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富養」和「窮養」分別是怎樣的教育方法?在當前社會依然適用嗎?

時代已經不同,信息通達了。富養的男孩不一定失去鬥志驕奢淫逸,窮養的女孩不一定沒有見識被騙財騙色。反而有的富養的男孩,樹立了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有的窮養的男孩,小家子氣。有的富養的女孩,依賴物質價值觀缺失;有的窮養的女孩,懂得金錢的重要同時又自強自立讓人敬佩……

「窮養兒子富養女」是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下提出來的,在當前社會依然適用嗎?


我是被窮養的失敗典型……在窮小子中間被當作富二代,因為有著不錯的家庭背景,一路重點學校,在富二代中間被當作窮小子,因為捨不得花錢,玩不開,走到哪裡都沒有歸屬感,家裡有意的弱化對我們的支持,希望我們自食其力,以至於我走到哪裡都自嘲為「社會底層」但是真正面對社會底層的時候卻依然有很強的隔閡感。在窮小子眼裡我是裝B,在富二代眼裡我是小氣,最後,我成了技術宅

作為一個被窮養的男生,我覺得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就應該給與對應的物質條件,而不應當刻意的消減物質條件而產生身份認同的錯亂和社交的障礙

2016.05.23 第一次修改這個答案,那些說精神世界豐富就好的,給你們看看我的收藏,有空你們可以去看我的知乎專欄,然而精神世界是什麼樣子who cares,我還是住在60年代的老公寓里,開著十多年的二手車。決定第一印象的消費觀念真的很難改的。

2016.05.27第二次更新,那些說精神富足多讀書就好的,是根本沒有經歷過這樣生活的人:

如果說我小時候的精神生活,絕對可以算的上是富足了,我自己的書(童書和少兒讀物)就超過半面牆,如果加上我爺爺奶奶收藏的我爸小時候的書(很多60年代至今的古董,包括文革時期的《十萬個為什麼》),加上許多打著「內部參考,注意保密」的科技讀物(像《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公開發行的版本是1991年,但大概60~70年代間就有譯自俄文版的內參版本),加上美帝大使館發行的《交流》雜誌(80年代的《交流》雜誌是大十六開銅版紙,印刷的很精美,當時的太空梭被譯作「太空穿梭機」,印象比較深的還包括摩天大樓的歷史、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高度電子化的國會圖書館檢索系統)和一部分日文刊物(日文看不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新祥高等地圖(三訂版)》)。更不要說看過的電影(都是電影院看的)、聽過的音樂會了。

但就是這樣,我沒買過名牌衣服鞋子,沒買過打口碟打口CD,沒參加過同學的生日party也沒請過同學,沒有給同學買過禮物也沒收過同學禮物,上大學之前和同學一起吃飯的機會都很少。消費的權利完全不在自己手裡。不多的零花錢都用來買電腦雜誌和PDA了。

精神生活豐富而物質消費不足,最終的結果就是比較捨得在個人的興趣愛好上投入,但非常不會做面子工程:無論是外形的塑造還是社交技巧都非常缺乏。第一印象比較差,容易被貼標籤,朋友很少:要麼被缺乏吸引力的外形嚇跑,要麼因為缺乏來往而冷落。價值觀與大眾區別較大,更限制了社交的範圍。

在窮小子眼裡我是裝B:天天哭窮還燒錢玩這些老古董

在富二代眼裡我是小氣:天天找老古董的錢都夠換輛車了

最後,我成了技術宅,在家擺弄老古董


看了這麼多答案,居然沒有人否定這句話,讓我很詫異。排名第一的答案,顯然是不同意這句話的,但卻不敢明確否認,而是試圖為何為富養,何為窮養,賦予新的內涵,來為這句話尋找合理性。

但我認為,這句話和很多中國人所信奉的人生格言一樣,根本上就是錯誤的,任何對這句話的辯護,都加深了謬誤。

既然是民間俗語,就要從最通俗的角度來解釋。

男孩要窮養,無非就是說,不能在物質上太滿足男孩子,只有在物質上經歷過的匱乏的人,才能保有對物質的渴望。中國人總認為,只有對金錢保有渴望的人,才會奮鬥,才會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女孩要富養,無非就是要讓女孩從小就意識到,什麼是優越的生活。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將來選擇丈夫的時候,才會有經濟上的要求,而不會被窮小子用花言巧語騙走了。

這句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為孩子的人生規定了目的,那就是要過上物質上優渥的生活。

在這裡,我先不討論這個人生目的是否合理,而是想首先說明,父母的任何規定子女人生目的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

水杯誕生的目的,就是盛水;西瓜誕生的目的,就是被人吃掉,而人誕生的目的是什麼呢?

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這個答案是沒有目的。任何對人生規定目的的行為,都是將人貶低為物。

每個父母都要應該認識到,他們創造了他們的孩子,但他們的孩子卻並不是屬於他們某種物品。他們是有理性的、獨立的存在,人生的目的,應該由他們自己去尋找。

同樣的道理,儘管人誕生於社會,社會也並不擁有這個人,也不應該將人生的目的強加於人。人不是革命的螺絲釘,也不是革命的一塊磚,也不應該是一架創造財富的機器。

這句話的第二個問題是,他們認為,男孩和女孩應該用不同的手段,來達到人生的目的。男孩的手段是奮鬥,女孩的手段就是嫁人。

這句話不但對男孩造成傷害,更是對女性的歧視。

長期以來,社會和父母,不但為兒童設立了人生目標,還根據性別,為他們賦予了不同的美好品質,比如,男孩應該堅強,女孩應該柔弱。我們常常聽到的流行語「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女人要學會愛自己」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但我認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首先應該是個人。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擁有人類的美好品質,而堅強和柔弱,不過是對人類品質的描述,而不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更不是把人們區別開的標誌。

比如,在校園裡,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男孩更容易展現暴力的一面,也更容易受到暴力的困擾。他們真的喜歡暴力帶來的痛苦嗎? 不是,他們是通過不畏懼暴力,來展現自己的堅強品質。

還有,在影視作品中,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男人為了某個目標(一般來說,是「事業」上的目標)吃了很多苦,然後有人就勸他,何必那麼拼呢?這個時候的男人,往往一咬牙,面露苦大仇深的表情,惡狠狠的說,因為我是男人!

我想,即便這樣的人生目標實現了,恐怕更多的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如釋重負——終於證明自己是男人了。人生目標實現了也還好,但是若失敗了呢?他就不是男人了么?事實上,他之所以是男人,究其根本,是生理原因,而不是因為其事業的成功。

女人也是一樣,她們往往希望展現出柔弱的一面。記得我看過一個帖子,用很詳盡的數據和生理分析證明,女人是一定有能力給飲水機換水的。但幾乎所有的女人都聲稱,換水不是她們該乾的活。為什麼?因為社會認為,柔弱的女子才是美的。她們即便真的想換水,都是在與社會為敵。

當然,稍有頭腦的人都應該明白,女人並不能通過展示柔弱而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照顧,反而因為柔弱受到歧視,這點無需多說。

第三,這句話誤解了金錢在孩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毫無疑問,在當今社會,富裕的家庭條件無疑對教育是有利的。有錢人家的孩子,有條件學習更多的技能,能僱傭更好的老師,最重要的是,能體驗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不能體驗的東西,如通過旅遊開闊眼界,通過接觸高科技產品培養對科技的興趣等等。在這方面,我認為男孩和女孩的教育都需要金錢的投入。父母擁有金錢,應該扎紮實實的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而不是通過營造奢侈的生活,為孩子將來的生活制定標準線。同樣,這句話也對生了女兒,而家裡又沒有錢的父母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最後,我當然想說,難道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物質的富足么?


瀉藥……手機答題,格式爛見諒。

@劉柯 你這個問題邀請一個蒙特梭利教師來答基本是無解……

因為我們肯定會回答:「你給與了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塑造什麼樣的性格教養咯。」

窮養得窮,富養得富,無論好壞一併吸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畢竟吸收性心智又不會分男女的……

我們更看重的,是我們所給與的環境,是不是能滿足和符合兒童發展的需要,是否能幫助孩子汲取他所需的經驗而已。至於是富養還是窮養,那都無所謂。

有所謂的,大概只有家長吧?

說白了,會做出「孩子應該窮富養」這一決定,也僅僅是依靠家長對社會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認知而形成的概念。在一個越發追求多元化的社會裡,這本身就是一個倒退步的選項。

當然,這種倒退步,也是多元化的組成部分吧?

說到這還是那個問題那句話:你想要什麼?

就醬。


這個其實不是養育的問題,而是社會對於男和女的期望不同而已。

但是這個簡單的邏輯用來作為養育的指導方針,是會帶來災難的。


我家不算窮,

我爸是個軍人家庭出生的理科學霸,

一個地道的北京爺們兒,

曾經也是個理性浪漫的文藝青年,

他常笑說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老婆奴」、「女兒奴」。

以下是他微信簽名:

他有多寵他老婆這點跟本題無關,不贅述。

他有多寵他女兒呢?

從我剛出生的時候他就跟我媽說不生第二個,理由是擔心生了第二個將來總會偶爾不注意忽略到我,怕我懂事了會傷心。

我爸是個一直給我傳遞「閨女兒,輕易不惹事,惹事不怕事,遇事不準慫,只要你占理就算要殺人爹都幫你磨刀。」這種奇怪思想的人。

我說二壞他一定會說一好,我說月亮漂亮他會順帶著把太陽星星一起給我。

我媽不准我吃路邊攤他會偷偷開車出去幫我買回來藏起來再送到我房間。

半夜兩點突然好無聊跟他說想去隔壁城市爬山看日出他就說了句:「去加件衣服,走。」

他玩收藏,也愛養壺,我拿過他的古董盆兒養水仙和撿來的小鯽魚苗,小時候跟貓打架打爛了多少他養多年的壺也不忍再提,他從來沒有責備過半句。

不窮,有個溺愛的爹,

看到這裡,按正常走向,我一定會是個富養長大每天在兩萬平米的床上醒來有著紫色瞳孔粉色睫毛鑽石眼淚的小公舉無疑,嗯,我投胎炫技能的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我以為我機智的選擇了Easy模式。

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千算萬算不如蒼天一算,

百密必有一疏,千慮總有一失,

我,忘記了先看看我媽。:)

我媽,一個傳統家庭純富養長大的小公舉,

外婆家她最小,沒吃過苦,到了北京上大學,認識我爸就嫁給了我爸,一直過著順風順水的生活。十指不沾陽春水,快50歲了分不清青菜和茼蒿。興趣來了要進廚房,炒菜就像是在擊劍。

而她的微信簽名是這樣的:

我也很愛我是什麼鬼?

她煎出來的雞蛋是這樣的:

她煎出這樣的雞蛋我們的評價要是這樣的:

畫風切換的太快,在我爸那兒體現的溫情文藝,父慈女孝,其樂融融,和和美美的氣氛,就這樣,

說沒有就沒有了。

我媽很愛我,但她感覺到了她的成長模式有很多弊端,所以提倡不溺愛,物質上不虧著,也不慣著。

我覺著這不怎麼公平,但我沒有反對的權利,

她定的規矩,我爸不敢不聽。二比一,不服,憋著。:)

人生Hard模式開啟。

我媽決定,吃穿用住行給提供好的,給小夥伴送禮物也會耐心陪我挑,買書可以不管種類瘋狂買買買,連小人書漫畫書她都不過問地付錢,

其他的需要錢,

對不起,沒有。:)

從小學開始,我的小夥伴們都有零花錢了,我也開始有我的了,每個月五塊。人民幣。

而這五塊錢,花的每一筆還都要記賬,月底彙報錢花在哪裡了。

二年級以後讀的是國際小學,周圍都是各國小土豪,看到別人那麼壕,我好羨慕,

可我知道羨慕沒有用,也知道找我媽更沒用,於是就想辦法賺錢,當時小學生能投稿賺出版費,我就寫呀寄呀,寫了好多好多,終於在半年後開始慢慢收到了十塊二十塊裝在信封里的錢,

當時可高興啦!覺得自己賺了巨款!不得了了!可牛X了!我看著我的錢!天啦,嶄新的!簡直想抱著它滿城飛奔,炫耀給每一個認識不認識的人看!

可高興勁過後還是發現,欸?這怎麼都不夠同桌小胖每天買辣條的錢?

於是我的小心臟就不得勁兒了,不平衡了,我仇富了!

我憤怒地去質問媽媽:「為什麼大家都有很多零花錢,我沒有?」

這種情況,別人的媽媽也許會哭窮,會加錢,或者乾脆不理,

可我媽這朵炫酷的水瓶座女子豈會走這條尋常之路?她偏不,她連騙我一下都懶得,她告訴我,她有錢,她老公也有錢,但那是他們的錢,你想花,那自己賺。(老天我還是個孩子你怎麼能這樣對我!?_?)

說完後她就花了一個下午時間在我房間的牆上貼了兩棵用紙剪的一米高的樹,又再剪了很多顆蘋果,

她告訴我,每做一件好的事情,就可以貼一個蘋果上去,譬如寫字姿勢對啦,待人禮貌啦,記得所有人的名字啦,夸人家煎的雞蛋好吃啦,考試有進步啦等等……

得到蘋果後可以由自己決定把蘋果貼在哪棵樹上,一棵樹上的蘋果可以換錢,另一顆樹上的蘋果可以許除了錢以外的願望。

當時還是拿衣服,不懂得貼願望划算(可以直接許願買東西)於是就開始了一個小財迷的瘋狂斂財之路,當初的牛犢不怕虎,當初的老奶奶也不會訛小朋友,在不知道硬扶了多少不想過馬路的老奶奶過馬路後,5毛錢一個的蘋果,我給生生貼了一個兩百多的電動坦克回來!(我也不懂一個女孩子當時怎麼喜歡這些個玩意兒~_~;)

而因為這兩棵蘋果樹,我也隱約知道了,想要的東西可以自己付出行動換的,而不是伸手要。

六歲的一天下午,爸媽不在家,我想偷懶不去上芭蕾課,賭氣不起床,阿姨拖我,我生氣,兩隻腳在床上擦呀擦的耍賴,脾氣也倔,弄的血肉模糊滿床是血,阿姨也不敢對我怎麼樣,只能打電話給我媽,我媽光速到家,看都沒看我的傷,淡淡地對我說了一句話:

「給你半個小時考慮,不起來結果自己擔著。」

呵呵,我是誰?我這麼酷我當然不起來,

我心裡盤算著我都傷成這樣了還能拿我怎麼樣?我以為我贏定了,躺床上繼續犟著,

順便想著待會兒一整個下午悠閑燦爛的時光該怎麼度過,想著想著都忍不住差點笑了起來……

半個小時後,我媽進房間看見依然賴在床上的我,

二話沒說像拎小雞崽兒似的把我拎進車裡,送醫院上藥,再送去上課,一氣呵成。怕老師看我受傷包庇我她就靜靜坐那兒看我哭的撕心裂肺頂著一雙爛腳跳了兩小時的芭蕾。:)

從此再也不敢沒有理由的瞎作。

到了大學,同學的生活費大概3~5000,我1500。當然這個錢都是除了買衣服和護膚品的錢,這些方面我媽不控制我,家裡有,我也懶,不愛買,喜歡我媽給我買好我拿現成的,我討厭挑。

但即使這樣,這個錢還是不夠我花的,我熱愛請人吃飯,我熱愛撿貓撿狗,我熱愛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我熱愛吃零食,這些都非常花錢,而我,只有一千五,不夠。

可我已經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理直氣壯的去跟媽媽談判了,我長大了,我有了羞恥心,

因為我媽常說「有什麼樣的賺錢能力,就什麼樣的消費水平。」

我不好意思拿多出來的錢。於是我自己去兼職賺了,賺的不多,但也夠用~偶爾也是熏疼自己,明明……

當然,我媽也不是總對我這麼冷漠,她也有很柔和的一面。這是兩年前我失戀很難過時媽媽發給我的微信,很感動一直留著。

這是媽媽的朋友圈:

能成為媽媽的小小驕傲也是很得意的~

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爸媽都會主動道歉,偶爾還會公開道歉~

以上

也許我父母的教育方式並不是盡善盡美,

但我很感激他們願意跟我一起學習成長。

我的父母並不像這篇短短的答案里描述的一樣完美,他們也有一些小缺點,

但我很佩服他們一直在努力堅持完善自己。

我的人生也不像這篇答案一般看起來貌似一帆風順,我吃過很多同齡人沒吃過的苦,也經歷過荒唐,叛逆,挫折,痛苦,跟題目無關也不喜歡提。沒有人的人生能夠完美,

但我感恩那些不完美讓生活變得更立體。

我的父母做的任何事情,在我看來都沒有對錯,即使有不妥,我都會去試著理解和溝通,就像他們當年對我一樣的耐心。

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

我很感激我能是我,我很感激他們能是我的爸媽,

他們既是我的燈塔也是我的港灣。

我想我會更努力的成為自己,努力讓我的孩子將來提起自己的爸媽時也能像我一樣的驕傲。

也許我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窮養,可這並不是何不食肉糜,我也知道有些小孩很可憐也許鞋都沒有穿,但在我能看到的範圍內,我的確不算物質上的富養,但這絲毫不影響我的快樂。

窮養富養不是糾結在窮和富這兩個字面意思上,除了錢,父母能給的還有很多很多:儘可能好的教育,尊重,耐心,陪伴,細心,榜樣,共同成長,鼓勵,正確的三觀建設,教會孩子快樂的能力等等,而這些比起單純物質上富養,重要的太多太多。

精神上的富養,是生男孩兒女孩兒都需要提供的,

物質上的富養與否其實無所謂,有則更好,沒有也不會有質的影響,有了前者做基礎,不管怎麼養,都壞不到哪裡去。

--------------------------------------------------------

作為一個知乎小透明,答這麼多是因為我媽就要生日了,想要截圖送給我家女王大人,希望這個小禮物能讓您高興一小會兒~愛您喲~


往「窮養」「富養」這樣的概念中去尋找教育真理,本來就錯了。

人類所有的思維,可以分為四種:

  • 宗教思維尋求人生痛苦的簡單解決方案

  • 學術思維尋求事物背後的原理,以解釋事物

  • 工匠思維利用已有的所有可用工具,來解決問題

  • 藝術思維利用想像力以做創造性的表達

宗教式思維當然不是指只存在於宗教中的思維,只是往往存在於宗教中罷了。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其目的是解決痛苦(但全都聲稱自己可以解決實質問題),二是其答案非常簡單。對基督教來說,解決痛苦的方案就是信仰上帝,而對佛教來說,則是認識到緣起性空。各種意識形態所給出的答案,也非常類似:共產主義宣稱自己是一切社會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自由主義主張所有經濟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就是自由市場;民族主義認為外族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只要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土地,一切問題就解決了;浪漫主義者認為真愛可以克服一切世俗的難關;處女情結認為只要娶到處女就必然幸福,娶到非處女必然不幸;尿療的信徒堅信喝尿去病強身,甚至包治百病。

宗教式思維大概是最流行的一種思維,因為它簡單,很容易理解;而一旦問題得到了解釋,人的痛苦就減輕了。認為對神佛之信仰可以滅除一切痛苦,就不必再費腦筋處理周圍複雜無比的人際關係、努力工作以獲取那極難得到的成功;認為自由市場是一切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可以免除所有制定政策之必要、思索福利方案之痛苦;認為真愛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的人,對所有親密關係的失敗都有了一個簡單的解釋——不夠愛,於是,就免除了自己學習一切人際交往之藝術並努力改善自己人格的必要性。

這些思維方式,有極大的可能性遭遇現實的失敗,但其中的每一種都會採取「真正的蘇格蘭人」之詭辯為自己辯護——它們不會錯,錯的只可能是你自己。

(註:以下對「真正的蘇格蘭人」的解釋摘自Wikipedia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想像一位名叫Hamish McDonald的蘇格蘭人,坐下打開他的《格拉斯哥先驅晨報》,看見一則新聞「布萊頓(位於英格蘭南部)色魔再度犯案!」他震驚地說:「沒有蘇格蘭人會幹這種事!」隔天他又打開報紙,看見新聞描述一位亞伯丁人(該城位於蘇格蘭)更殘暴的行為,相較之下布萊頓色魔還算是個紳士。這顯示Hamish的想法是錯的,但他會承認嗎?似乎不會。這次他說:「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會作這種事。」

下面是原故事的改寫版本

老師:沒有蘇格蘭人會在粥里加糖。學生:我是蘇格蘭人,我會在粥里加糖。老師:好吧,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會在粥里加糖。

當一個人主張:「所有的A皆為B。」卻遇上「A不為B」的反例時,改口主張「所有『真正的A』皆為B。」此時,「真正的A」和「為B」只是互相定義的套套邏輯,而原來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因為A不一定是「真正的A」。

這個邏輯謬誤在政治上的應用好比「沒有民主國家會發動戰爭」,之後就開始區別「成熟的(真正的)」民主國家──這是不會引起戰爭的民主國家,以及「新興的」民主國家──有可能發動戰爭的民主國家。

你會在無數文本和對話中見到,基督徒告訴你教會的贖罪券、捕獵女巫、燒死異端、十字軍東征等等「都是有罪的人犯的錯,與上帝無關」——沒有人可以證明這種說法是錯的;而當自由市場看上去失效時,自由市場者的提倡者永遠會主張「如果採用政府干預,情況會更壞」,當政府干預成功時,如羅斯福新政,他們則會說「如果政府不干預,情況會更好」——同樣,由於歷史不可能重來,也沒有人能證明這種說法是錯的;如果你感情失敗了,一定是一方沒有真愛——再一次的,你沒法證明這種說法錯了;如果你按尿療的指導喝了尿但是病還沒好,一定是你的人品問題(這條是我杜撰的:D)

當然,「真正的蘇格蘭人」之辯護還有一種更精緻的變體,就是不斷改變核心概念的意義,使其符合已知的證據。比如,排名第一的 @李躍竟 的答案中,「富養」的定義如下:

女孩要富養,指的是精神層面的。給予她物質上的富足,提高她的氣質與品味,同時更要給她一個富足的精神財富,為她的生命世界開一扇窗,讓她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讓她知道這世界不僅僅有物質上的富足,還有很多更美好的、值得珍惜和擁有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讓她不迷戀於物質世界,因為你給了她一個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而在 @雷磊 的答案中,「富養」則包含十四大內涵:

一、擁有品味

二、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三、要試著發現生活中的美

四、跟有思想的人交朋友

五、要遠離泡沫偶像劇

六、學會忍耐與寬容

七、培養健康的心態,注意自己的身體

八、讓養貌成為自己的資本

九、離開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

十、有著理財的動機,學會投資經營

十一、愛情和婚姻是可以共同擁有的

十二、誰說女人不如男

十三、找一個能幫你實現夢想的老公

十四、讓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燦爛一些

如果「富養」這個概念的意義已經被擴大對一切可以想到的美德的培養,那麼這個概念就已經失去任何意義了。因為,你完全可以把一模一樣的概念套到「窮養」上去,從而使兩個看起來完全相反的概念竟然有一樣的內涵:

一、物質不那麼豐富,可以讓人擁有品味

二、物質不那麼豐富,可以讓人多讀書,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三、物質不那麼豐富,可以讓人開擴眼界,花更多的精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

在這樣的解釋之下,問題已經從「X是否正確」轉換成「為了使X成為絕對正確的命題,我們需要給X下怎樣的定義」。實際上,所有宗教式思維都在做這種對問題的隱式轉換。最終,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已經不重要,如何定義一個概念才重要。

如果真的希望解決問題,而不只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那麼,破除宗教式思維是絕對必要的。拋棄簡單的概念,上帝也好,佛陀也好,自由市場也好,真愛也好,喝尿治病也好,窮養富養也好。。必須拋棄對它們的執著。擁抱複雜的現實世界,才能走向解決問題之路。


「窮養兒富養女」恐怕是中國教育歷史上相對很深入人心的古訓之一。古人認為,男孩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因此需要「窮養」來磨礪心性。女孩則最好成長為一名大家閨秀,需要「富養」來幫助她提升見識和氣質,這樣長大後才不會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這種認知即使在現代中國,也被無數家庭奉為圭臬,讚歎祖宗智慧深沉,充滿哲思。即使有存疑、反對或者不認同的,總會有其擁躉舉出各類理由來反駁。比如說,不要狹隘地理解「窮養」和「富養」的意思,又或者大談如今社會上,男人確實比女人承受更多的壓力等等。

所以在此我換種說法:「窮養兒富養女」是一種不完全科學的教育方式。下面,分享三部分:一.為什麼「窮養兒富養女」不科學;二.金錢觀在教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三.教育上比金錢觀更重要的是什麼。

·科學的教育是尊重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

「窮養出來的男孩會刻苦勤儉,形成堅毅的個性;富養出來的女兒見多識廣,更具風範。」是「窮養兒富養女」的核心理念。

然而事實真的符合這種傳統認知嗎?其實不然。

很多男孩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施以窮養的方式,從小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錢,時常被同齡人嘲笑和排擠,逐漸形成自卑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下,男孩無法理解父母對其的教育方式,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成年之後,不僅和父母關係冷淡,一旦有了金錢,就會報復性地花銷,以此來彌補童年時期的缺失。

而被施以富養方式的女孩,也不見得人人都出落成父母心中大家閨秀的樣子。因為金錢來得過於容易,從小生活條件過於優渥,踏入社會後方才發現缺乏獨立能力。不僅對於花花世界沒有足夠的抵抗力,相反養成了依靠他人的習慣,更容易被能提供優質物質條件的另一半所吸引。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兩種情況?

究其原因,「窮養」和「富養」這種粗暴的二元劃分教育方式,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即無論孩子性別如何,他們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男孩和男孩之間差別巨大,女孩和女孩之間亦如是。

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就在於,要把孩子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每個個體的個性和發展。除了性別之外,孩子的性格秉性相差巨大。如果孩子本就不太自信,還苛刻地窮養,自然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而如果孩子本身就習慣大手大腳,還繼續選擇富養,無疑是助其變得驕奢。

所以,窮養或富養絕不該成為培養孩子的切入點,二元論、非 A 即 B 的劃分,並不是對待教育的好方法。根據我在劍橋和 Huppert 教授 Anderson 教授的研究,從包括自信、抗逆、樂觀、意義、成就、人際關係等這些多元角度培養孩子,才是根本。

· 儘早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是重要的

現代社會讓不同階層的孩子可以坐在同一間教室上課,這是一種進步,同時也帶來一定問題。即使學校採取了各種措施淡化學生之間的貧富差異,但依然阻止不了學生通過其他方式來攀比。

如若一個窮人家庭,拚命富養女兒,給其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條件,就能培養出高貴典雅的氣質嗎?現實地講,窮人家庭的窮奇所有,在富人家庭面前依然捉襟見肘。越是給女孩提供「優質」的條件,越是讓她發覺自己和真正富有家庭的差距。

相比窮養和富養,為孩子豎立健康的金錢觀更為重要。

心理學家 Hibbert and Beutler 的研究證明家庭對開銷的謹慎以及平衡,比如按時付費交款等等,對於互相尊重,自我價值都更好,相反家庭對於開銷和金錢不謹慎,無計劃,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質量都沒有幫助。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孩子從 3 歲起就對各種物品產生慾望,而家長的合理的控制,比如什麼時候同意買,什麼時候拒絕買,對孩子自控力的建立(boundary setting)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如何控制慾望,以及用自身努力去完成想要的,都有很大關係。

另外也有不少研究文獻也提到說,應該提倡孩子在家中擁有自己的「小基金」,參與到家庭金錢支配中,提早就有一個意識在,而且青少年時就用對於金錢處理的經驗,長大之後對於金錢的管理才會準備好,更合理。

如果是富人家庭,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讓他們明白,父母的錢也是來之不易。家庭富足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但更要通過教育,讓他們正視金錢。良好的家教,應該既能讓他們認清金錢的力量,同時不被金錢所腐蝕。金錢需要通過勞動去獲取,即使對方沒錢,也不能輕視對方,是需要及早傳達給他們的道理。

而窮人的家庭,既不要強裝富裕,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倒苦水。要讓孩子相信,美好的明天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而不是通過父母的給予。與此同時,可以鼓勵他們多與家境良好的孩子多多交往,在與不同階層的孩子交往中,建立自信,不被金錢所動搖。

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都有不同,家長需要認清客觀事實,根據自身條件實施不同的教育方針。無論是窮是富,都不應該讓孩子沾染成年人世俗的眼光。

· 比起窮富,關心和愛更重要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這與孩子的性別,和家庭的經濟條件無關。

教育孩子不是養一株盆栽,根據自己想要的方式修修剪剪,而是要發掘孩子擅長的部分,彌補孩子性格中的弱勢。

如果家長無法耐心地與孩子交談,無法和孩子暢快地溝通,僅僅在經濟條件上滿足或剋扣孩子有何作用呢?富養的女孩也可能嬌縱,窮養的兒子也會自卑。

家長在孩子的童年期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想要培養性格堅韌的男孩,或秀麗端莊的女兒,首先應該在自身行為上下功夫。如果父母本身大手大腳,毫無勤儉節約的習慣,即使窮養兒子,又憑什麼讓他學會刻骨勤儉呢?

只有對孩子更加關心愛護,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僅僅只是通過物質條件的把控,來培養孩子的性格氣質,只不過是本末倒置。

窮養也好,富養也好,本身沒有大錯。但一味迷信這種古訓,並以此作為教育的核心方法,最終只會導致孩子的成長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窮養」和「富養」在當今社會還適用嗎?我認為,在當今社會,學會傾聽和尊重每一位不同的孩子,才是最為適用的教育方式。

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共勉。


男孩窮樣的極端結果就是長大以後一旦有了權力就會心狠手辣,太過重視功名利祿。這讓我想到了很多公務員都自稱自己童年是很清貧的,然後想報效祖國,鞠躬盡瘁。


看到大部分的觀點都和自己理解相悖,忍不住上來吐槽,尤其是張亮的答案

「富養女,是女孩子要給的東西都盡量滿足她,這樣,成年之後,才能不為外在的繁華所輕易迷惑」,試問怎麼富養了就讓她長大後不會被迷惑?

你不斷去滿足她,她的胃口也會不斷擴大,直到有一天,你能提供的東西已經無法滿足她的慾望,她反而更會被更有錢、更好的東西迷惑(如果你是首富請跳過),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女孩,父親是高級工程師,家境很好,從小都很滿足她的那種,但是和她在一起開口閉口就是什麼名表名車(但是她的家境還沒有達到擁有這些東西的水準),只會和我狂侃她坐過神馬飛機機型、見過神馬名車、去哪吃過神馬昂貴的東西,我就想如果有一個能為她完全提供這些好東西的男人,能保證她不會被迷惑嗎?

但也有另外一些家境很好的女孩,氣質品味也很好,但她們有著靈活開闊的視野和智慧,和你談論文學、影視、旅遊、針砭時弊,很少談論什麼奢侈品,你很難想像一個一個充滿銅錢味的男人能夠吸引她,哪怕你再有錢。

女孩要富養,指的是精神層面的。給予她物質上的富足,提高她的氣質與品味,同時更要給她一個富足的精神財富,為她的生命世界開一扇窗,讓她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讓她知道這世界不僅僅有物質上的富足,還有很多更美好的、值得珍惜和擁有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讓她不迷戀於物質世界,因為你給了她一個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如果緊盯物質給予,相反,你給她推入了一個閉塞的世界,只能看到物質,能不迷失嗎?

很同意@包廉所說的:

窮養富養不是物質上,主要是家長的觀念和意識水平。這樣來說吧,兩個爸爸分別給自己上高中的女孩500塊零用錢,當然都是富裕家庭的,一個在給錢女兒的時候講:必需品不要省,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亂買;另一個講:女兒啊,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要省,沒了和爸爸要。其實這兩位父親都是捨得的,這500塊他們女兒怎麼用他們也不會在乎,但是不同的理念灌輸鑄就不同的人格。


我覺得這個跟古代重男輕女以及女主內,男主外的陳舊思想有關!但是在現代我覺得不太合適,當然我也不是贊成今後就要窮養女孩子了,事實上我也不贊成簡單的窮養兒子,還是多學習現代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比較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要與時俱進,古代的廣為流傳的思想也未必適合現代,借胡志男先生的講法,能養大就不錯了,真沒錯

這不是說窮的家庭才養兒子,富家才養女兒,而是指男孩要「窮」養:吃苦受罪,歷盡滄桑,日後方能有所作為有擔當;女孩要「富」養:生活精緻、無憂無慮,優越的生活就像一針強勁的免疫針,使她以後會對抗誘惑,明辨真偽,成為知情識趣優雅美麗的女子。——引用自百度知道

最後,出於我要把一個娛樂性的回答答得有道理,我必須再扯點,你們忽視吧。(我這叫改過自新)

我之前說:因為楊玉環

然後被摺疊了。

然後我想說,我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兩句古詩——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啊,因為楊玉環這種先例在,多少有刺激當時和後世的古代父母,他們會想培養出一個同樣美麗的女兒,也一朝選在君王側,他們會覺得,生女兒當然要富養,從來富貴多淑女,給她最好的條件,讓她吃得好,穿得美,養出一個知書達理,溫婉賢淑,美麗動人的女孩兒來,嫁個好人家,最好像楊玉環嫁入皇室,如此,可以欣榮一家,事實上,在古代,你不富養女兒,女孩兒長大了嫁不出去,你能如何,你能期望她去考科舉?你難道真期望她能去替父從軍?想著她去從商?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現在不同了,所以,我們需要革新一些舊思想,與時俱進,科學,人性的去教育子女,以身作則,不論男女,不論貴賤都要教導他們擁有底線,堅毅敢擔當方是最正確的!


我就是從小被家裡窮養的丫頭,一來是高中之前家庭經濟情況確實不好,二來父親也刻意地讓我吃苦。雖然生活在物質不寬裕的家庭,也沒接觸過所謂的上流社會,但我沒覺得自己成年後有貪小便宜、不勞而獲等念頭,反而,我認為能讓則讓,不是自己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我身邊有「富養」的例子,這類女孩見多識廣,為人大氣,待人接物得體,氣質很優雅。所以,我也不覺得,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女孩,會脆弱驕橫等等。

我同意一個觀點,就是無論窮養富養都要得當,經濟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女孩做人的底線和準則,比如自尊自愛、獨立自主、真誠待人。經濟能力差的家庭,不要超出經濟能力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可能讓孩子虛榮,應特別教會孩子自尊,但是止於過分自尊;而經濟條件好的,應該讓孩子適當吃點苦,讓他們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女孩是用來疼的,但不是指經濟上的無條件滿足,從小就培養、提高她們的情商也同等重要。


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儘管社會角色不同,但是這句話背後的含義過分主觀。

窮養給男孩子導致的自卑,眼界狹隘,格局小,愛計較蠅頭小利,交際能力缺乏,這些缺陷害了多少人?一個土鱉,混成牛逼人物是硬逼出來的,概率極小,反而容易越混越爛。很多家庭窮養是無奈,不是主觀想窮養。

富養給女孩子造成的嬌貴,依賴性大,難以承受較大的挫折,天真的過分。劇本里哪個被窮小子拐跑的不是富家女。窮養的女孩想得到物質需求的滿足,想嫁個富人,富養的女孩會想得到精神需求的滿足,喜歡上混混的可能性更大,到底哪個更現實?


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你家有7分的條件,給予女兒7.5分的照顧,給予兒子6.5分的照顧,而不是你家有7分的條件,還要把女兒像10分一樣供起來,把兒子搞的和1、2分條件的家庭那樣艱苦卓絕。


看著好心寒。

原來養女兒就是為嫁得好,養兒子就是為找個好飯碗,至於他們的夢想,他們的心智,他們的感受,全部是嫁娶工作之外的不值一提的附帶品。抱著這樣的心態養孩子,跟養豬的區別在哪裡?


我父母當年特別信奉男孩窮養這句話,我自己辛辛苦苦剩下來的錢(早飯錢),壓歲錢,稿費(小時候作文很好),全部被他們拿走,不准我有一分錢的零花錢,每次我和同學出去玩(很少有這種情況),給我僅僅是路費的錢。經常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我給你xx塊錢,你必須只能花xx塊錢,然後剩下的錢還給我,他們說這叫男孩子必須窮養。窮養的結果就是,我現在無論如何,自己掙多少錢,花起來都有負罪感。每次大家一起玩,我基本不敢花錢,儘管錢都是自己的。於是人送外號「鐵公雞」。

如果我有自己的孩子(儘管我真的不想要),我會每個月定期給他一些零花錢,並且鼓勵他自己掙錢,掙的錢我一分不拿。我也會盡職的教給他如何理財,如何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告訴他人不可能滿足自己所有的慾望,但是想要了,可以努力得到,靠自己雙手獲得財富,你的財富就是你的,沒有人有權利剝奪。

====================我是想補充一下的分割線=======================================

其實我真心覺得,窮養富養這個過時的理論應該下架了。我表哥有個女兒,今年快上小學了。他們家裡對這個孩子所做的就是:滿足一切要求,他們理解為這就是富養。於是,夫妻兩個加起來工資還沒2k的人,頓頓讓孩子吃KFC,麥噹噹(在我們那裡這個是奢侈品)。買了30W的車到處帶孩子玩。一切好吃好玩好穿都滿足女兒,但是唯獨沒有好好教導女兒。到現在,這個孩子從來不會正眼看別人,從來不會主動的向長輩問好,就算是被迫和別人說話,眼睛也是瞧向另外一邊。她父母還十分自豪。

我真心覺得,與其富養,不如盡量滿足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教他們閱讀,教他們品味人生,告訴他們人生艱難,但從艱難中,你需要樂觀;社會黑暗,但黑暗中你應該看見光明;人生不公平,但沒有任何事物處處公平;努力的意義,不在於最後的結果,而在於過程;工作的意義,除了能夠讓你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你有成就感。選擇所愛的事物,為之奮鬥一生,比為了別人而活更重要;相愛的意義,不在於兩個人錦衣玉食,有房有車,而在於互相扶持,互相鼓勵。遺憾的是:現在有幾個父母能懂得這些……


這屬於用粗暴的邏輯對父權社會中性別角色的簡單逆推而已。。

一方面,體現了在父權社會中被訴諸規範「性別角色」文本的一種傳承途徑,可以就是通過家庭教育(家庭和階級作為參考群體所做出來的行為選擇)和社會期望(由消費媒體或者公共媒體主導的社會價值詮釋的再生產)將某些父權社會的性別預設以各種修辭包裝之後,從而傳遞下來。這也是父權社會根深蒂固的原因。

就算拋開這個東西。

另一方面,說明不少父母用那可憐巴巴的邏輯希望尋求到一條教育上的「公理」,來多快好省的進入到父母角色並制定培養計劃,而消費媒體和人情共同體搭建起來的」父權信息圈子「使得一系列」公理「被總結出來,然後尋求到很大一批人的認同。

然而家庭教育難點在於,1,你的孩子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機器,家庭也同時具備經濟契約結構和血緣認同,價值認同的三重作用。這使得很多教育理念在實踐過程中都會發生割裂,這個例子太多,我就懶得舉了。

2,家庭教育不是如同學校一般的」規範教育場所「,它的很多發生機制是類似於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中的感性過程(emotional process)所積累的經驗。

如果放在默頓的參考群體行動範式上,群體內的參考經驗會通過情景化的方式成為孩子的參考,比如家庭經濟運作是否具備規劃性,父母的角色分工,家庭裡面的權威是以什麼方式體現等等。家庭的運行結構會影響到孩子的規劃意識,而家庭權威的運作方式也會影響孩子慢慢形成社會身份的認同。

還有群體間的參考行為,比如說孩子在孩子圈中的角色,對於這個時代規則的適應方式,都影響自我認知。

最簡單的,」窮養「男孩似乎是在培養所謂的男性角色」責任擔當「,但是在小朋友圈子的日常消費本身就已經達到一個普遍高度,並且這種消費所產生的文化圈是孩子社交圈的主要構成元素的時候,所謂」窮養「更大的可能是讓他與外群體脫節而已,那麼自卑性格,極端個人主義,敵視,自我認同錯位都可能出現,也很有可能變得根本就敵視任何一種「集體身份」,那麼這與你想培養的」責任擔當「可能相去甚遠。

於是各位父母們自以為」對ta好「的心態去培養孩子,最後被各路意外情況打臉無非就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當然,再往後面推就是些政治不正確的東西了。


不太同意「窮養男,富養女」的說法。

這個說法的常見解釋,剝掉那些「經受挫折」,「抵擋誘惑」之類的好名詞,說到底就是無非是表明對男生來說,要學會賺錢,女生要學會花錢。

賺錢和花錢,都是很重要的能力。我無法想像一個只知道賺錢,卻不知道應該怎樣花錢的男人精神生活該有多貧瘠,也無法想像一個只懂得怎麼花錢,卻不懂得怎麼賺錢的女人怎麼才有安全感。在現代社會,學會聰明的賺錢和明智的花錢,簡直是最重要的能力了。沒有這兩種能力的人,是無法自立的。這種奇怪的論點大行其道,不免讓我覺得,這個社會對男人的所有要求,就是「百折不撓」的去賺錢,對女人的所有要求,就是「優雅」的去追求奢侈生活。在這種論調下,我真心覺得這兩種生活都極其可悲。


看過很多富養的女孩兒,精神上貧瘠的可怕。還把自己特當回事兒,在討論到女權時不停強調男女平等,但一到付賬和來例假時就覺得女性理所應當被保護。

微博上最愛轉發心靈雞湯的有大批都是這類姑娘。

窮樣的男孩兒里出鳳凰男的概率是最大的。這類人里優秀的人很多,但擁有大智慧的太少。活的都太用力,為了野心不擇手段。


遇到了教育不善的父母,就產生如下情況:

月花費1000的男生的堅韌不拔的性格不如月支出2000的男生;

月花費1500的女生長大了當了「二奶」,月花費900的女生長大了按照正常程序走入合法婚姻。

——————————————————————————

窮養富養是表象,根源在於————無論男生女生,讓他們在人生早期就大致確定自己的物慾的高與低,以及準備怎麼搞到錢(靠自己還是靠配偶)

對金錢、物質這些東西看法變化劇烈的人(尤其是女人),比較容易出醜,留下社會大眾不齒的污點(畢竟是個男權社會)。

物慾一直都不強的女人最不容易出醜,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一定要有錢的女生次之,最糟糕的就是人生早期自以為自己物慾低但是後來發現自己物慾高的女性。

——————————————————————————————

提一個很具體的建議建議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在孩子的初中與高中階段提出幾個思考題給自己的孩子:

女生版:

1、喜歡過豐裕的物質生活么?喜歡到什麼程度?

2、知道一線城市的房價么?

3、準備靠自己還是靠別人?

4、如果靠自己打拚,但是結果不是很好。是心甘情願接受次一等的物質生活,還是加碼玩命拼搏?

5、如果準備部分靠老公,那你的男朋友是個賺錢能力不強的帥哥,你怎麼辦?

6、先找窮且帥的男人做男友,然後拋棄他,再找富而丑的男人當丈夫。這種行為道德么?

7、利用婚姻之外的手段依靠男性過上好生活,道德么?

男生版:

1、喜歡過豐裕的物質生活么?喜歡到什麼程度?

2、知道一線城市的房價么?

3、如果靠自己打拚,但是結果不是很好。是心甘情願接受次一等的物質生活,還是加碼玩命拼搏?

4、如果你選擇了相對清閑但是比較窮的生活,你卻找不到淡泊名利的妻子,你準備怎麼辦?是在她的驅使下加油賺錢,還是休妻另娶?

5、你很清楚各行各業的艱辛么?有沒有想過某些行業或者公司的工作人員比高中還累?

——————————————————————————

最後告訴大家養女兒最失敗的一種案例(我保證案例的真實性,類似案例並不少見,醫院婦產科一大把這種案例)

有的父母在女兒成長的早期從來不告訴她錢的重要性,女兒戀愛了也不跟父母說,父母也從來不跟女兒談到戀愛這個話題。

突然有一天,父母發現女兒懷孕了,原來女兒與一個窮小子戀愛上了。如果是在舊社會,女方父母會催促趕緊結婚。在前衛的21世紀,女方父母會強逼著自己的女兒去做人工流產,然後安排她去跟經濟條件更好的男人相親。

這種不事先(注意「事先」二字)與兒女溝通金錢觀、擇偶觀,但是事後(注意「事後」二字)強勢干預的父母怎麼有臉活在人世間?

不是一個月給兒女花多錢的問題,而是全家要在一起把道德、倫理、價值觀當做一個嚴肅議題進行討論的問題。
說一千道一萬,窮養富養的首要目標是希望他/她成年後能夠處理好物慾、男女關係,走得平順一些。


我爸小時候算是窮養我吧,記得初中衣服破破爛爛被同學嘲笑過,但是我的書架是滿的,用的電腦是兩萬多的(那是因為我考了年級第一他送給我的)。幸於此,我交的朋友大抵與我相仿。

同時他還鼓勵我把錢多請朋友吃飯,多捐獻給偏遠地區,因為同樣是十塊錢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非師範生如何到公立學校當老師?
多讀書,讀好書。什麼才算是好書?現在世面上的書太多,很多為了奪人眼球實際沒有內涵。如何選擇好書?
16歲考上清北,和18歲考上清北,哪個更厲害?(請看完我正文後再回答)?
如何選擇一個正確的博士生導師?
當一名對外漢語的研究生要具備哪些素質?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