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被邀請好久,今天來回答。
因為感覺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所以覺得會有答主給出一個合格的答案,今天點進來看了一下,發現沒有十分準確的,一部分回答可以說是比較陳舊過時了。還有一些回答基本是一些個人感悟,並不準確。所以我來回答一下當代主流的藝術理論,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在這個答案中我並不准備下出我自己對於藝術的定義,但是可以在我列舉的理論中看出我的理論傾向。
純手打,走過路過給個辛苦贊
開場白結束,以下開始回答
-----------------------------------------------------------------------------------------------
先說結論:1、藝術沒有終極定義
2、藝術品的「藝術性」是在具體情況下產生的
3、藝術依託「藝術界」而存在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即藝術的本體論,從蘇格拉底始到20世紀止,一直是哲學家,藝術理論家爭論的焦點。這兩千多年來產生了許多藝術理論,比如柏拉圖為代表的「藝術模仿論」、克萊夫·貝爾和RG科林伍德的表現論、托爾斯泰的情感交流/表達論。還有一些奇葩大神/流派,比如弗洛伊德的藝術是精神癥候的理論,本雅明的共產主義理論,卡洛琳的女權理論,還有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理論。
隨著藝術形式與題材的不斷發展,總是有新的藝術品打破舊的理論並且不斷擴充著「藝術」這個詞的概念。所以終於在二十世紀,藝術理論家和哲學家們厭倦了這種沒有盡頭的修辭遊戲,他們站在了更高的立場去看待藝術的本體論問題,並且準備終結這個問題。這裡不得不提到這三個人:莫里斯·魏茲(Morris Weitz)、納爾遜·古德曼( Nelson Goodman)還有阿瑟·丹托(Arthur Danto)這三個人的觀點起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作用(海德格的理論我們以後再說)。
莫里斯·魏茲(Morris Weitz)的觀點是「藝術是無法定義的」。莫里斯發表於1956年的文章《美學中理論的作用》中就第一次完備的闡明了他的這種觀點。他認為,古典的藝術理論都在從藝術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角度去定義藝術的本質,但是藝術是沒有一套必要且充分的類屬性的。因此,他認為不僅在現實中,就是在邏輯上也是不存在一種藝術理論的。莫里斯的理論認為,真正的藝術理論不是既是必要條件又是充分條件的類屬性,而僅僅是一張根盤錯節,縱橫交叉的相似點組成的複雜的大網。他認為,當代藝術的不斷突破和革新,也給藝術理論帶來了不斷的修正——「如果一種概念的使用條件是可以修正的,那麼這種概念就是開放的」。所以,莫里斯認為藝術是一個無法定義的開放的概念。
莫里斯的理論受到了分析哲學泰斗——維特根斯坦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其著作《哲學調查》的影響(莫也在文章中提到),所以對藝術進行了屬於當時哲學環境的分析。莫里斯的理論為後面的理論家打好了地基。
納爾遜·古德曼( Nelson Goodman)的理論主張不在於關注什麼是藝術,而是關注一件人造物何時才被稱為藝術。古德曼認為在形式上,藝術與普通人造物沒有區別,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藝術是範例」。一件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不是由於它擁有怎樣的特殊性質,而是在於它如何擁有這項特殊性質。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一件物體,在特定的時間發揮藝術的的功能,就有了藝術的地位,便成為了藝術。下引古德曼1978年的文章《何時是藝術》原文(選自&
古德曼的理論拋開了古典哲學和古典藝術理論形而上的,企圖用一個簡潔概念定義藝術的理論方法,而是從實用主義出發,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為藝術本體論注入了新鮮血液。
黑格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終結了古典哲學。普遍認為黑格爾的那一套嚴密的體系就是絕對真理了,可是之後人們發現宇宙是沒有規律的,我們的世界是沒有規律的,沒有目的的,於是產生了現代「價值觀多樣主義,道德觀相對主義」的現象,也就是通常說的「非理性轉向」。所以,現代哲學就本著相對的世界觀和相對的價值觀去討論問題,因為絕對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現代藝術哲學又表現出了「現象學」和「語言學」的轉向。其研究目標從「終極目標」轉移到了更加實用化,體系化的領域。古德曼的實用主義的「何時是藝術」的理論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阿瑟 丹托。
阿瑟·丹托(Arthur Danto)的理論提出了「藝術界」的概念,「藝術界」由藝術理論氛圍和藝術史知識組成。阿瑟十分注重藝術理論的作用(這裡說一下他本身是美國《國家雜誌》的藝術評論家 (╯▔皿▔)╯ )。他認為要理解一種物品是否為藝術品,一個人首先要具有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知識。這是因為物品要成為藝術品就必須藉助某種藝術理論(或解釋)在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如果事先對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簡言之,藝術界)沒有理解,觀者是不會把物品視為藝術品的。「藝術」是人類語言產生的一個抽象辭彙,而理論的意義就是記錄我們對這個詞的實用,所以,阿瑟重視理論,重視「藝術界」,甚至可以說阿瑟丹托認為:「藝術即理論」。
在當代藝術廣泛應用「現成品」的狀況下,阿瑟丹托發現了普通人造物與藝術品之間並沒有可感知差別的現象廣泛存在,於是他認為是「藝術界」讓現成品變成了藝術品。他以「藝術界」——「藝術即理論」的理論主張回應了當代藝術帶來的挑戰。
阿瑟丹托是最早對當代藝術的挑戰做出回應的理論家,其理論影響甚大,是當代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起點。
阿瑟在其發表於1964年《哲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上的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 World)中有提出了他的「藝術界」的理論主張,並且對之前的一些「古典」藝術理論做出了精彩反面論述。一段關於藝術模仿輪的精彩論述,下引文章原文(王春辰譯):「如果說鏡像O是對原像O的一種模仿,而藝術也是一種模仿的話,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鏡像就是藝術。但事實上,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鏡子所反映出的食物其實是不能算作藝術的……」
阿瑟丹托的理論與海德格的理論交相呼應,開啟了藝術理論的新道路
以上三位藝術理論家對現代藝術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了現代藝術理論的三個主要的理論主張,即不下終極定義、具體分析的實用主義、藝術理論的重要作用。並且終結了古典的藝術理論。同時代的理論家的理論,比如喬治 狄基的藝術是一種習俗的理論等,雖然也屬於這個體系,但是我覺得沒有這三位的開創意義大,故此處不表
我們中國傳統哲學所說的三重境界我認為還是很有意思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所以說,這三位理論家的理論是拋棄了傳統的藝術理論,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境。其理論並不是主張古典藝術理論是無用的,而是跳出原來的圈子,再看原來的理論,就能更加深刻得理解和貫通原來的古典理論,讓藝術理論煥發新生,從而更具指導意義。
深夜敲字,先寫這麼多,想到了其他內容再進行補充。
看了大家的回答,都沒發現有十分具感染力的答案。
誠然要準確地去定義何謂」藝術「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我們也可以嘗試去定義得稍微接近準確一點。
個人認為,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其中一種延伸,是智力作用於現實世界的其中一種投射。
個人認為,人類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三大類延伸:1)哲學2)藝術3)科學其中,可以將科學看成是哲學之下的一門派生。不過是一門非常大類的派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哲學、藝術和科學,都可以看成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延伸,智力作用於現實世界的投射。
而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方式的不同。
哲學是對精神世界的思考。是探索世上各種智力反應之間的關係,再對這些關係進行主觀性概括的方法。藝術是對精神世界的釋放。是將智力反應以一種具體的形式抒發於現實世界的方法。科學是對精神世界的歸納、演繹和應用,也可以說是對哲學的歸納、演繹和應用。是用哲學尋找世上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的方法。得出這個結論之後,再說回藝術。很多人說,很難明白藝術,這其實不假。因為這個說法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適用。我們不可能可以完全理解出一件藝術品的所有價值——正如我們不可能完全理解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一樣。不過,我們也能夠儘可能挖掘出一件藝術品的最大價值。那麼,藝術的價值究竟如何衡量呢?為什麼《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價值超過了100億美元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嘗試思考一下,藝術如何產生?2500年前,馬其頓的一個小女生曼托,因為被國王阿敏塔斯三世的近身侍衛安提帕特搞懷孕後拋棄了。壓抑了一肚子的苦逼氣的她,跑到樹林里,用一把短劍,隨著自己的情緒,對著一塊木頭狂砍,木頭上每一道劍痕的深度,與角度,都與曼托的精神世界產生關聯(當然不是唯一關聯),這時這塊木頭就產生了藝術價值。因為它記錄了,也反映了曼托當時的情緒起伏。然後,偉大的雕塑家菲狄亞斯,看到了這塊木頭,而因為它的形態美等原因,他用某種方式把之購下,帶回雅典,在跳蚤市場上售賣。這過程中,這塊木頭的價值就發生了轉移和擴大。100年後,亞歷山大某個下午到雅典逛街時,又發現了這塊木頭,再將其帶回馬其頓。而這時,如果我們問這塊木頭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之於曼托的情緒發泄,還是之於它的形態美感,還是之於菲狄亞斯的鑒定眼光,還是之於它塵封100年的歷史價值呢,還是全部都有一點呢?這恐怕很難說清。
但起碼在跳蚤市場上時,曼托這塊木頭肯定既包含了藝術價值,又包含了商業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其中,每一個變數的累積,都可能增加或稀釋幾何級別的價值。到最後,我們都很難可以準確把握到這塊木頭有多少價值呢。何況是量化?所以,我想說的是,藝術當然不簡單,但也沒那麼複雜,它其實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到的事物,的概念。只是很多時候被一些故弄玄虛的人搞得玄乎了而已。
注一:「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其中一種延伸」,其中「人類」一詞我加了下劃線。原因是更準確的定義應該換成「生物」,但由於人類以外的生物目前所創造出的藝術價值過於稀少,故用上「人類」一詞。注二:馬其頓小女生曼托的故事純屬虛構。藝術家們有想讓時間停止的慾望。正常人過日子的辦法是: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而藝術家們所做的事是面對它,面對它,面對它,面對它,觀察它,畫它,唱它,譜寫它,寫它,攝它,建造它,演繹它。藝術家的魔力在於他們像松膠一樣,把現實變成晶瑩剔透的琥珀。透過不同的形狀和顏色讓我們永遠記住人類的情感和恐懼。人類是有能力解決和放下所有問題向前進的物種,但是在變成機器之前,請多看藝術作品。
是表達。
2017年1月5日更新:
大家好。要破解藝術家,只能靠和藝術家一樣的思維。寫完這篇如何解讀梵高後,感到從藝術家來解讀藝術家的角度,有更多工作可以做。因此,我正在知乎live上開第一期藝術解讀live。
具體請看:被稱為史上最好的攝影畫冊深瀨昌久的《鴉》到底包含了什麼秘密?
深瀨昌久1986版《鴉》的解讀:灰的秘密。深瀨昌久1986版《鴉》的解讀:人的陰影。------------------------------------------------------------------------------------------------------
藝術是什麼,這個問題太大了。梳理藝術史的話,大家就不要看了。我們就分散地講吧。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吧。認知語言學、語義學、美學與哲學出身,基本上是在科學家、哲學家的領域讀了一些皮毛。最後出來做藝術創作了。現在是作家,攝影家。2012年在柏林舉行了第一次個展,已經出版了一部攝影作品集《在人間》。目前正在籌備《幻想集》、《再見,巴黎》、《那個炸彈,迪米里奇》三部作品。
這篇不是嚴肅的論文,它只是一個具有哲學與認知科學背景的藝術家的一些隨想。所以這篇文章里,有時用的是科學術語,有時用的是哲學理念和方法,有時又是一些新概念。
因為藝術、科學、哲學,不僅不交叉,而且都在漸行漸遠。我們今天聊的,實際上是在認知科學、腦科學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藝術哲學該怎麼寫。這個,要出一個確定的成果,其實應該是至少百年之後的事。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今天就先聊聊了。
---------------------------------------------------------------------------------------
藝術是什麼,從認知科學視角下說起
引子
很多人以為,一個人專精做什麼,那他就一定是行業專家,能頭頭是道地能講出來他做的是什麼。但其實這個判斷,放到藝術上,不成立。
因為藝術家們自己都不知道藝術是什麼。
比如說,國內大眾以前從不知道安塞爾·基佛是誰。但最近,因為央美展覽爭議刷爆了朋友圈,搞得基佛突然很火。(中國離世界太遠啊。
其實這位安塞爾·基佛早已是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了。2011年,他在法蘭西學會講了一年的課,第一節課上就講藝術是什麼。
他的回答是:「藝術是什麼?誰都不知道。而且你想用語言去限定它的時候,它就消失了。」他是面對一大群的藝術專家、哲學家、文學家講這些的。
這是一個特別誠實的回答。因為從真正客觀、唯物的角度看,以至於從今天認知科學、腦科學的角度看,我們只能認定一些基本的事實。那就是:
1,從唯物的角度看,藝術並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只有藝術家本人,以及經過他手堆砌而成的一部「作品」,或曰「藝術品」。(oh yeah
給一隻螞蟻解釋羅斯科的繪畫,跟對它解釋大橋是什麼是一樣的。從螞蟻來看,沒有意義。
(Rothko的繪畫。)2,世界是否存在,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我們自己的意識存在,這就是笛卡爾說的「我思」。
其實到這個時候,我們已經跑得很遠了。知乎上有大神講量子物理、科學哲學,從哲學更基本的角度來看,以上兩點是否存在都是問題……不過沒關係,我們在談藝術嘛。
那麼根據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其實三段論是否成立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因為每個概念都存在內涵和外延問題。自然語言辯證法是個很詭異的東西,很容易變成詭辯。但是這裡我們姑且假設它成立),那就等於得出了一個結論:
藝術並不存在,藝術只存在於「我思」當中。假如我們貿然地,假設我們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國》里的話,假設精神並不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的話,我們就得下這樣一個判斷:
我們假設量子物理層級的所有坑都不存在,我們只從認知和腦科學上說,我們最多也走到一步上去:藝術存在於我們的腦中。
「我思」的謎團
但是我們的腦中存在著什麼呢?三個字:不知道。
人腦巨神奇。我們至今不了解人腦是怎麼回事,智能是怎麼回事。
谷歌大狗剛剛面世的時候,我曾經專門採訪了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的楊強老師。楊強老師帶的隊目前是大數據亞洲最強。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
楊強老師寫了一篇科普文章來解釋這件事:科學家們只是用演算法來模擬了一下生命體的運動方式。也就是說,谷歌大狗,最多是個人的腿部控制機能的一點模仿。它第一不能思考,第二是靠演算法來應對一切的。無論是谷歌大狗,還是alpha go擊敗人類圍棋冠軍,這些其實都不能證明人腦被打敗了。
為什麼呢?
因為人腦是個黑盒子。我們只能從外部現象,它表現出來的特徵,來推斷它是怎麼工作的,來逆向工程它。逆向工程出來的是否靠譜,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就得一次次試。而且,就算我們深入到裡面每一個神經元是如何聯結的,我們也只是觀察到了這個現象,但仍然搞不懂為什麼。(順便說一句,這就是哲學史上的重要分支,現象學所研究的,如何從現象當中得出真理。)
到最後你怎麼知道你成功了沒呢?
實際上,連人都無法判斷另外一個人的想法。所以西方諺語說:「如果看起來像個鴨子,走起來像個鴨子,叫起來像個鴨子,那它tmd就是個鴨子!」
就像圖靈說的:「只要你認不出來,它tmd就是智能!」
這就是人面對無限未知的時候,所採取的不得已而為止的策略。但其實它到底是不是鴨子,我們真的不知道。你怎麼知道天底下沒有黑天鵝呢。最近玩債市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擺在金融街的黑天鵝。迅速被撤掉了。)在人類中心主義下,人是自然而然地以為其他人、其他生命體,都是和自己一個等級的。我們互相用目光限制了彼此。生活在自己的共同的想像中。比如說,我們能感受到事件的先後順序,我們規定了時間,並且能感受到時間;我們規定了國家、意識形態,並且切身地感受到它。就像我們能感受到「一百塊錢很誘人」一樣。但是實際上,剝離你所有的想像、感受、預期、體驗,人面對的,永遠都是未知。在這個自然里,只有適者生存。適應者是誰呢?就是「總是能摸著石頭過河活下來」的生命體。所以這麼多年來,進化出的智能生命體,有一個神奇的能力,就是它會從局部來認識全局,從部分關係來建立整體的概念。這種模糊的,從簡單認識複雜,模糊地建立模型,然後「看著辦」的能力,是無法被破解的。
我們「人」,是最能摸著石頭過河的生命體。而且憑著想像,我們建立起了自己的協作方法,席捲地球。
但其實,所有我們想像中的東西,全都不存在。
真正存在於世間的是什麼呢?我貿然說一句,很可能,只存在因果(科學哲學家又該砸我了。因果關係是否在量子層面上存在,我們仍然不知道。)
昨天,看到一篇《時間和空間是一種幻覺嗎》(https://zhuanlan.zhihu.com/p/24494246),介紹了時空在物理學上的真實可能性。
是的!我的媽啊,時間和空間只是我們這個尺度上的幻覺罷了。但是,沒有這個幻覺,我們就活不下去。而且不光我們活不下去,回到我們這個宏觀的物質世界,連貓都懂因果,而且,能用時間、空間去思維。但是回到我們這個宏觀的物質世界,連貓都懂因果,而且,能用時間、空間去思維。
「京都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貓理解因果律和某些物理學原理。論文(全文)發表在《Animal Cognition》期刊上。研究人員在30隻貓前搖動盒子,搖動過程中會產生聲音或不產生聲音,部分盒子會掉下物體,另一些不會。這裡有四種組合,其中兩種組合符合物理學——產生聲音的盒子會掉下物體,沒有聲音的盒子不會掉下物體;另外兩種組合違背了物理學——不產生聲音的盒子卻掉下了物體,而產生聲音的盒子沒有掉下物體。研究人員觀察到,貓對產生聲音的盒子凝視的時間較長,暗示它們預計會有物體出現;當一隻產生聲音的盒子發生了出乎意料的結果——與物理學原理不一致,貓也會凝視更長時間。研究人員認為,貓利用了因果邏輯預測看不見物體的出現。」
人並不特殊。
脫離人類中心主義,我們來看人類,其實和別的生命體比起來,我們只是已經具有了因果律認識、五感、更高等認知能力的生命體。
我們的智能發展到了一個階段,什麼階段?就是我們能夠想到,而且用語言去提出這個」我思「。
「我思」的基礎,是我們的感知器官與腦。而我們的感知器官與腦,只能應對一點點的、直接的、與我們切身相關的現實,而且這個現實,是在我們的代際的知識、美、感受的傳遞之下的。我們因此被塑造,塑造成了以某種特定方式,去感知的人。
(具體請參考皮亞傑的人的智能的發展階段。)
再大、再深的東西,我們看不到,或者在時間和空間的尺度下逐漸消失了,自然也就不當回事。
所以說,每個人的「我思」,其實是有問題的。它是一個主觀視點,它在客觀上來說,是屬於更宏大的背景的,是受限於你的存在的空間和時間,而不是跨越時間、空間的。但是「我思」是感受不到這一點的!
舉一個宏觀現實和微觀現實的例子。比如今天央媽又放水了,你手裡的人民幣頓時價值又下跌了。你看得到嗎?它並不直接傳導到你的微觀現實里。也傳達不到你的感受上。
比如說,對一張一百塊錢,「你思」是覺得100塊錢很有吸引力的。突然,它只能買一個饅頭了,你自然就把它當做五毛來對待了。你對它的感情也會發生變化。
頓時一百塊錢就不那麼誘人了!
(這是一張辛巴威幣,2009年辛巴威改革,宣布不再流通。玩不下去了大家砍號重來啊。)人的認知,是在時刻流動、變化的。而這個流動,是被更宏大的東西控制的。
從脫離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來看,「你思」其實並不屬於你,而很可能是你的腦對外界的應對的方式、你的感受的方式,種種的總和。它也許構成你,而不屬於你。
而且,深究下去,你會發現「我思」在感受中運作,在本能中運作。在一個唯物主義的現實里,只存在物質和「我思」,只存在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聯繫。而「我思」是一個謎團,所有的認知都包容在裡面,它構成你。
藝術與腦神經
從這個基礎上,第一,我們剝離了人類中心主義,第二,我們剝離了「我思」的特殊性,我們再來談什麼是藝術,就也許可以開始談了。
在我們上一次對羅斯科的推送中,有一部羅斯科的紀錄片。向藝術的精神污染致敬。
其中提到,羅斯科所繪畫的,是人類的基本情感。當人們看到他的繪畫時,可能崩潰,或者感到被黑洞吸入,或者感到深邃的震撼。
為什麼呢?
我們再回到唯物世界觀里看。現實中存在的是什麼?還是拿螞蟻舉例。如果一隻螞蟻看到羅斯科的繪畫,它連繪畫的全貌都看不到,更遑論認識到「我擦這是一幅牛逼大畫。」這幅畫對它的智能來說,不構成意義。
這幅畫對什麼樣的人來說構成具有藝術震撼力的意義?是20、21世紀的現代人。經歷過一戰、二戰,整個現代化過程中,文明之間血淋漓的互相傾軋、戰爭,經歷過深淵一樣的恐懼、戰慄,也曾體會過近現代哲學思潮的人。
換言之,作品都是人的精神的產物,而且這個精神是有時代特點的。下面,仍然是羅斯科的畫。
商朝還處在殺人祭天的時代,你給一個商朝人看這幅畫,可能他感到的是暢快興奮,殺人殺得更痛快了也說不定。
但是21世紀的人,有人看到他的畫會崩潰,有人會哭。我看到的時候,感覺像掉進了黑洞,根根毛髮直樹。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先來看這麼一個小遊戲。這是由認知科學家開發出的,一個腦神經元的觸發,如何鏈接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演示。
Neurotic Neurons
這實際上是一種叫做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原理圖示。它是認知科學家們開發出來,用於心理治療的。比如說,焦慮、恐懼等等負面情緒,其實是有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的。CBT就是致力於讓你的腦神經之間的聯繫不要那麼誇張,從而進行心理治療。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這個鏈接,有很多文獻。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也許,很有可能啊:1,「我思」其實是腦神經的一切聯繫,是我們在與未知交鋒的過程中,我們的腦所逐漸學到的一切聯繫!(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結構主義的看法,我不否認受結構主義影響很深。2,而且,這些鏈接是可以改變的!(鏈接變了,頓時,你的感受方式、生化反應都不一樣了!20世紀是個什麼世紀?是兩次大戰的世紀,是人類的存在焦慮、暴力、創傷集中爆發的時刻。羅斯科的繪畫就是這樣的背景。而且他幹得非常好,好到什麼地步呢?你看到羅斯科的畫的時候,你的腦神經都被他污染了。你原有對色彩的認識不一樣了,突然之間,色彩相關聯的感情也開始混亂,互相衝擊。羅斯科的藝術作品,直接作用在你的認知上,摧毀你,打破你,把你已有的穩定的精神狀態打破了!
藝術是直接作用你的認知的。當我們被干倒在地時,不由得產生了靈魂被深深觸動、淚流滿面、煥然一新的感覺。
脫離出人類中心主義,回到完全唯物的觀點來看,我們今天正在逐漸逼近的,但仍然未能確定的一件事,關於藝術是什麼,一個我個人的推斷是:
藝術,也許,僅僅是也許,是一些人類在他們時代下,其最高的智慧程度下的「我思」,是他們所能達到的頂點級的智慧與美。
而藝術作品,則是藝術家的精神,智力、美感、智慧的總的集合,而產生的具體實物樣貌。是藝術家的「我思」的直接產物。他們的腦神經的鏈接深深地挖掘出了你意想不到的東西,給你展現了新的、直接的衝擊。
而當你看到一部優秀的作品,產生的「靈魂戰慄」,實際上是你的腦,對於事物的認識的重新組合。最高的那些藝術作品,通過感官直接作用於你的腦神經,打破了你原有的穩定狀態。通俗地說,經過了激烈的感官、思想鬥爭,「你思」在感官和腦神經層面上,被藝術家的「我思」給干倒了!
桑德爾在《論正義》的課程開始時,就說過這樣的話:「哲學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學到哲學以後,你就不可能再退回去了,你不可能「unknow」你學到的知識」。因為哲學同樣挑戰你的已有本能,已有認知,已有腦神經鏈接。(所以蘇格拉底討人嫌啊,老是挑戰別人已有的穩定精神狀態。
嚴肅的藝術,是一樣危險的!你和看到這部作品之前的你已經不一樣了。你的腦神經的鏈接,你的生化反應,甚至生理反應,都不一樣了。你不可能再回到一個原始的、「假裝不知道」的境地!
人就是這樣傳遞和學習的。你從出生起的蒙昧狀態下,文明就開始塑造你。靠語言的藝術、繪畫的藝術、食物的藝術,生活中塑造你的美的感受方式,直接塑造了你整個人。
就是因為有這些,所以歷經多少變化。你還是個中國人。
你就是被藝術塑造出來的,同時,好的藝術也在不斷地重新塑造你。(所以希特勒打下歐洲,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掌握藝術。掌握了歐洲的藝術,就掌握了歐洲的靈魂啊。
所以,從經典哲學的層面總結,假設「我思」這個東西不是胡說八道的話:
那麼,藝術也很可能是「我思」在這個物質世界上的無限的可能性;它也很可能是腦的無限的鏈接方式下,那種最高度的智慧的總和。
安塞爾·基佛所說的:「當我們企圖用語言限定藝術是什麼的時候,它就消失了」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可能性是無限的,而且一旦企圖定義它,它就沒了。而藝術家,就是不斷地用他的新的世界,去干翻我們舊世界的人。你在腦神經層級被干翻了,如果你沒被干翻,可能是因為你們還不在一個世界裡。一隻螞蟻看不懂羅斯科是正常的!螞蟻也有螞蟻的幸福,每個智力、智慧層級,都有自己的人生樂趣嘛!
但是,只要你是一個現代人,你就一定在承受著現代藝術家們的恩澤。
為什麼?接下來就要繼續講了。
藝術是純靠感受的嗎
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理解為什麼不能限定藝術了。
因為一旦我們限定「藝術只能是什麼」,實際上就等於限定了我們的精神的可能性。
我們中國,一般來說家裡孩子學習不好的話,家長可能就會說:「學藝術去吧!」
學藝術去吧……
really?你確定學不好語數外理化就能學好藝術?
很多人以為藝術是靠感受來做的,其實不是,感受是受到智性的影響的。智性是佛教用語,說的是認識事物的規律,其實它是理性,是超越了硬智商的。因為理性地構建起假說、模型,再去驗證,發現其規律,然後應用到對自己與世界的改造上,是人的智能的終極表現。
很多藝術家,一開始可能是靠感性工作的。最後其實全都是靠理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梵高傳說里是瘋了。可你看他的筆觸,他瘋嗎?他簡直太理智了。
在之前,我寫過一篇梵高的文章,解釋《星空》。這篇文章在這裡別再被人騙了,這才是梵高的真面目
各位讀者,以下是我拍攝的梵高的細節圖。
(梵高畫作細節,王晶攝於紐約。)看這筆觸所形成的肌理與色彩搭配,每一筆下的藝術控制力,你手抖一下看看,肌理就不對,而肌理不對的話光照就不對;同時,注意他的造型力。
這不是光憑感受就能幹的事。沒有高度理智的控制力的話,是無法完成的。
學藝術,要求和其他事一樣,沒有優秀的頭腦是學不了的啊。
很多藝術家,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幹嘛的。真的。
因為能創作是一回事,但搞清楚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其實是綜合了哲學、科學的看法的。
很多藝術家的問題,是以為自己就是一個「搞藝術的」。搞雕塑的就搞雕塑,搞繪畫的就搞繪畫。不是說這樣不對,但是吧……這其實是在限制藝術。
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很容易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這其實是一種幼稚。比如說,因為人們都用塑料,就收集廢塑料、拍廢塑料照片,以此上綱上線,咒罵人性惡。這對世界和人的層次的理解實在有點簡單了。因為塑料處理是流程、技術、教育、經濟問題,唯獨不是道德問題。很多藝術家對這個世界上綱上線的批判,與此類似。
所以說,今天的藝術家,概念外延應該大大地擴展。
假如我們認定藝術是屬於未知,發現,以及將發現運用成為新的成就,從而使人更為擴展,簡而言之,是屬於新世界的,那麼藝術家就應該被認定為「以智力、智性、智慧去不斷發現新世界的人」。
藝術現在面臨的境況,跟福柯說「老子就是知識分子」的時候,差不多。由於20世紀的助紂為虐,知識分子被整體污名化了。
而現在呢,黑藝術、黑藝術家成了一種最酷的姿態。但是,一旦我們從人類的智性、智慧的層面來考察藝術,你會發現我們今天的世界,受到了多少藝術家的恩澤。
你說藝術貴?但其實你根本不必羨慕富豪買得起羅斯科、梵高的繪畫。因為你手裡拿來用來看這篇文章的東西,就是最好的現代藝術品。
iPhone。(猴機愛好者不要捉急,畢竟iPhone先出來……藝術界論先來後到。
iPhone是完全遵照包豪斯的設計原則所設計的:功能與形式統一,所有的點線面構成遵循最穩定的狀態,同時,材料與工藝完全貼合地形成一手可以掌握的樣貌,雙玻璃貼面與金屬框是典型的包豪斯設計特徵(沒錯我說的是iPhone 4S)。
iPhone 4S它為什麼那麼美呢??
因為包豪斯的設計原則里,已經將美的原則,全都給劃分出來了。這是現代主義藝術留給我們的最大遺產。深入學習一下康定斯基的《點線面》,你會發現他已經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石。
同學們啊,干翻舊世界,是有那麼一點規律可循的。因為人的認知,在人的認知下的美,是有規律,有普遍原則的。
而參照手機設計的要求呢?
手機需要聽筒,而前置需要一個攝像頭。那就給它做成一點一橫好了!而且一點一橫,恰巧橫線是點的四倍長,構成一個完美的「叮~咚——」的聲音(參照康定斯基《點線面》對點與線的關係的描述)。
而home鍵應該是什麼形狀呢?只要學過康定斯基的《點線面》就知道,它必然得是圓的!如果不是圓的,它就必然得是橢圓!
也就是你現在造一個智能手機,你的home必然要麼圓要麼橢圓。只要你遵循現代主義的設計原則,只要你仍然做的是一個智能手機,你就必然像蘋果,要不然就像三星。
沒有第三條路。羅永浩啊,你做完了鎚子才發現像iPhone 4S……。你該上上藝術課了(敲黑板
你這不叫鑽研啊……說了這麼多,題主的問題內容是:好的藝術品為什麼那麼貴?都給你發現新世界了,貴點不是很正常嘛~何況,真貴的,是藝術帶來的價值。iPhone把蘋果的市值帶上了多少?不會真的以為是「做個手機就能賺這麼多錢吧」……蒙德里安畫的格子,間接產生了多少潮流消費品?我們今天的一切應用、居住、生活中,都有前代藝術家的默默創造啊(敲黑板我們的世界,是無數舊世界的交疊,也是未來的無數新世界的搖籃啊。藝術家與藝術的責任
任何你手上做的事,你都可以把它做成藝術。只要你能突破自己已有的眼與腦對事物的認識,只要你不斷地發問,而且具有高度的創造性,你就可以不斷進化,延伸自己。
高明的騙子,掌握了欺騙的藝術;軍事家掌握了戰爭的藝術;政治家手中的,是權謀與策略的藝術。
每個人都由學習而成長出自己的系統。在這其中,智力其實只佔很少的比例。人再聰明,又能聰明到幾何?只有傻子才會認為自己已經圓滿地掌握了一切。人必然是要從原始走向智慧的。
而一個藝術天才,就是可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知自己的邊界,不斷地打破自己的界限。
而這些,是無法從外部探知的。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人不斷地突破自己已有的界限,突破了自己,
在這一切當中,藝術的反義詞並不是別的,而是庸俗。
庸俗是我們每日接觸到的,讓我們的感知不斷鈍化的現實。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已經固化,成為了機械的反應。
這才是藝術的大敵啊,因為你失去了無限的可能性。而正是這種可能性,使人不斷地進步。
在世界到底怎麼發展這回事上,FT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講了一個觀點「對於人類最近一個世紀的經濟爆發,左派錯了,右派也錯了。是人的創造性的不斷發揮,在創造著財富」(大意)。
藝術家、知識分子,今天都沉浸在一種20世紀的思想遺產里。不得不說,很多遺產過時了。
我們需要反抗的,不是資本主義,不是外在的壓迫者,而恰恰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已經固化的習慣、思維,對世界以及對人的看法。
我們需要反抗的,是自己已經固化的腦,是我們固化的腦下所形成的舊世界,是無限的舊世界下,形成的所有限制人的精神的已有秩序。
藝術家的角色應該是什麼?為人找到新的世界。而藝術家的責任是什麼?為創造這個世界,而竭盡自己的可能,至死方休。
本篇完
------------------------------------------
P.S:
我目前正在緊張地製作新書《幻想集》。也經常在微信公眾號「過曝」上講藝術。公眾號id:over_exposure
另外,要破解藝術家,只能靠和藝術家一樣的思維。寫完這篇如何解讀梵高後,感到從藝術家來解讀藝術家的角度,有更多工作可以做。因此,我正在知乎live上開第一期藝術解讀live。
具體請看:被稱為史上最好的攝影畫冊深瀨昌久的《鴉》到底包含了什麼秘密?兩期live分別於2017年1月和2月推出,請關注。
深瀨昌久1986版《鴉》的解讀:灰的秘密。
深瀨昌久1986版《鴉》的解讀:人的陰影。我靠我受不了了,一個靠譜的答案都沒有。有拿情懷糊弄事兒的,有說了個半吊子結果沒給解釋的,有的好像分析了一堆,結果說了個藝術起源的??給跪,Mark一下
從創作上來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即藝術技巧,意味即藝術內容。技巧為了表達內容,技巧本身亦構成內容。美術中,形式是技巧,如色彩,筆觸,輪廓,而「意味」則是美術作品的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一位婦人以及其姿態表現出來的情緒,可以是抽象的幾何圖形及其給人造成的觀感。電影中,形式是視聽語言,是攝影,構圖,剪輯,表演,而「意味」則是劇情片里的故事,紀錄片里的主題,以及背後的文化社會意義。音樂是特別的藝術,尤其是無標題器樂作品,因為其形式即內容本身。旋律,和聲,織體,節奏等等正是是內容本身。當然你也可以說音樂表現的情感是內容。
從受眾上來說,藝術的本質是你欣賞藝術作品是最真實的感受,無論是美,丑,崇高,無聊,搞笑,享受,以及各種感傷、痛苦、恐懼、開心等各種各樣的情感與情緒,也包括毫無感受本身。(內6張圖)
題主問了兩個問題:
1,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2,為什麼一些看不懂的藝術品這麼貴?
--------------------------------------------------------------------------------------------------------------
我試答:
我不敢妄言所有的藝術形式,僅拿美術來說。
1,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藝術的本質指:是什麼讓藝術成為藝術?我們來反推:藝術由兩個方面組成:形式與內容,形式是手段,內容是意涵。換言之:用某種手段表達某種意涵就是藝術的本質,提煉題干:藝術的本質是表達。
藝術的起源有五大學說:巫術說、遊戲說、模仿說、表現說、勞動說。我國的美術教育把「勞動說「作為藝術起源的正源之源。因為巫術是勞動,遊戲是勞動、模仿是勞動、表現是勞動,只要人開始使用身體就是在勞動,其邏輯正符合大陸版蘇聯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然而我也可以說,巫術在表達、遊戲在表達、模仿在表達、表現在表達、勞動也在表達,表達的都是人類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和看法。藝術是作為表達自己對世界看法的手段之一,與哲學並立感性與理性的山峰。
2,為什麼一些看不懂的藝術品這麼貴?
一,藝術是能看懂的嗎?
古典藝術是能看懂的,因為它的目的就是讓你看懂。高明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會主觀去除與主題不相干的元素,另外加入與主題相干的元素,使主旨意涵鮮明。主旨意涵一旦鮮明就有明確的指向,指向一旦明確就有符號作用。經過時代的發展,藝術符號豐富起來,不同的符號有不同的意涵。雖然符號和其意涵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讓人通過符號明白它所表達的意涵,並引起一系列預設的反應。由於藝術能引起預設的反應,這一特質讓藝術成為政治文宣、宗教文宣的上等工具。古代的大部分藝術創作由政治高層和宗教高層組織發起,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宣藝術品,目的就是為了讓觀眾看明白,然後讓民眾做出高層的預設反應,民眾就在愉悅中被思想統治。
拿宗教藝術符號舉例:
1,塑一尊觀音塑像,觀音手裡抱著童子,你知道這個藝術符號是求子觀音,預設反應是:拜她,求得子。
2,塑一尊菩薩塑像,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華,無發,你知道這個藝術符號是地藏王菩薩,預設反應是:拜他,求度化過世親人。
二,什麼讓藝術無法被看懂?
1,藝術的高度個性化。宋代文人畫興起之後,文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雖然畫山是山,畫水是水,但此時的繪畫的意涵就已經開始不容易看懂了。
由於視覺經驗的傳承,藝術作品依舊保有明確的藝術形象。觀者看到的是明確的山水畫鳥的藝術形象,並不能明確地看懂山水花鳥背後的意涵。當藝術家開始表達自己的經驗,而個人的經驗又必然是獨特的(同一個時空維度上沒有兩個我,造成理解的障礙),作品因為有了藝術家的個人經驗,作品不僅靠看,還靠理解,不理解藝術家的身世、思想情感,不理解背後的意涵,作品就不是一下能看懂的了。但是至少還能直接感受到作品的形式美感。
《步溪圖》
明 唐寅 絹本設色 縱159厘米 橫84.3l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是一個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的畫家,後來家裡變得「僮僕據案,夫妻反目,歸有獰狗,當門而噬」。畫家在給文徵明的信中說:「崑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海內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中國傳世名畫全集》
《嵐容川色圖》
明 董其昌 紙本墨筆 縱13.9厘米 橫5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與莫是龍、陳繼儒倡南北宗說,把「院體」山水畫與「文人畫」分為南北兩派,隨著宗派觀念的深入,形成一種形式主義,陳陳相因,給清代三百年畫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此圖是董其昌山水繪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畫幅上畫家自題。此畫兼具黃公望和倪瓚二家畫法,雖然在畫家的自題詩中稱追想沈啟南畫意,實際出自董其昌自己的胸臆。表現筆墨為長,尤見筆墨特色,筆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筆之跡。其畫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麗中含淡逸之意。——《中國傳世名畫全集》
2,技術的發展。此時的作品連形式美感也不一定有了,藝術不僅是再現的真實,也是表現的真實——真實地表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國人尼埃普斯[1]於1826年拍攝[2][3],照相技術的發明讓以畫肖像畫為主業的油畫家失了飯碗,人終究畫不過照相機。拉斐爾如果生在這個時代,他也許不再會有興趣畫美貌的聖母,委拉斯凱支可能會是個愛自拍的攝影藝術家。但從另一方面說,照相技術解放了被現實物象禁錮的頭腦,藝術家不再表現現實世界,轉戰描繪精神世界,繪畫開始天馬行空起來。比如畫家不再畫寫實的人,而是想像中的人、觀念中的人。藝術正真有機會叩問藝術家的內心,表現藝術家的個人經驗。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蒙克 挪威
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是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創作的。在1889年26歲的蒙克就寫道:「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維基百科)[6]
《格爾尼卡》(Guernica,作於1937年)畢加索 西班牙
是巴勃羅·畢加索最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當時西班牙內戰中納粹德國受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之邀對西班牙共和國所轄的格爾尼卡城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轟炸。當時畢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區繪一幅裝飾性的畫,從而催生了這幅偉大的立體派藝術作品。作品描繪了經受炸彈蹂躪之後的格爾尼卡城。(維基百科)[5]
3,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形式或內容,一切都被懷疑。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西方知識分子開始懷疑一切,拒絕接受整體、普遍的價值觀和宏大的歷史敘述,懷疑真理和文化精英主義,提倡文化相對主義,讚揚多元化和異質性。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潮是對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主義價值觀和哲學思潮的反動。藝術創作作為一種行為,因思想的轉變而轉變,藝術家不作興傳統的藝術觀念、審美範式,堅決反叛一切既定規則,並且不斷反叛前人的反叛,藝術流派花樣翻新:波普藝術(Pop Art)、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硬邊藝術(Hard Edge)、極限藝術(Minimal Art)、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等藝術流派充分發揮了特納的「閾限人」的特點和功能,將已有事物打亂結構又重新組合,以獲得看世界的新角度和新體驗,用驚世駭俗的藝術形式來批判、反思當代社會的一切。
在此列舉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為後現代的藝術做的特質圖表:
此時的藝術與美不一定有關,它的作用不再是發現美、表現美,而是發現一切、反思一切,藝術真正地進入了精神領域。這樣的藝術連視覺美感都拋棄了,能指與所指的關係不再明確,觀眾自然不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甚至都不能領略人家表達的啥。
《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理查德·漢密爾頓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這是一副拼貼畫,畫里有藥品雜誌上剪下來的肌肉發達的半裸男人,手裡拿著像網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頭上還貼著閃閃發光的小金屬片;室內牆上掛著當時的通俗漫畫《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並加了鏡框;桌上放著一塊包裝好的「羅傑基斯特」牌火腿;還有電視機、錄音機、吸塵器、檯燈等現代家庭必需品,燈罩上印著「福特」標誌;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邊街道上的巨大電影廣告的局部……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那個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著的三個大寫字母得到解釋:POP。1957年,漢密爾頓為「波普」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維基百科)[4]
《1948年第5號》(英語:No. 5, 1948)是美國畫家傑克遜·波洛克的一幅作品,傑克遜以其對抽象表現主義畫派的貢獻而聞名。2006年11月2日《紐約時報》稱這幅畫被大衛·格芬賣給大衛·馬丁內斯,價格達1.4億美金,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之一。(維基百科)[7]
通過此番分析,你看當代藝術是如何被大眾嫌棄的:
選擇個人經驗——拋棄具體物象——拋棄形式美——表達個人經驗
藝術拋棄了一切,只為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只為啥也不表達,但這一切都太個人了經驗了,再加上藝術沒有了美感,就更加不好理解,不熟悉藝術發展史的人誰能看懂?
答:熟悉藝術發展史的人能看懂(僅僅是有可能)。
結論:
又丑又看不懂的東西居然這麼貴,因為:
1,作品在懂它的人眼裡價值千金
2,藝術品交易是一個金錢遊戲,作品價格與價值並不正相關,莫當真。
------------------------------------------------------------------------------------------------------------------------
注釋:
[1]翟錦文. 《寫我心情—數碼攝影基本技法示範》.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6.ISBN962-231-497-X.(維基百科)
[2]吳鋼. 《攝影史話》. 中國攝影出版社. 2006. ISBN7-80007-955-4.(維基百科)
[3]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ISBN7-5322-4707-4.(維基百科)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6%99%AE%E8%97%9D%E8%A1%93
[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B0%94%E5%B0%BC%E5%8D%A1_(%E7%BB%98%E7%94%BB)
[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1%E5%BE%B7%E5%8D%8E%C2%B7%E8%92%99%E5%85%8B
[7]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48%E5%B9%B4%E7%AC%AC5%E5%8F%B7
我的小店裡有更多中外美術資料首頁-中外美術考研考博資料-淘寶網
《藝術的故事》第一句話: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藝術沒有本質,它對你所處時代的人類的意義的才是它的價值。
表達是藝術的某方面作用的體現,不是全部作用,更不是本質。
更準確的說法是:藝術是創作者標榜自我的方式。
藝術的本質是特定時代特定階層人民現實生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抽象體現。對生活的抽象。
朋友問我 「藝術是什麼?」
我的理解藝術從客觀上來講是藝術家的作品,摸得到看得見,主觀來說是藝術家的感情與思想,是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它可以廣義到世界甚至宇宙,也可以細節到我們生活中的點滴,甚至可以小到是微觀世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也是一個有著獨特法則與奇遇奇聞的世界,我相信每個人對於藝術的理解也都絕對不是片面的,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千變萬化永無止境,在藝術的語言里,沒有絕對好壞對錯,藝術也是有包容性的。人是複雜的感情生物,不管什麼形式的藝術都有打動你的一個點,不管具象的客觀物質,或是抽象的情感精神交流,去了解去體會便是,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地要一個回答。由於一知半解而引起自命不凡,那就遠遠不如對藝術一無所知。
好好地去感受藝術的能量,真正的藝術作品是直接打動你的靈魂的,那一刻所有的語言與問題都顯得蒼白,那一刻你也一定會懂。
如果非要回答藝術是什麼,討巧的回答是「藝術就是生活」和以上回答的所有。然而內心自我的回答是:
「藝術TMD什麼都不是」。樓主,你問了兩個問題,一是藝術的本質,二是藝術品為什麼貴。由於爪機無力,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以後再修改。
——————
首先,藝術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最高形式。關於藝術的本質,由於理論的限制和實踐的發展,到目前為止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沒有總結出絕對完善的說法。代表性的理論有:
1.客觀精神說
認為藝術是「理念」或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代表人物有柏拉圖、黑格爾、劉勰等。
2.主觀精神說
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衝動」。代表人物有康德、尼采、嚴羽等。
3.模仿或再現說
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是「社會生活的再現」。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模仿論在西方雄霸了兩千多年,之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從「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和客觀現實的「再現」。
4.除以上三點,另有遊戲論、情感論、直覺論等。
生命
如果真的要說「本質」的話 我認為藝術是「一種創作性的行為」 。這種行為往往包含提出新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傳達獨特的表達方式。藝術品是作為這種「創作性的行為」下產生的結果而存在。所以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是藝術品,杜尚的「泉」是藝術品,中午我自己做的剩菜炒飯也是藝術品。
事情的起源,得從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講起。
當年本科畢業後,實在不想再念書了,看見教室就頭暈,遇到試卷就想吐。於是我找了份工作,來到了北京。
當時初來乍到,一切都覺得挺新鮮,周末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到處轉轉。
北京這個城市太大了,能轉的地方自然也不少。故宮、頤和園、798、天安門廣場、天壇、恭王府、後海。。。在那個地鐵兩塊錢隨便坐的年代,一個剛剛工作的單身青年,著實逛了不少地方。
一個人瞎逛有一個好處---自在,去哪裡,吃什麼,玩什麼,什麼是時候回家。都不用和人商量。只要兜里裝了幾個錢,想去哪裡抬腳就走。
有時候也會有朋友恰好來北京,我也就當起了接待和導遊。
既然是導遊,那麼天安門廣場是得常去的,於是我去了一輪又一輪,那一片逛得輕車熟路。還好那裡地方交通也算方便,花兩塊錢上地鐵,轉幾趟到1號線,然後天安門東站下車,過安檢,拍照、換個地方拍照,走人,熟練得像流水線上的工人。
在天安門廣場的北面,是古今中外遊客必去的故宮,西側是人民大會堂,這個地方外面看看就行了,沒有門票買我們也進不去,北側有一個蠟像館,廣場正中心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而東側的那座與人民大會堂規模不相上下的建築,卻並不算知名。
那裡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周二到周日開放,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場。
館裡收藏著很多我們在美術課課本上能見到的東西,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本來我也不知道這裡,直到陪朋友逛天安門的時候,無意中進了一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後來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次,甚至每周去一次。
館裡除了常規的中國的文物陳列,不時還會舉辦些主題巡迴展,展出的文物有埃及的,有盧浮宮的,甚至有非洲的木雕展。我時常在裡面流連忘返,忘了外面的世界。
題外話:第一次約現在的女朋友出來的時候,我幾乎沒有遲疑就選擇把她約到了博物館。後來想想,那地方簡直是初次約會的聖地,便宜(免費的)卻不顯得寒酸(裡面東西的隨便一件都價值連城)。如果能懂點歷史,還能不經意流露出自己的學識和品位(實際上是出發前一天硬背下來的)。
多說一句,附近沒什麼好吃,唯一能吃的是一家全聚德,所以逛完博物館要吃東西可以坐公交到南鑼鼓巷,吃完還能到後海的酒吧里坐坐。
接著說博物館,我在那裡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展品,從古希臘的雕塑到文藝復興時期油畫,從商代的青銅鼎到近代的書畫。
有時候看多了,我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
這到底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一堆瓶瓶罐罐嘛?
出於好奇和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真實想法的原因,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初我認為可能是人類天性中對美的追求讓我來到了這裡。這個挺好解釋,原始人在沒有經過審美訓練的情況下,就會不自覺的收藏有光澤的貝殼,會將動物的骨頭用細繩串起掛在脖子上。
也許我們對於美的標準會有分歧,但是我們卻不自覺的去追求美。
圖為新石器時代的骨頭項鏈,出土於陝西,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審美追求,似乎這就是我頻繁來此的目的,但是我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
因為這個答案對某些現象無法解釋,比如有幾次我會在看完青銅器後,再去看元青花。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一邊是明凈無暇青花瓷,一邊是已經殘破不堪的青銅戈。
明明是青花瓷更好看,為什麼我會對青銅器更感興趣呢?
不對,我之前得出的結論有誤,審美只是我頻繁來此的一部分原因,一定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藏在審美的後面。
思考到了這一層之後,這個問題就開始如影隨行的困擾著我,到後來,隨著胡思亂想程度的日益加深,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人類會喜歡觀賞古董?為什麼人類會喜歡聽音樂,甚至看電影?或者話句話說,為什麼人類會需要藝術?
這一切的行為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動機,而且這個動機不會太複雜,它一定非常的簡單,甚至單純。
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不自覺的對藝術品進行欣賞。這就說明了這和本性有很大的關係,而與後來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人文風俗關係不大。
大約過了幾個月後,我找到了答案。
那是一個周六的早晨,我5點起床,花了快兩個小時來到博物館的門口,之所以要來這麼早,是因為要來這裡參加一個活動---看一個義大利文藝復興主題的展。
我領了主辦方發的門票,然後在裡面逛了快一個小時,覺得還不錯。
就在我打算回家補個覺的時候,這次活動的嘉賓來了,一位舉止優雅的中年女士,中國人,但是由於工作的關係在義大利待了很久,以至於說英語辭彙的時候,都會有些義大利腔。
她先是和我們聊了聊,然後提出要不要再給我們做一次展覽的講解。
對於這個意外的福利,大家自然是求之不得。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內,我擠在大隊人馬中間,聽完了所有的講解。
通過她的講解,我知道了某幾個青銅雕塑原來是擺在皮蒂宮的門口,知道了某一幅畫作中的一群盲人究竟代表了什麼,注意到了原來在畫的陰暗處隱藏著諸多的細節,看懂了某個特定的手勢、了解了某人特定的神態中包含的深意。
聽完她的講解後,我再次仔細的看了一遍展品,頓時覺得展品彷彿都活了過來,那一幅幅的油畫、一尊尊雕塑都充滿了那個時代的氣息,他們經過了很多歲月,風塵僕僕,如同一個經歷了長途跋涉的旅人,帶著滿身的塵土,略帶疲倦的向我們走來。因為歷經歲月的磨難,他們已經不再光鮮如新,但是這卻為他們增加一種別樣的魅力,一種比單純的美更深遠,更令人著迷的魅力。
看著那些展品,我忽然有種奇妙的感覺,他們離我那麼遠,足足相隔了好幾個世紀,他們又離我那麼近,我就站在他們面前,觸手可及。
在再次注視一幅城市風景油畫後,我漸漸入迷了,我感覺自己彷彿就站在佛羅倫薩街頭,與城裡的人們擦肩而過,看著米開朗基羅一鑿一鑿的完成了大衛像,一個個面孔,認識的,不認識的,用極快的速度出現在我面前,然後又迅速消失,不留痕迹。
600年的光陰瞬間消逝,最後所有的一切從遙遠的亞平寧半島來到這裡,來到這個展廳與我相遇。
為什麼人類需要藝術?
因為我們的一生過於短暫,我們渴望了解另一個時空的世界。
這就是我的答案。
藝術有無數種表現形式,繪畫,電影,音樂,動畫,遊戲,書法,舞蹈。。。但無外乎都向我們展現了另一個時空。
我們與小說的主角們共同經歷了各種冒險與傳奇,通過繪畫我們來到了畫家腦海中所埋藏的世界,聽著音樂我們感受到了演奏者的喜怒哀樂。
雖然由於水平的差異,高明的藝術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我們傳達他們想向我們展現的世界,而蹩腳的藝術家則只能展現出一個殘缺的片段。
但當一本書的最後一頁被翻過,一部電影最終落幕,一場音樂會曲終人散時,我們終究也只能戀戀不捨的回到現實中的生活,去面對紛擾的、繁雜的、令人不那麼愉快的種種。
但是至少我們的記憶中始終留存著另一個世界的美好畫面,我們也知道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有機會再度光臨那個美好的世界。
藝術是魔術,藝術是珍寶,藝術是我們內心永恆的陽光,是迷人的獎勵,是我們走到另一段道路盡頭的不竭動力。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h4cj250,第一時間查看更新或者看看我的其他文章
http://weixin.qq.com/r/Z0j07GjEljXprSyP9x1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一本書《什麼是藝術》,Tomas E.Wartenberg編著的…裡面是關於自古希臘以來人們對藝術本質所做的主要哲學討論,選了諸如柏拉圖,黑格爾,弗洛伊德等人對藝術的認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讀完後你自己一定能夠有所收穫…從中提煉出自己的想法…藝術發展到了現在,逐漸走到了「怎麼都可以的」道路上…那麼自己的親身感受體會才比較重要… 至於你說的為什麼有些看不懂得畫也可以賣的那麼貴…類似梵高,莫奈這種大師自是不用說…只有真正站在他們的作品前面才能知道大師果然是大師…梵高的畫…顏色之特殊可以讓你站在他的畫面前起生理反應…莫奈的無論是筆觸,色彩還是構圖都是嘆為觀止的…還有羅斯科這種的…看起來簡單的顏色方塊也能賣這麼高…好吧…那是因為湊近看絕不是幾塊顏色方塊的事…他對於邊緣的處理超乎人想像,當然啦,還有他背後的故事…多看看這類人紀錄片啦…但對於前一陣子的某某志的《最後的晚餐》同樣不解…我擦嘞…這樣也能賣這麼高…又不是李可染…(sorry~粗了點…十分不解,同求…也許我們不懂藝術市場那些事)…完了…
有時閉上眼睛能看到一些畫,我不會畫畫,所以就去看看那些會畫畫的人有沒有把它畫出來。世界上總會存在一些畫,和我閉上眼看到的畫一樣,或者很相似。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在某處看到過這些畫,或是它們的變形,或是它們的母體,然後閉上眼睛又浮現了出來。畢竟不會畫畫的我,和那些會畫畫的人們,我們的感官、肉體和心靈以及身涉其中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是相同的(在另一種意義上則完全不同),藝術也是一樣。
慾望藝術家的慾望表達欲 情慾 仇恨的慾望 性的慾望 諸如此類藝術家的慾望也正是徹底的——「花開如火也如寂寞」
藝術讓我們不會被真相摧毀。——尼采
所以我的理解是藝術的本質是在現實的世界之外尋一處凈土安放自我,積聚能量,從而更溫和的和不夠理想的現實相處或者對抗。推薦閱讀: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定妝噴霧推薦?
※為什麼直播比賽時總覺得歐洲足球場比中國的足球場看起來舒服那麼多?
※你讀過最美的古詩詞是什麼?
※這樣的文字對文物的描述精確嗎?
※求secret garden塗色大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