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為用戶做產品,還是在為自己做產品?

談談你對用戶體驗的理解~


「創造一款偉大的產品或服務的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做自己想用的東西。這會讓你設計出你所了解的產品,並能立即明白你做的東西是否靠譜。」——《rework》


為用戶設計產品。

《Rework》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但是在行業中,各種各樣的形態都存在,商業機會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時會Match,有時不會。運氣好的話自己也是用戶,運氣不好但是機會好的話,自己可能不是用戶,但是需要將自己變為用戶。

歸根結底,記得要為用戶而設計,努力讓自己變成用戶,這意味著要去了解用戶,而不是閉門造車或者以自己為中心。

現在似乎看到一種傾向,產品經理們強調自己的個性,要做一個讓自己喜歡的產品,不惜PK戰鬥,當然這並不絕對是錯的,但是一定要牢記,10%的可能你和Common Users相似,90%你和他們不同。

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本身往往很難真正和Common Users 等同起來,常上知乎的人,大部分在大部分產品里往往就不是Common Users. 有多少普通用戶像咱們這樣兜里揣了兩個以上手機,一有新產品先衝上去弄懂是怎麼回事....

—— 2017年9月更新 ——

學習 UI/UX 和產品設計

1、UI 和 UX 設計師的課程表

2、UI、UX交流QQ群:633293003,會定時舉行公開課和答疑。歡迎大家加入。


我不懂。試著說說,我認為了解用戶是過程,在符合自己追求的結果前提下,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


就我個人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我會想做產品,一定都是因為我對某些事物的不滿,認為應該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所以,產品的動機,是來自於個人對環境的觀察及不滿。

基於某種心態,我很希望我做的產品能得到大眾的認同,因為我想做的產品是"簡單,但是能改變全世界"。行銷,只能獲得大家的關注,但認同並接受,那唯有這產品真的能感動客戶,並讓他從中得到他想要的。就像知己一樣,不用說也知道對方在想什麼,行銷,只是必要之惡,絕不是萬能的。重點還是,我的產品能真的幫助、改善用戶的問題嗎?

結論:我是為自己做產品,但這產品的標準是以用戶為唯一考量


如果自己不是用戶,那你就無法真正理解需求、擁有洞察,也不會對產品產生真正的激情和夢想;如果自己是用戶,那產品一定也是為自己做的。幸運的是,你可以通過對用戶需求與行為的分析和實驗,設計出滿足自己同時滿足甚至引領其他用戶的產品。忌諱的是,以為自己代表了用戶的全部,為且只為自己做產品設計。也會有你真的無法成為用戶的情況,比如你作為一個年輕人,去設計老人或嬰兒的產品,那麼就只能通過深入的觀察了解和同理思考去發掘用戶需求、檢驗設計方案。

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產品,用戶的需求可能也並不簡單。全面深入的獲取用戶已有的和潛在的需求,加以分類排序,然後創造性的解決,非常不簡單,是一門藝術。自己是用戶,不見得做得好;自己不是用戶,就更難做好。


這個問題很有趣,看起來像是一個選擇題,仔細想想是一個論述題。

無論為用戶做產品還是為自己做產品,都是一個切入點思考產品的切入點。

把自己作為第一個用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尤其是當自己需要這個產品並且對產品有完全的控制權的時候。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永遠正確的視角。在《Rework》舉的具體實例中,也能發現。創建原形之後,需要儘快地找到一批會給你有價值反饋的用戶(大多數是朋友或者工作上的夥伴),讓他們給你盡量多的反饋。然後讓他們愛上你做的產品。是的,我一直認為這才是《Rework》的精髓所在,做一個perfect的功能,而不是做一堆assume用戶會使用的功能。之後隨著你朋友的口碑帶來更多你不認識的用戶,他們會提出對產品的需求。這就是把視角從「給自己做產品」切換到「給用戶做產品」的時候,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傾聽用戶,《Rework》說得很有趣,大致意思是說:其實不需要記錄什麼接下來做什麼,因為用戶的反饋回提醒你,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的。

在我自己做軟體的時候,就深有這樣的體會。每當軟體增加了一個功能之後,一些用戶得到了滿足,接下來就會集中出現一些意見反饋集中在另外一點。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就是我們並不需要完全按照用戶的想法去製作軟體。有時候,用更加創造性的方法,會給用戶更滿意的結果,從而讓他們更喜歡你的軟體。

但是,"為自己做產品"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都不適用。尤其是當我們在給老闆打工的時候。而為「用戶做產品」大多數情況更準確。不過更客觀的說,應該是「幫助老闆為用戶做好產品」。

以這個視角做事情,不太容易。幸運的是,因為這是一種職業需求,所以會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來讓這件很困難的事情變得不那麼困難。無論是數據驅動,還是做用戶·研究,雖然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才能得到成果。但是這些得到的成果,有一個好處,就是都是基於一定程度上的事實,理性的思維。而不象《Rework》中提到那些方法那樣,需要更多的感性的判斷。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基本上打算做產品的最開始階段,需要問自己的一個定位問題。而基於這個定位,我們才能確定到底使用怎麼樣的方法,來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

補充一點:《Rework》很多想法之所以NB,也是因為那些人很NB。仔細看看關於《Rework》裡面關於37Signal招人的方式就知道了。但是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玩得動《Rework》這把屠龍刀的。


我記得曾經聽豆瓣的阿北說過,最初豆瓣是為自己做的產品。

然而,當你的產品需要流量、需要收入的時候,那肯定是為用戶做產品了。因為有用戶,才有流量,才有收入。對大多數互聯網產品來說重要的都是流量和收入,那為誰而做,何須如此糾結?

如果明明要做流量,實際工作中還在只為自己而做,那肯定不是個合格的產品人。

而至於"自己"是否有考慮的價值,那首先應該明確"自己"是不是用戶?就算是,是不是典型或者普遍的用戶?除了自己還有什麼樣的?


喬幫主是為用戶做產品,還是在為自己做產品?


答案

A:打工者為老闆做產品

B:創業者為自己理想做產品

C:以上兩者也可以說是為用戶做產品

D:為了賺錢做產品


如果是打工的。答案就是為老闆做。

如果自己是老闆。答案當然是為自己做了。

用戶算個球,每個老闆都以為自己能代表絕大多數用戶


先讓自己成為最挑剔的用戶,然後為自己做產品。


現在看來,大多數情況,都是為用戶做產品,做出來的都是垃圾。

只有為自己做產品,才能做出靠譜的東西。


誰有需求為誰做,一切以需求為出發點。


優秀的產品經理為用戶做產品,偉大的產品經理為自己做產品


其實LZ問的是現實,理想情況下大家都知道。只是,實際上這東西怎麼做,還在於你能有多強硬。


一個產品都不能打動產品經理自己,又怎麼打動更多用戶?

在有了前期調研和對用戶需求基本把握的前提上,產品經理應該先做自己想做的產品,然後不斷迭代優化出更適於自己用戶群體的產品。


臨摹是練基本功,博覽眾家是學習,失敗和批評是成長,當有一天自我能與藝術融為一體時,用心地表達自我便成就一代偉大的藝術家。沒有哪個藝術家生來就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創作,而那些唯唯諾諾的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畫匠而已。

我想產品設計也大致一樣。關鍵在於自己的高度,和如何達到這個高度。


魅族J.WONG:

用戶需求千千萬

忙壞累壞人人不愛

自己想要簡簡單

做足滿意大家喜歡


先為自己做產品,再為用戶做產品。。


我們是在為用戶做產品,當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會無意的忘記用戶,或有意的冒充用戶,沒關係,找到問題的根源,解決它就可以!


推薦閱讀:

你與產品經理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怎麼辦?
為什麼新手引導已經成手機客戶端標配了?有數據證明這東西真的有用么?
2012年最不可思議的互聯網爛產品是什麼?
互聯網產品如何進行測試?
怎麼才能寫好產品策劃方案呢?

TAG:用戶體驗 | 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