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卓越與知足常樂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我覺得最近邀請我回答的問題都太難了。

我不追求卓越,也不知足常樂,這兩點要達到都太難了。

如果你放棄並忽視它們,基本上這就是平衡點所在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老師說,你們有一天會發現這個世界太難讓自己滿意了——

你讀研究生的時候,你的本科同學就已經做設計掙大錢了,另外一些同學已經出國念學位去了,你會覺得誰都比你強;可當你從國外學回來,你會發現你弄不懂黨國世界的遊戲規則,沒人帶你玩兒了,你那些本科畢業就做設計的同學仍然在掙大錢,你在國外念碩的時候,你在國內讀研究生的同學已經接著讀博了;如果你本科畢業就去做設計就去房地產公司,你會發現,我操,自己幹了三年,來了個碩士就當你領導了。

……現實情況是,我們年級在我熟的人里混得最成功的傢伙,本科畢業的時候沒有領到證兒,但他幸運地碰到了一個老闆,認為碩士比博士強,本科比碩士強,沒畢業的比本科強。

人在自找不痛快方面是很有一手的,你可以多在別人的角度用羨慕嫉妒恨的眼光看看自己。


「追求卓越」的動力本質上來自於「我不如人「的自卑感,這種自卑焦慮幾乎可以說是天生的——在小時候接觸到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成人,比如父母、長輩,即會產生這種焦慮。而在我們這個由資本主義統治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攀比與競爭是社會前進的原動力,是被鼓勵的,於是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有來自社會的信號提示你與人攀比——如果你能做到有意識地壓抑與人攀比的心理,自然能做到知足長樂。

至於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可能根據個人情況有所不同,我只能說說我自己所認同的點——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爭取有能讓他人認同的成就,同時盡量在生活中壓抑與人攀比的心理,尤其是財富上的攀比。


追求卓越是要去超越自己 知足常樂是不與別人攀比


戴三百塊錢的表,和三百萬的表,時間是不一樣的。

吃飯的時候,我百無聊賴的刷著空間,朋友圈,微博等各種社交媒體。於是我就看到了空間里有人發的照片,手腕上一塊普普通通的手錶,目測只有百元左右,但能看得出來,她很喜歡這塊普通的手錶。我突然一下就想到以前看到空間里有人分享一個段子:

戴三百塊的手錶和三百萬的表,時間是一樣的。喝三十塊的酒和三千的酒,嘔吐是一樣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子和三百平米的房子,孤獨是一樣的。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物質世界永遠都給不了的。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很實際主義的人,所以當我想到這個段子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戴三百塊的手錶的人,和戴三百萬元手錶的人,他們的時間怎麼會是一樣?對於一個戴三百塊的人而言,他們的時間可能用於百無聊賴,喝茶上網鬥地主打發時間,下班後的喝酒閑逛侃大山。可對於一個戴三百萬手錶的人而言,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我更相信的是,對於那些戴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手錶的人而言,他們更願意珍惜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或者用來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去購買更奢侈的手錶。亦或是,那些已經有能力購買任何價值手錶的人,他們可以把時間花費在更高級的享樂上,而非辛辛苦苦的去賺錢。然而,這個段子在很短時間內似乎也擁有了很高的轉發量,評論無非是:知足常樂。

人確實要知足常樂,當你是能源司副司長,你有三個億的現金,你需要知足了。可當你只能帶三百的手錶,你為什麼要知足?當然,這並不是說人要一味的不知足。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種貪婪和不知足的動物,但也正是這種不知足和想要更好的東西的心態,才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激勵著人不斷的爭取更多的特權。而只有當你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知足常樂。

在我看完這個段子後,我第一印象是好像在微博里看過,似乎是劉同曾經轉發過。於是我第一時間去他的微博里一條條的找,事實上我也找到了,只是轉發後的評論是:前者的時間忙著賺錢,後者的時間忙著花錢,你一直都明白,內心的快樂,總有一些是從物質世界開始的。所以,我一直在想,那些只能帶三百塊手錶的人,坦然自若的聲稱知足常樂,帶著看似對內心真正快樂的追求,到底是真的知足了也快樂了,還是僅僅對自己的心裡安慰,和甘於現狀?

我無法否認自己是一個不易知足的人,也無法否認無論是貧窮也好,富貴也好,總有一些內心的快樂確實是物質帶不來的,即使貧窮,同樣也能享受一些內心的快樂,例如家庭的和諧。 然而,現實生活中,或者說,在國內,更多的是,你的關係,你的財政能力,更能保障你有一個優質和快樂的生活。

我還記得,曾經有兩個美國來的大神棍和我談了一個小時試圖讓我信服基督,並且弄了一堆小卡片和一堆問題。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問題:你認為越有錢就越快樂嗎?我的回答是,有錢不代表快樂,沒錢也不代表不快樂,但物質在某種程度是保證快樂的基礎。

對於西方國家和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內心的快樂才是至高無上的,是金錢所不能帶來的。而同樣,在國內由於始終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更多人相信金錢至上,同樣這也是為何在中國,人們總是習慣用財富權勢來審度一切的部分原因。甚至在我所接觸的大多數老移民,或者在國外待了很長時間的人都認為,國內太浮躁。排除宗教信仰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當你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法保障的時候,還談什麼內心的快樂?在這裡,你沒有工作,政府會給你補助,你有孩子,政府會給你補助,你生病有完善的醫保系統,孩子上學,政府一直支付到大學,你隨便找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可以住別墅,買車,生子,不用擔心吃飯住房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確實可以知足了,去享受生活,去閱讀,去追求內心的快樂。可當你連給孩子喝完全放心安全的無公害奶粉的經濟能力都沒有的時候,憑什麼又說你知足了呢?當那些比你牛逼的人還比你努力的時候,你又憑什麼自足了呢

廢話這麼多,總結兩句就是,人要在自己不夠強大的時候不知足,在擁有足夠資源的時候學會克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貪婪。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無歧視。

Brisbane,Queensland,Australia,24/05/2014


理想的平衡狀態是:

在一想到它就內心沸騰的方面,果斷為之瘋狂燃燒生命!永不知足,追求內心裡的那個卓越。有些人對最在意的方面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苛刻標準,真正喜歡的事其實不存在「一萬小時定律」,那股子喜歡會牽動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積累。總之,如果愛的是太陽就竭盡此生朝太陽狂奔!最後死也死在離太陽更近的地平線上。不枉人活一世,不問世俗成敗。

在與最重要的追求不絕對很相關的方面,這部分一定要「有所不為」,減少精力投入。能活著基本體面就已經很不錯。

在不由自己主控的方面,比如最親的人還有多長生命,從小父母提供怎樣的家庭條件,對愛人付出最真摯的愛後獲得多少回饋……在這些方面,感激得到的一切。因為它們真的會流逝,今天已經擁有很多很多,隨遇而安,務必知足。

這個理想平衡狀態的前提是,最好能找到那些個能夠樂意去燃燒有限生命的「有所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這些關鍵的地方,傾注最大專註。最大專註。


追求卓越,但是知道自己的極限,做到自己的極限的時候知足常樂。

比如,工作要你寫一個文檔,在允許的時間內,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沒有錯字,排版清晰,內容井井有條,敘述清晰簡潔。雖然我們知道任何事情,包括這個文檔,可以無限的優化、完美,但是自己已經做到這一步,可以知足了。然後提交,下班回家喝酒去。沒必要為了那一點點完美而超越自己的極限加班一個通宵去追求卓越,但是也不能因為要知足常樂而草草寫完開始看美劇。


追求卓越是在主觀上對完美的追求,是一個應該養成的習慣。知足常樂是對客觀上不完美的接受,只有先認識到人生就是苦難的真理,追求卓越才有意義。


追求卓越與知足常樂並非一對必然的矛盾,它們本來就沒有直接的必然的關聯。如果把這兩者作為對待一個事物的標準就會形成矛盾,放在一個維度上作為衡量標準,就會讓自己陷入擰巴的狀態,不要把這兩者硬扭在一起,自然就平衡了。

在工作上做一個始終有追求的人,在生活上知足常樂,不讓世俗的標準奴役自己,這種平衡其實不難獲得,難點在於要達到所謂的「卓越」狀態,每個人對卓越、成功的理解不同。有的卓越只需要在平淡中堅持自己的準則,而有的卓越可能要以犧牲生活的尊嚴為代價,看怎麼選擇了。


我對知足常樂這個概念有意見。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把卓越與否的判定權交給自己,明確自己想追求什麼,就無需再去考慮有沒有知足常樂的問題。向著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去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卓越,本身就是一種常樂的狀態。出現「知足常樂」這個說法,往往夾帶著「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的失落感。

以前參與過一個講中國美術學院的紀錄片。編導說要每一個接受採訪的老師從自己的印章里選一方最能代表自己的,用來做片花。後來發現三分之一的章都刻著「常樂」兩個字……


我在工作事業上追求卓越,在生活中知足常樂


在努力程度上,要追求卓越,要和別人攀比,比比誰更努力;在名利及結果上,要知足常樂,要看得開。


學道家做人,知足常樂;學儒家做事,追求卓越。

即生活、情感上應該知足常樂,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事業、夢想上應該腳踏實地、努力進取,不斷進步,追求卓越


自己的平衡得問自己的內心,如果有標準答案的話,人類該多麼的無趣


我覺得很多回答都太泛泛,誰都知道要平衡工作與生活,要知足長樂,但做起來太難了。

不如大家說說自己是如何在拚命工作的時候尋求樂子,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又尋找奮鬥的動力。其他人則可以從中找自己需要的借鑒。


感覺很難平衡。這個就是和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直接相關。追求卓越的人永不會停止自己向上攀登的步伐;反之,知足常樂的人抱著的心態就是儘力而為,能得到最好,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不甘心。

不管是那種,人活在世上就是很累。說句可能有點兒極端的話,沒有一個人是為自己活著。

我的看法,跟著自己心底最深處的聲音走。這樣最起碼保證你不後悔。


我認為追求卓越與知足長樂是不矛盾的。

就我個人的理解,「追求卓越」的人,已經超越了自我的動物性,他的「我」已經從「小我」變成了「大我」,比如挑戰人類的極限,攀登科學的高峰,造福更多的人類什麼的。同樣,「知足長樂」的人,也是悟到了「小我」慾望的無窮性,他們跟追求卓越的人一樣,都不去理會人類動物性的過度貪婪,而理性地作出何種生活上的選擇。

所以,這兩者是不用平衡的。需要平衡的是要讓自己的動物性被滿足到那個程度,追求完動物性的需求之後還要不要留下餘力去做別的事情,餘力用來追求的又是什麼事情??


我覺得追求卓越本身就是一件知足常樂的事。

我理解的追求卓越是指在熱愛的領域憑藉熱情不停地探索學習。與其他無關。


今天偶然和同事聊起知足常樂的話題,辯駁的不相上下,直到晚上突然想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理解知足這個概念。知足對別人而非對自己。我們必須要對自己不知足,藉此可以擁有繼續攀博的前進的步伐,我總怕自己對於此刻知足,然後就慢慢開始頹廢和平庸。但是對別人給予我們的幫助應該知足,哪怕微乎其微。我覺得這是一個平衡點。知足是說對別人而非自己。


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多提知足常樂


遇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開始大發言論追求卓越吧


I want to tell you a example firstly

張國榮在四十歲的時候選擇了跳樓自殺,不管是因為本身感情原因或者其他八卦新聞所講的其他原因,首先請問:「張沒錢么?張沒有名氣嗎?張長得丑?」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是他抑鬱了,這是針對你的7000元工資的!

說明:生活要想活得快樂,心態非常重要!

所謂知足常樂,並不是懶,只是一種心態,感恩已有!

所謂有上進心,並不是盲目跟隨別人,「啊,我要在大城市奮鬥」「啊,我要賺多少錢」,有這種心浮氣躁的狀態是難以有所成績!

朋友A,畢業後在家裡縣城的公立幼兒園做了兩年老師,然後期間做微商,做著做著就跑到北京去了,還是做首飾品的代理(並不是宣傳微商),這是一種生活;

朋友B,畢業後在大城市奮鬥了兩年,賺了點錢和經驗,回到老家開起了養雞場,期間還虧得褲帶都掉了,現在風生水起,這是另外一種生活。

如果你有能耐,地方是不會限制住你的!!

最後想說一句,真的要學會感恩!感恩在這個世界上太重要了,因為這個社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人比人比死人」,知足常樂並不是為了停滯,反而是為了升華而做的沉澱!

我是GAVIN,我為自己而活!


推薦閱讀:

一人一句話,說明自己為什麼選擇北上廣深?
如果要自學一項技能,你會選擇學什麼?
你為什麼不打辯論賽了?
在大學裡讀中文系是什麼感受?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做了什麼工作呢?
保研清北還是出國?

TAG:人生 | 選擇 | 偉大 | 知足 | 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