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iPhone 的 Home 鍵為什麼不用觸控鍵代替物理按鍵呢?


湊個熱鬧,以下僅為一家之言。

總是會有些流言「蘋果應該把這該死的Home鍵從我眼前拿掉!」,尤其在iOS升級到5.x後增加了多指手勢功能(4.3內測時已經有手勢功能),Android的4.x系統也將實體按鍵更改為虛擬按鍵,人們更加認為蘋果會將Home鍵拿掉,但事實呢?並沒有,iPhone 5沒有,iPad mini也沒有。

(Design by @JJ Ying 傳送門:http://t.cn/zj2fUsB)

是否這就意味著Home鍵不能以其它方式取代?當然不是,現階段光iOS上就有多種取代Home鍵的交互方式(不考慮交互優劣),如:AssistiveTouch、多指手勢操作等,那為什麼Home鍵還繼續在iOS設備上佔有一席之地?

Home鍵,它是iOS設備正面唯一的物理開關,能讓人們直白的理解它的功能,當一個對iOS設備一無所知的人在拿起iPhone或iPad時,他們能夠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很順利的進行操作。反過來,如果沒有Home鍵,有多少常規用戶能夠理解多指手勢操作?有多少用戶能夠在設置項里理解並打開AssistiveTouch?會有同學認為,沒有Home鍵,那就會有其它的設計形式!沒錯,會有其它的設計形式,會有Android 4.x的虛擬按鍵,會有WebOS的手勢操作區域,但還有哪個設計會比一個提供實體反饋物感及行為感的開關更簡單直觀呢?

其實我還能夠用更多理由來告訴大家,蘋果目前不會將Home鍵從iOS設備上拿掉(不表示以後不會),方便退出應用啦、統一的交互邏輯,修改後對設計規範的衝擊啦,用戶體驗成本啦等等...... -_-"

來說說更進一步發自初心的理解吧,iOS設備的 Home 鍵,除了它所具有的功能性作用外,還是連接虛擬和現實的介面(或者稱之為開關),在冷冰冰的界面中,有一個真實觸感的出口。有人可能會認為又蛋痛了,不就是一個按鍵嘛,有必要上升到如此之高的程度嘛?

隨著iPhone的推出,移動設備進了觸屏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觸屏技術及理念徹底的改變了人與機器的交互方法,人們可以直接通過自己的觸碰進行更為直觀的操作,減少了鍵盤、滑鼠等中介環節。越來越多的設備開始採用觸屏交互,越來越多的實體在逐漸的消失,與此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擾。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實體的世界當中,長期的生活經驗讓我們在實體世界操作使用工具和日常各種物品時,獲得相應的物感及行為感,像物體的質量、尺寸、質感、形狀等等,以及操作後獲得的位置感、方向感、速度感、狀態感等等。

但是屏幕上構造的信息完全不同於上述信息,人們長期操作工具或物體獲取信息的經驗幾乎完全失去了作用,我們越來越依靠視覺感觀感知狀態及反饋,所有信息集中在一塊塊的屏幕之間,通過單一的觸碰引發視覺上的變化,顯示屏幕上的信息也並不都是一致的,隨著系統或應用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信息內容。

當用戶在虛擬的界面里進行操作,感到迷茫,不理解或者是迷失的時候,Home 鍵就是他/她的安全出口,用戶可以任意徜徉在虛擬的界面當中,當他希望能夠返回到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並舒適的地方時,他們能夠及時返回。實體世界的物理反饋,按鍵按下的瞬間愉悅,明確自己將會到達的目標,簡單、穩定、可感知,這一切的一切都那麼的真實,"home, sweet home..."

補充:原來同事有個可愛的孩子,老爸為了逗他開心常給他玩iPad上的遊戲,後來他老爸告訴我們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小孩常常對著家裡電視機也用手指去點屏幕上的菜單...... 隨著科技的發展,下一代的用戶的成長是不是意味著實體物感的完全消失呢?!

PS. 再來個屌絲的理由:至少用戶知道手機哪頭是上,哪頭是下..... by @pahu


為什麼要?

短期內iphone、ipad上都不會取消或改觸摸鍵。

1、首先我認為iphone那個物理鍵,目前看來,還是必須保留的。不是為了進入恢復模式等緊急處理(進入那模式可用音量鍵之類代替),而是在單手時方便操作。屏幕上又沒有合適的單指手勢可以代替這個鍵的功能。

2、為什麼用觸摸鍵不如用物理鍵?首先,人在單手操作的時候拇指通常在機體的斜下方(左右不定,但右手多於左手)。多半環境下,home鍵是被手指擋住。而需要操作時,眼睛是不看home,或者用餘光。凹陷的物理鍵可以讓手指通過觸覺輕鬆找到,基本不用思考,找尋按鍵。而根據我用安卓手機經驗,觸摸鍵因為觸覺無法分辨,需要眼鏡看一下那地方,再準確點擊。雖然安卓因為多鍵才需要分辨並點擊,而iphone是單鍵,不需要分辨,但操作準確率肯定沒有物理鍵高。另外,觸摸鍵容易被誤點,不小心觸碰。並且手機喚醒方式也不一樣了,不能用home喚醒(因為你鎖屏的時候肯定會把觸摸鍵一起鎖上),這對蘋果來說也是成本。

3、觸摸鍵另一個令人討厭的理由是,我在使用手機,手指往下拖動東西的時候,經常超出屏幕範圍,經常會碰到android的幾個觸摸鍵而退回主界面或後退神馬的,吃過幾次教訓,就會注意,偶爾忘記了,又會被教育。。。讓人抓狂。

4、ipad的操作肯定是有一隻手釋放出來操作屏幕,一手持機,另一手操作;或擺放操作。這個時候,4-5個手指來進行手勢代替home,用音量鍵來處理緊急情況是足夠的。但是手勢有學習成本,home鍵幾乎不用學習,就自然會去按它,因此我覺得也不會取消。另外考慮殘障人士,還是不建議取消那個home鍵(蘋果可是連盲人都要照顧到的)。

5、倒是音量鍵和旋轉控制鍵,我覺得可以換一個形態,至於什麼形態我沒想好,呵呵。或許是滾輪(我是說或許),但肯定不是觸摸鍵、也肯定不能取消。

6、當然長期來看,用語音控制,或者直接意念控制了,那就又兩說了。(好像有點沒邊兒了。)


當你父母那一輩人打開不知道什麼應用程序而不知所措時,唯一能幹的就是按Home鍵。


物理按鍵是幫助用戶從心理上建立起「iPhone這個物件」概念的方法。

鎖定鍵和Home鍵,銜接了用戶從充滿物理觸感的現實環境進入到一個由軟體以及一片冷冰冰的硬玻璃製造出來的「觸摸虛擬世界」的過程,讓人從熟悉的物理反饋慢慢入手,再去觸摸軟體界面,感覺到iPhone這個物件是活生生存在的。你看,我按它一下,點亮了屏幕。它就是這樣「一件東西」。

真的,習慣了觸摸屏與物理按鍵的組合方式,再去按按Android機器上通過的振動提供反饋的全局按鍵,真的有一種「上當了」的感覺,感覺自己是一隻可悲的黑猩猩,被彩燈和震動器誘騙著去摸一塊玻璃,從而獲得精神刺激。

iPhone iPod沒有可以拆開的電池蓋,簡單一體化的幾何造型,不都是苦心維護這個產品在用戶心目中「物件」的概念嗎?

腦子裡一想到iPod,一定是下圖中這個簡筆畫的概念:

    同樣,一想到iPhone,一定是這個概念:

    你看到它想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按那個圓點啊。


    智能設備是不能把除電源鍵之外的其餘按鍵都換成觸摸按鍵的,至少要留兩三個實體按鍵,做進入各種用戶用不到,為系統工程師準備的「工程模式」之用。

    要知道系統開發不是一次成功的,開發中的系統出問題的時候,需要各種實體按鍵組合來進各種「工程模式」來解決問題。

    估計是蘋果工程師進某個工程模式,對這個Home鍵有依賴,所以一直沒有拿掉。

    當然,也有可能是蘋果設計師看Android 4.0把三個主要操控鍵都虛擬化了,所以才死撐著就是不把最後一個實體操控鍵虛擬化——他媽的老子一定要和Android干到底!

    當然也有可能是Jony Ive和人家打賭輸了……

    總之肯定不會是因為什麼狗屁的「用戶體驗」的理由!


    當你用Galaxy S系列切水果時候,一不小心就會划到那個觸控操作的Back按鈕上了,不得不承認Home作為面板唯一物理按鍵是正確的。


    等他用了觸控鍵,會不會有人問為嘛不用機械的手感更好?


    我家小孩不到2歲,就會用ipad了,他會知道按home這個鍵。而不會用android的觸控。你說呢?


    用我自己的感受來說明這個問題:我用過物理home鍵的iPhone,再換到觸控按鍵的HTC 7 Mozart,就發現這個物理home鍵設計的真是巧妙。在手機橫屏玩遊戲的時候,觸控按鍵很容易誤操作。玩遊戲的時候就十分掃興。


    iOS設備的HOME鍵是一種比較直觀和簡潔的隱喻,告訴用戶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並且存在實際的反饋可以告訴用戶解決問題的狀態。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種一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按鍵,比如沖水馬桶。對於沖水馬桶,你實實在在按下去了,然後it works,由於是實際存在的按鍵你又得到了很明顯的觸感反饋,所以你也很清楚它正常工作了。但是那種感應式的新式馬桶呢?真的夠智能嗎?我想有不少人都遇到過他們感應出錯的情況吧……

    HOME鍵應該也是蘋果想保留這樣的隱喻所以一直留存的吧。手機上搗鼓了半天變得亂七八糟或者出現了什麼問題,一按HOME鍵就全部「沖走」了,世界馬上清凈了!而且HOME實體鍵的手感也有指示狀態的作用,也讓你知道你成功了。

    有人可能會說虛擬鍵可以用振動反饋,但是按下按鍵時的位移和到達作用位置的感覺不是簡單的振動可以完全反饋出來的。


    1. 引導性更好。當想退出程序,去按一個實體的按鍵會更容易被發現和學習,位置記憶也更好。

    2. 反饋更好。 Dome按鍵按下去後的聲音反饋會明確告知按下動作完成,而觸控則依賴振動或聲音反饋,只要依賴軟體的都會存在各種不可靠的機會,同時對於iPad這種大的設備,振動反饋要做好的話有一定挑戰;

    3. 可靠性更好。如果使用touch,如果touch driver死掉,那就怎麼按就沒用,這在很多Android機器上非常常見。同時,也可以防止誤觸,尤其放在口袋的時候

    4. 更省電。使用touch,在黑暗的情況下需要使用LED燈,一來LED等會帶來視覺干擾,另外也會沸點。

    先想到這麼些。。。。。


    對 iPhone 來說,我真的覺得正面有一個物理按鍵是個很好的設計。因為一個物理按鍵放在這裡,手機的下方就成為一個可以握持(而不會誤觸電容觸屏)的空間。同時,緊鄰這個空間的部位,就可以做一排按鈕(所以 iOS 經常可以在界面正下方看到一排四個按鈕的設計),這一排按鈕位於可觸控區域的最下方,很容易接觸到。

    即便是最新的 Android 4.2,在手機的這個部分的交互體驗上,設計得仍然比不上 iPhone 的這個經典設計。系統把下面三個鍵佔據了,因而,理想情況下,應用程序永遠不應當把按鈕設計在下方,而這帶來不少設計上的困難。Android 的那種設計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為了平板而存在的妥協。

    ——

    但換個角度,對 iPad 一類的平板來說,這個鍵卻是個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設計。

    因為 iPad 四個方向都可以用,所以當你以任何姿勢拿起 iPad 的時候,HOME 按鈕可能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中的任意一個。——我有無數,無數,無數次,需要到處尋找這個按鈕在哪,直到找遍四個方向才找到!——如果你擁有 smart cover,這個現象會更明顯,因為 smart cover 用於將平板立起來和躺下去的時候,兩個上下方向是反的。

    所以。對平板這個設計細節而言,Android 4.2 的設計已經完勝,因為它的觸控鍵永遠在當前屏幕的下方,無論你使用什麼方向,都不會存在滿世界找 home 鍵的問題,home 鍵一定在你知道的固定的位置:屏幕正下方正中間。


    我覺得現在的大屏手機,保留一個物理按鍵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方便操作。我現在買手機,都只買有HOME鍵的,像三星和魅族就做得很好。


    觸控鍵體驗不好。

    譬如無法休眠喚醒,譬如沒有物理反饋,誤操作頻繁,而且觸控的優勢在於 swap not tap. (用過 windows phone 的人對那個 search button 應該都會罵娘吧)

    ----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那麼快就就蘋果想好決定使用電容觸控虛擬按鈕了。也不多回頭想想問題的關鍵在哪?就只是耐用度而已好吧。那解決了耐用度問題,還需要煩惱嗎?電容觸控虛擬按鈕跟物理按鈕的使用使用體驗有可比性嗎?iPhone 5 的 Home 鍵更耐用了


    感謝邀請。

    一樓把為什麼Home鍵需要是物理按鍵說的很清楚。我覺得最重要的幾點是:方便尋位;方便喚醒。這些特點都是觸摸按鍵不能更好實現的。

    另外,個人認為有固定功能的鍵設計成物理鍵更容易為用戶接受。整個iOS系統的核心是就是觸控,Home鍵設計成觸控按鍵也是可行的,問題是它很難設計的比物理鍵更好。舉個反例,福特最近幾年研發的My Ford Touch可以說是在觸控上走得很遠,卻沒有做得很好,招來無數惡評。他用了不少招數,包括什麼虛擬鍵做成有凹陷的,都不太靈。如果這裡誰有好辦法不妨去幫幫福特。

    另外,為什麼屏幕面只有一個物理按鍵,而不是兩個以上或者沒有,可參加「Home作為屏幕面唯一的物理按鍵」的討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43381/answer/15262349


    很簡單,容易勿碰


    就從我自己使用的角度上說,它作為一個返回的常用按鍵,如果是觸碰的,太容易被碰著了,就像三星的9XXX,我只用了幾分鐘,基本上是不停的被彈出來


    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對於視覺障礙人士來說home鍵簡直是救世主。目前國外的視覺障礙人士都在使用iphone,因為有許多貼心的app以及siri可以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而home鍵是至關重要的。


    Home 堅持機械按鈕的很多理由,經不起哪怕五秒鐘的推敲。

    不易尋找?虛擬按鍵也是可以凹陷的。

    方便定位?虛擬按鍵可以有觸覺和光亮,定位不會更加困難。

    緊急狀態的處理?還有電源和音量鍵呢。

    誤操作?小米至少百萬折騰級的用戶,你見過多少人抱怨誤操作?

    無法可靠的休眠喚醒?這個可能是最靠譜的理由。但是,實際上是可以的,這是個技術問題。

    基本上,虛擬按鍵無法替代的僅僅只有兩點:

    1 看起來更可以按。

    2 物理反饋。

    問題是,如果物理反饋是問題,那 iPhone 整個觸摸交互,都會是問題。(電容觸摸屏是沒有物理反饋的)

    再一次,我們回顧一下

    「單鍵滑鼠」,

    「回車鍵改名」,

    「return &>enter」 ,

    「大拇指對角線的屏幕大小」,

    「email會幹掉短消息」,

    「複製黏貼對手機用戶不重要」

    「iPod 不能刪除歌曲」

    「iPod 不能創建播放列表」

    等等等等

    以上,都是蘋果著名的腦殘交互選擇。

    蘋果沒有改掉之前,總是有聰明人給出看起來非常合理的解釋。。。

    但是,每當我看到一按 Home ,就使勁咬牙點頭的果粉。。。我的疑問就加重了一層:

    蘋果是否又腦殘了一次?

    我為什麼要用「又」?

    ps

    如果蘋果是因為很在乎「看起來更可以按」而保留機械 Home ,那麼倒是要讓人欽佩一下。。。但是,為了保護果粉的牙齒不要磨損太過,至少做成二合一的好不好?


    &<小道消息&>其實當年設計初代 iPhone 的時候 Jobs 和 Ive 的想法是完全摒棄物理按鍵,只有一塊觸屏操作。後來是 Forstall 說服了他們,才在最終設計上加入了物理 Home 按鍵。&

    【所謂小道消息就是我知道/相信是這麼回事,但是出於各種原因沒法證明的確是這麼回事,所以各位就不要再問證據何在。愛信則信,不信拉到。】

    現在 Forstall 要拍屁股走人了,不知道 Ive 會不會打破傳統幹掉 Home 鍵。比如你們都知道 iPhone 5 為了容納 16:9 的屏幕臉被拉長了,而這事其實也可以通過幹掉 Home 鍵實現的。以 Ive 對輕薄短小的偏愛,今後的 iPhone 變矮但同時保留 5 的屏幕尺寸也不是沒有可能。


    推薦閱讀:

    iPhone 上的靜音鍵是失敗的設計嗎?
    蘋果是不是對 iPhone X 採用飢餓營銷策略?
    智能手機發那麼多種顏色後蓋有用嗎?
    如何評價大陸蘋果零售店不接受「非官方渠道」iPhone 進店維修的政策變動?
    iphone 主叫號碼未顯示 的騷擾電話怎麼攔截呢?

    TAG: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