自知無法面對大王,服毒自盡,臨死前留下心愿,說自己只有一死才能對得起國家,而且要大王完成自己的心愿趕走蠻族,大王終究也明白了徐虎的民族大義,答應了他的請求。

恰好就在徐虎吐血身亡的瞬間,慧娥抱著他們剛出生的孩子趕來,以為大王殺了自己的丈夫,拔劍刺傷了大王,大王不僅不怪罪而且派人保護她們孤兒寡母。戰爭的結尾故事沒有敘述,料想徐虎死了,沒有什麼全才型的部將,起義軍多半會失敗吧。但是反思假如徐虎可以苟且偷生,給他一個卧薪嘗膽,再次展示自己才
華的機會,完全可以協助李崇年反敗為勝。然而事實上,按照李崇年海闊天空的心胸,在他死前就已經原諒並理解了他。徐虎的失敗完全是因為小人造成的意外。先
背叛兄弟,後連縱計劃失敗,忠義二字都失去了,即使別人可以原諒,他自己也無法面對造成的損失。

或許可以做這樣的總結,文采武略品德相貌兼備的全才,總是太容易獲得小的成功,一旦不滿足這種蠅頭小利,就會為著一個更加偉大的目標去冒險,就比如故事裡,如果跟大王一樣安分守己,享受勝利,與吳景通繼續對峙,就誰也不會用兵,異族也不敢輕舉妄動。最重要的也是因為道德上的過頭,他們並不自私,而是要福澤大眾,或者說,把自己完美的世界觀強加於有著缺陷的芸芸眾生,而外界並不能接受他們超現實的理想
而在這種矛盾之下,兼濟天下的奮鬥也會因為外界環境的不足而過早夭折。比如說故事裡徐虎的盟軍和主公都是農民出生,要他們重民族大義和舊朝和談,本身就不可能,倘若按照大王一意孤行,憑藉實力優勢,再利用先機,不僅消滅吳景通沒有問題,乘勝追擊完爆異族也是有可能的,至少也不致和談之後被對方撕毀條約,被
出其不意的進攻要好。

為了完美的理想,用國家的命運冒險,才造成了自己的慘劇和生靈塗炭。而徐虎要造成戰爭的失敗,才貌武德缺一不可,如果才疏學淺或者武功平庸,也就不會脫穎而出,如果不是長得太帥,也不會給大王戴綠帽子,如果道德少有瑕疵,那國家的命運則有更多的機會好轉,倘若弒君篡政,也可以成為嬴政或者劉徹那樣的豪傑,假如不是完美注意偏執,自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鬧劇。


虎和大王是兩個主人公,前者除了帥得淌水以外,有著經天緯地的才幹蓋世無雙的武功,世界觀又超出大王,在這樣一個群體里很難有自己的作為。而大王雖然眼光才幹武功均不及,但是唯獨一個寬廣的胸懷,在這樣的胸懷下,再高明的人才也可以收服,這就是一種王者的氣派。一個相對愚鈍的領袖,幾次存亡關頭單單是憑藉
廣闊的胸襟,屢試不爽的扭轉了可能下滑的局勢,愛妃的挑撥,將領的內部矛盾都因此平息,徐虎的文才武略也因為大王的包容才能發揮到最大。有時候胸懷和包容
的心,比自己的才幹更加重要,像徐虎這樣曠世的人才只有將軍宰相職能,而正真的領導層或許只有哪個憨厚的大王才能做得到。


這要看你的政府是怎麼樣一個體系。對於某些體系,把複雜工作平攤給許多受過教育、但是並非精英的人,輔助少數可靠的精英(貴族,也就是既得利益者的親戚 / 關係者)。英國日本就是這類典型,缺點是不夠靈活,效率低。但是如果國家富強追求穩定,這個缺點無所謂。在這個體系忠誠就比能力重要

對於某些體系,他們處於一個複雜的變動的環境,需要面對急劇變化的挑戰。那麼這個體系中能力就比忠誠重要。因為忠誠不能保證生存。而且,在一個複雜環境,並不存在天然的忠誠對象,很多時候你的立場決定了你別無選擇。比如土共 早期 ,反例就是蔣選擇同鄉、黃埔作為親信,結果根本無法處理略微複雜的內外挑戰


就長期看,是能力更重要。因為官員是否貪污以無礙於後世的評判者,所以評判往往比較客觀。知我罪我其為春秋。

就當期看,是品行更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雖然能力突出,使社會平均生活水平改善,若其自身獲得的利益更多,這也是無法被接受的。。


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國家,能力應該是第一品質。因為是寡頭制,決策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沒有技術而空談品行的人會造成莫大的破壞,若是這個人再有點浪漫主義情懷,國必有難。

如果是民主國家,公務員負責有能力,政治家負責有品行。建議LZ去看一下《Yes,Minister》和《Yes,Prime Mininster》,演繹得很清楚。


如果人是一粒藥丸的話,能力是藥丸核心的發揮藥效的內里,而品德是外面的膠囊殼或者是糖衣。品德好的藥丸不但能治病還讓病人好下口;品德差的就是前陣子的皮鞋膠囊·····甚至直接就是有毒的糖衣。


作為政府來說,任用官員的標準排序應該是:

1. 防範危險

2. 注重效率

如果體制和法治是健全的,能力比品行重要一些,但是不能說品行完全不重要,因為還是有很多法律和體制無法涉及到的地方是要靠品行約束的

如果體制一塌糊塗,法治也無從談起,那我還是贊同曾仕強教授(http://baike.baidu.com/view/98741.htm)在百家講堂上說過的說法:「挑選官員品行遠比能力重要」(不是原話,原話沒查到)。

有能力的「壞」人比沒能力的「好」人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會大非常多,尤其當這個「壞」人獲得不受約束的權力和資源的時候。


看品行相當於自我約束, 當好官要靠品行, 說明制度沒有約束力. 就像國家不能靠民眾的品行, 需要法律一樣.

能力比品行重要多了.

只是不適合的制度下, 會扭曲能力, 又不能約束品行.


關於這個問題,我時常舉得一個例子是明代高拱用殷正茂的例子,隆慶四年(1570年),兩廣地區發生叛亂,當時的首輔高拱就決定派殷正茂去平叛,但這個殷正茂是個貪官,於是遭到了各個自命正直的大臣們極力反對,最後高拱還是頂住壓力派了殷正茂去,高拱的理由是「吾捐百萬金予正茂,縱乾沒者半,然事可立辦。」,
果然殷正茂一到兩廣,三下五除二就把叛給平了。 這歸根到底是成本的問題,你給貪官一百萬,哪怕他貪了五十萬,但起碼他馬上能把事情辦好。你把一百萬給一個德行很好的官,哪怕他一分不貪,但他搞不定,那成本就肯定不是一百萬了。這種狀況下,你說取能力還是取德行?當然,最完美的是既有德行又有能力,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現在的現實是,官員往往又沒德行又沒能力,你要是沒德行有能力,我也就忍了,關鍵是連能力也沒有,怎麼忍?


劉跨越or盛高阻?


某帝曾經曰過:清官要用,貪官更要用。

不同時期對於官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篳路藍縷之時,能力更加重要,而守成之時,品行更加重要。

一般來講,有能力的人是拿來用的,用完之後是不是扔掉就要看以後還用不用得著了;有品行的人是拿來擺的,一般高高供著做標杆,拉出來撐撐場面。

聊齋裡面有個故事,說某清官去了地府,閻羅王判了下地獄,清官不服說自己一世清廉,憑啥還要下油鍋?閻羅王回答得很妙,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要比清廉,廟裡面泥塑的菩薩連吃喝都不用,不是更清廉?你做官期間一件對百姓有利的事兒也沒做,除了清廉沒其他的了。尸位素餐更加可惡。清官無言以對。

從中國人眼裡來看,清官當然是推崇的,不過更加渴望的確是能臣。至於這個能臣的品行如何,只要不是過分到天怒人怨,就不算啥。

張居正有力挽回了晚明的頹勢,以十年之功換來明朝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份功績擺著就不能否認。至於他講排場、好財色也都沒有過分,排場再大也沒有逾制,好財色也沒有貪污公款。家財也沒有如和珅般能和國庫相比的地步。實在看不出來他有什麼值得詬病的地方,後來被清算,主要是因為政治問題。

其實一個人看問題始終都會帶上自己的主觀因素的。只要和自己利益相關的,就很難做到公正,而那些與自己不相干的,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對於已經死去幾百年的歷史人物,與自身利益全然沒有關係,自然能夠公正評價,而當下的人物則與自身利益相關,往往屁股決定腦袋,坐在哪個陣營,為誰說話。


我怎麼覺得品行和違法犯罪應該區分開來呢?

這樣一來這個問題是不是簡單多了?


相比之下,能辦事的貪官是要比不做事的庸官,懶官要好很多的。


當我還待在象牙塔做憤青的那些年裡,這個問題也經常困擾到我。總小嘴一張大言不慚「如果我是XXX,我會怎樣怎樣」……

後來一不小心成了小刀筆吏,恰好又留用組織部,發現天朝領導應該都是圍棋高手,很多事情也沒想像中那麼簡單。最不簡單的無外乎兩件事——人、錢。

就人這方面來講,中組部選拔任用幹部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應該可以比較好的用官方表述回答你這個問題。當然,我相信這種回答無論是你還是我都不會打心眼裡認同。我覺得這句話解釋起來有些困難,和諧辭彙太多,嗯。簡單來說,主要是現階段穩定大局壓倒一切,穩妥發展是主流觀點。守江山的日子,一個不惹事兒的庸人要比一個點子多、能力強、好奇心重的人好管理太多,那麼多的漏洞啊誘惑啊擺在檯面上、塞在被子里,不是傻子都看得見摸得著。以德為先,其實更多是要求官員的自律能力要強,即便做不了柳下惠,至少也得比冠希哥哥警醒些吧。服從紀律、易於管理,讓上級領導省心,這樣的官員用起來才舒服。你也不想自己的手機有事沒事死機,想打電話撥不了號,接通了聽不見對方聲音吧。

再說能力。其實沒必要把官員的工作複雜化,真正可以成為「官員」的,已經極少接觸事務性工作了。更多時間精力是用在對大政方針政策的把握、對上下級關係的協調和宏觀分析問題上。通俗的說,就是普通官吏寫報告問這件事能不能做,「官員」綜合考慮後,批妥或不妥。至於有沒有這個「不」字,那其中的門道非個中人難窺其道。所以,我自己的理解是,真正成為官員的,絕大部分能力上沒有問題,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比較穩妥的完成。至於為什麼官民矛盾激化,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官員根本上忽略了還有這麼一個限制條件。畢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天朝人民更好歸化的種族了。

國家官員把事情辦砸,很多時候不是他們能力達不到辦事水準,而是他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多考慮了一些因素,少考慮了一些因素,又有選擇性忽略了一些因素。

可恥的匿了,勿怪。


這換概念換的,這邏輯錯誤錯的。

首先,這不是品行好不好的關係,這是違法了。

其次,我們在處理違法犯罪的時候,還要等上幾十年看看後世怎麼評價的么?

不能把當下需要的價值判斷放到歷史的尺度里去看,那樣必然會出問題的,就好比曾經我們有多妾制現在沒有了,當初的人娶妾不是錯,現在的不娶也不是錯。有時候非要用歷史的尺度看問題我覺得就是攪混水和稀泥。

關於適度腐敗什麼的,有人問過如何看待環球時報「允許適度腐敗」的論調?所以我就只給個我的回答的鏈接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67889/answer/15802105

還有,很多回答基本上就是在搞滑坡悖論,能當國家官員,基本的能力總是要的吧?

被你們演繹成了「如果一個白痴和一個道德不怎麼好的人應該選哪個?」廢話,當然不會選白痴的!

但是這麼演繹有意義么?


首先品行是一個道德範疇的用語,作為對人性本質不報樂觀態度的人來說,過於強調品行之好壞無異於重複「三個代表」。在一個後髮型抄捷徑的後髮型社會中,道德宣講並非最有力的武器。古往今來,最好的吏治在於制度治吏。靠純粹道德宣講效果不大,我相信制度制約的力量。

而能力更是一個太寬泛的用詞,比如說一個人組織能力超強,但是溝通能力偏弱,這個如何衡量?所以量化的能力指標測試能最大限度減輕錯失人才。

兩者相結合,制度治吏和量化選吏,這基本就是一個現代政府管理的通用模式。


一直贊同曹操的「唯才是舉」

國家官員的位置是為了發揮才能設置的,不是為了弘揚道德

最好的對比,就是張居正和海瑞


品行更重要,能力最好是不要太強。

一個品行不好能力太強的官員,危害特別大;

一個品行好能力不強的官員,破壞性比較小。古語說:垂拱而治。這句話應該是指順應事物的規律,該引導時候引導,該放手就順氣自然,需要花費大力氣去做的事情說明事情已經出問題了。


推薦閱讀:

民主與法治相矛盾嗎?
為什麼香港在被殖民期間沒有太多反抗,回歸了自己人當家了,卻怨聲載道?是我們民族劣根性嗎?
武則天為什麼那麼有野心?
中國的領導選拔制度和世界其他社會主義或類似國家的領導選拔制度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真正的)人民代表大會式民主有可行性嗎?它和美式民主相比有何利弊?

TAG:歷史 | 政治 | 人性 | 國家 | 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