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受到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哪個大?

一個人的性格可能是基因和成長環境兩個方面的作用,但是這兩個因素哪一個更大,能否控制變數的實驗,證明不是基因不是起主要作用?


後天?先天?後天?先天?...

讓我們拋個硬幣來決定吧!

這是事物的存在形式,靜止與運動,遺傳與變異,量變與質變...

1 性格不是形成了就不能或不再改變了,通俗的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決定命運」在我認為 是悖論

2 性格是動態的,一出生時,每個人的行為機制都差不多,餓了就哭,天突然黑了哭,燈突然亮了哭,狗叫了哭...然而為了適應多樣化的環境,性格也變得多樣化,每個人都個性有所不同,即便是雙胞胎,性格的變異曲線類似y=x^1/2(x的平方根),一開始變化很快,漸漸地變化緩慢,因為先入為主,如果環境變化不大,性格就變化不大了,所以,環境決定性格

3 有人說了,為什麼丑的跟美的性格區別咋就這麼大呢,什麼「醜女多作怪」,"美女多可愛「...

那是因為,人對丑的跟美的給出的刺激是不同的,而我在第2點說的環境,不單指周圍狀態,是指每時每刻向小P孩大腦輸入的信息,醜女之所以」作怪「,她認為」作怪「是得以維持個體存在的最好行為組合

4 不管答案是什麼,我覺得不重要,人的能動性是相對無限的,每個人都可以忽略基因所決定的屬性,斷手缺腳瞎眼無耳的人都可以活得很精彩

看似有點極端的行為主義的味道,但其實不一樣噢,注意我對環境的定義


目前看到的答案里大多是路人,少部分是引用了雙生實驗的先天支持者,似乎沒看到從遺傳學角度的發言

現代遺傳學可以說就是研究基因,基因提供了生物性狀的藍本而非框架,實際上基因在所有性狀細節上都有描述,包括個性在內。根據這個藍本可以構造出完整的包括細枝末節的建築物,這不代表不能中途修改或建成後改造,但顯然很麻煩且成本很高

舉例:一個白人通過努力是可以晒黑的,但是只要不持續曬還是會恢復白色皮膚,傑克遜是黑人,但把自己漂白了,甚至比白人還白

個性也是一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不代表個性不能改變,遺傳學上性格的遺傳概率甚至高於膚色和毛髮,個性的改變也遠遠難於晒黑漂白,所謂三歲看老七歲看死

沒有簡單的給出先天大後天小的答案,因為在個體上很難界定


遺傳大於環境。

研究者對孿生子進行了深入具體的面試,以了解其生活環境,對社會、宗教、哲學問題的看法,並用一系列心理測試判斷其職業興趣、思維能力和性格傾向。結果表

明,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似程度明顯大於異卵孿生子。明尼蘇答大學的研究結果是,一起長大的同卵孿生子的相關性平均為0.46(0表示兩個人沒有一點相似之

處,1表示兩個人完全相同),分開長大的同卵孿生子,這一數字為0.45。這說明同卵孿生子的性格相關程度,與他們是否在相同還是不同的環境長大無關。

完整的文章看這裡 http://www.biowww.com.cn/ziliao/kepu/950.html


由托馬斯?鮑查德、戴維?萊肯等人在1979年開始做的關於同卵雙胞胎(基因完全相同)的先天後天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先天對人性格的形成影響更大。

他們一共找到了56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作為被試組,以共同養育的同卵雙胞胎為控制組,通過50小時以上的生理和心理的測試,將兩組人得出的特徵差異的相關性進行比較。

得出的結論是,分開撫養和共同撫養的同卵雙胞胎在每種特徵上的相關系數極為接近。即共同養育的同卵雙胞胎在各方面都沒有明顯表現出比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更多的相似性,這也說明環境對於性格等方面的影響並沒有基因大。

先天的作用大於後天。


環境大於基因...舉個簡單的例子....黑人...本不是米國人.....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很多。


成長大於基因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基因決定成長

因為基因決定了人的相貌,倘若你的外貌有缺陷,你從小就會產生比較自卑的心理,慢慢發展,不善言談,形成惡性循環(別跟我說你小時候就有那內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覺悟了)


性格先天形成,後天會被改變你碰到的人,碰到的事情都會改變你的性格,


我認為性格的形成,首先基因是很重要一部分,其次形成於童年,童年成長環境影響是很大的!!


我觀察到的孩子與父母們,除了極少數,孩子性格的形成,都非常的合理。幾乎就是父母教育方式、環境影響等因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我最近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的工作是在一個普通的事業單位里,平時同事們都要搞好關係,大家在一起的時候都你一句我一句的找話題聊,可我總是很安靜的那個人很少說話,我想可能我的性格就是比較安靜的那種,有時候我努力地讓自己融入環境中,可是覺得這樣自己好累,話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喜歡說話,我覺得在我的生活中是性格大於環境的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孩子與遺傳給他基因的父母生活在相同的環境當中,強化了遺傳的效果。)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這消息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要來,我想羞辱他,該用什麼辦法?」身邊的人回答說:「等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捆綁一個人在您面前經過,您就說:『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回答說:『是齊國人。』您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罪。』」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該不會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環境和遺傳是對等的,哪個分量重主要取決於你的無意識接受程度,如果一個人對環境的接受十分強烈,那有可能蓋過遺傳,如果遺傳的影響強烈,那環境也就沒多大影響了,還有一個學習程度,有意識的從環境中攝取性格,有可能會改變性格,日積月累的遺傳基因愈加強烈,性格就很難改變了。(個人見解)


環境的因素應該會大一些,同時基因影響著成長的環境,但環境影響長時間下同樣作用於基因


成長環境


這麼說,遺傳使你的性格改變、形成存在可能性,後天環境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兩者交互產生作用,缺一不可。


這個涉及到不同的認識論路線。

從日常生活的觀察來說,人的性格是家庭塑造的,這個算是常識或者直覺。

但是嚴肅的科學家是不相信常識或者直覺的,雙生子和寄養子研究確實更支持個性主要來自遺傳的結論。


基因提供了種子,環境提供了土壤.基因提供了可能性,而環境則提供了實現的條件.無論如何這個嚴格意義上尚無定論吧.

比如假設哪天醫學發達一定程度可以知道什麼性格由哪些基因影響,哪些性格不受影響啥的,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就又縮小了很多.


我覺得在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中,基因和環境的關係可以用一幅畫來比喻:基因決定畫的內容,而環境決定畫的著色。比如,不同的基因決定了你這幅畫上的圖形是一個圓形還是一個方形。假如是一個圓形,那麼環境則決定了這個圓形是著成朝陽的顏色還是夕陽的顏色。至於控制變數的實驗,相同的基因不同的環境,貌似只有雙胞胎可以做到,可是有哪一個家長願意人為地主動地把兩個孩子放到不同的環境下成長?至於相同的環境不同的基因,除了在中國,這個貌似可以做,記錄同一個家庭不同的個體的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我記得好像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


推薦閱讀:

遊戲中,為何總是劃分為力量型、智慧型、靈活型等角色?各個人喜歡、選擇的類型為何基本一致?這些東西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潛意識真的存在嗎 ?完全區別於顯意識嗎?可以記憶嗎?
有一個很愛表現自己的朋友是什麼體驗?
喵星人是如何看待見貓必喵的人類的?

TAG:心理學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