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錄音才叫好的錄音?

1、我知道好得回放系統能夠聽出錄音的好壞,不過對於大多數在線音頻黨或者接觸不到優秀系統的初燒來說,是否有可聞的意義?

2、能否舉舉例子大概談談怎樣算比較好的錄音,而怎樣就算比較差的了?


謝邀

錄音絕對不只是是否失真、信噪比是否夠高這兩個維度。沒那麼簡單

所以也不是單純考驗耳機「解析力」這一個指數。

所以,好錄音也不是一定要十分金貴的耳機才能夠感知到,只不過越好的耳機能感知到的東西越多越美(對於差的錄音則瑕疵越明顯)

我們都知道流行音樂要有混音這一步驟,人為的進一步處理聲音,讓幾個聲音之間能夠更有機的結合起來。相當於烹飪里炒菜這一步驟(就算拌沙拉也要人為混合好才合格吧)

而錄音就是對原材料的處理,一棵菜長什麼樣(音樂演奏什麼樣)我們沒法控制(彈什麼完全看樂手)

但是,這菜拿過來,新不新鮮、洗不洗(別笑,羅勒之類的香草如果清洗就會喪失香氣,尤其是暴力清洗)切大塊小塊,這可都是影響巨大的。

聲音也是,你想想你心愛的女孩子和你面對面說話的感覺,再想想她對著你耳朵呢喃的聲音,明顯不一樣的。距離不同,改變的不止是音量大小。聲音的均衡、空間感、動態什麼的都會受到你麥克擺放位置的影響。更何況還有多組麥克共同使用的情況,那就更複雜了。

對於古典音樂來說,合理的錄音本身就相當於混音這個步驟了。錄音影響的東西太多,表現的東西也太多。甚至於錄音能夠直接影響音色(進講效應影響低音大小)

所以,具體怎麼錄音,錄出來合不合適就決定著這是不是好錄音。


我從市場營銷角度,用新舊錄音的差異,去分析:

80年代,我們身邊,有些香港的朋友帶回張國榮CD碟,那時一張CD碟值一百多港幣,以當時內地的物價,買一張CD約等於今天買了個蘋果手機?當年的CD碟,真不是一般人能隨便買?但當年的唱片公司發行量,有多大?看下圖:

一位歌手單張唱片上市超越四白金(20萬張)?唱片公司生意興隆,自然捨得投資錄音室設備、人力、調試?那時,製作一張唱片,耗時耗力,半年、甚至一年才製作好一張唱片也常見,反正錄音室是自己的,沒有時租的成本壓力,認真去製作一張唱片是常態?那時的錄音好不好?

如果你有一套還原度高的音響,張國榮80年代壓碟,接近完美品相的西德銀圈CD,或東芝版CD,都比當下再版的XRCD、LPCD?什麼什麼版都要好。80年代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下,有各位大師用認真的製作態度把關,有昂貴的錄音室設備加持?

當一套能有良好搭配調整,也有良好心態聽音觀的聽眾,去欣賞當年的頭版碟,是好鞍配好馬,相得益彰?

但?

當年的錄音電平低,在一些配搭錯誤的系統里,會覺得頭版碟聲音沒力,清晰度低,所以有人會說頭版碟"錄音差",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難道不及當年嗎??

於是?

響度戰爭來了,參考維基http://a85115230.pixnet.net/blog/post/329413747?fb_action_ids=10206831495380259fb_action_types=og.likes

如果打不開的話,看下面節選:

"短期的圖利之下,大音量也許可以得到許多注意力與吸引力,但卻損失了曲子的呼吸與韻律;在短時間內,響度更大的音樂讓一般聽眾感覺聲音更好聽。所以商業作品希望在響度上不輸於其他作品。

結果是:

1. 過度壓縮歌曲的動態音量,曲子不再擁有自然的呼吸與動態範圍。

2. 每首曲子的響度較大,容易造成聽覺疲勞。

3. 耳朵聽力受傷。"

但,有些搭配不合理,調整不到位的音響系統,放這類高電平錄音產品,偏偏比80年代頭版碟,低音"有勁",高音"亮麗",呼吸?韻律?甚至疲勞、聽力受傷?他們不在乎,他們覺得這就是"好錄音",還到處拿著這些自認為好錄音的碟,去評價別人的音響?自然黑白顛倒?

判斷一個錄音好壞,很大程度上,看聽者的聽音平台的高低(就是他家的音響、包括他平時多來往之朋友的音響),更看聽者的思辨能力?


謝邀。

只有一個標準:在符合一些錄音硬性標準(採樣率、採樣深度、信噪比、電平等)的前提下,錄到音樂人或製作人在作品中所需要的聲音(即「合適的聲音」)——這聲音可能很hi-fi,也可能很lo-fi;可能來自Vintage U47,也可能來自DI、貼片麥克風、超低頻麥克風……

////////////////////////////////////////////////

幾句題外話,這話題擴展到「音色」上也是一樣,沒有廣義上的「好音色」,只有「合適的音色」。鬆緊、寬窄、亮暗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任何一點達到絕對都難以具有欣賞價值。

就好像很多人想得到又寬闊又有力的聲音一樣,有點兒經驗的音頻工程師都知道,無論是回放設備還是音頻本身,這都是不可能的——這兩件事兒是相悖的。

作為音樂人,我們做的每件事其實都是在找sweet spot——所謂「合適」。這才是符合美學規律的。

至於很多人認知體系里的「好」,我只能說,聲音這事兒在人腦中永遠是先入為主的。人類聽到的前幾聲兒電吉他就是來自Les Paul、Stra、Tele,所以你會發現,之後無論是混的風生水起的Ibanze、PRS,還是走高端路線的Shur、Tom Anderson,永遠離不開這幾個模子和這幾種木材,因為在人們腦海中已經形成了「這他娘的才是吉他該有的動靜兒」這種固有認知。你能說Squier的音色不好嗎?廣義上講,不能。只是很可惜它在電吉他歷史中不是頭胎而已。

就像……我們想起英式搖滾會滿腦子Vox聲兒;想起美式搖滾會滿腦子Marshall在咆哮——這就是藝術,這就是人腦對藝術的感知邏輯和反應方式。

換做其他領域,一個品牌顛覆另一個簡直輕輕鬆鬆,只要找到新模式新技術就OK了,然後直接改朝換代面目全非。

但藝術……就有意思在這兒了。而作為突破這一「魔咒」的電子樂、實驗音樂,這也正是它們偉大的地方。


回放系統是是否聽得好的瓶頸,但是只要不是壞的,基於這個系統去判斷一個錄音好不好還是做得到的,畢竟有差的作為比較。


我個人覺得好錄音是:

1. 信息更完整

2. 比例更正確

3. 質感更美


對於大多數在線音頻黨或者接觸不到優秀系統的初燒來說,是否有可聞的意義?

入門的初階器材,甚至處於門外面的器材,即使不能再現錄音的全部細節和正確的比例,但至少質感上的美是可以感受到的(吧?)。

當然,如果一位聽者對此並不關心,那也許就沒意義。


硬體設備和信號標準我就不說了,說一個比較理想的

『我們的工作是捕捉樂手最閃耀的演奏』


其主要針對的受眾聽著覺得受用的,大抵可謂好錄音。

比如金屬領域吧,新學校愛好者往往不烈不快;

老學校愛好者則喜歡一些較為Lo-fi,略鬆弛的聲音––––若聽到鼓機一般僵硬的雙踩,以及砸缸一般窒息的悶音,本能想快進。


1.頻率響應寬廣,拾取了所有可聽範圍內的聲音,沒有高音或低音漏掉的情況。

2.音色本身沒有改變,同時儘可能多地捕捉到了聲音細節。

3.沒有回聲,漏音和延遲。

4.沒有或極少有外部雜訊,手持雜訊和喘息聲。


對於音樂說吧,我覺得讓大眾聽完後情不自禁的嘴角上揚的錄音就是好的錄音,哪怕你調音了,可能所問非所答…


錄音的初衷,是為了將聲音完整的保存下來,既然這樣,錄音就該從是否完整從各方面記錄了聲音的各方面來判斷好壞


推薦閱讀:

windows如何編碼實現同時錄製麥克風和電腦內部播放的聲音?
為什麼播放的錄音一聽就能分辨出是錄音,而不會以為發聲體的自然原聲?
有很好的錄音設備,但是總感覺錄出來的聲音和聽到的差別很大是為啥?能推薦一些錄音書籍或者資料嗎?
家用錄音麥克風有何選擇?
學電子音樂製作就業方面有哪些可選?

TAG:音樂 | 耳機 | 錄音 | 音頻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