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如果是去開疆拓土,現在世界會是怎樣?
如題,以上。。。
想多了。
朱老四打下的近在咫尺的交趾尚不能守,還想著去打西洋的主意?
沒用啊,沒有資本主義的那套市場循環體制,就搞不出來殖民地經濟...你要說派人種菜去,早晚都得獨立,因為生產力達不到,夠不著,人家種菜又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依賴宗主國
因為大明人民開始沒有去海外開拓的需求。
宋朝以來的戰爭讓中國各地人口銳減,明初的全國大移民,至少達到幾百萬人的規模。這個時期沒有大規模的土地兼并,農民以自耕農為主,一般不會有移民的想法。後面社會固化到一定層度,佃戶們想走也走不了,加上政府根本不支持海外移民,沿海無生計的百姓一般選擇去做海盜,也就是倭寇。這個時期也有很多沿海人民選擇下南洋,不過是自發行為。
等最後社會結構崩塌時,全國人民都想走也能走了,但沒辦法,社會瓦解的太快,北方人民乾脆在人吃人,南方人民一部分下南洋,一部分等改朝換代,這算是明代最大一次南下移民潮。但隨後大清帝國就表示:你們一個別想走。
等下次移民潮,就是19世紀中國人口爆炸的事情了。
綜上所述,明朝並不具備海外殖民的條件。明清政府在移民政策上,是明確禁止移民的,包括初期的路引制度,衛所制度,以及延續蒙元的匠戶制度,把百姓牢牢鎖在了土地上,這種制度,對明朝恢復生產力是有幫助的,畢竟中國很大,前期8億畝土地供養幾千萬人口絕對綽綽有餘,但在後期人口增加到一兩億,就成了限制人口流動的枷鎖。
對特權階層來說,這些限制不存在,對百姓來說,則是一道天花板,賤籍永遠是賤籍,娼妓永遠是娼妓,佃戶永遠是佃戶。
一般殖民的手段,是需要政府主導來實現的,政府往往先要支持殖民者,或者軍事開拓定居點,然後在殖民地建立完善的殖民機構,進而鼓勵國內移民海外。
明朝前期並不具備這種殖民條件,因為本身國內不存在人口過剩。中期是殖民最佳的殖民時機,但不解決掉捆綁土地的戶籍問題,還是無法出現大規模移民潮。後期就不必說了,政府連海外擴張的能力都沒了,這個時期的移民不叫開拓團,叫換國籍。最後很可能是當地的封疆大吏擁兵自重、獨立建國,從政治上沒啥實質區別。但是這將導致南亞、東南亞甚至西亞的華人比重增加,而且相對有組織,所以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宗教在這些地區的擴張。當然了,如果這一變化導致中國從路權國家轉型為海權國家(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能種地誰還樂意當中國人),世界局勢會發生更大的變化,不過這就很難分析了。
歐亞北非世界經過幾千年的民族競爭,大致形成了強勢民族占肥沃之地,弱勢民族占貧瘠之地的格局
下西洋如果打下一系列弱國,那麼這些土地的開發價值也沒有多少,統治起來會得不償失
所以舊大陸除非欺負一下處於衰退期的前強國(比如晚期元朝),否則沒多少油水可撈
太祖皇帝祖訓有云:四方諸彝及南蠻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力不足供給,得其民不足使令,吾子孫毋倚富強要戰功。
宣德三年 大臣書上書 南洋之地蠻荒無所產,守之勞民傷財。宣德帝決定,再撤銷奴兒干都司和放棄交址之後 全面放棄南洋。
沒有科技上的領先,很難征服殖民地想靠著冷兵器的步兵騎兵跨海作戰?
想想蒙古帝國就好了。
1.大區域統一文化有兩種模式:從無到有和武力統一。
越晚推動武力統一難度越大(參考秦朝大一統,及失敗案例一二戰歐洲大東亞共榮圈)。2.信息技術對統一有很大作用。當時山高皇帝遠(東南亞還出現蘭芳共和國呢)。所以當時應該是管不住的~推薦閱讀:
TAG:歷史 |